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三 书记类[1]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年远日久,不特仙迹全泯,而并崆峒之名,亦埋没湮灭,后世绝无有知之者。时人因其尖峰乱耸,似乎莲瓣,中顶平圆,似乎莲蕊,肖其形而名之曰莲花山。

    国初有蓬头道人姓王者,不知何许人,云游至此,行迹古怪,语言深奥,人莫能识,咸以王蓬头呼之,自亦以王蓬头应之。常独步山顶,观其景象,确知其为西崆峒,欲复古迹,常引二虎募化十方,建造大顶无量殿,大弯紫霄宫地藏殿,一佛二菩萨殿,山根汤房古佛殿,以石为墙,以铁为瓦,其坚固稳妥,无出其右者。工程告竣,隐遁而去,不知所终。自此一方雨旸时若[71],岁稔年丰,四方朝拜者,如云之飞集焉。但山高气寒,盛夏犹雪,历年已多,或残或败,已失瞻观。乾隆辛亥(1791年),又遭回禄[72]之灾,大弯神殿圣像,尽皆城复于隍矣。由是神灵不妥,猛虎作殃,风雨不时,年岁荒歉。不但本境住户,多受饥寒,而且来往行人,亦遭其害。

    时有释子号洞然者,杨氏子也,初在俗家好善乐施,多积功行,人皆以善人称之。年至四十,顿有所悟,厌于世故,落发为僧,其行不改,而善人之名亦不易,人若皆不知其为僧者也。因游莲花山,慕古兴怀,顿发诚心,约集附近信士某人等,募化修造,山上山下,大小共五十一处,或补修,或重建,或创建,满山光彩,焕然一新。起工于乾隆某年,告竣于嘉庆某年,共费钱若干,前后数载,大工成就,如有神助。

    是举也,不特复王蓬头开山之古迹,且能彰广成子栖迟之洞天,洞然与众善士之功,岂小焉哉。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良有以也。

    16.栖云山香火地记

    尝思建庙观,所以报神明;安住持,所以续香火。香火兴旺,全赖住持;住持久远,尤赖养膳。养膳足而住持久,住持久而香火旺,香火旺而庙貌长新,神明安妥,风调雨顺,年丰岁稔,阁邑吉庆矣。

    栖云山朝元观,即古朝元庵,由来已久,为兰郡朝拜之名区,祈福之胜境。自唐宋迄明,称为福地。明末年间,流贼作乱,满山堂庙,俱遭火焚,古迹泯灭,惟有半山灵官殿一楹存焉。悟元道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云游至此,目睹心伤,遂募化十方,历三十余年,或重建,或添建,满山殿宇,重复一兴,较之古迹,加倍增盛矣。考之古碑,香火田地,四至[73]分明,甚是宽阔,多被俗家承粮[74]占去,难再复回。本山香火养膳,止有国朝康熙三十年间[75],周李二姓,争开和尚沟久已开除[76]钱粮,荒芜坡地一处,蒙县主批断,永为栖云山香火田地,其地每年收租,仅有石数而已。上下殿宇甚多,焚修之人不少,养膳缺乏,难以招众。功德大施主谢某张某赵某王某等,公同商议,量力捐资,或置买民间地,为住持焚修之用,或开垦官山[77]界内地,为零星补修之费,以作长久计。其计诚善矣,但恐年远日久,或有俗人租种,私自承粮霸占,以为己业,或有住持不守本分,偷卖俗家,败坏常住,或有别庙嗔恨争夺,均未可定。今将原有与续置各地方四至田亩,备细开明,俱载于石,永为千百年凭据云尔。

    17.谢氏善工记

    尝思世间见一善事,而即兴起作为者,固难其人。能作为而有始有终,终以全始者,更难其人。至于终以全始,瞻前顾后,不使久而废弛,永远长新如初者,更不易得其人也。

    榆中栖云山,朝元观,明末之时流贼作乱,满山庙宇皆被焚毁,惟有灵官殿一楹尚存,朝拜者皆不登山,行路者俱不上望,已为荒凉草木之坡。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予云游至金,访秦李仙迹于其山,适逢众善士意欲重兴道场,复还古迹,留予督工经理。爰是重修灵官殿,新建三清殿,黑虎殿,山底道院。工已及半,番逆作乱,兰城人民遭殃,募化钱谷大半落空,不能告竣。时有谢君讳祥者,固原义士也,与予为方外交,来山调病,见此败工,慨然捐银一百三十两,上下诸工,始得完成。又独建均利桥一通,五图亭一楹,朝阳洞一处,培补风景。栖云古迹,虽未全复,望之已有名山景象矣。五十一年(1786年),众善士复兴大工,重建混元阁,雷祖殿,斗母殿,王母宫,后山门马灵官楼,寿星庵,白云窝,山底山门楼,福缘楼,客亭道房。谢君与其弟祯禄福,同诚助捐银三百三十余两,又倡首捐银五十两,约众善士置买常住地,安住持焚修香火,二次共捐银五百余两,俱有碑记可考。

    噫,可谓有始有终,终以全始矣。及谢君辞世,乃郎[78]思孝思弟,每年捐助零星补修之费,十余年来,约有二百余金。嘉庆十八年(1813年),思孝独执百金来山,付予曰:“云山阴盛,土木不耐久长,祈将此项设法安排,以备他年修补之费,庶乎永远长新,不至前工枉费,方妥。”予因其念出至诚,遂将此项在外营利,以防不虞。但恐久后住持独吞入私,任其殿宇残败,有负善人功德,故将原由刊石垂后,一以彰谢氏兄弟父子相继作善之事迹,一以为住持每年补修之成规。

    噫,自明至今,一百七十余年,附近之人,小就不能,谢氏居于千里之外,而父子相继,缕续捐助,约计八九百金,始而帮成大工,终而防后以备不虞,真世间不可多得者,其功其善,可与栖云并传不朽矣。

    18.重修兴龙山玉皇行宫记

    尝思天下事,有得已而为之者,有不得已而为之者。得已而为之者,为之可,不为之亦可,为之其功小。不得已而为之者,为之方可,不为之不可,为之其功大。如兴龙山玉帝行宫,其即不得已而为之乎!

    省城东百里,榆中西十里,有争秀山,一名兴龙山,脉本马寒,峙对栖云,峰峦叠翠,松柏参天,砂环水抱[79],云笼霞飞,诚然一洞天福地也。一岭一壑,俱有神庙,一弯一岩,皆建琳宫,为四方朝拜之名区,阁郡祈福之胜境。最巅顶处,有玉帝行宫一院,考之碑记,明时万历二十八年庚子(1600年),邑侯王公[80],因旱亢取湫[81]于神泉,沛然下雨,百谷丰收。山西汶水县客人张梅,倡首出资七十金,并募十方,择山顶宽平处,创建玉帝行宫,报答天恩。其后重建有几,无记可考,年远日久,废迹极多,仅留大殿三楹,厢房六间而已。予初居栖云,已破漏不堪,今过三十年[82],其歪斜倾败,更不忍观,素怀重修之念,因工程浩大,杖头百文,不济于事,未敢轻举。嘉庆十年(1805年)冬月,清水驿梁公某刘公某等来山,予偶而言及此事,诸公慨然承当,愿尽力办理。时有西宁生员张某,亦闻风募化,共得银若干,即于十一年二月起工,重修大殿三楹,金妆神像,又开阔地基,窄者宽之,低者高之,重建山门楼三楹,内塑灵官圣像,耳楼四楹,两廊六楹,厨房二楹。将至完工,讵意[83]霖雨数月,山门地基走窜,木石俱脱。当斯时也,钱粮费尽,欲罢不能,束手无策。适逢萧关[84]谢君某,与侄某,来山探予,见此败工,愿为完全,复化银若干,重又兴工大作,添补材料,一气全成。又铸神钟一口,以彰神威,并建禅寺沟孤魂殿一楹,神像一尊,厨房一间。前后共化银若干两,共费银若干两。一时美轮美奂[85],鸟革翚飞[86],俨然金阙云宫,蜃楼瑶台,别一规模矣。

    是举也,梁刘诸公倡首于前,谢君叔侄完工于后,不有倡首之人,神殿几废,不有完成之人,大工难就,如诸君者,皆不得已而为之者,其功顾不大哉!更望后之君子,时为修补,永远长新,其功之大,亦无量矣。是为记。

    19.重修清水驿北关帝庙记

    尝思天下大美之事不易作,天下大善之事不易成。不易作而用恒心以作之,不易成而强尽力以成之,始虽难而终必易。特以经久不易之大事,必须经久不已之大功而方成。如清水驿关帝北庙,重修之工是也。国朝首重祀典,凡有捍大患[87],御大灾,大仁大德,有功于世者,皆在祀典之例,独于武夫子、关圣帝君,尊王尊帝,倍加崇敬,大而都省,小而郡邑,皆命有司春秋致祭者,以其帝君生前大忠大义,扶正攘奸[88],死后至灵至应,护国祐民,至我国朝,屡有感应,显化济世,真灵如在耳。凡我下民,亦当见像动诚,朝夕顶礼,而罔敢有替者。

    清水驿为通衢大道,商贾集场,堡中街西有帝君二庙并列,南为客商议事之会馆,北则士庶祈福之堂庙。北庙不知创于何代,修于何时,无记可考,年远日久,土木朽坏,墙垣倾塌,神像剥色,将有城复于隍之患。来往之人,过者凄惨,望者伤心。本镇刘公李公某等,不忍坐视,意欲修补,无力可办。于嘉庆元年(1796年),约集同心若干人,集纳祭神小会,数年积聚制钱若干文,遂于嘉庆八年(1803年),兴工动作。因其钱粮缺乏,一切匠作小工饭食,会中人轮流派管。补修大殿,重建赛楼[89],复建山门三楹,左右马祖火神陪殿六楹,客庭三楹,配合成局,规模甚大。其如土木工程虽完,而马祖[90]、火神圣像,与夫彩画金妆之费,无项可出,只得半工而止。会众议请阁镇士庶客商人等,量力捐资,以助不及。讵意连年岁歉,布施仅收其半,总得制钱若干文。嘉庆十一年(1806年),有赵某李某,顿发诚心,同会众商议,庙中复请摇会[91],以备添凑成工。历年会中所拔布施,并营运利钱,共得制钱若干文,爰于十三年塑神金妆,十五年彩画,内外完全告竣。是役也,起工于嘉庆八年(1803年),告竣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前后八年之久,而大工方成。总计各项布施,共得制钱若干文,各项共费制钱若干文。

    噫,大美大善之事,岂易作哉?亦岂易成哉?不易作而竟能作之,不易成而终能成之,若非诸公存恒久不已之志,劳心劳力,鞠躬尽瘁,以诚格神,岂能成此恒久不易之事乎?自今忆昔,败者而复兴,无者而复有,鸟革翚飞,画栋雕梁,庙貌威严,神像光彩,上下内外,焕然皆新,过者举目,游者悦心,神妥人安,为清水驿一大胜境矣。尤望后之君子,见像作福,时为修补,永远长新,不至残败,幸甚。

    20.创建栖云山三清天真元坛诸殿记[92]

    古人有“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者,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若创见栖云山诸殿则有异。金城东百里,栖云山,南连马寒,北对虎丘[93],东共兴龙而并秀,西与凤岭[94]而争奇,且双峡水锁,百峰拱朝,或开或阖,形如落凤,或起或伏,势若飞龙,诚甘省之名山,兰郡之胜境。唐宋时神殿甚多,香火兴旺,称为洞天福地焉。至明朝,或移或毁,仅留灵官殿焉。数百年来,远近游人,几不知有栖云矣。庚子(1780年)秋,予因信士葛某善愿,监修灵官殿工毕,路过阿干镇[95]炭山,适逢狄公讳某者,问余曰:“栖云工告竣否?”余曰:“已告竣矣。”公曰:“衰败已久,仅一小殿,何能大兴?”余曰:“殿后有台,相传谓三清宫旧基,公曷[96]发心成此功德?”公曰:“道人若为代理,吾虽无力大成,亦可小就。”遂倡首捐制钱若干文,募制钱若干文,遂起建三清磁瓦殿一楹,元坛磁瓦殿一楹。省城崔公某姜公某等,共捐募制钱若干文,起建天真殿一楹,山顶道房四楹,洗心亭道房五楹,楼房三楹,牌坊二座,悬楼一楹。一时诸大德不约而合,各工并兴,起工于庚子秋八月,告竣于壬寅(1782年)夏五月,岁余而鸟革翚飞,美轮美奂,俨然洞天福地,数百年埋没之景色,复见于今日。如诸公者,可谓言行不亏,勇于善事。自今而后,吾闻其语矣,吾见其人也。

    21.迎善桥记

    桥名迎善,何由而名之乎?争秀山为兰郡之名区,榆中之福地,每年六月圣会[97],来往朝拜进香数千人。若遇峡水泛涨,咫尺千里,彼岸难登,止有望空长叹而已。旧有唐公[98]桥,山水冲崩多年,人病[99]于涉渡,虽后有善士重建,亦仅数年朽坏。榆中土瘠人贫,钱粮缺乏,即有善士,心有余而力不足,香客多虔诚而来,拂幸而去,香火不旺,大失名山作福之景象矣。

    嘉庆九年(1804年),乡约[100]魏某郝某,奉邑侯李公[101]命,募化十方,共得银若干两。于是察其水性急缓之势,相其河形宽平之处,帮岸筑埧[102],创建桥梁,迎接朝拜善士,兴旺灵山香火,此迎善桥所由名也。其桥创建于嘉庆九年,成全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前后共费银若干两。桥成之后,恐其久而有伤,复约同心善士,若干人,各出资财,攒簇制钱若干文,生息备患,作长久计。

    是举也,不惟迎人之善,而亦行己之善,利人利己,善己善人,其在是欤[103]?更望会中之人,与会众后人,常怀迎善之心,时为修补,永远长存,不致有伤,则神人俱幸,功德无量矣。

    22.重建迎善桥记

    争秀山,一名兴龙山,与栖云山东西对峙。两山为兰郡州邑朝拜祈福之灵区。中间[104]石峡,曲屈十余里,有大溪一道,长流不息焉。其源出自马寒山,西至分水岭,东至鹁鸽崖,大小沟涧众水会合,自争秀山根流过,出峡口而去。每逢六月朝拜之期,或值溪水泛涨,波浪湧猛,朝拜者阻隔,往往望山焚香而去。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有邑侯唐公,建造桥梁以通来往。十数年间,暴水冲崩,城复于隍矣。三十年间,有总圣殿[105]会众,仍于旧址之处,砌石成埧,建桥一通,以复古迹。八九年间,又被冲崩。嘉庆九年(1804年),邑侯李公,命乡约魏某郝某等,择其水势稍缓之处,募化十方,又建桥一通,名曰迎善桥。工完之后,附近众善信士,各捐资财,攒簇制钱若干串文,在外营利,每年补修,以为长久之计,名曰迎善会。讵意十五年(1810年)六月,夜半大雨,复被暴水冲崩无迹,前工俱废。呜呼,四十余年,三兴三废矣。迎善会众,不忍坐视,公议重建,以全前愿。但时值年荒,会众所捐资财有限,不济大事,无奈募化十方,得来制钱若干文。相其形势,改其埠坝[106],于上桥之下,下桥之上,依山破石,缺者补之,碍者鑱[107]之,低者填之,高者削之,大梁在上,扶梁在下,栏杆以防险,护板以围梁,校[108]之旧桥,高而且大,稳而且坚。桥头两岸,西建牌坊三楹,东建亭子一楹。就山修道,河底大石帮砌,路边造作石栏。中道建立小坊,接连旧日牌坊路口。工完之后,又于桥西建立东西厢房四间,招人居住,打扫道路,并防牛羊残伤之患。更将所余钱文,与旧会所存钱文,在外营利,仍备修补之费。

    是举也,起工于嘉庆十五年七月,完工于嘉庆十六年五月,各项共费制钱若干文,以此大工成就于大荒之岁。若非众心一心,感格神明,暗中默助,何能至此?自此而往,香客无病涉之苦,神庙有长明之灯,更望后之君子,当忆创造维艰,勿废迎善之事,幸甚。

    23.栖云山朝元观新开新庄沟山坡地记

    栖云山朝元观,古刹也,不知创于何代,无记可考。相传明末之时,遭贼火焚毁,仅存半山灵官殿一楹。乾隆己酉岁[109],悟元道人云游至此,募化重建,经十二寒暑,诸神殿宇始得完工。奈何山高阴盛,一冻一消,数年之间,即有捐伤,若不随时修补,崩塌之患必不能免。但殿宇甚多,常住淡泊,万不能年年募化。悟元道人虑及于此,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同阁学绅衿刘某杨某,并乡保朱某李某等,共同商议,将兴龙栖云官山界内沙坳沟,即今新庄沟,古来开过已荒多年坡地,仍复开垦,作栖云山朝元观零星补修之费。因无绞用[110],彼时未便举动。嘉庆四年(1799年),原修工功德主众人,量力捐资,共得银若干两,遂开庄基一处,住房八间,五年开过地四十余埫,其余荒坡,以待续开。口粮人工,共费制钱若干文。其已开者,后续开者,或住持自种,或外人租种,所得租粮多寡,一半作为住持养膳,一半作为零星补修之费。恐其年远日久,或住持独吞入私,或有俗人霸占,或有别庙争夺,均未可定,故将开地原由,勒之于石,以为永远凭据云尔。

    24.重建兴龙山关帝阁水火楼记

    国朝首重祀典,凡御大灾,捍大患,有益于人民者,无不祀之,独于关帝,敕封[111]神武灵祐仁勇大帝,春秋二祭,与至圣先师相配,得享太牢。特以大帝屡显灵应,护国佑民,凡有血气者,无不沾惠焉。

    金邑西十里,有兴龙山,为兰郡之灵区,祈祷之福地。中抽一脉,曲折而下,节节有庙。落河一嘴,龙虎环抱,流神旋绕,朝应有情。上有大帝殿三楹,不知创建于何代,重修有几次,无记可考。破墙之中,藏有木牌,上载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金县把总林启明重修。观其形势,亦不过将就旧料,仅护神像已耳。至今五十余年,木朽墙裂,风雨不蔽。来往香客,见者心酸,望者神悚,因其工程浩大,无有敢妄动者。余居栖云,修工三十余年,蒙诸神默佑,不忍坐视,嘉庆十八年(1813年),意欲募化重修,以妥神明。方当举工,附近众善士,闻风发心,不约而合,或捐或化,共成大工。细审旧基,三面悬崖,窄而且陡,帮筑甚难,开阔掣肘[112]。爰是斩削东崖,移泉改路,别筑地基,离虚就实,扭转坐向,起建东楼三间,上坐圣像。帮修旧基,立客亭三间,实底虚檐,南北各小游廊二间,东楼南角立厨房二间,北角立库房二间,山门之外,南北各立穿路小楼一间,南坐水星,北坐火星,取水火既济之意。移立石菩萨殿,改削石像,成全后半之工。又开展地基,立道房四间,并作周围墙垣,上下三层,接连一气,配合成局。

    是役也,起工于嘉庆十八年七月,告竣于十九年九月,共化银若干,共化钱若干,共化粮若干,各项共费银钱若干,前后一载有余。窄者阔之,低者高之,小者大之,虚者实之,败者兴之,画栋雕梁,鸟革翚飞,神像光彩,香烟笼谷,龙山生色矣。

    25.兴龙山记

    榆中之西,七八里,有大峡口,中有清溪一派,长流不息,金川之地,借赖浇灌,百里庄村,皆受其惠焉。由峡口而入,约五里许,当峡有藏灵壁,如屏塞门。过壁数武[113],忽然开阔,有东西二山,对峙而列,西曰栖云,东曰兴龙。二山脉本马寒,各自分支。兴龙山自白崖子岭过峡,突起祖宗,从鹁鸽崖旋至尖山子白草原,曲折而来,水星行脉,至新庄沟起太阴金星前,偏抽一脉,到头起顶,开睁成仙人大坐形。中落一脉,徐徐而下,至山口溪边而止。龙虎砂长抱,凤凰岭为案[114],清波涧为带,大凹山,凤凰嘴,黄石崖,栖云山,皆为朝应,秀气聚内,松柏参天,峰峦敦厚,叠翠堆岚,烟笼霞飞,鸟鸣鹿游,景致不可尽述。

    自山底迎善桥而过,上登天梯云路,不数武,旁崖有山神洞,过洞曲径而上,有滴水岩,稍上有关帝阁,门外有玉液泉,水火楼,泉头有石菩萨殿,再上有豁落峰灵官殿,后有三大士殿,路左有伽蓝殿,直上有大佛殿,药王殿,圣母殿,盘路而上,左有小径,登里许,有三教圣人洞,顺大路曲曲弯弯而上,约二里许,出石岭,岭西尽头有无量殿,岭之中平处有三官殿,右大弯有三官泉,稍上有将军庙,鱼篮菩萨殿,玉皇行宫,最高处有虚皇殿。一岭一壑,俱带秀气,一峰一峙,皆有奇观,真福地也。

    考之古碑,旧钟之记,东西二山,总名栖云,绝无兴龙之号。明末之时,满山神庙,皆遭贼火焚毁。国朝康熙年间,渐有善士重建,土人以其山败而复兴,遂以兴隆名之。噫,不但失其山之名,而并失其山之实,山灵有知,岂甘之乎?夫山有以形势名者,有以神居名者。以形势名者,如五台山,山有五台而名之;峨眉山,山似蛾眉而名之;云台山,山似云堆而名之;太白山,山有白石而名之;崆峒山,山以空灵而名之;九华山,山有九峰而名之。以神居名者,如武当山,山为真武[115]福地而名之;景福山,山为娄景[116]栖迟[117]而名之;茅山,山为三茅真君[118]修道而名之。时人以此山名兴隆,既失形势,又非神居,不知有何取意。或者又云:古有兴福寺,山宜以兴隆名之。依寺名立山名,更失之远矣。况兴隆二字,似乎商贾字号,何足以配灵山?其山出身雄勇,形势有力,起伏活动,到头起顶,有如龙兴之状;且山有灵泉,神龙居之,遇旱祈祷,兴云降雨,如谷传声,亦有兴龙之意。若以二山分名之,西山既名栖云,东山宜名兴龙以配之,龙生云而云从龙,两山相对,名实相当,可以永传。昔唐公易名争秀山,松花道人[119]易名兴云山,盖皆知其名与山不相当矣。争秀兴云,其名虽佳,然人普称兴隆已久,不能更移,今以兴龙名之。龙隆同音,字易而音不易,顺口而呼,不知不觉,日久自然以兴隆为兴龙矣。且于形势神居兼有之,庶不失名山之雅号也。

    26.回任墨卿问答参辩图书

    昨接来书,内开所穷之理,中写主杖子,不知认作主杖子的是何物。果若认的主杖子,则识其一而万事毕。虽是识的主杖子,总要炼己。若能炼己,内方外圆,定静明德等事,自然绝不勉强,不知果然认得真确否。再当细辨,不可妄猜。果然悟得主杖子,把持稳定,即能物来顺应,灭度一切。至于非实非虚,如如不动,别有妙义,与主杖子不同。盖把持主杖子,是渐修勉强之功;如如不动,是无为自然之道。曰不动,曰如如者,乃自然不动,非有作为。自然不动,非到有无不立,物我皆空地位不能。此理须要细参。

    * * *

    [1]书记:指书信、碑记、墓志之类的文章。

    [2]通渭:位于甘肃东部,今属定西市。汉置平襄,宋置通渭寨,金代改县。因南通渭水而得名。

    [3]遗言:贤者留下的话,前贤遗训。语出《荀子·劝学》:“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4]复约:应为“赴约”或“履约”,践约。前去实现约定的事。

    [5]管窥蠡测:从管中看天,以蠡(瓢)测海。语出《汉书·东方朔传》“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后喻所见狭小短浅。

    [6]人天:六道轮回中的人道和天道,亦泛指诸世间、众生。

    [7]再来人:前世为仙圣,后世为人。

    [8]宿根:前世进修,具有仙骨之根。

    [9]慧光性成:能使一切明澈、破除黑暗的智慧之光,天性生成。

    [10]古人公案:原指古代公府判断是非的案牍,此处指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

    [11]紫清白真人:即白玉蟾,南宋著名道士,书画家,道教南宗第五祖,原姓葛,字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琼山道人、海南翁、武夷散人,羽化后,诏封“紫清真人”,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

    [12]翠虚陈真人:即陈楠,字南木,号翠虚,南宋惠州博罗县(今广东博罗县)人,常以符水捻土为人治病,时人称为陈泥丸。

    [13]长:似当做“成”。

    [14]彭鹤林问道篇:见《紫清指玄集》,彭鹤林与白玉蟾问答之语录。彭鹤林,即南宋道士彭耜,字季益,号鹤林。

    [15]千秋在迩:祝贺生日的贺词。

    [16]忝:谦辞,辱,有愧于。

    [17]摸着牛鼻孔:牵牛者在牛鼻孔上穿铁环,摸着牛鼻孔找到牵牛之妙法。

    [18]降乩:又名扶乩,扶鸾,是巫者求神降示的方法,谓扶乩时神灵降下旨意。

    [19]诗:即《诗经·卫风·木瓜》。

    [20]偏曲小乘:偏执一曲的小乘(小乘原为佛教术语,称求阿罗汉果、辟支佛果为小乘,皆为灰身灭智,归于空寂涅槃)。

    [21]龙华宴:《法苑珠林》曰:“弥勒为佛时,于龙华树下坐,华枝如龙头,故名”。龙华宴由龙华会(弥勒菩萨在华林园中华树下开法会。旧历四月初八日,诸寺各设斋以五香水浴佛作龙华会,吃龙华宴),道教因之。

    [22]五内:中医术语,指人体内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23]三宫:《太上元宝金庭无为妙经》:“道言上有泥丸,中有神府,下有沧海。三宫者,乃生死之由,皆能生死人。”这里脱三宫,即超越三宫生死之由。

    [24]甘泉:县名。今陕西延安市西部,此县南岩谷上有泉甘美而得名。

    [25]药石:治病的药物和砭石,也用以比喻规劝改过迁善的话。

    [26]内阁:得到皇帝的信用,宠用而荣升内阁。(朝廷内担任较重要的职务,入议事殿阁)。

    [27]甘州:今甘肃张掖市。

    [28]鉴照不一:鉴,原为古代鼎盆,可以用来盛水照影。后将铜镜也称鉴。此处为书信末尾,表示客气的话,敬请对方察看,而不一一详说了。

    [29]玩义:研习、欣赏、探索、体味。《易·系辞》上“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即虔诚认真地欣赏玩味《易》卦的奥义。

    [30]庶乎:庶几,差不多。

    [31]稔知:熟知。

    [32]开心见掌:谓推心置腹、至诚至真的话。

    [33]上覆:即上复,对在上者恭敬地回复。

    [34]刘一明《神室八法》:“夫信者,中孚也,无惑也,不易也,见真也,有主也。大道始末,以信为归结;酒色财气,皆以信验;喜怒哀乐,皆以信正;视听言动,皆以信印;品行高低,皆以信分;有无邪正,皆以信别;五行四象,皆以信攒。……盖信之为义最深,为理最妙,非寻常言语之信,乃大道之信,乃天宝之信。知得此信,则天宝顺手可得,其他皆余事耳。”

    [35]灵宝:道经“百神不散谓之灵,一气常存谓之宝。”此处指先天之神气。

    [36]圭角:圭,古代帝王公侯在举行朝会、祭祀时用作符信的玉器,上尖下方。后来道教移用于师徒传术的凭证。圭角是圭的棱角,犹言锋芒。称人沉着有涵养为不露圭角,此处即此义。

    [37]不足为达人顾盼:不足为达观之人环视。顾盼,环首而视。

    [38]《金县志》八景:指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金县知县恩福总修之《续修金县志》载:乾隆癸未至乙酉(1763~1785年)年间,任金县知县的曾凤翔(广东进士)所作七律:金县八景(寒山积雪、隆山增秀、栖云仙阁、峰火夕照、峡河绕流、凉耳听莺、庙坡晓钟、峦山列戟)。

    [39]栖云仙阁:秦仙曾有《咏栖云》诗:“依天危阁贴重岗,细路潆洄玉磴长。曲涧碧流疏宿雨,夹山红叶映夕阳。”

    [40]庚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刘一明三至龛谷,二上栖云。卷二之二十及其他篇记为:“庚子岁(1780年)初上栖云山,重修朝元观。”

    [41]二上栖云:乾隆五十年乙巳(1785年)。

    [42]马灵官:马良,字天均。道教神只中有王、马、赵、岳四大灵官,为监经灵官。

    [43]雷祖:道教对执掌五雷(或三十六雷)扬善惩恶的雷部诸神统称为雷神或雷祖。

    [44]斗母:道教神名,又称斗母元君。斗指北斗众星。道教宫观中有斗母宫(殿),供奉三目四首八臂之斗母神。

    [45]寿星:《史记·封禅书》司马贞索隐:“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祀之以祈福寿也。”旧学以此星为长寿之神,并把他画成老人模样,白须,持杖,挂葫芦,头部长而隆起,伴以鹿鹤、仙桃。

    [46]丘祖:丘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今山东)人,创全真道龙门派,元始祖诏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元武宗封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

    [47]孚佑:吕洞宾,元代被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真君”。

    [48]五泉之阴:兰州市南,五泉山的北面。

    [49]明肃府承奉正:明代肃藩王府所设执事官吏。王府所建寺观碑记中多有承奉正、承奉副、典服、典宝、冠带官、门正、门前等职名。

    [50]越裳:古南海国名,载《后汉书·南蛮传》。此指越南。

    [51]宋齐丘句:《化书》相传为五代谭峭(字景升)所作,曾求序于南唐大臣宋齐丘,宋齐丘以为己作而序之,故别称《齐丘子》。

    [52]庄王:此指肃庄王朱楧。

    [53]曼倩:汉东方朔。旌阳:东晋道士许逊,曾为旌阳县令。抱朴:东晋葛洪。采和:道教八仙之一的蓝采和。

    [54]义:旧时对民间自助集资、贮粮以济人的活动和组织单位,往往加一个“义”字。

    [55]菩提:梵音译,汉语为正觉、无上智慧之义。这里当指菩提萨埵(菩萨),比喻心肠仁慈的人。

    [56]挂褡:与挂单义同,谓挂褡裢。

    [57]寂灭羽化:僧人死曰寂灭、涅槃,道人死曰羽化、升天。

    [58]陡凹:西北方言谓陡山峻坡地,非低凹之地,或水洼之地。凡陡凹之地种草木叫“护屲”。

    [59]东川:即今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离兰州东约30公里。

    [60]物故:死亡。《荀子·君道》:“人主不能不有游观安燕之时,则不能不有疾病物故之变焉。”《汉书·苏武传》:“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颜师古注:“物故谓死也,言其同于鬼物而故也。一说,不欲斥言,但云其所服用之物皆已故耳。”《三国志·蜀志·刘璋传》:“瑁狂疾物故。”裴松之注:“魏台访‘物故’之义,高堂隆答曰:‘闻之先师:物,无也;故,事也;言无复所能于事也。’”

    [61]大痴翁:此不是自号“痴翁”的驻甘将军苏宁阿,应是后来住持金天观的道士。

    [62]己巳:原文误。雍正己巳为1748年,当以乙巳(1725年)为确。

    [63]指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撒拉族苏四十三起义事件。

    [64]九十二岁:应为九十五岁(虚岁)。

    [65]洮州:为北周保定元年所置,治美相(今甘肃甘南州临潭县)。与临洮县无关。洮岘即出此地。莲花山属洮州。

    [66]临洮:秦置县,置今甘肃陇南地区岷县。(今甘肃临洮县,原为秦置狄道县,金置临洮府,清改狄道州,1913年改狄道县,1928年改临洮县。)

    [67]虔州: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治今江西赣县,绍兴二十三年(1154年)改赣州。

    [68]临汝:旧县名,在河南中西部。1913年由汝州改置,1988年撤销,改设汝州市。

    [69]罗城:本指在城墙外加建的凸出形小城圈,这里指白石山好像莲花山外的小城圈。

    [70]土蕃:即吐蕃,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在公元7~9世纪时存在于青藏高原,一度扩展到青海甘肃地区,所占金县(今榆中)曾为吐蕃掌握。

    [71]雨旸时若:阴雨或晴天,依时而行。若,顺。

    [72]回禄:传说中的火神。传说祝融为火神,又吴回、陆终为火神。后用以指火灾。

    [73]四至:谓地界东西南北四周所至。

    [74]承粮:承担某块地之粮税而占有该地。

    [75]康熙三十年间:略指1691~1700年(三十至三十九年)。

    [76]开除:免除。

    [77]官山:非私家所有之山。

    [78]乃郎:他的儿子。

    [79]砂环水抱:风水名词。砂指墓穴四周的山,水指墓穴依山之水流。风水家讲究山与水相辅而成,谓“水无山则气散而不附,山无水则气密而不理”,“山属内气,如丘如堂,如君如主;水属外气,如城如墙,如臣如宾。”故砂环水绕为风水宝地。

    [80]邑侯王公:指当地县令王津,山西举人,万历间任金县令。

    [81]湫:原指水潭,指代雨之水。

    [82]过三十年:刘一明1779年初至榆中栖云山,“过三十年”,当为1809年,而后面又说嘉庆十年(1805年),言“过三十年”重修,多有不通,故应改为“过二十余年”。

    [83]讵意:怎料,岂料。

    [84]萧关:古关名,此代指宁夏固原。

    [85]美轮美奂:形容房屋的高大和众多。《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郑玄注:“轮,轮囷,言高大。奂,言众多。”

    [86]鸟革翚飞:形容宫室壮丽。《诗·小雅·斯干》:“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朱熹注:“其栋宇峻起,如鸟之警而革也,其檐阿华采而轩翔,如翚之飞而矫其翼也,盖其堂之美如此。”清程允升《幼学琼林·宫室》:“鸟革翚飞,谓创造之尽善。”革,鸟张翼。翚,野鸡,羽毛很美。

    [87]捍大患:语出《礼记·祭法》:“能捍大患则祀之”。捍,保卫,抵御。即抵御大患。

    [88]扶正攘奸:扶持正义,排除奸邪。

    [89]赛楼:旧时祭祀酬报神灵谓赛。赛楼即祭神之楼阁。

    [90]马祖:民俗称管牛马之神为牛王、马祖。

    [91]复请摇会:以一种过会放贷集资承贷,把暂时不用之钱,高息放出。因为要请有还贷能力的善士摇搭的方法,承担按期贷款任务,故称摇会。

    [92]三清:指道教最高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天真:指七真,即王重阳,马丹阳,刘长生,丘处机,谭处端,郝大通,孙不二。元坛:即玄坛,供奉赵公明元帅,为道教护法天神。

    [93]虎丘:指榆中县城之北的白虎山。

    [94]凤岭:即与栖云山有大洼沟相隔的凤凰岭。

    [95]阿干镇:今属兰州市七里河区,是煤矿区。

    [96]曷:何不。

    [97]六月圣会:指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前后的朝山会,有邻近省区数十个县的信士与游客来山进香与旅游。

    [98]唐公:指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金县知县唐鸣钟,福建龙溪县举人。

    [99]病:担忧,苦患。

    [100]乡约:明清时乡中小吏,由县官任命,负责传达政令,调解纠纷。有乡约、里正等。

    [101]李公:指(榆中)金县县长李醇和,浙江举人。

    [102]帮岸筑埧:加宽河岸,建筑堤塘。埧,堤塘。

    [103]其:副词,表推测、估计,大概,或许。《易·乾》:“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104]间:隔也。

    [105]总圣殿:又名总神殿,位于栖云山麓,供奉道佛神像十余种,今毁。

    [106]埠坝:埠本指码头,此指拱桥两端桥基。

    [107]镵chán:凿,不同于铲chǎn。

    [108]校:此处音jiào,比较之较的假借。

    [109]己酉岁: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之误。应是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年)。

    [110]绞用:此处为急用。

    [111]敕封:皇帝加封。

    [112]掣肘:掣chè,牵引。肘,胳膊。《吕氏春秋·具备》:“吏方将书,宓子贱(孔子的学生)从旁时掣摇其肘。”后因以掣肘比喻从旁牵制。这里是地方狭窄,开阔受限制。

    [113]武:步。

    [114]案:穴前离穴近而小的称案,如人坐在案(桌子)之后。离穴远而大者为朝。

    [115]真武:指真武大帝,原为净乐园太子,后得真人传无极大道,入太和山修道,功成德满,玉帝敕领北方,统摄真武(由玄武避讳而改,玄武为龟蛇)之位,并将山名改为武当山。

    [116]娄景:汉代方士,曾隐居陕西陇县西北大山中,汉景帝因娄景住此,诏赐名曰景福山。

    [117]栖迟:游息。《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朱熹集传:“栖迟,游息也。”

    [118]三茅真君:道教仙人,汉代修道成仙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是道教茅山派崇奉的祖师。

    [119]松花道人:甘肃省临洮县吴镇人。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