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三十八 山东九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外国附考

    ◇朝鲜在辽东都司东千八百里。东至海七百七十里,南至海千三百里,西南至海八百里,西北至鸭渌江七百五十里,北至女真界千四百里。自其国都至京师三千五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里。古朝鲜国,箕子所封。战国时,燕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障塞,遂为燕地。秦为辽东外徼。汉初属燕国,燕王卢绾叛入匈奴,燕人卫满窃据其地。武帝定朝鲜,为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昭帝并为乐浪、玄菟二郡。后汉末,为公孙度所据。至公孙渊,魏灭之。晋永嘉末,没于高丽。高丽者,扶余别种,《东夷传》云:即高句骊也。其族有五:一消奴部,一绝奴部,一顺奴部,一灌奴部,一桂娄部。其后桂娄亦名内部,又曰黄部。绝奴亦名北部,又曰后部。顺奴亦名东部,又曰左部。灌奴亦名南部,又曰前部。消奴亦名西部,又曰右部。各有耨萨主之。耨萨盖酋名也。大抵东汉时,高句骊部落渐盛,后遂建国,仍号高句骊,以高为氏。三国魏正始七年,幽州刺史丘俭讨破之,寻复据其地。晋咸康八年,其王高钊为慕容燕所破,至曾孙琏益强。宋元嘉十二年,琏遣使入贡于魏,魏封为高句骊王,居平壤城,即汉乐浪郡地。齐永昭九年,琏卒,寿百余岁,子云嗣,请命于魏。明年,魏主宏册云督辽海诸军事,辽东公,高句丽王。梁天监十八年,云卒,子安立,遣使入贡于梁,梁以安为宁东将军,高句丽王。后亦臣附于东魏、高齐。隋开皇十七年,高丽王汤谋治兵拒隋,隋主赐玺书责其称藩,汤受命。会卒,子元嗣,隋仍封为王。明年,元帅之众寇辽西,隋营州总管韦冲却之。隋因伐高丽,元遣使谢罪,乃罢兵。大业七年,讨高丽。明年,发二十四军分道并进,总集平壤,不能克。九年,复伐高丽。十年,复伐之。凡四伐而不能克。唐武德四年,高句丽王建武遣使入贡,建武即元之弟也。七年,册建武为辽东郡王。贞观十六年,高丽东部大人泉盖苏文弑其王建武,改立其弟子臧。十八年,伐高丽,明年,亲往征之,诸军分道并进,克辽东等数城而还。自是数遣军伐高丽。总章初,李攻高丽,拔平壤,置安东都护府,由此高氏灭。仪凤初,新罗据其地。开元以后,并于勃海大氏。天初,大氏衰,有眇僧躬者,聚众据开州称王,号大封国,遂有高丽故地。五代梁龙德二年,高丽人王建者,起兵为海军统帅,袭杀躬,自称高丽王。唐清泰末,建引兵击破新罗百济,而并其地,于是东夷诸国皆附之,地益拓,建都松岳,即开州也,谓之东京,而以平壤为西京。又置六府九节度,百二十郡,以理其地。晋开运二年,建卒,子武代立,自后子孙遣使朝贡于宋,亦朝贡于契丹及金。宋嘉定十二年,高丽王暾附于蒙古,既而中绝。绍定五年,蒙古主窝阔台遣兵伐高丽,其王暾复请降,因置京府县达鲁花赤七十二人监其国,端平初,悉为高丽所杀。自是四遣兵攻之,拔其城十有四,大抵旋服旋畔。景定初,忽必烈以高丽世子倎袭封高丽国王,倎寻更名植。元至元中,其西京内属,因置东宁路总管府,画慈悲岭为界。大德三年,又置征东等处行中书,寻罢。至治三年复置,命其王为左丞相。至正之季,始二于元。及明洪武二年,高丽王王颛表贺即位,诏封高丽国王。二十五年,其王瑶昏缪众推门下侍郎李成桂主国事,诏从其自为声教,成桂更名旦,徙居汉城,遣使请改国号,诏更号朝鲜,自是王氏始绝,李氏世有其地,称藩岁奉贡献。万历二十年,为日本所侵掠,国几亡,王师入援,久之,国始定,然自是浸弱矣。其国中分为八道,八道中,则忠清、庆尚、全罗三道,地广物繁,州县雄巨,最为富庶。且俗尚诗书,人才之出,比诸道倍多。平安、咸镜二道,北接,俗尚弓马,兵卒精强,亦地势使然也。江原、黄梅,居京畿左右,差为狭小。而京畿在诸道之中,襟带山海,称为雄胜。其地东西二千里,南北四千里,八道分统郡凡四十一、府凡三十三、州凡三十八、县凡七十。

    京畿道治王京。朝鲜都也,亦曰汉城。明初,高丽王旦自开州徙此,居七道之中,称为四塞,领郡三,曰杨根、丰德、水城。府三,曰汉城、开城、长湍。州七,曰杨州、广州、润州、骊州、果州、谷州、坡州。县三,曰交河、三登、土山。

    ○开州城在王京西南二百里,高丽所置州也,左溪右山,称为险固,亦曰松岳。唐天初,眇僧躬据此。朱梁贞明五年,入贡于淮南杨隆演。后唐清泰末,王建杀躬而代之,仍都于此,谓之东京,亦曰开京。宋大中祥符三年,高丽臣康肇弑其主诵,立诵兄询而相之。契丹主隆绪讨高丽,渡鸭渌江,康肇战败,退保钢州,契丹进擒肇等,追亡数十里,钢、霍、贵、宁等州皆降。进攻开京,询弃城走平州,契丹遂焚开京宫室府库,民庐俱尽。兵还,询复葺开京而居之,诸城亦复归高丽,今曰开城府。丸都城在王京东北。昔时高句骊依险为城,谓之丸都,旁多大山深谷。陈寿曰:汉建安中,高丽王伊奚模更作新都于丸都山下。魏正始七年,幽州刺史丘俭以高句骊数侵叛,督诸军出玄菟讨之,高句骊王位宫败走,俭悬车束马以上丸都,屠其城,既而复都于此。晋咸康八年,时高句丽与慕容接境,谋击之,高骊以重兵备北道,潜将劲兵四万趋南道,出其不意,高丽王钊败遁,遂入丸都,毁其城,大掠而还。《唐志》:自鸭渌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溯流,东北行,凡五百三十里,而至丸都城。

    临屯城在王京西南。汉元封二年,置临屯郡。《茂陵书》:郡治东施县,去长安六千一百三十八里,领十五县,昭帝时郡废。施,音移。《汉志》:东施县属乐浪郡。是也。后汉并废县。又真番城,在王京西北,汉元封二年,置真番郡。《茂陵书》:郡治,去长安六千六百四十里,领十五县。昭帝时,亦并入乐浪郡。县,《汉志》不载。徐广曰:辽东郡有番汗县,疑即真番。○含资城,在王京南境,汉乐浪郡属县也,后汉因之,晋改属带方郡。《汉志》注:县有带水,西至带方入海。隋大业中伐高丽,分军出含资道,盖以汉县为名耳。

    吞列城在王京东南。汉县,属乐浪郡,后汉省。《汉志》注:列水出分黎山西,至粘蝉入海,行八百二十里。列亦作冽。又有列口城,亦在王京西南,汉县,属乐浪郡,晋复属带方郡。胡氏曰:列口,冽水入海之口也。汉元封二年,杨仆击朝鲜,先至冽口。张晏曰:朝鲜有湿水、列水、汕水,三水合流为冽水,乐浪、朝鲜,疑皆取名于此。

    丰德城在王京南,朝鲜置丰德郡于此。万历二十年,倭自釜山潜渡临津,分兵陷丰德诸郡,朝鲜王李公仓卒弃王京奔平壤,即此。○孟州城,在王京西。《志》云:唐置孟州,领三登一县,椒岛、椴岛、宁德三镇,今州废县存。○北岳山在王京城北。万历中,倭据王城,背岳山面汉水为营,即此。○龙山,在汉江东南。万历中,倭败于平壤,遁还龙山,李如松从间道袭倭,尽焚其积粟处也。又天宝山,在王城西境。万历中,李如松遣将屯宝山以拒倭,即此。

    神嵩山在开城府北。五代时,王建依此山为都,因名其城为松岳。《志》云:朝鲜有三都,谓平壤、汉城及松岳也。又有平山岭,在开城府西一里,其土色皆赤。

    江华岛在开城南海中。元时,高丽王植庶族承化侯居此。《图经》:今有江华府,盖以岛名。○紫燕岛,在广州海中,旧有客馆,曰广源亭。又有岛曰和尚岛。又大青屿,亦在广州海中,一名大青岛。元文宗徙其兄子妥欢帖木尔于高丽,使居大青岛,寻徙于广西静江。是也。又有小青屿,亦在广州海中。

    ○汉江在王京南十里。源出金刚、五台二山,合流入海,王城恃以为险。江之南即古百济国地也。万历中,李如松援朝鲜,倭弃王城遁,如松入城,以兵临汉江尾倭后,欲乘其惰归击之,不果。

    杨花渡在王京西南,汉江之滨。朝鲜各道馈饷,皆聚于此。或曰即临津渡也。万历中,倭渡临津,掠开城,既而李如松驻闻城,遣别将查大受据临津,为东西策应,即此。○礼成港,在开城府南,下流入于海。又急水门,《一统志》云:在开城府南海中,宛如巫峡。又有蛤窟,亦在开城南海中,山顶有龙河。

    ○碧蹄馆在王京西三十里。其东有桥曰大石桥,万历中,李如松与倭战处。

    江原道治江陵府,在王京东面。本秽貊地,汉为临屯境,领郡七:曰忤城、平海、通川、宁越、松岳、旌善、高城,府五:曰江陵、淮阳、三陟、襄阳、铁原。州四:曰原州、江州、槐州、冥州,县十:曰平康、安昌、烈山、麒麟、酒泉、丹城、蹄麟、蔚珍、瑞和、歙谷,是也。

    ○大海在江陵府东。《一统志》:朝鲜之境,东西南三面皆濒海,其东水淡清彻,下视十余丈。

    黄海道治黄州,在王京西面。古朝鲜地。领郡三:曰遂安、延安、平。,音男。府三:曰平山、瑞兴、承天,州五:曰黄州、白州、海州、爱州、仁州,县八:曰安岳、三和、龙冈、咸从、江西、牛峰、文化、长渊。

    ○海州城在黄州西南二百余里,以滨海而名。又东北即安岳县也。《志》云:境内有安岳、三和、龙冈、咸从、江西五县。长命一镇,今俱属黄州,皆唐置,元因而不改。

    平山城在黄州东北百里,或曰旧名甑山府,西接黄州,东连平壤,其相近者有琼山,今为平山府。

    ○金堂山在黄州三和县之西北。《志》云:三和在黄州西南百里。又州境有政方山。

    ○海在黄州西百里。《志》云:西大海在黄州长命镇,东流入大通江。又白州、海州之西,皆迫近海滨。月不唐江在黄州安岳县之东,其水西流入海。《志》云:安岳在黄州南百五十里。是也。

    全罗道治全州,在王京西南面。本马韩地,后为百济国。唐显庆五年,苏定方伐百济,擒其王,置熊津等五都督府,后并于新罗。五代时,高丽兼有其地。《图经》:朝鲜地界,正北从长白山发脉,南跨全罗界,西南尽于海。日本对马诸岛,偏在朝鲜海洋之东南,与庆尚之釜山相对,倭船止抵釜山,不能越全罗至西海,故八道之中,惟全罗一道,直北正南,其迤西则与辽东对峙。日本所以隔绝辽、蓟,不通海道者,恃有朝鲜。而朝鲜所以保固边陲,控御诸夷者,恃有全罗也。《志》云:全罗之地,南滨大海,东接庆尚,为朝鲜门户,倭犯朝鲜,此其必由之道也。领郡三:曰灵岩、古阜、珍岛。府二:曰全州、南原,州四:曰罗州、济州、光州、昴州,县二十三:曰万顷、茂长、镇安、扶安、全渠、康津、兴德、黄成、乐安、昌平、济南、会宁、大江、临波、古皋、南阳、富顺、扶宁、麻仁、绪城、海南、神云、移安。

    ○南原城在全州东南,与全州相犄角,为王京要隘。万历中,倭陷南原,遂犯全罗,进逼王京,李如松谓全罗饶沃,南原尤其咽喉,是也。其相近者有云峰城,亦为冲要。○南阳,在南原府西北,朝鲜之南阳县也。万历二十二年,李如松命将守南原,分兵屯御于此。

    济州城在南原府海岛中。亦曰济州岛。朝鲜置州于此。《志》云:朝鲜之济州,犹中国之琼州。或曰:即故耽罗也。元大德五年,置耽罗军总管府,又沿海立水驿,自耽罗至鸭渌江,并杨村梅口,凡三十所,今仍曰济州。又珍岛城,在济州西海中珍岛上,亦曰珍岛郡。宋咸淳六年,高丽叛人裴仲孙立高丽王植庶族子承化侯为王,窜入珍岛,蒙古讨平之。

    大江城在南原府东南,朝鲜所置县也。又东接庆尚之晋州。万历中,倭屯釜山浦,李如松分遣诸将屯大江、忠州以扼之。既而倭从釜山移西生浦,刘纟廷留镇朝鲜,分屯庆尚及大江,盖扼要处也。或作大丘,误。○处仁城,在全州西。宋绍定六年,蒙古窝阔台遣将撒礼塔攻高丽,至王京南,攻其处仁城,败死。又党项城,在全州东北。唐贞观十二年,百济与高丽连和,伐新罗,取四十余城,又谋取党项城,绝其贡道云。

    俱拔城在全州。《南北史》:百济都俱拔城,亦曰固麻城。其外更有五方,中方曰古沙城,东方曰得安城,南方曰久知下城,西方曰刀光城,北方曰熊津城。是也。唐显庆五年,苏定方下百济,留刘仁愿守百济府城,即俱拔城矣。

    任存城在全州西,古百济所置城也。唐龙朔初,百济余众复叛,刘仁轨破之于熊津江口,其众释百济府城之围,退保任存城。任存,百济西部也,依任存山而名。三年,仁轨遣兵攻任存城,拔之。又真岘城,在全州北,唐龙朔二年,时刘仁轨既解百济府城之围,还军熊津城,有诏班师。仁轨曰:今以一城之地,居敌中央,动足辄为所擒。正宜坚守观变,乘便取之,不可动也。于是出兵掩其支罗城,拔之。并拔其尹城、大山、沙井等栅。时敌以真岘险要,加兵守之,仁轨复伺其懈,引兵袭据之,遂通新罗运粮之路。《唐书》:支罗、真岘诸城,俱在熊津之东。

    周留城在全州西。又西北有加林城。唐龙朔三年,百济故将福信等据周留城,刘仁轨既拔真岘,诸将以加林水陆之冲,欲先攻之。仁轨曰:加林险固,攻之不易,周留彼之巢穴,宜先取之。遂定计自熊津进破百济之众于白江口,趋周留城,拔之。

    熊津城在全州西北,即熊津江口,百济之险要也,置城于此,为五方之一。唐显庆五年,苏定方讨百济,自成山济海,百济据熊津江口以拒之,定方击破之,直趋其都城,遂克之。唐亦置熊津都督府,以守其地。龙朔初,百济复叛,围百济府城,诏刘仁轨赴援,仁轨转斗而前,所向皆下。百济立两栅于熊津江口,仁轨击破之,府城之围遂解,仁轨因驻守于此。既而再破百济余众于熊津之东,复平百济。或曰:今汉江口,即古置城处云。

    ○白山在全州南海中,或以为即白水山。唐咸亨三年,高侃击高丽余众于白水山,破之。又有黑山,亦在全州南海中,俱有澳,可以藏舟。

    群山岛在全州南海中。十二峰连络如城,旧有客馆,曰群山亭,又有五龙庙。○白水岛,亦在全州南海中,其相近者曰阑山岛。

    大月屿在全州南海中。又有小月屿,与大月屿对峙如门。○菩萨苫,亦在全州南海中。《图经》:小于屿而有草木曰苫。其与菩萨苫相近者,曰紫云苫、苦苫、春草苫、跪苫。又有槟榔焦,亦在全州南海中。《图经》:如苫屿而其质纯石者曰焦。

    ○熊津江即汉江也。旧为百济、高丽分界处。江口接大海,为登涉要津。唐时百济存亡,系于熊津江口云。○白江,在熊津东南,亦接大海,达全州西界。唐龙朔三年,刘仁轨引舟师自熊津趣周留城,时百济请援于倭,至白江口,遇倭兵,仁轨四战皆捷,焚其舟四百余,进拔周留,遂平百济。是也。

    ○井邑镇在全州东北。或曰:即百济之故沙井寨也。明万历中,倭行长犯王京,退屯井邑,去王京六百余里。

    庆尚道治庆州,在王京东南。本辰韩地,后为新罗国。滨海与日本相对,为朝鲜之屏蔽。领郡七:曰蔚山、咸阳、熊川、陕川、永川、梁山、清道,府六:曰金海、善山、宁海、密阳、安东、昌原,州五:曰庆州、泗州、尚州、晋州、蔚州,县十二:曰东莱、清河、义城、义兴、闻庆、巨济、昌宁、三嘉、安阴、山阴、高灵、守城。

    ○蔚山城在庆州西北,即蔚山郡也。南有岛山,不甚高,而城皆依山险,中有江,通釜山寨,陆路则由彦阳监通釜山。万历二十五年,倭屯蔚山,大帅麻贵攻之不克,既而倭益筑城寨,据守于此,谓之东路。麻贵复进师逼之,据险收其禾稼,倭诡却以诱之,贵为所败。

    顺天城在庆州西南。万历二十六年,倭酋据此,谓之西路。《朝鲜纪事》:倭酋行长据粟林,曳桥建寨数重,凭顺天城,与南海营相望,负山襟水,最为扼塞,大帅刘纟廷攻之不能克。

    泗州城在庆州西。或曰:即古泗城也。唐龙朔初,百济复叛,与刘仁愿等相持,诏新罗应援。新罗将金钦将兵至古泗,为百济所邀败,自葛岭遁还。今泗州相近有葛岭道云。万历中,倭据泗州,谓之中路,北倚晋江,南通大海,为东西声援,大帅董一元克之,寻复败还。○晋州城,在粤州西南。万历二十六年,大帅董一元击泗州,倭进取晋州,乘胜渡江南,毁永春、昆阳二寨,倭退保泗州老营,一元夺其城,进逼新寨。寨三面临江,一面通陆,引海为濠,海艘泊寨下千计。又筑金海、固城二寨,为左右翼,中通海阳仓,一元攻之不克,败还晋州。又有咸阳城,在晋州西北,朝鲜之咸阳县也。万历中,倭犯咸阳、晋州,即此。

    梁山城在蔚山城东南,朝鲜之梁山郡也。万历中,麻贵攻蔚山,遣别将屯此,以绝釜山彦阳之援。又有永川郡,在梁山东南。又东与庆州接境。○昌宁城,在晋州东,朝阳所置县也。《图经》:昌宁县南滨晋江,江之南为固城县,县南有唐浦,为滨海津要处。安东城在庆州西,朝鲜之安东府也。《志》云:府当马岭之南,为东出庆州之道。又义城在安东城西,朝鲜之义城县也,亦曰宜城。万历二十五年,督臣邢等议攻倭酋清正于庆州,分兵屯义城,东援庆尚,西扼全罗云。

    陕川城在庆州东北,朝鲜之陕川郡也。万历二十二年,李如松复王京,分兵屯御于此。又东南曰熊川郡,东滨大海。○七重城,在庆州北境,境内又有买肖城。唐上元二年,新罗拒命,遣刘仁轨讨之,大破之于七重城,诏以李谨行为安东镇抚大使,屯新罗之买肖城,以经略之。新罗屡败,乃遣使入贡,且谢罪云。

    ○岛山在蔚山南。万历二十五年,麻贵等攻蔚山倭,倭悉走岛山,于山前连筑三寨拒守。岛山视蔚山城高,倭又于上新筑石城,坚甚,官军攻之不克,寻溃还。釜山《志》云:在朝鲜东莱县南二十一里,西北去王京千四百里,滨大海,与日本对马岛相望,扬帆半日可至。其东有东来、机张、西生、林郎、五浦为左臂,西有安骨、安窟、嘉德、熊川、森浦、巨济、闲山、德桥、金海、竹岛、龙堂为右臂,联络犄角,可攻可守。万历二十年,倭酋平秀吉遣其党行长等拥舟师逼釜山镇,陷庆尚道,寻入王京。既而弃王京,还屯据釜山,增筑西生、机张等处,分兵拒守,而以釜山为根本,官兵攻之不能克,久之,始解去。《图经》云:釜山去南原府七百里,是也。

    乌岭在庆州西北境西接尚州界。广亘七十余里,悬崖削,中通一道如线,灌木丛杂,骑不得成列,朝鲜指为南道雄关。万历二十一年,倭弃王京遁,别将刘纟廷自尚州追至乌岭,倭方拒险,别将查大受自忠州逾槐山监,出乌岭后,倭大惊,前移釜山浦,为久驻计。

    竹岛在庆州境西南滨海。万历二十五年,倭泊于釜山,往来竹岛,渐逼梁山、熊川,既而夺梁山,遂入庆州。又巨济岛,在竹岛东滨海,朝鲜置巨济县,兼置水军营于此,冲险次于釜山。○闲山岛,在庆州西南境,朝鲜西海水口也。右嶂全罗道之南原府,为全罗外藩,一失守,则沿海无备,天津、登、莱,皆可扬帆而至。其相近者又有山岛,万历二十五年,倭入庆州,侵闲山,夜袭山岛,官军溃走,遂失闲山,倭进围南原,陷之。《一统志》全州南海中有阑山岛,即闲山矣。

    平壶岛在南海中。元至元十八年,遣范文虎帅兵击日本,道出高丽,航海至平壶岛,飓风败舟,遂还,弃士卒十余万于岛中,日本袭杀之,还者百无一二。

    ○三浪江在梁山郡南。《志》云:梁山西北有峻岭,上容双马,路险绝。南有三浪大江,直通金海竹岛。万历中,倭夺梁山,三浪遂入庆州。○晋江,在庆州西南,泗州城北,或谓之西江,东南注于海。万历中,麻贵攻蔚山,遣兵屯西江口,防倭水路援兵,即此。发卢河在庆州西界。《志》云:在高丽南界,新罗七重城之北。唐咸亨四年,李谨行破高丽叛者于瓠卢河之西,即此水也。又咸亨五年,刘仁轨东伐新罗,率兵绝瓠卢河,攻其大镇七重城,破之。西生浦在蔚山郡南五十三里。其相近者曰机张监。又有开云浦,在蔚山郡南五十二里。○甘浦在庆州东二十里。《图经》:甘浦相近者有长浦。又安骨浦,在熊川郡南二十里,其相近者,又有天城浦。金浦《图经》:左晋州南,即晋江南入大海处也。元至元二十二年,议征日本,敕漕江淮数百万石,泛海贮于高丽之金浦,仍令东京及高丽各贮米万石,备征日本,期明年八月,悉会金浦。不果行。《元史》作合浦,误也。忠清道治忠州,在王京南面。本马韩旧壤。《志》云:王京居八道之中,东隘为乌岭忠州,西隘为南原全州。又云:王京为朝鲜都会,咸镜、忠清为犄角,并称天险。今领郡四:曰清风、温阳、天安、临川,州九:曰忠州、清州、公州、矜州、靖州、幸州、兴州、礼州、洪州,县七曰:永春、报恩、连山、扶余、石城、燕岐、保宁。

    ○公州城在忠州西南境。其东南近全罗道之南原府。万历二十五年,倭入南原,麻贵发兵屯公州以拒之,即此。又清州城,在忠州西,其东接天安郡,郡西南接公州界。

    ○稷山在忠州西,有稷山监。万历二十五年,倭陷全罗,引而北,麻贵发兵守稷山,以遏其锋。又有青山,与稷山相近。《志》云:稷山之南,即天安郡城南,下全州之要道也。○洪州山,在忠州西境海中。《一统志》:洪州建于山下,稍东有东源山,产金。又有富用山,亦在洪州海中,上有仓谷,故名。俗讹为芙蓉山。

    竹岭在忠州东。羊肠绕曲,颇为险峻。万历中,倭弃王京,逾竹岭,走庆尚,即此。○唐岛,在清州海中,亦曰唐人岛,与九头山相近。又有马岛,亦在清州海中,国中牧地也。旧有客馆曰安兴亭,与轧子苫相近。又有双女焦,亦在清州海中。

    ○白马江在清州南。《图经》:矜州南有白马江,南流入清江界,折而东,又东北经天安郡界,折而北,其下流合于汉江。

    咸镜道治咸兴府,在王京之东北面。本沃沮高句丽之地。今领郡三:曰端川、蜀莫、宁远。府五:曰咸兴、镜城、会宁、永兴、安边。州有八:曰延州、德州、开州、惠州、苏州、合州、燕州、隋州。县一,曰利城。

    ○开州城在咸兴府西北。《辽志》云:本貊地,高丽置庆州,勃海为东京龙原府。都督庆、盐、穆、贺四州,叠石为城,周二十里,阿保机平勃海,城废。隆绪伐新罗还,复加完葺,置开封府开远军,又改为开州镇国军。契丹末,入于高丽,或谓之蜀莫郡。《图经》:郡在开州之东。又开远废县,故开州治也。《辽志》云:本栅城地,高丽为龙原县,庆州治焉。勃海因之,契丹初废,后复置。○熊山城,在开州西。《辽志》:唐薛仁贵征高丽,与其大将温沙门战熊山,擒善射者于石城。石城即开州城也。勃海时,龙泉府统县六,曰龙原、永安、乌山、璧谷、熊山、白杨。契丹初,皆废。

    盐州城在开州西北。《辽志》:州去开州百四十里,本勃海置,亦曰龙河郡,统海阳、接海、格川、龙河四县,辽初皆废,而盐州仍旧。又穆州城,在开州西南百二十里,勃海置,亦曰会农郡,领会农、水岐、顺化、美县等四县,辽仍曰穆州,治会农县。又贺州城,亦勃海置。亦曰吉理郡,领洪贺、送诚、吉理、石山四县。辽皆废,仍曰贺州,与盐、穆二州,俱隶于开州,后没于高丽。德州城在咸兴府西南。唐置,后因之。元仍置德州,领江东、永清、通海、顺化四县,宁远、柔远、安戎三镇,后没于高丽,仍曰德州。又延州城,在咸兴府西北。亦唐置,后因之,元仍曰延州,领阳岭一镇,今仍旧。○大行城,亦在咸兴府西南境。唐乾封三年,李等败高丽于薛贺水,进拔大行城,于是诸军皆会,又进至鸭渌栅云。高句骊城在咸兴府东北。汉县,为玄菟郡治,后汉因之。《志》云:县本高句骊国地,其国又在玄菟东北,分为五部,汉灭朝鲜,开高句骊地,仍封其种人为高句骊侯。建武中,改封为王,和帝元兴以后,屡犯辽东玄菟塞。延光中,稍葺伏。《后汉书》:武帝以沃沮为玄菟郡,后为夷貊所侵,徙郡高句丽西北,更以沃沮为县,属乐浪东部都尉。建安中,公孙康击破高丽国,高丽王伊夷模兄拔奇诣康降,还住沸流水。伊夷模更作新国都于丸都之下,拔奇遂住辽东。今考咸兴府在朝鲜东北境,又东迫于海,在咸兴东北者当是故沃沮城。而高句丽则在咸兴府西苏州开州县,至伊夷模又南徙也。《后汉纪》:高句丽在辽东东千里,南与朝鲜接,东与沃沮接。是也。晋玄菟郡仍治高句丽县,非故治也。

    不而城在咸兴府北,汉县,属乐浪郡,东部都尉治此,后汉废。魏正始中,幽州刺史丘俭击高句丽,屠丸都,铭不耐城,即此。耐而通,陈寿曰:汉武置乐浪郡,自单单大岭以西,属乐浪,自岭以东七县,都尉主之,皆以为民,所谓不耐也。

    ○兰秀山在开州西,洪武五年,高丽国王请征兰秀山逋寇,诏止之。○摩天岭,在咸兴府东北,朝鲜谓之东北雄关。《一统志》:延州东南有香山,亦府境大山也。

    ○萨贺水在开州西南,一作薛贺水。唐乾封三年,李等伐高丽,别将薛仁贵克扶余城,高丽趋救,与李遇于薛贺水,合战,大破之,进拔大行城。是也。《志》云:薛贺水出北山中,东南流入鸭渌江。

    平安道治平壤府,朝鲜西京也。东南去王京五百余里。汉曰乐浪郡,后为高丽王所都。亦曰长安城,一名王险城。唐平高丽,置安东都护府于此,后没于勃海。《辽志》:唐中宗赐勃海大氏所都名曰忽汗州,即故平壤城也。寻自号为中京显德府,阿保机攻拔之,以为东丹王国。五代时,高丽复取之,为西京。元至元六年,其臣李延龄等以西京府州县六十余城来属,因改西京为东宁府,升东宁路,割静州、义州、麟州、威远镇属婆娑府,余俱领于东宁,其城治类皆废毁,仅有空名耳。元末复归于朝鲜。今领郡十一,曰嘉山、价川、郭山、云兴、熙川、宣川、江东、慈山、龙川、顺川、博川;府九,曰平壤、成川、定远、吕城、合兰、广利、见仁、宁边、江界;州十六,曰安州、定州、平州、义州、钢州、铁州、灵州、朔州、抚州、宿州、渭州、买州、青州、升州、常州、银州;县六,曰土山、德川、阳德、江东、中和、泰州。

    ○王险城即平壤城。应劭曰:箕子故都也。薛瓒曰:王险在乐浪郡,浿水之东。汉初,燕人卫满渡浿水,居上下障,都王险。武帝元封二年,其孙右渠拒命,遣楼船将军杨仆自齐浮勃海,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诛之,取其地,改置朝鲜县,乐浪郡治焉。晋永嘉已后,没于高丽。义熙末,其王高琏居平壤城,亦曰长安城。隋大业八年,伐高丽,分军出朝鲜道,谓此。《隋书》:平壤城东西六里,随山屈曲,南临浿水。开皇十八年,伐高丽,命周罗侯将水军自东莱泛海趋平壤,不能达而还。大业八年,诏左右各十二军分道伐高丽,总集平壤。明年,复遣宇文述等趋平壤,述不克至。唐贞观十八年,伐高丽,命张亮以舟师自海道趋平壤,明年,拔辽东诸城,攻安市未下。江夏王道宗请以精卒乘虚取平壤,既而降将高延寿,亦请自乌骨城直取平壤,不果。龙朔初,命苏定方等讨高丽,进围平壤,不能拔。总章三年,李征高丽,拔其平壤,而高丽亡。杜佑曰:平壤即王险城也。五代时,王建据高丽,始谓之西京上下障,乐浪旧有长城,燕所筑,谓之云障云。

    保州城在平壤西北百余里。《辽志》:高丽置,治来远县。契丹开泰三年,以高丽王询擅立,问罪不服,取其保、定二州,仍置保州,治来远县。亦曰宣义军。金初以高丽臣附,割保州与之,即今安州也。其相近者有怀化军,亦辽开泰三年置,隶保州,金初亦入于高丽。○宣州城,在平壤东北二百余里,唐置,属安东都护府,辽仍曰宣州,亦曰定远军。《辽志》云:开泰三年置,隶保州,盖勃海废,辽复置也。元亦曰宣州,属东宁路,领宁朔、群岛二镇,即今之宣川郡。

    定州城在平壤西北三百余里,高丽置,治定东县。契丹取之,仍曰定州,亦曰保宁军。后入于高丽,今仍为定州,西南与义州接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