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二十三乔木部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黄柏

    性寒味苦。气味俱浓。沉而降。阴也。入足少阴经。为足太阳引经药。属金而有水与火。并走手厥阴经。(丹溪)主泻膀胱相火。补肾水不足。壮肾坚骨髓。治男子阴痿。下焦诸由湿利。治也。黄柏上能洗不离土数丈。

    阳之气最聚而发生内热诸证。

    可以湿伏。可以水灭。用黄连之属直折之。相火者。天火也。龙雷之火也。(火出水中。故名。)阴火也。不湿药中不可缺。

    者。(又)凡邪热在下焦血分。不渴而小足膝气力涌出。和苍术谟)黄柏固为肾药。然下。佐牛膝枸杞地黄五得猪胆汁水银粉。主诸热虫疮久不合口。得铅丹。生肌止痛。得木瓜茯苓二术石斛地黄。除湿健步。佐白芍甘草。主火热腹痛。脏毒痔漏。下血不止。川蜜人乳糯米泔各浸透。炙干。切研。廪米饭丸。每空心温酒下三五十行。用柏根黄浓者。蜜炒令焦。为末。大蒜煨熟。去皮米饮下三五十丸。日三服。清心丸。主积日梦遗。心忪恍惚。

    一钱。炼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麦冬汤下。(大智师)凤髓甘草五钱。为泻相火益肾水之妙剂。 疮热疮。黄柏末一两。轻〔论〕 丹溪谓黄柏有补阴泻火之功。然非阴中之火。不可用。夫阴火即水中之火。

    乃人身元气之根蒂。宜温养。不宜寒泻者也。如先天元阴虚而相火炽。不独恃此味以获济。

    惟是后天气血。或六氵?七情以伤之。致累及元阴。元阴受伤。则水不配火。元阳不得元阴以宅之。于是少火化为壮火。举三焦元气。尽为之病矣。所谓阴虚则无气是也。此味本北方寒水所化。藉其同气相求。以助阴。而即以伏阳。(丹溪所谓从其性而伏之)助阴以育阳。则气食少火。元气回而肾阳自壮。骨髓自坚。所以能疗下焦痿厥也。不宁惟是。凡阴伤而阳亢。

    亢阳即还以蚀阴。如骨蒸遗精失血等证。胥借此为要药矣。至于湿热之治。观本经首言五脏肠胃中结热。此便可参。盖水土合德以立地。而胃之三脘。皆根于任脉。肾之阴气不足。则热自结于胃。胃壅结热。则湿土之阴气无从施化。而还病于湿。是阴气不足。由肾及脾。肾与脾合病。斯五脏肠胃病于湿热之证多矣。本经所列黄胆肠痔泄痢及漏下赤白。固为病于湿热。即下焦痿厥瘫痪诸证。亦未有不合于中土之湿以为患者。丹溪治痿独取阳明。正为此也。

    故味丹溪就其性而伏之一语。则知用黄柏非以水胜火。乃以水养火。味丹溪治痿独取阳明之义。则知用黄柏非止以肾阴得达于胃。更欲使胃阳得化于肾也。(盖热之结者。胃阳不得化。

    肾阴达于胃。而胃阳化矣。)由肾合脾。何以取责于胃。盖柏皮达肾阴于脾。脾得为胃行三阳三阴之气。而肠胃之结热乃清。但三阳三阴之气。脾固为胃行之。而能行三阳三阴之气者。

    则属之胃。故取责于胃耳。又元阴乃后天营血之母气。故丹溪酒炒末为潜行散入血分。最妙。

    罗周彦曰。有先天元气之阴。即肾水母气所禀。元精之气是也。其真阴本体。则深藏于左肾之中。而真阴妙用。则默运于精神之内。是谓无形者也。后天元气之阴。即身中所化营血之母气。先天有形元气之阴也。此亦天赋自然之真。其体附藏于脾胃中。化见于人迎。故其脉在心部。而其用则见于血也。又曰。元阴不甚损。其有形肾水之阴暴伤。致相火动而乘于yin精之分为患者。知柏滋阴降火之法。可任用之。至于肾水中母气。先天元阴之精受伤。以致无根虚火为病。若妄投之。必反损其元而绝其生机矣。合二论观之。所谓损其元阴者。由伤其生身之精。损其肾水之母气也。肾水之阴暴伤。由病于后天之气血。而暴伤有形营血之母气也。盖肾水之阴。即营血之母。此处分晰极确。而后黄柏之可用不可用。庶乎无误。不至久用而寒中。亦不至当投而敛手。以致剂不中病也。

    缪氏云。阴阳两虚之人。病兼脾胃薄弱。或泄泻恶冷。上热下寒。小便不禁者。咸忌。

    〔辨治〕 蜀产皮浓二三分。色鲜黄者良。 生用降实火。熟用不伤胃。酒制治上。盐制治

    浓朴

    以建平宜都及梓州龙州者为上。木皮鳞皱。肉浓色紫多液者。入药最良。

    皮

    味苦辛微甘。气大温。气味俱浓。其体重浊。阳中之阴。降也。入足太阴手足阳明经。

    主治温中散结气。除胀满。(因其辛以提滞气)疏胃湿滞。治胃中冷逆呕吐。及腹疼泄利。

    疗寒湿霍乱。化水谷。止吐酸水。除冷积。更同他药治湿热诸证及下痢。 性宜有毒。以其得阳气之正。故无毒。(仲淳) 浓朴平胃除腹胀。若元气虚弱。虽胀。宜斟酌用之。误服脱人元气。惟寒胀大热药中兼用。乃结者散之之神药也。(洁古) 气实人误服参 。胀闷作喘。宜此泻之。(丹溪) 与枳实大黄同用。则泻实满。苦能下气也。与陈皮苍术同用。

    则除湿满。温能益气也。与解利药同用则治伤寒头痛。与治痢药同用则浓肠胃。(海藏) 浓朴辛热苦温之药。辛能散结。苦能燥湿。温热能祛风寒。所主诸证。何莫非肠胃气逆壅滞。

    及痰饮留结。饮食生冷所致。至于益气浓肠胃。盖指邪气去正气自益。积滞消肠胃自浓之意。

    非消散之外。复有补益之功也。(仲淳) 同陈皮枳壳麦芽山楂草果砂仁矾红。治伤食腹胀。

    同苍术黄连橘皮甘草葛根白术。治湿热作泻。 同槟榔木香黄连滑石橘皮白芍甘草。治滞下初起。 同白术人参白芍茯苓。消腹胀。 佐生姜陈皮藿香砂仁半夏。止胃寒呕吐。 同三棱蓬术槟榔人参青皮。治积年冷癖坚块。 有患肠风下血。大便时鲜血四射。淋漓不止。年久面色痿黄。腰痛腿酸。四肢无力。阳事痿弱。缘下血投苦寒剂经年。故致病剧也。先制煎方服之。后照方倍加为两。作丸服效。姜朴五钱。神曲一钱。土炒白术一钱。炒麦芽一钱。

    北五味一钱焙研。加陈黄米四十九粒。水二碗。煎八分。空心服。凡肠风下血者。多系脾胃虚寒。不能摄血。服之皆效。虽酒客湿热下注放血者。服之亦效。按浓朴佐参术诸补剂。化补中之滞以消胀。其义固然。兹方乃用以为君。白术止助其健运。五味稍敛其耗散。又有消导之味。而取效于下血。可以思其用矣。

    〔论〕 草木之四时不凋者。或得于纯阴。或得于纯阳。浓朴气味苦辛。色性赤烈。纯阳之木也。其苦味应于花赤而皮紫。是味归于形。其形色紫赤应于气之温。是形归乎气。不可想其纯阳而能散结之用欤。 (天地之气。至夏而阳盛阴衰。在气化应然。原非偏至之戾气也。浓朴所谓纯阳。即禀乎此气。其能散元气者。亦如夏时之宣泄已极。非谓其辛热太甚也。)夫苦能下泄。苦从乎温。则不下泄而温散。卢氏所云从内而外。以司夏出横偏之令者。

    若苦合于寒。则直下泄。如枳壳辈是已。夫气之生化在中土。此味苦中觉有微甘。所以直归中土而散结气。苦味从温。所以能就气分而散之。凡病乎寒湿之邪者。实为的对。其病乎湿热者。有苦寒以清热燥湿。而假此苦温以散其结。亦罔不奏功。至先哲首以除胀满为言。惟虚而无邪之胀满。不宜混用。若寒湿实邪。固其正治。即湿热为病。如浓味积热及外感郁热者。亦实胀也。苦寒药中。可假浓朴以除之。或中气虚而患湿热。则必审虚与实。孰多孰少。

    更审乎时之久暂。以定攻补之多少。此味又未可去也。如苦寒除邪之味多。而健脾者少。用此散湿热之结。恐苦寒直攻。不能径散也。又如苦甘健脾之味多。而除热者少。用此化补益之骤。恐苦甘径补。不能直受也。(湿热不宜纯甘。虚而有湿热者。宜于苦甘。) 即此推之他证。凡可投浓朴者。悉如斯矣。 浓朴始尝味苦。苦中微甘。最后有辛。意非辛也。乃苦温之余烈。俗所云麻味也。故以姜制之。犹制半夏之义耳。然则浓朴从苦温以散结。不若枳壳从苦寒以泄滞矣。夫气以温热为升为补。而苦甚者。乃从升补中以散之。以寒凉为降为泄。

    而苦甚者。乃从降泄中以导之。故浓朴之治。宜于寒。或宜于湿。而枳壳之治。宜于热。或宜于燥。当各从其所对以投之。如施浓朴于燥热之结。犹可借从治以奏功。若施枳壳于寒湿。

    是气本下而复降之。不惟无益而有害矣。

    缪氏云。性味散而不收。略无补益。凡病气虚不能归元。血槁不能润降。(膈证等) 老人娠妇及产后。咸忌。

    〔修治〕 去粗皮。用姜汁拌浸。仍用姜渣同炒。以姜渣黑色为度。

    杜仲

    味辛甘微苦。气平而温。气薄味浓。降也。入足少阴厥阴经。 肝经气分药。 主治腰膝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 。治肾劳腰脊挛。脚中酸疼。不欲践地。(此阴不得阳以运者)除肾冷 。润肝燥。补肝经风虚。 能使筋骨相着。(东垣)

    虽温而不助火。(士材) 色紫而润。气温平而和阳。味辛甘而裕阴。故能由肾而致肝之功用若此。(濒湖)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杜仲辛甘具足。正能解肝肾之所苦。而补其不足者。 同牛膝枸杞子续断白胶地黄山药五味子菟丝子黄柏。治肾虚腰痛。及下部软弱无力。 胎孕三四月惯堕者。于两月前。以杜仲八两。糯米煎汤浸透。

    炒去丝。续断二两。酒浸焙干。为末。以山药末五六两糊丸。梧子大。空心米饮下。 少年新娶得脚软病疼甚。作香港脚治不效。用杜仲一两。每半酒半水煎服。取愈。

    〔论〕 杜仲味先辛。次甘。又次苦。甘不敌辛。而苦则微甚。以辛始而以苦终。是苦乃辛甘归宿之地。而引辛甘致其用者。固在苦也。苦属火。苦所就下之火。即元气。兹味由辛甘而苦。是其归于中五之冲气者。皆降而浓育乎阴中之阳也。即其色紫。非下就相火之一证乎。夫三焦元气。上下际蟠。(水中有火。乃肾中元气。而三焦布之。) 兹何以独致其用于下。盖中土之甘。化归于肾。而天气之辛化。又因中土而归之。则所谓益元阳。致津液者。

    其总之。此味功用。全以元气为本。(身半以下。腰膝与脚。皆借此阴中元阳以为张弛之主。

    至于疗堕胎。尤以化为主。不徒恃形器之相维也。) 本经所谓益精气强志。皆不离元气而言。但于阴中生阳。即于阳中含阴。非偏于阳者。(非偏于补阳。故兹味以益精气为主。精气益则筋骨自坚。)经故谓其气平。李氏亦云温而不助火也。抑三焦元气即肾气。乃又言其为肝经气分药者。以肝本肾为化原。而还为肾畅其化育之用。试参东垣能使筋骨相着一语。

    则可见肝之化原在肾。而肾之资益在肝。此味由肾益肝。即由肝资肾。故得筋骨相着。肝之借以致其气化者此耳。非谓其更入肝也。(能补肾中元气。即是肝经气分药。即是能补风虚润肝燥药。肝燥者何。元阳虚而风木之真气不达。故燥急也。)藉非本于三焦之元气。阴中生阳。阳中含阴。其能使风虚肝燥胥以受益乎。至如阴下痒湿。小便余沥。皆阳气之不周于阴也。虽贵其脂润。而取用在皮。亦可以思矣。审此则凡阴虚以为腰痛者。犹当酌而施之矣。甄权疗肾冷 腰痛。日华子治肾劳腰脊挛。夫冷与劳。皆属肾气之虚。肾中元阳虚。即有腰痛脊挛之证。亦即有阳虚而病于风之证。盖阳虚而并。不能达阴。故病于风。即海藏所谓风虚也。又所谓肝燥者。即阳不得致于肝。而阴亦不得随之以至肝也。阴阳合一之义。可于兹味见一班。惟由益肾以致肝。比于石枣(即山萸肉)之先温肝以助肾者有异耳。

    肾虚火炽者。不宜用。即用当与知柏同入。(仲淳)

    〔修治〕削去粗皮。每一斤。用酥一两。蜜三两。和涂火炙。以尽为度。一法。用酒炒断丝。以渐取屑。方不焦。 浓而实者。能强筋骨。用面炒去丝。童便浸七日。新瓦焙干为末。

    椿樗

    二树南北皆有。椿木皮细。肌实而赤。嫩叶香甘可茹。樗木皮粗。肌疏而白茎。其叶臭恶。

    根白皮

    味涩苦。气凉燥。入手足阳明经。 治赤白浊。精滑梦遗。湿气泄痢肠滑。及肠风泻血不止。女子血崩赤白带。小儿疳虫蛔虫。得地榆。止疳痢。 椿根白皮。性凉而能涩血。凡湿热下痢。浊带滑遗。用之有燥下湿及去肺胃陈痰之功。治泄泻有除湿实肠之力。(但滞气未尽。不可遽用。) 炒研糊丸。看病作汤使。名固肠丸。(丹溪) 凡血分受病不足者宜用椿皮。气分受病有郁者宜用樗皮(濒湖) 治疮肿下药用樗皮以无根水研汁。服二三碗。取利微行为验。藏器言樗皮有小毒。盖有所试也。(乾坤生意) 一女子耽饮。多食鱼蟹。蓄毒在脏。日夜二三十泻。大便与脓血杂下。大肠连肛门痛不堪忍。服热药则腹愈痛。血愈下。服冷药则注泄食减。服温平药则病不知。如此期年。垂命待尽。或教服人参散。三剂脓血皆定。常服之遂愈。其方治大肠风虚。饮酒过度。挟热下痢脓血痛甚。多日不瘥。用樗根白皮一两。人参。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米饮调服。忌油腻湿面青菜果子甜物鸡猪鱼羊蒜薤等。(宗 ) 小儿疳痢。用樗白皮一握。粳米五十粒。葱白一握。炙甘草三寸。豉两合。

    水一升。煮半升。以意服之。枝叶功用皆同。

    〔论〕 椿樗一类二种。味俱涩苦。但椿不如樗之甚耳。夫椿樗禀地中寒水之气。其用止皆能治血中湿热。病有因热而湿并者。用椿樗清其热。热清而正气(阳中有阴)复。湿亦随之以清矣。若概投清热诸味。则恐愈滋其湿。而正气愈困。(阴中阳也)热更郁于湿中以为痛。而因湿并热矣。此时欲温燥。则反助其热。亦莫能流其湿。惟兹味本燥金以达寒化者。

    燥乃湿之对待。而寒化所及。可以使热亦清矣。盖金味有涩者。乃阳中之阴欲纾而不得纾。

    以对待阴中之阳欲畅而不得畅者。能使阳不陷于阴中。则浊自愈。精自固。痢自止。(固脱之功。全在达阳。而达阳之功。先在收阴。)丹溪于此味。但以除湿为主言之。则亦知其所先耳。时珍强分椿入血分。樗入气分。不知湿热为患。皆是病于血分。椿皮樗皮。总以达阳气为主。而达阳本于收阴。惟樗之收阴者倍于椿。即其达阳者亦倍于椿。用者因其微甚以别椿樗可耳。(凡湿热证可以风剂燥之者。土之邪气实。水亦从之以郁。故以风木胜之。若椿樗所治。乃土之正气虚。木亦乘其所胜。故以燥金收之。如仍以风木燥之。则土益困矣。) 然此亦治病必责其本之意也。如虽本于湿而热甚者。则清热之味倍之。郁滞甚者。则顺利之药亦倍之。或更以他药为佐。抑以汤使转移。岂得执一说而不思所以尽变乎。

    附法 樗柏丸。治湿热痰火浊证。兼治便毒。樗白皮一两。黄柏三两。青黛三钱。干姜三钱。滑石五钱。蛤粉五钱。神曲五钱。痰甚。加南星半夏。为末。神曲糊丸。空心白汤下。

    去滑石干姜。加知母牡蛎。治遗精。此即因热之微甚以加减者。脾毒肠风。因营卫虚弱。风气袭之。热气乘之。血渗肠间。故大便下血。用臭椿根刮去粗皮焙干四两。苍术米泔浸焙。

    枳壳麸炒。各一两。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日三服。 又结阴丹治肠风脏毒。诸大便血疾。枳壳黄 陈皮(去白)威灵仙荆芥穗何首乌椿根白皮各五钱。为末。

    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陈米饮入醋少许煎过。放温送下。此二方即因湿滞之微甚以加味者。 休息痢日夜无度。腥臭不可近。脐腹撮痛。用椿根白皮诃黎勒各半两。母丁香三十个。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又方。椿根白皮东南行者。长流水内漂三日。去黄皮。焙为末。每一两。加木香二钱。粳米饭为丸。每服一钱二分。空心米饮下。

    即此一证。而或加味以收涩。或加味以升降诸气。其不同处可参。 女子白带。椿根白皮滑石等分。为末。粥丸梧子大。每空腹白汤下百丸。 又方。椿根白皮一两半。干姜炒黑。白芍炒黑。黄柏炒黑。各二钱。为末。如上法丸服。此即一证。而或加味以利湿和中。或加味以和血清热。其临证审处又可参。

    脾胃虚寒者。不可用。崩带属肾家真阴虚者。忌之。(以其燥故)滞下积气未尽者。亦不可遽用。(仲淳) 樗根白皮合猪肉热面频食。则中满。盖经络壅也。(门) 多服微利人。

    〔修事〕 宜入丸散。不入汤煎。(丹溪言亦可煎服。不见有害。) 并刮去粗皮。阴干。

    临

    海桐皮

    生南海及雷州近海州郡。叶如桐。其花附干而生。侧敷如掌。形若金凤。枝干有刺。 刺桐生山谷中。纹理细紧。而性喜拆裂。花繁如火。为夏秋荣观。(桐谱)

    味苦。气平。气薄味浓。阴中之阳。入足太阴阳明经。 能行经络达病所。治腰脚不遂。

    血书治中风腰痛臂痛。行痹香港脚挛淋。 海桐皮禀木中之阴气以生。入血分去风杀虫。(仲淳濒湖) 腰膝痛难忍。医以肾脏风毒攻刺。诸药莫疗。传信方。用海桐皮二两。牛膝芎 羌活五加皮地骨皮各一两。甘草五分。薏苡仁二两。生地黄十两。并净洗。焙干。锉。以绵包裹。入无灰酒二斗浸之。冬二七。夏一七。每早午晚空心。各饮一盏。长令醺醺。效。此方不得添减。禁毒食。纾经汤。治气血凝滞。经络不行而臂痛。同白术当归赤芍等分服。 同真川〔论〕 海桐皮味苦气平。苦乃火味。平即金气。火金合而气乃化。气得化则血乃行。

    故入血分而透经络也。其花色如火。乃入血之明征。其性喜拆裂。正缪氏所云阴中之阳。能行经络。以善其血之达于周身者。能透经络。自于病所无不至。举上下内外而胥治之。第所主治。类属下焦腰脚腿膝。岂其动而欲出。如多刺及喜拆裂之性。反在极阴极沉之所以奏功乎。

    缪氏云。凡因风湿湿热流注下焦腰膝为病。此药治之。若因阴虚血少火炽而得者。勿服。

    〔修治〕 酒浸用。

    楝实

    名金铃子。产蜀川者佳。三四月开花红紫。结实如弹。生青熟黄。十二月采之。酸而纯苦。气寒。气薄味浓。降也。入心肝肾小肠膀胱经。 楝实为阴中之阳。然用之乃从阳入阴。

    故得致其阳于阴也。 主治热厥心痛。上下部腹痛。疝气。利水道。疗虫痔。 方书多主疝证。次遗精喘。诸逆冲上头痛。心胁胃脘腰痛。积聚小便数淋。溲血下血。前阴诸疾。齿病。

    楝实为下焦气分药。(阆风) 解热散结之剂。(蒿) 脐之上下痛与心暴痛者。均是气滞与火。楝实酸苦。能涌泄之。(类明) 楝实治阴虚阳厥。如心痛胃脘痛证。又治阴胜阳陷。

    如疝证。 同牛膝木瓜橘红荔枝核杜仲巴戟乌 树子茴香。治肾虚疝气。 疝肿痛。有五制四制七制用者。俱见濒湖纲目。丈夫疝气。本脏气伤。膀胱连小肠等气。楝实百枚。温汤浸过。去皮。巴豆二百枚。微打破。以面二升。同置铜铛内。炒至楝实赤色为度。放冷取出。

    去核为末。巴面不用。每服三钱。热酒或醋汤调服。一方。入盐炒茴香半两。 肾消膏淋。

    病在下焦。苦楝子茴香等分。炒〔论〕 楝实禀天之阴气。得地之苦味。苦应入心。然肾为心火对化。又味从乎气。故凡苦寒之属。类入于肾。而楝实独入心。如东垣所说。(东垣云。入心与小肠。)何哉。缘其味初尝有酸。后乃纯苦。禀苦寒之性。以下行逐热。实兼木火之原。以导气达阳。故解热散结。与诸苦寒之直折降热者。殊有不同。盖本木火以致于苦寒。则能引阳而归之。是以阴气衰于下。而为热厥心痛者。非此不除。(如但以为清热。则苦寒之归。下者。安能补阴气之衰耶。)至其为下焦气分药。而治疝率多用之。亦此义耳。疝之为患。多在肾肝部分。而受病则惟寒郁热之因。寒固肾与膀胱之气。热则厥阴相火之气也。此味根君火之对化。自应入肾。兼木火之气化。自应彻肝。所谓导气达阳。而兼解热散结者也。(彻肝之义。即本木火以致于苦寒之义也。洁古治茎中痛。用生甘草梢。却加延胡苦楝子。尤妙。又治淋证茎痛引胁者。有参苓琥珀汤。以苦楝为君。内经云。足厥阴循阴器而络于肝。又足厥阴之别者。循胫上睾。结于茎。信乎此味为入肝的剂矣。)诸方有同莱菔牵牛斑蝥炒。藉其破坚溃郁之气。

    以助此味散结之功者。有引以故纸茴香。寒因热用。直入寒中之热。以竟此味逐热之功者。

    则其主治。概可睹矣。第疝证或即曰小肠气。间曰膀胱气。是以小肠膀胱之气病。便是疝也。

    不知离小肠膀胱以治疝。固无是理。即小肠膀胱以为疝。究有未宜。盖人身惟是水火二气。

    心肾者水火之匡廓。而小肠膀胱则心肾气化之府也。使病于疝者。抹却肾及小肠膀胱。而独以肝为言。则试思肝之所以能由阴而达阳于天。复由阳而蟠阴于地者。如不藉水火之气化。

    动而不 。若小肠膀胱之用。(手太阳丙火上行。足太阳壬水下行。)将一阴何以为独使乎。

    故曰。离小肠膀胱以治疝。无是理也。若止病于小肠膀胱。而未及病于肝。则治法固别。盖病于肝者。乃寒水之脏腑。郁其水中真阳。而肝升之阳郁。即以病同处于下之脾。卒之寒湿合化。厥阴益不得达。而病于任者愈甚。如东垣所云也。(东垣云。足太阳膀胱之气逆。上迎手太阳小肠之脉下行。致足厥阴之脉不得伸其任脉。并厥阴之脉逆。如巨川之水。使阳气下坠。致两睾肿大。谓之曰疝。大甚则为 也。) 至于小肠膀胱之自为病。或火氵?而水虚。

    或水泛而火虚。治此者更宜适事为故。岂得漫同于治疝之法耶。总之。楝实之用。所治者疝。而奏功之地在膀胱。其能奏功于膀胱者。又始于小肠。即其三四月已毕。历夏至冬而后采实。是固本木火之气。以致于寒水而功乃成耳。夫寒水之气大郁。不根木火之元气以达之开之。而谓疝可疗乎。矧外痼之积冷。不从以苦寒。能使木火之气。浸入于凝寒中以导气乎。

    犹恐其不开。或借巴豆气以和苦寒而彻阳矣。至东垣谓其入小肠。且先之入心。何也。人身之火。原出水中。水为火之元。心为火之主。楝实本木火之气以致于寒水。故下之阴虚而阳厥者。用火之主。以归之。如热厥心痛是。盖阳归于阴。则阴自为阳守也。下之阴翳而阳陷者。用火之主以彻之。如寒郁热为疝是。盖阳彻于阴。则阴自不痼阳矣。其功皆奏于下。而所以归之彻之者。乃在上。故首言入心。 又按。本木火以致苦寒。则木火入手。不与温补之味相逆。渐入而致苦寒。则与虚寒之气骤得温补者。因有同气之先导。而温补乃可以奏功。

    如治阳虚于下而遗泄者。用以佐补阳虚。正是此义。知此则阴虚阳虚病于他证者。可以类推而治矣。

    脾胃虚寒者。不宜。(仲淳)

    〔修事〕 酒浸蒸软。去皮核。取净肉晒干。 或酒煮。或盐煮。或麸炒。或巴豆炒。

    或单炒。或不制。随证所宜。

    苦楝皮根及木皮

    味苦。气微寒。有小毒。 主治游风热毒。风疹恶疮疥癞。小儿壮热(并煎汤浸洗) 消渴有虫。苦楝根取新白皮(日华子言。雄者根赤。有毒。吐泻杀人。)一握。切焙。入麝香少许。水二碗。煎至一碗。空心饮之。虽困顿。不妨。自后下虫三四条。类 而色红。其渴顿止。乃知消渴一证。有虫耗其津液。

    〔辨治〕 雄者根赤。不可用。雌者色白。入药。 每一两。可入糯米五十粒。同煎杀毒。若泻者。以冷粥止之。不泻者。以热葱粥发之。

    槐

    处处有之。四五月开赭黄花。六七月结黑褐实。作荚如连珠。奇数者为贵。

    实

    (俗呼槐角)

    槐实当分为二。实本出荚中。若捣荚作煎者。当言荚。荚中子大如豆。坚而紫色者。为实。其用要皆疏导风热而已。(衍义)

    苦酸咸寒。气薄味浓。纯阴也。入足厥阴气分。兼入手足阳明经。 主治润肝燥。疏导风热。久服益气明目。除热泪。头脑心胸间热风烦闷。风眩欲倒。心头吐涎如醉。漾漾如车船上者。并治口齿风。凉大肠。治五痔疮 。 苦寒纯阴。为凉血要品。 折嫩房角。作汤代茗。主头风明目补脑。 以子入冬月牛胆中渍之。阴干百日。每食后吞一枚。久之明目通神。白发返黑。有痔及下血者。尤宜服之。

    花

    味苦。色黄。气凉。手足阳明足厥阴血分药。 主凉大肠。治肠风泻血。五痔便血血痢。并崩中漏下。又治胃脘卒痛。杀腹脏蛔虫。 大肠下血。槐花荆芥穗等分。为末。酒服一钱匕。 又方。柏叶三钱。槐花六钱。煎汤。日服。 又方。槐花枳壳等分。炒存性。为末。新汲水服二钱。 血崩不止。槐花三两。黄芩二两。为末。每服五钱。酒一碗。铜秤锤一枚。桑柴火烧红。浸入酒内。调服。忌口。 下血血崩。槐花一两。棕灰五钱。盐一钱。水三钟。煎减半服。

    〔论〕 疏风之剂多燥血。凉血之味未必能疏风。何以凉血疏风。槐花实兼擅其用。盖因气寒味苦。复有酸咸。苦咸应入血分。况导之以酸。而更合于寒。固是入肝凉血之剂。而好古乃以为肝经气分药。其义大可参也。周礼四时取火。冬取槐檀。淮南子云。老槐生火。

    天元主物簿云。老槐生丹。然则花与实皆曰纯阴者。固纯乎阴之为用。以成其阳之能化也。

    所以凉血热。即以疏导风热。风木出地。原乘阴以出而达乎阳者也。不然。槐实之用。何以上至极顶。而能补脑去头风明目乎。(别录所言益气良不谬)第此乃足厥阴正剂。何以凉大肠。曰。乙与庚合。是足厥阴之所首及者。试取凉血诸味相较。则此味不独乙庚相合。盖先有金木相媾之义焉。何则。诸阴不至于首。唯厥阴与督脉会于巅。以其阴中有阳也。督为阳气之元。肺为阳气之主。风氵?为邪。乃阳之戾气也。如血凉而风静。是阴中真阳与天气合和。

    所以补脑去头风明目也。既由木而上媾于金矣。肺大肠固为表里。其乙庚相合之用。不更为亲切乎。 (有因风郁于胃以为大肠病者。以风升属乙木。其气郁于胃而不得达。则应归于大肠以为病。盖乙庚原相合。而足阳明胃与大肠更相上下也。风病则血病。风之郁者其本。

    至血燥以为病者其标。此不宜纯用寒剂。以风升之气。即元气故耳。)夫肝血热甚则风生。

    迸入肠胃。以此药对待之。可见其益统归阳明。而于乙庚之合尤切。盖阳明燥金也。燥者阴欲达而不即达也。风归肠胃。则益其燥。在大肠之主津者尤病。(凡风木不得上达。则其不能媾于金者。定反而刑土。以其无所归也。风病则血燥。血燥则随风而入肠胃以为病矣。在血热而化风者亦然。) 甚而燥热合湿。致伤阴阳之络以病血溢。惟兹味由纯阴以凉血。乃能达其阴而燥平。燥平则阳得合阴以为用。而收令行矣。此肠风泻血所以奏功欤。故花之用在凉诸血。而下血尤有专功。实结于秋。似得金气而疏导风热为胜。以实之苦逊于花。而咸亦少逊。不能不稍为差等也。(如不少异。何以肠风黑散。花实并用。)抑花开于夏。何以凉血较胜。盖当至阳之化育。而得钟纯阴之性味。正与血之原于水而成于火者合也。且气味苦平。平亦辛也。统悉斯义。可以知其能矣。 又用以凉血。而却为气分药者。阳出于阴中也。

    肝为从阴达阳。乃阴气首出之脏。而司风木之化者。此树结实于六七月。时值土金递旺。能令肝脏血凉。且俾肝气得所养。所以久服而目明且益气也。

    槐性苦寒。凡虚寒脾胃作泻。及阴虚血热而非实热者。外证虽同。却不宜服。(仲淳)

    〔修治〕 槐实微炒用。 槐花未开时采收。陈久者良。 拣净。酒浸微炒。若以止血。

    须

    枝

    气味苦平。 洗疮及痔核并阴囊下湿痒。 青枝烧沥。涂癣。 黑。揩牙去虫。 八月断大枝。候生嫩叶。煮汁酿酒。疗大风痿痹甚效。 灸痔法。以槐枝浓煎汤。先洗痔。便以艾灸其上。七壮。以知为度。昔有患痔乘骡。其痔大剧。状如胡瓜。热气如火。至驿。僵仆。用此法灸至三五壮。忽觉热气一道入肠中。因大转泻。先血后秽。其痛甚楚。泻后。遂失胡瓜所在。

    胶

    气味苦寒。 治一切风。化涎。肝脏风筋脉抽掣。急风口噤。四肢不收顽痹。或毒风周身如虫行。或破伤风口眼偏斜。腰背强硬。 汤散丸煎。或杂诸药。任用。

    秦皮

    出陕西州郡及河阳。其木似檀。枝干皆青绿。叶细如匙。虚大不光。并无花实。皮上有白点。

    味苦。气寒微。沉也。降也。入足厥阴少阳经。 大戟为之使。恶吴茱萸。 主治风寒湿痹洗洗寒气。(如冷水浇)洗肝益精。除热。疗目中青翳白膜。去两目赤肿疼痛。久热风泪不止。治热痢下重。下焦虚。疗妇人崩带。作汤浴小儿惊痫风热。秦皮水浸。即青碧。青入肝。风邪为病。先见于色。当为肝之风药。

    〔论〕 本经秦皮首主风寒湿痹。洗洗寒气除热。是所谓除热者。即其散风寒湿之痹。

    不致郁而为热也。继云疗目中青翳白膜。夫东垣论青白翳有曰。阴盛阳虚。则九窍不通。令青白翳见于大 。乃足太阳少阴经中郁遏。厥阴肝气。不得上通于目。故青白内阻也。以此相证。则秦皮退热之功。不专散肝经之风寒湿痹哉。日华子定其用曰洗肝。为能祛寒水之阴以达阳。不致郁而为热。得还其敷和之平气也。故伤寒传经至厥阴。仲景用此为主药。可谓得先圣之精诣矣。(传经之热。正因寒郁。)别录疗男子少精。妇人带下。何以明之。张子和曰。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属带脉。因诸经上下往来。遗热于带脉之间。

    客热郁抑。遂致白物氵?溢。男子因溲而下。女子绵绵而下也。经曰。带脉起于季肋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周一身。如束带然。若是。则带下之病。焉得不取责于肝乎。

    夫冲任督皆本于肾。皆以肝行其化。秦皮达其阴之郁阳者。即能祛其阳之伤阴者。如带下之疗。在除湿热。即本经达风寒湿痹之气。而便以除热之治也。粗工漫同苦寒之味言其退热。

    岂知本经止言其气微寒。而甑权又言气平。不依然敷和之春气哉。至于男子益精。当思冲任督俱起于肾。俱行化于肝。以默识此味之功矣。经曰。两神相搏谓之精。两神者。阴阳二气也。肝以一阴为独使。下合于任。上会于督。阴阳之相搏 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