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卷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51.死战

    凡敌人强盛,吾士卒疑惑,未肯用命,须置之死地①,告令三军,示不获已。杀牛燔车,以享战士,烧弃粮食,填夷井灶,焚舟破釜,绝去其生虑,则必胜。法曰:“必死则生。”②

    秦将章邯③已破楚将项梁④军,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兵败皆走入巨鹿城。章邯令王离⑤、涉间⑥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⑦而输之粟。楚怀王以宋义⑧为上将,项羽⑨为次将,范增⑩为裨将,救赵。诸别将皆属焉。宋义行至安阳⑾,留四十余日不进,遣其子宋襄相齐,自送之无盐⑿,饮酒高会。项羽曰:“今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诸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宋义,即其帐中,斩之,下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王阴令羽诛之。”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支吾⒀,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叛乱。”即共立羽为假上将军⒁。使人追宋义子襄,及之齐,杀之。使桓楚⒂报命于楚怀王,因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焉。项羽以杀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率二万众渡河⒃救巨鹿。战少利⒄,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兵渡河,沉舟,破釜甑⒅,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兵击秦军,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大破秦军。⒆

    【注释】

    ①死地:《孙子兵法》术语。意即迅速奋战就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只有死亡的地区,叫做“死地”。

    ②必死则生:语出《吴子·治兵第三》。

    ③章邯:秦将,官至少府。秦末,曾率兵镇压过陈胜、项梁领导的起义军。后在巨鹿兵败投降项羽,被封为雍王。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围攻,兵败而自杀。

    ④项梁:马本及唐本皆误作“项良”,今从汪本。项梁,秦末起义军领袖之一。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楚国贵族出身,楚将项燕之子。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他响应陈胜起义,与其侄项羽率兵八千于吴(今江苏苏州)起义。陈胜失败后,他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仍称楚怀王,梁自号武信君。后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北)与秦军作战中战死。

    ⑤王离:秦将王翦之孙。

    ⑥涉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涉涧”,今据史校改。

    ⑦甬道:谓两旁筑有墙坦的通道,以保证运输的安全。

    ⑧宋义:故楚令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从项梁起义。后楚怀王熊心以其为上将军,号卿子冠军。率军北上救赵时滞留安阳不进,为项羽所杀。

    ⑨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从叔父项梁起义。梁战死后,他与宋义等率军北上救赵,于安阳杀死宋义,被楚怀王任为上将军,率军北进于巨鹿打败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后在楚汉战争中,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刘邦击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身死。

    ⑩范增:项羽谋士。参加秦末农民起义时,年已七十,初从项梁,后佐项羽,颇有谋略,被羽尊为亚父。他屡劝项羽杀掉刘邦,未被采纳。后因刘邦施反间计,为项羽怀疑而忿离死于归乡途中。

    ⑾安阳:地名。位于今山东曹县东北。

    ⑿无盐:地名。位于今山东东平东南。

    ⒀支吾:亦作“枝梧”,意谓抵触,抗拒。

    ⒁假上将军:因尚未得到正式任命而暂署上将军之职,故称“假上将军”。

    ⒂桓楚: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旦”,今据史校改。

    ⒃河:这里指“漳河”。

    ⒄战少利: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战不利”,今据史校改。

    ⒅釜甑:均为炊具。釜,一种敛口圆底,或有两耳的锅,有金属制和陶制两种。甑,类似现代的蒸锅,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

    ⒆本篇史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52.生战

    凡与敌战,若地利已得,士卒已阵,法令已行,奇兵已设,要当割弃性命而战,则胜。若为将临阵畏怯,欲要生,反为所杀。法曰:“幸生则死。”①

    春秋时,楚子伐郑,晋师救之,与战于敖、鄗②之间。晋赵婴齐③使其徒先具舟于河,欲败而先济,故将士懈,卒不可胜。④

    【注释】

    ①幸生则死:语出《吴子·治兵第三》。

    ②敖、鄗:马本及各本皆于“敖、鄗”后有“若高”二字,显系衍文,故据史删。

    ③赵婴齐:晋军中军大夫。

    ④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

    53.饥战

    凡兴兵征讨,深入敌地,刍粮乏阙,必须分兵抄掠,据其仓廪,夺其蓄积,以继军饷,则胜。法曰:“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①

    《北史》:北周将贺若敦②率兵渡江取陈湘州③。陈将侯④讨之。秋水泛滥,江路遂断。粮援既绝,人怀危惧。敦于是分兵抄掠,以充资费。恐瑱等知其粮少,乃于营内多聚土,覆之以米。召侧近村人,佯有访问,随即遣之。瑱等闻之,以粮为实。敦又增修营垒,造庐舍,示以持久。湘、罗⑤之间,遂废农业。瑱等无如之何。初,土人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以饷军。敦患之,乃伪为土人船,伏兵甲于中。军望见,谓饷船至,逆水争取。敦甲士遂擒之。又敦军数有叛者乘马投瑱,瑱辄纳之。敦乃取一马,牵以趣船,令船中人以鞭鞭之。如是者再〔三〕,马畏船不敢上。后伏兵于江岸,使人乘畏船马诈投瑱军,瑱即遣兵迎接,争来牵马。马既畏船不上,伏兵发,尽杀之。后实有馈饷及亡奔瑱者,犹恐敦设诈,兵不敢受。相持岁余,瑱不能制。⑥

    【注释】

    ①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语出《孙子兵法·作战篇》。

    ②贺若敦:北周将领。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善骑射,多计谋。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恃功怀怨为丞相宇文护所不容,而被逼自杀。

    ③湘州: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湘川”,今据史校改。湘州,南朝陈长沙郡治所,位于今湖南长沙。

    ④侯瑱:马本及唐本皆误作“侯琪”,今从汪本。侯瑱,陈朝将领。巴西充国(今四川南充西北)人,字伯玉。作战勇敢,在梁朝时因平定侯景叛乱有功,任豫州刺史。陈文帝时,官至太尉。

    ⑤罗:即罗州,位于今湖北房县西北。

    ⑥本篇史例出自《北史·贺若敦传》,又见《周书·贺若敦传》。

    54.饱战

    凡敌人远来,粮食不继,敌饥我饱,可坚壁不战,持久以敝之,绝其粮道。彼退走,密遣奇兵,邀其归路,纵兵追击,破之必矣。法曰:“以饱待饥。”①

    唐武德初,刘武周②据太原③,使其将宋金刚④屯于河东⑤。太宗⑥往征之,谓诸将曰:“金刚垂⑦军千里入吾地,精兵骁将皆在于此。武周自据太原,专寄金刚以为捍蔽⑧。金刚虽众,内实空虚,虏掠为资,意在速战。我当坚营待其饥,未宜速战。”于是,遣刘洪⑨等绝其粮道,其众遂馁,金刚乃遁。⑩

    【注释】

    ①以饱待饥: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刘武周:唐初地方割据势力之一。河间景城(今河北沧州西)人,后徙居马邑郡(治今山西朔县)。隋炀帝时,任鹰扬府校尉。隋末,乘乱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自称太守,遣使北附突厥,被立为定杨可汗,不久称帝。唐初,与宋金刚等率兵南下,入据太原,以拒唐军。后被李世民击败,北走突厥被杀。

    ③太原:郡名。治所晋阳,位于今山西太原西南。

    ④宋金刚:原为隋末河北农民起义力量之一,活动于易州(治今河北易县)。后被窦建德击败,归附刘武周,号称宋王,谋与刘武周人据太原,企图南下与唐争天下。其后为唐军击败,与刘武周同逃突厥被杀。

    ⑤河东:郡名。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

    ⑥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但此时尚未称帝而为秦王。

    ⑦垂:史载原作“悬”、《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太祖赵匡胤始祖嫌名(“玄朗”之“玄”)而援引时改“悬”为“垂”。

    ⑧捍蔽:谓保障,屏蔽。

    ⑨刘洪:史载并无其人,据新、旧《唐书·刘弘基传》所载内容,疑刘洪为“刘弘基”之误。

    ⑩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太宗本纪上》。

    55.劳战

    凡与敌战,若便利之地,敌先结阵而据之,我后去趋战,则我劳而为敌所胜。法曰;“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①

    晋司空刘琨②遣将军姬澹③率兵十余万④讨石勒⑤。勒将拒之,或谏曰:“澹兵马精盛,其锋不可当,且深沟高垒以挫其锐,攻守势异,必获万全。”勒曰:“澹军远来,体疲力竭,犬马乌合,号令不齐,一战可擒也,何强之有!寇已垂至⑥,胡可舍去,大军一动,岂易中还⑦!若澹乘我之退,顾乃无暇,焉得深沟高垒乎!此谓不战而自取灭亡之道。”遂斩谏者。以孔苌为前锋都督,令三军后出者斩。设疑兵于山下,分为二伏。勒率兵与澹战,伪收众而北。澹纵兵追之,〔勒前后〕伏发,夹击,澹大败而退。⑧

    【注释】

    ①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②刘琨:晋将。魏昌(今河北定县南)人,字越石。西晋惠帝时,因其平定东平王司马懋有功,封广武侯,官至振威将军。愍帝即位后,拜司空,任大将军,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

    ③姬澹:亦称“箕澹”。北魏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人,字世雄。官至信义将军。后率众归晋。刘琨以其为前锋讨石勒,兵败被杀。

    ④(姬澹)率兵十余万:此姬澹所率兵力数,出自《晋书·石勒记上》。但《晋书·刘琨传》则称:刘琨“悉发其众,命澹领步骑二万为前驱,琨自为后继”。据此可见,本篇所说的“刘琨遣将军姬澹率兵十余万”之数,当为晋北伐的总兵力数,而非姬澹前锋军的兵力数。

    ⑤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字世龙。青年时被掠卖到山东为奴,与汲桑等人聚众起义。后投汉刘渊为大将。晋元帝大兴二年(公元319年)自称赵王,建立政权,史称“后赵”。石勒败晋刘琨军时,仍为汉之大将。

    ⑥寇已垂至: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援又垂至”,今据史校改。

    ⑦岂易中还: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不宜易远”,今据史校改。此句意谓怎么容易中途退还。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