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附录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年,复以资政殿大学士知福州,至八年,才又“复观文殿学士”,无“大”字,其间起落尚有不明者。

    ⑤钱大昕,字晓征,清嘉定人。精研经史,富著作,《潜研堂诗文集》为其所著之一种,此《跋》收入其中,曾题其所见《三山志》抄本之后,不明作于何年。清光绪间,郭柏苍于所著《竹间十日话》,自称所藏有谢在杭《小草斋抄本》之《三山志》,徐兴公校对,在杭、兴公均有印记,中有嘉定钱大昕《跋》。惟不知钱氏始跋于何本,今闽中各抄本多收此《跋》,崇抄亦有之。

    ○《宋史·朱貔孙传》

    (卷四百一十一  列传第一百七十)

    朱貔孙,字兴甫,浮梁人。淳祐四年进士,授临江军学教授。丞相史嵩之闻貔孙名,欲致之馆下,以禄未及亲辞。丧父,服除,授福州学教授,差充江东安抚司干办公事。制置使王埜、丘岳、马光祖、赵与陋皆荐之。丁大全在台,势焰薰灼。天久阴雨,貔孙贻书政府,言回积阴之道,去奸邪,罢手实,蠲米税。奸邪,指大全也。丞相董槐得书嘉叹。主管尚书刑、工部架阁文字。

    宦者董宋臣宠幸用事,貔孙发策试胄子,极论宦寺专权之患,宋臣讽言者论罢之。光祖辟添差江东安抚司机宜文字,擢史馆校勘。时大全执政,使其党许以骤用,貔孙力拒之,且谒告归省,迁太学博士,属帝亲擢监察御史兼崇政殿说书,首疏论大全权奸误国之罪,倡言学校六士之冤。又以翕聚人才,凝固人心,精择人言;增禁旅以壮帝畿,择良守以牧内郡,选全才以守江面,严舟师以防海道,因地募兵以应突至之敌,并力合势以援必守之地。时有建议迁都四明者,貔孙亟上疏言:“銮舆若动,则三边之将士瓦解,而四方之盗贼蜂起,必不可。”遂止。貔孙在讲筵,言及宋臣挠政事,忤旨。迁大理少卿,又迁司农少卿兼太子右谕德,诏许乘马赴讲。貔孙谕导得体,衍说经义,有关于君道者,必委曲敷畅,阴寓警戒,太子每为之改容。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兼权直舍人院。

    时大礼成,封命丛委,吏持词头下,每夕无虑数十,貔孙运笔如飞,夜未中已就,皆温润典雅。迁宗正少卿。丁母忧,服除,授秘书监兼太子左谕德,改监察御史兼崇政殿说书,姓名已付外矣,寻复改命浙西行公田。吏并缘为奸,貔孙疏其敝。推《春秋》尊王绌霸之旨,劝帝崇仁政,用吉士,崇正论,赐赉甚渥。擢殿中侍御史兼侍讲,请严京师淫声奇服之禁。他所论苗耗役害及经理川蜀,皆当世急务。

    宋臣复出,朝论纷然,貔孙因召对,力斥其奸,卒夺祠,升侍御史兼侍讲。长星出东方,貔孙力诋外戚内臣及进奉羡余失人心者,且曰:“回天心自回人心始。”辞旨恳切,帝为之感动,升侍读。貔孙之再入台,属疆场多事,屡陈备御之策。理宗春秋高,倚成贾似道。似道擅命,貔孙随时进谏,不肯阿附。至若行公田之政,屡于经筵密以告帝,似道自是深忌之。貔孙累疏求去。

    理宗崩,度宗即位,擢右谏议大夫,赐紫金鱼袋兼赐章服、犀带,以疾乞辞言职,迁吏部尚书,不拜。帝以旧学故雅欲留貔孙,使者旁午于道,而貔孙辞益力,以华文阁学士知宁国府,似道讽言者论罢。久之,提举太平兴国宫,复华文殿学士、知袁州。至郡,宣布德意,以戢暴、禁贪为先务。郡仓受租,旧倚斛面取赢,吏加渔取。貔孙知其敝,悉榜除之,许民自概量。宿敝顿革,田里欢声。兴学校以劝士。升敷文阁学士,知福州、福建安抚使。未几,卒于袁之郡治。赠四官,与恩泽二,令所在给丧事。有《文集》、《奏议》行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十八)①

    臣等谨案:《淳熙三山志》四十二卷,两淮马裕家藏本。宋梁克家撰。

    克家,字叔子,泉州晋江人。绍兴三十年廷试第一,授平江签判,召为秘书省正字。乾道中,累官右丞相,封仪国公,卒谥文靖。事迹具《宋史》本传。史称其“为文浑厚明白,自成一家。制命尤温雅,多行于世。”今所作已罕流传,惟此书尚有写本。凡分九门:一曰地理,二曰公廨,三曰版籍,四曰田赋,五曰兵防,六曰秩官,七曰人物,八曰寺观,九曰土俗。

    朱彝尊《曝书亭集》有是书《跋》,议其附“山川”于“寺观”,未免失伦。今观其“人物”惟收“科第”,“土俗”时出“谣谶”,亦皆于义未安。然其《志》主于纪录掌故,而不在夸耀乡贤,侈陈名胜,固亦核实之道,自成志乘之一体,未可以常例绳也。其所纪十国之事,多有史籍所遗者,亦足资考证。视后来何乔远《闽书》之类,门目猥杂,徒溷耳目者,其相去远矣。

    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校官臣陆费墀

    注

    ①(据清乾隆《四库全书》文渊阁抄本(台湾影印)引录。此按语重见于该书《三山志》目录之末。仅略去“两淮马裕家藏本”夹注七字。)

    ○淳熙《三山志·跋》(曝书亭集)①

    闽中多藏书家。康熙壬子过福州,访梁丞相《三山志》,无有也。后三十年,睹武进庄氏《书目》,有之,借观不可得。又六年,崑山徐学使章仲以白金一镒购之,予遂假归录焉。书凡四十卷,丞相自为之序。

    闽《记》者,晋有陶夔,唐有林谞,宋有林世程,诸书均佚,是编亦罕流传。以三山士夫未著录者,一旦有之,足以豪矣。特其体例,附“山川”于“寺观”之末,未免失伦。然十国之事可征信者,多有出于黄氏《八闽通志》、王氏《闽大记》、何氏《闽书》之外,学者所当博稽也。

    秀水朱彝尊

    【注】

    ①按:朱彝尊,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终年八十一岁,为清初诗人、学者。康熙壬子,为十一年(1672年),朱氏已43岁,“过福州,访梁丞相《三山志》,无有也”。是时距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林材等校刊《三山志》才六十年,郡之搢绅名士家当皆有藏本。雕版存于法海寺,六十年亦不至尽失,至清末犹有谢肇淛之《小草斋三山志抄本》在。何以断言“无有也”,甚至谓“三山士夫未著录”。是时,入闽之南明政权虽灭,郑经军事势力仍据闽台海上,前明士大夫故家抗清意识仍强烈,又值耿精忠欲叛,闽境风云未定。朱彝尊以一介书生来寻故家文献,可能被拒,实非“无有也”。越七年,朱彝尊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布衣举博学宏词,授翰林检讨,与修《明史》,年已五十,身份贵显。又“后三十年”,已是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欲“借观”武进庄氏所藏《三山志》,犹“不可得”,足见访书之难。“又六年”,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才有缘一见,“假归录焉”,觉得“一旦有之,足以豪矣。”这时,他已到八十耄龄,逾年即逝世。清乾隆中编纂《四库全书》,或不知闽中有万历《三山志》重刊本,乃采取两淮抄本,并引朱彝尊跋语。武进庄氏所藏或是明抄本,后归崑山徐氏,当将流存于江苏,而朱氏抄录者或流传于浙中。故江浙与闽中马森家明抄本,皆应视为珍贵的祖本。

    ○《三山志》程庆馀题记①

    道光屠维作噩之岁,孟陬月,②据刘燕庭方伯所藏明人写本对勘一过。③乌程程庆馀记于吴中寓斋。④

    【注】

    ①此题记见于底本目录页末,当是底本抄藏本自题。

    ②所记岁月即清道光己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

    ③刘燕庭,正名未考,此为其字。方伯,当是曾任布政使者。

    ④乌程,浙江湖州吴兴县古名。程庆馀携所抄《三山志》,于吴中(苏州)寓所用刘氏所藏明抄本对勘。程氏抄本,楷书,秀劲精妙,与此题记笔迹相似,书中凡经勘改处,均以小字注于其旁,字迹亦相类。此本今取作勘校底本。

    ○《竹间十日话》论《三山志》①

    《三山志》抄本已少,苍所藏乃谢在杭《小草斋抄本》,徐兴公校对。在杭、兴公均有印记,中有嘉定钱大昕《跋》,乡前辈何歧海又用墨笔改正。②

    是书卷帙既多,而通志、郡志采取殆尽,必无好事者重谋剞劂。苍每欲详录其文,以备后来之考订。

    王氏父子前后仅四十七年,计本州共增僧寺、尼庵一百零八所,此亦佞佛施僧之一证也。

    光绪丙戌七十二叟侯官郭柏苍识于闽山之柳湄小榭

    【注】

    ①郭柏苍,清嘉庆至光绪间(1815~1890年)侯官县人,举人,官至员外郎,博学多著述。收入所著《竹间十日话》的这篇记文,撰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

    ②郭氏述及所藏明万历间谢肇淛小草斋《三山志》抄本,可能即万历重刻《三山志》时之勘校稿本,且云“中有嘉定钱大昕跋”,可能是钱氏亲见所题者,十分重要。今此本流存于台湾。其书目为《明崇祯谢氏小草斋抄本》,不知是否即郭氏所藏原书,又不明于何时流入台湾,未睹为憾。

    ○识《三山志》

    (抱山堂抄本卷首民国戊寅福州沈祖牟识文)①

    《三山志》四十卷,一作《长乐志》,宋淳熙九年梁克家撰,实多出于陈傅良之手。而今所传之四十二卷本,其三十一、三十二两卷,则淳祐八年朱貔孙所补者。《十国遗事》、唐宋官制多赖此书而传,固不仅视为乡邦文献已也。

    以版本言,淳熙原刻本外,或再刻于淳祐,但此已无可考。即万历间,吾乡藏书家极盛,而林都谏于壬子授梓时,所据仅为马恭敏家抄本四十二卷本,已非梁叔子、朱貔孙之旧矣。最可怪者,既刻之后,版本置诸禅寺,任人传印,宜其流布尚多,而事实适得其反。考朱竹垞于康熙壬子过福州时,已访书无有,相去仅六十年。虽明刻本之灭裂脱落为不足重,抑亦何传之不广耶?迨《四库》修书时,所据入录者,为两淮马裕家藏写本,是馆臣且未知有明刻矣,清代藏书家书目亦鲜有著录明刻本者。

    惟福州陈氏《小嫏馆藏书目·史部》有《明刻淳熙三山志》十册,下注“八元”二字,殆即当时书价。②

    余窃疑陆存斋所称“杨雪沧藏明万历刻本”,即左海旧物。以左海身后,藏书尽散,杨氏所得必多。证以余所藏《明刻凤洲笔记》上有“陈恭甫藏、杨雪沧得”朱文长印,可知已。

    清嘉、道间,乡前辈冯笏軿拟重刊,梨枣已具,以无力而辍,惜哉!今此书刻本已不可见。

    此抱山堂钞本四十二卷,每半页九行,行二十一字。余得之里中林氏平治楼。林氏尝预纂修《福建新通志》之役,访书大江南北,以钞胥自随,殆当时依据诸家写本抄藏。惜未得精抄旧本躬校一过。

    今岁省立图书馆曾假去录副,纳诸书库。

    戊寅七月,沈祖牟识于仓山之宝相楼

    【注】

    ①沈祖牟,号帚斋,为清末沈葆桢后人,多藏书。所称抱山堂《三山志》抄本,得于林氏平治楼。林氏曾预民国初《福建通志》(陈衍主纂)之役,是本乃此时访抄于江南北者。云“惜未得精抄旧本躬校一过”,是彼已知此本疏陋不精矣。今原抄本终为省图书馆收藏,且上报列为《全国善本书目》之一。笔者曾取以勘校,发现讹脱极多。但沈氏此文,述及明万历刻本曾为清道光间学者陈寿祺(字恭甫,号左海)所藏,且疑此本转为杨浚(字雪沧)所收藏。足证明刻本至清末尚见于闽中藏书家之手,而清初朱彝尊“无有”及“三山士夫未著录”之断语不实。今列为《全国善本三山志》之首的华东师大《明崇祯十一年林弘衍越山草堂刊本三山志》,疑是万历刻本的校补重刊本。

    ②按:陈寿祺卒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倘为彼生前购藏之书,何有“八元”书价,疑是清末民国时,他人转售所注者。

    ○后记

    宋淳熙《三山志》以其周详精确、足资徵信的内容,历八百二十年,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且仍然见重于当代,可证其质量的生命力。现在全国完整保存的古善志中,其成书早于《三山志》者,也只有一部《吴郡志》。而省内晚出的宋志,仅存宝祐《仙溪志》和开庆《临汀志》,但都已非完帙了。

    本志作者梁克家,当时以状元出身的右丞相来知福州,陈傅良以名儒、太学官来任州通判,二人皆负时望,协力主持修志,参与者尚有多人。淳熙九年书成,为四十卷(宋末学者陈振孙则称为“《长乐志》四十卷”)。越六十六年,州学教授朱貔孙续补淳熙以后的“科名”两卷。据清代史学家钱大昕考据云:“其第三十一、第三十二两卷进士题名,乃淳祐中续入。”又云:“考目录,本附于第三十之后,但云第三十中、第三十下,未尝辄改卷第。后人析为四十二卷者,又非貔孙之旧矣。”又云:“知府题名增至嘉定十五年,它卷间有阑入淳祐中事者,皆后人随时儳入也。”元代所撰《宋史》于《艺文志·地理类》尚称“《长乐志》四十卷”,可见今所称四十二卷本,乃元以后出现。现在,志中“科名”更下延至宝祐四年文天祥榜。说明原志成书之后七十年间,不断有人穿插增续其内容。估计原志成书后,当有刻本,宋末至元朝尚可能重新刊刻,今皆无考。

    《三山志》搜罗资料广博丰赡。诚如梁《序》所云:“讨寻断简,援据公牍,采诸父老所传,得之里闾所记。上穷千载建创之始,中阅累朝因革之由,而益之今日之所闻见。”该志凡收入正文的内容,必定随以夹注,引据资料,说明出处。有的出处,现在尚有典籍可稽者,如《周礼》、《史记》等。还有数十种已佚文献仅藉此志得以知传,诸如唐代之林谞《闽中记》、元和《球场山亭记》、林嵩《重修子城记》、陈傅《瓯冶遗事》等。此外更有难以计数的诏敕、札牒、状奏、文移、碑铭、诗文之类。举证精核,不惮繁赜。其功用不仅在于保存乡邦文献,还将永远具备历史研究和考古认证的科学价值。

    宋淳熙《三山志》原刻版本,元代之后已不见著录,全赖明代人写本的流传而得以保存。清至近代省内外出于多手的抄本纷见迭出,多源于明代分流于闽中和江浙等地的故家藏本。其中抄工精谨,经名家考订,传藏有据,可以踪迹到宋代原刻面目者,已极珍罕。现存明万历和崇祯的重刊本,源于嘉靖马森家藏抄本,是经林材、谢肇淛、徐■〈火勃〉等人共同考订过的,闽中后世各种抄本皆由此而传。清《四库全书》抄本,源于“两淮马裕家藏本”,是经馆阁文臣删补过的。清康熙间朱彝尊从昆山徐家借到武进(今常州市)庄氏原藏本,得以抄录,携归秀水(今嘉兴市),于是流传于浙江。清道光间湖州程氏又携所抄本到苏州用刘家所藏明人写本对勘。湖州密迩嘉兴,其间或有渊源。今所见江浙传本存在的疑缺处多相似,而闽中传本的疑缺处则多迥异于江浙本,往往此有彼无,此无彼有,今以远源于异地的抄本汇校缺失,择善而从,将大有利于恢复原作的真实。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重视全省古旧方志的整理工作,对《三山志》的校注印行,关注尤多。由于校勘者时间和地域条件所限,难以外出获取更多善本以供参校,实亦憾事。笔者叨承省地方志编委会委信之重,只有敬谨从事,知难勉任,历时年馀,完成是稿。其间始终得到省方志委副主任卢美松等领导的关心支持,得到省人民出版社李瑞良同志的指正,得到省图书特藏部和福建师大图书馆同志的协助,省方志委管旬辉精心设计编排,刘晓敏反复打印修改,又承北京方志出版社认真审阅,谨此深表感谢。

    由于个人学识才力所限,尚存的疏漏失误之处,敬希学界先进与广大读者指教为幸。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