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之二祠祀志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廟壇重慶府

    文廟在府治西。宋紹興間建,明洪武四年重建。宣德間,知府孫日良重修。景泰間,知府李庸、毛泰相繼增修。弘治五年,知府劉思賢重修。嘉靖三十五年,重修;四十年,知府薛天華重修完備。萬曆元年,知府張希召建解元碑亭於養正門,左進士碑于蓮茹門右,明末毀。國朝康熙三年,總督李國英重修;二十三年,知府孫世澤、巴縣知縣焦映漢重修;二十七年,知府王侯重建雁塔二;三十八年,知縣陳堯智重修;五十五年,知縣譚懋學增修。雍正三年,知府張光重建尊經閣於崇聖祠後,魁星閣于泮池左;九年,知縣朱介圭重修殿廡;十一年,知府顧贄重修明倫堂;十二年,知府馬世藻增修。乾隆元年,知縣沈天成重修兩廡;十五年,知縣張兌和擴清地址;十六年,知縣王爾鑒捐砌泮池石欄;十九年,重浚泮池,川東道宋邦綏、知府傅顯重修大成殿兩廡、尊經閣、明倫堂,門垣悉備。嘉慶十六年,知縣葉文馥修魁星閣。道光十九年,知府汪日宣率十三州縣全行改建,比舊廟制度規模宏敞矣。署知府王夢庚《重慶府府學落成記》:道光壬寅歲,庚奉檄權守重慶。蒞任之翊日,袛謁黌宮,仰見宮牆壯麗,美富畢臻,爰進、李蘇兩學博。詢之曰:“蜀學最盛者在漢,有文翁石室,後為高公禮殿,禮殿即夫子廟堂,自是廢興不一。渝城廟制胡能巍煥若是?”兩學博曰:“此前太守汪公日宣之力也。廟在唐以前無考,宋紹興間始建於治西,時高宗手書《六經》《論語》《孝經》《孟子》,圖孔子並七十二弟子像,躬為序贊,頒之郡國,以示惇勸,故郡皆有學。”前明始建於洪武四年,修於宣德、景泰間,規模粗具,迨弘治壬子,太守劉思賢始踵厥美。嘉靖丙辰迄辛酉,薛守天華增其式廓,曹給諫汴為之記,稱極盛焉,至明末蕩為焦土。我國朝定鼎以來,制軍李公德英始建於康熙三年,時駐軍渝城也。厥後康熙二十三年培修者為孫守世澤、巴令焦應漢。而三十三年、五十五年之役,巴令陳堯智、譚懋學董其成。雍正三年,張守光建尊經、魁星兩閣;雍正九年,巴令朱介珪重新之;十一年,太守顧君贄建明倫堂;十二年,馬守世藻竣其事。乾隆元年,巴令沈天成又培治兩廡,蓋土木之易毀而難成也。如此,且附近居民侵佔隙地,漸傷湫隘;十五年,張令兌和擴清基址;十七年,王令爾鑒甃石泮池;十九年,又浚深之。繼此川東巡道宋公邦綏、郡守傅公顯以次重修,功亦偉矣,惜惑於術士之無識者,改移卯酉斜趨庚甲,越七十餘年無有過而問者,而黟遂過甚矣。道光十四年,汪公日宣來守是邦,甫下車,慨然思改作之,適劍州牧張君權攝邑篆,汪公知其能,任厥事,爰諭闔屬士人量力輸將,以襄厥舉,而遐邇響應,莫不率從。爰詹吉興工,曰敬移神主,兩廡畢袝,神庫祭器,扃鑰是嚴。惟爾府學教授李淳玉、訓導蘇兆熊職之。提調眾務,鳩工庀材,詳稽廟制,碩大且儼,惟爾署巴縣令張嗣居職之。曰辨方正位,樹表揆景,相度陰陽,宿離不忒。其檄調榮昌儒學教諭寇宗職之。舉凡董工役,駿奔走,嚴出入,察窳惰,則都人士暨習吏事者擇而任焉。於是撤舊廟,除瓦礫,得古基址而更正之,肇工於戊戌九月,越明年己亥夏落成。廟凡九楹,高四丈八尺,廣十一丈有奇,戟門七楹,東西廡各七棟,靈星制三門,以及聖域賢關,名宦、鄉賢各祠,庫藏庖湢,罔不備舉。乃未及塗暨,茨施丹雘,而太守以祈雨中暑病卒,其崇聖祠、尊經閣則於二十二年始觀厥成,正位而崇奉焉。而公適來守是邦,願碑以紀之,庚不文,又簿書鮮暇,無以應也。癸卯春,方有事於興輯《重慶府志》,李君又以為請,竊念代庖以來,瓜代有期,愧未能培滋學殖,輔鬯儒風,所欣幸者,廟制崇矣,幾筳肅矣。諸生幸列門牆,釋奠釋菜,拜聖人之堂,階讀聖人之遺書,於以敦崇心性,砥礪廉隅,昭文章、顯德行,出則翊贊休明,處則儀型黨里,俗變巴渝,風成鄒魯,不其懿與。是為記。其都人士之輸金錢、董工役、掌度支者,備詳他石,茲不具書。泮池周八十二丈,闊二十四丈六尺,深五尺,水自北出香水橋,日久居民侵佔。乾隆十五年,知縣張兌和廓清池址。十六年,知縣王爾鑒率紳士捐砌石欄,池內種荷,舊制維新。道光十一年,貴州懷仁廳貢生張坦捐修石墩。漢故益州刺史碑舊《志》:在府學。今無。巴郡太守張訥頌德碑《碑目考》:漢靈帝中平五年立。今碑在府學。《蜀碑記補隸續》雲:在巴州,今為巴縣。《輿地碑目》雲:在重慶府學中,無額,碑首行題雲:巴郡太守都亭侯張府君功德。《敘碑式》雲:有穿題一行,文十七行,行四十八字,《隸釋》雲此碑乃掾蜀李元等為之。碑陰各書曹掾之職而不稱故吏,則是張君在郡之時所立。張訥碑,陰碑式雲,有穿兩道,有暈,前兩行題李元、然存二人。後十五行行五人,張榮一人名氏,字多侵,其下列末一行書歲月及祝頌之語。《隸釋》雲:題名七十有四人,從事及丞,則書其字,主簿以下掾吏並書名,蓋一郡之史也。此與前說各不同,《寶刻叢編》:張君碑其前題巴郡太守、都亭侯張府君功德,敘雲君諱訥,字子朗,渤海南皮人也。又雲:炎漢龍興,留侯維幹,枝裔滋布,並極爵秩。又雲:察考除郎中、尚書、侍郎,遷甘陵冤句令,親病去官,辟司空、司徒府,復辟太尉,舉高第,拜侍御史,揚州寇賊陸梁作難五府,表君中丞督捕。又雲:丙子璽書封都亭侯,碑無卒葬年月,其後頗敘述政績,而系以銘詩,蓋巴郡太守政德碑爾。按漢史,自安順以來,揚州寇賊屢發,不知張君為中丞督捕在何年也,據此則 “汭”應作 “訥”,王氏誤作 “汭”。蘇碑舊在戟門內,道光十九年移置蒼聖閣,有東坡小楷,鐫洋州詩三十首、橘頌一、松醪賦一。明正德中,豐都楊孟瑛守杭,浚西湖,為勢豪攻擊,罷官歸日,自西湖易原碑載歸,立府學。碑石如銅,年久殘破。前太守陳邦器以木固之。禦書樓在府學內,元文宗禦書 “萬里歸程 ”四字。蠏泉在西廡前,水不甚深,極清潔。相傳有蠏浮,出為鄉會科名兆。舊有石坊,歲久圮,水亦竭。道光十九年重建,水漸澄澈。太湖石蹇忠定賜石也,乾隆二十五年,知縣王爾鑒移置東廡前。劉大將軍詩碑將軍諱詩有二,一在佛圖關石壁,鐫《平播凱旋詩》二首,一在城內馬王廟前,鐫《述懷詩》二首。營兵以碑陰作《右營黨守備去思碑》,詩鐫反背面牆。乾隆二十五年,知縣王爾鑒移置府學。斯文重地碑在戟門前,郡守陳邦器書。崇聖祠在文廟之後 尊經閣在祠後名宦祠、鄉賢祠、忠義祠俱祔文廟前、東、西。節孝祠在都郵街。文昌廟在府西。關帝廟在府治西,總督李國英建。社稷壇在府城西 神壇在府城西先農壇在府城西南 雩壇乾隆七年,定每歲孟夏舉行常雩之禮,不另立雩壇,即于先農壇行禮,併合祀社稷、山川諸神牌位。禜壇乾隆七年,定旱歲祭,雩祈雨;澇則祭城門,祈晴。其行禮俱同雩祭。八臘壇部議附祭于先農,不另立壇祠。龍神祠乾隆十七年,川東道積行捐銀四百兩,知府徐正恩、知縣王爾鑒同重屬州縣捐銀六百兩,改治平舊寺建。火神祠在儲奇門內,雍正五年修。道光十四年,紳民重建。昭忠祠城隍廟在東水門。厲壇在府城北。巴蔓子祠在通遠門內巴蔓子墓側,道光十五年,知縣楊霈、中營遊擊馬懷謨建。東嶽廟在府城東北,道光二十一年紳民重修。呂祖廟嘉慶十一年,敕封燮元贊運警化孚佑真君,春秋崇祀。川主祠在府城南門內。八臘廟在三品京堂街,康熙三十八年重建。璧山廟在府城內,祀唐安撫使趙延之。三忠祠舊在南紀門內,祀明末殉難巡撫陳士奇、知府王行儉、知縣王錫年,久圮。乾隆十五年,知縣張兌和改舊縉雲書院為祠,王士正詩:已失夔門險,誰雲蜀道難。三江潮不到,萬馬競傳餐。故國悲張許,忠魂泣賀蘭。當時渝水上,慷慨白衣冠。旗纛廟在總兵署右街,康熙四年建。李公祠在府城治平寺內,祀少保李國英。

    據《通志》載有甘寧廟。按《吳書》:寧本南陽人,其先客于巴郡,為吏舉計掾補蜀郡丞,頃之,棄官歸家。《三國志》又載,巴郡臨江人依劉表,不見進用,於是歸吳,無功巴郡,何為祀之。

    巴縣

    文廟在縣治東,宋紹興間建。明洪武間,知縣田子真重修。宣德中,知縣蔣誠立貢舉題名碑。弘治十四年,知府屈直德、知縣周仁立貢舉碑。嘉靖九年,張璁議聖廟制木主,惟巴縣以銅像獨存。萬曆二十九年,兵備道張文耀重修,明末毀。國朝康熙十四年,知縣焦映漢修建兩廡。四十九年,典史胡橒捐修崇聖祠。乾隆初,邑紳捐撤廛市,臨江作泮池,復舊規。乾隆二十年,知府傅顯勘複學地。嘉慶十六年,知縣葉文馥倡修兩廡。二十一年,知縣劉德銓重修並記:朝廷之所首重者學校也,學校之所尊崇者先師也,吾儕皆有闔廬以避燥濕寒暑,而大聖人式憑之所顧,唯是因陋就簡,不事修除,何以妥侑靈爽,其更張之。僉曰:諾。銓首捐廉三百金,又廣為勸助六千八百余金,擇日鳩工,日與董事、紳士口講指畫,凡尺寸之廣狹厚薄、形勢之俯仰紆回、區舍之內外上下,皆一一部署,不數月而曩時堂殿房廡之卑陋者,今且規模式廓矣;榱棟楹檻之傾圮者,今且體裁宏整矣;塵土苔蘚之叢積者,今且金碧熒煌矣。磨之礱之,加密石焉;修之平之,如周道焉。正殿一,祠宇五,回廊、戶牖若干,悉仍前制,蓋慎也。複以縣學舊無泮池,遠挹字水,江光相為掩映,而居民障蔽,甚為穢褻,概令拆遷,以便瞻眺。又鑿池引流於其中,庶內外通明,環如夾鏡,亦文瀾之一助也。特耗費殷繁,除支用外,尚虧千金,正屆拮据之際,突于泮池地邊掘得銀九百一十三兩有奇,驗之,乃宋時寶物,恰資接濟,此寶由大聖人在天之靈俾蕆,厥事而亦合,邑士民之福也。他日此邦人士科第蟬聯,金紫麇至,皆兆於此矣。是役也,起自嘉慶二十一年三月,成於二十二年九月,共用銀八千一百六十九兩零,共收銀八千一百零。紳士張孔遂、周鏞、汪大受、牟鎔等自備資斧,董理其事,例得附書。泮池舊有漏月池,古以大江為泮池,學前廛市蔽翳。乾隆初,紳士龍為霖、韓帝簡、張宗蔚捐買,俯通大江,天然泮池,甲于全川。文星石在靈星門前泮池中。雙狀元碑在縣學,明嘉靖中,郡守黃鳳翔為宋紹興狀元馮時行、開禧狀元蒲國寶立。文治光華碑在學宮內,郡守陳邦器書。

    附 漢薛劉二君斷碑、盧豐碑皆不詳所在 楊升庵次楊探花韻詩碑、劉春送暉都綱授職還渝詩碑、楊名題嵩公別墅詩碑、吳皋過灘舟夜重慶三詩碑《縣誌》:四碑今在藏經閣殿廡下。王應熊郡譙樓記碑《縣誌》:在豐瑞樓,字殘蝕,僅存上截。王應熊五福宮殿銘碑乾隆二十二年,道人葺牆得之陰溝中。

    崇聖祠在明倫堂後,碑載:康熙四十九年,典史胡橒捐修,祠前舊有還淳碑,今亡。祠內有至聖燕居像,前明易主時,以像系銅範未敢毀褻,故相沿至今。鄉賢祠、名宦祠、忠孝祠附城隍廟在舊同知署左,康熙三十三年知縣陳堯智重修,道光十九年紳民募修。

    江津縣

    文廟在縣治南。宋治平元年,知縣鄭諤創建。元皇慶元年,知縣安文憲重修。明洪武八年,知縣田子真創建。宣德中,知縣袁旭重修。嘉靖十六年,知縣楊元吉遷儒學門于文廟右,明末毀。國朝康熙二十二年,知縣王璧重建。雍正八年,知縣王朝選改建崇聖祠及明倫堂。乾隆四十一年,知縣周鳳儀倡捐重修;四十二年,知縣曾受一重修。嘉慶九年,知縣徐鼎重修。道光二十二、三年,知縣張其仁、署知縣段榮恩、濮瑗教諭郭玉瑩、訓導瞿敬止、邑進士袁坦等勸捐改修,體制宏敞。瑞竹亭在靈星門內,地舊無竹。明景泰三年,生筍一本二歧,節節相對,知縣顧達建亭,今廢。

    崇聖祠在文廟後。名宦祠、鄉賢祠、忠義祠、節孝祠祔,戟門外。

    文昌廟在通泰門內。

    關帝廟在迎恩門內。

    社稷壇在縣東一里 神祇壇在縣西一里 先農壇在縣西一里

    龍神祠在城隍廟右 火神祠在東阜門內

    城隍廟在縣治西二百五十步。

    厲壇在城北 二賢祠在縣東七十里二賢山上,母雅、石公恕讀書處。

    忠義祠在縣內,祀四川按察司僉事吳景。明劉丙記:吳君伯陽,諱景,由進士累官四川按察司僉事,常奉其母以行,飲食必親嘗。非公出,旦夕不離側,母高年安甚乃。正德五年,蜀寇暴作,斬刈人如草莽,郡邑望風塵走,盡空,君偕部使俞君巡東川南。寇卒至江津,江津密邇川南,非隸地,俞君顧君:何如?君曰:斯豈愛身擇地時耶?即率民兵守江津,賊絕江攻城,累敗去,複盡其党,連晝夜合攻益力,君腹背受敵,竟遇害。垂絕,呼聖上者三,老母者二,乃僕。君既以身殉國而猶不忘其母,可哀也。夫賊入城大掠,於群屍中得君,面如生。始知君死,賊甚悔懼,買棺斂君,設祭而去。其不能長驅入蜀者,以君扼其鋒也。江津人痛君如父母,朝夕悲奠。俞君具疏其事,上惻然,贈君按察副使,歸其喪,賜葬如制官。其子一人為百戶,構其祠,俾廟食江津,從民欲也。逾年,予叨左轄蒞蜀,為君痛之。未幾,俞君期亦滿,特以所為祭君文,授余索文豎碑,以示久遠。時廟未告成,予複改官,匆匆弗及也。今逾三年,江津諸生於予舊有一日之雅,累申前請。予竊歎世之人,平居侃侃,凜然不撓,視一世人若盡出己下,而人亦輕信之不疑。然一遇尋常授遣,系重輕於顰笑,輒顧卻推避反覆,擇而後從,況於死生。大分能決以義如君哉,其為人概可知矣。君平日倜儻高邁,不留意細務,而其所樹立卒,表表如此。豈其所養者,大有所不屑歟。又幸遭逢聖明,膺此殊典,得祿以終母天年,而顯揚於無替,則君之心于忠孝皆可無恨矣。其有補於名教,豈淺鮮哉?君餘邑循令義,當有述于俞君,不可虛諾,諸生亦以義請也。故廟成之詳,皆不及書,書其大者,以風示為人臣子當知所重焉。

    清廉洞舊為慶祝宮,道光十四年,知縣宋灝改建慶祝宮,移曾公受一祠木主於此祀之。

    長壽縣

    文廟故在舊縣治西北,明末毀。國朝康熙元年,知縣柴允芳重建,知縣吳淑袞增修。四十八年,知縣石如金重修。嘉慶二年,兵毀。十一年,知縣余銓建舊縣故址。

    尊經閣在泮池左。

    魁星閣嘉慶八年,移建縣南六里龍舌灘上。

    崇聖祠在文廟左 祭田系鼓樓寺揆入,載糧五錢零八厘五毫六絲,春秋祭納租銀五十兩。名宦祠、鄉賢祠、節孝祠附

    文昌廟在東門外。

    關帝廟在縣城迎暉門外。

    社稷壇在縣南一里。

    神

    壇在北門外里許。

    先農壇在縣南六里。

    龍神祠在縣東一里。

    火神祠在縣南一里 昭忠祠縣北二里

    城隍廟在縣治右

    厲壇北門外里許

    川主廟治南三里許。

    東嶽廟治東八里。

    張桓侯廟在縣西,宋大觀中,邑人於廟前得三印及佩鉤、刁鬥,上鐫侯名。宋安剛中記:漢自建安以來,皇綱廢弛,神鼎震覆,奸雄關釁,實生豕心。本初、孟德之徒,磨牙厲吻,血視生靈,期於吞噬,不留遺種。昭烈慷慨為國,志在拔拯一時,英豪狥義蜂起,相與提挈,共成大事。諸葛、關、張實為之,最凜冽威風,萬夫之雄。荊州之役,群盜鼎來,公為後拒,畢力盡死,以抗群醜,奮髯張目,橫戈一叱,蛇豕異類,禠魄逃遁,虞淵之日,複耀西南,公之功,迄今千載,英靈之氣,森聳如在,廟食百世。在禮固宜樂溫之山,下瞰大江,公之神爽實是寓焉。自古迄今,長在祀典,舟行上下,與茲士民奔走奉祀,罔不虔至,九穀嘉生,連被原隰,舸棹往返,安流無恙,陰相之功,在國與民。天朝累封進爵惟王,惟是廟宇,興建歲久,行廊爛頹,往來諮嗟,力莫能振。郡守李公向者,趨朝,祗謁祠下,再拜祈禱,厥應如響,至郡未幾,首議修繕,自捐金帛,眾趨成之,功費雖多,了不病民,撤去卑陋,增飾輪奐,開展地基,比舊加倍。是役也,議興於庚午之冬,落成于辛未之春。惟公既有以利其民矣,又有以奉其神,民和神安,福祿來宜,行將以是賀公。剛中忝吏,是役知之為詳,敢具以記。

    雄威廟在舊縣東五里,宋大觀元年閏十月賜額。明正統知縣何璁、主簿何恕移建縣東不語灘上。明季流賊張獻忠過此,江水沸溢,舟不能進,賊詣廟拜禱,誓不妄殺一人。舟進,全蜀盡遭屠毒,而邑中得無恙者,皆侯之賜也。雷公祠在縣東八里,祀明縣丞雷文。

    永川縣

    文廟在縣治西。康熙二十四年重修;三十三年,知縣歐陽明萬建明倫堂。雍正三年,教諭蔡滋重修。乾隆二十三年,

    教諭王楷重修;三十五年,知縣張宗文、教諭彭濱重修。

    崇聖祠在文廟之後 名宦祠、鄉賢祠、忠義祠、節孝祠附

    文昌廟在縣西南。

    關帝廟在縣東。

    社稷壇、神

    壇、先農壇、龍神祠、火神祠、城隍廟在縣治東 厲壇

    榮昌縣

    文廟在縣治東北。明天順中,知縣盧善建。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史彰捐修。乾隆六年,知縣許元基修葺;十七年,知縣唐學海重葺;四十三年,知縣張星熠重修。嘉慶十四年,邑紳鐘宣琳捐築,學後山地植木五百株。道光九年,署知縣張履實、教諭寇宗重修靈星門、泮池黌垣。郡守陳大文記:自漢唐以來,尊祀先聖孔子,以門人為配。郡邑守長通得祀而遍天下,體制崇隆,巍然與他神廟異。春秋以時,循其典禮,蓋俾學者登聖人之堂,想見聖德之容,以學聖人之學,固不在擇吉壤、利科名也。渝屬之榮昌,俗尚禮讓,士富於文,城東北文廟在焉,建于前明天順中,至萬曆辛卯重修,其時科甲稱盛。後經兵燹,蕩焉無存。康熙二十二年,邑令史彰重建。乾隆初,邑令許元基、唐學海先後補葺,歷年既多,漸就傾圮。邑之人觀禮廟中,諮磋太息。有言者曰:吾邑博士弟子,好學多文,由來舊矣。況遭際聖天子,重熙累洽,教化昌明之會,宜其蒸蒸日上,取青紫如拾芥。乃科目之盛不如昔者,得母廟貌剝落,先聖不安,於妥侑而無以默相之故。歟言未既,有以青鳥之說進者,曰:古人作宮室,必協方辨紀,向陽背陰,中正當位,神人咸喜。今周觀殿廡,方位不協,坐向失宜,揆諸元運理氣,昔盛今衰,職此之故。公等有意于維新,盍改作乎,眾皆曰:善。乾隆四十三年春,權邑事彭君天採擇士之通曉堪輿者,相度陰陽,負艮面坤,以復古制,位既成矣。其年閏六月,朱大尹瑴以粵西名進士來蒞斯土,下車之始,郎捐俸錢為倡,鄧廣文在珩助之,薦紳士庶咸樂輸恐後,庀材鳩工,諏吉揆日,建大成殿、崇聖祠東西兩廡,齋戒、省牲、神禦、樂器各有所,鄉賢、名宦、忠孝、節義各有祠,砌以文石,垣以堅甓,翼翼巍巍,廓舊規而光大之。是役也,經始於戊戌之秋,迄明年己亥,期月而告成,計費四千餘緡。時余以公事在成都,朱君寓書于餘,乞為文記之。余唯聖人之道,仰鑽前後,無乎不在,而必廟焉,以饗之,良以學者之精神,非是無以寄焉。耳至於宮牆數仞,已極美富之觀,諸生習禮其中,登其堂而心源如接,是以得之於心者,發而為文,其精者足以載道,次亦可以策名于清時,人才蔚起固其所也,而何有于方隅向背之拘拘為哉?然儀禮首重宮室之制,凡明堂、太室、靈台、辟雍,東、西、南、北正隅之向,各有其位,豈以夫子廟堂而可忽諸?唯人才盛衰則斷不系於是。諸生苟以聖人之心為心,繼自今匯征連茹,人文日起,要皆由於正誼明道之所致,而地靈藉以發其奇,則知所本而道,愈光科舉之學,其小道餘事耳,諸生其然餘言否乎。廢昌州六經圖碑《碑目考》:在昌州郡學,郡人楊甲鼎卿著。《宋藝文志》:《六經圖》共六卷,楊甲撰,毛邦翰補以《五經》並《周禮》為六,凡三百二十二圖。祭器道光癸卯春正月,教諭寇宗率文武紳耆敬制,正案點錫祭器全並為兩櫃貝擃之。

    崇聖祠在文廟之後 名宦祠、鄉賢祠、忠義祠、節孝祠附。道光十六年,邑人趙富身建。

    文昌廟在縣北街。

    關帝廟在縣城南。

    社稷壇在縣城南 神壇在縣城北 先農壇在縣城東 龍神祠在縣城東 火神祠在縣城西北 昭忠祠、城隍廟在縣城東 厲壇在縣城北

    五穀廟在縣東北 倉聖廟在縣西南 陳公祠在縣東街,祀宋昌州守陳仲遒。土主廟在銅鼓山,祀宋將楊明。

    伍胥廟按《通志》載:伍胥廟在縣東北,今無考。此與永川縣李晉王廟、江津縣李存孝、周德威廟同為民俗私祀,非典

    禮也。

    綦江縣

    文廟在縣治西南,明萬曆毀於播酋,兵備道張文耀重建,明末毀。順治十八年,知縣孟易吉重修,甲寅之變複毀。康熙二十四年,知縣徐振基重建。三十三年,知縣虞兆清增葺。四十五年,知縣許國棠增修。五十六年,知縣杜蘭改建。乾隆五十一年,知縣馮汝弼改修。道光十六年,知縣鄧仁堃重修。南平軍雁塔題名碑宋南平軍教授李蘿鈴撰碑,六楞,字尚完好。

    崇聖祠在文廟之後 名宦祠、鄉賢祠、忠義祠、節孝祠附

    文昌廟在中街。

    關帝廟在縣北門外。

    社稷壇在北門外 神壇在南門外

    先農壇在北門外 龍神祠在北街 火神祠在北街 城隍廟在中街 厲壇在北門外 劉將軍廟在東嶽廟左,祀明劉。道光二十年,知縣毛輝鳳建。川主廟在城隍廟後

    南川縣

    文廟在縣治東。明嘉靖十四年,知縣武咸新建,明末毀。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吳成龍重修。四十八年,知縣張有孚補葺。五十九年,知縣徐廷宣建明倫堂。乾隆二十九年,知縣冀宣明重建大成殿。乾隆二十四年,知縣原敬德重建啟聖祠。嘉慶八年,教諭王翊中捐俸倡紳,廣浚泮池,高築宮牆,添建文武、魁星兩閣。

    崇聖祠在文廟之後 名宦祠、鄉賢祠、忠義祠、節孝祠附

    文昌廟在城西街。

    關帝廟在城內南街。

    社稷壇在西關外 神壇在西關外

    先農壇在東關外 龍神祠在城內南街 火神祠在城內南街 城隍廟在城內南街 厲壇在北關外 川主廟在縣南門內 東嶽廟治西二里

    合州

    文廟在州治南。明天順中,知州唐珣建。弘治二年,知州金祺重修,後遷離舊基數十武。隆慶五年,知州王下賢增修。萬曆十年,災,仍遷舊址,明末毀。康熙二十二年重修。四十年,知州常學易重建。乾隆五十年,知州周澄重建。宋張唐英《漢初學記》:仁宗皇帝慶曆中,嘗以三代之盛,百工庶尹皆有經常法度之教,以揉治民奇邪之性,使趨於粹美,此由其道素行與庠序,而後施與朝廷。故推有本源,而無末流之弊,於是詔建學於天下,以覬淘冶之汙,而使之潔清;鏟道之駁,而使之醇一。當是之時,老輩晚生相與勉慕,不荒不嬉,漸捐去僻麗之習,而薰灼乎彬郁之文。未逾年,獻議者以為法令之明、戎武之厲、吏事之幹,此足以知天下,彼《詩》《書》《禮》《樂》,但外為藻繪,非理世急務。於是弦誦之聲複寂寞而無聞,是不知三者雖于治不可闕,然不可顓用以治天下,儻顓而行之,則堯舜之仁不及商鞅之法,湯禹之教不及孫武之術。用孔子之道不及李斯之智,是用刀鋸戈矛簿書,期會以待天下之士,此豈享國久遠之謀哉,蓋虎視之君,拔本障原,任已速亡之術也,為郡縣者誠能興之於已廢之後,此豈不謂之適要哉?合州漢初舊無學舍,有破屋數間,以為孔子廟,地勢卑下,歲嘗有江水漲浸之患。治平二年冬,進士馮元崇率邑之儒衣冠者,各辦材甓工役之費,易福源僧院之隙地,重建孔子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