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斗六堡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斗六堡,附县;县城建于斗六街,周围一千一百六十丈,土墙高五尺,宽八尺,濠深七尺,广八尺,种竹为城,分东西南北四门。东以观音山与鲤鱼头堡分界,西以大北势庄与他里雾堡分界,南以庵古坑溪与他里雾堡分界,北以虎尾溪与溪洲堡分界。堡内东西相距十四里,南北相距十三里。

    积方

    全县田园等则、粮银数目:

    上则田九甲八分五厘一毫八丝八忽四微;

    中则田六百八十九甲一分八厘九毫四丝八忽;

    下则田二千八百七十九甲九分七厘三毫零三忽四微;

    下下则田六千二百七十五甲八分七厘一毫九丝二忽二微;

    上则园一甲零四厘二毫四丝;

    中则园一百八十九甲二分三厘一毫零二忽;

    下则园一千零四十八甲四分三厘八毫四丝四忽二微;

    下下则园五千三百三十甲零零五毫一丝二忽二微五纤;

    平等沙田二千七百九十一甲零四厘二毫一丝五忽六微;

    次等沙田一千一百九十一甲一分六厘八毫零一忽二微;

    下等沙田二百五十七甲零六厘七毫二丝一忽;

    平等沙园六千三百一十甲零一分零零零零七微;

    次等沙园五千二百九十二甲七分五厘零三丝零一微;

    下等沙园一万五千三百一十九甲一分零九毫九丝二忽。

    统共田一万四千零九十四甲一分六厘三毫六丝九忽八微;统共园三万六千四百八十七甲八分二厘三毫五丝零五微;统共应征银三万三千九百二十四两二钱二分零二毫二丝二忽九微四纤。内除光绪十六年被水沙压、一时不能垦复民园四百五十一甲四分六厘三毫四丝四忽缓征额粮银一百四十八两零六分七厘八毫二丝九忽八微外,实应征粮银三万三千七百七十六两一钱五分二厘三毫九丝三忽一微四纤(以上各堡统算在内)。

    堡内村社户口:

    城内斗六街、西庄尾、番社、番仔井二千六百八十户、一万零五百丁口。

    社口庄七十户、二百一十丁口。

    后庄仔一百一十户、二百九十丁口。

    大潭庄一百六十户、五百三十丁口。

    深圳仑三十五户、八十二丁口。

    大仑庄二百五十户、七百一十丁口。

    沟仔背二百一十户、六百四十五丁口。

    田心仔五十二户、二百九十丁口。

    瓦厝仔四十五户、一百九十二丁口。

    江厝仔四十九户、一百五十二丁口。

    新厝仔二十五户、一百一十丁口。

    顶廍仔、下廍仔二十九户、一百二十五丁口。

    九老爷庄三百五十户、七百九十丁口。

    瓦窑藔二十二户、六十九丁口。

    大北势一百五十户、四百九十丁口。

    甲六埤一十二户、六十丁口。

    水礁庄一百五十三户、三百八十丁口。

    圳头庄二十户、六十四丁口。

    高林仔头二百三十户、七百二十三丁口。

    旱井仔庄二十五户、六十八丁口。

    鱼池仔庄一十户、七十二丁口。

    竹■〈⺮广〉空三十二户、九十四丁口。

    荷苞厝七十八户、二百三十四丁口。

    溪边厝二百三十户、六百九十二丁口。

    刘厝庄三十五户、九十九丁口。

    茄苳脚七十二户、二百五十丁口。

    黄林仔头四十户、二百三十丁口。

    顶新庄一十五户、四十九丁口。

    下新庄一百六十户、三百五十丁口。

    棋盘厝九十二户、二百九十丁口。

    麻园仔九十户、二百八十丁口。

    大竹围八户、三十二丁口。

    溪洲仔十户、三十九丁口。

    枋树湖五十户、一百九十丁口。

    咬狗庄七十户、二百三十丁口。

    湖山藔四十户、一百五十七丁口。

    新厝仔五十一户、二百一十丁口。

    内林庄一百五十二户、五百五十丁口。

    竹头角二十户、六十二丁口。

    埤仔头二十五户、八十四丁口。

    牛埔仔二十一户、五十六丁口。

    埤仔坑三十二户、一百零五丁口。

    石榴班五百三十户、一千七百一十丁口。

    海丰仑九十九户、四百五十丁口。

    何林仔头二十户、五十丁口。

    番仔郊三十户、一百二十丁口。

    菜公庄二百二十户、五百九十丁口。

    朱丹湾四十户、一百六十九丁口。

    九芎林二百一十户、六百二十丁口。

    旱溪仔二十户、九十九丁口。

    林内庄一百四十二户、四百八十丁口。

    崁顶庄六十八户、二百三十二丁口。

    坪顶庄五十户、一百九十二丁口。

    萧厝仔一十户、三十九丁口。

    虎尾溪一百一十户、四百二十丁口。

    顶保长廍、下保长廍八十三户、三百二十四丁口。

    莲花埤一十五户、五十二丁口。

    新廍仔二十户、六十三丁口。

    顶柴里庄、下柴里庄八十四户、三百一十丁口。

    枋桥庄一百六十户、五百二十丁口。

    管事厝四十三户、一百五十丁口。

    斗六东六十户、二百四十二丁口。

    石林仔头五十二户、一百六十四丁口。

    茄苳脚仔八十二户、二百八十四丁口。

    以上全堡除城内,计六十三庄。合城内共八千六百五十六户、二万八千六百五十九丁口。

    柴里社附城,共六十二户,屯外委一员、屯丁三十八名,余丁口五百零一。

    沿革

    云林旧无县治,设斗六县丞,分隶嘉、彰两县。光绪十三年,前爵抚部院刘奏请设县,隶台湾府,建署于沙连堡之林圯埔。十九年,抚部院邵题请移治斗六:是为云林建设移治之始。

    山

    大尖山在县治正南四十余里,上有居民十余户,所产麻竹、桂竹、茶欉等类。其山自嘉义县打猫东堡迤逦而东,由芋蓁笼岭头山过峡折入大匏靴岭,山势突起;复由太平山瓦厝山转东出观音亭山。草木苍翠如绿褥铺张,众山朝拱。此县治东方之主山也。

    五虎山在县治东南八里,或谓火炎山、或谓五峰山。

    枰仔山在县治东南九里,细草蒙茏,如玉几胪列,山上平坦。

    土狮山在县治东南九里,山形似狮子,故名土狮山。

    大坪顶山在县治南方十二里,山多麻、桂二竹,有民居十余户。

    尖山坑山在县治东南十一里,山下有王爷庙,并归化熟番十余户,栽种地瓜为生。

    崁顶山在县治东十里。

    黄竹坑山在县治东十里。

    檨仔坑山在县治东十二里。

    湖山岩山在县治东北十二里,山下有观音庙,庙前有田,不待引水灌溉,而泉自出。其租以为庙内香油,每月四处到庙行香者纷如。

    枋树湖山在县治东十里。

    湖山藔山在县治东北十里。

    杨仔逞山在县治东北十里。

    触口坪顶山在县治东北十五里。

    林内山在县治东十五里。

    岭(堡内无)

    屿(堡内无)

    川

    尖山坑溪源发于打猫东堡之大平山,由溪边厝南至斗六溪转西过北势田头庄与庵古坑溪汇合。

    五虎山溪源发于打猫东之小坑山,由高林仔头、萧厝仔转西过沟仔背、三角埤后庄仔与斗六溪汇合。

    金瓜坑溪由庵古坑溪直至他里雾与斗六溪汇合。

    下新庄溪由竹头角海丰仑汇于虎尾溪。

    檨仔坑溪由内林、埤仔头、石榴班、海丰仑与虎尾溪汇合。

    枋树湖溪由茄苳脚、牛埔仔、石榴班南与虎尾溪汇合。

    湖山藔溪由石榴班北转朱丹湾与虎尾溪汇合。

    港(堡内无)

    潭(堡内无)

    廨署

    县新署在城内西南方,自头门至后宅共五进。光绪二十年署知县程捐建,未完工。

    县丞旧署在县城中,头门至后宅三进。前县丞孙澍捐赀重建。今暂为县署。

    儒学署未建。

    典史新署建在县署西侧。

    斗六都司署在县城北门内,周围土墙,插竹开濠。堂屋大小现存二十六间。其随、协防汛署及左右兵房俱废坏。

    随防汛署在县城中,原在都司土墙门。今或居庙宇、或租民房,无定所。

    协防汛署在县城,亦无定所。

    仓廒

    堡内旧有仓屋九间、又社仓一所、柴里番社社仓一所,均乾隆年〔间〕建。叠遭兵燹,荡然无存。

    街市

    斗六街在县城中,为市甚久。

    东和街在县城东门,俗名番社。

    沟仔背街在县西南五里。

    石榴班街在县东五里。

    九芎林街在县东方十二里。

    溪边厝街在县东南五里。

    铺递(现为驿站)

    斗六站在县城中随防汛署内,站司一、站兵二名。北距张熙厝站二十里,南距他里雾站一十里,东距林圯埔站二十五里。林圯埔站今废,站兵二名并归斗六。

    营汛

    斗六门营在县城北,都司一员。

    随防汛在县城中,千总一员。

    协防汛在县城中,额外一员。

    桥梁

    斗六门桥在县南门内,长四丈余,宽五尺余。

    大潭桥在县西南三里大潭沟,为斗六适嘉义之所,长二丈余,宽四尺余。

    大潭圳桥宽长约与大潭桥相埒。前黄秀琦修造。现已被水冲坏仅存故址。

    沟仔背桥在县西南五里。

    津渡(堡内无)

    义塚

    万人墩塚在县西南一里,置墓庵一座,合葬戴万生乱殉难兵民。有田业,备春秋祭祀。

    营盘边塚在县城北门内,计二处。

    西庄尾塚在县城北门外,二处。

    海丰仑塚在县东北三里。

    九老爷塚在县西南四里。

    陂

    水碓顶下陂一在水碓庄顶,源从金瓜坑来,溪自圳头庄顶分来,灌田十余甲,余灌水碓庄前后田八十多甲;一在水碓庄内,源由陂顶而来,分灌水碓庄下田七十多甲。二坡均为业户合筑。

    六十甲陂在新廍仔庄前,源由庵古坑溪分来,灌田心仔庄前洋田六十甲。由业佃出贌修筑。

    柴里庄陂在柴里庄外,源由庵古坑溪分来,灌田甚多。该处业佃合筑。

    老江陂在深圳仑庄边,源由柴里庄陂分来。

    观音陂在县南五里,源从小坑仔溪分来,灌田甚广。

    后庄仔在县西三里,源从小坑仔溪分来,灌田五十甲。

    高林仔陂在县东南,源从五虎山溪分来。

    顶横港陂、下横港陂在县南,源从五虎山溪分来,溉田甚广。

    竹仔脚陂在县东南,源由观音山溪而来。

    海丰仑陂在县东,源从竹仔脚陂下分来。

    老发陂在县东南,源从番仔郊庄田而来。

    社口陂在县东南,源由溪边厝溪分来,溉田八十余甲。

    保长廍陂在县西,源由斗六溪分来,上下二口。

    黄林仔头陂在县东南,收菜公庄洋水。

    圳

    水碓前、中、后三圳在县南七里,分金瓜坑溪水,筑陂流灌水碓庄田及田心仔庄头一带,共灌田一百余甲。

    林内清、浊二圳在县东北十五里,于触口溪引清、浊二水,南行分灌林内田七十余甲、九芎林田三十余甲、石榴班洋田一百十余甲。

    社口陂圳在县东南四里,流灌大潭洋田八十余甲。

    观音陂圳在县南五里,分南北二圳;一流灌田心仔洋田,一流灌大仑庄洋田。

    六十甲陂圳在县南五里,流灌田心仔庄前并江厝仔庄头洋田六十甲。

    柴里庄陂圳在县西南七里,流灌廍仔、江厝仔、九老爷庄一带洋田。

    老江陂圳在县西南七里,流灌深圳仑洋田。

    后庄仔陂圳在县西三里,分灌后庄仔、北势庄一带洋田。

    顶横港陂圳在县南五里,流灌茄苳脚庄、大仑庄后洋一带。

    下横港陂圳在县南五里,流灌大仑庄前洋田。

    竹仔脚陂圳在县东南七里,灌菜公庄洋田。

    海丰仑陂圳在县东三里,分灌海丰仑庄前洋田。

    老发陂圳在县东南二里,灌莲花陂洋田。

    保长廍陂圳上圳在县西一里,流灌保长廍上洋田;下圳在县西三里,流灌保长廍下洋田。

    黄林仔头陂圳在县南三里,流灌番仔郊庄前洋田。

    番仔埤圳在县东,分埤仔头溪水,灌番仔洋田。

    虎尾溪圳在县东北三里,分埤仔头溪水,流灌虎尾溪洋田。

    书院

    龙门书院(附文昌宫内)。

    义塾(现无)

    社塾(现无)

    祠庙寺观

    文祠号龙门书院,在县城北,前后两进,南向。东与受天宫比附;西一护廊。前进祀朱子文公、梓潼帝君、关圣帝君;后进祀制字仓先圣人;西廊祀福德正神,附祀陈邑主文起,张邑绅凤祥禄位。祠中出息年收租谷二百余石,园税银一百余元,以为春秋每岁祭祀早晚香灯、并帮贴生童考费、秋冬会课等用。值首,逐年秋祭日于神前筶取承办。

    天上圣母庙一号受天宫,在县城北,前后两楹。前祀圣母;后祀佛祖,附祀姚公鸿禄位。道光二十八年,沈长盛倡捐监修一号新兴宫在县城东门,咸丰年间士民捐资重修。

    观音庙一号永福寺,在县城南。道光二十八年业户陈玉芝倡捐监修。一号湖山岩,在县治东十二里,香火甚盛。

    池王爷庙号代天宫,在县城南,前后两楹。乾隆年间公建,咸丰十一年重修。

    陈圣王庙号广福宫,在县城西南。前漳邑士民公建,同治年间戴逆倡乱折毁,至光绪十九年,绅士陈一昌等倡捐重建。

    三山国王庙在县城南,前粤籍九庄公建;后屡重修,今损坏。

    城隍庙在县城东。光绪十九年县治移驻斗六,暂盖竹屋供奉神像。

    福德庙在县城中大街,两进,西向。合堡公建,光绪年间重修。

    将军庙在都司署内,前后两楹。前祀二十四将军,后祀林总镇。光绪年间,都司凌定国修。

    温王爷庙在南门外,一楹。士民公建。

    大众庙即厉坛,在县城南门外。

    昭忠祠在县城西南,前后两楹,南向。东西两廊奉旨特建,祀张丙案内殉难官员人等(事略附后)。光绪十四年,斗六盐馆委员冯大镛监修,充荖叶税春秋祭祀、供奉香灯及损坏修理之用;近年斗六盐馆兼办开费外,由委员解存道库。前楹祀赠知府衔方公振声、赠游击衔马公步衢、赠都司衔陈公玉威,配祀幕友六品职衔沈志勇、七品职衔沈联辉、员弁原任外委许国宝、林登超、蔡大贵、署外委额外朱万年、陈腾辉。后楹祀赠淑人方夫人张氏、赠恭人陈夫人唐氏,配祀方姑。东廊末座以家人赖寿、姜升、曾福、邱升从祀。西廊末座以殉难兵丁等从祀。

    方、马、陈三公殉难事略

    方公振声,浙江山阴九墩庄人也。先世由皖迁浙,公父嫁云公客京师,赘于范氏,遂寄籍顺天。公供事武选司,期满选福建闽安巡检,历署沿海要缺;陛补斗六门县丞甫一年,而张丙之难作。署守备马公步衢、署千总陈公玉威,皆台人;久经战阵,有名将风。方公闻贼警,即移眷属入营,与马、陈二公培垒浚沟,誓以死守。又虞兵力卑薄,檄请嘉义都司许荆山移军为外援。陈公复善施火器,每出不意,屡挫凶锋;相持弥月,声势颇振。俄许,荆山夜遁,股匪黄城侦知我军无援,夤夜纵火,攻益力。诸公冒火逆击,卒以众寡势殊,被贼拦入;犹持刀巷战,各毙数贼,力竭被执。与方夫人张氏、幼女方姑、陈夫人唐氏,均厉声骂贼不绝口,致剜割鼻舌,被害尤惨。幕友沈志勇、沈联辉、把总朱万年等五员,随从江承惠等五人,兵丁刘长泰等二百余人,皆奋不顾身,同殉于难:时道光十二年十一月初四日也。马、陈二公惜家世不可考,然与方公共守危疆,效死勿去,其忠肝义胆与张、许之守睢阳,固不少让。事闻,九重震悼,特沛恩施,奉旨赠方公知府衔,谥义烈,给骑都尉世职;赠马公游击衔,谥公烈,给骑都尉世职;赠陈公都司衔,谥勇烈,给云骑尉世职;均世袭罔替。方夫人张氏赠淑人、陈夫人唐氏赠恭人,均谥节烈。沈志勇给六品职衔、沈联辉给七品职衔,均照衔议恤。方、马、陈三公均入祀京师照忠祠,张氏、唐氏均建坊旌表。并准于斗六门建立专祠,祀方、马、陈三公于前楹,以从难员弁、幕友配祀,兵丁家人俱从祀两廊;祀张氏、唐氏于后楹,以方姑配祀。地方官春秋致祭,诚异数也。余后公四十余年来守斯土,瞻拜庙廷,采访烈蹟,鲜有知其详者。余惧久而益没也,乃搜访成案,得诸公死事大略如右。录而颜之,俾后之采风者,不致茫无所据云。

    时光绪二年八月,调补嘉彰斗六门县丞孙澍谨书。

    碑碣

    斗六门桥碑在县南门池王爷庙边,高六尺四寸,宽二尺四寸;乾隆五十年斗六门分司胡立。碑上仅泐捐缘姓名,且字蹟漶灭,故文从阙。

    清庄联会衔在城中福德庙口,高五尺八寸,宽二尺八寸。文录于左:

    钦命镇守福建台澎水陆等处地方挂印总镇叶、按察司衔分巡台澎兵备道兼提督学政徐,为会同给示以垂久远事:据斗六县丞姚鸿禀称:窃照斗六界达嘉、彰,为南北咽喉;盗匪出没靡定,劫抢频闻。卑职两署斯缺,商会营员力行清庄联会,守望相助之,颇收实效。并伊虎尾溪、崁头厝、触口溪、松仔脚四处,每处派乡勇十二名,九月起四月止,昼夜常川巡守。其工食每名每月三元,头人倍之;斗六衙署则统年设壮勇三十名,工食稍增,悉皆卑职捐给。去年,复商于嘉义营参府吕,委外委官一员督带斗六本汛兵二十名,亦自九月起四月止驻于斗六南街外之大众庙,防守该处,可堵社口、圣王巷、过溪仔三处,并可接应本街官每月贴薪水钱六千文,兵每名每月贴点心钱一千文,亦由卑职捐给。卑职衙署在街之中武营,在街外之北。设遇有警,三路齐出,首尾得以相顾,可绝贼路。自设防至今,无闻劫抢,则是联壮巡防已有明验。但恐一官一性,事属劳力赔钱,日久懈生,难期远长,而仍无补于地方,不免有前功尽弃之叹。况又地当冲要聚匪之区,一无缉捕经费。卑职去年仿江苏省所办一文缘,于本街劝题每日收钱二千千零文,存殷实业户处,专备本街捕盗之需;自十月至今有收无用,存积已有百余千。此地民有漳、泉、粤三籍,心性本浮动不齐,此项题缘亦难期必久。昨与众绅董接谈,卑职瓜代伊迩,虑及所事有始无终。绅众佥称,此一举必须禀请宪台暨镇宪并台湾府立案,会衔出示勒石于公所;并请于春秋孟首,札饬司事文武查照,督率办理,禀复备查:俾不得废弃,庶便永远遵行等情。卑职复于众议五条开后,伏祈察核,俯准立案,会衔给示施行,以顺舆情,俾得勒石祗遵,永垂不朽,实为公便等由。计列呈议定章程五条。据此查该县丞仿照江省所办一文缘之法并所议各条,既无勒派之名,又收缉捕之效,办理甚善;除禀批示暨行府立案通饬外,合行出示为此示仰斗六官绅、总董、铺户、居民人等知悉:尔等务须遵照,后开酌核条议章程,日捐出制钱一文,以为缉捕经费。集腋成裘,力半功倍;可以日久而罔懈,勿以半途而辄废。将见众志成城、地方绥靖,本镇、本司道实有厚望焉!其各勉旃,毋违特示。

    计开条议章程

    一、一文缘之题捐,原为本街盗警之用。如当场擒获一盗,赏钱拾六千文;格毙一名,赏钱二十千文;被拒致毙者,给赏埋葬钱一百二十千文;受伤者随时酌给医资,由本街总董查实向经理一文缘之司事支取。如有冒滥,分文着赔。

    一、每日仅捐制钱一文,力非难办;务宜永久奉行,以收成效。各捐户不得以无事开销,遽行停止;以致有事时,转形支绌力穷。

    一、每年自九月起至次年四月止,斗六县丞先期请由嘉义营参府专派外委一员,带斗六本汛兵二十名驻于大众庙防守。每月应贴弁兵薪水钱二拾六千文,即于收存一文缘款支。

    一、每年防守期内,该弁兵果能实力巡逻地方,不致多事,即由斗六县丞禀请分别奖赏。如查有怠惰偷安,亦即随时禀请差拘究办,以示惩儆。

    一、每年春秋二仲月,本街总董联庄需费,每次在于一文缘内支用,但不得过四十千之限。如有滥给,经理之人按数赔还。

    一、经理一文缘之董事,应令众绅耆选举公正、诚实者四人,造具名册禀请斗六县丞查照立案,递年交接轮值,免滋流弊。

    一、此项题缘钱文,如每年开销外盈余若干,存放殷实铺户生息,以期扩充;利息不得过二分。仍由斗六县丞将收支盈绌数目开摺禀报,以备查考。

    一、一文缘之设,除本街捕盗需用外,惟防守弁兵薪水并春秋联会经费以及本街、隘门、溪底、陂岸四项准予开销,其余概不得藉端支领,致干冒滥。

    道光二十八年六月日立碑。姚公禄位碑在北门受天宫内,高二尺许,宽一尺余。文录于左:

    姚公讳鸿,任斗六分县,有循声。士民爱之,建立长生禄位,供奉于受天宫后殿座侧,捐典香田一所。迨己卯岁,原典之人备价赎回。时署斗六分县姚公(印)棣,乃公堂侄也。因原赎田价不多,加增银十元,贡生陈清池亦捐银十元,凑买尽契陈龙记旱田一段,坐落斗六东门洋乌瓦窑,沟田贰埒,大小共十二坵;东西以沟为界,南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