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八十二 湖广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郴州东北至江西吉安府七百五十里,东南至江西南安府三百里,南至广东韶州府四百里,西南至广东连州三百五十里,北至衡州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七百里,至京师七千三百里。

    《禹贡》荆州地。春秋、战国时楚地。秦属长沙郡项羽徙义帝于长沙,都郴,即此。汉初,置桂阳郡。后汉因之治郴。刘句曰:后汉尝移郡理耒阳,寻还郴。三国吴亦曰桂阳郡后汉建安中,吴蜀分荆州,以湘水为界,桂阳以东属吴,是也。晋、宋、齐仍旧。梁、陈亦为桂阳郡。隋平陈,改置郴州。大业初,复为桂阳郡。唐武德四年,复置郴州。天宝初,亦曰桂阳郡。乾元初,复为郴州。五代晋天福初,马氏改曰敦州。汉乾初,复曰郴州周广顺初,南唐取其地,仍曰郴州。宋仍为郴州亦曰桂阳郡。元曰郴州路。明初,改为府。洪武九年,降为州,以州治郴阳县省入编户十二里,领县五。今仍曰郴州。州北瞻衡岳之秀,南当五岭之冲,控引交广,屏蔽湖湘。项羽谓怀王曰:古之帝者必居上游。乃徙义帝于郴。《形胜记》曰:州在五岭以北,万山之内,湘楚上游也。汉建初八年,郑弘为大司农,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艰阻。弘奏开零陵桂阳峤道,至今为常路。此桂阳于楚、粤之交,有咽喉之重也。唐末,黄巢乱广南。高骈建议,请遣兵于郴州守险。时不能用。刘氏之据广南也,亦知守岭北始足以固岭南,乃规取郴、连二州,以重兵屯戍。宋将潘美南伐,自湖南进兵,先拔郴州,而岭南胆落矣。昔人云:韶、连二州,为粤东北门,而郴州又韶、连之北门也。

    ○郴阳废县今州治。秦置郴县。汉为桂阳郡治。后汉以后因之。隋、唐皆为郴州治。五代晋天福初,马氏改曰敦化县,寻复旧。宋仍为郴州治。元至元十三年,改为郴阳县。明初废。《城邑考》:州城,汉初所筑,历代因之。明初,因故址修筑。景泰、正德间,相继修筑,有门四,城周五里有奇。

    ○黄岑山州南三十六里。即五岭之一,从东第二骑田岭也。岭高千余丈,绝顶一望,郴、桂皆在目中。宋庆历七年,桂阳蛮遁入郴州黄岑山,由赵洞转寇英、韶,依山自保。赵洞,盖在宜章南也。山中涌泉深广,溉田甚多。其支曰摺岭,为楚粤之关,与诸岭连属,横截南北,寒燠气侯顿殊。《寰宇记》:黄岑山,一名黄箱山,其东为仰天湖,其北郴江之水出焉。其同出者为桂水,为寒溪水。史载高祖置桂阳郡于上岭山。又《后汉书》郴有客岭山,皆黄岑也。今亦见宜章县。鱼山州东三十里。自山而东南,有七十一峰,亦谓之东岭,相传与南岳止增一峰云。又马岭山,在州东南二十余里,岩洞幽胜,一名苏子岭,以有汉苏耽升仙遗迹也。又五盖山,在州东南六十里,五峰如盖。○灵寿山,在州南二十里,旧名万岁山,出灵寿木可为杖。唐天宝间改今名。千秋水出焉,流注城南,东合于郴水。又文明山,在州城南一里,上有塔。又南四里曰香山,城东一里曰东山。张舜民曰:州在百重山内。练亨甫曰:郴环山而为州。是也。

    云秋山州东北二百余里,云气凝结,黯淡如秋,与衡州府酃县接界。或云山有黑风洞。宋嘉定四年,黑风洞民罗世传倡乱,官军讨平之,即此。○曹王寨山,在州北二十里郴江口,山势壁立,可以避兵。又坦山,在州西三十里,有万花岩,涧水自岩而出,下流入郴水。

    ○郴水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水清驶,下流会耒水及白豹水,入湘江。韩文公谓郴山奇变,其水清泻,是也。○栖凤水,在州北五十里。源出桂阳州南之龙渡山,东北流入州境,至州北五十里之栖凤渡,因名。栖凤水入永兴县界,合白豹水。又桂水,在州东南六十里。源出鱼山,东流入桂阳县界,会于耒水。《志》云:桂水亦出黄岑山,在州西南五十里。似误。

    牙江水州东四十里。源出五盖山,北流经此,灌田八十顷,又西北流入于郴水。又州西二十里有寒溪水,源亦出黄岑山,灌田三十顷,北流入郴。○三川水,在州南一里,源出坦山,流经州西三里通陂堰,分为三派,绕城内外,其下流皆入于郴。《志》云:州西三十里有骡溪水,下流入郴。州东百里有黄袍水,下流会于耒水。俱有溉田之利。北湖州北一里。湖面渺阔。唐韩愈所云北湖之空明,即此。其水流七里入郴水,灌田甚广。○温泉,在州北二十里。平地涌出如汤,东流合郴水。《荆州记》:郴县西北有温泉,其下流有十数亩田,常十二月下种,明年二三月谷登,一岁三熟。又铜坑泉,亦在县北二十里,两旁岩壁如束,迅流斗折,合于温泉。相传泉旁产铜,因名。《宋志》:郴县有新塘、浦溪二银坑,今皆废。○石陂镇州西八十里。一名两路口。山径险阻,有巡司戍守,与桂阳州临武县接界。正德十二年,讨乌春贼,副使恽巍等驻兵两路口,为诸军策应,是也。亦见前临武县。○豪石镇,在州境。五代周广顺二年,湖南王逵攻郴州,与南汉兵战于豪石,为南汉将番崇澈所败,即此。

    永兴县州西北八十五里。西北至衡州府耒阳县百九十里,北至衡州府安仁县百八十里。汉置便县,属桂阳郡。后汉因之。晋仍为便县。刘宋初,省入郴县。陈复置。隋又废。唐开元十三年,析郴县北界置安陵县,属郴州。天宝初,改曰高亭。宋仍属郴州。熙宁六年,改为永兴县。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二十里。

    ○安陵城县西南五十里。今县治,即汉便县城也。唐析郴县置安陵县,寻曰高亭,皆治此。宋熙宁中,太守李士燮以古便县基据郴江上,舟楫往来,贸易相通,可建邑居而设场市,乃更徙治焉,名曰永兴。今安陵城址尚存,周一里有奇,亦谓之高亭城,置高亭镇,有巡司戍守。○白豹山县西九十里。山险峻,高数百丈,周百余里。接衡州府耒阳县界。又高亭山,在县西三十里,周回百十里,亦接耒阳县界,顶有仙亭,高数丈,唐以此山名县。又天竺山,在县西二十里,山亦高耸。○龙耳山,在县西十五里,周亘五十余里,南接郴州界。又土富山,在县西南二十里。《志》云:山旧有银井,凿之益深,因名。《一统志》云:山在县东南三十里。

    四十八峰山县北九十里。有四十八山,拱峙攒簇。又县北八十里有八仙山,以八峰并峙也。○连珠山,在县东五十里,以圆峰层叠而名。《志》云:县东北有天株山,颇称要害。县东四十里有九折洞,路径逶迤,凡八十一盘。又观音岩,在县西北十五里,下瞰郴江。又有五峰岭,在县西北二十里。

    ○郴水在县城东。自郴州北流至此,又西北白豹水合焉,会于耒水,谓之郴口,又西入耒阳县界。○白豹水,在县西二十里,源出白豹山,流合郴水。《志》云:县有长安水,出西南六十里郁凤山,西流七里,灌田三十顷,又北入于郴水,水旁旧有长安馆。潦溪水在县北。源出县东北之黄沙泉,北流经衡州府安仁县界,为永乐水之上源。又潮水,在县西八十里,旧有日夜两潮,后凿渠引水,潮遂绝。又四十二渡水,源出县西之乾溪,流四十里,灌田八十顷。俱西入耒阳县界,注于耒水。○紫泉,在县北,泉紫色,重于他水,铜壶漏取此以定时刻,亦曰紫井。

    ○安福镇县西北八十里。与县西南高亭镇并为戍守处,俱有巡司。宜章县州南九十里。西南至广东连州二百三十里。汉郴县地。隋末,萧铣置义章县。唐武德七年,省入郴县。明年,复置,仍属郴州。五代周广顺初,南汉攻郴州,败南唐兵于义章,是也。宋太平兴国初,改曰宜章县。今城周不及三里,编户七里。

    ○义章城县北四十里。今城本高平废县也。刘句曰:唐长寿元年,分义章南界置高平县,开元二十三年,废高平,仍移义章治高平废县。是也。

    ○黄岑山县北六里,北连郴州界。又摺岭,在县北三十五里。《志》云:岭西南连黄岑山,北入永兴县,东入桂阳县,岭高百丈,其路盘叠。又县北十里有野石岩,岩壁峭立,正临官道。又北二十里曰仙人掌山,亦以岩壁峭峙而名。皆黄岑之支山也。

    莽山县西南百里,接广东韶州府及连州界。延袤六十里,有九十九峰,山形如寒芦在宿莽,因名。宋乾道元年,宜章盗李金作乱,刘珙帅湖南,遣兵讨之,追破之于莽山,其党执金以降,是也。《志》云:县西六十里则近莽山诸犭,又四十里则近长塘诸贼云。又漏天山,在县西九十里,万山环合,多雨少晴。○桄榔山,在县东一里。山旧多桄榔木,因名。其旁有蒙岩,又县南二里有艮岩,皆有泉壑之胜。○章水在县北。有大章、小章二水俱出黄岑山西麓,东至县北二十五里合流,又东合县境大小诸溪水,经流入江西崇义县界,为赣江西源,支流入广东乐昌县界,为三泷水。武水县东三十里。源出桂阳州临武县之西山,东流入县,会于大小章水。又平禾水,在县北三十里,亦流合章水。《志》云:平禾水出县西北戴家源,经十二渡,至石门,出为瀑布,下流经冷水湾,至县东合章水。又宝云水,在县西七里,出县南宝云山。长乐水,出县西莽山,下流皆入于章水。

    仰天湖县北十里黄岑山东,平旷无山阜,涌泉蓄水,周回三十里。又玉溪水,在县城南,其源一自黄岑山西北,一自宝云山东,至城西一里,两源合流,名曰两河口,至县南绕流东出。旧《志》所云玉溪三曲水也。溪滨多白石,故名。下流亦达于章水。

    ○白沙镇县西南八十里。又赤石镇,在县东六十里,皆设巡司戍守。《志》云:县南八十里有笆篱堡,洪武中置。县东八十里又有里田堡,正德中置。又县北为召募堡,本宋之永戍寨,明成化八年,设守御千户所,调茶陵卫官兵守御,堡寻废,所移置于县城东;又县西南九十里为黄沙堡,俱洪武二十七年置。又县西南六十里为凤头营,东二百二十里〔为〕糍粑营,东三十里为紫溪营,俱有官兵戍守。又有瞿塘、荆州二哨,正德中,调官军轮戍,设守备一人,治县城内。《志》云:县南有栗源一堡,西北有香口堡,皆戍守处,而香口尤为险要。

    桃油坪寨在县西。宋庆历中,官军讨桂阳蛮唐和等,覆其桃油坪、熊家原等寨,寻又败贼于银江源,降贼甚众。卢氏曰:其地皆在县境,与广东诸山相连。

    兴宁县州东北百里。东南至桂东县百五十里。汉郴县地。后汉永和初,析置汉宁县,属桂阳郡。三国吴改县曰阳安。晋太康初,又改曰晋宁县,仍属桂阳郡。宋以后因之。隋废。大业末,萧铣复置晋兴县。唐武德四年,平铣,县仍属郴州。贞观八年,县废。咸亨三年,复置,改曰资兴。五代时废入郴县,为资兴寨。宋嘉定二年,复置资兴县。绍定二年,又改曰兴宁,仍属郴州。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一十四里。○汉宁城县西二十五里。汉县治此。孙吴以后,县名屡易,而县治不改。宋复置资兴县,初亦治此。绍定初,徙治管子壕,改曰兴宁,而故城遂废。

    ○浦溪山县南六十里。一名瑶冈岭,高万丈,周二百里,顶有雁池,俗名天鹅池。又秋溪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周百里,山势层叠,接桂东、桂阳二县界。《志》云山在县西三十里,似误。○石城山,在县西三十里。《志》云:山在资兴旧治西,高耸如城,亦名西城山。又县西四十里有九鼎山,以九峰如列鼎而名。

    八面山县东五十里。山接桂东县境,峭险壁立,延袤二百余里,登之可见郴、衡、吉、赣诸郡。又山中有上洞、中洞及雷家洞,皆深险,素为贼窟。嘉靖末,犭贼黄积珠等据险肆掠,寻就擒。隆庆二年,犭贼谢福通复猖獗于此,官军讨平之,因置堡戍守于此。

    ○资兴水县东南二十里。发源州东百余里之古泉,其泉方广十余里,四旁石壁峭立,西北流五十余里,至旧县前,横流十里,合泸渡江。○泸渡江,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源出桂东县万王山,西流入桂阳县界,而北入县境,合资兴水。《舆程记》云: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