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品藻第九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题解】

    品藻指评论人物高下。本篇主要做法是就两个人对比而论,一般是指出各有所长;只有部分条目点出高下之别。有时也会只就一个人的不同情况而论,这实际也是不同方面的对比。拿记述清谈的几则来看。第48则记刘尹到王长史那里清谈,事后王长史的评价是:“韶音令辞不如我,往辄破的胜我”。这指出各人擅长之处。第39则说:“人问抚军:殷浩谈竟何如?答曰:不能胜人,差可献酬群心”。这是从不同角度说明同一人的清谈效果,其中有高下之别,但是没有显出贬损。从中可以看出品评者总是回避排斥、指责别人,都是善意的。所对比的两人多是同时代的,个别也会用古今对比.正因此,不一定要说出所比的内容,只说明某人跟某人相当,某人超过或不如某人,大概人家就能了解何所指,只是后人有时很难了解是比什么,例如第18则记:“王丞相二弟不过江,日颖,日敞。时论以颖比邓伯道,敞比温忠武”,这里并没有指明是从哪些方面对比,也没有记述语言环境,就不易从中看出要点。

    评论所涉及的内容也如上一篇一样很广泛,诸如品德、才学、功业、声威、风度、骨气、高洁、尊贵、出仕、归隐、清谈、吟咏,等等,都受到重视。所记载的也是士族阶层所讲究的各个方面。

    汝南陈仲举、颍川李元礼二人,共论其功德,不能定先后。蔡伯喈①评之曰:“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犯上难,摄下易。”仲举②遂在三君之下,元礼居八俊之上。

    【注释】

    ①强:指有勇气;敢。摄:整饬。

    ②“仲举”句:陈仲举和李元礼都是东汉人,是知名大官,地位影响不相上下,就用某一标准决其高下。当时一些人士互相标榜,给予各种称号,上等的有三人,叫三君,即窦武、刘淑、陈蕃三个为当时所崇敬的人,次一等的有八人,叫八俊,即李膺、王畅等八个才能出众的人。所谓君,指的是能做时代楷模的人;所谓俊,指的是士人中的英俊。

    【译文】

    汝南郡陈仲举、颍川郡李元礼两人,人们一起谈论他们的成就和德行,决定不了谁先谁后。蔡伯喈评论他们说:“陈仲举敢于冒犯上司,李元礼严于整饬下属。冒犯上司难,整饬下属容易。”于是陈仲举的名次就排在三君之后,李元礼排在八俊之前。

    ①庞士元至吴,吴人并友之。见陆绩、顾劭、全琮而为之目曰:“陆②子所谓驾马有逸足之用,顾子所谓驽牛可以负重致远。”或问:“如所目,陆为胜邪?”曰:“驾马虽精速,能致一人耳;驾牛一日行百里,所致岂一③人哉?”吴人无以难。“全子好声名,似汝南樊子昭。”

    【注释】

    ①庞士元:庞统,字士元,辅佐蜀汉刘备。当吴国将领周瑜帮助刘备取荆州并兼任南郡太守时,庞统任功曹,名声很大。周瑜死后,庞统送丧到吴地。参看《言语》第9则注①。

    ②驾马:劣马,跑不快的马,是对比着千里马说的。逸足:疾足;捷足。指代步。

    ③樊子昭:刘晔评论他是“退能守静,进不苟竞”的人,指闲居时能安于清静、保持节操,做官时不随便争夺。按:“全子”一句也是庞士元的评论。

    【译文】

    庞士元到了吴地,吴人都和他交朋友。他见到陆绩、顾劭、全琮三人,就给他们三人下评语说:“陆君可以说是能够用来代步的驾马,顾君可以说是能够驾车载重物走远路的驾牛。”有人问道:“真像你的评语那样,是陆君胜过顾君吗?”庞士元说:“驾马就算跑得很快,也只能载一个人罢了;驾牛一天走一百里,可是所运载的难道只一个人吗?”吴人没话反驳他。“全君有很好的名声,像汝南郡樊子昭。”

    顾劭尝与庞士元宿语,问曰:“闻子名知人,吾与足下孰愈?”曰:①“陶冶世俗,与时浮沉,吾不如子;论王霸之馀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②有一日之长。”劭亦安其言。

    【注释】

    ①陶冶:熏陶;给予良好的影响。与时浮沉:跟着时代、世俗走,能顺应潮流。按:《三国志·蜀志·庞统传》注,这句作“陶冶世俗,甄综人物,吾不及卿。”

    ②王霸:王道和霸道,指用仁义治天下和用武力治天下的策略。余策:遗策,前代留下的策略。倚仗:一本作“倚伏”,《庞统传》注也作“倚伏”,这是对的。倚伏,互相依存、制约。《老子》五十八章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一日之长:比你年纪大一天,这里指擅长些。

    【译文】

    顾劭曾经和庞士元作过一次夜谈,他问庞士元说:“听说您因善于鉴识人才而闻名,我和您两人谁更好些?”庞士元说:“移风易俗,顺应潮流,这点我比不上您;至于谈论历代帝王统治的策略,掌握事物因果变化的要害,这方面我似乎比你稍强一些。”顾劭也认为他的话妥当。

    ①诸葛理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②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

    【注释】

    ①“诸葛”句:三国时,诸葛瑾在吴国,任大将军兼豫州牧;诸葛亮在蜀国,任丞相;诸葛诞在魏国,任征东大将军,并被召为司空。三人名望都很大。

    ②“于时”句:龙、虎、狗,只是表明才智品德等级的不同,虎低于龙,狗低于虎。《尔雅·释兽》:“熊虎丑,其子狗”,狗是熊虎幼子。

    【译文】

    诸葛谨和弟弟诸葛亮以及堂弟诸葛诞都有很大的名望,各在一个国家任职。当时,人们认为蜀国得到了其中的龙,吴国得到了其中的虎,魏国得到了其中的狗。诸葛诞在魏国,和夏侯玄齐名;诸葛谨在吴国,吴国朝廷官员佩服他的宽宏大量。

    ①司马文王问武陔:“陈玄伯何如其父司空?”陔曰:“通雅博畅,②③能以天下声教为己任者,不如也;明练简至,立功立事,过之。”

    【注释】

    ①“陈玄伯”句:陈泰,字玄伯,其父陈群,任司空。

    ②通雅博畅:通达正直,渊博流畅,声教:声威和教化。

    ③明练简至:明察精练,简约扼要。

    【译文】

    晋文王司马昭问武陔:“陈玄伯和他父亲相比,该怎样评价?”武陔说:“说到通雅博畅,能负责在全国树立君主的声威和推行教化这方面,比不上他父亲;至于明练简至,建功立业这方面,就超过他父亲。”

    ①正始中,人士比论,以五荀方五陈;荀淑方陈寔,荀靖方陈湛,荀爽方陈纪,荀方陈群,荀方陈泰。又以八裴方八王:裴徽方王祥,裴楷方王夷甫,裴康方王绥,裴绰方王澄,裴瓒方王敦,裴遐方王导,裴方王戎,裴邈方王玄。

    【注释】

    ①正始: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方:相比;并列。

    【译文】

    正始年间,知名人士对比评论人物时,拿荀氏家族中的五位和陈氏家族中的五位对比:荀淑比陈寔,荀靖比陈湛(chén),荀爽比陈纪,敬彧(yǜ)比陈群,荀比陈泰。又拿裴氏家族中的八位和王氏家族中的八位对比:裴徽比王样,裴楷比王夷甫,裴康比王绥,裴绰比王澄,裴斑比王敦,裴逼比王导,裴比王戎,裴邈比王玄。

    ①冀州刺史杨淮二子乔与髦,俱总角为成器。淮与裴、乐广友善,②遣见之。性弘方,爱乔之有高韵,谓淮曰:“乔当及卿,髦小减也。”③广性清淳,爱髦之有神检,谓淮曰:“乔自及卿,然髦尤精出。”淮笑曰:“我二儿之忧劣,乃裴、乐之优劣。”论者评之,以为乔虽高韵,而检不匝,④乐言为得。然并为后出之俊。

    【注释】

    ①杨淮:应作杨准,参看《赏誉》第58则注③。成器:有成就的人才。

    ②弘方:宽宏正直。高韵:高雅的风度。

    ③清淳:清廉淳厚。神检:高贵的品德修养。

    ④而检不匝:《晋书·乐广传》作“而神检不足”,检就是神检。匝(zà),绕一圈,这里指普遍、满。

    【译文】

    冀州刺史杨淮的两个儿子杨乔和杨髦,都是幼年时就成名的。杨淮和裴、乐广两人很友好,就打发两个儿子去见他们。裴禀性宽宏正直,所以喜欢杨乔那种高雅的风度,他对杨淮说:“杨乔将会赶上你,杨髦稍差一点。”乐广禀性清廉淳厚,所以喜欢杨髦那种高贵的品德,他对杨淮说:“杨乔自然能赶上你,可是杨髦更会高出一头。”杨淮笑道:“我两个儿子的长处和短处,就是裴、乐广的长处和短处。”评论家评论这两人的看法,认为杨乔虽然风度高雅,可是品德修养还不够完美,还是乐广的话说对了。不过两个孩子都是后起之秀。刘令言始入洛,见诸名士而叹曰:“王夷甫太解明,乐彦辅我所敬,①张茂先我所不解,周弘武巧于用短,杜方叔拙于用长。”

    【注释】

    ①解明:精明。《晋书·刘讷传》此句作“王夷甫太鲜明”(鲜明,义同精明)。《晋书·王衍传)说王衍(字夷甫)“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这大概就是鲜明的内容。

    【译文】

    刘令言初到洛阳,见到诸多名士,就感慨他说:“王夷甫过于精明,乐彦辅是我所崇敬的人,张茂先是我所不理解的人,周弘武能巧妙地使用自己的短处,杜方叔则不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

    ①王夷甫云:“阎丘冲优于满奋。郝隆;此三人并是高才,冲最先②达。”

    【注释】

    ①郝隆:《晋书·郗隆传》作郗隆。

    ②先达:优秀显贵。

    【译文】

    王夷甫说:“闾丘冲胜过满奋和郝隆;这三个人同是优秀的人才,闾丘冲是其中最优秀显贵的。”

    ①王夷甫以王东海比乐令,故王中郎作碑云:“当时标榜为乐广②之俪。”

    【注释】

    ①王东海:王承,字安期,曾任东海郡太守。参看《政事》第9、10则。王中郎:王坦之,曾任北中郎将,王承的孙子。

    ②标榜:赞扬;宣扬。俪:成对的。

    【译文】

    王夷甫拿东海太守王承来和尚书令乐广并列,所以北中郎将王但之给王承写的碑文上说:“当时称扬他和乐广齐名。”

    ①庾中郎与王平子雁行。

    【注释】

    ①庾中郎:庾■,字子嵩,曾任太傅从事中郎。雁行:飞雁的行列,指如飞雁一样并列有序,同等。按:王衍曾评论说:“阿平第一,子嵩第二,处仲第三。”可是庾子嵩以为王平子和王处仲比不上自己。后来王平子、王处仲一死一败,只有厦子嵩的名声依旧。

    【译文】

    从事中郎庾子嵩和王平子并列。

    ①王大将军在西朝时,见周侯,辄扇障面不得住。后度江左,不能复尔。王叹曰:“不知我进伯仁退?”

    【注释】

    ①“王大”句:按:沈约《晋书》载:“周,王敦素惮之,见辄面热,虽复腊月,亦扇面不休。其惮如此。”所记和这里稍有不同。“辄扇障面”疑即辄扇面,障字是衍文。王敦在洛阳时畏惧周颚,过江后逐渐踌躇满志,就不再怕了。西朝,指晋室还没有南渡的时代,即西晋时代。

    【译文】

    大将军王敦在西晋时期,每次见到武城侯周伯仁,总止不住要拿扇子遮住脸。后来到了江南,就不再这样了。王敦叹道:“不知是我有了长进还是伯仁退步了?”

    ①会稽虞■,元皇时与桓宣武同侠,其人有才理胜望。王丞相尝②谓■曰:“孔愉有公才而无公望,丁潭有公望而无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③■未达而丧。

    【注释】

    ①虞■(feí):字思行,历任吴兴太守、金紫光禄大夫。同侠:据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说“同侠盖同僚之误”,同僚指同在一个官署任职。按:《晋书·虞■传》载,虞■和桓宣武(桓温)的父亲宣城太守桓彝俱为吏部郎,交情很好。如此则桓宣武应为桓宣城。胜望:美好的声望。

    ②公才、公望:三公的才能、三公的名望。

    ③达:显贵。按:当时的议论认为虞■可以做丞相,而他终于未能登上三公之位就死了,所以有人称屈。

    【译文】

    会稽郡虞■,晋元帝时和桓温是同僚,这个人既有才思,声望又很高。丞相王导曾经对他说过:“孔愉有三公的才能,却没有三公的名望;丁潭有三公的名望,却没有三公的才能;这两方面兼而有之的,大概就是你吧!”虞■还没有登上高位就死了。

    明帝问周伯仁:“卿自谓何如郗鉴?”周曰:“鉴方臣,如有功①②夫。”复问郗,郗曰:“周比臣,有国士门风。”

    【注释】

    ①功夫:功力;素养。

    ②国士:一国的杰出人物。门风:家风。参看《赏誉》第122则。

    【译文】

    晋明帝问周:“你自己认为你和郗鉴相比,谁更强些?”周说:“郗鉴和臣相比,似乎更有功力。”明帝又问郗鉴,郗鉴说:“周和臣相比,他有国士家风。”王大将军下,庾公问:“闻卿有四友,何者是?”答曰:“君家

    ①中郎、我家太尉、阿平、胡毋彦国。阿平故当最劣。”庾曰:“似未肯劣。”②庾又问:“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③“噫!其自有公论。”左右蹑公,公乃止。

    【注释】

    ①“君家”句:中郎等四人即庾■、王衍、王澄、胡毋辅之四人。阿平指王澄,字平子。

    ②其右:其上。按:古人以右边为尊位。

    ③“左右”句:按:王敦不肯说出谁屠右,因为他以为自己居右。庾亮似乎没有领会王敦的意思,而且也瞧不起王敦,手下的人便踩他的脚,示意他不要再问。

    【译文】

    大将军王敦从武昌东下建康后,庚亮问他:“听说你有四位好友,是哪几位?”王敦答道:“您家的中郎、我家的太尉、阿平和胡毋彦国。阿平当然是最差的。”庾亮说:“好像他还不同意最差。”庾亮又问:“哪一位更出众?”王敦说:“自然有人。”又追问:“是哪一位?”王敦说:“唉!自然会有公论吧。”手下的人踩了一下庾亮的脚,庾亮才没有再问下去。

    ①人问丞相:“周侯何如和峤?”答曰:“长舆嵯蘖。”

    【注释】

    ①和峤:字长舆。参看《方正》第9则注①。嵯蘖(cuóniè):即嵯峨。形容高峻。

    【译文】

    有人问丞相王导:“周比和峤怎么样?”王导回答说:“长舆像高山屹立。”

    ①明帝问谢鲲:“君自谓何如庾亮?”答曰:“端委庙堂,使百②③僚准则,臣不如亮;一丘一壑,自谓过之。”

    【注释】

    ①谢鲲:是个放荡不羁的人,很有名望,舆论界把他和庾亮并提。曾任王敦的长史,知王敦将谋反,便纵酒作乐,不管政事。他随王敦到京都,人朝,当时明帝还是太子,在东宫接见了他,作了长时间的交谈。

    ②端委:礼服,这里指穿着礼服。庙堂:朝廷。

    ③一丘一壑:指山水胜境,比喻寄情山水,隐处岩壑。

    【译文】

    晋明帝问谢鲲:“您自己认为和庾亮相比,谁强些?”谢鲲回答说:说:“用礼制整饬朝廷,使百官有个榜样,这方面,臣不如庾亮;至于寄情于山水的志趣,自以为超过他。”

    ①王丞相二弟不过江,曰颖,曰敞。时论以颖比邓伯道,敞比温②忠武,议郎、祭酒者也。

    【注释】

    ①“王丞相”句:王导的两个弟弟年少时跟王导一样都很有名,王颖曾任议郎(掌管顾问应对),玉敞曾被召为丞相祭酒(三公的属官),没有到任。两人都死于晋室南渡以前。所以不过江。

    ②温忠武:温峤,谥忠武。

    【译文】

    丞相王导有两个弟弟没有到江南,一个叫王颖,一个叫王敞。当时的舆论把王颖和邓伯道并列,把王敞和温峤并列,两人分别任议郎和祭酒。

    ①明帝问周侯:“论者以卿比郗鉴,云何?”周曰:“陛下不须②牵比。”

    【注释】

    ①“明帝”句:按:这一则和上文第14则可能是同一事而记载不同。

    ②“陛下”句:按:陛下是对君主的尊称,周死后,明帝才即位,故周不会称他为陛下。

    【译文】

    晋明帝问武城侯周:“评论界拿你和郗鉴并列,你认为怎么样?”周说:“陛下不必拉着去比较。”

    ①王丞相云:“顷下论以我比安期、千里,亦推此二人。唯共推②太尉,此君特秀。”

    【注释】

    ①“顷下”句: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引证《太平御览》,“顷下”作“洛下”,这是对的。洛下,指洛阳。安期,王承,字安期。千里,阮瞻,字千里。

    ②太尉:指王夷甫。

    【译文】

    丞相王导说:“洛阳的舆论把我和安期、千里相提并论,我也推重这两个人。希望大家共同推重太尉,因为这个人才能出众。”

    ①宋祎曾为王大将军妾,后属谢镇西。镇西问祎:“我何如王?”答曰:“王比使君,田舍贵人耳。”镇西妖冶故也。

    【注释】

    ①谢镇西:谢尚。谢尚曾为南中郎将,兼任江州刺史,后调为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再升为镇西将军。下文称谢尚为使君,可见此事发生在他任刺史之时,因为州郡长官才称使君。其次,据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说,宋祎属谢尚时年已老,大概是因善吹笛,故谢尚取以教歌伎。

    【译文】

    宋祎曾经是大将军王敦的侍妾,后来又归属镇西将军谢尚。谢尚问宋祎:“我和王敦相比怎么样?”宋祎回答说:“王氏和使君相比,只是农家儿比贵人罢了。”这是谢尚容貌艳丽的缘故。

    ①明帝问周伯仁:“卿自谓何如庾元规?”对曰:“萧条方外,②③亮不如臣;从容廊庙,臣不如亮。”

    【注释】

    ①庾元规:庾亮,字元规。按:这一则和上文第17则意思差不多。

    ②萧条:逍遥自在。方外:世外。

    ③从容:指周旋应付。

    【译文】

    晋明帝问周伯仁:“你自认为和庾元规相比,谁强些?”周伯仁回答说:“说到退隐山林,逍遥世外。庾亮比不上臣;至于周旋于朝廷之上,臣比不上庾亮。”

    王丞相辟王蓝田为掾,庾公问丞相:“蓝田何似?”王曰:“真①独简贵,不减父祖,然旷澹处故当不如尔。”

    【注释】

    ①独:指独特,与众不同。旷澹:旷达、不求名利。

    【译文】

    丞相王导聘请蓝田侯王述做属官,庾亮问王导:“蓝田这个人怎么样?”王导说:“这个人真率突出,简约尊贵,这点不比他父亲、祖父减色,可是旷达、淡泊这方面自然还是比不上的呀。”

    ①卞望之云:“郗公体中有三反:方于事上,好下佞己,一反;②治身清贞,大修计校,二反;自好读书,憎人学问,三反。”

    【注释】

    ①郗公:郗鉴。方:正直。佞:谄媚。

    ②治身:修身,加强身心修养。清贞:清廉、有节操。计校:计较,计算。这里指对财物斤斤计较。

    【译文】

    卞望之说:“郗公身上有三种矛盾现象:侍奉君主很正直,却喜欢下级奉承自己,这是第一个矛盾;很注意加强清廉节操方面的修养,却非常喜欢计较财物得失,这是第二个矛盾;自己喜欢读书,却讨厌别人做学问,这是第三个矛盾。”

    ①世论温太真是过江第二流之高者。时名辈共说人物,第一将尽之间,温常失色。

    【注释】

    ①温太真:温峤,字太真,忠诚帝室,功业显著。

    【译文】

    世人评论温太真是从江北来的第二等人物中名列前茅的人。当时,名士们在一起品评人物,第一等人快要举完的时候,温太真经常紧张得脸色发白。

    ①王丞相云:“见谢仁祖,恒令人得上。”与何次道语,唯举手②指地曰:“正自尔馨。”

    【注释】

    ①“见谢”句:余嘉锡以为“此言见谢尚之风度,令人意气超拔。”(《世说新语笺疏》518页。)

    ②“正自”句:从《赏誉》第59、60则可以看出,王导一向推重何次道,对他的意见多所赞同,所以会这样说。尔馨,这样。

    【译文】

    丞相王导说:“见到谢仁祖,常常使人能够意气高昂。”和何次道谈话时,他只是用手指着他说:“正是这样。”

    ①何次道为宰相,人有讥其信任不得其人。阮思旷慨然曰:“次②道自不至此。但布衣超居宰相之位,可恨唯此一条而已。”

    【注释】

    ①“何次道”句:按:《晋书·何充传)》,何充“所呢庸杂,信任不得其人。”

    ②“但布衣”句:何充早就历任显官,而阮思旷仍说他是布衣超居宰相,这是出于门阀观念,因为何充不是出身名门望族。超:指超迁,越级提升。

    【译文】

    何次道就任宰相以后,有人指责他信任了不值得信任的人。阮思旷很感慨他说:“次道自然不会做到这一步。只不过是一个平民越级提到宰相的地位,令人遗憾的只有这一条罢了。”

    ①王右军少时,丞相云:“逸少何缘复减万安邪!”

    【注释】

    ①何缘:缘何,凭什么。万安:刘绥,字万安。参看《赏誉》第64则。

    【译文】

    右军将军王逸少年轻时,丞相王导说:“逸少凭什么还要次于万安呢!”

    ①郗司空家有伧奴,知及文章,事事有意。王右军向刘尹称之,②刘问:“何如方回?”王曰:“此正小人有意向耳,何得便比方回!”刘曰:“若不如方回,故是常奴耳。”

    【注释】

    ①伧奴:指奴仆是北方人。

    ②方回:郗愔,字方回,是司空郗鉴的儿子,纯朴沉静,历任会稽内史。徐兖二州刺史、司空。

    【译文】

    司空郗鉴家有个仆人,懂得文辞,对什么事都有一些见识。右军将军王羲之对丹阳尹刘淡称赞他,刘惔问道:“和方回相比,怎么样?”王羲之说:“这只是小人有那么点志向罢了,哪里就能和方回相比!”刘惔说:“如果比不上方回,那仍旧是个普通的奴仆罢了。”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简秀不如真长,韶润不如仲祖,①思致不如渊源,而兼有诸人之美。。”

    【注释】

    ①骨气:刚直的气概。《晋书·王羲之传》称右军将军王羲之“以骨鲠称,尤善隶书。”简秀:简约内秀。《晋书·刘惔传》说刘真长性简贵、雅善言理、为政清整。韶润:指品性华美柔润。思致:才思和韵味。

    【译文】

    当时人士评论阮思旷说:“他的骨气比不上王右军,简约内秀比不上刘真长,华美柔润比不上王仲祖,才思韵味比不上殷渊源,可是却兼有这几个人的长处。”

    ①简文云:“何平叔巧累于理,嵇叔夜俊伤其道。”

    【注释】

    ①何平叔:何晏,字平叔,是唯心主义玄学的一个代表人物。参看《言语》第14则注①。嵇叔夜:嵇康,字叔夜,有奇才,志趣不凡,喜好道学。参看《德行》第16则注①。

    【译文】

    简文帝说:“何平叔的精巧言辞连累到他所说的道理,没有很大说服力;嵇叔夜的奇才妨害了他的主张,得不到实现。”

    ①时人共论晋武帝出齐王之与立惠帝,其失孰多。多谓立惠帝为②重。桓温曰:“不然,使子继父业,弟承家把,有何不可!”

    【注释】

    ①“时人”句:晋武帝和齐王都是晋文帝的儿子。武帝即位后,立皇子司马衷为太子(后来继位为惠帝),封其弟司马攸为齐王。齐王后任司空,参与朝政,声望很高。这时武帝的宠臣荀勖、冯紞看到太子无能,惧怕司马攸将来会继承帝位而对自己不利,就向武帝进谗言,要武帝逼令齐王离开京都,回到自己的封国去,以确保太子的继承权。齐王忧愤成病而死。

    ②“使子”句:承家祀,指接续王国的祭祀,即回到王国去。家指所封的王国。按:古时诸侯所封之地称国,大夫所封称家。桓温是东晋人,评价西晋的得失,他以为出齐王和立惠帝两事,从礼制上说,都是天经地义的。

    【译文】

    当时人士都评论晋武帝令齐王归国和确立惠帝的太子地位两件事,哪一件事失误最大。多数认为确立惠帝一事失误最大。桓温说:“不是这样,让儿子继承父亲的事业,让弟弟治理王国,有什么不行!”

    ①人问殷渊源:“当世王公以卿比裴叔道,云何?”殷曰:“故②当以识通暗处。”

    【注释】

    ①王公:王侯公卿,指显贵。

    ②“故当”句:殷渊源和裴叔道两人都擅长清言,这句是说明两人的共同点。

    【译文】

    有人问殷渊源:“当代的显贵把你和裴叔道并列,怎么样?”殷渊源说:“这自然是因为都能用识见疏通疑义。”

    ①抚军问殷浩:“卿定何如裴逸民?”良久答曰:“故当胜耳。”

    【注释】

    ①抚军:简文帝司马昱,他未登位时任抚军大将军。

    【译文】

    抚军问殷浩:“你和裴逸民相比,到底怎么样?”过了很久,殷浩才回答说:“自然超过他呀。”

    ①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②“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注释】

    ①殷侯:指殷浩。侯是敬称,等于“君”。

    ②“我与”句:《晋书·殷浩传》作“我与君周旋久,宁作我也。”殷浩并不看重桓温,既不甘退让,又不愿和他竞争,所以这样说。

    【译文】

    桓温年轻时和殷浩同样有名望,所以常常有一种竞争心。桓温问殷浩:“你和我相比,谁强些?”殷浩回答说:“我和自己长期打交道,宁愿作我。”抚军问孙兴公:“刘真长何如?”曰:“清蔚简令。”“王仲祖

    ①何如?”曰:“温润恬和。”“桓温何如?”曰:“高爽迈出。”“谢仁②③祖何如?”曰:“清易令达。”“阮思旷何如?”曰:“弘润通长。”“袁④⑤羊何如?”曰:“洮洮清便”“殷洪远何如?”曰:“远有致思”“卿自谓何如?”曰:“下官才能所经,悉不如诸贤;至于斟酌时宜,笼罩当世,亦多所不及。然以不才,时复托怀玄胜,远咏《老》《庄》,萧条高寄,不⑥与时务经怀,自谓此心无所与让也。”

    【注释】

    ①温润恬和:温和柔顺、恬静平和。第30则评价王仲祖为“韶润”。

    ②清易令达:清廉平易、善良通达。《晋书·谢尚传)说,谢尚(字仁祖)不拘小节,不为流俗之事,为政清简。

    ③弘润通长:弘润指心地宽大。品性柔润;通长指才思精深广阔。《晋书·阮裕传》说,阮裕(字思旷)以礼让为先,以德行知名,有归隐之志,不为宠辱动心。虽不博学,而论难甚精。许多方面不及别人,而兼有众人之美(参看本篇第30则)。

    ④洮洮:同“滔滔”,形容谈论滔滔不绝。清便(pián):清雅、能说会道。”

    ⑤致思:同思致,新颖的思想和情趣。殷洪远是殷浩的叔父殷融,善清言,参看《文学》第74则。

    ⑥玄胜:指玄妙的。超越世俗的境界,即玄理或老庄之道。高寄:寄情高远,实指隐居。与:同“以”。按:孙兴公(即孙绰)少有高志,早年住在会稽,游放山水十多年。

    【译文】

    抚军司马里问孙兴公:“刘真长这个人怎么样?”孙兴公回答说:“他的清谈清新华美,禀性简约美好。”又问:“王仲祖怎么样?”孙回答:“温和柔润,恬静平和。”“桓温怎么样?”孙说:“高尚爽朗,神态超逸。”“谢仁祖怎么样?”孙说:“清廉平易,美好通达。”“阮思旷怎么样?”孙说:“宽大柔润,精深广阔。”“袁羊怎么样?”答:“谈吐清雅,滔滔不绝。”“殷洪远怎么样?”答:“大有新颖的思想情趣。”“你认为你自己怎么样?”孙兴公说:“下官才能所擅长的事,全部比不上诸位贤达;至于考虑时势的需要,全面把握时局,这也大多赶不上他们。可是以我这个没有才能的人而论,还时常寄怀于超脱的境界,赞美古代的《老子》《庄子》,逍遥自在,寄情高远,不让世事打扰自己的心志,,我自认为这种胸怀是没有什么可推让的。”

    ①桓大司马下都,问真长曰:“闻会稽王语奇进,尔邪?”刘曰:“极进,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桓曰:“第一流复是谁?”刘曰:“正是我辈耳!”

    【注释】

    ①会稽王:指简文帝司马昱,登位前封为会稽王。他喜欢清谈,刘真长是他的谈客。

    【译文】

    大司马桓温到京都后,问刘真长道:“听说会稽王的清谈有了出人意料的长进,是这样吗?”刘真长说:“是有非常大的长进,不过仍旧是第二流中的人罢了!”桓温说:“第一流的人又是谁呢?”刘真长说:“正是我们这些人呀!”

    ①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

    【注释】

    ①“殷侯”句:殷浩曾任中军将军、都督五州军事,北征时大败。桓温一向忌妒他,就乘机上奏章请求惩办他,结果他被废为庶人。

    【译文】

    殷浩被罢官以后,桓温对大家说:“小时候我和渊源一道骑竹马玩,我扔掉的竹马,他总是拾来骑,可知他本就不如我。”人问抚军:“殷浩谈竟何如?”答曰:“不能胜人,差可献酬群①心。”

    【注释】

    ①差:比较地;大体上。献酬:本指主人一再给宾客敬酒,这里指应酬。

    【译文】

    有人问抚军司马里:“殷浩的清谈究竟怎么样?”抚军回答说:“不能超过别人,大体上能满足大家的心愿。”

    ①简文云:“谢安南清令不如其弟,学义不及孔岩,居然自胜。”

    【注释】

    ①谢安南:谢奉。参看《雅量》第33则注①。其弟:指谢聘,字弘远。孔岩:据《晋书》,当作孔严。自胜:原注“言奉任天真也。”指不受礼俗影响。

    【译文】

    简文帝说:“谢安甫在清雅善美上不如他的弟弟,学识上不如孔岩,但是显然有自己的优越之处。”

    ①未废海西公时,王无琳问桓元子:“箕子、比于,迹异心同,②③不审明公孰是孰非?”曰:“仁称不异,宁为管仲。”

    【注释】

    ①“未废”句:公元365年,晋哀帝死:他弟弟司马奕继位。公元371年桓温仗其声威,废晋帝为东海王,立简文帝,接着又降封东海王为海西县公。王元琳:王殉,字元琳。桓元子,桓温的字。

    ②箕子、比干:商代纣王的两个叔父。纣王无道,箕子进谏,不被采纳。就披发佯狂,降为奴隶。比干也不断进谏,被纣王杀死。这两个人做法不同。而不忍看到纣王的残暴和国家的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