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幽兰居士东京梦华録巻之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冬至

    十一月冬至①。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注释]

    ①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代习俗非常看重这个节气,认为它的重要性仅次于过年。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十八引《岁时杂记》云:“冬至既号亚岁,俗人遂以冬至前之夜为冬除,大率多仿岁除故事而差略焉。”

    [译文]

    十一月份冬至。京城里的人们最看重这个节气,即使是最贫穷的人,一年当中,即使是用家中所有的积累,甚至是借贷,到这一天也一定要添换新衣,置办饮食,祭祀先祖。冬至这一天,官府要开放关扑这一禁令,人们热情地往来庆贺,如同过年一样。

    大礼预教车象

    遇大礼①年,预于两月前教车象。自宣德门至南薰门外,往来一遭,车五乘,以代五辂②。轻重每车上置旗二口,鼓一面,驾以四马。挟车卫士,皆紫衫帽子。车前数人击鞭。象七头,前列朱旗数十面,铜锣鼙鼓十数面。先击锣二下,鼓急应三下。执旗人紫衫、帽子。每一象则一人裹交脚幞头紫衫人跨其颈,手执短柄铜䦆,尖其刃,象有不驯,击之。象至宣德楼前,团转行步数遭成列,使之面北而拜,亦能唱喏。诸戚里、宗室、贵族之家,勾呼就私第观看,赠之银彩无虚日。御街游人嬉集,观者如织。卖扑③土木粉捏小象儿,并纸画,看人携归,以为献遗。

    [注释]

    ①大礼年:大礼即盛大的礼仪,一般是指皇宫有大婚、添子、新改年号等较大喜事的年份。这里是指在有大礼的年份中举行大礼的庆贺活动。②五辂:古代帝王使用的五种车子。《资治通鉴》卷一三七南齐永明九年(491年)五月记云:“魏初选五辂。”后有注云:“五辂,玉、金、象、革、木也。”又卷一七四南朝陈太建十二年(580年)二月记云:“又以五辂载妇人,自帅左右步从。”后注云:“五辂,谓首辂、夏篆、夏缦、墨车、輚车也。”③卖扑:买卖及关扑。关扑,见卷六“正月”一节注①。

    [译文]

    遇到有大礼之年,预先在两个月之前就要开始准备好车辆和驯象。从宣德门到南薰门外,每天往来一趟,用车五辆,用来代替五辂的仪规。每辆轻车和重车上都设有两面旗和一面鼓,用四匹马驾车。护车的卫士,全都是身穿紫衫,头戴帽子。车前面有数人击鞭,赶着七头大象。象的前面排列着几十面红旗,铜锣和鼙鼓十几个。行进时,先敲锣两下,鼙鼓立即回应三下。举旗的人全都身着紫衫,头戴帽子。每一头象则由一名头裹交脚幞头、身穿紫衫的人骑在背上,手里拿一短柄的铜镢子,镢子的刃很尖利,象若有不听话的行为,就用镢子打它。大象行进到宣德楼前面,绕着原地行走几圈后排成行列,之后再让大象面朝北行拜礼,大象也能唱喏。朝中那些皇亲国戚、宗室亲王及达官显贵人家,就互相招呼着到府中观看,并赠送银两彩帛,每天连续不断。御街上的游人聚集玩乐,观看车象的人络绎不绝。街上关扑生意都出售各种泥塑的、木雕的、面捏的小象儿,以及纸画的象,游人就买上一些带回作为小礼物赠送给他人。

    车驾宿大庆殿

    冬至前三日,驾宿大庆殿①。殿庭广阔,可容数万人。尽列法驾②、仪仗于庭,不能周遍。有两楼对峙,谓之“钟鼓楼”。上有太史局生测验刻漏③。每时刻④作鸡唱,鸣鼓一下,则一服绿者执牙牌而奏之,每刻曰“某时几棒鼓”,一时则曰“某时正”。宰执百官皆服法服⑤,其头冠各有品从。宰执亲王加貂蝉笼巾九梁⑥,从官七梁,余六梁至二梁有差。台谏增廌角⑦也。所谓“梁”者,谓冠前额梁上排金铜叶也。皆绛袍皂缘,方心曲领,中单环珮,云头履鞋。随官品执笏。余执事人,皆介帻⑧绯袍,亦有等差。惟门⑨御史台加方心曲领尔。入殿祗应人给黄方号。余黄长号、绯方长号,各有所至去处。仪仗车辂,谓信幡、龙旗、相风乌⑩、指南车、木辂、象辂、革辂、金辂、玉辂之类。自有《三礼图》可见,更不缕缕。排列殿门外,及御街远近禁卫,全装铁骑,数万围绕大内。是夜内殿仪卫之外,又有裹锦缘小帽、锦络缝宽衫兵士,各执银裹头墨漆杖子,谓之“喝探兵士”。十余人作一队,聚首而立,凡数十队。各一名喝曰:“是与不是?”众曰:“是。”又曰:“是甚人?”众曰:“殿前都指挥使高俅。”更互喝叫不停。或叫鸡叫。又置警场于宣德门外,谓之“武严兵士”。画鼓二百面,角称之。其角皆以彩帛如小旗脚装结其上,兵士皆小帽,黄绣抹额,黄绣宽衫,青窄衬衫。日晡时、三更时,各奏严也。每奏先鸣角,角罢,一军校执一长软藤条,上系朱拂子,擂鼓者观拂子,随其高低,以鼓声应其高下也。

    [注释]

    ①大庆殿:皇宫中的正殿。见卷之六“元旦朝会”一节注①。②法驾:皇帝车驾的一种。《史记·吕后纪》:“乃奉天子法驾,迎代王于邸。”“集解”引蔡邕语云:“天子有大驾、小驾、法驾。法驾上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马。”③刻漏:古代计时的器具。用铜制作大壶,壶底穿孔,壶中储水并竖一支刻有度数的箭形浮标。壶中的水从底孔漏出而逐渐减少,箭上的刻度就依次显露,这样就可以知道时辰。皇宫中设置刻漏,有太史局的专职人员观测记录并报时。④时刻: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天当中有十二时,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而一天当中有一百刻。按照节令,一年中不同的季节昼夜的刻数不同。冬至日昼四十五刻,夜五十五刻;夏至日昼六十五刻,夜三十五刻;春分与秋分日昼五十五刻半,夜四十四刻半。这样的规定沿用到清代,清初即开始使用西方传来的时钟,以一天为二十四小时,每小时为四刻,即十五分钟为一刻,直到现在。至于开始使用时钟的年代,未见有详细的考证。今知明清之际朱素臣所撰传奇《未央天》中,第十八出“法场”写一位市民百姓上场时说:“我家书房里,挂着个自鸣钟,直报到午牌时分了。”这个作品大约写作于清初,可知这时普通民众家庭中已有了自鸣钟这样的先进报时工具了。⑤法服:古代礼法规定的官员不同等级的标准服。《孝经·卿大夫》云:“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注云:“先王制五服,各有等差,言卿大夫遵守礼法,不敢僭上逼下。”⑥貂蝉笼巾九梁:“貂蝉”,古代王公官冠上的饰物,始于汉代。《后汉书·舆服志》云:“武冠,一曰式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铛,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此冠在唐宋时皆通行,因此也常用“貂蝉”一词称谓达官显贵。“笼巾”,即貂蝉冠在北宋时的名称。《宋史·舆服志四》云:“貂蝉冠一名笼巾,织藤漆之,形正方,如平巾帻。饰以银,前有银花,上缀玳瑁蝉,左右为三小蝉,衔玉鼻,左插貂尾。三肥、亲王侍祠大朝会,则加于进贤冠而服之。”“九梁”,北宋时王公大臣的官冠上又加梁来表示官阶品级,从二梁到九梁不等。参见卷之六“元旦朝会”一节注②。⑦廌(zhì)角:“廌”即“豸’的本字。“豸”即“獬豸,豸角”,代指豸冠,又称獬豸冠,古代朝廷执法的大臣头戴此冠。《后汉书·舆服志》云:“法冠,一曰柱后……或谓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⑧介帻:一种长耳的裹发巾,流行于汉魏,后来称为进贤冠。这里用“介帻”一词是沿用古代的说法。⑨门:即内宫官名,唐时称门使。高承《事物纪原》卷六云:“《唐会要》:昭宗天祐元年四月敕有门使。《五代会要》:梁诸使亦有东西二上门使,疑亦唐官也。”⑩相风乌:原本作“相风鸟”,实应作“乌”。相风乌是古代宫廷中皇帝乘坐的一种车,车上装有长竿,竿上有乌鸦形状的风向仪。《宋史·舆服志一》记云:“相风乌舆上载长竿,竿杪刻木为乌,垂鹅毛筒红绶带,下承以小盘,周绯裙绣乌形。”木辂、象辂、革辂、金辂、玉辂:合为五辂,见上节“大礼预教车象”注②。《三礼图》:书名,原为东汉郑玄、晋阮谌、唐张镒等人所撰,皆名为《三礼图》,一共六种,都已失传。现存世的有北宋初大常博士聂崇义所撰作的《三礼图》二十卷,这是聂氏在五代后周时奉诏参照前朝的几种《三礼图》重新编写的,北宋时沈括《梦溪笔谈》和欧阳修《集古录》等书都认为它多与“三礼”的注解不合。《文献通考》卷一八一“经籍考八”云:“《三礼图》二十卷。晁氏回:聂崇义周世宗时被旨纂集,以郑康成、阮谌等六家图刊定,皇朝建隆二年奏之。赐紫绶犀带,奖其志学。窦仪为之序。”日哺(bū):即申时,相当于现在的下午3点到5点。

    [译文]

    冬至前三天,皇上住宿在大庆殿。殿堂非常宽敞,可以容纳几万人。即使将车驾和各种仪仗都摆放在大厅中,也不能将厅堂装满。殿外有东西两楼相对峙,叫做“钟鼓楼”。楼上有太史局的官员观察、记录刻漏。每一时、每一刻都要如同鸡鸣一般击一下鼓,这时就有一位身着绿色衣服的人手执象牙牌进行奏报,每到一刻,则要说“某时几棒鼓”,若是整时就奏报说“某时正”。宰相及百官,皆身穿官服,而他们戴的帽子则表示了他们各自的官位级别。宰相和亲王戴貂蝉冠加九梁,从官为七梁,其余各官从六梁到二梁不等,台谏官就要戴獬豸冠了。所谓的“梁”,是指帽子前额横梁上排列着的金或铜的叶片。朝官皆身着绛色官袍并镶有黑边,官袍为圆领、胸前有方形图案,腰间系有玉佩,脚上穿的是云头朝靴。官员们根据各自官位的级别的不同而手执不同的朝笏。其余当差的人,都是裹着头巾,身穿红袍,也有等级的差别。只有内官门使和御史台的官员,才能穿圆领、胸前有方形图案的朝服。进入殿内当值的人员,每人发给一个黄色方形的号牌,其余在殿外当值的人员都发给黄色长条号牌或红色长方形号牌,牌上标明各自应去的位置。皇上的仪仗和车驾,包括有信幡、龙旗、相风乌、指南车、木辂、象辂、革辂、金辂、玉辂等,这些在《三礼图》一书中都可以了解到,这里不再一一详述了。排列在大庆殿门外及御街上远近各处的禁军兵士全都装束整齐,战马达数万,围绕着皇宫周围。此夜,殿内除卫队之外,还有头戴锦边小帽、身穿锦络缝宽衫的兵士,每人手执一根银裹头黑漆的木棍,这叫做“喝探兵士”。十几个人作为一队,聚集站在一起,共有几十队。每队有一名队长喝道:“是与不是?”众兵士皆答:“是。”又问:“是什么人?”众兵士又答:“殿前都指挥使高俅。”这样互答似的喊叫不停。或者模仿鸡叫声。又有在宣德门外布置警戒地段,其中的士卫叫做“武严兵士”。门外有画鼓二百面,都配有号角。这些号角都是用彩帛制作如小角旗样式的装饰物系在上面的,兵士都是头戴小帽,黄绣巾裹头,身穿黄绣宽衫,里穿青窄衬衫。申时和三更时,分别奏乐戒鼓。每次奏乐前先鸣号角,号角响罢,一名军校手执一根长而弹软的藤条,上面系着一团红缨子,击鼓者望着拂尘,随着拂尘的高或低,用鼓声的高低顿挫进行呼应。

    驾行仪卫

    次日五更,摄大宗伯①执牌奏“中严外办”②。铁骑前导番衮③,自三更时,相续而行。象七头,各以文锦被其身,金莲花座安其背,金辔笼络其脑,锦衣人跨其颈,次第高旗大扇,画戟长矛,五色介胄。跨马之士,或小帽锦绣抹额者,或黑漆圆顶幞头者,或以皮如兜鍪④者,或漆皮如戽斗⑤而笼巾者,或衣红黄罨画⑥锦绣之服者,或衣纯青纯皂以至鞋裤皆青黑者,或裹交脚幞头者,或以锦为绳如蛇而绕系其身者,或数十人唱引持大旗而过者,或执大斧者,胯剑⑦者,执锐牌者,持镫棒者,或持竿上悬豹尾者,或持短杵者。其矛戟皆缀五色结带铜铎,其旗扇皆画以龙、或虎、或云彩、或山河。又有旗高五丈,谓之“次黄龙”。驾诣太庙青城⑧,并先到立斋宫⑨前,叉竿舍索旗坐⑩,约百余人,或有交脚幞头、胯剑、足靴如四直使者千百数,不可名状。余诸司祗应人,皆锦袄。诸班直、亲从、亲事官,皆帽子、结带、红锦,或红罗上紫团答戏狮子、短后打甲背子,执御从物。御龙直皆真珠结络短顶头巾、紫上杂色小花绣衫、金束带、看带、丝鞋。天武官皆顶朱漆金装笠子、红上团花背子。三衙并带御器械官,皆小帽、背子或紫绣战袍,跨马前导。千乘万骑,出宣德门,由景灵宫太庙。

    [注释]

    ①大宗伯:即礼部尚书。《周礼·春官》有“大宗伯”,掌邦国祭事典礼。其职权即同后来各朝的礼部之职,大宗伯即是礼部尚书。少宗伯即是礼部侍郎。②中严外办:皇帝离开皇宫外出活动时的一种礼仪规制,北宋时成为朝廷事务中所用的套语。意思是宫中要严加防护,并要随圣驾外出办事。③番衮:词义不详,疑有误字,或即是“番裹”。吴自牧《梦粱录》卷五“驾诣景灵宫仪仗”一节云“护卫角骑自四更时接续番里导行”,“里”为繁体的“裹”字,疑即是“裹”字。④兜鍪:古代武士的头盔,也叫“兜鞪”、“兜鉾”、“兜牟”。⑤戽斗:古代汲水灌田的工具,即水车上的水斗。这里是说武士的一种帽子形状像水斗。⑥罨画:杂色的彩画,也常用来指衣服的色彩特征。《唐会要》卷三十一“内外官章服·杂录”记云:“其女人不得服黄紫为裙及银泥罨画锦绣等。”这里是指禁军士兵服装的杂色。⑦胯剑:“胯”指大腿部位,胯剑意为将剑悬在胯处,即带剑或佩剑。⑧青城:北宋时皇帝祭祀天地时的斋宫所在地。有两处:一在南薰门外,为祭天斋宫,又称南青城。二在封丘门外,为祭地斋宫,又称北青城。⑨斋宫:封建时代皇帝祭祀天地时的临时住所,要在这里进行斋戒,故称斋宫。《国语·周语上》云:“王即斋宫。”可知春秋时已有斋宫的设置。至北宋时仍沿袭古制,京城里建有斋宫两处,其地名为青城。直到清代,在北京的天坛和地坛中都建有斋宫。⑩叉竿舍索旗坐:意思是把所持的长枪、长竿原地架起来,把所带的绳索、旗帜等物放在地上,坐下来休息。四直使者:“四直”,即禁卫军的编制内殿直、散直、御龙左直、御龙右直之类。“使者”,即被派出执行公务的人。参见卷之四“军头司”一节。天武官:禁卫军的军官名称。见卷之四“军头司”一节。三衙并带御器械官:皇帝的近身侍卫和三衙的护卫。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五十八“职官考十二”记云:“宋初尝选三班以上武干亲信者,佩橐鞬御剑,或以内臣为之。初是职止名御带,咸平元年,改为御带器械。”这里“带御器械官”应即是“御带器械”官。“三衙”,即枢密院、中书省、门下省,见卷之六“十四日车驾幸五岳观”一节注⑥。由景灵宫太庙:疑“宫”后脱一“诣”字,应是“由景灵宫诣太庙”。

    [译文]

    第二天五更时,现任礼部尚书手执笏牌上奏“中严外办”,禁军的铁骑为前导开路,从三更时就相继出发了。另有七头大象,各用带花纹的锦缎搭在背上,之后将金莲花的座位安放在它们的背上,头上戴上有金饰的辔头,身穿锦衣的驯象师骑在象的脖子上。跟在后面的依次是高举的大旗和硕大的扇子、画戟、长矛等,身穿五色盔甲的武士。骑马的武士,有头戴小帽身穿锦绣并有丝巾缠头的,有戴黑漆圆顶幞头的,有戴着皮革头盔的,有戴着漆皮如犀角酒杯形状的武官帽的,有穿着红、黄等杂色锦绣的服装的,有穿着纯青纯黑甚至鞋和裤子都是青黑颜色服装的,有头裹交脚幞头的,有用锦绳像蛇那样缠绕在身上的,有几十个人一起喊叫着举着大旗而过的,有手执大斧的,有腰间带剑的,有拿着尖牌的,有拿着马镫和棍棒的,有手持长竿上面挂着豹尾的,还有手拿着短棒槌。那些长矛、大戟上都系着五彩结带的铜铃铛,那些大旗和扇上面都画着龙、虎、云彩或山河等图案。又有一面大旗高约五丈,这叫做“次黄龙”。在皇上的圣驾前往太庙青城前,这些禁军兵士们都先期到达,百余人将叉竿、含索旗座立起。还有那些头戴交脚幞头、腰间带剑,脚蹬靴子像“四直”武士那样的人数以万计,容貌难以用语言形容。其余各官署的当差人员,都身穿锦袄。禁军各班直,皇帝的亲从、亲随官,都戴着帽子、结带、身穿红色锦袍,有的红袍上绣有紫团答戏狮子,或者是后襟较短的打甲背子,随身带着应用之物。御龙直的卫士们都是头戴珍珠结络的短顶头巾、身穿紫底上有杂色小花的绣衫、腰间束金色束带及条带、脚下蹬丝面布鞋。天武官都是头戴红漆镶金的毡笠、身穿红底上有团花的背子。三衙及带御器械官都是头戴小帽、身穿背子或紫色绣花战袍,骑马做前导。千乘万骑从宣德门出发,经景灵宫前往太庙。

    驾宿太庙奉神主出室

    驾乘玉辂①,冠服如图画间星官②之服,头冠皆北珠装结,顶通天冠,又谓之卷云冠,服绛袍,执元圭③,其玉辂顶皆镂金大莲叶攒簇,四柱栏槛缕玉盘花龙凤,驾以四马,后出旗。常辂上御座,惟近侍二人,一从官傍立,谓之“执绥”,以备顾问。挟辂卫士,皆裹黑漆团顶无脚幞头,着黄生色宽衫,青窄衬衫,青裤,系以锦绳。辂后四人,擎行马④。前有朝服二人,执笏面辂倒行。是夜宿太庙,喝探警严如宿殿仪。至三更,车驾行事,执事皆宗室。宫架乐作,主上在殿上东南隅西面立,有一朱漆金字牌曰“皇帝位”。然后奉神主出室,亦奏“中严外办”⑤。逐室行礼毕,甲马、仪仗、车辂、番衮⑥出南薰门。

    [注释]

    ①玉辂:皇帝的车驾“五辂”之一。参见本卷“大礼预教车象”一节注②。唐朝曾造玉辂,传至后世,北宋时又曾重新制造,但不如唐朝原造玉辂坚固。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九云:“大驾玉辂唐高宗时造,至今进御。自唐至今凡三至太山登封,其他巡幸莫记其数,至今完壮。乘之安若山岳,以措杯水其上而不摇。庆历中,尝别造玉辂,极天下良工为之,乘之摇不安,竟废不用。元丰中复造一辂,尤极工巧,未经进御,方陈于大庭,车屋适坏,遂压而碎。只用唐辂。其稳利坚久,历世不能窥其法。”这里记述的徽宗所乘的玉辂,当是后来又重新制造的。②星官:即星神。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论妇人形相”云:“历现古名士画金童玉女及神仙星官,中有妇人形象者,貌虽端严,神必清古。”③元圭:即玄圭,用黑色的玉制成,古代帝王举行典礼的时候所用的一种玉器。《尚书·禹贡》云:“禹赐玄圭,告厥成功。”后世帝王沿袭古法亦用玄玉。④行马:用交叉木条制成、阻拦行人通行的木栅,古称梐枑。《周礼·天官·掌舍》云:“设梐枑再重。”后有东汉郑玄注云:“梐枑,谓行马。”行马常用来设置在宫殿或官府衙门前,作为隔离的路障,这里是由人用手举着,隔离行人和车驾。参见卷之一“大内”一节注④。⑤中严外办:见前节“驾行仪卫”注②。⑥番衮:见前节“驾行仪卫”注③。

    [译文]

    皇上乘坐玉辂,所戴皇冠和御服如图画中星官的服饰。皇冠都用北方产的珍珠镶嵌装饰,顶上通天冠,又叫做“卷云冠”,身穿红色龙袍,手执玄圭。所乘玉辂的顶上都为镂金的大莲叶丛聚在一起,玉辂的四柱及栏槛上都装饰有玉雕的盘花龙凤作为装饰。玉辂由四匹马驾驭,车后紧随画有日月、蛟龙的旗队。玉辂上设有御座,只有两名近侍服侍皇上,另外还有一名侍从官站立在一旁,称为“执绥”,以备皇上的随时呼唤。护送的卫士,都是头戴黑漆团顶无脚幞头,身穿黄色宽衫,内穿青色窄衬衫,下身是青色裤子,腰系锦绳。玉辂后边随行四人,举着阻拦人马通行的行马。玉辂前面,有身穿朝服的两个人,手执笏板面朝着玉辂倒退行走。这天夜晚,皇帝住在太庙,喝探、警戒与圣驾宿大庆殿的规矩一样。到三更时分,皇上开始举行祭祀仪式,陪同的官员都是皇室宗亲。皇宫乐队开始奏乐,皇上在太庙正殿的东南角面向西站立,有一个红漆金字的牌子上写着“皇帝位”。然后奉请先皇神灵走出正殿,礼仪官奏报中庭戒严、庙外禁卫。皇上逐一对各先皇的神位进行拜礼,礼毕之后,甲马、仪仗、车辂及一行人等由南薰门出发。

    驾诣青城斋宫

    驾御玉辂,诣青城斋宫①。所谓“青城”,旧来止以青布幕为之,画砌甃之文,旋结城阙殿宇。宣、政间悉用土木盖造矣。铁骑围斋宫外,诸军有紫巾绯衣素队约千余,罗布郊野。每队军乐一火②。行宫巡检部领甲马来往巡逻,至夜严警喝探③如前。

    [注释]

    ①青城斋宫:见本卷“驾行仪卫”一节注⑧⑨。②一火:是古代的兵制单位,十人为火。《木兰诗》云“出门见火伴,火伴皆惊忙”,所谓火伴即是在军中时同火的战友。③喝探:见本卷“车驾宿大庆殿”一节中关于“喝探兵士”的记述。

    [译文]

    皇上乘坐玉辂,前往青城斋宫。所谓“青城”,本来只是用青色布制作的帷幕,在青色布上画上砖砌条纹,并扎成城阙殿宇的形式。到了宣和、政和年间,全都改为用土木建造了。除铁甲骑兵围绕着斋宫进行警戒之外,禁军各官署还带着头戴紫巾、身穿红衣的军士大约一千多人,分布在近郊野外,每一队禁军还带着军乐队十人。行宫巡检部率领着铁甲马队来往巡逻,到了夜晚,警卫戒严、喝探查询的程序和前面的圣驾宿大庆殿、圣驾宿太庙的规矩一样。

    驾诣郊坛行礼

    三更,驾诣郊坛行礼,有三重壝墙①。驾出青城,南行曲尺西去约一里许,乃坛也。入外壝东门,至第二壝里,面南设一大幕次,谓之“大次”,更换祭服②,平天冠二十四旒③,青衮龙服,中单④,朱舄,纯玉佩。二中贵扶侍,行至坛前,坛下又有一小幕殿,谓之“小次”,内有御座。坛高三层,七十二级。坛面方圆三丈许,有四踏道。正南曰午阶,东曰卯阶,西曰酉阶,北曰子阶。坛上设二黄褥,位北面南曰“昊天上帝”⑤;东南面曰“太祖皇帝”。惟两矮案,上设礼料,有登歌⑥道士十余人,列钟磬二架,余歌色及琴瑟之类,三五执事人而已。坛前设宫架乐,前列编钟、玉磬。其架有如常乐,方响⑦增其高大。编钟形稍扁⑧,上下两层挂之,架两角...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