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幽兰居士东京梦华録巻之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正月

    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①三日。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坊巷以食物、动使、果实、柴炭之类,歌叫关扑。如马行,潘楼街,州东宋门外,州西梁门外踊路,州北封丘门外及州南一带,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抹②、靴鞋、玩好之类。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向晚,贵家妇女纵赏关赌,入场观看,入市店饮宴,惯习成风,不相笑讶。至寒食冬至三日③亦如此。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把酒相酬尔。

    [注释]

    ①关扑:古代的一种赌戏名,北宋时期很流行。苏轼《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云:“又官吏无状,于给散之际,必令酒务鼓乐倡优或关扑卖酒牌子,农民至有徒手而归者。”(《东坡集》续集“奏议”三)本节中下文“关赌”,即是关扑。②抹(mò):原本作“捄”,当是“抹”字之误。参见卷之二“东角楼街巷”注②。③寒食冬至三日:北宋官方规定,每一年当中的元宵节、冬至和寒食节这三大节要各放假七日。王楙《野客丛书》卷十六云:“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节为七日假,所谓前三后四之说。”这里说“寒食冬至三日”,可能是北宋后期又改为三日假期,或者是《东京梦华录》在此记述有误。

    [译文]

    正月初一是新年春节,开封府下令让民众纵情关扑三天。所有当官的以及百姓人家都从一早就互相庆贺新年。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是用食物、小物件、果实、柴炭之类的东西,唱着喝着招人来进行关扑的。如马行街,潘楼街,城东的宋门外,城西的梁门外踊路,城北的封丘门外及城南一带,都搭了彩棚,沿街都是铺设着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抹、靴鞋、玩具之类的货物。其间,也有舞场和歌馆,车来人往好不热闹。到了夜晚,富贵家院的女眷们也出来纵情地观赏关扑的场景,有的还进到舞场、歌馆里面观看,或者进入街市中的饭店里吃喝,这种习惯已成为京城里的一种风气,互相之间既不惊讶,也不互相笑谈。在寒食节和冬至的三天假期里也都是这样。即使是贫穷一些的百姓,在节日的这几天里也必须穿上崭新干净的衣服,置办酒席招待宾客,并相互敬酒,庆贺新年。

    元旦朝会

    正旦大朝会,车驾坐大庆殿①,有介胄长大人四人,立于殿角,谓之“镇殿将军”。诸国使人入贺。殿庭列法驾仪仗,百官皆冠冕朝服,诸路举人解首亦士服立班,其服二量冠②,白袍青缘。诸州进奏吏,各执方物入献。诸国使人:大辽大使顶金冠,后檐尖长,如大莲叶,服紫窄袍,金蹀躞③;副使展裹金带,如汉服。大使拜则立左足,跪右足,以两手着右肩为一拜。副使拜如汉仪。夏国使副,皆金冠,短小样制,服绯窄袍,金蹀躞,吊敦背,叉手展拜。高丽与南番交州使人,并如汉仪。回纥皆长髯高鼻,以匹帛缠头,散披其服。于阗皆小金花毡笠,金丝战袍,束带,并妻男同来,乘骆驼,毡兜铜铎入贡。三佛齐④皆瘦脊⑤,缠头,绯衣上织成佛面。又有南蛮五姓番,皆椎髻乌毡,并如僧人礼拜入见。旋赐汉装锦袄之类。更有真腊⑥、大理、大食等国,有时来朝贡。其大辽使人在都亭驿,夏国在都亭西驿,高丽在梁门外安州巷同文馆,回纥、于阗在礼宾院,诸番国在瞻云馆或怀远驿。唯大辽、高丽就馆赐宴。大辽使人朝见讫,翌日诣大相国寺烧香,次日诣南御苑射弓,朝廷旋选能射武臣伴射。就彼赐晏,三节人皆与焉。先列招箭班⑦十余于垛子前。使人多用弩子射,一裹无脚小幞头子、锦袄子辽人,踏开弩子,舞旋搭箭,过与使人,彼窥得端正,止令使人发牙例⑧。本朝伴射用弓箭中的,则赐闹装、银鞍马、衣着、金银器物有差。伴射得捷,京师市井儿遮路争献口号,观者如堵。翌日,人使朝辞。朝退,内前灯山已上彩,其速如神。

    [注释]

    ①大庆殿:北宋皇宫中的正殿,相当于明清时皇宫中的太和殿。参见卷之一“大内”一节。②二量冠:即“二梁冠”,“量”为“梁”字之通假字。《宋史》卷一五二“舆服志”云,宋朝官员的进贤冠分七等,第一、二等为七梁,第三等为六梁,第四等为五梁,第五等为四梁,第六等为三梁,第七等为二梁。参见本书卷之十“车驾宿大庆殿”一节。③蹀躞:腰带上的饰物,多用金玉制成。《辽史·西夏记》云:“金涂银带,佩蹀躞、解锥、短刀、弓矢。”可知此物在宋代的辽国、西夏比较流行。④三佛齐:南洋的一个古国。南朝时叫干陀利,唐代叫室利佛逝,宋朝时叫三佛齐。即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见《宋史》卷四八九“外国传五”。⑤脊:即“瘠”的通假字。指其身材偏瘦。⑥真腊:古国名,汉代称扶南,唐宋时称真腊,明代改称甘孛智,讹为甘破蔗,明代万历之后称柬埔寨。⑦招箭班:禁军中由善于射箭的兵士组成的军事建制。《宋史·兵志》记云:“东西班弩手龙旗直、招箭班,共十二。旧号东西班承旨,择善弓箭者为招箭班。”⑧止令使人发牙例:意思不明,疑有误字。中华书局出版的邓之诚注本中,此处将标点断在“牙”后,“例”字随下文为“例本朝……”,似有不妥。从文意来看,此句的意思当是指辽国使臣射箭中靶之后,要按照常例给他一份奖赏。

    [译文]

    正月初一日举行朝会大典,皇上高坐于大庆殿之上。有身穿顶盔披甲、体貌高大雄壮的武士分别站在大殿的四个角上,称之为“镇殿将军”。各国使臣进殿朝贺。殿庭上列着法驾和仪仗,文武百官都头戴官帽,身穿朝服。各路举人中的解首,也身着士人的衣服依次站立,头戴二梁冠,官服是白袍镶着青边。各州驻京使官都带着有地方特色的贡品入朝献贡。大辽国的使臣头戴金冠,金冠的后檐又尖又长,就像一个大莲叶,身穿紫色窄袍,腰带上佩带金蹀躞作为饰物;副使腰缠金带,穿着汉人服饰。辽国大使拜见皇帝行拜礼时左脚直立,右脚跪地,将两手抱拳放在右肩为一拜;副使所行的拜礼同汉人的礼节相似。西夏国的正使和副使,都头戴着短小样制的金冠,身穿红色窄袍,腰带上佩有金蹀躞,披吊敦背,叉手行拜礼。高丽国与南方交州的使臣行的拜礼也与汉族的礼仪相似。回纥使臣都是长胡子高鼻梁,用布帛包在头上,随意地披着上装。于阗国的使臣都头戴小金花毡笠,身穿金丝战袍,腰间束带,并且带着夫人和公子一同前来,乘坐的是骆驼,带着毡兜、铜择等礼品前来进贡。三佛齐国的使臣都是身材瘦削且头上缠布,身穿红衣,衣服上织有佛像。还有南蛮一带的五姓番使臣,都将头发梳成锥状,戴着乌毡,拜见时所行的礼仪就像僧人礼拜一样。拜见皇上之后,即会赏赐给他们汉服和锦袄等。还有真腊、大理、大食等国的使臣,有时也派使者前来朝贡。那些大辽国使臣的住处都安排在都亭驿,西夏国使臣都在都亭西驿,高丽国的使臣则被安排住在梁门外安州巷的同文馆,回纥、于阗国的使臣住在礼宾院,其他各番国的使臣住在瞻云馆或怀远驿。只有大辽国、高丽国的使臣,朝廷才会在驿馆内赐宴。大辽国使臣入朝进见结束后,第二天到大相国寺烧香,次日到南御苑射箭,朝廷会选派射箭能手前往伴射,并在南御苑设宴招待,使臣的随从也都一同前去。先派招箭班的兵士十余人站在箭垛子前面进行警戒,使臣们大多使用弩弓射箭。先由一个头裹无脚小幞头子、身穿锦袄子的辽国人,用脚踏开弩子,拨弄一番,把箭搭在弩上,并已将弓箭瞄准之后再交给使臣,使臣只是发动牙机而已。按照惯例若使臣射中,要发给他一份奖赏。伴射的武臣射中靶即赏给新装、镶银马鞍,或者其他的衣服及金银器物等。如果伴射者得胜,在返京的途中,京城里的市井少年争相地拦着路,高呼着赞扬他们的神勇,路上观看者之多已将道路堵塞了。第二天,各国使臣入朝告辞。刚退朝,皇宫前边的灯山就都已点亮,速度之快如神仙施法一般。

    立春

    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①。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②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③。入贺讫,戴归私第。

    [注释]

    ①鞭春:古时候庆祝立春来到的一种活动。府县官员表示劝耕,在立春的前一天,迎春牛置于署衙前,第二天用红绿彩鞭打牛身,叫做鞭春,也叫打春。②百戏:即杂技表演。汉代即有百戏的名称,从张衡《西京赋》等文献记载和当代出土的汉代百戏陶俑来看,汉代的百戏主要是杂技表演,包括吞刀、吐火、扛鼎、寻橦(爬竿)、冲狭(冲过刀门狭道)、燕跃(又称燕濯或燕子点水)、跳丸、走索等。南北朝后又叫散乐。唐代和北宋百戏比较流行。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四七“乐考”记云:“宋朝杂乐百戏,有踏球、蹴球、踏、藏挟、杂旋、弄枪碗瓶、龊剑、踏索、寻橦、筋斗、拗腰、透剑门、飞弹丸、女伎。百戏之类,皆隶左右军而散居,每大飨燕,宣徽院按籍召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所谓的“杂手艺”即是百戏。参见卷之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一节。③幡胜:即彩胜。唐宋时风俗,每逢立春日,用金银箔罗彩剪作饰物或小旗子,戴在头上或系在花下,用来欢庆春日来临,并互相赠送,叫做幡胜。苏轼《次韵曾仲锡元日见寄》诗云:“萧索东风两鬓华,年年幡胜剪宫花。”(《分类东坡诗》卷六)

    [译文]

    立春的前一天,开封府进献一头春牛到皇宫,以备在第二天鞭春活动中使用。开封、祥符两县,也各自在府衙前面放置一头春牛。当日一大早,衙署里的长官和部属在这里举行打春的仪式,就像州郡的仪式那样。府前两边的大街上,百姓们正在卖小春牛之类的小玩具,也往往给牛用彩花装饰,放在设置有底座的牛栏里,上面还排列着各种进行百戏表演的人物。人们还为迎春而制作一些小旗子、雪柳等物件,互相赠送。立春当天,宰相、亲王及百官,都会得到皇上赏赐的一些金银幡胜。入朝贺春谢恩之后,他们戴着幡胜回到自家府中。

    元宵

    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①,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赵野人,倒吃冷淘。张九哥,吞铁剑。李外宁,药法傀儡。小健儿,吐五色水、旋烧泥丸子。大特落、灰药、榾柮儿,杂剧。温大头、小曹,嵇琴②。党千,箫管。孙四,烧炼药方。王十二,作剧术。邹遇、田地广,杂扮。苏十、孟宣,筑球③。尹常卖,《五代史》。刘百禽,虫蚁。杨文秀,鼓笛。更有猴呈百戏,鱼跳刀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其余卖药卖卦,沙书地谜,奇巧百端,日新耳目。至正月七日,人使朝辞出门,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面北悉以彩结山启④,上皆画神仙故事,或坊市卖药卖卦之人,横列三门,各有彩结金书大牌,中曰“都门道”,左右曰“左右禁卫之门”,上有大牌曰“宣和与民同乐”。彩山左右,以彩结文殊、普贤,跨狮子、白象,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用辘轳绞水上灯山尖高处,用木柜贮之,逐时放下,如瀑布状。又于左右门上,各以草把缚成戏龙之状,用青幕遮笼,草上密置灯烛数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自灯山至宣德门楼横大街,约百余丈,用棘刺围绕,谓之“棘盆”,内设两长竿,高数十丈,以缯彩结束,纸糊百戏人物,悬于竿上,风动宛若飞仙。内设乐棚⑤,差衙前乐人作乐杂戏,并左右军百戏在其中。驾坐一时呈拽⑥宣德楼上,皆垂黄缘帘,中一位乃御座。用黄罗设一彩棚,御龙直执黄盖掌扇,列于帘外。两朵楼各挂灯球一枚,约方圆丈余,内燃椽烛,帘内亦作乐。宫嫔嬉笑之声,下闻于外。楼下用枋木垒成露台⑦一所,彩结栏槛,两边皆禁卫排立,锦袍,幞头簪赐花,执骨朵子⑧,面此乐棚。教坊钧容直,露台弟子,更互杂剧。近门亦有内等子⑨班直排立。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⑩。

    [注释]

    ①山棚:欢庆元宵节时,在街边用木料、松枝搭建,并用花朵与彩旗装饰的彩山,称为山棚。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一云:“国朝上元节烧灯,盛于前代,为彩山峻极而对峙于端门。”这里所谓的彩山即是山棚。又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云:“今人谓锡宴所结彩山为山棚。”②嵇琴:即弹琴。晋嵇康善弹琴,临刑时曾弹名曲《广陵散》,后世或称琴为嵇琴。③苏十、孟宣,筑球:苏十即苏述,他和孟宣都是当时京城中善于筑球者。筑球,古代的击球游戏,详见本书卷之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中的描写及注。④启:原作“呇”,即“启”字,今径改为“启”,参见本书卷之四“食店”一节注⑦。⑤乐棚:演出百戏伎艺的场所,通常是在节日期间或其他喜庆日子临时搭建起来的棚子。唐代已有乐棚的名称,如元稹《哭女樊》诗云:“腾踏游江舫,攀援看乐棚。”(《全唐诗》卷四〇四)⑥呈拽:此词较罕见,意思不明。疑为方言,即设置、拾掇之意。这里大概是指把皇上的御用安排妥当。⑦露台:即高台,或作灵台。《史记·文帝纪》云:“尝欲作露台,招匠计之,直百金。”这里的露台指露天舞台。⑧骨朵子:或称骨子,皇帝身边的卫士手执的一种仪仗。执骨朵子的卫士称为骨朵子直。高承《事物纪原》卷十引《宋朝会要》云:“大平兴国二年,诏改簇御龙直骨朵子直曰御龙骨朵子直。”⑨内等子:禁军中下级军官的名称。参见本书卷之四“军头司”注①。⑩山呼:群臣在朝贺皇帝时高呼万岁,称为山呼。高承《事物纪原》卷一云:“后人以呼万岁为山呼者,其事盖起于汉武时。按前汉武帝本纪曰,元封元年正月登嵩高,御史乘属在庙傍,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迄今三呼以为式,而号山呼也。”

    [译文]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皇宫前面从年前的冬至后,开封府就开始搭建山棚,竖起的大檩条正对着宣德楼,从这时起就已有游人开始聚集到御街上,街边两侧走廊下,表演各种奇术异能、歌舞百戏的,一个连着一个,乐声和人声嘈杂喧嚷,十余里外都能听到。有表演击丸蹴踘的,有表演踏索上竿的。一些著名的艺人如赵野人表演倒吃冷淘。张九哥表演吞铁剑。李外宁表演药法傀儡。小健儿表演吐五色水、旋烧泥丸子。大特落、灰药、榾柮儿等表演杂剧。温大头、小曹弹奏稽琴。党千演奏箫管。孙四表演烧炼药方。王十二表演作剧术。邹遇、田地广表演杂扮。苏十、孟宣表演筑球。尹常卖说评书《五代史》。刘百禽表演弄虫蚁。杨文秀演奏鼓笛。另外还有人表演猴呈百戏、鱼跳刀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等。其余的如卖药卖卦的,其他如沙书、地谜之类的,各种奇异巧妙的表演,每天都能让人耳目一新。到正月初七那天,各国的使臣入朝后辞别出了宫门,就会看到金光灿烂的灯山交相照耀,锦绣流彩辉映其间。朝向宣德楼的一面都是用锦绣彩旗搭建的、重叠堆积如山的山棚,上面画着各种神仙故事,或者画着街巷间卖药卖卦的人物形象。山棚的前面横向排列着三道彩门,各有彩结装饰、金泥书写的大牌匾,中间的彩门为“都门道”,左右两边的是“左右禁卫之门”,上面的一面大牌匾写着“宣和与民同乐”。彩山的左右两旁,用五彩扎成文殊、普贤菩萨,分别骑着狮子和白象,各自从手指流出五道水流,以使他们的手还在摇动。还有用辘轳绞水升上灯山的最高处,用大木柜贮水,并按时放水,犹如瀑布一样。又在左右两边的彩门上,分别用草把子扎缚成二龙戏珠的形状,用青色帷布蒙着,并在草把子上密密地放置灯烛达数万盏,远远望去,龙身婉蜒起伏如同双龙飞走。从灯山到宣德门楼的横大街,大约百余丈远,用棘刺围绕起来,叫做“棘盆”,里面设置有两根几十丈高的长竿,用五彩缯布装饰起来,又用纸糊成百戏人物,悬挂在高竿上,随风摆动宛若飞仙。棘盆里边还设有乐棚,差派衙前的乐人奏乐并演出杂戏,连同左右禁军的百戏也在里面表演。宣德楼上都垂着黄边的布帘子,正中是皇帝的临时座席。用黄罗设置一个彩棚,侍卫御龙直手执黄盖、掌扇,排列在布帘之外。宣德楼的两个朵楼上各挂着一个大灯球,方圆大约一丈有余。里边点燃着巨大的蜡烛,布帘内也有乐队奏乐。妃嫔及宫女的嬉笑声,都能传到下面的城楼以外。城楼下边用枋木搭有一座露台,并用五彩锦绣镶裹着围栏。两边的禁军士兵并排站立,身穿锦袍,头戴幞头,上面插着皇上赐给的绢花,手里执着骨朵子,面对着乐棚进行警戒。教坊司、军乐队和露台的弟子们,更替着演出各种杂剧节目。靠近城楼门的地方也排列有禁军内等子值班卫士。百姓都在露台下面观看演出,乐人们不时地带领观众们山呼万岁。

    十四日车驾幸五岳观

    正月十四日,车驾幸五岳观迎祥池,有对御(谓赐群臣宴也)。至晚还内。围子①、亲从官皆顶球头大帽,簪花,红锦团答戏狮子衫,金镀天王腰带,数重骨朵。天武官皆顶双卷脚幞头,紫上大搭天鹅结带,宽衫。殿前班②顶两脚屈曲向后花装幞头,着绯青紫三色捻金线结带望仙花袍,跨弓剑,乘马,一扎鞍辔,缨绋③前导。御龙直一脚指天、一脚圈曲幞头,着红方胜锦袄子,看带束带,执御从物,如金交椅、唾盂、水罐、果垒、掌扇、缨绋之类。御椅子皆黄罗珠蹙背座,则亲从官执之。诸班直皆幞头锦袄束带,每常驾出,有红纱帖金烛笼二百对,元宵加以琉璃玉柱掌扇灯。快行家各执红纱珠络灯笼。驾将至,则围子数重,外有一人捧月样兀子④,锦覆于马上。天武官十余人,簇拥扶策,喝曰:“看驾头⑤!”次有吏部小使臣百余,皆公裳,执珠络球杖,乘马听唤。近侍余官皆服紫绯绿公服,三衙太尉、知⑥玉带罗列前导,两边皆内等子。选诸军膂力者,着锦袄顶帽,握拳顾望,有高声者,捶之流血。教坊、钧容直乐部前引,驾后诸班直马队作乐。驾后围子外,左则宰执侍从,右则亲王、宗室、南班官⑦。驾近,则列横门十余人击鞭,驾后有曲柄小红绣伞,亦殿侍执之于马上。驾入灯山,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