关灯
护眼
字体:

前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與王充論衡實知篇所謂「智能之士,不學不成,不問不知」的說法同樣是光輝的。但是在太平經卷八十八第六葉卻說:「夫人天性自知之,其上也;不能自知之,力問,亦其次也。」這就承認有生而知之了,顯然是兩種矛盾的論點。

    在社會思想方面,既然反對殘酷的封建剝削,同情一般貧苦的人民,如上所述;但又承認農民是「為王者主脩田野治生」,(經卷六十五第五葉)又說:「小人無道多自輕,共作反逆,犯天文地理,起為盜賊相賊傷,犯王法,為君子重憂,」(經卷六十七第四葉)堅決地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此其一。既然主張人們應該各自食其力,如前所述,那末凡民、奴婢辛辛苦苦從事耕種勞作,都是自食其力的,應該受相當的尊重;但是太平經卷四十二九天消先王災法裏把他們列在最下等,經卷六十九天讖支干相配法更說:「病氣之後囚氣者,百姓萬民之象也;囚氣之後死氣者;奴婢之象也。」把囚氣當作百姓萬民的象徵,把死氣當作奴婢的象徵,這樣站在統治階級立場賤視萬民奴婢,當然就是鄙視自食其力的人了。此其二。既然主張人間的財物是天地所有,用以共養人的,不能像倉中的老鼠把大倉的粟獨佔為己有,如前所述;但是太平經卷五十五知盛衰還年壽法說:「凡事不得其人,不可強行;非其有,不可強取;非其土地,不可強種,種之不生。」前者譴責富人霸佔財富,後者卻告誡人民不可「強取」,「強種」了。此其三。

    這些自相矛盾的言論,表現在好幾個主要方面,當然不是偶然發生的現象。為什麼有這許多雜糅不純、自相矛盾的言論呢?我認為太平經書卷帙繁巨,本來不是一時一人所作,它的內容雜糅、思想矛盾是不足為怪的。假使說這部書只成於一時一人之手,而在好些主要問題上會有這樣自相矛盾,那倒是令人難以理解了。

    如果把太平經裏全部內容當做整體來考察,這些進步的合理的思想與落後的反動的思想雜糅起來,自相矛盾,是否可以說二水均流、平分秋色呢?原來的太平經書缺佚太多了,依現存的殘本看來,其中社會思想大多數是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哲學觀點方面,基本上還是宗教唯心論佔主導地位。儘管如此,我認為把太平經整理出版,還是有意義的。我們除了可以批判其糟粕吸取其精華以外,太平經一書對于我們研究東漢中葉以後的社會情況和道教的歷史也是重要的。而且,這部書只有道藏一個本子,流傳極少,整理出來,可以為有關研究工作者提供一個比較方便的資料。

    太平經的文章特點之一,是不多引用前人的陳言。間有遣詞造句,採摘古人的成語(例如經卷一0二第三葉、經卷一0三第二葉、鈔丁部第十葉都有引道德經的話),也不明白指陳出處,這樣更顯出它自成一家的體裁了。

    二  關于太平經鈔

    與太平經有密切關係的兩種道書是太平經鈔和太平經聖君祕旨。對這兩種書的應用,應該跟太平經文同樣看待。這裏先介紹太平經鈔,其中有些問題還需要考證才搞得明白的。

    道藏中太平經鈔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部,每部一卷,係節錄太平經文而成。太平經甲部已經亡失了。現存的太平經鈔,以甲部的字數為最少,疑鈔甲部是後人所偽補。鈔甲部的文字來源,以靈書紫文為主,上清後聖道君列紀並為其採取的材料。案太平經援引古經舊義,都不著明出處。只有鈔甲部乃說:「青童匍匐而前,請受靈書紫文口口傳訣在經者二十有四。」現存靈書紫文上經卷首所說,與太平經鈔甲部所載,其文字也是大同小異。從此可以證明太平經鈔甲部是從靈書紫文來的。再者,太平經裏並無外丹的說法,鈔甲部「服華丹」、「食鐶剛」云云,跟全書的內容不相協調,也是從靈書紫文抄來的。此外,鈔甲部所用道教、佛教的術語,也與太平經其它各部不相類似。道教的名辭如「種民」,佛教的名辭如「本起」、「三界」、「受記」等,都是僅見于鈔甲部;就時代說,這些名辭也是比較太平經為晚出的。

    太平經鈔編纂的人,據今所考,是唐末的閭丘方遠。可是一些道書紀載,多稱閭丘方遠銓(或作詮)太平經。南唐沈汾續仙傳說:閭丘方遠,舒州宿松人,幼而辯慧,年十六,通經史,學易於廬山陳元晤;二十九,問大丹於香林左元澤;「三十四歲,受法籙於天台山玉霄宮葉藏質,真文祕訣,盡蒙付授。而方遠守一行氣之暇,篤好子史群書。每披卷,必一覽之,不遺於心。常自言葛稚川陶貞白,吾之師友也。銓太平經為三十篇,備盡樞要。其聲名愈播於江淮間。唐昭宗景福二年,錢塘彭城王錢鏐深慕方遠道德,訪於餘杭大滌洞,築室宇以安之。」至「天復二年二月十四沐浴焚香,端拱而坐,俟停午而化。」這裏所謂「銓太平經為三十篇」,雲笈七籤卷一百十三下續仙傳也作「銓」。按「銓」字當有選擇而編次的意思。

    宋賈善翔猶龍傳卷四授干吉太平經條說,今於正經外,「又有太平鈔十卷(鈔上疑脫「經」字————明),不著撰人名氏,大略發明本經篇目」,下文又說:

    「至大唐之季,有閭丘方遠者,宿松人,通經史,頗辯慧,嘗師香林左元澤。……食氣鍊形之外,尤精此太平經。因詮為三十篇,而盡樞要也。」

    這裏的「詮」是和「銓」通用,也就是詮次的意思。

    查載閭丘方遠與太平經的關係,最早莫如南唐沈汾續仙傳。據明代道藏本的續仙傳,僅載閭丘氏「銓太平經為三十篇」一事。宋賈善翔作猶龍傳,忽分太平鈔十卷與詮太平經三十篇為二事。以為太平鈔十卷,不著撰人姓名。另有閭丘方遠,詮太平經為三十篇。這把一事分為兩事了。從此道俗經傳,紛紛沿稱閭丘方遠詮太平經。如元代張天雨的玄品錄卷五閭丘方遠詮太平經為三十篇;清代陳鱣的續唐書也載,太平經三十篇,吳道士閭丘方遠詮。到底閭丘方遠與太平經鈔的關係怎樣,還是曖昧不清。

    宋鄧牧洞霄圖志卷五閭丘元同先生條卻說:

    「閭丘方遠,字大方,舒州人,生州之天柱山下。二十九歲,師香林左元澤。既得道已,乃遍尋名山,至餘杭天柱,異而止焉。……先是太平青領書,自漢于真人傳授,卷帙浩繁,複文隱祕。先生鈔為二十卷,文約旨博,學者便之。」

    這是鄧牧明明白白說閭丘方遠鈔太平經了。為什麼要鈔呢?因為太平青領書一百七十卷,卷帙浩繁,複文隱晦而奧祕。學道的人,每苦不知樞要。一經選鈔,文約旨博,所以學者就感到方便了。

    鈔太平經何以稱為銓或詮太平經呢?因為太平經鈔事實上是「鈔」的體裁,不過這裏的「鈔」不是依樣葫蘆的照鈔,而是有選擇和編次的意義。閭丘方遠不但鈔了太平經,道藏衣字號下(第一八五冊)還有他的太上洞玄靈寶大綱鈔,也是屬于「鈔」的體裁。說閭丘方遠鈔太平經也罷,銓或詮太平經也罷,總之,太平經鈔是閭丘方遠編纂的。

    至於太平經鈔的卷數或篇數,各書記載不一。續仙傳、玄品錄都稱三十篇;猶龍傳稱三十篇外,又稱鈔十卷;洞霄圖志稱二十卷。原來經文分甲乙丙丁等十部,每部一十七卷。閭丘方遠鈔太平經,蓋按部節鈔,大概不是按卷分的,每部節鈔上中下三篇,十部故得三十篇。或者三十篇是三十卷之誤,而「二」為「三」之訛,這就是洞霄圖志所謂二十卷了。所謂十卷的,大概指每部為一卷。所謂二十卷的,或因每部鈔文字數繁多,又分為上下二卷,所以說二十卷。或「二」為「一」之訛,也未可知。古書著錄的卷數,往往錯亂不一,不只太平經鈔是這樣,所以未足深怪了。

    太平經鈔的成書,它的精確的年月不得而知。續仙傳說:「銓太平經為三十篇,備盡樞要。其聲名愈播於江淮間。唐昭宗景福二年,錢塘彭城王錢鏐深慕方遠道德,訪於餘杭大滌洞,築室宇以安之。」探索傳中文義,閭丘方遠未鈔太平經以前,已稍稍知名當地。及鈔太平經以後,他的聲名更傳播於江淮流域。彭城王錢鏐在昭宗景福二年(公元八九三年),還親自去拜訪他。那末,太平經鈔的成書,當在景福二年以前,下距天復二年(公元九0二年)閭丘方遠的死,至少已經有十多年了。

    三  關于太平經聖君祕旨

    太平經聖君祕旨在正統道藏入字號下冊,計七葉。題「傳上相青童君」,不說誰撰誰傳。它的內容,大致分為三類:一類論述精、神、氣的關係,其文略見於太平經鈔癸部第十葉令人壽治平法;一類述說真道九首,從第一元氣無為至第九家先,統見于太平經卷七十一真道九首得失文訣中;一類縷述守一之法,如在太平經鈔乙部第五葉守一明法及太平經卷九十六守一入室知神戒裏可以見到。其它不能查明落處的,都是太平經的佚文。據以上所述,可以知道太平經聖君祕旨原出於太平經,有重點地選輯了這三部分的東西。

    我們自然要問:誰選輯了太平經聖君祕旨呢?我懷疑還是閭丘方遠。續仙傳說:「方遠守一行氣之暇,篤好子史群書。」閭丘方遠是治守一行氣之術的,現存太平經聖君祕旨裏輯存守一之法甚多,這是可注意的一點。又宋史藝文志四著錄閭丘方遠太上經祕旨一卷,疑此就是太平經聖君祕旨。猶龍傳卷四也稱太平祕旨一卷。同一古書,它的名稱往往歧出。如果這個揣測不錯的話,那末閭丘方遠真是唐代一位出色的太平經傳師了。

    四  最後幾句說明和聲明

    現在我簡單地說明為什麼用校、補、附、存四種體例來整理這部書的理由。首先注意到這樣一個特殊的情形:太平經書由于文字訛脫、篇章殘缺過多,而太平經鈔又只是一個節鈔的本子,加上一些從各書輯得的太平經引文,要想恢復它的全貌,事實上是不可能的了。正是由于這個情形,要想把它整理成為一部比較可讀的書,就得採用多種的辦法。

    首先是校勘,它的必要性,這裏不用多說。其次是補,經文殘缺的地方,鈔文可以補的就儘量有多少補多少。如果不加補苴,閱讀起來,便不知上下文的來龍去脈。例如經卷三十九有解師策書訣,但是缺佚師策書本文,幸而在鈔丙部二十二葉保存了師策文一篇,只有把它補在適當的位置裏,才能了解上下文整個的意義。又如經卷一百九四吉四凶訣裏,原來脫漏了四大吉二大凶及續命符一大段,讀起來不知所云,也賴鈔庚部第七葉至第八葉把它補上。想把太平經書補得齊全是不可能的了,如果因此說,反正補不齊全,不如經與鈔各自獨立,保存原來樣子。我想那樣的編校工作固然省事些,可是讀者就增加困難了。又其次是附,由于本書的校勘,不是一個完整的甲本對另一個完整的乙本來讎校,而是不得已以鈔校經。鈔文從經文選錄,並非都是按整章整節整句的選鈔,所以遇有文字出入較多的地方,合校本只得以經文為母,鈔文為子,寫附于相對的經文之後。這在凡例裏已有說明,這部分工作也是必要的。第四是存,凡是無法校訂的太平經的佚文,本書把它們分別存于三種地方:知道卷數的,存於卷末;僅知道帙數的(每部十七卷為一帙),存于帙末;如果卷和帙都不清楚的,就存于全書之末。以上校、補、附、存四種體例,乍看起來,似乎覺得繁雜,但針對著太平經這部書的特殊情形來說,這樣的編纂工作,我們認為不可少的。

    最後要聲明的,這書是舊稿重編。前蒙北京大學教授湯用彤先生幫助最多,近承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技術室陸式薰同志等代繪東壁圖、西壁圖、乘雲駕龍圖三幅,在這裏謹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這書原來卷帙繁巨,現存本的篇章殘缺和文字訛脫之處太多,文辭又是俚俗支蔓,有的不可卒讀。編者個人限于水平,在編校、標點等工作中難免有缺點和錯誤的地方,敬希讀者隨時指正。  一九五九年二月王明識於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