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故都梨园三大名妈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们的专业,每天早晚沿街吆喝,谁家有破布碎纸、玻璃瓶子、洋铁罐儿,她们都可以接受换些肥得籽儿,或是丹凤红头火柴。说到肥得籽儿,就是在内地,已经若干年没人使用了,现在年轻朋友不但没见过,可能连听都没听说过,现在梨园行管梳头桌的师傅们,如果是从内地来的,占行贴片子,大家都还用过肥得籽儿。尚老太太就是以此糊口。等到小云长到十岁左右,长得虽然眉清目秀,可是生活越过越艰难,万般无奈,乃经人介绍,就把小云典给那王府当书童了。

    小云做事便捷伶俐,颇得那王府上下的欢心,可是他有个毛病,整天到晚喜欢哼哼唧唧唱个不停。那王看他是个唱戏的材料,于是把尚老太太找来,说明典价不要,把小云送到戏班学戏,问她愿意不愿意。尚老太太一琢磨,当王府书童将来不见得有什么大出息,如果在戏班里唱红,他们母子可就有了出头之日了,不过她有个要求,就是小云身子羸弱,最好让他学武生,锻炼一下身体。戏班的学生,本来是由教师们量才器使,决定归哪一工,现在由那王保荐指定学武生,当然照样无误,所以后来尚小云在四大名旦中武工最扎实,唱《杀四门》、《竹林计》、《刺巴杰》能打能翻,唱大义务戏反串《溪皇庄》,《蜡庙》开打火炽勇猛,梅、程他们都自愧不如,这都是尚老太太让他学武生扎下的根基。尚老太太对于那王府感恩戴德毕生不忘,她对那王跟福晋的寿诞记得最清楚,总是在生日前一个月就撺掇小云去趟那王府攒一档子堂会戏。他有新排尚未公演的戏,总是在那王府先露,而且纯粹孝敬,分文不收。

    尚小云琴师赵砚奎为人四海圆到,又得尚小云的支持,所以做了五六任梨园公会会长。赵砚奎一到尚家来研究唱腔或是吊嗓子,尚老太太必定出来跟赵砚奎聊聊,凡是听到同行有疾病死亡,总是解囊相助。尚小云在梨园行博得“尚五十”善名,就是只要梨园行朋友登门求助,最少是五十元出手,彼时一袋洋面三块二毛,五十元可真不菲了。尚老太太常说:“咱们当年穷苦无依,知道穷人的苦处,现在托老天爷的福,有碗舒心饭吃,只要力之所及,就应当多帮帮贫苦人的忙。”所以尚老太太故后,身后哀乐比起谭鑫培出殡的风光,也未遑多让呢!

    吴素秋的母亲吴温如跟马连良同号而不同姓,在故都梨园行也是名妈中佼佼者。吴素秋考入北平戏曲学校学戏,取名玉蕴,跟戏校四块玉(侯玉兰、李玉茹、白玉薇、李玉芝)同期习艺。吴温如把女儿送入戏校,就胸怀大志,矢志要女儿出类拔萃成个名角,所以每逢歇官工,总会请素秋的老师们到家里来吃喝招待。诸如芙蓉草、律佩芳、沉三玉、阎岚亭对吴素秋都特别关照,指点上不厌其烦细腻认真,吴素秋也能勤学苦练,所以她在玉字辈里成为渐露头角人物。不料好景不长,吴素秋跟王和霖发生了桃色纠纷,彼时王和霖在戏校是当家老生,如果开除,对戏校的实习公演影响太大,权衡利害,以记过了事,旦角方面有四块玉当前,吴素秋就受到勒令退学的处分了。有人怂恿吴温如以处分不公跟戏曲学校大闹一通,吴温如颇识大体,认为这种不名誉的事,吵闹到最后,还是自己吃亏,何况民不斗官,自己女儿也不能说没有错呢!

    女儿既已投身梨园,天分又不错,不如从梨园这条道一直走下去,于是吴玉蕴改名吴素秋躜头觅脑拜在尚小云门下。起初小云因为戏校校长金仲荪跟程砚秋交非泛泛,而砚秋又是戏校常董,恐怕引起误会,不敢收这位女徒弟。吴温如于是又施展她八面玲珑的手腕,取得金仲荪的承诺,再加上整天跟尚老太太磨烦,小云迫不得已才正式拜师收徒。一个认真教,一个用功学,所以过了不久,吴素秋就在她能干的名妈东奔西走努力之下自己挑班唱戏,一出《义勇白夫人》文武不挡,唱做俱佳,奠定了后来跟童芷苓平分秋色的局面。吴素秋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戏时住颐中大饭店,而吴温如为了节省园子里开支,到天津总住元兴旅馆。这位名妈经常跟梨园行的经励科打交道,经励科最难缠的人是外号李鸟儿的李华亭,为人阴毒狠辣兼而有之,李常跟人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吴温如说了话,吴办交涉从来不说一句不在理上的话,她用大理把您那么一局,您有什么高招也使不出来了。”

    从李鸟儿这一番话,这位名妈的道行有多高,就可想而知啦。现在星妈多如过江之鲫,跟从前名妈一比,虽然在钱上都很认真,可是从谈吐处世分寸来讲,那就大有今不如昔之感了。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