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河水(卷一至卷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职。’于是出逃而去。”

    河水经过船司空,与渭水会合。《汉书·地理志》:“昔日京兆尹管辖的属县。”左丘明《国语》说:“华山原本是一座横截大河的山,河水弯曲绕行而过,河神巨灵,用手震击,用脚蹴踏,把山劈开为两半。”现今手掌和足印的痕迹,仍在华山的岩石上。《开山图》说:“有巨大的神灵名叫胡,学遍了再造乾坤的道术,能制作山川,造出江河,所谓巨灵有赑屃的威力,是山上诸神灵的首领。”经常有好事之人,特意登上华岳观看岩壁上的痕迹。从下庙起,向南沿路种植柏树长达十一里,向东拐弯三里,到达中祠,又向西南延行五里,至南祠,称为北君祠,所有想登山的人,到这里都要祈祷。由这里开始往南进入山谷,前行七里,又到一处祠庙,称为石养父母,石龛、木主仍然保存。

    又往南前行一里,到达天井,井刚好容得下一个人,洞穴中空,迂回曲折而上,有六丈多高。山上又有微水细流,涓涓滴滴流入井中,不会沾湿路过的人。登山者必须由这处往上行,没有其他的路。从井里仰望天空,看到明亮的地方,就像在房间从窗户往外看一样。走出这井向东南行二里,险峻的山坡陡直而上,陡直而下,走下这山坡二里左右,又再向东上百丈崖,上崖下崖都必须攀着绳索、挽着葛藤而行。向南往上四里,路在石壁边缘蜿蜒而过,经过百余步,由这里往西南向外行六里,又到达一处祠庙,名为胡越寺,神像容貌像童子,从祠往南经过夹岭,小路只有三尺多宽,两侧的悬崖有万仞深,探头窥望看不见谷底。向神灵拜祭祷告,如有感应,会有云雾升起与小路齐平,然后才有勇气走过去。但仍需俯身伏在岭上,移动身体,慢慢地爬行前进,因此众人把这山岭称为搦岭。经过这里再行二里,便到达山顶。山顶方圆七里,有两道灵泉:其一名为蒲池,往西流注入溪涧;另一名为太上泉,往东注入涧下。上宫神庙在近东北角处,里面塞满杂物,没法说得清楚。离开上宫向东北走四百五十步,有屈岭,向东南方眺望巨灵手印,只能见到洪水流过的山崖和赤红的石壁而已。不及从山下往上望那么真切清楚了。

    赏析与点评

    黄河流经壶口、龙门、蒲坂等名胜之后,到了华阴的潼关,另一条重要的支流渭河从西面而来,在潼关附近与黄河会合。由于秦岭的余脉崤山横亘在潼关以南,黄河被迫折向东流,形成一处大拐弯。崤山、潼关一带由于山川险要,而且是从关中东出中原的必经之地,因此自古以来发生过不少重要的战争。崤山以西、渭河南岸的华山,更是古代五岳之中的西岳,历来以险要著称。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撰写了一则引人入胜的华山游记,值得细阅。

    潼关、风陵渡、函谷

    【】注 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1。濩水注之。水出松果之山。北流径通谷,世亦谓之通谷水,东北注于河,《述征记》所谓潼谷水者也。或说因水以名地也。河水自潼关东北流,水侧有长坂,谓之黄巷坂。坂傍绝涧,陟此坂以升潼关,所谓『溯黄巷以济潼矣』。

    历北出东崤,通谓之函谷关也2。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故《西京赋》曰:『岩险周固,衿带易守,所谓秦得百二,并吞诸侯也。』是以王元说隗嚣曰3:『请以一丸泥4,东封函谷关,图王不成,其弊足霸矣。』郭缘生《记》曰:『汉末之乱,魏武征韩遂、马超,连兵此地。今际河之西,有曹公垒。道东原上,云李典营。义熙十三年,王师曾据此垒。』《西征记》曰:『沿路逶迤,入函道六里,有旧城,城周百余步,北临大河,南对高山5。』姚氏置关以守峡6,宋武帝入长安7,檀道济、王镇恶8,或据山为营,或平地结垒,为大小七营,滨带河险,姚氏亦保据山原陵阜之上,尚传故迹矣。关之直北,隔河有层阜,巍然独秀,孤峙河阳,世谓之风陵9。戴延之所谓风塠者也。南则河滨姚氏之营,与晋对岸。

    1 “河在关内”三句:郦道元解说潼关之得名。

    2 “历北”两句:潼关以东重要关隘,北靠黄河,南逼崤山,中间数百里通道,穿越峡谷,形势险要,古称桃林塞,现称崤函古道。战国时秦国在古道西端建设关城驻兵镇守,防范关东六国入侵。其后秦国强盛,秦兵东出函谷关,终于统一天下。西汉武帝时,应将军杨仆之请,移关城于古道东端,监临关东诸郡。

    3 隗嚣:王莽末群雄之一,割据关中陇西,后为汉光武帝所败。

    4 丸泥:把军令裹在泥丸中派人传达。

    5 “沿路”六句:此即汉函谷关城,在今河南省新安县西,关城遗址尚存,国道、陇海铁路分别在关城两侧。

    6 姚氏:羌人姚苌、姚兴父子之后秦国,为五胡十六国之一,都长安。

    7 宋武帝:东晋权臣刘裕,率兵北伐,入长安,灭后秦,其后篡晋改国号为宋,是为宋武帝。

    8 檀道济、王镇恶:俱为刘裕部将,为刘裕守长安。

    9 风陵:在今山西省永济市,现有风陵道大桥及铁路桥横跨黄河。

    译文

    河水在关内往南流,水流撞激关山,因此称为潼关。濩水在这里注入大河。濩水发源于松果之山,往北流,经过通谷,民间也称之为通谷水,往东北流,注入河水,这就是《述征记》所说的潼谷水。也有说法是地名依水名而来。河水从潼关往东北方流去,水道边有长长的堤坂,称为黄巷坂。堤坂依深涧旁而建,沿堤坂往上行,可以到达潼关,所谓“上溯黄巷通往潼关”,就是指这堤坂路。

    往北出了东崤,通称为函谷关。陡直的岸壁高入天际,空谷幽暗深沉,涧边的山路狭窄,容不下两车并行,号称天险。因此《西京赋》说:“四周绝壁坚不可摧,形势险要易守难攻,所谓秦国有以二当百的优势,因而并吞了列国。”因此王元游说隗嚣说:“只需要用一颗丸泥(派一点兵),在东端封住了函谷关,就算做不成皇帝,最低限度也足以称霸一方。”郭缘生《述征记》说:汉朝末年天下大乱,魏武帝征伐韩遂、马超,在这里连兵会战。现在西面的河岸上,有曹公垒;道路东面的平原上,据说是李典驻军的营地。东晋义熙十三年,朝廷的大军曾经占领这处营垒。《西征记》说:“沿着弯曲的道路,进入狭窄的小路前行六里,有一座旧城,方圆百余步,北靠大河,南对高山。”这是后秦姚氏为防守峡谷而设立的关隘。宋武帝领兵进入长安,檀道济、王镇恶等将领,有些依山扎营,有些在平地结垒,大大小小共有七处营盘,依靠大河天险据守;姚氏也占据着山上平地和山冈,遗迹仍然存在。函谷关的正北,隔着大河,有一座层叠的山岭,高耸特出,屹立在河的北岸,民间称之为风陵,也就是戴延之所称的风塠。南岸的姚氏营地,与晋军隔岸对峙。

    赏析与点评

    风陵渡位于黄河转向东流的河弯之处,是古代黄河上最大的渡口,现在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界点,今山西省芮城县有风陵渡镇,架设了贯通三省的风陵渡高速公路大桥。相传轩辕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蚩尤施展法术,顿时大雾迷天,黄帝的将士迷失方向,不能作战。在危急关头,黄帝部将风后(也称风伯),献上指南车,给大军指明方向,摆脱了困境,终于战胜蚩尤。可惜风伯战死沙场,黄帝把他葬在黄河边上,后世称风伯的墓冢为风后陵,又称风陵。风陵附近的渡口就是风陵渡。

    崤山山脉逼近风陵渡以南的黄河南岸,因此自潼关以东至陕县百多公里的道路,必须从崤山的峡谷中穿过,这峡谷古代称为函谷,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塞,西周初称为桃林塞,春秋时晋国越过黄河控制了这要塞,在峡谷的西口建筑关城,驻兵镇守,称为函谷关。

    秦函谷关

    经 又东过河北县南。

    注 (门水)又东北径邑川城南,即汉封窦门之故邑,川受其名,亦曰窦门,城在函谷关南七里。又东北,田渠水注之。水出衙山之白石谷,东北流径故丘亭东,是薛安都军所从城也1。其水又径鹿蹄山西,山石之上有鹿蹄,自然成著,非人功所刊2。历田渠川,谓之田渠水,西北流注于烛水。烛水又北入门水。水之左右,即函谷山也。

    门水又北径弘农县故城东3。城即故函谷关校尉旧治处也4,终军弃于此5。燕丹、孟尝亦义动鸡鸣于其下,可谓深心有感,志诚难夺矣。昔老子西入关6,尹喜望气于此也。故赵至《与嵇茂齐书》曰:『李叟入秦7,及关而叹。』亦言《与嵇叔夜书》。及关尹望气之所,异说纷纶,并未知所定矣。汉武帝元鼎四年,徙关于新安县,以故关为弘农县、弘农郡治。王莽更名右队。刘桓公为郡,虎相随渡河,光武问而善之。其水侧城北流而注于河。

    1 薛安都:南北朝武将。

    2 “其水”四句:应该是河水冲刷岩石形成的壶穴。

    3 弘农县:汉弘农县,其后设置弘农郡,故城在今河南省灵宝县北,烛河汇入黄河处。北魏避讳,改弘为宏。

    4 故函谷关校尉旧治处:即秦函谷关故址,现有秦函谷关景点。

    5 终军:西汉大臣,姓终名军。

    6 老子西入关:相传老子在此出关进入秦国,被关尹所阻,留下《道德经》五千言离去。近年地方政府据此传说扩建道教景区。

    7 李叟:据《史记》所称,老子姓李名耳。

    译文

    又往东经过河北县南。

    门水又往东北流,经过邑川城的南面,这就是西汉封给窦门的食邑故地,水道因人而得名,亦称为窦门,城在函谷关以南七里。又往东北流,田渠水注入。田渠水发源于衙山的白石谷,往东北流,过故丘亭的东面,这是薛安都军队所筑的城。这条水又经过鹿蹄山的西面,山石之上有鹿蹄的印迹,是自然生成,并非人工所凿。这条水经过田渠川,称为田渠水,往西北流,注入烛水。烛水又往北注入门水。水道的左右两岸,便是函谷山了。

    门水又往北流,经过弘农县故城的东面。这座城就是从前函谷关校尉的治所,汉朝人终军在这里丢失了过关的凭证。燕太子丹、齐孟尝君也因他们的义气,感动门客,在关下模仿鸡啼,使他们可以连夜出关,可以说用心深远,志诚感人,他们与门客的互相信任,坚定难以动摇。从前老子西入函谷关,尹喜在这地方观望气色。因此赵至《与嵇茂齐书》说:“李老先生西入秦国,到达关前喟然叹息。”也有人说这句话出自《与嵇叔夜书》。至于关尹望气的所在,各种说法纷纭,不知如何定夺。汉武帝元鼎四年,把函谷关城迁徙往新安县,在旧关城设立弘农县和弘农郡治,王莽改称为右队。刘桓公担任郡太守时,有老虎跟着他渡河,光武帝问清楚情况之后,对他非常赞许。这条水沿着城边往北流,注入大河。

    赏析与点评

    春秋时代,函谷关阻扼了秦国势力向东扩展,成为秦晋、魏晋必争之地,汉朝以后,函谷关仍是位于关中的首都长安的东面最重要要塞,关城移至函谷的东口。古代有多个王朝定都长安或洛阳,函谷关成为两都之间的交通孔道,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重要战争。唐朝以后,长安不再成为都城,函谷关的重要性大幅下降。

    浢津(窦津)

    【】注 河水于此,有浢津之名。说者咸云:汉武微行柏谷1,遇辱窦门,又感其妻深识之馈2,既返玉阶3,厚赏赉焉,赐以河津,令其鬻渡4。今窦津是也。故潘岳《西征赋》云:『酬匹妇其已泰,胡厥夫之谬官』,袁豹之徒,并以为然。余按河之南畔,夹侧水有津,谓之浢津。河北县有浢水,南入于河,河水故有浢津之名,不从门始。盖事类名同,故作者疑之。《竹书》、《穆天子传》曰:『天子自窴軨,乃次于浢水之阳,丁亥,入于南郑。』考其沿历所踵,路直斯津,以是推之,知非因门矣,俗或谓之偃乡涧水也5。

    1 微行:微服出行。

    2 馈:给予食物。

    3 玉阶:指宫殿。

    4 鬻渡:渡河地点称为河津,鬻渡即收渡河费。

    5 “余案”至末段:郦道元查核古史文献,考订窦津得名,远在西周,并非始于汉武帝时。

    译文

    河水流到这里,有浢津的名称。当地流行的传说:汉武帝微服出行到了柏谷,被一个名叫窦门的人羞辱,却感谢他的妻子慧眼识人,以酒肴款待。武帝返回皇宫之后,给她丰厚的赏赐,把大河的渡口赐给他们,让他们收取渡河的费用,就是今日的窦津。因此潘岳《西征赋》说:“给予这妇人的报酬已太过分了,怎么可以胡乱给她的丈夫封官”,袁豹等人,都认为他说得对。我到过河的南岸,看见水边有渡口,名为浢津。河北县有浢水,向南流注入大河,河水有浢津的地名,并非从窦门才开始。大概因为事情类似,地名相近,所以作者把两件事混而为一。《竹书纪年》、《穆天子传》说:“天子从窴軨起行,到了浢水的北岸休息,丁亥日,进入南郑。”查考他足迹走过的地方,正好经过这处渡口,照记述推断,可知这地名并非因窦门而来,民间也有人称之为偃乡涧水。

    赏析与点评

    黄河从河南的崤山以及山西的中条山之间流过,穿越山峡,水流湍急,然而在水流稍为平缓的地方,仍有若干渡口,其中一处名为窦津的渡口,带出了汉武帝微服出行受辱的民间故事。

    陕城、漫涧水、茅城(故茅亭)、茅津、咸阳涧水、虢国上阳、金人

    经 又东过陕县北1。

    注 橐水出橐山,西北流。又有崖水出南山北谷,径崖峡,北流与干山之水会。水出干山东谷,两川合注于崖水。又东北注橐水,橐水北流出谷,谓之漫涧矣。与安阳溪水合,水出石崤南,西径安阳城南。汉昭帝封上官桀为侯国2。潘岳所谓『我徂安阳』也。东合漫涧水。水北有逆旅亭,谓之漫口客舍也。又西径陕县故城南,又合一水,谓之渎谷水,南出近溪,北流注橐。橐水又西北径陕城西,西北入于河。

    河北对茅城,故茅亭,茅戎邑也。《公羊》曰『晋败之大阳』者也。津亦取名焉。《春秋》文公三年,秦伯伐晋,自茅津济,封崤尸而还是也。东则咸阳涧水注之,水出北虞山南,至陕津注河。河南即陕城也。昔周、召分伯,以此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邑之上阳也,虢仲之所都,为南虢,三虢,此其一焉。其大城中有小城,故焦国也,武王以封神农之后于此。王莽更名黄眉矣。戴延之云:『城南倚山原,北临黄河,悬水百余仞,临之者咸悚惕焉。』西北带河,水涌起方数十丈,有物居水中,父老云,铜翁仲所没处3。又云,石虎载经于此沉没4,二物并存,水所以涌,所未详也。或云:翁仲头髻常出,水之涨减,恒与水齐。晋军当至,髻不复出,今惟见水异耳,嗟嗟有声,声闻数里。

    按秦始皇二十六年,长狄十二见于临洮5,长五丈余,以为善祥,铸金人十二以象之,各重二十四万斤,坐之宫门之前,谓之金狄。皆铭其胸云:『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为郡县,正法律,同度量,大人来见临洮,身长五丈,足六尺。』李斯书也。故卫恒《叙篆》曰:『秦之李斯,号为工篆,诸山碑及铜人铭,皆斯书也。』汉自阿房徙之未央宫前,俗谓之翁仲矣。地皇二年,王莽梦铜人泣,恶之,念铜人铭有皇帝初兼天下文,使尚方工镌灭所梦铜人膺文。后董卓毁其九为钱。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之洛阳,重不可胜,至霸水西停之。《汉晋春秋》曰:或言金狄泣,故留之。石虎取置邺宫,苻坚又徙之长安,毁二为钱6,其一未至而苻坚乱,百姓推置陕北河中,于是金狄灭。余以为鸿河巨渎,故应不为细梗踬湍;长津硕浪,无宜以微物屯流。斯水之所以涛波者,盖《史记》所云魏文侯二十六年,虢山崩,壅河所致耳。献帝东迁7,日夕潜渡,坠坑争舟,舟指可掬8,亦是处矣。

    1 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

    2 上官桀:西汉大臣,武帝死后与霍光、金日磾辅助昭帝,其孙女立为昭帝皇后,其后上官桀与霍光争权被杀。上官皇后年幼,又是霍光外孙女,地位仍然巩固。

    3 铜翁仲:秦始皇灭六国后,收六国兵器,铸为十二金人。汉末部分已毁,五胡乱华时,胡人运载残存金人往东方,船沉,金人没入水中,民间称之为铜翁仲。翁仲原指帝王陵前并列的石人。

    4 石虎:五胡之一羯人后赵皇帝,都邺城。经:指东汉灵帝时立于太学的石经。

    5 长狄:古代西北游牧民族,大概因体型高大而得名。

    6 毁二为钱:销毁两个金人作为铸钱材料。

    7 献帝东迁:汉献帝被董卓所逼,迁都长安,董卓死后,长安大乱,献帝及少数侍从逃走东归,在弘农渡河到河东寻求保护。

    8 “日夕”三句:船少人多,争相攀登上船,已登船者用刀斩后来者抓在船边的手指,阻止更多人登船,被斩下的手指可以拾起一大把。

    译文

    河水又往东流,经过陕县的北面。

    橐水发源于橐山,向西北方流。又有崖水发源于南山的北谷,经过崖峡,往北流,与干山之水会合。干山之水发源于干山东谷,两水会合,注入崖水。崖水又往东北注入橐水。橐水往北流,出山谷之后,便称为漫涧。涧水与安阳溪水会合,安阳溪水发源于石崤的南面,往西流经安阳城南。汉昭帝把安阳封给上官桀,立为侯国。这就是潘岳所说的:“我前往安阳。”安阳溪水往东流,会合漫涧水。水的北边有座旅馆,称为漫口客舍。又往西流经陕县旧城的南面,又与一条水道会合,称为渎谷水,发源于南面的近溪,往北流注入橐水。橐水又往西北流,过陕城的西面,向西北流,汇入大河。

    河水北与茅城相对,这是从前的茅亭,是古代茅戎的城邑。《公羊》说:“晋国在大阳打败他们(茅戎)。”渡口因此得名。《春秋》记述:文公三年(前六二四),秦伯攻打晋国,从茅津渡河,在崤山秦军堆积尸首的地方堆封泥土之后退回。东面有咸阳涧水注入,水发源于北虞山的南面,流至陕津注入大河。大河的南岸就是陕城。从前周公、召公分管诸侯,以这座城作为东、西的分界。东城就是虢国的上阳,是虢仲定都的地方,称为南虢。古代有三个虢国,这是其中之一。大城之中还有小城,就是古代的焦国,周武王把神农氏的后裔分封在这里。王莽改名为黄眉。戴延之说:“城的南面倚靠山地,北面濒临黄河,瀑布往下直泻百余仞,身临崖岸的人,都不禁心惊胆战。”大河就从城的西北方流过,汹涌的河水翻腾而过,延续数十丈。水中不知藏着什么怪物,父老们都说:这是铜翁仲沉没的地方。又说:后赵石虎运载石经,也在这里沉没。这两种物件都在水下,所以使河水翻腾,但详情却不得而知。有人说:以前铜翁仲的头上发髻时常露出水面,无论水涨水退,一直与水位齐平。但自从晋军就快来临,发髻就不再露出,现在只能看见水流有异样,哗啦哗啦的响声,几里之外就能听到。

    查证史书,秦始皇二十六年(前二二一),在临洮出现十二个长狄人,每个身高五丈有余,认为是吉祥的征兆,于是仿照他们的模样,铸造十二个铜人,每个重二十四万斤,放置在皇宫大门的前面,称之为金狄。每个都在胸前刻字:“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为郡县,正法律,同度量,大人来见临洮,身长五丈,足六尺。”由李斯书写。因此卫恒《叙篆》说:“秦朝的李斯,以擅长篆书著名,各处山上的石碑以及铜人上的铭文,都是李斯所写。”到了汉朝,从阿房宫移徙到未央宫前面,民间称之为翁仲。地皇二年(二一),王莽在梦中见到铜人哭泣,内心感到很不安,想起铜人身上刻有“皇帝初兼天下”的铭文,命令尚方派遣工匠铲掉梦中所见铜人胸上的文字。其后董卓销毁其中九个,用来铸造铜钱。保留的仍有三个,魏明帝准备把它们移徙到洛阳,但太重无法搬运,只好停在霸水西岸。《汉晋春秋》说:有传说金狄流泪,所以把它们留下。石虎把它们搬到邺城的皇宫,苻坚又把它们移徙回到长安,销毁两个用来铸钱,另一个还未运抵长安,苻坚政权已经发生动乱,百姓把它推到陕城以北的大河之中,于是金狄全都毁灭了。我认为广阔洪流,不应该被细小的物件所阻塞;滚滚巨浪,不会因微物而断流。这处的河水之所以波涛汹涌,是由于《史记》所记述“魏文侯二十六年(前四二○),虢山崩塌”,阻塞河道,造成了激流的。汉献帝东迁,天黑后偷偷渡河,随从和士兵纷纷从高岸跳下,争先恐后地爬上渡船,已登船的人挥刀乱砍,掉落船上被砍下的手指,随便可以拿起一大把。事发的地方就在这里。

    赏析与点评

    黄河往东流到陕城之下,两岸的山势已经逐渐平缓。而陕城就是峡谷东端的城邑,古代人的观念,陕城往东就是平坦的中原大地,陕城往西就进入崇山阻隔的关中,因此有“分陕”的说法。今天的陕西省,就是因此得名,但陕西省的东界还要往西,在潼关附近。现在的陕县隶属河南省三门峡市。

    陕县和县东的三门峡,自古以来是战略重地,周朝把同姓的族人分封于此地,建立虢国(虢国的后裔以郭为姓氏),其后又分为东虢、西虢、小虢等分支。春秋时,晋国灭虢,发生了“假途灭虢”的故事,控制了此地。陕县附近的黄河渡口名为茅津,波涛相当汹涌,经常有翻船事故。西晋末五胡在中原混战时,曾经尝试从长安把秦朝所铸金人,及汉朝所刻石经运送到东方,却在这里翻船沉没。

    砥柱、三门、淆水、石崤水、夏后皋陵、千崤之水

    经 又东过砥柱间1。

    注 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2。山在虢城东北、大阳城东也。《搜神记》称齐景公渡于江沈之河,鼋衔左骖3,没之,众皆惕。古冶子于是拔剑从之4,邪行五里5,逆行三里,至于砥柱之下,乃鼋也。左手持鼋头,右手挟左骖,燕跃鹄踊而出,仰天大呼,水为逆流三百步,观者皆以为河伯也。

    亦或作『江沅』字者也,若因地而为名,则宜在蜀及长沙。按《春秋》,此二土并景公之所不至,古冶子亦无因而骋其勇矣6。刘向叙《晏子春秋》,称古冶子曰:『吾尝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从而杀之,视之乃鼋也。』不言江、沅矣。又考史迁《记》云7:『景公十二年,公见晋平公;十八年,复见晋昭公。』旌轩所指8,路直斯津。从鼋砥柱事或在兹。又云:『观者以为河伯。』贤于江沅之证9。河伯本非江神,又河可知也。

    河之右侧,崤水注之。水出河南盘崤山,西北流,水上有梁,俗谓之鸭桥也。历涧东北流,与石崤水合,水出石崤山。山有二陵: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北陵,文王所避风雨矣。言山径委深,峰阜交荫,故可以避风雨也。秦将袭郑,蹇叔致谏而公辞焉,蹇叔哭子曰:『吾见其出,不见其入,晋人御师必于崤矣,余收尔骨焉。』孟明果覆秦师于此。

    崤水又北,左合西水,乱流注于河。河水又东,千崤之水注焉。水南导于千崤之山,其水北流,缠络二道。汉建安中,曹公西讨巴、汉10,恶南路之险,故更开北道,自后行旅,率多从之。今山侧附路有石铭云:『晋太康三年,弘农太守梁柳修复旧道。』

    1 砥柱:黄河河道中的巨石岛屿。

    2 三门:有人门、鬼门、神门之称,谓之三门。

    3 鼋(yuán):又名沙鳖、蓝团鱼,体形最大的鳖,巨型甲鱼,主要生活在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河中。左骖:古代马车左侧的马匹。

    4 古冶子:春秋时齐国的勇士。

    5 邪行:即斜行。

    6 “亦或”至“勇矣”段:郦道元考订史书所记之“江沅”必不在南方。

    7 史迁《记》:即司马迁《史记》。

    8 旌:旗帜。轩:高大的马车。

    9 “又云”至“之证”段:引太史公司马迁说法证明自己判断较恰当。

    10 “汉建安”两句:指曹操西征汉中张鲁。

    译文

    河水又往东流,经过砥柱之间。

    砥柱是山的名称,从前大禹治理洪水,凡遇到高山丘陵阻挡水流的,就把它们凿掉,因此在这里破开山丘以疏通河道。河水分流,绕过山丘往两旁流过,把山夹在水流中间,看起来像水中的石柱,因此称为砥柱。水道分为三股,河水分别从三条水道流过,以形状命名,于是也称为三门。山在虢城东北、大阳城以东。《搜神记》称,齐景公在江沈之河横过大河,有巨鼋张口衔住左边拉车的左骖马,没入水中,众人都大惊失色。古冶子于是拔剑入水追踪,斜行了五里,又逆行了三里,到了砥柱的下面,原来是巨鼋。他左手握住鼋头,右手挟着那匹左骖马,像燕鹄般矫捷,一跃而出,仰天大叫,河水为之倒流三百步。旁观的人都认为他就是河伯。

    “江沈”也有写成“江沅”的,如果因地而命名的话,则应该在蜀地和长沙。查阅《春秋》,此两处地方齐景公都没有到过,古冶子也无从施展他的神勇了。刘向为《晏子春秋》作序称,古冶子说过:“我曾经横越大河,巨鼋衔住左骖马潜入砥柱的洪流之中,在这时刻,我尾随杀了它,看清楚原来是一只大鼋。”他没有说过事发在江沅。又查阅司马迁的《史记》说:“齐景公十二年(前五三六),景公会见晋平公;十八年(前五三○),又会见晋昭公。”插上旌旗的高大马车一路浩荡前行,直指这个渡口而来。追逐巨鼋至砥柱之下的事,有可能发生在这里。又说在场观看的人以为他是河伯,这说法比江沅更有道理,因为河伯根本不是江神,可知事情就在大河发生。

    河的右侧,崤水注入。崤水发源于河南郡的盘崤山,往西北流,水上有桥梁,民间称之为鸭桥。经山涧往东北流,与石崤水会合。石崤水发源于石崤山,此山有两座丘陵:南陵是夏后皋的陵墓;北陵是周文王曾经避风雨的所在。据说山路曲折幽深,峰峦与岗阜交错荫蔽,因此可以避风雨。秦国准备袭击郑国,蹇叔谏阻但秦穆公不接纳,蹇叔为儿子出征而哭,他说:“我见他出征,看不见他回来了!晋国人必定会在崤谷截击秦军,我要在那地方收他的骸骨啊!”儿子孟明果然在这里大败,秦军全部覆没。

    崤水又往北流,左方会合西水,乱流注入大河。河水又往东流,千崤之水注入。千崤之水发源于南面的千崤之山,水往北流,弯弯曲曲地在两条小道之间穿过。汉朝建安中,曹公往西攻打巴郡、汉中,因为忧虑南路险阻,所以另外开辟北道,自此之后行人旅客,很多都走这条路。现在路旁的山壁上有石刻铭文说:“晋太康三年(二八二),弘农太守梁柳修复旧道。”

    赏析与点评

    砥柱、三门都是古代黄河中游的著名险要之地,河水穿越峡谷岩石,形成激流险滩,但由于地处洛阳、长安之间,是水道交通必经之路,行船者无法躲避,视为畏途,因此遗留了很多神异的故事。

    砥柱滩、五户、五户将军祠

    【】注 太崤以东,西崤以西,明非一崤也。西有二石,又南五十步,临溪有恬漠先生《翼神碑》1,盖隐斯山也。其水北流注于河。河水翼岸夹山,巍峰峻举,群山叠秀,重岭干霄。郑玄按《地说》:『河水东流,贯砥柱,触阏流。今世所谓砥柱者,盖乃阏流也。砥柱当在西河,未详也。』余按,郑玄所说非是,西河当无山以拟之。自砥柱以下,五户已上,其间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杰出,势连襄陆,盖亦禹凿以通河,疑此阏流也2。其山虽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澴波怒溢,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

    汉鸿嘉四年3,杨焉言:『从河上下,患砥柱隘,可镌广之。』上乃令焉镌之4,裁没水中,不能复去,而令水益湍怒,害甚平日。魏景初二年二月,帝遣都督沙丘部、监运谏议大夫寇慈,帅工五千人,岁常修治,以平河阻。晋泰始三年正月,武帝遣监运大中大夫赵国、都匠中郎将河东乐世,帅众五千余人,修治河滩,事见《五户祠铭》。虽世代加功,水流漰渀,涛波尚屯。及其商舟是次,鲜不踟蹰难济,故有众峡诸滩之言。五户,滩名也,有神祠,通谓之五户将军,亦不知所以也。

    1 恬漠先生:不知何时代人。

    2 “郑玄按”至“疑此阏流也”段:郦道元据自己观察所得,否定东汉名儒郑玄认为“砥柱当在西河”的说法。

    3 汉鸿嘉四年:西汉成帝年号,鸿嘉四年相当于公元前一七年。

    4 镌:凿的意思。

    译文

    既然有“太崤以东,西崤以西”的说法,分明不止一座崤山。西面有两块石头,又往南五十步,在溪边有恬漠先生的《翼神碑》,这位恬漠先生大概曾经在这山中隐居。这条水道往北流,注入大河。河水两岸山峦夹峙,山峰巍峨高峻,一重重的山岭苍翠秀丽,直插云霄。郑玄引述《地说》:“河水往东流,穿过砥柱,冲击着阻碍水流的礁石,今天人们所说的砥柱,大概就是指这些礁石了。砥柱应当在西河,却不太清楚。”我认为,郑玄说得不对,在西河,没有适当的山与它对应。从砥柱以下,五户以上,其间一百二十里,河中礁石参差屹立,与陆地隐约相连,这大概是大禹凿通河道的遗迹,推测这就是史书中提及的阻碍水流的礁石了。这里的山虽然开凿过,但依然梗塞着湍急的河水,汹涌的水流冲向礁石,腾起云雾般的水花,激荡着狂奔怒溢的漩涡,这一段共有十九处礁滩,水流又快又急,与三峡的形势相同,不少经过的舟船触礁破毁,自古以来就使人畏惧。

    汉朝鸿嘉四年,杨焉建议说:“从河中逆流而上或顺流而下,因为砥柱水道太狭窄而经常出事,可以把它凿宽。”于是皇帝下令杨焉负责开凿礁石,但刚凿到水面之下,便不能继续往下凿,水流反而更加湍急凶猛,危害比平日更大。魏景初二年(二三八)二月,皇帝派遣都督沙丘部、监运谏议大夫(官名)寇慈,率领民夫五千人,常年进行修治,清除河中的障碍。晋泰始三年(二六七)正月,晋武帝派遣监运大中大夫(官名)赵国、都匠中郎将(官名)河东人乐世,率领民众五千余人,修治河中险滩,这些事记载在《五户祠铭》之中。虽然世世代代都有整治工程,但水流激荡澎湃,波涛汹涌依然如故。商船每经过这里,很少不望险滩而踟蹰不前,深感行船的艰难。因此有多峡多滩的俗语。五户,就是其中一处险滩的名称,上面盖有神祠,人们称其为五户将军,但不知道他的来历。

    赏析与点评

    砥柱是行船的畏途,却又是壮丽的自然美景。古代官府为了畅通航路,不断尝试整治,但都无法克服大自然的威力。二十世纪中期,民国政府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李仪祉建议建筑堤坝,并聘请挪威水利专家安立森(S.Elisson)实地考察,一九三五年发表了三门峡、八里胡同和小浪底三个坝址的勘查报告。日军侵华期间,也对三门峡建筑堤坝作出研究。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再聘请雷巴德(Eugene Reybold)等四位美国专家组成黄河顾问团,往三门峡实地考察,但因政局动荡无法展开。一九五五年七月三十日,经过社会上激烈的争议,全国人大通过了修建三门峡工程的决议,聘请苏联专家代为规划,一九五七年四月开工,一九六一年完成。自此之后,三门峡险滩和砥柱巨石淹没在水库之中。

    大伾山、成皋故城、虎牢城

    经 又东过成皋县北1,济水从北来注之。

    注 河水自洛口又东,左径平皋县南,又东径怀县南2,济水故道之所入3,与成皋分河。河水右径黄马坂北,谓之黄马关。孙登之去杨骏4,作书与洛中故人处也。河水又东径旋门坂北,今成皋西大坂者也。升陟此坂,而东趣成皋也5。曹大家《东征赋》曰『望河洛之交流,看成皋之旋门』者也6。

    河水又东径成皋大伾山下7,《尔雅》曰:『山一成谓之伾8。』许慎、吕忱等并以为丘一成也9。孔安国以为再成曰伾,亦或以为地名,非也。《尚书·禹贡》曰『过洛汭,至大伾』者也。郑康成曰10:『地喉也,沇出伾际矣。在河内修武、武德之界,济沇之水与荥播泽出入自此。』然则大伾即是山矣。伾北,即《经》所谓济水从北来注之者也。

    今济水自温县入河11,不于此也。所入者,奉沟水耳,即济沇之故渎矣。成皋县之故城在伾上,萦带伾阜,绝岸峻周,高四十许丈,城张翕险,崎而不平。《春秋传》曰12:『制,岩邑也13,虢叔死焉。』即东虢也。鲁襄公二年七月,晋成公与诸侯会于戚,遂城虎牢以逼郑求平也。盖修故耳。《穆天子传》曰:『天子射鸟猎兽于郑圃,命虞人掠林14。有虎在于葭中,天子将至,七萃之士高奔戎生捕虎而献之天子15,命之为柙,畜之东虢,是曰虎牢矣。』然则虎牢之名,自此始也。秦以为关,汉乃县之。城西北隅有小城,周三里,北面列观,临河岧岧孤上。景明中,余之寿春,路值兹邑,升眺清远,势尽川陆,羁途游至,有伤深情。

    河水南对玉门。昔汉祖与滕公潜出16,济于是处也。门东对临河,侧岸有土穴,魏攻北司州刺史毛德祖于虎牢,战经二百日,不克。城惟一井,井深四十丈,山势峻峭,不容防捍,潜作地道取井。余顷因公至彼,故往寻之,其穴处犹存。河水又东合汜水,水南出浮戏山,世谓之曰方山也。北流合东关水。水出嵩渚之山,泉发于层阜之上,一源两枝,分流泻注,世谓之石泉水也。东为索水,西为东关之水。西北流,杨兰水注之,水出非山,西北流注东关水。东关水又西北,清水入焉。水自东浦西流,与东关水合,而乱流注于汜。

    1 成皋县: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北临黄河,故城位于山丘之上,因山岭高耸濒临黄河而得名。自战国以来为战略要地。隋开皇十八年(五九八)更名为汜水县,其后多次更改,至一九五四年划归荥阳县,荥阳现属郑州市。

    2 怀县:在黄河以北,汉朝属河内郡。

    3 济水故道:这是北济水。

    4 “孙登”句:杨骏,晋武帝后父,受遗命辅政,权势显赫。杨骏征高士孙登为属吏,孙登诈死,遗书而去。其后杨骏与贾后争权被杀。

    5 趣:趋的借用字,读趋,往的意思。

    6 曹大家:东汉才女班昭,为班彪之女,班固及班超妹,博学才高,嫁曹世叔,人称曹大家。家,音姑。曹世叔早死,班昭守寡。和熹邓太后临朝听政,诏班昭入宫教授《汉书》,深得太后信任,为太后撰《女诫》七篇。

    7 大伾(pī):《尚书·禹贡》记述大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东有大伾山。古代大伾山为黄河转折点,有山河险阻之势,附近有黎阳津及对岸的白马津渡口,为兵家必争之地。金朝明昌(一一九○至一一九六)之后,黄河改道,形势不再,现为登临怀古的名胜。

    8 成:古代面积单位,《左传》哀公元年:“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十平方里土地为一成。

    9 许慎、吕忱:许慎,东汉名儒,撰《说文解字》。西晋吕忱仿《说文》作《字林》。

    10 郑康成:东汉名儒郑玄,字康成。

    11 温县:在黄河北岸,汉属河内郡。

    12 《春秋传》:即《左传》。

    13 岩:巉岩。

    14 虞人:古代为天子管理山林的官员。

    15 七萃之士:即禁卫军人。高奔戎:人名。

    16 滕公:夏侯婴,人称滕公,为汉高祖驾马车。

    译文

    河水又往东流,经过成皋县北面,济水从北方而来,注入河水。

    河水从洛口又向东流,左方经过平皋县南面,又往东流经过怀县南面,济水的旧水道就在这里汇入河水,怀县、成皋以大河为分界。河水往右方流经黄马坂的北面,称为黄马关。孙登离开杨骏的时候,就在这地方给洛阳的老朋友写信告别。河水又往东流,经过旋门坂的北面,就是现在的成皋西大坂。登上这道山坡,往东可以前往成皋。曹大家《东征赋》所言“眺望河洛二水合流,观看成皋的旋门”就是这里。

    河水又往东流,经过成皋的大伾山下,《尔雅》说:“山只有一成称为伾。”许慎、吕忱等都认为是指只有一成的山丘。孔安国认为两成的山丘称为伾,也有人认为伾是地名,不正确。《尚书·禹贡》说:“过了洛汭,到达大伾。”郑康成说“大伾山是大地的咽喉,沇水从大伾的山边流出。大伾山位于河内郡修武、武德两县的交界,济沇水和荥播泽都从这里出入”,那么,《尚书》的大伾就是这座山了。大伾北面,就是《水经》所说“济水从北方而来,注入河水”的地方。

    现今济水从温县注入大河,不在这地方。注入大河的是奉沟水,也就是济沇水的旧水道。成皋县的旧城在大伾上面,像衣带一样环绕大伾山,周围是高耸的山崖,有四十余丈高,凭险筑城,形制崎岖错落。《春秋传》所言“制,是山岩上的城邑(地势险要),虢叔在这里战死”,也就是东虢。鲁襄公二年七月,晋成公与诸侯在戚地会盟,就在虎牢筑城,以威逼郑国求和。这次是重修旧城而已。《穆天子传》说:“天子在郑国的园圃里射鸟猎兽,命令管理山林的虞人砍清树木,有老虎藏在芦苇之中,天子就要来到,禁卫勇士高奔戎把老虎生擒,献给天子。天子下令造一个牢笼,把老虎养在东虢,称之为虎牢。”照此看来,虎牢的得名,就是从那时开始的。秦朝时在这里设关,汉朝立为县。城的西北角有一座小城,周围长三里,北面有一列城楼,巍峨地屹立在河边山上。景明中,我前往寿春,路过这座城邑,登城远眺,山河形胜尽收眼底。旅途中游历到了这里,不期然心有伤感,情怀激荡。

    河水的南岸对着玉门,昔日西汉高祖与滕公夏侯婴偷偷出城,就在这里渡河。玉门东面接近大河,岸边有土洞,魏军在虎牢围攻北司州刺史毛德祖,战事延续两百日,未能攻克。城中只有一个水井,井深四十丈,而山势峻峭,防守不易,于是暗中挖掘地道夺取这口井。我曾经因公事到过那里,专程找寻遗迹,这洞穴仍然存在。河水又往东流,会合汜水。汜水发源于南面的浮戏山,民间称之为方山。往北流,会合东关水。东关水发源于嵩渚之山,山泉从层叠的山峦中流出,同一源头分成两条水道,分别往下流泻,民间称为石泉水。东面的是索水,西面的是东关水。东关水往西北流,杨兰水注入,杨兰水发源于非山,往西北流,注入东关水。东关水又往西北流,清水注入。清水从东浦分出向西流,与东关水会合,水流交错注入汜水。

    赏析与点评

    大伾山又名黎山,位于河南省浚县县城东南方,海拔只有一百三十五米,但传说大禹治水时,曾经登临此山,观察洪水流向,因此被载入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禹贡》篇中,后世称之为“禹贡名山”。宋朝以前,鳆河在山脚下流过,山下农村经常洪水泛滥,官府及百姓在山上建了不少佛寺道观祈求平安,并在山崖雕凿大佛庇佑众生。北宋末年黄河改道,大伾山已不再临近黄河,但山上古木苍翠,寺观清幽,仍然是游览胜地。

    滑台城、延津、河水变清

    经 又东北过武德县东,沁水从西北来注之。

    注 河水又东,右径滑台城北。城有三重,中小城谓之滑台城,旧传滑台人自修筑此城,因以名焉。城即故郑廪延邑也1。下有延津。《春秋传》曰:孔悝为蒯聩所逐2,载伯姬于平阳3,行于延津是也。廪延南故城,即卫之平阳亭也,今时人谓此津为延寿津。宋元嘉中4,右将军到彦之留建威将军朱修之守此城5,魏军南伐,修之执节不下。其母悲忧,一旦乳汁惊出,母乃号踊,告家人曰:『我年老,非有乳时,今忽如此,吾儿必没矣!』修之绝援,果以其日陷没。

    城,故东郡治6。《续汉书》曰:『延熹九年,济阴、东郡、济北、平原河水清。』襄楷上疏曰:『《春秋》注记未有河清,而今有之。《易乾凿度》曰:上天将降嘉应,河水先清。京房《易传》曰:河水清,天下平,天垂异,地吐妖,民厉疫,三者并作而有河清。《春秋》麟不当见而见,孔子书以为异。河者,诸侯之象,清者,阳明之征,岂独诸侯有窥京师也!』明年,宫车宴驾7,征解渎侯为汉嗣8,是为灵帝。建宁四年二月,河水又清也。

    1 廪延邑:春秋时郑国的廪延邑。

    2 蒯聩(kuǎikuì):人名,春秋时卫灵公之子,姬妾所生。因谋害嫡母南子事败而流亡晋国。灵公死后,传位蒯聩之子公子辄。蒯聩得晋卿赵简子之助回国。孔悝,卫国大夫,卫灵公之外孙,蒯聩的外甥。孔悝的封地为戚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濮阳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蒯聩回国后,挟持孔悝以壮大自己的势力,发动政变,逼走儿子,蒯聩成为卫君,即卫庄公,其子辄称为出公。孔子学生子路在政变中殉职。

    3 伯姬:孔悝母亲。

    4 元嘉:南朝宋文帝年号。

    5 到彦之:姓到名彦之。

    6 东郡:战国后期,秦王政五年(前二四二)攻取魏国北部地置东郡,处于魏、楚、齐之间,治所在濮阳。西汉时,东郡辖濮阳、聊城等二十二县。

    7 宫车宴驾:汉桓帝驾崩。

    8 解渎侯:汉桓帝无子,皇后窦妙及后父窦武定策立桓帝堂兄刘苌之子解渎亭侯刘宏为皇帝,是为汉灵帝。

    译文

    又往东北方经过武德县的东面,沁水由西北方注入河水。

    河水又往东流,右方经过滑台城的北面。城有三重,中央的小城称为滑台城,故老相传滑台城是滑台人所修筑,因此得名。这城就是从前的郑国廪延邑。下游有延津,这就是《春秋传》所记述“孔悝被卫君蒯聩所驱逐,来到平阳用马车载走母亲伯姬,往延津而去”的延津。廪延南面的旧城,就是卫国的平阳亭,现在人们称这渡口为延寿津。南朝宋元嘉年间(四二四至四五三),右将军到彦之留下建威将军朱修之镇守这座城,魏军南下攻打,朱修之守节不降。他的母亲既悲伤又忧虑,一天早上,忽然心惊,竟然流出了乳汁,母亲嚎啕大哭起来,她对家人说:“我年纪老了,这把年纪不该有奶水了,现在忽然这样,我的儿子肯定死了!”修之等不到援军,果然在这天城陷战死。

    滑台城就是从前东郡的治所。《续汉书》说:“延熹九年(一六六),济阴、东郡、济北、平原的河水变清了。”襄楷呈上奏疏说:“《春秋》的经文和传文,都没有河水变清的记载,今天竟然发生。《易乾凿度》说:‘上天将有吉兆下降,河水首先变清。’京房《易传》说:‘河水变清,天下太平。’现在上天昭示反常的异状,大地呈现妖异,民间疫疾流行,这三种情况同时出现,而河水却变清。《春秋》所说:‘麟不该出现时却出现了。’孔子把这事当作不吉的灾异而记录。大河象征诸侯,清是光明的征兆,(河水变清)难道是诸侯图谋京师的预兆!”次年,皇帝驾崩了,征召解渎侯为汉室的继嗣,是为灵帝。建宁四年(一七一)二月,河水又变清了。

    赏析与点评

    滑台城是古代黄河岸上的战略要地,战国时秦国东侵,越过韩、魏国境,占领原属郑国的廪延邑,并修筑了滑台城,以此为据点,扩张在中原东部的势力,设置了东郡。两汉、魏晋时期,东郡一带战略位置重要,滑台是必争之地。黄河在东郡滑台旁边流过,河水黄浊,但偶然变清,被视为神异。

    黎阳县、天桥津、逯明垒、鹿鸣台、白马城、关羽斩颜良处、韦津

    经 又东北过黎阳县南。

    注 黎,侯国也。《诗·式微》『黎侯寓于卫』是也。晋灼曰:『黎山在其南,河水径其东。』其山上碑云:『县取山之名,取水之阳,以为名也。』王莽之黎蒸也。今黎山之东北故城,盖黎阳县之故城也。山在城西,城凭山为基,东阻于河,故刘桢《黎阳山赋》曰:『南荫黄河,左覆金城,青坛承祀,高碑颂灵。』

    昔慕容玄明自邺率众南徙滑台1,既无舟楫,将保黎阳,昏而流,冰合于夜中,济讫,旦而冰泮,燕民谓是处为天桥津。东岸有故城,险带长河。戴延之谓之逯明垒,周二十里,言『逯明』2,石勒十八骑中之一,城因名焉;郭缘生曰『城,袁绍时筑』,皆非也。余按《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一年,郑釐侯使许息来致地,平丘、户牖、首垣诸邑,及郑驰道,我取枳道与郑鹿』,即是城也。今城内有故台,尚谓之鹿鸣台,又谓之鹿鸣城。王玄谟自滑台走鹿鸣者也3。济取名焉,故亦曰鹿鸣津,又曰白马济。

    津之东南有白马城,卫文公东徙,渡河都之4,故济取名焉。袁绍遣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关羽为曹公斩良以报效,即此处也。白马有韦乡、韦城,故津亦有韦津之称,《史记》所谓『下修武,渡韦津』者也。

    1 慕容玄明:鲜卑慕容氏所建后燕国皇帝慕容垂之弟慕容德,字玄明。慕容垂登位后,以德为车骑大将军,封范阳王,参决政事。其后慕容垂死,子慕容宝继位,为北魏拓跋氏所败,国亡。德率众自邺城迁至滑台,重建燕国,史称南燕。

    2 逯明:人名,是追随石勒的十八位骑士之一。

    3 王玄谟:南朝刘宋将领,曾参与元嘉北伐,平定刘义宣叛乱等战事。他自称出自高门望族太原王氏,但其他人不相信,称他为下邳王氏。

    4 “津之东”三句:卫,周武王弟康叔封国。原本都城在黄河以北的朝歌,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一带。公元前六六○年被狄人所破,卫懿公被杀,仅余五千遗民,其后依赖齐桓公的援助,在楚丘(河南浚县东)重新建国。卫文公时,迁都濮阳,国力有所恢复。

    译文

    河水又往东北流,经过黎阳县的南面。

    黎是古代的侯国,这就是《诗经·式微》所提及的“黎侯寓于卫”。晋灼说:“黎山在黎阳县的南面,河水流经它的东面。”山上有石碑,碑文说:“黎阳县因山而得名,在河水的向阳岸上(北岸),因此而命名。”王莽时改名为黎蒸。现在黎山东北面的旧城,就是从前的黎阳县城。黎山在城西,城依山而建,东面有大河阻隔,所以刘桢在《黎阳山赋》中说:“南面黄河屏蔽,左面坚城掩护,青坛上举行祀礼,高碑上颂扬神灵。”

    从前慕容玄明从邺城率领部众往南迁徙来到了滑台,因为没有舟船渡河,打算据守黎阳,到了黄昏,流动的冰块开始积聚,夜半时分冰已完全凝合,他们赶紧过河,到全部人过河完成,天已亮,冰逐渐融化。从燕地追随慕容玄明南下的民众,把这渡河的地方称为天桥津。东岸有座旧城,旁边有长河天险,方圆二十里,戴延之称之为逯明垒,逯明是石勒十八骑其中之一,城以他而得名;郭缘生说:“城是袁绍时所筑。”两种说法都不正确。我查阅《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一年(前三五九),郑釐侯派遣许息前来献地,包括平丘、户牖、首垣等几个城邑,直至郑国的驰道为界。我国取了枳道和郑鹿”,就是这城。现在城内有一座旧台,仍然称为鹿鸣台,所以这城又称鹿鸣城。王玄谟从滑台败走鹿鸣,就是这里。渡口亦因此取名,所以称为鹿鸣津,又称为白马济。

    渡口的东南面有白马城,卫文公东迁,渡河之后在此定都,渡口因此得名。袁绍派遣颜良攻打防守白马城的东郡太守刘延,关羽为了报效曹公收容之恩,替他斩杀了颜良,就在这地方。白马城附近有韦乡、韦城,所以渡口又有韦津的别名,这就是《史记》所说:“攻下修武,渡过韦津。”

    赏析与点评

    黎阳县的白马津,是古代黄河下游的一处重要渡口,古人面对浩瀚的滚滚浊流,望而生畏,渡河时往往险象环生,因此流传了不少渡河故事。黎阳白马津最为人乐道的故事,就是关羽斩颜良。但《水经注》没有提及,曹操的其中一个儿子曹彪,曾经封为白马王,曹操死后,长子曹丕继位篡汉称帝,诏诸弟入朝,白马王曹彪与临淄王曹植同时到洛阳,其后各自回封国,临别时,曹植撰诗赠别,即著名的《赠白马王彪》诗,其中几句:“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道尽旅途的艰险。王侯尚且如此,平民百姓,更是路途艰辛。

    元城县、沙鹿

    【】注 (河水)又东北径元城县故城西北,而至沙丘堰。《史记》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故县氏焉。』郭东有五鹿墟,墟之左右多陷城。《公羊》曰:『袭,邑也。』《说》曰:『袭,陷矣。』《郡国志》曰:『五鹿,故沙鹿,有沙亭。』周穆王丧盛姬,东征,舍于五鹿,其女叔届此思哭,是曰女之丘,为沙鹿之异名也。《春秋左传》僖公十四年,沙鹿崩。晋史卜之曰:『阴为阳雄,土火相乘,故有沙鹿崩。后六百四十五年,宜有圣女兴,其齐田乎1?』后王翁孺自济南徙元城,正直其地,日月当之。王氏为舜后,土也,汉火也2。王禁生政君,其母梦见月入怀,年十八,诏入太子宫,生成帝,为元后。汉祚道污,四世称制3,故曰火土相乘而为雄也。及崩,大夫扬雄作诔曰『太阴之精,沙鹿之灵,作合于汉,配元生成』者也4。

    献帝建安中,袁绍与曹操相御于官渡,绍逼大司农郑玄载病随军,届此而卒。郡守已下受业者,衰绖赴者千余人。玄注《五经》、《谶纬》、《候》、《历》、《天文经》,通于世,故范晔《赞》曰:『孔书遂明,汉章中辍矣5。』

    县北有沙丘堰,堰障水也。《尚书·禹贡》曰:『北过降水。』不遵其道曰降6,亦曰溃。『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风俗通》曰:『河,播也,播为九河』自此始也。《禹贡》沇州:『九河既道。』谓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洁、句盘、鬲津也,同为逆河。郑玄曰:『下尾合曰逆河。』言相迎受矣,盖疏润下之势,以通河海。

    1 “又东北”至“其齐田乎”段:前段考订“元城”、“沙鹿”地名的由来,为衬托“后六百四十五年,宜有圣女兴”的预言。这“圣女”出自战国时齐王室田氏的家族,目的是为汉元帝的皇后、成帝的母亲、王莽的姑母王政君编造神话。

    2 “后王翁”至“汉火也”段:据汉朝流行的五德终始学说,汉是火德,应被土德取代,而元城王氏出自田齐王族,田齐王族是帝舜后裔,帝舜属土德,因此按五德秩序,王氏应天命代替汉室统治天下云云。

    3 “汉祚”两句:即临朝听政,代皇帝发布诏令。四世,指汉成、哀、平和孺子刘婴。

    4 配元生成:即元帝原配皇后,成帝生母。

    5 “玄注”至“中辍矣”段:颂扬郑玄对儒学的重大贡献。

    6 “不遵”句:河水纵横分散,没有形成固定水道。

    译文

    (河水)又往东北流,经过元城县旧城的西北面,直抵沙丘堰。《史记》说:“魏武侯公子元的食邑就在这里,所以县因此得名。”城郭的东面有五鹿墟,墟附近的城墙有多处塌陷。《公羊传》说:“袭就是城邑。”《说》曰:“袭是塌陷的意思。”《郡国志》说:“五鹿,就是昔日的沙鹿,这里有亭。”周穆王的盛姬死了,当时穆王正在东征,把她的灵柩放置在五鹿,她的女儿叔?到了这里,因思念母亲而痛哭,这就是女?之丘,是沙鹿的别名。《春秋左传》记述:僖公十四年,沙鹿山崩。晋国太史占卜之后说:“阴凌驾了阳,土与火相斗,所以发生了沙鹿山崩。六百四十五年之后,应当有圣女出世,难道她是齐国田氏的后裔?”后来王翁孺从齐国的济南徙居元城,恰好地点、时间都能够对应。王氏又是大舜的后裔,属土德,而汉朝是火德。王仲孺的儿子王禁生女儿政君时,她的母亲梦见月亮飞入怀中。政君十八岁时,皇帝下诏书选入太子宫,生了成帝,成为元帝的皇后。汉朝政权旁落,连续四世由元后王氏临朝执政,所以说火与土相斗,而阴凌驾阳。元后驾崩,大夫扬雄写了一篇祭文说:“太阴的精魄,沙鹿的神灵,与汉室结合,匹配了元帝,把成帝诞生。”

    献帝建安年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屯兵对峙,相持不下,袁绍威逼大司农郑玄抱病随军,来到这里就死了。郡太守以下,受过他教导的学生,穿了丧服前来祭奠的有一千多人。郑玄注释过《五经》、《谶纬》、《候》、《历》、《天文经》等,通行于当世,因此范晔的《赞》词说:“孔子典籍的义理得以畅通明白,汉朝儒生的章句从此不再流传了。”

    元氏县的北面有沙丘堰。堰,是拦截水流的设施。《尚书·禹贡》篇说:“大河往北经过降水。(水流不依循水道而流称为降,又称为溃。)到了大陆泽,往北播为九河。”《风俗通》说:“河,就是散播。散播为九条河道。”就是由这地方开始。《禹贡》说:沇州(兖州)的“九条河道已经疏通。”九河是指:徒骇河、太史河、马颊河、覆釜河、胡苏河、简河、洁河、句盘河、鬲津河,都是逆河。郑玄说:“下端合流的称为逆河。”意思是诸河汇聚,合而为一。顺着水向下流的形势加以疏导,把河水通往大海。

    赏析与点评

    古代的黄河下游向东北方流,进入从前的沼泽区,河道分散,形成众多分支,古书上称为“九河”,“九”是最大的个位数,是众多的意思,不一定是确实的九条水道,但后世的注疏家为了满足九的具体数目,列举了九条河名,其实不必拘泥。战国至秦汉,黄河带来的泥沙,逐渐把沼泽填平,只残留几片水面。其中一些地方泥沙堆积成山丘,于是有沙丘、沙鹿等地名。战国时的赵国,在沙丘营建离宫,后来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回程时得病,在沙丘宫死去。东汉名儒郑玄也在沙丘去世。沙丘似乎是不祥之地。但沙丘附近的元城县,却是王莽的故乡。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