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十六曰徐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按之处往来摇动,幅度大概超过本位五六分,比“吟”幅度大,且往往有急烈之感。出音要求阔大苍老,同样以恰好圆满为标准。大致来说,幅度小的是“吟”,幅度大的是“猱”。“吟”讲究的是韵致,“猱”讲究的是苍劲,有各自的适用场合。

    秘诠云:善用吟猱者,必使入弦不煞为上。又有落指猱,即前落指吟之说,不再详。

    【译文】

    我的秘解是:善于使用“吟”“猱”的,一定要使入弦没有煞声才好。又有“落指猱”,和之前“落指吟”的解释一样,不再详说。

    缓猱:音取大而稍宽和,间或用之。

    【译文】

    缓猱:取音需要幅度较大而稍为宽和,有时会用到。

    急猱:猱本急烈,复加紧要耳。

    【译文】

    急猱:“猱”本来就速度较快而有力度,该指法则更紧促一些。

    撞猱:猱中带撞意,如大指按七弦七徽,用,则指只向上猱,不出七徽下,复止在本位也。

    【译文】

    撞猱:“猱”中带一些“撞”的感觉,例如大指按在七弦七徽上,用“”,那么手指就只向上作“猱”,而不往下超出七徽,最后结束在七徽本位上。

    撞:如按七弦七徽,一弹,用指急向上寸许,速下本位,得一声曰。其速如电,盖速则成一声,迟则成二声也。切须辨之。

    【译文】

    撞:例如按在七弦七徽上,弹一下,手指快速向上滑动一寸左右,又快速下到本位,得一声,称为“撞”。该指法的速度很快,因为快才能成一声,如果慢了就成两声了。这务必要加以分辨。

    双撞:连撞二声也。

    【译文】

    双撞:连续“撞”两声。

    虚撞:不弹而用撞者是也。如按七弦七徽,挑一声,随上六徽,即加一撞;或按四弦七徽,勾一声,随上半,复下七,加一。二说皆不弹而者,故名。

    【译文】

    虚撞:右手不弹而作“撞”。例如按在七弦七徽上,挑一声,手指带余音上到六徽,随即加一“撞”;或是按在四弦七徽上,勾一声,手指带余音上到六徽半,又下到七徽,加一“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弹而“”,所以称为“”。

    使:如按弹得声,即上一徽吟,将完时随向上一直下本位。为其用力使指,故曰“使”。别谱以为,非也。如按七弦九徽,挑一声,即上八,将完,急向上一,直下九徽也。又不可与相间断,须用与合一为佳。补注云:右手有弹,左手用,曰“”;右手不弹,左手用,曰“”。

    【译文】

    使:按弹得声后,随即上一个徽位作“吟”,将要结束的时候顺势向上一“”而直接下到本位。因其用力使指,所以称为“使”。其他琴谱中称之为“”,这是不对的。例如按在七弦九徽上,“挑”一声,随即上到八徽“吟”,将要结束时快速向上一“”而直下九徽。又不能和“”“”产生断裂,必须让“”“”和“”合一才好。补注:右手弹弦,左手用“”,这叫“”;右手不弹,左手用“”,这叫“”。

    逗:或云“斗”,言两指斗出声,亦是也。按处借以上之声,迎其弹声而注下,以当本位之声,曰“”。如指按在九徽,欲用下十徽,则于九徽上乘其弹声,一迎即速注下。原属一声,不得着二声也。又如按弹九徽,指已用上八,又欲在九徽,即于八徽上,迎声下。此谓借上之声以为声也。今人皆迎声太重,则多触耳而俗矣。若又以滥用之,则必令人厌听。故当用时,必使轻清敏捷,取音尖细为佳耳。谱内二字,须明辨勿误。盖从已弹后取出,则乘恰弹时取出也。

    【译文】

    逗:或称“斗”,意思是左右手两指如相斗而出声,也对。所按之处借前面一声,即乘右手所弹之声一迎而“注”下,到达本位之声,称为“”。例如手指按在九徽,想要用“”下到十徽,就在九徽乘着右手所弹之声往上一迎就立刻“注”下。原本只是一声,不能拖成两声。又如按弹九徽,手指上滑到八徽之后,又想在九徽“”,就在八徽向上迎声而“”下。这就是借之前一声而为声的意思。今人弹琴在迎声时都太重,这听起来就往往有些庸俗了。如果又随意滥用“”的话,那必然会让人不愿再听。所以在应当用“”时务必要轻清而敏捷,取音清晰细腻才好。琴谱内“”“”两字,必须辨析清楚不要出错。“”是在右手弹弦之后才出音,“”则是乘着右手弹弦之时而出音。

    搯起:其说二:与,必须辨之。如大指于八徽弹而得声,即下九徽,已不用弹,名指随按下十徽,大指即将指甲爪起一声①,曰“”。

    【注释】

    ①爪:通“抓”。

    【译文】

    搯起:有“”与“”两种说法,必须加以分辨。例如大指按在八徽上,右手弹出声之后随即下滑到九徽,不用再弹,无名指顺势按在十徽上,大指就用指甲抓弦而起得一声,称作“”。

    对起:如大指按九徽,用弹一声,名指随按下十徽,大指即爪起,曰“”。要之,对起云者,大指与名指相对按而爪起也。故右有弹而左爪起者曰“对”;右无弹而左爪起者曰“搯”。兹谱中以有弹无吟而起者,此是矣;及有弹带吟而起者,非对按爪起之谓也,当用字。学者宜自别明。

    【译文】

    对起:例如大指按在九徽上,右手弹一声,无名指顺势按在十徽上,大指随即抓弦而起,称作“”。总之,所谓“对起”,是指大指和无名指相对按弦而抓起。所以右手弹弦而左手抓起,称为“对”;右手不弹而左手抓起,称为“搯”。本谱中右手弹、左手不“吟”而抓起的,这是“”;至于右手弹、左手带“吟”而抓起的,并非所谓的对按抓起,当用“”字。学琴的人应该分辨清楚。

    爪起:大指按弦,将指甲爪起,得一散声曰“”。

    【译文】

    爪起:大指按在弦上,用指甲抓弦而起,得一散声,称为“”。

    带起:名指按弦,带起一声曰“”。但名起易浊,宜重按轻放。若更欲轻,则将指提起而带微声,此始得轻清之妙。

    【译文】

    带起:无名指按在弦上,带弦而起得一声,称为“”。只是无名指带弦而起时声音容易混浊,应该按弦重而放弦轻。如果想更轻一些的话,那么把手指提起而带出轻微的声响,这才能获致轻清的妙处。

    退复:按弹就退下曰“”,即复本位曰“”。退半徽曰“小”,从十徽退徽外曰“大”,一徽止曰“”。又有退于徽之分数而和者,必写“某徽几分”为确。

    【译文】

    退复:按弦而弹,随即退而向下,称为“”;随即回到本位,称为“”。退半个徽位称为“小”,从十徽退至徽外称为“大”,只移动一个徽位的,就称“”。又有为了应和而退到特定的徽分的,一定会写清楚“某徽几分”。

    跪:跪指也。名指屈曲两节以按弦,因徽间短促用之。若连跪二弦,则用一甲一肉。

    【译文】

    跪:即跪指。无名指弯曲两个指节来按弦,因为徽位之间距离短,所以用这个指法。如果同时跪两条弦,就用指甲按一弦、用指肉按一弦。

    罨:如名指按在十徽,用大指磕下九徽有声曰“”。或散弦磕下亦然。勿太重,见指响则俗。

    【译文】

    罨:例如无名指按在十徽,用大指击打九徽发出声音,称作“”。或是在空弦上击打也一样。不要太重,如果显露出手指敲击琴面的响声就俗了。

    虚罨:不按不弹,止将指罨下某徽得声。

    【译文】

    虚罨:不按不弹,只是用手指向下击打某徽而得声。

    分开:一弦两声,分开弹之。以一弹,指即上一徽、或一徽几分,随下本位,又弹一声,曰“”。凡指上徽之音,或一徽、或分数者,务须对准,太过不及皆致不和。如按七弦七徽,则一弹随上六二,即下七,又一弹也。或或皆然。又内有吟,须分上下:上吟者,上到某徽吟也。如按六弦九徽,应用上,谱注“”字;下吟者,下到某徽吟也。如按七弦九徽,应用下,谱注“”字。此弦性有阴阳,故吟猱有上下也。亦系律吕之平仄音韵相关,以合节奏之和叶耳。

    【译文】

    分开:同弦上的两声,分开而弹。先弹一声,手指随即上滑一个徽位,或一徽几分,顺势下滑到本位,再弹一声,称为“”。大凡手指上滑徽位的出音,或一徽、或几分,都必须对准,超过或不及都会导致不和谐。例如手指按在七弦七徽“”,那就弹一下之后顺势上到六徽二分,随即下到七徽再弹一下。或“”或“”都是如此。另外,如果“”内有“吟”,必须分清上下:“上吟”,就是上到某徽“吟”。例如按在六弦九徽“”,需要用“上”,琴谱上就标注“”;“下吟”,就是下到某徽“吟”。例如手指按在七弦九徽“”,需要用“下”,琴谱上就标注“”。这是因为弦性有阴阳之分,所以“吟”“猱”也有上下之分。这也与律吕的平仄音韵相关,是为了配合节奏的和谐。

    放合:专言名指也。按前弦放起有声曰“”,弹后弦合前声曰“”。如名按六弦八徽,用为放;名又随按七弦七徽六分,弹一声,与六弦同声为合也。

    【译文】

    放合:专门说的是无名指。手指按前一条弦,放起而出声,称为“”,弹后一条弦与前声应和,称为“”。例如无名指按在六弦八徽上,用“”而为“放”;无名指又随即按七弦七徽六分,弹一声,与六弦“”同声而为“合”。

    应合:按弹后,用指或上某徽,或下某徽,有音以应次弦之声曰“应”,次弦合前弦之音曰“合”。如名按四弦十徽,弹一声,即上九,与次弹散七应合同声也。

    【译文】

    应合:按弹之后,手指或上滑到某徽位,或下滑到某徽位,出音与后一条弦的声音相合,称为“应”,后一条弦与前一条弦的声音相合,称为“合”。例如无名指按在四弦十徽上,弹一声,随即上到九徽,与接下来所弹的散音七弦同声相应。

    爪合:大指按弹前弦,候名指按弹次弦,随用大指搯起同声曰“”。如大指按在七弦九徽弹过,名指即按四弦九徽,以大指爪起,与四同声相合也。

    【译文】

    爪合:大指按弹前一条弦,等无名指按弹后一条弦之后,随即用大指搯弦而起,同时出音,称为“”。例如大指按在七弦九徽上弹过之后,无名指随即按在四弦九徽上,用大指抓弦而起,与四弦同声相合。

    同声:如大指按七弦九徽,用爪起合散勾四一声曰“”。大抵次弹与同者,按弹之则曰“”,散弹之则曰“”。

    【译文】

    同声:例如大指按在七弦九徽上,抓弦而起,与散勾四弦一声相合,称为“”。大致上后一条弦的手法和“”是一样的,前一条弦如果是按弹,就称“”;如果是散弹,就称“”。

    同起:如大指按七弦九徽,四弦即弹散声,大指随提起,不用爪者曰“”,取其隐然相应之声也。

    【译文】

    同起:例如大指按在七弦九徽上,四弦随即弹散声,大指顺势提起,不用抓弦,这称为“”,取其隐隐然相应合的声音。

    泛起:右弹,左指点弦上,取音轻清,名曰“天音”。手法又名“蜻蜓点水势”。右弹欲重,左点欲轻,此其诀也。

    【译文】

    泛起:右手弹弦,左手手指点在弦上,取音轻盈而清晰,名为“天音”。手法又名“蜻蜓点水势”。右手弹弦需要重一些,左手点弦需要轻一些,这是该指法的诀窍。

    泛止:泛音止也。

    【译文】

    泛止:泛音结束。

    推出:中指按第一弦推出,弦外有声。秘法以中指节上,按而出声者,殊为清实。

    【译文】

    推出:中指按第一弦向弦外方向推出,得声。秘法:用中指节上按弦而出声的弹法,效果会特别清实。

    少息:候音少停再弹。

    【译文】

    少息:等余音稍稍停息再弹。

    浒:候音少息,将指直上一徽,连过次弦,谓之上,取其直捷之势也。然非少息,不能用。

    【译文】

    浒:等余音稍稍停息后,让手指直上一个徽位,顺势过渡到下一条弦上,称为“”上,取其直截劲爽的意势。但如果不是“少息”,就不能用“”。

    入慢:曲操至后有放慢弹者①。

    【注释】

    ①曲操:乐曲。

    【译文】

    入慢:曲操到最后部分放慢速度而弹的情况。

    就:谱字有照上文按徽者,或照上文散弹者,俱用字。又有指按弦上,到某徽止,次弦即照上徽弹,亦用字。又有小注用字者,乃勿迟之谓也。

    【译文】

    就:谱字有依照前句而按在徽位上,或依照前句而弹散弦的,都用“”字。又有手指按在弦上,到某徽结束,下一条弦就依照上一条弦的徽位弹,也用“”字。又有小字标注用“”字的情况,意思是不要放慢。

    蓄音:取含蓄意,将指略一退动,以活其机,不使音太露。

    【译文】

    蓄音:要求有含蓄的感觉,用手指稍作退动,从而使出音灵动,避免太过直露。

    虚按:用指浮着弦上以遏其声,使之不响,此用之。

    【译文】

    虚按:将手指轻轻地按在弦上遏止余声,使弦不响,这在“”的指法中用到。

    不动:恐弹后指动,反致不和,故订之。

    【译文】

    不动:怕右手弹弦之后左手摇动,反而导致出音不谐和,所以设置了该指法。

    外:十三徽外,指离徽三四分也。

    【译文】

    外:十三徽以外的位置,手指离徽三四分左右。

    换:换指而弹。

    【译文】

    换:换指而弹。

    乘声 急 轻 声 徽 至 指

    左右手二十势图说

    【题解】

    在《左右手二十势图说》问世之前,明代琴谱中多有手势图的刊刻。从《琴曲集成》来看,其前的《新刊太音大全集》《新刊发明琴谱》《风宣玄品》《琴谱正传》《重修真传琴谱》《琴书大全》《文会堂琴谱》《三才图会续集》《阳春堂琴谱》《乐仙琴谱》和《古音正宗》等十一部琴谱中,都有相对完整的成套手势图(个别收图过少的琴谱不计)。这些手势图往往以前后两组图文对应组成:其一是指法的直观形象,配以对指法完成方法的解释;其二是指法的拟态绘画,配以对指法拟态的文学性描述。不同琴谱的手势图在结构和文字上多有类似之处,很可能有一致的源头。以《琴书大全》中的“宾雁衔芦势”为例,该势由两图组成:首先是一直观图画,图中右手大指、食指指尖相合,其余诸指松开,其下则为文字说明:“捻,谱作‘念’,以两指捻起一弦,放之有声曰‘捻’”;其次是大雁口衔芦苇的拟态图画,其下则为文字说明:“宾雁衔芦势,兴曰:凉风倏至,鸿雁来宾。衔芦南乡,将以依仁。免度关而委去,递哀音而动人。”从纯技术的角度来看,这些对手型的直观展示未必描摹精确,同时似乎也并无赋予这些指法以动物拟态的必要,其后文学性的审美描述,充其量也只是增加了一些指法学习的趣味性(至于如何从中阐发美学、哲学的意涵,则人言人殊,笔者在此不加涉及)。

    但是《左右手二十势图说》与之前的手势图差别甚大。尽管《图说》也袭用了之前手势图的种种名称,但“名”与“实”的对应出现了较大的错位。仍以“宾雁衔芦势”为例:在之前各种琴谱的手势图中,该势所对应的指法是“捻”,右手大指、食指相扣如鸟啄捻弦而起,这一形状与手势图的名称对应得颇为形象,而在《图说》中该势则作“食指挑弦势也”。当然,青山也对手势之名实关系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二指屈曲相应,三指舒张若翔,有如北雁来宾,而衔芦以御风也。”但与之前的手势图参而观之,可以说青山所承袭的只是手势之名,其内容阐释则为原创。

    另一方面,《图说》相对于前代琴谱中的手势图更大的不同在于,它的文字解释着重点并不在某指法“是什么”,而是某指法“应该如何操作”。例如“宾雁衔芦势”:“食指屈曲中节,大指亦随而曲之,即令指甲抵于食指头之中。至挑时,则大指用直而送出。食指如欲收进复挑,大指仍曲以抵定。要之,食指力绵,须借大指以助之,故不可相离,又不可大指与食指捏紧,使其挑送不灵也。后三指与前式同。”无论对这段话中所涉及的指法要求如何评价,我们至少都不难按其文字加以相对准确地模仿。这样的文字解释从形状、位置、过程、力度等多角度对“挑”这一指法进行了描述,非常具体实在,可以说体现了青山个人的独到心得。

    从琴学的发展来说,今人在指法技术层面上所获得的经验很可能已经超越了明清时代的古人。如果要对《笺》《图说》中的某些具体观点加以苛责,恐怕也并不算难事。但我们必须记得,当代琴学的发展与近年来琴学资料的普及关系甚大。我们今天很容易看到全套的《琴曲集成》,很容易入手成百上千的音像记录,并在反复地比较考量、交流请教中提升自己的琴技。然而,对于三百多年前的古人来说,获得一部有一定质量的琴谱、结识一名有一定水平的琴人、甚至是听到一首还算不错的琴曲,恐怕都未必是很容易的事。即使是在二十年前,要获得所需琴学资料的难度也是今天所难以想象的。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必须公允地考虑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生态,并以其在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局限中所达到的高度、所提出的创新等来对其加以衡量,如此方不失忠恕之道。因此,无论如何评价青山的具体见解,他毕竟率先在形而下的具体操作层面上,用文字形式对指法要求等方面内容做出了清晰描述,这是其在琴学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迹。而《笺》和《图说》中的某些观点,例如“捚拳入胸为者,粗鄙之极,可为绝倒”之类的描述,即使对今天的学琴者而言也仍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万峰阁指法笺》《左右手二十势图说》和《溪山琴况》一样,都可以说是空前的琴学著作,也是青山在《溪山琴况》之外为琴学发展做出的另一重要贡献。

    右手十势

    风惊鹤舞势

    食指抹弦势也。食指微曲中节,直其末节以入弦。中、名指曲直皆如之。但使中高于食,名又高于中,大指则将俟于傍。禁指更欲高而直①,方得参差不齐之势,斯为合式也。

    五指高下玲珑②,飘然若羽,宛如鹤翅之初张,有临风鼓舞之态,故其名自不谬。

    【注释】

    ①禁指:小指。右手弹弦不用小指,故称“禁指”。

    ②玲珑:灵活。

    【译文】

    风惊鹤舞势

    食指抹弦之势。食指微微弯曲第二指节,伸直末端指节来下指入弦。中指、无名指的曲直都与之相同。需要让中指高过食指,无名指又高过中指,大指则在旁边相呼应。禁指更需要举高伸直,才能获致参差不齐之势,这才符合规范。

    五指高下灵活,飘然如羽,宛如刚张开的鹤翅,有临风而舞的姿态,所以会有这个名称。

    宾雁衔芦势①

    食指挑弦势也。食指屈曲中节,大指亦随而曲之,即令指甲抵于食指头之中。至挑时,则大指用直而送出。食指如欲收进复挑,大指仍曲以抵定。要之,食指力绵,须借大指以助之,故不可相离,又不可大指与食指捏紧,使其挑送不灵也。后三指与前式同。

    二指屈曲相应,三指舒张若翔,有如北雁来宾②,而衔芦以御风也③。

    【注释】

    ①宾雁:深秋的鸿雁。《礼记·月令》:“鸿雁来宾。”

    ②北雁来宾:雁为候鸟,秋冬之季自北徏南,如为南地之宾客,故称。

    ③御:抵挡。

    【译文】

    宾雁衔芦势

    食指挑弦之势。食指弯曲第二指节,大指也随之而弯曲,使指甲抵在食指指头的中间。等到挑的时候,大指伸直而将食指送出。食指如果要收进再挑,则大指仍然弯曲而抵住原来的位置。总之,食指力软,需要借助大指之力,所以两指不能分开,但大指和食指又不能捏得太紧,这会使挑送不够灵动。其他三指的姿势和前式相同。

    大、食二指弯曲相呼应,中、名、禁三指舒张如飞翔,有如深秋时节来自北方的鸿雁衔芦而御风的样子。

    孤鹜惊秋势①

    中指勾剔势也。中指勾弦,用曲中节、直末节以入弦。食指即提起屈曲,昂其头于最高处,大指随伏于其傍。名则高于中而低于食。禁惟一直昂起而已。一勾一剔皆用此势。

    中指勾弦,卓立于上②,而群指低昂绰约③,翩翩欲举。最若孤鹜之息于溪头,而恍有惊秋意也④。

    【注释】

    ①鹜(wù):水鸟名,即家鸭。古时也泛指野鸭。

    ②卓立:特立,耸立。

    ③绰(chuò)约:柔婉美好貌。

    ④恍:仿佛。惊秋:秋令蓦地到来。喻迅速凋零衰败。

    【译文】

    孤鹜惊秋势

    中指勾剔之势。中指勾弦,用弯曲中节、伸直末节的方式入弦。食指则提起弯曲,抬高指尖,使之处于最高的位置,大指则顺势低伏在食指之旁。无名指则比中指高、比食指低。禁指只需伸直抬高。一勾一剔都用该势。

    中指勾弦,挺拔地立于弦上,而其他手指则高低绰约,翩翩欲飞。这特别像是在溪头栖息的孤鹜,仿佛有秋季凋零之意。

    螳螂捕蝉势

    名指打弦势也。名指微曲中节、直末节以入弦。轻轻出声,不可刚暴以取乖戾。余令中指高于名,食指高于中,大指伏于傍,禁指直如矢,亦自低昂可观①。

    此打弦之势,轻而且缓。而四指翘然相拱②,恰如螳螂捕蝉之状:昂其首而绰其翼③,缓其步而轻其爪也。

    【注释】

    ①低昂:高低,高下。

    ②翘然:挺直貌。

    ③绰(chuò):宽缓,舒展。

    【译文】

    螳螂捕蝉势

    无名指打弦之势。无名指微微弯曲中节、伸直末节而入弦。轻轻出声,不能太过刚暴而让人感觉乖戾。其余的手指,需要中指高过无名指,食指高过中指,大指低伏于旁,禁指伸直如箭,这样也自然错落可观。

    这是打弦之势,需要既轻且慢。四指挺然相应,正如螳螂捕蝉的样子:昂着脑袋,舒展翅膀,舒缓地行走,轻巧地伸爪。

    商羊鼓舞势①

    名指滚弦势也。名指全曲其中节,坚其末节,连声滚去是也。必使筋力,挺定指头,勿许柔软,始得清劲之声耳。余指悉照前式。其拂弦势与抹弦势同,摘弦势与滚弦势同,不再详见。

    一指独屈而历遍诸弦,有似商羊之一掌,而能鼓舞以行也。

    【注释】

    ①商羊:传说中的一种鸟,据说大雨前常屈一足起舞。《孔子家语·辩政》:“齐有一足之鸟,飞集于宫朝下,止于殿前,舒翅而跳。齐侯大怪之,使使聘鲁问孔子。孔子曰:‘此鸟名曰商羊,水祥也。昔童儿有屈其一脚,振讯两眉而跳,且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今齐有之,其应至矣。急告民趋治沟渠,修堤防,将有大水为灾。’顷之大霖,雨水溢泛。”鼓舞:欢快兴奋的样子。

    【译文】

    商羊鼓舞势

    无名指滚弦之势。无名指弯曲中节,坚实末节,连声而滚下。必须使用筋力,挺直、固定指头,不要让手指柔软,才能获致清劲的声音。其他手指依照前一式。右手拂弦之势和抹弦之势相同,摘弦之势和滚弦之势相同,不再详细写出。

    一指独屈而历过多弦,像是商羊只有一只脚,却能鼓舞而行。

    飞龙拿云势①

    大、中撮弦势也。大中擘勾,用大指竖起擘弦,而中指即曲以勾之。如弹七二或六一,弦既相远,故用此势。而有用大指仰天擘弦,其声煞然击其琴面者,非也。余指只照前式。

    大、中二指鸱张其势②,而群指亦翘举,以助厥威③。其飞龙之乘云以御天者乎④?

    【注释】

    ①拿:控制。

    ②鸱(chī)张:像鸱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厥:其。

    ④御:驾驭。

    【译文】

    飞龙拿云势

    大指、中指撮弦之势。大中擘勾,竖起大指擘弦,同时弯曲中指勾弦。例如弹七弦、二弦或六弦、一弦,因为两弦之间距离较远,所以会用该势。有人用大指仰天擘弦,琴弦弹击在琴面上声音很难听,这是错误的。其他手指的姿势都和前式相同。

    大指、中指强劲展开,其他手指也高举而助威,这很像飞龙乘云御天的样子。

    游鱼摆尾势

    三指泼剌势也。三指用泼,则食、中、名并而微曲,稍作斜势,使向内一泼;三指即又屈曲,复作斜势,随向外一剌,三指则齐齐挺出,飒然如风之入松林①,有余韵也。切不可捏紧拳头,大涉俗态。更所忌重而杀伐,轻而委靡,皆所不取。

    泼剌之妙,在乎三指一来一去之间。此以游鱼摆尾名之,其摹神也哉!

    【注释】

    ①飒(sà)然:迅疾、倏忽貌。

    【译文】

    游鱼摆尾势

    三指泼剌之势。三指用“泼”,即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而微微弯曲,稍稍倾斜,向内一“泼”;随即三指再弯曲倾斜,又向外一“剌”,三指整齐地挺出,迅疾如同风入松林,余韵无限。决不可捏紧拳头,这看起来相当俗气。更不能力度过重而有杀伐之声,或力度过轻而有委靡之态,这都是无法接受的。

    泼剌的妙处,在于三指一来一去之间。称之为“游鱼摆尾”,真是传神啊!

    蟹行郭索势①

    三指轮弦势也。食、中、名三指并而俱曲,食居前,中居后,名又居后。夹紧三指,着于琴面,先摘次剔②,又次挑③,逐一出弦,大、禁二指则又昂起是也。

    轮指有蟹行之状,亦宛肖其形而已④。

    【注释】

    ①郭索:螃蟹爬行貌。

    ②摘:名指向外出弦曰摘。剔:中指向外出弦曰剔。

    ③挑:食指向外出弦曰挑。

    ④肖:犹仿效。

    【译文】

    蟹行郭索势

    三指轮弦之势。食、中、名三指都并拢弯曲,食指在前,中指在后,无名指更后。夹紧三指,触碰在琴面上,先摘再剔,然后再挑,依次出弦,大指、禁指则保持高举的状态。

    轮指的样子像是螃蟹爬行,这个名称也只是模仿其形。

    寒乌啄雪势

    二指鼓弦势也。中、食二指并而屈曲,随令大指款之①,逐声弹出,二弦并鸣,若如一之状。只余名、禁以作势耳。

    中、食双弹曰“鼓”,拟其屈指之形,则如栖如啄,有悠然孤寂之度。谓之寒乌啄雪,不亦宜乎?

    【注释】

    ①款:扣。

    【译文】

    寒乌啄雪势

    二指鼓弦之势。中、食二指并拢弯曲,随即用大指扣住,依次弹出,两弦同时鸣响,如出一声。只留名、禁二指来作势。

    中、食二指双弹称为“鼓”,如果要形容其弯曲手指的形状,那就像鸟的栖息啄食一样,有悠然孤寂的情态。称之为“寒乌啄雪”,不也是很合适的吗?

    鹰隼捷击势①

    三指伏弦势也。三指并而屈曲,与轮势相似。但轮法每指逐一居后而次第出弦者,至伏法则一齐并紧,稍作斜势,即如剌弦之状,疾击于弦外,手掌随伏于弦上,使之矻然而无声②,故曰其势险,其声捷也。

    鹰之击鸟,其翅甚捷然,以喻伏弦之势,则一煞而无声,非此莫肖。

    【注释】

    ①鹰隼(sǔn):鸟名,鹰和隼。鹰,亦称“苍鹰”。隼,又名“鹘”。均凶猛善飞,因亦用以比喻凶残邪恶之人。捷:爽健利落。

    ②矻(kū):拟声词。

    【译文】

    鹰隼捷击势

    三指伏弦之势。三指并拢弯曲,和轮之势相似。但“轮”是各个手指先后排列、依次出弦,而“伏”则是将手指都并拢靠紧,稍稍倾斜,就像剌弦的样子快速击弦,出弦之后手掌随即伏在弦上,遏止弦的余声,所以说该指法势险而声捷。

    鹰搏击鸟时翅膀相当劲健,以此来形容一煞就无声的伏弦之势,非常贴切。

    左手十势

    秋鹗凌风势①

    起手散弹势也。先用左手中指屈曲,居九、十徽之中,以指尖抵于琴面后掌放虚,次以食指提起屈曲,令指头昂于最高之上,大指即伏于食指之傍,名指则略高于中,而禁指例用直起,后不再详。此势总取其参差不齐之妙也,但后三指俱要夹紧,不可散开,则手势始有结构。

    中指虚抵于琴面,最有凌霄驾风之气象②,故云秋鹗者是也。

    【注释】

    ①鹗(è):鸟名。雕属。性凶猛,背褐色,头顶颈后及腹部白色,嘴短脚长,趾具锐爪,栖水边,捕鱼为食,俗称鱼鹰。

    ②凌霄:凌云。

    【译文】

    秋鹗凌风势

    起手散弹之势。先弯曲左手中指放在九、十徽之间,用指尖触按在琴面后手掌放松,然后提起食指弯曲,让指头居于最高的位置,大指则低伏于食指之旁,无名指则稍高过中指,禁指依照惯例挺直举起,后面不再详细说明。该势主要取其参差不齐的美感,只是后三指都要夹紧,不能散开,这样手势才能有规范。

    中指轻轻地触按在琴面上,特别有凌霄御风的气象,所以称之为秋鹗凌风势。

    彩凤衔书势

    大指按弦势也。大指屈而按弦,则经行不碍于傍①。即以虎口撑开,食指随提起屈曲,而中指直压于下,名指亦将直起,略高于中。要使后三指夹紧,则手势约束而有力,不任其懈弛矣。按弦须用指甲根头,慎勿按在指尖,使甲痕渐渐磨深,按之甚痛,且更惯不能移,奈何!

    大、食二指屈节相应,状如鸟啄,而余指跃然起舞,势似翱翔。其彩凤衔书之号,不其善哉!

    【注释】

    ①经行:运指在弦上滑动。

    【译文】

    彩凤衔书势

    大指按弦之势。大指弯曲按弦,这样运指在弦上滑动时不会对其他弦有所妨碍。随即将虎口撑开,食指顺势提起弯曲,中指挺直按压于下,无名指也要伸直提起,稍高过中指。必须让后三指夹紧,这样手势才会规范有力,而不任由其松懈。按弦必须用指甲根部,千万不要按在指尖,这样会使指甲上的磨痕越来越深,按弦时会很痛,而且会成为难以更改的习惯,那就没办法了。

    大、食二指弯曲指节而相互呼应,形状像鸟喙,而其他手指则跃然起舞,像是在翱翔。“彩凤衔书”的称号不是很合适吗?

    苍龙入海势

    中指按弦势也。与大指按弦势相似,但中指按下时即以大指尖昂起,仍伏于食指傍,而食指亦随高于中、名之上。慎毋使诸指散漫不轨耳。

    中指直而下按,似有深入之意,余指代为翩跹①,更有飞动之形。其名曰“苍龙入海”,甚为允宜②。

    【注释】

    ①代:迭代,更替。翩跹(xiān):常用以形容轻盈的舞姿。

    ②允宜:合宜。

    【译文】

    中指按弦之势。和大指按弦之势相似,但中指按下时要翘起大指指尖,使其仍低伏于食指旁,而食指也随之高过中指、无名指。千万不要让各个手指散漫而没有规范。

    中指挺直而下按,似乎有深入的感觉,其他手指交相舞动,更有飞动的情状。其名为“苍龙入海”,相当贴切。

    鹍鸡起舞势①

    名指按弦势也。名指屈其中节,直其末节,卓然按于弦上②。中指用微直以居其中,食指则仍提起,而大指亦随伏其傍也。然名指末节最是要紧:若软弱无力,则反凹曲其节,名为折指,大不美观。必使筋力挺直,重按坚实,方为妙也。

    名指独立于弦,最要用力。经行俨如鹍鸡之鼓翼而舞,其势力何坚且壮哉!

    【注释】

    ①鹍(kūn)鸡:像鹤的一种鸟。

    ②卓然:高远特立貌。

    【译文】

    鹍鸡起舞势

    无名指按弦之势。无名指弯曲中节,伸直末节,挺拔地按在弦上。中指以微直的姿态居于中间,食指仍然提起,大指也随之低伏于食指旁。但无名指的末节最是要紧:如果软弱无力,则该指节反而会凹曲,称为“折指”,非常不美观。务必要筋力劲挺、重按坚实才好。

    无名指单独立在弦上,特别需要用力。运指之时俨如鹍鸡鼓翼起舞,其势其力多么坚实厚壮啊!

    文豹抱物势①

    名指跪弦势也。名指上下一节俱曲,余指仍如名指按弦势。因徽间短促,乃用此耳。但跪指之音,人多按不坚实,必令声声清楚,才为妙也。若跪一条弦,则用甲按;跪弦之二,则用一甲一肉,始得联络耳。

    此以一指内伏于弦,四指外张,其势共如文豹之抱物,而将欲举动者乎?

    【注释】

    ①文豹:豹皮有斑纹,故名。

    【译文】

    文豹抱物势

    无名指跪弦之势。无名指中末两指节全都弯曲,其他手指则仍然和名指按弦势一样。因为徽位之间短促,所以才会用这个指法。只是跪指的声音很多人都按得不够坚实,一定要让每一声都很清晰才好。如果跪一条弦,那就用指甲按;如果同时跪两条弦,那就用一甲一肉,这才能使乐音连贯。

    该指法用一指向内伏在弦上,其余四指向外张开,其势如同文豹抱物而将有所举动。

    鸣鸠唤雨势①

    大指搯起势也。大指按弦,欲令搯起,则将名指按下,大指随屈而搯弦,或一搯,或两搯。则与名指按弦势同,但只移动大指耳。跪指搯势亦与此势同。

    名指屈而下按,大指搯而昂头,首尾相应,政如雎鸠之呼雨状也。

    【注释】

    ①鸣鸠唤雨:传说鸠鸟于将雨时鸣声急。鸠,鸟名。古为鸠鸽类,种类不一。

    【译文】

    鸣鸠唤雨势

    大指搯起之势。大指按弦想要搯起时,就将无名指按下在弦上,大指随即弯曲而搯弦,或搯一次,或搯两次。之后就与名指按弦之势相同,只是移动了大指。跪指搯起之势也和此势相同。

    无名指弯曲下按,大指掐后昂起,首尾呼应,正像是雎鸠呼雨的样子。

    蜻蜓点水势

    食指泛音势也。食指直其节,轻点弦上,大指令微昂,后三指亦俱直,而次第高下,慎勿作并,使无可取势也。食指点弦后,更要提起屈节,则指不板定,而得活泼之机矣。大、中、名三指泛音势皆与三指按弦势同。

    五指参差直举轻点弦上之状,则抑扬自如,竟若蜻蜓之鼓翅,而翩跹于沤花之上也①。

    【注释】

    ①沤(ōu):水泡。

    【译文】

    蜻蜓点水势

    食指泛音之势。食指挺直关节,轻轻点在弦上,大指微微昂起,后三指也都伸直,依次排列高下,小心不要将手指并拢,这会使点泛音时无法取势。食指点弦之后还要提起弯曲,这样手指就不会死板,而有活泼灵动之趣。大、中、名三指泛音之势都和三指按弦之势相同。

    五指参差直举轻点弦上的姿态抑扬自如,就像蜻蜓鼓翅在水泡上翩翩起舞。

    蝶翅浮花势

    大、名泛音势也。大指直点弦上,名指则中节微曲、末节用直,轻轻着弦。得声后即将提起,余三指皆如前式,不复赘。

    大、名二指点弦疾起,高下轻扬,又若蝶翅之探花,栩栩然枝头舞媚①,有无限之光景也。

    【注释】

    ①栩栩(xǔ)然:蝴蝶活泼飞舞的样子。

    【译文】

    蝶翅浮花势

    大、名指泛音之势。大指直接点在弦上,无名指则中节微微弯曲、末节伸直,轻轻触弦。得声后马上提起手指,其他三指都和前式一样,不再赘述。

    大、名二指点弦疾起,高下轻扬,又像蝴蝶展翅于花间,活泼地飞舞在枝头,风光无限。

    鸣蜩过枝势①

    名、中按弦势也。名、中二指按弦,如名按七、中按二是也。此势必于十三徽用之,以其尾狭弦近而可按耳。然名按则中节大曲,而中指则直跨于前。或有隔一、四弦以按者,大、食、禁三指俱如前式以取势也。

    此将名、中按下二弦,一前一后,如鸣蜩之过枝,而羽翼尚未收敛也。

    【注释】

    ①蜩(tiáo):蝉。

    【译文】

    鸣蜩过枝势

    名、中二指按弦之势。名、中二指按弦,例如无名指按七弦、中指按二弦即是。该势仅用于第十三徽,只是因为琴尾狭窄、弦距相近才可以同时按住。然而无名指按弦时第二指节会非常弯曲,而中指则挺直跨到前弦。也有隔一弦、隔四弦而按的情况,大、食、禁三指都和前式一样,这是为了取势。

    该指法用名、中二指按在两条弦上,一前一后,就像鸣蝉过枝之后还没有把羽翼收敛起来的样子。

    幽禽栖木势

    大、中按弦势也。大指则曲而按,中指则直而按,亦有隔几弦者,食、名、禁俱如前式也。

    此势大指垂头而入弦,中指下绰而接应,乃若禽翼之敛藏而栖息于林表者耶①。

    【注释】

    ①林表:林梢,林外。

    【译文】

    幽禽栖木势

    大、中二指按弦之势。大指弯曲而按,中指挺直而按,也有隔几条弦的情况,食、名、禁三指都和前式一样。

    该势大指垂低指头而入弦,中指向下舒展而接应,仿佛宿鸟收翼而栖息于林梢的样子。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