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第三十三 寺观类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僧寺

    ○僧寺

    山附

    三山鼎秀,州临其间。极目四远,皆巍峦杰嶂,环布缭绕,峻接云汉。居人过客莫辨向背。回顾莲峰,凸锐捷出;面直方山,突兀正立。左瞻石鼓,如憩如植,镇塞不动;右觑双髻,若赴若骤,追跳相蹑;以为险峭,【(库本作“奇峭”。)】四面尽此矣。穷幽逐胜,乃北逾复岭,支提、太姥;南越重江,白鹿、黄蘖;东航海邑,福山、灵鹫;西道雪峰,凤林、大目;绵亘四境皆数百里,千岩万壑,不可以形状名计。何其富也。

    始州,户籍衰少,耘锄所至,甫迩城邑。穹林巨涧,茂木深翳,小离人迹,皆虎豹猿猱之墟。自非捐俗割爱,童发毁服,无所顾慕,【(底本作“无所顾暴”,据崇抄改。)】谁肯奋足于单危寂绝之境。是以重峰叠巘,顿锡成市;诛茅穴石,仅可容榻;往往尘喧不到,苦节坐忘,似得道者,遂以惊动世俗。

    自晋太康,始寺“绍因”于州北。既而终晋,才益二寺。越二百载,齐之寺一,梁之寺十七,陈之寺十三,隋之寺三。唐自高祖至于文宗二百二十二年,寺止三十九;至宣宗乃四十一,【时郡人林谞作《记》:(底本作“林谓”,据库本、崇抄改。)存寺七十八,废寺三十六。】懿宗一百二,僖宗五十六,昭宗十八。殚穷土木,宪写宫省,【(各本皆作“宪写”,疑为“宪式”。)】极天下之侈矣。而王氏入闽,更加营缮,又增为寺二百六十七,费耗过之。自属吴越,首尾才三十二年,建寺亦二百二十一,【自前至此,共为寺七百八十一。特以会到有起置年月者计之,余或更名,或重建,不可知也。】虽归朝化,颓风弊习,浸入骨髓,富民翁妪,倾施赀产以立院宇者无限。庆历中,通至一千六百二十五所。【此林世程庆历三年所记也。其所记有寺额者一百一所。今见存者,共一百七十二所,外二十九所已不载州籍。如安福寺、宝峰寺,以主僧不谨及童行不律废;余恐更易名额,或颓圮产绝。若通计之,比绍兴间已少百二十一。】绍兴以来,止一千五百二十三。【绍兴甲寅曾师建“记”,(甲寅为绍兴四年。曾师建,本志卷四十“岁时”记述云:“曾师建,郡人,记闽事,纪岁时、闾里、礼节、行乐尤悉……”“寺观类”各卷中亦多引用,或称“曾记”。)惟总云一千六百二十六所,其逐县所载,只一千五百二十一所,皆不可以为据。惟绍兴二十二年,奉使钟世明“根括寺院宽剩”时,共管寺院一千五百一十二所,内一千四百八十六所常住所收“有余”及“无余”,三十七所无僧尼主持。】今《州籍》、《县申》,犹一千五百四。【自太平兴国四年终庆历,寺二百四十一;皇祐后,寺二百六;率多旧寺重建。其未会到起置年月者,一百七十五。共为寺七百二十三。若通前代计之,比绍兴间又少一十九所。恐废坏无人住持,遂成绝产。】祠、庐、塔、庙,雕绘藻饰,真王侯居,而日与市人交臂接席。回视曩昔,异乎吾所闻者。

    惟是烟霞绝顶,泉石清趣,异时截崖谷、挽藤萝,可望而不可到者,今奔蹄走毂,所至精舍访古者便之。故附山于寺。自城郭至诸县,以寺兴置先后为次,而山见焉。余非显者不著。

    在城

    僧尼寺共五十二所。庆历《记》:三十所。曾师建“记”:五十一所。内闽县十四所,侯官十九所,怀安十八所。五十所有起置年代,二所未详,外有安福庵,《州籍》无。

    怀安乾元寺  州北无诸旧城处也。晋太康三年,既筑新城,遂以为绍因寺。唐乾元三年,防御使董玠奏赐今名。皇朝咸平六年,赐御书一百二十三卷。御制:【《心轮偈颂》十四卷、《秘藏详》三十卷、《逍遥咏》十一卷、《缘识》五卷、《青龙疏》六卷、《秘阁赞》、《九弦琴》、《阮歌》、《喻言》、《双钩书》、《圣教序》、《心轮图》、《无名说》、《笔法》、《日行诚有益无法帖》十二卷、《大字诗》三卷、《益铭》四体、五体书二卷;】草书:【《孝经》、《千字文》、《孤城诗》、《颠草书》、《急就章笔法歌》、《杂字》九轴,《故实》九轴。八分书:《千字文》、《故实》、《真定王碑》】;飞帛:【“帝佛”二字、《杂言》无注、《杂言》有注、《下假诗》、(底本、库本为“下假诗”,崇抄作“不假诗”。)《远看诗》。】皇祐三年,赐御书二轴:飞帛、【“明堂之门”。】篆书。【“明堂”。】至和元年,赐《皇祐新乐图记》三卷。【已上,天宫院掌之。旧山趾八寺通往来。今乾元、天宫同用一记,文曰:“乾元天宫院记”。】有:

    琴石  【闽越王鼓琴所。】

    金鸡井  【越王井。中有金鸡,昔牧羊儿见之,因以石投,久而闻声,后不复见。】

    钦马池  【亦越王迹。】

    戒坛  【唐大中四年,长溪建善寺始开坛度僧三十人。光化元年,闽王审知复置于本寺。天复二年,移开元。余见“开元寺”。】

    旧产钱一十三贯一百二十一文。【未经界前,谓之旧产;已经界后,谓之新产。今税、苗、盐、役,虽用新产科纳,而敷四色钱犹用旧产。故特存之。后准此。】

    怀安大中寺  州西。梁太守袁士俊之第。内有小山,时闻钟声,因名钟山。普通二年,舍以为寺,号袁寺。隋仁寿二年,始以舍利为塔。大业二年,改为鸿业寺,寻为钟山寺。唐上元元年,更名福唐寺,会昌例废。大中四年复之,赐今额。天圣中灾,历数年再创,垂成复灾,元丰改元始新之。有:

    定慧塔  【旧九层。朱梁开平四年,伪闽建。天圣中爇之。累数年,闽人复创,漕使陆轸为《赞》。后复灾。】

    八百罗汉像  【佛书云:“诺矩那与其徒八百众居震旦国”。今五百居天台,三百居雁荡。是堂像八百,颜题云“天台雁荡”以此。】

    观音像  【政和间,清凉寺僧宗颜为木观音像,久而色故,将命工饰之。忽梦谓曰:“我当城居,令亿万众瞻仰”。俄而,大中僧数百人亦以梦来致之。(底本、库本作“寺中僧数百人”,据崇抄改。)今在寺之西偏。】

    旧产钱一十一贯八百四十五文。【“曾记”:“一十一贯九百九十五文。”】

    侯官南涧寺  州西南。梁中大通六年,【(各本皆作“梁大通六年”,显有抄误。按:南朝梁大通年号只有三年,中大通年号则有六年。据改。)】居士苏清以宅为之。唐乾宁二年,闽王创天王殿。三年,号南涧护国天王,合庵十二为寺,以居涧旁,故名。【王谹诗云:“水清居士涧,景好天王刹”。】

    《御书》一百二十三卷。【同乾元。但无明堂篆及帛书。】

    寺阁  【唐周朴有诗。】

    石像  【“唐天宝八载五月六日,骤雨雷震,须臾晴霁。亭亭石心涌出佛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列侍环卫。”欧阳詹《记》。】

    普眼庵  【安文头陀因游寺山,莽蔓中得岩石,侧足而入,有一穴仅可容身,遂晏坐,号“头陀岩”。七年,主僧辟而润色之,其后日广。有“降睡塔”。大观间,颜曰“普眼庵”。山在城中,游者络绎。头陀尝摩崖云:“客至不点茶,相看淡如水。白云深谷中,稳坐浮生里。”今犹存。】

    静胜轩  【有张劝诗。】

    旧产钱七贯五百二文。

    怀安开元寺  子城东。太清三年置,在灵山之西。【(崇抄作“在灵芝山西”。)】旧号灵山,寻改大云。唐初曰“龙兴”。开元二十六年,以年号改今名,【后人名开元后山为芝山,以别于灵山。】有明皇像。会昌中,汰天下寺,州存一,即是也。天禧中灾,庆历三年复创。有:

    辟支佛像  【辟支,自天监四年隐身于金陵山窟间,(底本作“天□四年……”,崇抄作“天福四年”。参对下文有“唐以来凡六现”之句,知当在唐之前,而“天福”为五代梁之年号,在唐之后。今据库本作“天监”,辟支佛之传说,固在梁武帝时。)时现异于人。唐以来凡六现。梁贞明四年,闽王以梦故,炼□□□万斤,以橐■〈籥页〉东七十所于城东。故□□□□□万三丈有七尺,创以金,置太平寺。□□□□承赞《记》。(底本、库本同缺文,崇抄作“闽王以梦故铸铜万斤,置太平,翁承赞记”,其间缺字暂无从校。)政和六年五月,以寺为神霄宫。陈尚书弥作文。通议询移置开元戒坛。】

    戒坛  【唐天复二年建。时王审知于此开坛,奏度僧三千人,乞保昭宗銮辂回京。其后,光化元年,审知又于乾元寺开戒坛,奏度二千人。子鏻,天成三年,又于太平寺开戒坛,度僧二万人。似又无常所矣。至皇朝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往开元僧合枢复新其坛于寺之东偏。崇宁三年移置天宁寺。建炎元年,复归开元。四年,沙弥受戒至三千九百四十有八人。绍兴元年,又兼就天宁开坛。五月,开元受戒五百七十人。十月,天宁受戒七百二十八人。二年,复并归开元。国朝诞节拨放童行,其目有四:(底本、崇抄皆作“其目寡四”,据库本改。)曰御书,曰臣僚功德院,曰进奉回赐,曰比试。大中祥符三年,应赐太宗皇帝御书,寺院、宫观承天节依例比试外,特放童行一人不试经;大观中,尚书祠部格:侯官护国天王,怀安天宁,拨放支提山;雍熙,闽县圣泉、鼓山,福清黄蘖,侯官雪峰、长庆,各年放一人;宣和福州格:天宁节拨放掌御书德童,黄蘖、雪峰、长庆外,各一人;氏说,涌泉观亦一人;此以御书拨放者也。元祐四年,(底本先作“元神四年”,原校改为“元符”,但元符无四年,据库本改作“元祐四年”。其后“大乘爱同寺”条下,有“元祐中门下侍郎许将”云云,可互证。)许左丞将请:“福州闽县大乘爱同寺、开封积庆崇报寺,兴龙节间,岁拨放童行各一人”;重和元年,余少宰深请:“广因嗣祖寺,天宁节拨度一人。”此以臣僚功德院拨放者也。大中祥符四年,雪峰僧守献进奉瑞象香合,年与剃度五人;皇祐二年,仁王、圣泉进《芝草图》,特与度僧二人;元祐二年诏:“坤成节诸州拨放比兴龙节,与度三之一,不及三分者,亦与之。一名者,二岁与度一人”。长庆寺进《坤成功德疏》,岁一人,二岁该回赐一人。雍熙,寺进《坤成功德疏》,岁三人,该回赐一人。(底本、库本作“岁三人该回赐一人”,崇抄作“岁一人二岁该回赐一人”。)崇宁四年,东禅进《藏经》,令天宁节度一人。大观四年,减罢。政和三年依旧。此以进奉拨放者也。咸平元年,州《僧帐》二千九十四人,皆钱氏时度为之,真伪莫辨。乃令比试“经业”,中者与《给据》,余还俗。大中祥符二年,系《帐》童行每百人,选“经业”精熟者与度二人,如不及数,亦听选。天圣元年,令福、建州、军僧四百人处,圣节与度一人;不及者,亦特放;并考试“经业”。《嘉祐编敕》:以周显德二年及至和二年敕,详定诸童行比试:福、建诸州,每僧三百、尼一百各放一人,不及者亦特放。熙宁中,同天节拨放,如嘉祐之数。元符元年,诸试经以通判以下五员就长吏厅所,问不得过四字,(底本先作“间”字,复校改为“问”字,库本、崇抄皆为“间”字。)取通多者。通数同,取先系帐者;帐同,取先出家者;又同,则以齿。其应拨放者,量试。三年,令天宁节如例拨放。宣和二年,(底本、库本作“二年”,崇抄作“三年”。)令天下间岁拨放、试经,其特旨等、度牒、紫衣、师号,住给降五年。七年,内外拨放、试经、特旨等,度牒、紫衣、师号各展三年。靖康元年承宣和七年敕:拨放、师号等并仍旧给降。寻令限满后,减半。建炎元年敕文:“应隔下拨放童行,许于所属自陈、保明,申部给降。”礼部请:不系住给年分供帐之人,更不推恩。二年,礼部言:“寺观自崇宁后,往往格外陈乞,增添拨放,实侵财计。请罢非格、令所载者。”三年,令依《嘉祐编敕》施行,仍依靖康减半之令。绍兴二年,权祠部王居正言:“渡江以来,条格散失,所恩、例并权住。今岁给降空名度牒不下五、六万,乃无一人以试得度者。请天申节令诸路依减半法试经。敢于格令合给外陈乞者,礼部执奏。”十月,乃令诸州、军守臣,岁首照《帐》以合取人数,分于天宁、乾龙、天申节,三次试、度,余数并归天宁节。(宋代各朝皇帝、皇太后生日,例为全国庆节,各有专名。上文所记“坤成节”(哲宗之母)、“兴龙节”(哲宗)、“天宁节”(徽宗)、“乾龙节”(钦宗)、“天申节”(高宗),后文尚有“会庆节”(孝宗)、“重明节”(光宗)等,皆见《宋史·礼志》。)五年,令以合取人数衮同三节试、度。六年,有言:“名山福地及有金宝牌若御书之处,向以数溢,权罢许试经业。今州郡姑息,惟务足额。乞权罢。”五年,令权住三之二。寻,令权住三年。七年,令礼部别修新法度牒五千道。其臣僚恩例及试经、拨放等并住给。虽奉特旨,礼部亦得执奏。九年,或言:“兵火后,户口凋耗,宜务蕃息。今僧、尼、道士、女冠,皆播种之民也,官实资之。宜停放、度。会易新法,度牒出卖。礼部奏:“绍兴六年指挥:‘权住三岁’。今限满,合放、度。”有旨:“依七年住给旨挥。”此,以比试拨放者也。其后,度牒久不给降。军兴事起,乃命出卖,始度僧云。】

    旧产钱一十一贯九百七十八文。

    怀安景星尼院  州东北。陈太建二年置。【《旧记》作“闽县”,恐因林谞所载。】元丰二年,尼在淳建,【恐重建。】仍立戒坛。【建炎四年,新尼受戒至三百九十八人。】

    旧产钱一贯三百三十九文。

    侯官神光寺  州西南。唐大历三年,析南涧为金光明院。七年,改为大云。会昌例废。大中三年,监军孟彪,亭池其间,号南庄,明年,舍为寺。又明年,观察使崔干请名于朝。宣宗夜梦神人发光殿庭,迟明览奏,异之,遂与今名。

    乌石山三十六奇:

    盘陀塔  【山顶古砖塔。一日,塔门忽裂,有一真身。郡人陈公云:“为儿时,见石桥上有曰《盘陀和尚真身塔记》,末云:“大足元年建于此”。】

    石龟  【乌石山,一名乌龟。父老恐千年后或轻举。乃于左胁凿一窍。(底本、库本作“左胁凿一窍”,崇抄作“左胁之端凿一窍”。)】

    放鹤亭  【寺东峰。崔干创亭,曰四向。因得青田鹤,置于此,忽冲天而去。遂名放鹤亭。熙宁中,程师孟改为“冲天”。】

    观稼亭  【唐,阎济美守是郡。陛辞之日,德宗谕以农事,且言南方山水之富。到官,首创是亭以茂帝宠。】

    薛老峰  【乌石山顷。突起三字曰:向阳峰。咸通中,侯官令薛逢与神光僧灵观游,创亭其侧,乃倒书“薛老峰”字。周朴诗曰:“薛老峰头三箇字,(底本作“山简字”,据库本改。)须知此与石齐生。直教截断苍苔色,浮世人侪眼始明。”见《闽中实录》。】

    坐禅石  【寺东峰,劲直若笋,峙于盘石。以一指触之,即动摇。又号降睡石。】

    天台桥  【东峰岩侧有巨石梁,如天台石桥之状。】

    仙井  【寺西峰。仙人任放炼丹于此,凿石得泉。(底本、库本作“灵石得泉”,据崇抄改。)今不知所在。】

    宿猿洞  【怪石森耸,藤萝蓊翳。昔隐者畜一猿。俗因以名之。景福三年,大筑城,隔于墙外。湛侍郎俞有二十五咏。罗源林迥留题:“几年形胜晦南州,一且声名蔼湛侯。夜色并来三岛月,水光分破五湖秋。荔支影里安吟榻,红藕香中系钓舟。金印解还天子后,诏书重起不回头。”】

    金刚迹  【峰顶上石有巨迹。】

    般若台  【沙门持《般若经》于此不释手,因名。今为金粟庵。】

    初阳顶  【阎公暇日,酷爱此峰,谓从事曰:“每旦,群山犹暝,独此峰太阳先升。”因题石上云。】

    落景平  【即“初阳”之西。】

    百道阶  【王氏时造。】

    鸦浴池  【《古记》云:“雷震石坛,成一穴丈余,不知泉脉所出。夕阳萧疏,群鸦乱浴,故名。”】

    道山亭  【程大卿师孟作。前际海门,回览城市,宜比道家蓬莱山。元丰二年曾巩《记》、林希书。】

    华严岩  【寺西北峰。大足中,有僧持《华严经》于此。一夕,雷雨大震,擘石为巨室。僧遂晏坐其间。】

    李阳冰篆  【《般若台记》刻于华严岩顶。与《处州新驿记》、《缙云县城隍记》、镜水《忘归台铭》,(底本、库本皆作“缙云县城隍记”,崇抄作“缙云县城隍庙碑”。又底本、库本皆作“镜水忘归台铭”,崇抄初作“丽水”,复改注为“镜水”。)世宝之,为四绝。】

    五台山  【王氏始创文殊台并东、中、南、北四台,仿佛真定府云】。

    王氏像设  【景福二年,王氏开国。至乾宁四年,大建院宇、设像铸,以植福田。】

    迦毗罗神  【释氏护法之神。】

    尊胜真堂  【知州孟彪、崔干祠像。】

    崔公井  【尊胜堂前。崔公赏其甘美。】

    石观音  【僧广惠于尊胜堂后得异石,因琢为之。】

    慈氏阁  【巡官钟杲建,后弃官出家,以身餧虎。】

    射乌山  【一云九日山。相传:九日登高,引弓落乌于云际,故号。】

    谢公浴堂  【凿井引泉为之。】

    高僧行道处  【相传:有僧创一砖室于西峰,白日晏坐,清宵径行。一日,端坐而逝。其夕人闻爆裂之声,诘旦见一石塞行道之处。】

    ■〈揑,氵代扌〉槃佛  【卧佛也。】

    大悲院  【有僧常止庐岳三十年,诵《大悲神咒》。空中言曰:“功已成,出去救人。”乃归乡创此。】

    四圣院  【梁武帝、志公和尚、娄约法师、傅大士。】

    神光寺额    左神策钟  【咸通五年赐。】

    【(已上,僧神解所记)】

    不危亭  【在山绝顶。】

    凌霄台  【初创,其四面材、瓦、土、垩,皆秤而后用。约曰:“损则勿修,修必坏。”于是屹立震堎之中。(底本作“震堎之中”,崇抄作“震灵之中”,库本作“震凌之中”。)后人不悟创法,遽修之,不逾时而坏。】

    蟠桃坞  【疑转“盘陀”为名。】

    石像  【雷所震者。】

    铜像  【王氏用铜六万斤、黄金三百两铸弥勒像。方三丈六尺。】

    向阳峰  【旧附薛老峰,今析焉。】

    幽幽亭  【明道初,沈邈为侯官县,得释迦院东北隅地作台,曰峻青。后十年,为太守。寺僧并台作亭。馆阁勘校蔡公襄至其下,名之曰幽幽。】

    跨鳌亭  【即木雁亭。孙觉有诗。】

    三贤堂  【侯官令薛逢、四明诗人周朴、僧鉴空,或以为灵观。观,唐末人,茅居扃户,人罕识其面,惟山下一居士,斋时荐供,即开,复杂嗤詈之。一日,雪峰伺隙扣门,推出闭之。后有碎石子时往还。】

    笺香台    白塔    宿云庵  【即瑞云也。云,道人名。】

    击壤亭    【横山阁】

    金蟒穴  【宿猿洞之东。后唐天成间,大石穴中有巨蟒,鳞甲如黄金,蟠屈六、七丈。王氏命运土塞之,因建大殿以奉佛。今葫芦城是也。】

    刚显祠  【事见《祠庙》。】

    【(已上,乃后人以神解所记三十三奇,未尽善。如般若台,以李阳冰篆得名,而两出之,失之赘。于是以不危亭以下,易李阳冰以下十六名。)】

    放生池

    旧产钱一十六贯九百二十四文。

    侯官石塔寺  州西南。贞元十五年,德宗诞节。观察使柳冕以石造塔。【庚承宣为《记》。】赐名“贞元无垢净光”。《旧记》亦以净光名寺。【“熙宁图”作“石塔寺、净光庵”。今石塔十层,(按,今存塔仅七层,塔中每层皆有王氏官眷等姓名,第七层所志名录已尽,实无十层,恐“十”为“七”之误。)】晋天福六年,【乃伪闽永隆三年。】王延羲重建。

    旧产钱一贯八百二十九文。

    怀安剑池院  州子城东。元和十四年置。

    剑池  【相传越王无诸淬剑处。唐元和中,僧惟干浚之,得铜刀、剑环数枚,送武库。当时,冶灶犹有在竹林间者。】

    旧产钱四百八十一文。

    侯官上生院  州西南,乌石山。大中六年置,刺史李贻孙为《记》。有放生池。

    旧产钱八百八十三文。

    侯官南报恩院  南涧寺南。大中十一年,观察使杨发以“隙游亭”地,命僧鉴空创寺及塔七层。咸通九年,敕号神光之塔,院曰报恩塔院。【唐,周朴有诗:“风云会处千寻直,日月中时八面明。”】闽之浮屠,始于萧梁,高者三百 尺,至有倍之者,铦峻相望。乾符五年,巢寇焚殄无遗。开元中,闽王审知复其二,大中、定慧是也。【是时,复创:万岁“定光”、安福“崇庆”及太平“开元”塔。延羲又作石塔。谢郎中泌诗:“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太平兴国二年,升为寺。明道中,始为禅刹。

    旧产钱七贯一百四十五文。【“曾记”:“五贯四十八文”。】

    怀安庄严寺  子城之东。中和三年置。后王氏据闽,于三寺创阁,开元、东报国与此。庄严之阁独雄丽,遂以名其寺。天禧三年火。熙宁二年,程大卿师孟鸠众重建。

    旧产钱二贯三百二十四文。

    闽县九仙文殊院  州东南。景福二年,王潮建。

    旧产钱九百三十文。

    闽县万岁寺  九仙山西南。天祐元年,琅琊王审知所造,明年赐名。梁开平中,表请其寺祝天子寿,盖取其名也。至今诞节前一月,太守率僚属及倚郭令、佐若寓居文武官,下至军员、父老等,班拜于庭,以佛法启祝。及是日,拜祝如初。熙宁八年,始创千秋堂候班。乾道九年,史丞相浩改为“华封”。

    定光塔  七层。【梁开平元年,忠懿王所造。】

    三山阁  【在平远台东。许敦仁诗:“蓬莱方丈与瀛洲,东引长江欲尽头。几处坛场浑得道,万家楼阁半封侯。名园荔子尝三熟,负郭潮田插两收。七百年来遗谶事,(底本、库本皆作“□□荔子”、“□谶事”,缺三字,据崇抄补。)钓台沙合瑞烟浮。”】

    平远台  【东有小桥,桥旁有巨石,刻平远峰三字。】

    金粟台  【程师孟以塔中王氏时所塑】金粟像名。石上金粟台三字,元少卿篆。后,侄积中为守,绘金粟像于台侧,作小堂安奉之。

    一华亭  【郡人朱敏功诗:“自闻达磨西来意,五叶敷荣祗一华。从此祖风传不泯,灵枝到处有奇葩”。陈莹中亦有诗。】

    祈雨僧  【僧义收,后梁时人。贞明三年春不雨,至五月。义收以膏■指,不雨;积薪通衢,期七日自焚,炬举而后雨。后游洪州,将归。俗遮留。乃截左臂付之,曰:“吾去后,不雨出以祷,必应。”众塑其像,以臂附之。今,真身在寺。】

    旧产钱五贯七百八十文。“曾记”:八贯九百五十六文。

    侯官道清天王院  州西南。梁乾化二年置。

    旧产钱二百六十二文。

    侯官千福院  州西南。乾化三年置。

    长乐台  【曹颖叔诗:“蓝姿冰骨与秋辉,疑作危棱磴翠微。向晚山僧苦留我,层层寒有乱云归。”(底本、崇抄诗中字句如此。库本首句为“蓝绥水谷与秋辉”,末句为“层层寒牖乱云归”。)程师孟以台名刻石。见通判马益诗。】

    飞燕亭  【程师孟有诗。】

    旧产钱一贯七百四文。

    侯官五百罗汉寺  乌石山之麓。本雪峰廨院。贞明五年,闽王审知梦梵僧数百,奕奕有光。光所至处,有双桧并池而秀。一僧擎跪而前曰:“王能饭吾于此乎?”及旦,图而访之,得今寺地百步,池、桧皆如梦中。乃为堂环之,命池曰浴圣、桧曰息圣。改今名。有放生池。

    旧产钱二贯八百四十九文。

    闽县净业尼院  州东秀实坊。贞明六年置。

    旧产钱二贯五百三十九文。

    怀安太平寺  州东。本开元寺地。后唐同光元年,闽忠懿王析建。【寺碑云:“地据灵山、巨山之麓”。(各本皆作“巨山之麓”,疑“巨山”为“芝山”之误。)】忠懿于城西南张炉冶十三所,备铜、镴三万斤,铸释迦弥勒像。庄宗题为“金身报恩之寺”,又泥金、银万余两,作金、银字四《藏经》,各五千四十八卷,旃檀为轴,玉饰诸末,宝函朱架,纳龙脑其中,【(底本作“宝幽宋架内龙脑其中”,崇抄作“宝幽朱架内龙脑其中”,据库本改。)】以灭蠹蟫。唐翁承赞碑而铭之。又造木塔七层,天禧中尽焚,庆历中修完,元丰中复灾。后太守程公命僧守恩新之,及大观乃成。政和六年,更为神霄宫。建炎元年,复为太平寺。三年,敕奉安濮安懿王神主,遂以其寺之半为嗣王行府。绍兴五年,因以为西外宗正司。

    旧产钱七贯三百四十三文。【“曾记”:七贯三百五十七文。】

    侯官育王塔院  兴文坊北。闽王时有之。【佛殿题:“琅琊安远使募缘架造。”】康定二年重建。

    旧产钱二百八十三文。

    怀安荐福光严藏院  州北乾元寺之左。同光三年置。本伪闽闽兴长公主与其夫余廷芳所建。旧有门出乾元寺之东庑,相传以为乾元藏院,实别席也。

    旧产钱一贯八百一文。

    闽县南法云院  州东南。清泰元年置,龙启二年也。初号地藏通文寺。大中祥符三年,赐今额。

    旧产钱三贯七百一十文。

    侯官万寿院  州南。晋天福元年置,闽通文元年也。王继鹏以太平宫为之。

    旧产钱九百七十七文。【“曾记”:九百九十五文。】

    侯官仁王寺  州西南。天福三年,闽连重遇所造。国朝,僧归赞始修葺之。

    雨花阁  【王逵、范亢有诗。】

    横山楼  【张劝有诗。】

    旧产钱六贯二百四十六文。

    怀安天宫院  州北。天福四年置。

    藏翠轩  【太守元积中有诗。】

    今为西外敦宗院。

    旧产钱四贯九百一十一文。

    怀安庆成寺【(底本、库本及崇抄皆作“庆成寺”,志中他卷涉及者皆同。今俗称庆城寺矣。)】州东。本王延羲之第。既即伪位,天福七年,乃施为永隆金身罗汉禅寺。皇朝祥符三年三月,东封、西祀毕,赐今额。

    高丽铜像  【铜佛三,一为人所攘,后木刻代之;胡僧八,状膜者;(各本皆作“状膜者”,“膜”下疑脱“拜”字。)罗汉十八,侍立;胡奴及僧各一。】

    石碑  【径二尺,高丈余。上刻无量寿、文殊、普贤像及楼阁之状。东小殿,深沙神一,旁立僧一,童一。(崇抄“童”前多一“及”字。)】

    石笋  【高五尺,东西植于庭。西廊有板记。】

    小木塔  【藏于西殿。伪闽王时,高丽所献。】

    旧产钱四贯一百九十二文。

    侯官延祥院  州西南,乌石山之阴。天福五年置。本闽之邮馆,王延羲以为永隆院,名以其年号也。皇朝祥符四年,赐今额。绍兴五年,屯驻水军,因为延祥寨。

    旧产钱四贯七百七十二文。

    闽县法海寺  州东南,旧名罗山,本司空孟公之第。初,寺在城南,【(底本、库本作“在泉南”,据崇抄改。)】伪闽徙之于城西钦德里。开运二年,李仁达时,唐兵压境,遂迁居于此,为兴福院。皇朝祥符中改今名。政和七年,改为神霄宫。宣和元年,改为女真观。建炎元年仍为寺。有放生池。

    旧产钱十三贯九百八十五文。【县申:一十三贯九百六十二文。】

    怀安法性院  州东,忠懿王庙之左。开运三年置。初,闽王作东、西二宅为诸子居,此其东宅也。其子延钧僭伪,建为宫。其后,南唐兵攻城,李仁达指天自誓:兵退,愿以宫为院。初,院在南台,至是,遂迁其额于此。仍号“千佛南禅院”。【与东、西、北禅,时号为四禅。】

    旧产钱一贯五百四十文。

    怀安北法云院  周显德四年置。唐楞伽寺也,号白龙,有藏曰万善。淮兵夷荡,僧道坚卜居之,易名万善。【《旧记》又云:“本乾元寺地。谢仁谦造万善。”】皇朝祥符八年,赐今额。有银字经一藏。因亡宋间,【(底本、崇抄皆作“因亡宋间”。宋人撰书,不当称“亡宋”,疑是元人所补。库本无自“因亡宋……”以下文字。)】被宗子占管,寺宇废坏无存,田土荒芜。原院基起盖军营。归附后,僧法聚别置基址,创建于乾元寺之东除外。

    现有产钱一贯七百五十文。

    闽县圆明院  九仙山之南。显德二年,伪臣李廷谔所造,名观音。皇朝天禧三年,改圆通禅寺。天圣二年,避彭城郡王名,改通为明。【有邓甫雹诗墨迹。(底本、库本作“邓□雹诗”,缺一字,据崇抄补。)】

    小华山  【旧石上镌三字。太守程师孟、运使刘彝、湛俞、侍郎陈赐〔旸〕、(底本、库本、崇抄皆作“陈赐”。考本志“府治”、“科名”等卷,当是“陈旸”,郡人,官礼部侍郎,正之。)提刑陈建有《圆明小华峰》诗。熙宁后,通诸寺便门。由“嘉福”亦可到。】

    野意亭  【有孟参政庾、(底本作“孟泰敝庾”,库本作“孟泰厂庾”,据崇抄改。)韩少师世忠画像。建炎四年,范汝为叛。韩副宣抚使(底本作“范汝为忠将宣抚使”,崇抄作“范汝为反忠将宣抚使”,据库本改。)自永嘉浮海至福州,不整阵,串巢穴而出,直抵建城,造楼车以登,俘其渠以献。闽人德之,立像于其亭。孟朝服,韩戎服。】

    廓然台    清辉阁

    旧产钱三贯九十六文。

    侯官法祥院  州西南。皇朝初置。旧号闽山保福寺。其山铲削殆尽。所存者,巨石岿然。有:

    石镌观音像  【建隆三年造。有记刻石云:“寺虽新号,山则故名。”盖古闽山也。】

    镌光禄吟台四字。  【熙宁二年,程大卿师孟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底本作“元诗河比颜先禄每忆登临却自□”,据库本、崇抄改、补。)】

    旧产钱一贯三百六十文。“曾记”:一贯一百七十四文。

    怀安越山吉祥禅院  乾元寺之东北。

    无诸旧城处也。晋太康三年,既迁新城,其地遂虚。隋、唐间,以越王故,禁樵采。钱氏十八年,其臣鲍修让为郡守,遂诛秽夷巇为佛庙,乾德二年也。

    御书  【绍兴六年,张丞相浚奉安御书《裴度传》。】

    环峰亭  【古山岭,旧名四见。有太守刘瑾、罗畸诗。后更名倚云。王继先寓居是寺。乾道丁亥,太上皇帝赐名“环峰”,仍洒宸翰以贲之,并“越山”四字刻石于寺。】

    绝学寮  【张丞相为之名。】

    胜会亭  【有太守李上交诗。(底本作“有太守宁上□诗”,据库本、崇抄改、补。李上交,皇祐间郡守。)】

    旧产钱三贯四十三文。

    怀安保寿院  州北。乾德五年置。

    旧产钱六百七十三文。

    侯官祖堂院  州西南。开宝四年置。

    旧无产钱。【“曾记”:楼店务税钱二百六十八文。】

    侯官龙山院  州西。端拱二年置。

    旧产钱七十七文。【“曾记”:一百四文。县申:一百九文。】

    怀安越峰罗汉院  城北。太平兴国二年置。

    旧无产钱。【“曾记”:越峰庵产钱四十有奇。】

    闽县报慈崇因经院  州东。六年置。《寺记》作:“太平兴国始号”。《旧记》作“六年”。本潮州刺史李彦晖之故宅。【有男乙,年九十岁,嘉祐二年作记云:“彦晖从王氏起光山,以功出镇越、台,分符潮郡,遂赏兹宅。及太平兴国,归款。乃曰:‘幻质无常,终归坏灭’。因舍为寺。”】

    旧产钱七百九十二文。【《县申》:七百九十六文。】

    闽县崇庆尼院  州东南。雍熙元年置。

    旧产钱一百三十六文。

    闽县嘉福院  州东南。大中祥符四年置。初为“众香院”,后改今额。

    鳌顶峰  【陈状元诚之肄业之所。】

    旧产钱五百六十一文。

    闽县妙严院  州东南。天禧四年置。

    熙春亭  【有太守温益、王祖道诗。】

    旧产钱一贯三百四十三文。

    怀安荐福院  州城。【“曾记”:水陆寺。】天圣四年置。

    旧产钱一百六十八文。

    侯官释迦院  州西南。同年置。

    幽幽亭  【见前。】

    旧产钱六百七十九文。

    闽县九仙天王院  州东南。元年置。崇宁三年为崇宁观厨宫。建炎元年仍旧。

    无产钱。

    侯官开化院  县西。景祐四年置。

    旧产钱一文。

    怀安灵山天王院  州东北。皇祐三年置。

    旧产钱五百三十文。

    闽县内汤院  州东。嘉祐以前置。有:

    汤泉  【碑云:“嘉祐七年,元给事阅郡图,图有佛寺曰内汤”。】元给事绛阅《郡图》,得其名,往观之。乃浚其源,砻石为井,揭宇环之,疏其余于垣外。宣和六年,陆侍郎藻命谢令重修温室四,中有振衣亭,浣日一启,非衣冠不许游也。

    旧产钱四百一十文。【“曾记”:除落江七分外,二百五十文。】

    闽县九仙育王院  州东南。嘉祐二年置。

    海月堂  【有太守程师孟诗。】

    旧产钱四百二十七文。

    闽县九仙资福尼院  州城南。元祐五年置。

    旧产钱五百三十一文。【“曾记”:五百五十三文。】

    侯官西法林尼院  州西南。崇宁二年置。旧产钱一文。

    怀安隆庆院  州东北。

    旧产钱六百六十八文。【今皆擗截为宗子锁屋。】

    侯官弥勒寺  释迦寺之东。绍兴二十九年,为洪水漂流,后重建。乾道元年火。

    旧产钱三百七十八文。

    【已上二所,无起置年代。】

    闽县安福院  州东南丁戊山。唐咸通十三年置。山居阛阓,磅礴隐隆,占形势之中。梁乾化二年,忠懿王始建木塔七层于其上,号新塔。元丰间,以主僧不谨,废。田入学。后寺亦灾,官籍其地售民以居,犹存上、下庵。今《州籍》无。

    闽县

    【一百七十三所并在城十四所,共一百八十七所。(底本、崇抄皆作“一百一十七所”,据库本改。)庆历《旧记》:二百一十九所。内二十六所有寺额,又倚郭九寺有起置年代。曾师建“记”:“除在城外,一百一十六所”。钟世明根括宽剩:【(底本“□□宽创”,库本“根括宽创”,据崇抄改“根括宽剩”。此四字卷中频见。)除道观一所外,计一百八十六所。今《州籍》数同。除十四所在城外,一百四十二所会到起置年代,三十所未详,一所续申。】

    法林尼寺  易俗里。梁大通元年,武帝舍身同泰寺,【(底本、崇抄作“武帝舍同泰寺”,据库本“舍”字下补“身”字。)】因改元,遂置园居、尼寺于建康。闽中尼寺自此始。

    旧产钱一百八十五文。

    灵山院  仁惠里。大同元年置。

    旧产钱三十七文。

    祥光龙华寺  鼓山里。三年置。

    旧产钱六百七十三文。

    东禅院  易俗里。五年,州人郑昭勇捐宅为之,在白马山上,旧名净土。唐武宗废为白马庙。咸通十年,【(底本、库本作“咸通十年”,崇抄作“咸通十三年”。)】郡人迎僧惠筏居之,及夜禅定,有戎服若拜而辞者。是夕,或见白驷东之。观察使李景温因撤祠为寺,号东禅净土。钱氏号东禅应圣。皇朝大中祥符八年,赐号东禅等觉。崇宁二年,因进《藏经》,加号崇宁万岁。绍兴十年,改崇宁万岁为报恩广孝。【为徽宗焚修。张丞相浚为请,仍移漏泽园。寺有生祠。】十七年,改“广”为“光”。

    《大藏》【(“大藏”,即北宋时福州东禅等觉院所刻《崇宁万寿大藏》,今仅日本国图书馆尚存其完帙。)  米芾书额。有《大藏》经版。侍郎陈赐〔旸〕劝造,(各本皆误作“赐”,实是“陈旸”,该藏经各卷首多刻其姓名,可证。)有画像。】

    《御书》  【徽宗赐僧达杲。】

    东野亭  【蔡公襄书额,有比部郎刘照以下诗十一首。】

    清阴亭  【有太守刘瑾以下诗十首。(底本作“刘□”,缺一字,据库本、崇抄补。)】

    芙蓉阁  【有邓正言肃诗。】

    放生池  【增置。】

    旧产钱九贯六百七十七文。【“曾记”:九贯七百八十五文。县申:九贯七百九十五文。】

    大乘、爱同寺  在东山瑞圣里。六年置大乘,十二年置爱同,皆律寺。异居而同食,故曰爱同。唐神龙中,律师怀道、怀一相继居之。会昌,例废。大中十一年复之,合为一,尚异居。【(底本、崇抄皆作“尚星居”,据库本改。)】皇朝天圣元年,主僧戒华始改禅刹。元祐中,门下侍郎许将请为功德院。有:

    《西院大律师碑》  【刘太真撰,于頔书。】

    《罗汉堂记》  【记见书。】

    虞公庵  【《南史》:虞寄为郑正劫,(底本作“南安虞寄为陈正却”,库本作“南安虞寄为郑玮劫”,据崇抄改。)奔晋安。陈宝应刺闽中,得之甚喜。宝应谋不轨,屡谏不听。遂隐于兹山。自称本山居士。(底本、崇抄皆作“自祠本山居士”,据库本改。)宝应屡召不出,命焚其庐。放火者自救之。】

    榴花洞  【唐永泰中,樵者蓝超遇白鹿,逐之,渡水,入石门,始极窄,忽豁然,有鸡、犬、人家。主翁谓之曰:“吾避秦人也,留卿可乎?”超云:“欲与亲旧诀,乃来。”遂与榴花一枝而出,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