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得山阴祁氏澹生堂①藏书三千余本示大火

    阿翁②铭识墨犹新,

    大担论斤换直银。

    说与痴儿休笑倒,

    难寻几世好书人。

    宣绫③包角藏经笺,

    不抵当时装钉钱。

    岂是父书渠不惜,

    只缘参透达磨禅④。

    ┃ 今译 ┃

    祖父印在书上的铭文墨迹还新呢,这书就被大担大担地论斤卖出换作现银子了。说给你这个傻儿子听了也不要笑倒,一家几代都是好书之人的还真是难以寻出来呢!

    用宣德绫来包角小心收藏着经籍笺牍,如今卖了换来的还抵不上当时装订所花的钱呢!难道是因为父辈传下来的书子孙不懂得爱惜吗?只是因为他们参透了禅学呀!

    ┃ 简注 ┃

    ① 澹生堂:明代绍兴府山阴县著名的藏书家祁承的藏书楼,有著名的《澹生堂藏书约》等,另有长印的铭文说:“澹生堂中储经籍,主人手校无朝夕。读之欣然忘饮食,典衣市书恒不给。后人但念阿翁癖,子孙益之守弗失。”明亡之际,藏书楼的第二代主人祁彪佳殉节,其家人便将藏书移到了云门山化鹿寺。祁家后人或死或出家为僧,藏书便开始散佚,此时吕留良便托黄宗羲前去买书,得三千多本。

    ② 阿翁:对祖父或父亲的尊称。

    ③ 宣绫:宣德时的绫,花样丝料精致,常被用于装帧书画或书籍。

    ④ 达磨禅:此处原有自注“祁氏参临济宗”,另有版本作“祁氏参曹洞宗”。也就是说,吕留良认为祁氏家族的后人因为参禅而不顾祖传之藏书了。祁承之孙、祁彪佳之子祁班孙,在明朝灭亡之后,因为牵涉反清的通海案而被流放宁古塔,后来逃归,为避免清廷的追捕而落发为僧,号咒明林大师。

    ┃ 实践要点 ┃

    读书人视书如命,没有比得到好书更让人开心的了。吕留良得到澹生堂的三千多册藏书之后,非常高兴地写诗纪念此事,并以祁氏藏书之悲剧来警示吕葆中(大火),提醒其子爱惜自家的藏书。虽说几代好书的人家少有,但是吕家后人被流放宁古塔后,读书种子却一直都未断,或教书或行医,依旧顽强地维系着文化世家的命脉。

    东坡洗儿诗牧斋作转语和韵皆讥言也因作正解和之示儿辈①

    养儿须令极聪明,

    奸黠痴顽②误后生。

    我道聪明还未透,

    沾沾止为一公卿。

    ┃ 今译 ┃

    养了儿子总是希望儿子极为聪明,奸诈狡黠、痴愚顽固则会耽误孩子的一生。我说那些人的聪明还未真正透彻,沾沾自喜只是为了一个公卿之位吗?

    ┃ 简注 ┃

    ① 苏轼贬官之际,其侍妾朝云生子满月,他作有《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钱谦益(牧斋)作有《反东坡洗儿诗》:“坡公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一生。还愿生儿狷且巧,钻天蓦地到公卿。”

    ② 奸黠:奸诈、狡黠。痴顽:痴愚、顽固。

    ┃ 实践要点 ┃

    苏轼认为自己被聪明误了一生,吕留良则强调某些人沾沾自喜为做大官,虽是聪明但尚未透彻。也就是说,吕留良希望子孙正直、诚实,不要为了名利而不择手段,也不求高官厚禄,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井田砚铭与大火

    仿古沟洫①之意,画为井字,其式,先君子所创也,其石龙尾。

    亦有村庄,亦有经籍。出冈冈甫,入田田尺。礼耕义种,学耨②仁获。合耦谁欤?吾菑③瓦石。陈修疆畎④,尔勤斯食。耻翁,与大火。

    ┃ 今译 ┃

    仿照古人田间水沟的意思,画成井字。这一款式,乃是我已故的父亲所创制的,这方砚是龙尾石做的。

    也有村庄,也有经典书籍。走出山冈,山冈广大;走入田野,田野宽阔。遵循礼仪,读书修身,耕种、除草以及收获。谁能与我一起耦耕?我来开荒,清除瓦石。修整田地的边界与沟渠,辛勤劳作,方才得食。耻翁,写给大火。

    ┃ 简注 ┃

    ① 沟洫(xù):田间水沟。

    ② 耨(nòu):除草。

    ③ 菑(zī):开荒。

    ④ 畎:田间小沟。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在一方绘有井田村庄的砚台上刻下铭文,寄托了他的耦耕理想,也即耕读人生。同时也在教育子孙,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才能享有收获。

    哭阿彗文

    痛哉,阿彗!今日汝死三朝矣。阿爷、阿娘、哥哥皆痛汝不忍舍。二伯伯、四伯母赐楮币①哀汝。父执吴五叔叔婶婶,亦遣人吊汝。今吾令汝乳母携果饵蔬饭祭汝,汝不能饮,令其握出乳汁以饮汝。痛哉,阿彗!

    ┃ 今译 ┃

    痛心啊,阿彗!截至今日你已经死了三天了。阿爹、阿娘、哥哥都痛心你,舍不得你离开。二伯伯、四伯母赐了纸币来哀悼你。父辈中的吴五叔叔婶婶,也派人来吊唁你。现在我让你的乳母带着果品、蔬菜、米饭前来祭奠你,你不能饮酒,就让她挤出乳汁来给你喝吧。痛心啊,阿彗!

    ┃ 简注 ┃

    ① 楮(chǔ)币:纸钱。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写作此文,其实是为了反省自己在孩子生病、看病这件事情上的种种失误之处,可见其为人之认真。

    汝生面方,广额丰下,耳长垂珠,隆准①修眉,发顶黛绿,肤如冻肪,瞳如髹②漆。母抱汝前,十步之外目光及我,啼声震邻。项颈肩脊,屹如山立。两手常对握端拱,不自掉弄。其骨度庄凝如此,无一死法。生未十日,即能笑。数月以来,洞解人意,呼之相亲,即捧面哺口。吾有不释,母令为花鼻,即能蹙山根③作皱纹,口辅出缬④,以悦我。其聪明而孝如此,亦无死法也。阿彗,阿彗,汝何以死!

    ┃ 今译 ┃

    你长得四方大脸,额头宽广、下巴丰满,耳垂长得可以挂珠子,鼻子高隆、眉毛修长,顶上的头发乌黑,肌肤白净如同凝脂,眼眸黑亮如同髹漆。你母亲抱着你走上前来,十步之外看到了我,哭声响彻邻里。你的脖颈肩脊,如山一般直挺。两只小手经常对握着,端端正正做着作揖的样子,不会随意调换姿势。你的气度端庄凝重如此,丝毫没有要死的道理。你出生不到十天,就会笑了。几个月来,善解人意,只要有人呼叫,你就与他亲近,就会捧着大人的面颊上去亲吻。我有不开心的事,你母亲让你做出个皱鼻子的怪样子,这样就能皱起鼻梁做出皱纹,加上面颊红晕,来逗引我开心。你是这样聪明而孝顺,没有一点要死的道理。阿彗,阿彗,你怎么能死呢!

    ┃ 简注 ┃

    ① 准:鼻子。

    ② 髹(xiū):赤黑色的漆。

    ③ 蹙(cù):聚拢,皱缩。山根:鼻梁。

    ④ 缬(xié):两颊的红晕。

    ┃ 实践要点 ┃

    此段记述彗儿种种可爱之处,更反衬出后面的种种遗憾。

    汝初病痘,不八日而靥①,不十日而痂落,梅片疤白无苔痕。吾即惊忧,谓必有变。已而余气怒生,幸部位不犯要害,进参芪托里之药,疡虽未愈,而肌肉神气未曾减损,谓可不至死也。汝苦药,每服必强灌。见持茶盏至,即戟手②摇头,牙噤喉拒,捏闭汝鼻,勉进少许,宛转呼号。其难如此,以故汝母、乳母姑息煦妪③,见汝少安,便劝辍药。后之间断致危,迟迟报信,皆坐此也。

    ┃ 今译 ┃

    你初次得水痘时,不到八天就渐渐退去,不到十天就结痂掉落,梅花瓣一样的疤痕很快就白净得没有一点痕迹了。我对此感到吃惊和忧虑,猜想一定会有病变。不久,遗留的病毒果然爆发出来,幸好没有伤到要害部位,给你服了参芪托里之药,溃疡面虽然没有痊愈,可是你的面色和神气并没有减损,无论怎样也不至于死啊!你不愿意吃药,每次服用都必须强行灌入。看见有人拿着茶盏走近,就摆手摇头,紧咬牙关,不肯吞咽,只好捏着你的鼻子,勉强喂进去一点,你便拉长声调哭啼不止。喂药如此之难,因此你母亲和乳母常常姑息迁就,见你稍有好转,就劝大家停止喂药。后来因为间断了用药,方才导致病情加重,他们延迟向我报信,都是这个原因啊!

    ┃ 简注 ┃

    ① 靥(yè):本指酒窝,此处即靥靥然,指水痘渐渐隐退的样子。

    ② 戟手:用手指人,其形如戟。

    ③ 煦妪:爱护,关心。

    ┃ 实践要点 ┃

    喂婴儿吃药很难,做父母的总是不忍心,其实这反而容易导致用药无效,病情加重。这是必须引起警示的。

    六月十八日,吾以事须往杭州,念汝病不可离。时高旦中在海昌,遣人来迎黄晦木①,将同往苏州。吾因致书曰:彗儿病且危,弟欲暂入省,计驾从此至吴便道也,不靳②一跋涉,活此细命,晦木亦待于此矣。吾谓必足以致吾友,遂放心至杭。否则吾虽忍甚,岂能舍汝而去乎?杭州数日,不见家报,计已调理平复矣。因更淹数日写目③,市货有戏具字,馆人笑问,吾答以五儿病新愈,买以娱之也。孰意廿七之酉而有阿墀之信乎!吾问阿墀,然后知次日海昌竟不至,但遣童迎晦木耳。童谩④云:廿三日且至,迟则廿六也。不谓汝病剧,于廿三日,身热洞泻,家人妄冀吴门之约,又望吾之归。因循五昼夜,变症蜂起,始遣墀报。吾冒暑奔归,已无及矣。此是吾方术之疏,而期人之过急,外务而不饬家人以速闻,使汝失治以死也。吾杀汝,又将谁尤?

    ┃ 今译 ┃

    六月十八日,我因为有事必须前往杭州,但考虑到你的病我不能离开。当时高旦中在海昌,派人来接黄晦木,将一同前往苏州。我于是写信给高旦中说:彗儿病重而且有危险,小弟想尽快入省,估计尊驾从我这里前往吴地也是顺道,请不要吝惜前来走一趟,救活这条小命,晦木也在这里等待了。我想这封信一定足以请到我的这位朋友,于是放心地到了杭州。否则我即便非常忍心,岂能舍弃你而离开呢?到杭州好几天后,也不见家里来信,估计你已经调理恢复得差不多了。于是又在杭州耽搁了几天外出游玩,市场有卖演戏玩具的,店铺里的人笑问买这个东西干什么,我回答说因为我家五儿大病初愈,买了去让他玩玩的。谁能想到二十七日的酉时却有阿墀送来的信呢!我问阿墀,然后才知道第二天高旦中竟然没有从海昌赶来,只是派遣童仆迎接晦木。童仆撒谎说:二十三日会来,迟则二十六日一定来。不承想到你的病情加重,二十三日,身体发热,又伴有腹泻,家人还在不切实际地指望高旦中那边的吴门之约,也希望我能回去。因此而反复了五个昼夜,各种病症一起发出,这才派阿墀给我送信。我冒着酷暑赶回家,已经来不及了。这是我医术上的疏忽,也是期待他人又太过心急,只想着外边而没让家里人快速送信告知,这才使得你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而死的啊!是我害死了你,又要去怪罪谁呢!

    ┃ 简注 ┃

    ① 高旦中:即高斗魁,号鼓峰,鄞县人,名中医,吕留良的友人,还曾向其学医。海昌:即海宁。黄晦木:黄宗炎,余姚人,黄宗羲的弟弟,也是吕留良的好友。

    ② 靳(jìn):吝惜。

    ③ 写目:尽目力之所及,纵情观览。

    ④ 谩(mán):欺骗,诬陷,浮夸。

    ┃ 实践要点 ┃

    此处总结得很好,许多重要的事情,太过于依赖外人,计划得越周密其实越危险。故而还是要将事情控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且考虑到多种可能性,才能有备无患。

    汝生于乙巳九月,至今才十月耳。吾名汝为“彗”,汝母曰:何用此不祥者?吾曰:乃其所以为祥也。今其果不祥耶!汝瞳子能自会于两眦①,吾又戏名曰“乌斗”。此二小名,吾每呼汝,汝目诺而口应者。将于晬日②命汝,正名曰“定忠”,此汝所未知也。今以语汝,汝其能应否耶?痛哉,阿彗!

    遗衣委床,啼音在耳,汝母、乳姆哭声一发,刲心骨③,吾又何堪?行且权厝④汝于识村,嘱汝兄辈,异日吾没后,举汝祔于吾冢之侧,与汝相依,以志吾痛也。

    ┃ 今译 ┃

    你生于乙巳九月,至今才十个月大。我给你取名叫“彗”,你母亲说:为什么取这么一个不祥的名字?我说:就是因为这个字方才吉祥。现在看来果然还是不吉祥啊!你的双眸还会聚在眼眶内侧(斗鸡眼状),我又戏称你为“乌斗”。这两个小名,每当我叫你,你都能眼睛会意,口里应答。本打算等你周岁的时候再给你取个名字,正名叫作“定忠”,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现在来告诉你,你还能应答吗?痛心啊,阿彗!

    你遗留的衣服还在床上,你的哭声还回响在耳边,你的母亲、乳母的哭声一发,我就感到剜心刮骨一般的悲痛,又怎么能够忍受得了呢!准备暂且将你安置在识村那边,嘱咐你的哥哥们,将来等我死后,再把你合葬在我的坟墓旁边,与你相依相伴,以此来表达我的悲痛!

    ┃ 简注 ┃

    ① 眦(zì):眼角。

    ② 晬(zuì)日:婴儿满百日或满周岁。

    ③ 刲(kuí):刺杀,割。(shù):刺。

    ④ 厝(cuò):指棺材停放待葬,或是浅埋以待改葬。

    ┃ 实践要点 ┃

    取名为“彗”,本是通“慧”,但因为彗星往往一闪而过,故而以为不吉祥。做父母的取名字,似乎还得多考虑几层意思。

    阿彗,第五,今同第八弟祔葬①识村,岁时亦祔食。公忠记。②

    ┃ 今译 ┃

    阿彗,排行第五,现在把你同八弟合葬在识村,每年到了祭奠的时候也正好可以祔食。公忠记。

    ┃ 简注 ┃

    ① 袝(fù)葬:合葬。

    ② 此为吕留良之子吕葆中(公忠)的补记。

    补编

    与董方白书

    久不与贤者①相对,系念②无时,形之梦寐。得近札,知以馆谷③北留,较之奔驰,此为良矣。若得闭户读书,做些着实工夫,为益更不小。只恐此中应酬世故,又从而牧④之耳。此不必讲义理,只与论利害,则作宦之危,自不如处馆之安;宦资之不可必,自不如馆资之久而稳也。惟幕馆,则必不可为,书馆犹不失故吾,一为幕师,即于本根断绝。吾见近来小有才者,无不从事于此,其名甚噪,而所获良厚。然日趋于闪铄变诈之途,自以为豪杰作用,不知其心术、人品至污极下,一总坏尽,骄谄并行,机械杂出,真小人之归,而今法之所称光棍⑤也。究之所取,亦东坍西涨,有虚声无实际,岁月之间,消落如故,落得个终身狼藉耳。其家人见钱财来易,皆骄奢不务本业,则又数世之害,故不可为也。

    ┃ 今译 ┃

    很久没有与你会面,时常想念,甚至在梦中也会出现你的身影。得到最近写来的信,知道因为处馆而在北方逗留,比起四处奔波,这当然要好一些。如果得以闭门读书,做一些踏实的工夫,得到的益处更不会小。只是担心这其中的应酬与世故,从而又要去管许多事情了。这不必去讲义理,只要去讨论一下利害,那么做官的危险,自然不如处馆的安全;做官获得的资金不能说必定稳当,自然不如处馆的资金来的长久而稳当。唯独幕府中的处馆,必定不可以去做,教书的处馆还不失人的本色,一旦做了幕师,就会断绝做人的根本。我见到近来那些小有才华的人,没有不从事于幕师的,他们的名声很大,而所获得的受益也很丰厚。然而他们日益趋于言辞闪烁、变化欺诈那一路,还自以为是豪杰的做派,而不知其心术、人品已经极其卑污、下作,通通坏透了,骄狂、谄媚并行,巧诈、机心杂出,真是小人的一类,因而今日的法律所称之为“光棍”。追求他们的所取,也是东边坍塌而西边高涨,有虚假的声势而无实际的收效,一年年一月月的,又会零落成以前的样子,落得个终身狼藉。他的家人见到钱财来得容易,都骄纵、奢侈,不去从事本来的职业,如此则会祸害好几代人,所以不可做幕师。

    ┃ 简注 ┃

    ① 贤者:有才能的人,此处指代对方。

    ② 系念:挂念。

    ③ 馆谷:也即处馆,以塾师的束脩或幕宾的酬金而谋生。

    ④ 牧:治理,管理。

    ⑤ 光棍:《大清律例》中有光棍罪,指的是那些设法索诈官民的,如张贴揭帖、吓诈取财、谎言欠债等等。

    ┃ 实践要点 ┃

    董杲,字方白,崇德人,康熙八年举人,曾任分水县教谕。其父董雨舟是吕留良的友人。其弟董采,字力民,又字载臣,也是吕留良的弟子。明清时期士人谋生,多半从事塾师或幕宾,吕留良认为塾师可以亲近书本,不失读书人的本色;幕宾则会涉及衙门里的种种事务,容易导致欺诈行为,从而败坏人品。这么说,真正强调的就是如何选择职业,因为好的职业引导人向上,这就不只关系到一个人,而是关系到一家几代人的道德的问题。这一说法当引人深思。

    来札云,长安富人肯为捐纳①,以其输钱得官,于心未安而止。此固是矣,然贤者见识,于理尚隔一针。在今日而言,以文、以钱有以异乎?无以异也。若他人代为捐纳,则虽今日亦有所不可。使其人即不望报,我何义以处之?如其不能不望报也,则此官岂可为乎?辞受取予,立身之根本。足下不安于输钱,而反安于他人之捐纳,此吾所谓差却一针也。滚滚马头尘中,自然无人物在里,亦不足较量,但足下自能高着眼孔,踮得脚住,则所望于贤者不轻耳。

    ┃ 今译 ┃

    来信说,长安的富人们肯为你捐纳,通过交钱而获得一个官做,总有点于心不安故而终止了。这当然是对的,然而你的见识,在道理上还隔了一层。就今日的形势而言,用文章、用钱财又有什么不同吗?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如果是他人帮助去捐纳,那么即便在今日也有所不可了。假使那个人本不指望报答,我又以什么道理来自处?如果那个人不能不指望着报答,那么这个官职难道还能有什么作为吗?辞让与接受,获取与给予,这都是立身的根本。足下不安心于交钱,反而安心于他人帮助的捐纳,这就是我所谓的还差那么一层的意思。你看那滚滚的马前头的尘土之中(指俗世),自然没有什么像样的人物在里头,也不足以较量什么,但愿足下自己能够抬高一点眼睛、鼻孔,踮得住自己的脚跟,那么世人所期望于你的也就不轻了。

    ┃ 简注 ┃

    ① 捐纳:通过捐资、纳粟来换取官职、官衔。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对捐纳的不可为,分析得极其透彻。“辞受取予,立身之根本”,也就是强调,接不接受一个职位,或接不接受一份钱物,看似小事,其实关系重大。“高着眼孔,踮得脚住”,也就是说,站稳了脚跟,方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仆迂病日甚,即邑里纷纷,俱不欲相近,看此世界中,真无一足把玩者。惟残书数种未了,思后来岁月无几,将屏弃一切,汲汲了此,此僧家之打包①者也。但恨同志稀少,无处商量。向日张佩璁②颇聪明细心,有志向上,欲引以为助,而天夺之遽。邑中止一吴自牧③,天资过人,近年德业日新,以为赖有此人,而七月间又以疾暴亡。看此气象火候殊不佳,顾影茕茕④,有口挂壁⑤,真无生人之乐矣。不知天意欲何如,数书又安能以一手一足成之也?言之可悲可痛。

    ┃ 今译 ┃

    我的迂腐之病越来越厉害了,比如县里的纷纷攘攘,都不想去接近,看这个世界之中,真没有一样可以把玩的。唯独有残书多种未曾了结,想到将来的日子不多了,所以将摒弃一切,急切地了却此事,这也就是僧人们所谓的“打包”。只是可恨同志之友稀少,没有地方商量。以前有张佩璁颇为聪明细心,有志于向上一路,想要请他来帮助,然而可惜老天太早夺走了他的性命。县里也只有一个吴自牧,天资过人,近年来品德、学业日益增长,想要依赖此人,然而七月间又因为疾病而暴亡了。看看这种气象、火候特别不好,环顾四周,身影孤单,默默无语,真是一点都没有活人的乐趣了。不知道天意又会如何,数种书又如何能靠我一个人完成呢?说到此处也实在是可悲可痛啊!

    ┃ 简注 ┃

    ① 打包:本指僧人行脚云游,所带行李不多,仅打成一包。

    ② 张佩璁:即张佩葱,字嘉玲,江苏吴江人,吕留良的好友张履祥的弟子。

    ③ 吴自牧:即吴尔尧,浙江桐乡人,吴之振的侄儿,不过长他六岁。

    ④ 茕(qióng):孤独。

    ⑤ 有口挂壁:把嘴巴挂在墙上,形容默不作声,语出禅宗语录。

    ┃ 实践要点 ┃

    晚年的吕留良,虽然也有几个友人一起切磋学业,然而友人也渐渐凋零。又因为身体的原因,需要编撰的几种书,也难以完成。所谓天才“成群而来”,一个人的成败,既在于自身努力,又在于友人相助,所以古今都十分重视交友之道。

    令弟文字甚长进,志趣亦渐入高明,第苦无定叠①工夫,打成片段耳。嘉善柯寓匏到燕,曾相会否?此兄质性极美,有意于正业,为文亦高雅无俗韵,华胄中绝少者,只是门第习气重,世故深,摆脱不得,亦是无可奈何。然素心奇赏②,此意时时不泯,得闲即与商论,想互有益也。

    ┃ 今译 ┃

    你的弟弟文字水平很有长进,志趣也渐渐进入高明一途,只是苦于没有下一段安定的工夫,形成完整片段。嘉善的柯寓匏到北京,曾有过相会吗?这位老兄气质、性情极好,有意从事正道之学,写作的文章也高雅而无俗气,在皇皇华胄之中也是绝少的人物,只是门第习气有些偏重,世故气有些偏深,摆脱不得,也是无可奈何的。然而本心高洁、眼界独特,一心向学的意趣常在而不泯,如果得空与他商量、讨论,想必相互会有进益。

    ┃ 简注 ┃

    ① 定叠:安定。

    ② 素心:心地纯洁。奇赏:独特的眼界。语出陶渊明《移居》“闻多素心人”与“奇文共欣赏”两句。

    ┃ 实践要点 ┃

    人与人最大的不同,其实在于志趣、意趣之高下。此处提及的董方白的弟弟董采与柯寓匏都是有着渐趋高明、高雅的志、意,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学习,就能够有所成就。所以教导年轻人,关键在于立志,心气高出俗流。

    选文行世,非仆本怀。缘年来多费,赖此粗给,遂不能遽已。其中议论去取,未免招人憎忌。目下刻成《墨评》一部,中多直抹批驳,恐外间不无谣诼①,或别生是非,故尚游移未出,不知当复如何,幸②为我察之,得早见裁示③,恃为行止也。冗次率率不备,俟后再寄。

    ┃ 今译 ┃

    评选时文而刊行于世,并非我本来的意思。只是近年以来花费较多,依赖此事也能略增补给,所以不能马上停止。那些评选之书中的议论取舍,未免招致他人的憎恨、忌讳。眼下刻成了《墨评》一部,其中多有直接涂抹、批驳的,恐怕外间的人不会没有造谣毁谤,或者另外生出是非来,所以还在犹豫而未曾发出去,也不知道还能如何。希望你为我观察一下,如能早日告知,就可以依此采取行动了。俗务太多,故此信匆匆不能尽言,等将来再细说吧。

    ┃ 简注 ┃

    ① 谣诼(zhuó):造谣毁谤。

    ② 幸:希望。

    ③ 裁示:定夺并示知。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担心时文评选引发外间的议论,或别生是非,故希望在北京的董杲帮忙观察一下形势。可见他既希望借时文而抒发议论、阐述思想,又不想引起太多的关注,内心颇为矛盾。

    答柯寓匏、曹彝士书①

    使归后,甫毕尘事,而小孙患痘殊剧,旬日来未免忧悬,忽忽无绪。昨晡②始有生意,得力疾展读,坐此迟爽,耿仄③何如。两兄文各负奇伟,寓匏天才骏逸,迥绝尘姿,多于酝藉④中挺潇洒不羁之致;彝士风骨雄劲,所向空阔,一瞬千里,不可捉搦。不谓于文字颓澌⑤时,睹此异材,又能闭户相砥砺,不屑稍近流俗,只此雅怀,已足千仞。乃冲襟⑥虚挹,问不择人。村子环顾其中,则皆君之所余也,又何以相益。

    ┃ 今译 ┃

    使者归后,刚完成一些世俗之事,而小孙子患了痘症且非常剧烈,这十来天未免为此担忧,时光忽忽,毫无头绪。昨日申时刚开始有点恢复生机,得以快速展读两位的文章,因此回复晚了,内心十分不安。两位老兄的文章各自负有奇伟之才,寓匏天才俊逸,超越于尘世俗人,多在宽和之中挺力潇洒不羁的风致;彝士风骨雄劲,指向空阔,一瞬间思接千里,不可捉摸。不承想能在此文章颓废、喑哑之时,看到你们这样的特异人才,又能够闭门读书,相互砥砺,不屑于稍稍接近流俗,只是这样的雅致胸怀,就足以壁立千仞了。竟然还胸襟澹泊,虚怀高揖,问不择人。我这个村夫再来反观自己,则都是得益于两位的余泽,又还有什么可相助益的呢。

    ┃ 简注 ┃

    ① 柯寓匏:柯崇朴,字敬一,号寓匏,通政使参议柯耸之子,浙江嘉善人。康熙十一年副贡,后官至内阁中书;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儒,因丁忧未与试。著有《振雅堂集》。曹彝士:曹鉴伦,字彝士,号蓼怀,一号忝斋,浙江嘉善人。康熙十八年进士,授编修,晋侍讲学士;康熙四十三年由内阁学士升兵部右侍郎,历任兵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山东顺天乡试主考。柯、曹二人都是吕留良的弟子。

    ② 晡:申时,下午三至五时。

    ③ 耿仄:内心不安。

    ④ 酝藉:也作蕴藉,含蓄,宽和,有涵养。

    ⑤ 澌(sī):同嘶,声音沙哑。

    ⑥ 冲襟:胸襟澹远。虚挹:虚怀高揖。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的才学在浙西一带有很大的影响,这两位嘉善的弟子寄来文章请教,他在对二人分别称赞一番之后,又说他们虚怀若谷而问不择人,自己却没有什么好助益的。这些虽是客套话,然而也可以看出吕留良对后学多有鼓舞。

    无已,窃有所质。两兄之为此文也,其心有笃好,为文固当尔耶?抑外间风旨乍更,为决科①之利耶?笃好以为当尔,则志定而气坚,必有进而无退,不至于古人不止。彝士文有云:“孤行无偶而不惧,举世菲薄而不惭。”此见道之言也。兄试自举勘,果不负斯语乎?若犹未也,则决科之意急,而为风气所拘也。风气有何定一?津要②倡论于上,朝行矣,升沉局幻,暮复变焉。为文而由此,则志惑而气躁。庸流乍撼之不动也,数钜公沮之稍动矣③,数名宿引之又动矣;或得或失,诱之挫之,则大动而不能自主矣。出门抱行卷④,自以为逢时,数十日抵郊衢,闻时尚又不尔,回惑失措,则今日所为,安知非他日所悔乎?文由心生,心正则文正,心乱则文乱,此不可不辨也。

    ┃ 今译 ┃

    不得已,我也有所请教。两位老兄之所以写作此文,是因为心里十分喜好,而认为作文本当如此?还是由于外面流行的风尚旨趣突然变更,为了科举应试的好处呢?内心笃定的喜好以为应当如此,则志向坚定而心气实在,必然只有前进而没有后退,不达到古人的境界决不停止。彝士在文章中说:“孤独前行没有伴侣然而并不惧怕,世上之人都来菲薄而并不惭愧。”这就是见道的话了。老兄试着自我勘验一番,果然不负这一句话吗?如果还没有,就会由于科考的意图急切,而被风气所拘束。风气有什么一定的方向?关键的人物倡导议论于上头,早晨实行了,升降变幻,傍晚又再度变化了。作文而被风气影响,就会志向迷惑而心气浮躁。庸俗的人突然摇撼,他们不会动心;数位名家巨公出来阻止,他们就会稍微动动;若是数名大家加以引导,他们就又动了。或得或失,诱导之挫败之,那就大动而不能自主了。出门抱着行卷,自以为正逢其时,数十日抵达郊外大道,听说时尚又不如此,回头又迷惑失措,那么今日的所作所为,怎么知道不会是他日所后悔的呢?文章应当由心而生,心正则文正,心乱则文乱,这是不可不辨的道理。

    ┃ 简注 ┃

    ① 决科:指参加科举考试。

    ② 津要:比喻关键要旨或身居要职的人物。津,原指渡口。

    ③ 钜公:巨公,大人物。沮:阻止。

    ④ 行卷: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提前将诗文写成卷轴,呈给达官贵人以求延誉介绍。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论文章,首先指出的就是为什么而作文?如果内心喜好,那就是“文由心生”;若是为了科举应试,那就会跟随外面风尚的变化而变化。他还强调,其实流行风尚最不确定,往往视一二关键人物而定,容易使人迷惑。所以必须坚定自己的志向、心气,从内心出发,向古人学习,方才是真正的作文之道。这一点值得所有写作者思考。

    某之论文,亦止如此,未尝期其书之必行世,世之从吾言也。适与时论相凑,谓其功足变风气,为近日选家之胜,此某之深耻而痛恨者也。但使举世噪骂,取以覆瓿粘壁,锢其流传信从,如苏氏乌台案①、朱门伪学禁②,莫不拒绝远避。而有人焉,独以为不可不业此。此则某之论文果有功,而其不止于文者,亦骎骎③尽出矣。两兄于此,得毋犹有所疑乎?

    ┃ 今译 ┃

    我的那些评论文章之书,也只是如此而已,未曾期待它们必然流行于世,世人必然听从我的话。恰好与时下的论调相互凑合,说那些评选之书的功劳足以改变风气,是近来文章评选家之中最好的,这是我深以为耻而痛恨的事情。哪怕使全天下人骂我,拿我的书来覆盖瓦罐、粘贴墙壁,禁锢那些书不让其流传、不让读者信从,如同苏轼的乌台诗案、朱熹的伪学被禁,没有不敬而远之的。然而也还有人,独独以为不可不从事此书所说的。做到这样,才能说我的时文评选确实有功于世,而文章之外的思想,也会渐渐影响世人。两位老兄对此,该不会还有什么疑惑吧?

    ┃ 简注 ┃

    ① 苏氏乌台案:宋神宗时,苏轼被人诬陷讽刺变法,侮慢朝廷,因诗而获罪。因为经办此案的御史台俗称乌台,故称乌台诗案。

    ② 朱门伪学禁:又称庆元党禁。宋宁宗庆元元年,韩侂胄专政,赵汝愚被贬,朱熹、彭龟年等上奏,于是韩将与其意见不合者都视为道学人士,称道学为“伪学”,将道学人士列入伪学逆党籍达六年之久。

    ③ 骎骎:形容马跑得快,疾速。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从事八股时文的评选,且他的议论之中暗含着自己重新诠释的程朱理学思想,然后能与“时论相凑”,改变风气,影响士人。他也担心自己出版的评选集子还是被当作了谋求仕途、功利的桥梁,这是他所痛恨的。故而说最好自己出版的那些集子被人覆瓿粘壁、被人禁锢,只有少数人体会其中深意,理解那些“不止于文”之处。其实他说的还是文以载道的思想,只知道文辞之好坏是不够的,还必须要知道思想和人心。

    前在金陵,有时贵相识者,欲某定其房稿①,曾有绝句云:“自古相知心最难,头皮断送肯重还。故人今有程文海,莫便催归谢叠山。”②此心言也,两兄深知此意,至燕市③绝不齿及。若有问者,第云“衰病,事事颓废,更无足道者”,则知我爱我之至也。

    ┃ 今译 ┃

    前几日在金陵,有一个与我相识的显贵,想要我去选定他的房课稿子,我当时曾写了一首绝句说:“自古以来相互知心总是最难,我是宁可断送头皮也不肯重回科考仕途了。故人当中如今也有人像元代的程文海,那不是要催着我这个谢叠山早早回乡隐居吗?”这些是我的心里话,两位老兄应当深知其中的意思,到了京城也绝不会跟他人提及的。如果有人问起我,只说“此人衰老多病,事事都很颓废,已经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了”,那么就是知我爱我的最好表现了。

    ┃ 简注 ┃

    ① 房稿:又称房书,明清时期八股文评选的集子。

    ② 断送头皮:断送性命。苏轼《东坡志林》:“昔年过洛,见李公简,言:真宗既东封,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诗。及召对,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曰:‘唯臣妾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程文海:字钜夫,江西建昌(今南城)人,宋亡入元后任集贤直学士,曾兴建国学,搜访遗贤。谢叠山:谢枋得,号叠山,江西弋阳人,宋亡后隐居,后绝食而死。此诗即《得孟举书志怀》其三。当时投靠清廷的吕留良故人龚鼎孳想推荐吕留良去北京评选房稿,吴之振(孟举)代为拒绝,故吕留良诗中称吴为知心人,又以程代指徐倬,以谢自比。

    ③ 燕市:指北京。

    ┃ 实践要点 ┃

    作为遗民,吕留良虽然从事时文评选,但根本不想助力于科举仕途,更不想去北京这样的地方参与评选,他只想通过秀才们必然接触的选本,传播程朱理学的思想,这一层意思是当时许多故交所无法理解的。吕留良与两位后学如此说,是希望他们保持个人的独立精神,不随波逐流。然而事实上,无论古今,坚守独立之精神,都是最难的。

    与柯寓匏书

    把别忽已经年,某衰病侵寻①,呕血不已,而尘壒坌集②,去除不能,遂于夏间削顶为僧,自名耐可,号曰何求,更字不昧。行径如是,想足下闻之,不直一笑也。带水暌隔③,令祖母之变绝不相闻,有失奉慰,歉然歉然。

    ┃ 今译 ┃

    分别忽忽已经多年,我渐渐衰老多病,吐血不能停止,然而世上的尘埃聚集,总不能去除,于是在夏天的时候削去顶上的头发而成了僧人,自己取法名为耐可,号为何求,改字为不昧。这样子的行径,想必足下听说之后,不值一笑了。由于两地分隔,使得你祖母变故的消息无从得知,有失慰问,抱歉,抱歉!

    ┃ 简注 ┃

    ① 侵寻:渐进发展。

    ② 尘壒(ài):尘埃,此处比喻当年清廷的山林隐逸之征召。坌(bèn)集:聚集。

    ③ 带水:指石门县到嘉善县距离不远。暌(kuí)隔:分隔。

    ┃ 实践要点 ┃

    康熙十九年,吕留良为了逃避清廷山林隐逸之征召,不得已而削发为僧。其实他一生都厌恶僧人,不得不逃禅,其内心是极为痛苦的。为了守护气节而态度如此决绝,这在当时渐渐蜕变的遗民群体之中,也极为难得。

    足下天性粹美,气宇浑厚,自是远器①,第向来习染深锢②,不易解脱,未免担阁耳。今乃于读礼③静处,奋然发学道之志,可敬可喜。所谓近世学者,患在直求上达,此总是好名务外,徒资口耳,于身心实无所得。至目前纷纷,则又以之欺世盗名,取货贿营进取,更不足论也。要之,真欲为此学,须是立志得尽,下手便做,不但求辨说之长,始得从上。圣贤道理已说得详尽,又得程、朱发挥辨决,已明白无疑,今人只是不肯依他做,故又别出新奇翻案耳。

    ┃ 今译 ┃

    足下的天性纯粹而美好,气概浑厚,自然是能够担当大任之人,只是一直以来受到外在习气的深度影响,不容易解脱出来,未免耽搁了修养工夫。如今你居丧静处,奋然勃发求道之志向,可敬也可喜。近代以来的那些所谓学者,他们的病患在于直接寻求上达性天之道,这都是好名声的表面功夫,徒然利于口耳之说,对于身心修养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利益。到了目前学者更为杂乱,又以那些表面功夫欺世盗名,用各种货色贿赂谋求进取之道,这就更不用说了。概要而言,真想要从事求道之学,必须要立志在根本处,下手去践行,不能只求在论辩上擅长,才能得以提高修为。圣贤的道理都已经说得很详尽了,又得到二程、朱熹等人的发挥、明辨、决断,已经明白无疑,今天的学人只是不肯依照他们去做,故意又别出新奇的翻案说法而已。

    ┃ 简注 ┃

    ① 远器:远大的气度,能担当大事的人。

    ② 深锢:也作深痼,比喻积习难返。

    ③ 读礼:指守丧,这里指柯寓匏居祖母之丧。

    ┃ 实践要点 ┃

    此处所说的“直求上达”等,主要是指明代中期以来影响极大的王阳明心学所谓的直指本心等说法,与佛道玄妙之说的修养方法相近。学者往往喜好谈论这些,然而在道德实践上却做得很不好,所以吕留良对此多有批评,并且强调不要去多谈理论,而要努力从当下就去实践,依照圣贤的话去做,不被新的翻案理论所迷惑。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喜欢新奇之说,不肯踏实地做,这是最为根本的弊病。所谓理论是灰色的,千条万条理论,不如只用一条去实践。

    所谓至简至当,岂有外于《四书》《五经》者?只是做时文人看去,只作时文用;为诗古文者看去,只作诗古文用;若学道人看去,便句句是精微正当道理,更何经书之有哉?第程、朱①之要,必以《小学》②《近思录》③二书为本,从此入手,以求《四书》《五经》之指归,于圣贤路脉,必无差处。若欲别求高妙之说,则非吾之所知矣。要之,此事须面谈,非笔墨所能达也。

    ┃ 今译 ┃

    所谓最简略最得当的道理,难道有在《四书》《五经》之外的吗?只是在写作八股时文的文人看来,只将那些书当作时文的材料来用;在作诗歌、古文的文人看来,只是当作诗歌、古文的材料来用;如果是学习圣贤之道的人看来,便会觉得句句都是精微而正当的道理,此外还有什么别的经书呢?只是二程、朱熹的指要,必须先以《小学》《近思录》两种书作为根本,从这里入手,再去寻求《四书》《五经》的指要、主旨,在圣贤之道的路径、脉络上,就必然没有什么差错了。如果想要另外寻求高妙之说,那就不是我所知道的了。概要而言,这件事情必须当面谈谈,并不是笔墨所能够传达的。

    ┃ 简注 ┃

    ① 程、朱: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与朱熹的简称,他们的理学被称为程朱理学,是宋元明清时期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② 《小学》:朱熹及其弟子所编的,教育儿童如何处事待人、洒扫应对进退的启蒙读物。

    ③ 《近思录》:朱熹与吕祖谦所编的理学入门读本,将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的语录,以十四个类别重新编排。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进一步又指出,圣贤之道,其实就在文人们熟知的《四书》《五经》之中,不必去找各种杂乱的讲学语录来读。然而在读《四书》《五经》之前,还有必要依照二程、朱熹的指导,先读入门的《小学》与《近思录》这两种书,有了入门的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经典。入门的功夫必须扎实,这一点是所有学习者都必须讲究的,所以必须寻找适合的老师。

    《明史提纲》从未卒业,不详其书得失。向见范洧川①《御龙子集》及所论历法奏疏,知是读书博辨②之人,疑其书必有异,故留此欲待稍暇。今承索取,附使奉还,他时有遗力及史事,尚冀借看也。《学蔀通辨》③取归,复为他友借去,近闻平湖顾苍岩④已刻板印行,则购求亦甚易耳。又荷珍惠,深愧何以当此,感谢感谢。使者遽旋,草草未尽,俟晤言,不一。

    ┃ 今译 ┃

    《明史提纲》从来没有读完过,不了解此书的得失如何。曾经见过范洧川的《御龙子集》及其谈论历法的奏疏,知道他是一个读书而广博、明辨的人,怀疑他的书必定有许多异于常人的地方,所以留下这部《明史提纲》想等有空就继续再读。如今接到索取,让信使附带上奉还,将来如有精力再涉及历史方面,还希望能借来看看。《学蔀通辨》取回来了,又被其他的朋友借去,近日听说平湖的固苍岩已经将此书刻板刊印发行,那么购买也很容易了。又蒙珍贵的惠赠,深感惭愧,不知道该如何担当厚礼,感谢感谢!送信的使者马上就要回去,草草书写未尽之言,等着将来会晤,不再多说了。

    ┃ 简注 ┃

    ① 范洧川:范守己,字介儒,号岫云,又号御龙子,河南洧川人,万历二年进士。历任山西提学、陕西参政、太仆卿总理钦天监等。著有《御龙子集》七十七卷、《明史提纲》四十三卷等,后者朱彝尊有跋。“御”原误作“拳”,《吕留良全集》已改正。

    ② 博辨:即博辩,雄辩。

    ③ 《学蔀通辨》:明代理学家陈建所著,该书以朱熹的思想来辨析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以及佛学之非。

    ④ 顾苍岩:顾天挺,字崧来,号苍岩,浙江平湖人。与吕留良的友人陆陇其同为康熙九年进士,受陆陇其影响而校刊《学蔀通辨》,另著有《苍岩集》。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此处提到的书,一是明代的史书《明史提纲》,一是用程朱理学的观点来批评陆王心学的书《学蔀通辨》。因为他曾读过明代范守己的其他著作,故而向柯寓匏借得《明史提纲》之后,就想着此书的某些论点不会没有不同寻常之处。此处的由此及彼,重视独特思想观点的读书方法,值得注意。至于陈建的《学蔀通辨》,平湖顾氏重刊此书,固然是因为陆陇其的提倡,其实与吕留良与陆陇其的嘉兴之会也有关系。此次会谈,使得陆陇其转变为坚定的程朱理学信奉者。友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时候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思想信仰上。

    与吴玉章书

    山中遽①归,惟虑后期爽订,抵舍不见信息,知非吉征,不谓果罹②大故。思惟至性③崩摧,何以堪此。又闻有伤体之事,不禁奭然④。伏念数年相与,且谬有师弟之称。自恨平时不能指陈正道,推明礼意,足下聪明果毅,必奋然以圣贤之孝道为归,不至毁性灭义,不以礼事其亲如此。此非足下之过,而某之罪也。夫复何言!

    ┃ 今译 ┃

    从山中匆忙回来,唯独担心后来会爽约,到了家中不曾见到留下什么信息,就知道不是什么吉兆,没想到果然遭遇了大的变故。想到你内心受此打击,则何以忍受这样的情形呢?又听说有伤害身体的事情,不禁心中怅然若失。想到这几年来的相处,姑且也有老师、弟子之称。我也恨自己平时不能指明正确的道路,推理讲明孝亲礼仪的本意,以足下的聪明与果敢、刚毅,必定奋然而以圣贤的孝道为指归,不至于毁灭人性、道义,不以礼仪来对待亲人到如此的地步。这也不是足下的过错,而是我的罪过。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 简注 ┃

    ① 遽(jù):匆忙,仓促。

    ② 罹(lí):遭遇苦难或不幸。

    ③ 至性:天赋的秉性。

    ④ 奭(shì)然:消散的样子。

    ┃ 实践要点 ┃

    吴玉章是吕留良的弟子,生平不详。此信说到他为了表达其孝心而毁伤身体,做了类似刲股断臂的事情。吕留良认为这也是自己的过错,未能将圣贤的孝道、礼仪的本意等讲解明白,以至于吴玉章做了愚昧不堪的事情。其实类似《二十四孝》之类的典故,在教育子女的时候都要讲明其中不合情理、类似神话故事的地方,方才不会错误地去实践。

    夫人子于亲,苟①可以致心竭力于踵顶②,岂有爱焉。然古来称至孝者,帝王中无如虞舜,贤士中无如曾舆矣③。乃一则父置之死而不死,一则慎保手足而无敢伤。思此一圣一贤,于父母病革④时,岂于身有所惜,于心有所未尽,于此事有所不能,以遗后人以突过⑤哉?亦以止于孝之道,有所不可也。礼于居丧瘠毁,尚比不慈不孝,故衰麻有期,哭踊有节⑥。若任心行之,以不孝为孝,亦复何所不至。近世不明礼义,刲股⑦断臂之事,纷纷多有。正人君子,亦尝深论其非,而流俗溺惑,锢不可解。然犹多出于无知之氓,正赖读圣贤书如玉章者,有以救正之耳。奈何不务法虞舜、曾舆之事亲,而下效愚夫愚妇之所为?岂愚夫愚妇之为,反有加于虞、曾者耶?

    ┃ 今译 ┃

    人子对于亲人,如果身体上可以尽心竭力,难道还有什么可以爱惜的吗?然而自古以来被称为孝顺的,帝王之中没有人超过虞舜,贤士之中没有人超过曾舆。他们两人,一则父亲置他于死地而不曾死去,一则谨慎地保护手足而不敢有所毁伤。想到这一圣一贤,在父母病入膏肓的时候,难道会对身体有所爱惜,而不尽心,对此事不竭尽全力,以至于留着让后人有机会去超越吗?也就因为止步于孝的道义,故而才会有所不为。按照礼仪,在居丧的时候,身体瘦弱毁伤,还被认为近于不慈不孝,故而丧服有一定的期限,哭踊之类也要有所节制。如果任凭内心去做,将不孝当作孝,也就会无所不至了。近代的人不懂得礼的本义,割股、断臂之类的事情,乱纷纷的也有很多。正人君子,也曾经详尽地讨论过其中的不对之处,而流俗之人却依旧沉溺、迷惑,实在是不可理解。然而这大多还是出于无知的百姓,正要依赖于读圣贤之书的诸如玉章这样的人,来加以救治、纠正他们呢!为什么不去效法虞舜、曾舆的事亲,而去向下效法愚夫愚妇的所作所为?难道愚夫愚妇的作为,反而胜过虞舜、曾舆吗?

    ┃ 简注 ┃

    ① 苟:如果,假使。

    ② 踵顶:头顶与脚跟,指代身体。

    ③ 虞舜:舜,妫姓,有虞氏,名重华,古代的圣君。曾舆: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晚年的弟子,传说著有《孝经》。

    ④ 病革:病势危急。

    ⑤ 突过:高出,超越。

    ⑥ 衰麻:即衰衣麻绖(dié),用麻做的丧带,在头上为首绖,在腰为腰绖。此处指代丧服时期。哭踊:丧礼之一,也即顿足拍胸地哭泣。

    ⑦ 刲(kuī)股:割股,即割大腿肉来给亲人治病。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进一步将愚夫愚妇的割股事亲之类所谓的孝,与虞舜、曾舆的大孝作了比较,并指出虞舜、曾舆这样的孝子并未割股,可见此类行为是不可以的。而且强调,按照礼仪,即便在丧服之中也当有所节制,不可以无所不至。通过这一对比,吴玉章自然就能明白自己行为的不足了。在教育活动中,最需要的就是比较,许多事情单独看待则比较糊涂,一旦有了比较,也就明晰了。

    今玉章此举,震动颛蒙①,流俗无知转相传诵,惑世诬②民,为害非细。四方有道之士,必指某而斥之曰:“夫夫也,固尝与之游矣。其为邪说然耶?其告之不忠耶?”某亦诚无所辞,独负疚无分毫之益于足下,侈然③以师道自居,真愧悔难安耳。成事不说④,今复何言?惟足下勉自爱,率慰⑤不具。

    ┃ 今译 ┃

    今日玉章的这一举动,震动了那些愚昧的人,流俗无知者往往会相互传诵,迷惑世道,欺骗小民,为害不小。四方有道的士人,必定会指着我斥责说:“这个老夫子呀,原来还曾与他有过交往呢!这是因为他也认为那种邪说是对的呢?还是他对于弟子的告知不够忠实呢?”我也诚然不知该如何回答了,独自负疚不能有分毫可以有益于足下,却傲然地以师道而自居,真是惭愧懊悔难以安心了!已是既成事实,也就不去说了,如今还要多说什么呢?唯独希望足下勉励自爱,劝慰的话也就不多说了。

    ┃ 简注 ┃

    ① 颛(zhuān)蒙:愚昧。

    ② 诬:欺骗。

    ③ 侈(chǐ)然:骄纵,自大。

    ④ 成事不说:语出《论语·八ǐ》:“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⑤ 率慰:劝慰。率,劝导,引导。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特别强调,吴玉章的行为对于愚昧无知者很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自己也一再表示负疚之意,并希望他能够自爱自重,不再犯错。作为老师,指出学生有错的同时,也指出自身的失职,这样进行教育,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

    与吴玉章第一书

    与足下交数年矣。足下固执谦节,初不得辞,然尝自疑以为其趋不一,终不能有益于足下,必成两悔,时杌杌①不自安,今乃渐觉其果信也。

    ┃ 今译 ┃

    与足下交往已经数年了。足下坚持对我谦逊有节,起初不能推辞,然而我自己也曾有所怀疑,以为我们的治学趋向不一样,终究不能有益于足下,必然使得两人都后悔,故时常不能自觉心安,如今就渐渐觉得果然如此了。

    ┃ 简注 ┃

    ① 杌杌:心境不安的样子。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对参加文会的子侄、弟子有很高的期望,也严格要求。下文所说的面会文字,大约指的是在他所组织的文会之中约定上交的文章。关于吕留良组织的文会,详见《力行堂文约》。另在《与陈大始书》中也提及吴玉章“前会不作文逸去”,不愿“游艺”,故而说二人的趋向不一。师生交往,也会有真实的志向并不一致等问题发生,故而要慎始善终,有问题则明辨其中原委。

    昨自山中归,独不见足下面会文字①。问之舍侄②,云足下先数日过舍,至期不作文而去,强之不可。且与舍侄言,大约谓“诸子皆游艺③,己不欲游艺者,故不为”,其立说甚高;再则曰“即为之,必不能胜诸子,故不为”,其说又益下。然高与下总不足论。即作文不作文,犹小节耳。独以足下之病在心者深锢,其本指与某相背谬④,故不得不一直告也。

    ┃ 今译 ┃

    昨天从山中回来,唯独不曾见到足下在文会活动时当众写作的文章。问了我的侄儿,说足下前几日来到我家,到了期限却不作文而离去,强令写作也得不到回应。而且与我侄儿说了,大约的意思是“诸位学子都想‘游于艺’,而自己不想成为‘游于艺’的人,所以不想作文”,这一说法立意很高;再问则又说“即使写了作文,必定不能胜过诸位学子,所以不想作文”,这一说法又立意比较低了。然而无论高与低,这个理由总是不能成立的。即使作文或不作文,仍旧只是小节。只是由于足下内心之病病根深固,其中的根本主旨与我相违背,故而不得不直言相告 。

    ┃ 简注 ┃

    ① 面会文字:学子们聚会当中所写的作文。面会,相见,会面。

    ② 舍侄:即吕留良的侄儿吕至忠。

    ③ 游艺:即《论语·述而》所说的“游于艺”,从事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之学,此处当指词章之学。

    ④ 背谬:悖谬,违背。

    ┃ 实践要点 ┃

    吴玉章为自己的不想作文编造了一高一低两条理由,这在吕留良看来都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在根本思想上有问题,于是便详细驳斥,还是希望对吴玉章有所警示。教育学生,必须要明白其行为背后的思想根源,从根源上加以辨析,方能真正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凡某之欲诸友为文,非以希世①猎名,争区区词章之末也。人之乐有师友,蕲②明此理而已。理之明不明何从辨,必于语言文字乎?辨之,知其所明者若何,未明者若何,而后得效其讲习讨论之力,故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③。既曰“辅仁”,第④须于仁乎取之,何事于文哉?盖言者,心之声也;字者,心之画也。心有蔽疾隐微,必形于语言文字,故语言文字皆心也。惟告子自信其心,不复求义理之是非,分内外为二,故云“不得于言,勿求于心”⑤。而孟子直辟以为不可,而自举其所学,曰“我知言”。今观孟子之语言文字何如也,斯岂亦游艺所得耶?且吾所欲为文,非“艺”也。

    ┃ 今译 ┃

    大略来说,我想要诸位友人作文,并非用以迎合世俗、获取名声,争抢这区区词章上头的毫末东西。人生的快乐在于有老师、有友人,祈求明白其中的道理而已。道理的明不明白从什么地方来分辨,必定在于语言文字吗?辨析道理,知道其中自己所明白的有些什么,未曾明白的有些什么,而后得以效法这些道理,在讲习、讨论之中可以得力,所以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既然说“辅仁”,是不是只要在仁德上头去获取,又何必从事于文章呢?语言,是心里头的声音;文字,是心里头的图画。心里有了掩饰的疾病与隐私,必定会体现在语言文字之中,所以语言文字也都归属于心。唯独告子自信他的心,不再去寻求义理上的是非,将内外区分为二,所以告子要说“不得于言,勿求于心”(认为不必通过语言来探究人心的道理)。然而孟子对这句话直接加以批评,认为这是不可以的,而又直接举出他所学到的,然后说“我知言”(认为通过语言可以探究其中的道理)。如今去看孟子关于语言文字的看法如何,这岂是“游于艺”所能得到的?况且我所希望写作的文章,也并非是“艺”!

    ┃ 简注 ┃

    ① 希世:迎合世俗。

    ② 蕲(qí)明:祈求说明。

    ③ “君子”句:语出《论语·颜渊》,是说君子通过交流文章结识朋友,通过朋友协助提升品德。

    ④ 第:只,仅仅。

    ⑤ “不得于言”句: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所引告子的话,意思是说,两个人在语言上都不能达到和谐,就更不能指望知道他们的心里了。

    ┃ 实践要点 ┃

    吕留良首先强调,要弟子们写作文,并不是为了词章之艺,不是为了获取名声,然后指出语言、文字与人心的关系,并引用“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等说法,说明语言文字的写作,就是人心的体现,故而通过语言文字上的讲究,可以提升仁德。现代人讲语言文字的创作,往往不够重视其与内心的关联,与品德养成的关联。其实就内心的流露而言,写作以及讲解,是一条非常好的教育途径。

    《论语》之所为“艺”,注①曰:“礼乐之文,射、艺、书、数之法。”文者,指其仪节言;法者,指其技术言。若礼乐之本,射、艺、书、数之理之所以然,则亦非“艺”之可名矣。故朱子特注“文”“法”二字,乃所谓末也。然且学者必须游习以博其趣,是则吾道无内外、精粗之可分也益明矣,况以程、朱之说,上求孔、曾、思、孟之指,能体会其义而发明焉,则为佳文;不则相与辩驳,极尽以期有合,此亦“格致”之一道也。奈何以“艺”之一字抹之哉?足下谓诸子皆“游艺”,盖讥诸子之不“志道、据德、依仁”②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