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二十五寓木部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茯苓

    山中古松。久为人斩伐。其枯折槎 。枝叶不复上生者。谓之茯苓拨。即于四面丈余地内。以铁锥刺地。如有茯苓。则锥固不可拔。乃掘取之。其拨大者。茯苓亦大。(颂)

    甘淡而平。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东垣曰。降也。阳中之阴。(甘和而淡。淡为天之阳。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之源。而下降通水道。二说固相合。)白者入手太阴足太阳气分。赤者入足太阴手少阴太阳气分。补心益脾。白优于赤。通利小肠。赤亦胜白。

    (仲淳)诸本草和中益气。除湿理脾。调脏气。开腠理。逐水准火。生津导气。开胸腑。治胸胁逆气。心下结痛。安心神。止忧恚惊悸。消痰润肺。止咳逆。利胸中痰水。愈消渴及呕吐。并大肠淋沥。水肿淋结。伐肾邪长阴。治肾积奔豚。利腰膝间血。疗遗精白浊。酒浸。

    与光明朱砂同用。能秘童元。(海藏)茯苓补虚劳。多在心脾之有准。(东垣)小便多者能止。

    结者能通。(又)伐肾邪者。小便数能止之。小便涩能利之。与车前子相似。虽利小便而不走气。(海伐肾邪。取其淡而利窍。以平其气也。(类明)茯苓分阴阳而导湿。盖病于湿则阴阳混淆。

    升降之职不行焉。茯苓气薄。为阳中之阴。上行导气。下行利水。故阴阳分判。而湿氵?平也。

    (又)茯苓利水。何又生津。讵知清阳上布。故浊阴下行。而气乃化。津乃生。经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是岂脾无真阳之运化。而能生胃中之津液哉。即此可悟茯苓除湿之义。凡药。

    气重者主气亦能补虚固肾。(文清)成于阴而生于阳。得老松之气浓。其质阴也。其气阳也。感土水之气而成质。故其味甘平。补中利窍。补中则心脾实。利窍则邪热解。有补有泻之药也。(仲淳)其治上焦或同于益真气者。以致阳而布其升清之化。或同于祛痰行气者。即于升清阳中以达其浊阴之降。治下焦或同于分理导水者。达阴而致其降浊之化。或同于健脾和气者。即降浊阴中以还其清阳之升。未可徒以下渗概之也。取白者。蒸晒三次。为末。以牛乳汁和膏服之。或蜜浸。或酒浸。封固。百日后常服。不饥延年。肠化为筋。通神致灵。入五苓散。

    利水除湿。暑气胜。则去桂。入六味丸。能伐肾邪。入补心丹。则补心安魂养神。得人参白术橘皮山药扁豆芍药甘草。为补脾胃之上药。得二术泽泻车前白芍橘皮木瓜猪苓。为消水肿之要剂。胸胁气逆胀满。茯苓一两。人参五钱。每服三钱。日三服。血虚心汗。(独心孔有汗。别处无。)思虑多则汗亦多。宜养心血。以艾汤调茯苓末。日服一钱。浊遗带下。丈夫元阳虚惫。精气不固。小便下浊。余沥常流。梦寐多惊频遗。并治妇人白氵?白带。白茯苓去皮四两作匮。以猪苓四钱半入内。煮二十余沸。取出日干。择去猪苓。为末。化黄蜡搜和。

    丸弹子大。每嚼一丸。空心津下。以小便清为度。忌米醋。小便淋沥不禁。由心肾俱虚。神志不守。白赤茯苓等分为末。以新汲水 洗去筋。控干。用酒煮地黄汁。捣膏搜和。丸弹子大。每嚼一丸。空心盐酒下。消渴。由于上盛下虚。心火炎烁。肾水枯涸。不能交济而成。

    白茯苓黄连各一斤。为末。熬天花粉作糊。丸梧子大。每温汤下五十丸。按世俗恒言茯苓淡渗。观上数方。则补益心肾良多。且其用又似补阴为多。李氏所谓味重主血。义不谬也。

    〔论〕 茯苓本古松灵气沦结成形。之颐谓其精英不发于枝叶。而返旋生气吸伏于踵。

    所谓真人之息也。夫松秉真阳之性。凌冬不凋。乃其入土久而结茯苓。即根极至阴之下。而真阳之凝结。更有如斯者。隐居言其性无朽蛀。埋地中三十年。色理无异。不可想见其真阳之贞固哉。第其味淡。淡写天之阳。阳当上行。而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又宜利水而下泄。

    总其气和。实和于至阴以归至阳。故始终惟有一淡。(海藏谓茯苓甘平。如何是渗利。兹举阳吸阴阴归阳之义。以实甘平。然后知海藏之说不妄。盖甘具五味。平具五气。乃阴阳之合也。)然淡本于甘。则阴阳相含之真气。已入中土而神其清浊之升降矣。诸本草谓其和中益气。除湿理脾。逐水准火。(水火即阴阳之气所化。清阳不升。则郁而为火。浊阴不降。则郁而为水。茯苓气阳质阴。合于水火之升降。但其味至淡。不能专功耳。)调脏气。开腠理者。是在中土而致其清阳之气于上也。即其致清阳于上。而导浊阴于下者。亦此也。更宜究者。清浊本之阴阳。阴阳兆于水火。水火赋之心肾。如甄权所谓善安心神。与本经忧恚惊悸之治合。如好古所谓秘精。亦与别录长阴。日华子暖腰膝之义不远。然则用茯苓者。不得徒守淡渗之说。而当思其从阳吸阴。吸阴归阳之元机矣。至所云安心神。秘精气。请更悉之。

    心内阴而外阳。肾内阳而外阴。内者是神是主。外者是气是用。经曰。阳中之太阳心也。惟茯苓禀真阳之粗气。却能吸阳中之阴以归阳。(阳中之阴为血。血者神气也。)是其能益心血者也。阴既得宅于阳中。则神定而气充。是又谓之益心气耳。秘精之说。亦不外此。总之。

    在上者阴宅于阳中。则火有主而下交于水。即得水中之火。从地气而蛰藏。在下者阳宅于阴中。则水有主而上交于火。即得火外之水。从天气而发育。此所谓神足而气充。气充而精盈。精盈而气固者也。

    虚而上有痰火。下有湿热者。最宜。若劳役阳虚。小便多汗多者。禁用。(文清)衍义补遗谓阴虚者。未宜。小便素利者。过服助燥损明。嵩言兼补阴之剂。可用。但不宜入燥剂中耳。非比猪苓一味。诚为淡渗。阴虚者。当忌之。

    〔修治〕 坚白者良。去皮。更宜水飞去筋。若误服之。令人眼中童子并黑睛点小。兼盲目

    茯苓

    主破结气。泻心小肠膀胱湿热。利窍行水。赤苓味有微甘。入胃而散血分之湿热。以胃固多气多血之区。而升降之枢也。夫同一苓也。赤者何以泻。白者何以补。盖白而坚者。属金而气浓。其虚而赤者。受气未甚凝浓。止本于淡渗之性。而利水逐湿熟耳。

    (皮) 主治水肿肤胀。开水道。开腠理。

    茯神

    气味甘平 专理心经。补心气虚。乏疗风眩心虚开心益智。止惊悸。虚人小肠不利者。加而用之。治心病必用茯神。洁古云。风眩心虚。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亦未尝不治。

    心病也。(濒湖)茯苓是古松流肪入地。久得霜露泉壤之精气。而成。茯神是抱根者。与松根连属。气不相绝。故尤有补心气之功。为其得真阳之余气。名之以神。职此耳。(类明)

    生雀丸。治心神不定。恍惚健忘不乐。火不下降。水不上奉。时复振跳。常服消阴养火全心气。茯神去皮二两。沉香半两。为末。炼蜜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人参汤下。

    〔论〕 茯苓假松气而生。不附着根。皆自作块。其包根而轻虚者为茯神。大约入地深。

    则蕴泉壤至精之气。附根而结。则入地未深。假阳之精气居多。故取以治心。不概如茯苓为得阳中之阴气浓也。又按茯苓茯神。皆取其坚而白。皆用其气之浓。均皆有不坚者。但当以入地深浅。分阴阳浓薄。不得以虚实较也。茯神茯苓俱补心。而亦有少异者。茯苓导手太阴之气。使肺气下降入心而生血。且从阳吸阴。似于补心血较切。而安神为最。以心主脉。脉舍神也。茯神固亦导气。第其入地尚浅。未蕴阴气以归阳。故补心气似较茯苓为专。而安神当逊于苓也。茯神补心。须佐远志。盖茯神专补心之阳。必藉远志举阴中之阳以上奉。乃可补心也。

    茯神

    又名黄松节。治偏风。口面 斜。毒风筋挛不语。心神惊掣。虚而健忘。疗香港脚痹痛。

    诸筋牵缩。风寒湿抟于筋骨。足筋挛痛难行。而茯神木一两。乳香一钱。瓦器中炒。研末。

    木瓜酒下二钱。

    〔修治〕 去木。先以茯神去皮。细锉。入箩筛内。置水盆中。荡筛。去筋膜。澄清。

    取水底细末。晒干。复以人乳拌蒸三四次。或五六次更佳。每茯神一两。蒸作二两。茯苓用于补剂。亦照此制。若用之导邪。止去其筋可也。不必取水底细末。

    琥珀

    松树荣盛时。流脂入土。千岁后渝结所成。一种象物珀。内有物形。一种血珀。殷红如血。一种赤松脂。形如琥珀。浊大而脆。纹理皆横。一种水珀。浅黄色。多皱纹。一种石珀。深黄色。重如砂石。一种花珀。纹如马尾松。而黄白相间者次之。别有一种蜜蜡珀。臭之作蜜蜡香。色黄白。即蜂蜜所化。一种枫脂珀。烧之不作松脂臭。即枫脂所化也。入药惟松脂血珀最良。

    气味甘平。纯阳色赤。阳中微阴。降也。入手少阴少阳。亦入足。厥阴经。专走血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