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渠水(卷二十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者也。又东北为酢沟3,又东北,鲁沟水出焉。役水又东北,埿沟水出焉。又东北为八丈沟,又东,清水枝律注之,水自沈城东派,注于役水。

    1 焦城:地名,在今郑州市东。

    2 上枳(zhǐ):地名,在今郑州市东。

    3 酢(zuò)沟:水道名,在今郑州市东。

    译文

    渠水又向东流,役水注入。役水发源于苑陵县西、隙候亭的东面。民间称为郄亭,并不正确,这是由于隙、郄读音相近而有误。中平陂,民间称之为埿泉,这就是古代的役水。《山海经》说:“役山,是役水的出处,役水向北流注入黄河。”可能就是指这条水道。这条水道向东北流,经过苑陵县旧城的北方,向东北方流经焦城的东面、阳丘亭的西面,民间称之为焦沟水。《竹书纪年》记载“梁惠成王十六年(前三五四),秦公孙壮率领大军讨伐郑国,围攻焦城,不能攻陷”,就是这座城。民间称之为驿城,并不正确。役水从阳丘亭向东流,经过山民城北面,就到了高榆渊。《竹书纪年》记载:“梁惠成王十六年,秦公孙壮率领大军修筑上枳、安陵、山民等城。”役水又向东北流,称为酢沟,又向东北流,鲁沟水从这里分出。役水又向东北流,埿沟水从这里分出。又向东北流,是为八丈沟,又向东流,清水的分支水道注入,水道从沈城往东分出,注入役水。

    赏析与点评

    鸿沟是人工水道,引入了不少水源,各水源名称不一,鸿沟也因不同水源的注入而另有名称,读史者难免混淆,《水经注》追源溯流,一一梳理。

    沫山、沫水、曹公垒、中牟

    注 役水又东径曹公垒南1,东与沫水合。《山海经》云:『沫山,沫水所出,北流注于役。』今是水出中牟城西南,疑即沫水也。东北流,径中牟县故城西2,昔赵献侯自耿都此3,班固云:『赵自邯郸徙焉。』赵襄子时,佛肸以中牟叛4,置鼎于庭,不与己者烹之,田英将褰裳赴鼎处也5。薛瓒注《汉书》云:『中牟在春秋之时,为郑之堰也。及三卿分晋,则在魏之邦土。赵自漳北,不及此也。』《春秋传》曰:『卫侯如晋,过中牟。』非卫适晋之次也6。《汲郡古文》曰:『齐师伐赵东鄙7,围中牟。』此中牟不在赵之东也。按中牟当在漯水之上矣。按《春秋》:『齐伐晋夷仪8,晋车千乘在中牟。卫侯过中牟,中牟人欲伐之。卫褚师圃亡在中牟,曰:「卫虽小,其君在,未可胜也。’齐师克城而骄,遇之必败。」乃败齐师。』服虔不列中牟所在。杜预曰:『今荥阳有中牟,回远,疑为非也。』然地理参差,土无常域,随其强弱,自相吞并,疆里流移,宁可一也?兵车所指,径纡难知。自魏徙大梁,赵以中牟易魏。故赵之南界,极于浮水,匪直专漳也9。赵自西取后止中牟。齐师伐其东鄙,于宜无嫌10,而瓒径指漯水,空言中牟所在,非论证也。汉高帝十一年,封单父圣为侯国。

    1 曹公垒:曹操与袁绍两军在官渡隔水对峙,曹军所建的营垒。

    2 中牟县:今河南省郑州市东有中牟县,其地位于战国时韩、魏两国交界,汉高祖时设置中牟侯国,后国除为县。战国初年赵国曾都中牟,但赵国领土在黄河以北,与今黄河以南的郑州市中牟县距离甚远,赵国不可能在此地建都,经学者考证,赵都中牟同名异地,应在今河南省北部鹤壁市。

    3 赵献侯:战国初年赵国君主,名浣。当时赵国尚未称王,死后称赵献子,其后其子赵烈侯称侯,追谥其父为赵献侯。耿:地名,古代有多处城邑名耿,其中一处在今河南省温县东,商王祖乙把国都从相迁到邢,邢古代读音与耿相同,又写成耿。其后盘庚自耿迁都到殷,即今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4 佛肸(bì xī):人名,春秋时晋国赵氏的家臣,与孔子同时。出任中牟的县宰,其后据中牟城叛变,邀请孔子辅助。《论语·阳货》记录此事: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译文:佛肸邀请孔子,孔子有意前往。子路说:“我听您以前说过:‘做坏事的人那地方,君子不会前去。’佛肸占据中牟反叛,您却要去,怎么解释?”孔子说:“对,我说过。没听说过坚硬的东西吗?磨也磨不坏;没听说过洁白的东西吗?染也染不黑。我岂能像个葫芦瓜,只挂起来而不让人吃呢?”)《古列女传》记载了一则赵襄子指斥佛肸母亲教子无方、她据理反驳的话:“今妾之子少而不慢,长又能使,妾何负哉!妾闻之,子少则为子,长则为友,夫死从子。妾能为君长子,君自择以为臣,妾之子与在论中,此君之臣,非妾之子。君有暴臣,妾无暴子,是以言妾无罪也。”意思是我自幼把儿子教育成材,你因为他的才能任用他,可知并非我教子无方。儿子长大了,我只能当他是朋友,丈夫死了我只可以跟着儿子生活。是你选择他为臣,他反叛了,岂是我的罪过。其中“夫死从子”一语,被后世一些人断章取义,作为古代中国妇女没有地位的证据。

    5 褰(qiān)裳:裳,本义是套裤;褰裳,指夏天赤裸上身只穿短裤。《礼记·曲礼上》:“暑无褰裳。”唐白居易《夏日闲放》诗:“时暑不出门,亦无宾客至。静室深下帘,小庭新扫地。褰裳复岸帻,闲傲得自恣。”

    6 适:前往。次:接近、旁边。

    7 鄙:边境。

    8 夷仪:地名,位置不详。

    9 匪:并非。

    10 嫌:矛盾、冲突。

    译文

    役水又向东流,经过曹公垒的南面,东面与沫水会合。《山海经》说:“沫山,是沫水的发源之处,沫水往北流注入役水。”现今这条水道发源于中牟城西南,可能就是沫水。役水往东北流,经过中牟县故城西面,昔日赵献侯从耿迁都到这里,班固说:“赵国从邯郸迁都到此。”赵襄子时,佛肸据守中牟反叛,在中庭放置大鼎,不追随自己作反者,投入鼎中烹煮,这里就是田英穿了短衣走近大鼎就死的地方。薛瓒注《汉书》说:“中牟在春秋之时,位于郑国的边界。到战国初三家分晋时,则成为魏国的土地。赵国领土在漳水之北,不到这地方。”《春秋传》说:“卫侯到晋国,经过中牟。”这里并非在从卫国往晋国的路线之上。《汲郡古文》说:“齐国军队攻打赵国东部边境,围困中牟。”这里的中牟不在赵国的东面。经考证,中牟应当在漯水之上。查证《春秋》记载:“齐国攻伐晋国的夷仪,晋军战车千辆在中牟戒备。卫侯经过中牟,中牟人准备攻击他。卫国人褚师圃逃亡出国,当时在中牟居住,对中牟人说:‘卫国虽然弱小,但国君在阵中,你们没有必胜把握。齐国军队攻克了一些城邑,非常骄傲,卫国军队与他们交战,必能打败他们。’卫军最终打败齐军。”服虔注《春秋》,没有说明中牟在什么地方。杜预说:“现在的荥阳郡有中牟,但位置太迂回遥远了,很有可能不是那里。”但地理形势复杂多变,地方界线没有固定范围,列国之间随着力量的强弱变化而互相吞并,以致疆土变动不定,怎可轻易认定一地?战争之中,军队和战车的指向变动不拘,以致路线曲折迂回,难以知晓。魏国迁都大梁之后,赵国以中牟与魏国交换。因此赵国的南方边界,最远到达浮水,并非只限于漳水。赵国往西伸展,到达中牟而止,齐军攻伐它的东方边境,没有矛盾之处。而薛瓒随意指称漯水,凭空断言说是中牟的所在,没有经过论证。汉高帝十一年(前一九六),把这里封给单父圣为侯国。

    赏析与点评

    异地同名是常有的情况,鸿沟运河附近有中牟城,而战国时赵国曾经迁都中牟,但赵国领土主要在大河以北,两个中牟是否是同一个地方,历来注释家颇有争议,郦道元也未能确定,他提出:“地理参差,土无常域,随其强弱,自相吞并,疆里流移,宁可一也?”没有实证之前,应予存疑,不应轻易否定。

    中牟泽、圣女陂

    【】注 沫水又东北,注于役水。昔魏太祖之背董卓也1,间行出中牟,为亭长所录2。郭长公《世语》云:『为县所拘,功曹请释焉。』役水又东北径中牟泽,即郑太叔攻萑蒲之盗于是泽也3。其水东流,北屈注渠。《续述征记》所谓『自酱魁城到酢沟十里』者也。渠水又东流而左会渊水。其水上承圣女陂,陂周二百余步,水无耗竭,湛然清满,而南流注于渠。渠水又东南而注大梁也。

    1 “昔魏”句:指曹操背叛董卓。

    2 亭长:秦汉时管理地方治安的县小吏,其下有求盗等人员。汉高祖微时,曾任泗水郡沛县泗上亭长,结交不少市井之徒。

    3 萑蒲(huán pú):本义为两种芦苇之类水生植物,古代盗贼、土匪经常藏身萑蒲密布的沼泽中,因此萑蒲又指盗贼。

    译文

    沫水又向东北方流,注入役水。从前魏太祖曹操背叛董卓,绕路到了中牟,被亭长所拘留。郭长公《世语》说:“被县吏所拘留,功曹(县官吏职位)请求把他释放。”役水又向东北流,经过中牟泽,(春秋时)郑太叔进攻萑蒲的盗贼,就是在这片沼泽。役水往东流,向北屈折注入渠水。这就是《续述征记》所说:“从酱魁城到酢沟十里。”渠水又往东流,左面与渊水会合。渊水源头承圣女陂而来,圣女陂方圆二百余步,水不会干涸,水面光洁如镜,清水满池,向南流注入渠水。渠水又往东南,向大梁流去。

    赏析与点评

    河南荥阳的中牟城,是曹操在参与反对董卓的事件中失败后,逃出洛阳时被拘留的地方。

    浚仪县、梁沟

    经 又东至浚仪县。

    注 渠水东南径赤城北,戴延之所谓西北有大梁亭,非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八年,穰疵率师及郑孔,夜战于梁赫,郑师败逋1』,即此城也。左则故渎出焉。秦始皇二十年,王贲断故渠2,引水东南出以灌大梁,谓之梁沟。又东径大梁城南,本春秋之阳武高阳乡也,于战国为大梁,周梁伯之故居矣3。梁伯好土功4,大其城,号曰新里,民疲而溃,秦遂取焉。后魏惠王自安邑徙都之,故曰梁耳。《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是也。秦灭魏以为县。

    1 逋(bū):逃跑。

    2 王贲(bēn):秦始皇大将,老将王翦之子,《史记》载:秦王政二十二年(前二二五)王贲攻魏,引河水灌魏都大梁,大梁城坏,尽取其地,魏王假降,魏亡。

    3 周梁伯:西周诸侯,后被晋国所兼并。

    4 土功:古代建筑城墙、宫室必须动用大量人力,役使百姓,称为土功。

    译文

    渠水又往东流到了浚仪县。

    渠水向东南流,经过赤城北面,戴延之所说“西北有大梁亭”,并不正确。《竹书纪年》所记“梁惠成王二十八年(前三四二),穰疵率领大军到达郑国的孔邑,连夜在梁赫交战,郑军大败逃跑”,就是这座城。左面,有旧水道分出。秦始皇二十年,王贲堵截这条旧渠道,引水向东南流出,淹灌大梁城,这水道称为梁沟。又向东流经大梁城南面,这原本是春秋时的阳武高阳乡,战国时称为大梁,这就是周朝梁伯的故居。梁伯喜欢大兴土木,他把这座城扩大,称之为新里,却因百姓过度劳役而人心涣散,秦国于是把它夺取了。其后魏惠王把首都从安邑迁到这里,因此又称为梁国。这就是《竹书纪年》所记:“梁惠成王六年(前三六四)四月甲寅日,迁都到大梁。”秦灭魏之后,设置为县。

    赏析与点评

    战国时期,鸿沟运河流经的最重要城市,是魏国的首都大梁。鸿沟就是为了贯通大梁与淮河以北众多支流而开凿,因鸿沟的贯通,大梁成为了中原的水道枢纽。秦汉以后,由于鸿沟的逐渐淤塞,大梁亦一度衰落,隋唐以后,新的人工水道通济渠(又名汴河)开通,大梁再次成为交通枢纽、经济中心,大梁亦改名为汴州、开封府。

    大梁城、夷门

    【】注 汉文帝封孝王于梁1,孝王以土地下湿,东都睢阳2。又改曰梁,自是置县。以大梁城广,居其东城夷门之东。夷门,即侯嬴抱关处也3。《续述征记》以此城为师旷城4,言:『郭缘生曾游此邑,践夷门,升吹台,终古之迹,缅焉尽在。』余谓此乃梁氏之台门,魏惠之都居,非吹台也,当是误证耳。《西征记》论仪封人即此县,又非也。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为大沟于北郛5,以行圃田之水。』《陈留风俗传》曰:『县北有浚水,像而仪之,故曰浚仪。』余谓故汳沙为阴沟矣,浚之,故曰浚,其犹《春秋》之浚洙乎?汉氏之浚仪水,无他也,皆变名矣。其国多池沼,时池中出神剑,到今其民像而作之,号大梁氏之剑也。

    1 孝王:汉文帝窦皇后所生幼子,名武,景帝同母弟,封梁王。窦太后曾迫景帝承诺死后传位梁王,后来景帝反悔,并疑忌梁王。梁王臣僚因涉嫌在长安买凶刺杀大臣袁盎获罪,梁王忧愤而死,在梁王之位二十四年,谥号为孝,因此称梁孝王。其陵墓在永城市芒砀山,现经考古发掘,出土大量文物。

    2 东都睢阳:迁都东方的睢阳。睢阳因在睢水之阳(北岸)得名,即今河南省东部的商丘市,西周以来为宋国都城,宋亡,其地入魏。宋朝为南京归德府。

    3 侯嬴抱关:侯嬴,魏国隐士,屈身为夷门守门小吏。得魏公子信陵君尊重,为信陵君定计让曾受恩于信陵君的魏王宠妃如姬,从魏宫中盗出虎符,发兵救赵,史称“信陵君窃符救赵”。

    4 师旷:春秋时晋国盲人音乐家,生而无目,自称“盲臣”,他精通音律,善弹古琴,亦善鼓瑟。他曾对晋平公谈论为学之道说:“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摸黑而行)乎?”意思是就算年纪老了,虽然学习能力衰退,但仍需学习,总比暗昧不学好些。

    5 郛(fú):古代城墙外围再建一圈的大城。

    译文

    汉文帝把儿子孝王封于梁,孝王觉得土地低洼潮湿,迁都到东面的睢阳。又将睢阳改称为梁,自此之后设置县。因为大梁城十分广大,县治设在东城夷门的东面。夷门,就是(战国时隐士)侯嬴看守城门的所在地。《续述征记》认为这城是师旷城,说:“郭缘生曾经游历这城,走过夷门,登上吹台,古代的遗迹,全都能看见。”我认为这应该是梁国的台门,魏惠王的都城所在,却不是吹台,郭缘生弄错了。《西征记》提到仪城封人,以为仪城就是这个县,又不正确了。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前三三九)三月,在北面城侧开辟大沟,以疏通圃田泽的积水。”《陈留风俗传》说:“县的北面有浚水,其形状方正,因此称为浚仪。”我却认为昔日的汳沙原本是一条小沟,经过疏浚扩大,所以称之为浚,这岂非与《春秋》所说的浚洙同一意思?汉朝称为浚仪水,没有别的原因,这是名称的变异而已。这地方多池沼,古时池中曾冒出神剑,时至今日,当地的百姓还仿照它的式样制剑,号为大梁氏之剑。

    赏析与点评

    战国时期,魏国的首都大梁,曾经是各方游士向往的城市,孟子到大梁见梁惠王,而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在大梁招贤纳士,成为后世佳话。秦汉以后,大梁衰落,汉文帝封少子刘武为梁王,国都迁往东面的睢阳。

    吹台

    【】注 渠水又北屈,分为二水。《续述征记》曰:『汳、沙到浚仪而分也。汳东注,沙南流。』其水更南流,径梁王吹台东。《陈留风俗传》曰:『县有苍颉1、师旷城,上有列仙之吹台,北有牧泽,泽中出兰蒲,上多俊髦2,衿带牧泽,方十五里,俗谓之蒲关泽。』即谓此矣。梁王增筑以为吹台。城隍夷灭,略存故迹,今层台孤立于牧泽之右矣。其台方百许步,即阮嗣宗3《咏怀诗》所谓『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晋世丧乱,乞活凭居4,削堕故基,遂成二层。上基犹方四五十步,高一丈余,世谓之乞活台,又谓之繁台城5。

    1 仓颉:相传为轩辕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大臣,被尊为汉字之祖,称为“仓颉先师”、“仓颉圣人”。后世有多处纪念仓颉的古迹,河南新郑市城南是其中之一,宋朝时修建“凤台寺”。

    2 髦(máo):本义为长发下垂。俊髦,指年轻才俊,此处喻意为美丽的花卉。

    3 阮嗣宗:阮籍字嗣宗,文学家,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

    4 乞活:西晋末,五胡乱华,北方逃难百姓聚结成群,称为乞活。

    5 繁(pó)台:今开封城东南仍有此景点,原是一座长约百米自然形成的宽阔高台,上建有寺院,但已废毁,只余一座建于北宋开宝年间(九六八至九七六)的繁塔,是开封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

    译文

    渠水又向北转弯,分流为两条水道。《续述征记》说:“汳水、沙水到了浚仪就分流。汳水往东流,沙水往南流。”沙水继续向南流,经过梁王吹台的东面。《陈留风俗传》说:“县境有苍颉、师旷城,城上有群仙并列的吹台,北面有牧泽,泽中生长出兰蒲,上面有很多美丽的花朵,像牧泽的衿带,牧泽十五里见方,民间称之为蒲关泽。”就是说这景色。梁王在此基础上继续修筑,建造吹台。现今城墙和护城河已经倒塌和消失,只有少量遗迹留存,其中有数层台阶,孤伶伶地挺立在牧泽的右方。吹台方圆约百步,就是阮籍《咏怀诗》所说“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的吹台。西晋末战乱不休,“乞活”(成群的流民)居住在台下,他们把原来的台基削平,于是吹台分为两层。上层台基仍然有四、五十步见方,高一丈多,民间称之为乞活台,又称之为繁台城。

    赏析与点评

    梁孝王的吹台,是大梁城曾经繁荣一时的历史见证。西晋末天下大乱,吹台成为了流民乞活栖身之所。

    阴沟、鸿沟

    【】注 渠水于此,有阴沟、鸿沟之称焉。项羽与汉高分王,指是水以为东西之别1。苏秦说魏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是也。故尉氏县有波乡波亭2,鸿沟乡鸿沟亭,皆借水以立称也。今萧县西亦有鸿沟亭3,梁国睢阳县东,有鸿口亭。先后谈者,亦指此以为楚、汉之分王,非也。盖《春秋》之所谓红泽者矣。

    1 “项羽”两句:事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2 尉氏县:今属河南省开封市。

    3 萧县:今安徽省北部有萧县。

    译文

    渠水到了这里,有阴沟、鸿沟的名称。项羽与汉高祖分地为王,指定以这条水道为东、西的分界。苏秦游说魏襄王说:“大王的辖地,南有鸿沟。”所指就是这水道。从前的尉氏县有波乡波亭、鸿沟乡鸿沟亭,地名都因为水道而来。现今萧县西面亦有鸿沟亭,梁国睢阳县东,有鸿口亭。从前和现在的谈论者,都指称这水道是楚、汉的分界,不正确。其实这是《春秋》所称的红泽。

    赏析与点评

    鸿沟在历史上留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项羽与刘邦定约,划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定约之后,项羽退兵,但刘邦马上悔约,命韩信、彭越、英布发兵追击项羽,结果项羽在垓下被围,兵败自杀。

    逢泽、棋痴

    【】注 渠水又东南流,径开封县,睢、涣二水出焉。右则新沟注之。其水出逢池,池上承役水于苑陵县,别为鲁沟水,东南流,径开封县故城北。汉高帝十一年,封陶舍为侯国也。《陈留志》称:『阮简,字茂弘,为开封令。县侧有劫贼,外白甚急数1,简方围棋长啸2。吏云:「劫急。」简曰:「局上有劫亦甚急。」其耽乐如是。』故《语林》曰:『王中郎以围棋为坐隐,或亦谓之为手谈,又谓之为棋圣。』

    鲁沟南际富城,东南入百尺陂,即古之逢泽也。徐广《史记音义》曰:『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汲郡墓《竹书纪年》作:『秦孝公会诸侯于逢泽。』斯其处也。故应德琏《西征赋》曰:『鸾衡东指,弭节逢泽。』其水东北流为新沟。新沟又东北流,径牛首乡北,谓之牛建城。又东北注渠,即沙水也,音蔡。许慎正作沙音,言水散石也。从水少,水少沙见矣。楚东有沙水,谓此水也。

    1 白:禀报。数:多次。

    2 啸:运气呼叫。

    译文

    渠水又往东南流,经过开封县,睢、涣两条水道由此分出。右方有新沟水注入。新沟水发源于逢池,池水上游在苑陵县承接役水,另有分支为鲁沟水,向东南方流,经过开封县旧城的北面。汉高帝十一年(前一九六),把这里分封给陶舍,立为侯国。《陈留志》说:“阮简,别字茂弘,任职开封县令。县城外藏了一群打家劫舍的贼人,各地不断有紧急报告送来,阮简正在下围棋、长啸练气功。属吏说:‘贼人正在打劫,情势危急。’阮简说:‘棋局上也被劫,也很危急。’他沉迷玩乐到这个程度。”所以《语林》说:“王中郎把围棋称为坐隐,也有人称之为手谈,又有人称之为棋圣。”

    鲁沟水南岸靠近富城,往东南流,注入百尺陂,就是古代所称的逢泽。徐广《史记音义》说:“秦国派遣公子少官领兵到逢泽,与列国诸侯会盟。”汲郡墓《竹书纪年》记载:“秦孝公在逢泽与诸侯会盟。”就是这地方。所以应德琏(应玚)《西征赋》说:“鸾衡东指,弭节逢泽。”鲁沟水往东北流,称为新沟。新沟又往东北流,经过牛首乡的北面,称为牛建城。又往东北流,注入渠水,也就是沙水,读音蔡。许慎把读音更正为沙,意思是水中的散石。写法是水、少二字合成,水少,沙便看得见了。战国时楚国的东部有沙水,就是这条水道了。

    赏析与点评

    鸿沟在大梁以南穿过多条淮水支流,其中睢水、涣水都从鸿沟流出,向东南方流入淮水。鸿沟向南流,积沙渐多,称为沙水。

    陈国(淮阳)、汉相王君碑、死沙

    经 其一者,东南过陈县北。

    注 沙水又东径长平县故城北,又东南径陈城北,故陈国也1,伏羲、神农并都之。城东北三十许里,犹有羲城,实中2。舜后妫满3,为周陶正4。武王赖其器用,妻以元女太姬5,而封诸陈,以备三恪6。太姬好祭祀,故《诗》所谓『坎其击鼓,宛丘之下7』。宛丘在陈城南道东。王隐云:『渐欲平,今不知所在矣。』楚讨陈,杀夏征舒于栗门8,以为夏州,后……9城之东门内有池,池水东西七十步,南北八十许步,水至清洁而不耗竭,不生鱼草。水中有故台处,《诗》所谓『东门之池』也。城内有《汉相王君造四县邸碑》,文字剥缺,不可悉识。其略曰:『惟兹陈国,故曰淮阳郡』云云,『清惠著闻,为百姓畏爱。求贤养士,千有余人,赐与田宅』,『吏舍……自损俸钱,助之成邸』,『五官掾西华陈骐等二百五人10,以延熹二年』云云,故其颂曰『修德立功,四县回附』。今碑之左右,遗墉尚存,基础犹在。时人不复寻其碑证,云孔子庙学,非也。

    后楚襄王为秦所灭,徙都于此。文颖曰『西楚矣,三楚斯其一焉11。』城南郭里,又有一城,名曰淮阳城,子产所置也12。汉高祖十一年,以为淮阳国。王莽更名,郡为新平,县曰陈陵,故豫州治。王隐《晋书·地道记》云:『城北有故沙,名之为死沙13。』而今水流津通,漕运所由矣。

    1 陈国:周武王封大舜后裔胡公满为陈侯,建都于淮阳,即西周至春秋的陈国。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

    2 实中:结实坚固。

    3 妫满:又称胡公满。

    4 周陶正:负责制作陶器的大臣。

    5 元女太姬:元女,长女;太姬,称号,春秋及以前,女子称号用姓,男子称号用氏,周王室姬姓,所以王女称姬,陈国妫姓,所以陈女称妫。

    6 三恪:中国历代王朝分封前代王室后裔爵位,称为二王后、三恪(前二代后裔为二王后,封前三代后裔则称为三恪),表示尊崇宾客,给予封邑,祭祀前代宗庙。

    7 宛丘:山丘名。

    8 夏征舒:春秋时陈国贵族,曾弑君篡位,被楚国出兵干预杀死。史称其母夏姬为春秋时著名淫妇,多位贵族大臣为她而死,曾改嫁多次,丈夫都遭遇不幸。近年清华大学所藏战国时楚国竹简《编年史》发表,称夏姬是征舒之妻。

    9 赵一清认为此处语意未完,有脱文。

    10 五官掾:郡吏,负责春秋祭祀。西华:陈国属县。

    11 三楚:即南楚郢都(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区纪南城楚都遗址),东楚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及此处西楚陈(又称郢陈)。

    12 子产:郑国大夫。

    13 死沙:此处指干涸的河道。

    译文

    其中一条,东南经过陈县北部。

    沙水又往东流,经过长平县旧城的北面,又往东南流,经过陈城的北面,这是从前的陈国,伏羲、神农都曾经在这里建都。城的东北方三十多里,仍有一座羲城,十分坚固结实。大舜的后裔妫满,担任周朝的陶正。周武王对他监造的陶器非常满意,把长女太姬嫁给他,分封他到陈国,作为“三恪”之一。太姬喜欢祭祀神灵,因此《诗经》中有“坎其击鼓,宛丘之下”(鼓声咚咚地敲响,在宛丘的下面)诗句。宛丘在陈城南面的大道东侧。王隐说:“逐渐被夷平了,现在已不知所在了。”楚国攻打陈国,在栗门杀了陈国的篡位者夏征舒,以陈国为夏州县,后……城的东门内有一个池,池水自东至西宽七十步,自南至北八十多步,水非常清洁,而且从来不干涸,池中不生长鱼类和水草。池水的中央有一座旧楼台遗址,就是《诗经》所称“东门之池”。城内有一块《汉相王君造四县邸碑》,文字已经剥落残缺,不能够全部读通。大概的内容说:“现今的陈国,从前称为淮阳郡”等等,又说“王君以清廉爱民被赞扬,受到百姓敬畏和爱戴。他访求供养贤士,达千人以上,赐给他们田地和住宅”,“吏舍……自己减少俸禄,捐助建成房舍”,“五官掾西华县人陈骐为首的僚属二百零五人,在延熹二年(一五九)”等等,碑上的颂词说“修德立功,四县回附(修仁德,立功勋,邻近各县的百姓都来归附)”。现在石碑的左右两旁,仍有残垣破壁,祠庙的基址还在。当时人不查阅碑上的文字为证据,随便说这是孔子庙的学校,错误了。

    后来楚襄王被秦国所灭,把首都迁徙到这里。文颖说:“这是西楚,三楚其中之一。”陈城南部的城内,又有一座城,名为淮阳城,是春秋时郑子产所修建的。汉高祖十一年(前一九六),立为淮阳国。王莽时改郡名为新平,改县名为陈陵,淮阳曾经是豫州的治所。王隐《晋书·地道记》说:“城北有沙水旧水道,称为死沙。”但现今水流畅通,是水路的运输路线。

    赏析与点评

    鸿沟的南端终点,与颍水连接。颍水是淮水北岸重要支流,淮阳城位于颍水与鸿沟会合处附近。淮阳是古代陈国的都城,扼守南方通往中原的交通要冲。春秋时,南方的楚国兴起,不断向北扩张势力,陈国首当其冲,不得已从属楚国,最后被楚国所灭。战国中期,楚国受秦国攻击,国势削弱,被迫迁都到陈。

    宁平县、阳都陂

    经 又东南至汝南新阳县北。

    注 沙水自百尺沟东径宁平县之故城南1。《晋阳秋》称:『晋太傅东海王越之东奔也2,石勒追之,焚尸于此。数十万众,敛手受害,勒纵骑围射,尸积如山。王夷甫死焉3。』余谓俊者所以智胜群情,辨者所以文身袪惑,夷甫虽体荷俊令,口擅雌黄4,污辱君亲,获罪羯勒,史官方之华、王5,谅为褒矣。

    1 宁平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东宁平镇。西汉设宁平县,东汉光武帝将此地封为长妹伯姬宁平公主食邑。今已废入郸城县。

    2 东海王越:司马越,封东海王。西晋八王之乱最后一个胜利者,毒死晋惠帝,立晋怀帝,掌握军政大权。但南匈奴首领刘渊乘晋朝虚弱,起兵反叛,刘渊部将羯人石勒击败晋军。司马越在内忧外患中忧惧而死。

    3 王夷甫:王衍字夷甫,出自名门望族,司徒王戎的堂弟。王戎、王衍兄弟爱好清谈,不理实务,身为三公之一,却在政治纷争之中沉默自保,最终被石勒杀害。后世指责王衍“清谈误国”。

    4 雌黄:矿石结晶之一,色黄,有剧毒。中国古人用以为修改错字的涂改剂,因此引伸为“胡说八道”,例如成语“信口雌黄”。

    5 方:类此。华、王:魏晋名臣华歆、王朗。

    译文

    又往东南方到汝南郡新阳县北。

    沙水从百尺沟往东流,经过宁平县故城的南面。《晋阳秋》记述:“晋太傅东海王司马越战败,向东逃奔,被石勒追上杀害,焚尸于此。数十万军民众,无力抵抗遇害,石勒纵骑围射,尸积如山。王夷甫死在此地。”我认为,聪明的人能以过人的智慧使众人信服,能言善辩的人能以华丽的词藻为众人解除困惑,王夷甫虽然以其才智受人赞赏,又擅于辞令,辩才了得,却使君亲受辱,获罪于羯人石勒,史官把他与华歆、王朗相比,实在是推崇太过了。

    赏析与点评

    鸿沟的分支百尺沟并非重要的水道,但却是西晋灭亡最后一幕的事发现场。晋朝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被羯酋石勒击溃,逃奔到百尺沟,被石勒追上,“数十万众,敛手受害,勒纵骑围射,尸积如山”。西晋末年贵族、士大夫软弱无能,面对强敌,只能任由杀戮,实在无比悲凉,郦道元不禁为之叹息。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