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雍州

    萬年縣

    南陵故縣在雍州萬年縣東南二十四里。漢南陵縣,本薄太后陵邑,陵在東北,去縣六里。《史記·外戚世家》「葬南陵」張守節《正義》引。

    霸陵,漢文帝陵,在雍州萬年縣東二十里。霸陵,故芷陽也。《漢晉春秋》云:湣帝建興三年,秦人發霸、杜二陵,珠玉彩帛以千萬計。帝問索琳曰:「漢陵中物,何乃多耶。」對曰:「天子卽位一年而爲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一供客,一充山陵。武帝享年旣久,比崩後,茂陵不復容物,赤眉賊不能減半,今猶有朽帛委積,珠玉未盡。此二陵,是儉者也。」〈《史記·孝文本紀》「霸陵山川因其故」日本《[[史記會注考證]]》補《正義》引。〉

    霸陵卽霸上,在雍州萬年縣東北二十五里。〈《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宗正劉禮軍霸上」《正義》引。〉

    杜陵故城在雍州萬年縣東南十五里。漢杜陵縣,宣帝陵邑也,北去宣帝陵五里。《廟記》云故杜伯國也。〈《史記·髙祖本紀》「從杜南入蝕中」,《正義》引。〉

    終南山,一名中南山,一名太一山,一名南山,一名橘山,一名楚山,一名泰山,一名周南山,一名地脯山,在雍州萬年縣南五十里。〈《史記·夏本紀》「終南敦物「《正義》引。又宋王應麟《詩地理考》巻二終南,巻三南山引作「終南山,一名南山」。〉

    畢原在雍州萬年縣西南二十八里。〈《史記·魏世家》「武王伐紂而髙封於畢」《正義》引。〉

    周文王墓在雍州萬年縣西南二十八里原上。〈《史記·周本紀》「西伯崩「《正義》引。〉

    周武王墓在雍州萬年縣西南二十八里畢原上。〈《史記·周本紀》「武王有瘳後而崩」《正義》引。〉

    秦故胡亥陵在雍州萬年縣南三十四里。〈《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皇帝葬宜春」《正義》引。〉

    秦宜春宮在雍州萬年縣西南三十里。宜春苑在宮之東,杜之南,《始皇本紀》云葬二世杜南宜春苑中。〈《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還過宜春宮」《正義》引,又宋王應轔《玉海/卷一百五十五·宮室·一》引。〉

    滻水卽荊溪、狗枷之下流也,在雍州萬年縣。〈《史記·封禪書》長水《正義》引。〉

    長安門故亭在雍州萬年縣東北苑中,後館陶公主長門園,武帝長門宮,皆以此立名。〈《史記·封禪書》「文帝出長門」《正義》引。又《通鑑·巻十五·漢文帝紀》「又於長門道北立五帝壇」元胡三省注引作「長門亭在雍州萬年縣東北苑中」。〉

    軹故亭在雍州萬年縣東北十六里苑中。〈《史記·蘇秦列傳》「夫秦下軌道」《正義》引。又《史記·髙祖本紀》「降軹道旁」《正義》引、《通鑑·巻九·漢髙祖紀》「降軹道旁注」注引「軹故亭」作「軹道」。〉

    漢霸昌廄在雍州萬年縣東北三十八里。〈《史記·梁孝王世家》「還至霸昌」《正義》引,《通鑑·巻十五·漢景帝紀》「還至霸昌卽」注引。〉

    鎬在雍州西南三十三里。〈《史記·周本紀》「而作豐邑」《正義》引。〉

    長安縣

    長安故城在雍州長安縣西北十三里。漢之舊都,本秦離宮。長安,故咸陽也。〈宋王應麟《〈通鑑〉地理通釋·巻四·漢都》引。按三十里,據《史記·范睢蔡澤列傳》「范睢得見於離宮」《正義》及《元和郡縣志》巻一「京兆府長安縣」修改作「十三里」。〉

    按史傳所載長安之名舊矣。又盧綰封之初,項羽未滅,蓋長安得名,非始於漢,但未詳所在耳。及髙祖入關,乃取長安以名縣也。司馬遷云:「長安,故咸陽縣。」據當時之名,因終説其事,非封盧綰之日改咸陽爲長安矣。又按《[[史記]]》,趙亦有長安君,未詳趙取嘉名,將更有長安地名也。〈宋宋敏求《長安志》巻十二長安縣引。〉

    按今縣界兼有周鎬京及杜伯國之地。鎬京在今縣治西北十八里鎬池是,杜伯國在今縣治東南九里下杜故城是。〈《長安志》巻十二長安縣引。〉

    周武王宮卽鎬京也。皇甫謐《帝王世紀》曰:「武王自酆居鎬,諸侯宗之,是爲宗周。」今澧水之東長安之南三十里,去酆二十五里鎬池,卽其故都也。〈《長安志》巻三《宮室》一周引。〉

    下杜故城在雍州長安縣東南九里,古杜伯國。〈《史記·秦本紀》「初縣杜」《正義》引,又《通鑑·巻二十四·漢昭帝紀》「率常在下杜」注引。〉

    下杜故城,蓋宣王殺杜伯以後,子孫微弱,附於秦,及春秋後武公滅之爲縣。漢宣帝時修杜之東原爲陵曰杜陵縣,更名此爲下杜城。〈《長安志》巻十二長安縣引。〉

    豐水源在雍州長安縣西南澧谷。〈《史記·封禪書》「長水澧澇」《正義》引。〉

    豐水北經靈臺西,文王引水爲辟雍靈沼,今悉無復處所,惟靈臺孤立。按今靈臺髙二丈,周回二十歩。〈《長安志》巻三《宮室·一》引,又《玉海/卷一百六十二·宮室·臺》引。按「豐水北經」以下十六字,據《水經》渭水《注》增。〉

    滈水源出雍州長安縣西北滈池。酈元《注水經》云:「滈水承滈池,北流入渭。」今按滈池水流入永通渠,蓋酈元誤矣。〈《史記·秦始皇本紀》爲吾遺滈池君」《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三鎬京引無「今按滈池水」以下十五字。〉

    《注水經》云:鎬水西逕磁石門注於渭。今按鎬池水又北流入永通渠,不至磁石門、亦不復入渭矣。今《圖經》滈水在縣西四十里,其水自鄂縣界入本縣界十里入淸渠。〈《長安志》巻十二長安縣引。按「《注水經》云」以下十四字據《水經》渭水《注》增。〉

    豐、鎬二水皆巳堰入昆明池,無復流派。〈《玉海/卷一百七十一·宮室·苑囿》引。〉

    昆明池在雍州長安縣西十八里。〈《玉海/卷一百七十一·宮室·苑囿》引。〉

    豐水渠今名賀蘭渠,東北流注交水。〈《長安志》巻十二長安縣引。〉

    漆渠,胡亥築阿房宮開此渠,而運南山之漆。〈《長安志》巻十三咸陽縣引,又同巻一條引作「胡亥將運南山之漆而開此渠。」〉

    秦阿房宮亦曰阿城,在雍州長安縣西北一十四里。〈《史記·秦始皇本紀》「先作前殿阿房」《正義》引,又《通鑑·巻七·秦始皇帝紀》「先作前殿阿房」注引。〉

    《三秦記》云:「龍首山長六十里,頭入渭水,尾達樊川。」今按山首在長安城中,自漢築長安城及營宮殿,咸以堙平,其餘卽今宮城之太倉以東是也。〈《長安志》巻十二長安縣引。按「《三秦記》」以下十九字録《長安志》文。〉

    彪池,今按其池周十五歩。」〈《長安志》巻十二長安縣引。〉

    虎圈,今在長安城中西遍也。〈《史記·孝武本紀》「唐中數十里虎圈」《正義》引。〉

    未央宮在雍州長安縣西北十里長安故城中,近西南隅。〈《長安志》巻三《宮室·一》引,又《通鑑·巻十一·漢髙帝紀》「蕭何治未央宮」注引無「近西南隅」四字。〉

    漢明堂在雍州長安縣西北七里長安故城南門外也。〈《關中記》云:「明堂在長安城南門外,杜門之西。」《長安志》巻五《宮室》三引。〉

    漢圓丘在長安治内四里居德坊東南隅。〈《長安志》巻五《宮室》三引。〉

    漢長樂古在長安縣北故城中。〈《通典》巻一百七十三《州郡》三引魏土泰《坤元録》,又《玉海/卷一百五十五·宮室·宮》引《坤元録》。〉

    壽宮、北宮,皆在雍州長安縣西北十三里長安故城中。《[[漢書]]》云:「武帝置壽宮以處神君」。〈《史記·孝武本紀》「又置壽宮北宮」《正義》引,又《通鑑·巻二十·漢武帝紀》「置酒壽宮」注引。按「十三」誤倒爲「三十」,據《元和郡縣志》改。據《漢書·郊祀志》補「置」字。〉

    北宮在雍州長安縣西北十三里,與桂宮相近,在長安故城中。〈《史記·外戚世家》「唯獨置孝惠皇后居北宮」《正義》引。〉

    蒲萄宮,以太歳厭勝所在,舍之北自。〈《長安志》巻四《宮室·二》引。〉

    鉤弋宮在長安故城中,門名堯母門。〈《史記·外戚世家》「鉤弋夫人」《正義》引。按據《元和郡縣志》巻一補「故」字。〉

    建章宮在雍州長安縣西北二十里,長安故城西。〈《史記·孝武本紀》「於是作建章宮」《正義》引,又《滑稽列傳》「建章宮後閣重櫟中有物出焉」《正義》,又《玉海/卷一百五十六·宮室·二》引,又《通鑑·巻二十一》「於是作建章宮」一注引。按《滑稽列傳》、《正義》作「西北」,餘均脱「北」字。〉

    神明臺在長安西北二十里,長安故城西,漢建章宮有神明臺。〈《玉海/卷一百六十二·宮室·臺》引。按「中」字衍,據《元和郡縣志》刪。〉

    漸臺在長安故城中。《關中記》云:「未央宮西有蒼池,池中有漸臺,王莽死於此臺。」〈《史記·佞幸列傳》覺而之漸臺」《正義》引。〉

    旣去就車而之漸臺,雖未央、建章復道相屬,但漢兵旣迫,不應駕車腧城,此卽非建章漸臺明矣。然則未央、建章似各有漸臺,非一所也。〈《長安志》巻三《宮室·一》引。〉

    柏梁臺在雍州長安故城中。〈《玉海/卷一百六十二·宮室·臺》引。〉

    昆明觀在雍州長安縣西二十里。《黃圖》上林苑有昆明觀。〈《玉海/卷一百六十六·宮室·觀》引。〉

    《三秦記》云:「禦粟苑出粟,十五枚一升,大梨如五升,落地則破。其取梨先以布囊承之,號曰含消」。臣泰按:其粟味甘而小,不如《三秦記》所説。含消梨,人間往往有之,其大不至五升,亦不出此川矣。〈《長安志》巻五《宮室》三引。按《三秦記》以下三十六字,録《長安志》文。〉

    牛首池在雍州長安縣西北三十八里。〈《玉海/卷一百七十一·宮室·苑囿》引。〉磁石門一名卻胡臺。〈《長安志》巻三《宮室·一》引。〉

    潏水又名石壁谷水,又名髙都水。漢王氏五侯大治池宅,引髙都水入長安城。〈《長安志》巻十二長安縣引。〉

    漢太上皇廟在雍州長安縣西北長安故城中,酒池之北,髙帝廟北。髙帝廟亦在故城中也。〈《史記·髙祖本紀》「至太上皇廟」,《正義》引,又《玉海/卷一百七十一·宮室·苑囿》引,又《通鑑·巻十五·漢景帝紀》;「太上皇廟埂垣」注引。〉

    髙廟在長安縣西北十三里渭南長安故城中。〈《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益廣多宗廟」《正義》引。〉

    《漢書》王莽以皇后有子孫瑞,通子午道,蓋以子、午爲陰、陽之王氣也。《風土記》云:「王莽以皇后有子,通子午道,從杜陵直抵終南。」〈《長安志》巻十二長安縣引。〉

    漢奉明縣地,今縣治北八里奉明故縣是。〈《長安志》巻十二長安縣引。〉

    杜祠,雍州長安縣西南二十五里。〈《史記·封禪書》「杜主故周之右將軍」《正義》引。〉

    三原縣

    堯門山,俗名石門,在雍州三原縣西北三十二里。上有路,其狀若門,故老云堯鑿山爲門,因名之。武德年中於此山南置石門縣,貞觀年中改爲雲陽縣。〈《史記·秦本紀》「輿晉戰於石門」《正義》引,又《通鑑·巻二·周顯王紀》。秦獻公敗三晉之師於石門注引。按《通鑑》注引作「三十二里」,與《元和郡縣志》及《長安志》合,今改。〉

    雍州三原縣有湯陵。〈《史記·秦本紀》「遣兵伐蕩社」《正義》引。〉

    醴泉縣

    谷口故城在雍州醴泉縣東北四十里,漢谷口縣也。〈《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以備車四十乘反谷口」《正義》引,又《通鑑·巻十四·漢文帝紀》「反谷口」注引。〉

    《郊祀志》公孫卿言黃帝得仙寒門,寒門者,谷口也。按九叟山東中山西謂之谷口,卽古寒門也,在雍州醴泉縣東北四十里。〈《史記·范睢蔡澤列傳》「北有甘泉谷口」《正義》引。按《正義》引脱「東山」二字,據《太平寰宇記》雍州醴泉縣引《水經注》「九峻山東中山西謂之谷口」,《元和郡縣志》巻一醴泉縣「漢谷口縣在九叟山東仲山西」增。〉

    富平縣

    荊山在雍州富平縣,今名掘陵原。按雍州荊山,卽黃帝及禹鑄鼎地也。〈《史記·夏本紀》「荊岐已旅「《正義》引。〉沮水一名石川水,源出雍州富平縣,東入櫟陽縣南。

    漢髙祖於櫟陽置萬年縣,《十三州地理志》云:萬年縣南有涇、渭,北有小河卽沮水也。〈《史記·夏本紀》「漆沮旣從」《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四「自土漆沮」引無《十三州地理志》以下二十二字。〉

    雲陽縣

    雲陽,雍州縣。秦之林光宮,漢之甘泉,在雍州雲陽縣西北八十里。〈《史記·匈奴列傳》「自九原至雲陽」《正義》引。按據元和郡縣志京兆府雲陽縣補「西」字。〉

    雲陽故城在雍州雲陽縣西北八十里,秦始皇甘泉宮在焉。〈《史記·秦始皇本紀》「非死雲陽」《正義》引。按據《史記·封禪書》《正義》補「北」字。〉

    甘泉山一名石鼓原,俗名磨石嶺,在雍州雲陽縣西北九十里。《關中記》云:「甘泉宮在甘泉山上。年代久遠,無復甘泉之名,失其實也。」〈《史記·范睢蔡澤列傳》「北有甘泉谷口」《正義》引。〉

    漢雲陽宮在雍州雲陽縣西北八十一里。有通天臺,卽黃帝以來祭天圜丘之處。武帝以五月避暑,八月乃還也。〈《史記·孝武本紀》「始郊見泰一雲陽」《正義》引,又《玉海/卷一百六十二·宮室·臺》引。《玉海》引有「西」字。〉

    雲陽宮,秦之林光宮,漢之甘泉,在雍州雲陽縣西北八十一里。秦始皇作甘泉宮,去長安三百里,望見長安,秦皇帝以來祭天圜丘處。〈《[[史記]]》匈奴列傳》「候騎至甘泉」《正義》引,又《史記·外戚世家》「夫人死雲陽宮」《正義》引作「雲陽宮,秦之甘泉宮,在雍州雲陽縣西北八十一里。秦始皇作甘泉宮,去長安三百里,黃帝以來祭天圜丘處」。〉

    通天臺在雍州雲陽縣西北八十一里。〈《史記·封禪書》「乃作通天莖臺」《正義》引。按據《史記·孝武本紀》、《正義》引補「二」字。〉

    中山一名仲山,在雍州雲陽縣西十五里。史記河渠書自中山西邸瓠口爲渠《正義》引。

    雲陽陵,漢鉤弋夫人陵也,在雍州雲陽縣西北五十八里。孝武帝鉤弋趙婕妤,昭帝之母,齊人,姓趙。少好淸靜,六年臥病,右手巻,飲食少。望氣者云 「東方有貴人」,推而得之。召見,姿色甚佳。武帝持其手伸之,得玉鉤。後生昭帝。武帝末年殺夫人,殯之,而屍香一日。沼帝更葬之,棺但存絲履也。《宮記》云「武帝思之,爲起通靈臺於甘泉,常有一靑鳥集臺上往來?至宣帝時乃止。」〈《史記·外戚世家》「使者夜持棺往葬之《正義》引。〉

    徑路神祠,在雍州雲陽縣西北九十里甘泉山下。本匈奴祭天處,秦奪其地,後徙休屠右地。〈《史記·匈奴列傳》「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正義》引。〉

    廷壽館在雍州雲陽縣西北八十一里,通天臺西八十歩。〈《玉海/卷一百五十六·宮室·宮》引。按藝文類聚引《[[史記]]》作「延壽館」,《漢武故事》及《三輔黃圖》同。此輿《漢書·郊祀志》均衍「益壽」二字。〉

    咸陽縣

    咸陽故城亦名渭城,在雍州北五里,今咸陽縣東十五里,京城北四十五里,秦孝公以下並都此城。始皇鑄金人十二於咸陽,卽此也。〈《史記·秦始皇本紀》「發卒攻毒戰咸陽」《正義》引。又《史記·秦本紀》「作爲成陽」《正義》引作「咸陽故城亦名渭城,在雍州咸陽縣東十五里,京城北四十五里,卽秦孝公徙都之者。」《〈通鑑〉地理通釋·巻四·秦都》引同,又《通鑑·巻二·周顯王紀》「築冀闕宮庭於成陽」注引無「卽秦孝公徙都之者」句。〉

    今咸陽縣,古之杜郵,白起死處。〈《史記·秦本紀》「作爲咸陽」《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秦都》引。〉

    安陵故城在雍州咸陽縣東二十一里,周之程邑也。〈《史記·太史公自序》「程伯休甫其後也」《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四鮮原引。〉

    蘭池陂卽秦之蘭池也,在雍州成陽縣界。《三秦記》云:「始皇都長安,引渭水爲池,築爲蓬萊山,刻石爲鯨,長二百丈。」〈《史記·秦始皇本紀》「逢盜蘭池《正義》引。〉

    棘門在渭北十餘里,秦王門名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軍棘門」《正義》引。〉

    渭橋本名橫橋,架渭水上,在雍州咸陽縣東南二十二里。〈《史記·外戚世家》「出橫城門《正義》引。〉

    細柳倉在雍州咸陽縣西南二十里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軍細柳《正義》引。〉

    秦惠文王陵在雍州咸陽縣西北一十四里。〈《史記·秦始皇本紀》「葬公陵」《正義》引。〉

    秦悼武王陵在雍州咸陽縣西北十五里,俗名周武王陵,非也。〈《史記·秦本紀》「八月武王死」《正義》引,又《秦始皇本紀》「葬永陵」《正義》引。〉

    長陵在雍州咸陽縣東三十里。〈《史記·髙祖本紀》「葬長陵」《正義》引。又《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益廣多宗廟」《正義》引和《通鑑·巻十二》「葬髙帝於長陵」注引「雍州」作「渭北」。〉

    陽陵,漢景帝陵也,在雍州咸陽縣東四十里。〈《史記·外戚世家》「合葬陽陵」《正義》引,又《孝景本紀》「更以弋陽爲陽陵」《正義》引。〉

    渭陽五帝廟在雍州咸陽縣東三十里。《宮殿疎》云:「五帝廟一宇五殿也。」〈《[[史記]]》封禪書「於是作渭陽五帝廟」《正義》引,又《通鑑·巻十五·漢文帝紀》於是作渭陽五帝廟」注引無《宮殿疎》云以下十二字。〉

    渭陽五廟在渭城。〈《史記·孝文本紀》「設立渭陽五廟」《正義》引。〉

    周公墓在雍州咸陽北十三里畢原上。〈《[[史記]]》魯周公世家「葬周公於畢《正義》引。〉

    蕭何墓在雍州咸陽縣東北三十七里。〈《[[史記]]》蕭相國世家「相國阿卒」《正義》引。〉

    渭南縣

    渭南縣城,隋煬帝大業九年築。〈《長安志》巻十七渭南縣引。〉

    渭南故城在渭南縣東南四里,西魏文帝大統十六年築。〈《長安志》巻十七渭南縣引。〉

    新豐縣

    雍州新豐縣,本周時驪戎邑。《左傳》云:晉獻公伐驪戎,杜注云:「在京兆新豐孫。其後秦滅之以爲邑。」〈《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置麗邑」《正義》引。〉

    新豐故城在雍州新豐縣西南四里,漢新豐宮也。太上皇時淒愴不樂,髙祖竊因左右問故,答以「平生所好皆屠販少年,酤酒賣餅,鬥鷄蹴踘,以此爲歡;今皆無此,故不樂。髙祖乃作新豐,徙諸故人實之。太上皇乃悅。按前於酈邑築城寺,徒其民實之,未改其名,太上皇崩後改名曰新豐。〈《史記·髙祖本紀》 「更命酈邑曰新豐」《正義》引。〉

    驪戎故城在新豐縣南十里,殷、周驪戎國城也。〈《史記·周本紀》「驪戎之文馬」《正義》引。〉

    驪山在雍州新豐縣南十六里。《土地記》云:「驪山卽藍田山」。〈《史記·周本紀》遂殺幽王驪山下」《正義》引。〉

    戲水源出新豐縣西南驪山。《水經注》云:「戲水出驪山馮公谷,東北流。」今新豐縣東北十一里戲水當官道,卽其處。〈《史記·秦始皇本紀》「蔣西至戲」《正義》引。〉

    新豐縣南驪山上猶有露臺之舊址,其虚名露臺鄕。〈《玉海/卷一百六十二·宮室·臺》引。按據《漢書·文帝紀》「帝欲作露臺顏師古注」今新豐縣南驪山上猶有露臺鄕」,補「鄕」字。〉

    秦莊襄王陵在雍州新豐縣西南三十五里,俗亦謂爲子楚陵。始皇陵在北,故俗亦謂爲見子陵。〈《史記·秦始皇本紀》「葬蘆陽」《正義》引。按「子楚」下脱「陵」字,今增。又《史記·呂不韋列傳》「莊襄王葬芷陽」《正義》與此引同,有「俗」字,此脱。〉

    秦始皇陵在雍州新豐縣西南十里。〈《史記·秦始皇本紀》「樹草木以象山」《正義》引。〉

    藍田縣

    藍田山,臣泰按《聖賢塚墓記》「驪山之陽多美玉」,今縣西北四十里有驪山,卽此山之北阜,「驪山之陽」或謂此也。〈《長安志》巻十六藍田縣引。〉

    芷陽在雍州藍田縣西六里。《三秦記》云:「白鹿原東卽霸川之西阪,故芷陽也。」〈《史記·秦本紀》「歸葬芷陽」《正義》引。按「鹿原」上脱「白」字,「有」當作「卽」、據《水經》渭水《注》白鹿原東,卽霸川之西阪,故芷陽也。」增改。〉

    灞水,古滋水也,亦名藍谷水,卽秦嶺水之下流,在雍州藍田縣。〈《史記·封禪書》霸産《正義》引。〉皇子陂在雍州藍田縣西。〈《長安志》巻十六藍田縣引。〉

    藍田關在雍州藍田縣東南九十里,卽秦嶢關也。〈《史記·曹相國世家》「從西攻武開嶢關」《正義》引。〉

    始平縣

    犬丘故城,一名槐里,亦曰廢丘,在雍州始平縣東南十里。《地理志》云:「扶風槐里縣,周曰犬丘,懿王都之,秦更名廢丘,髙祖三年更名槐里。」{{*|《史記·秦始皇本紀》「非子居犬丘」《正義》引,又《史記·外戚世家》「王太后槐里人」《正義》引無《地理志》以下三十字,又《史記·項羽本紀》「都廢丘」《正義》引作「犬丘故城在雍州始平縣東南十里,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周都、巻七·三秦》引作「犬丘故城一名廢丘、在雍州始平縣東南十里,卽周懿王所都,漢髙祖三年更名槐里」。又《通鑑·巻九·漢髙祖紀》「都廢丘」引作「廢丘故城在雍州始平縣東南十里」。

    湯臺在始平縣西北八里。〈《史記·秦本紀》「遣兵伐蕩社」《正義》引。〉

    髙陵縣

    髙陵故城在雍州髙陵縣西南一里。〈《史記·孝文本紀》「至髙陵休止」《正義》引,又《通鑑·巻十三·漢髙後紀》「至髙陵休止」注引。〉

    渭橋本名橫橋,架渭水上。《三輔舊事》云:「秦於渭南有興樂宮,渭北有咸陽宮,秦昭王欲通二宮之間,造橫橋長三百八十歩。橋北壘石水中。舊有忖留神象,此神曾與魯班語,班令其出,留曰「我貌醜,卿善圖物容,不出」。班於是拱手與語,曰出頭見我。留乃出首。班以腳畫地,忖留覺之,便沒水。故置其象於水上、唯有腰以上。魏太祖馬見而驚,命移下之。」〈《[[史記]]》、《孝文本紀「昌至渭橋」《正義》引。〉

    櫟陽縣

    櫟陽故城一名萬年城,在雍州東北百二十里。漢七年分櫟陽城内爲萬年縣。隋文帝開皇三年遷都於龍首川,今京城也,改萬年爲大興縣,至唐武德元年又改曰萬年,置在州東七里。〈《史記·秦本紀》「二年城櫟陽」《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秦都》引無惰文帝以下四十一字,《通鑑·巻九·漢髙帝紀》「都櫟陽」注引作「櫟陽故城一名萬年城,漢七年分櫟陽城内爲萬年縣、隋改爲大興縣,唐復曰萬年。」〉

    櫟陽故城一名萬年城,在雍州櫟陽縣東北二十五里,秦獻公之城櫟陽卽此也。〈《史記·項羽本紀》「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正義》引,又《通鑑·巻九·漢髙帝紀》「都櫟陽」注引作「秦獻公所城櫟陽故城,在今雍州櫟陽縣東北二十五里。」〉

    秦櫟陽宮在雍州櫟陽縣北三十五里,秦獻公所造。《三輔黃圖》云:「髙帝都長安,未有宮室,居櫟陽宮也。」〈《史記·髙祖本紀》「皆來朝長樂宮」《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漢都》引。〉

    漢太上皇陵在雍州櫟陽縣北二十五里,《[[漢書]]》云:「髙帝十年太上皇崩,葬萬年縣也。〈《史記·髙祖本紀》「楚王梁王皆來送葬」《正義》引。〉

    涇陽縣

    焦獲亦名瓠口,亦曰瓠中,在雍州涇陽縣北十數里,周有焦獲也。〈《史記·匈奴列傳》「遂取周之焦獲《正義》引,又《史記·河渠書》「西邸瓠口爲渠」《正義》引作「焦獲藪一名瓠口,在涇陽北城外也。」〉

    秦望夷宮在雍州涇陽縣東南八里。〈《史記·秦始皇本紀》「二世乃齋於望夷宮」《正義》引,又《通鑑·巻八·秦二世紀》「乃齋於望夷宮」注引。按「咸」當作「涇」,據《三輔黃圖》巻一秦宮在「望夷宮在涇陽縣界長平觀道東」及《元和郡縣志》巻二京兆府涇陽縣「望夷宮在縣東南八里」改。〉

    鄠縣

    雍州鄠縣,本夏之扈國也。《地理志》云:「鄠縣古扈國,有戸亭。」《訓纂》云:「戸、扈、鄠三字,一也,古今字不同耳。」〈《史記·夏本紀》有扈氏不服」《正義》引。按「南」字衍,秦漢鄠縣與唐鄠縣均在唐雍州西南。〉

    周豐宮,周文王宮也,在雍州鄂縣東三十五里。〈《史記·周本紀》而作豐宮《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四豐引。〉

    龍臺一名龍臺觀,在雍州鄠縣東北三十五里。〈《玉海/卷一百六十二·宮室·臺》引,又一百六十六《宮室·臺》引。〉

    雍州鄠縣終南山,澧水出焉,北入渭。〈《史記·夏本紀》「澧水所同」《正義》引。〉

    盩厔縣

    長楊宮在雍州盩厔縣東南三十三一里,宮内有長楊樹,以爲名。〈《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從上至長楊獵」《正義》引。按《三輔黃圖》巻一秦宮云:「在今盩厔縣東南三十里」,《元和郡縣志》巻二京兆府盩厔縣東南三十三里」、此引脱,今依《元和志》補「十三」二字。「上起宮」三字衍,據《黃圖》、《元和志》刪。〉

    駱谷關在雍州盩厔縣西南二十里。開駱谷道以通梁州也。〈《史記·田叔列傳》「谷口劃道近山」《正義》引。〉

    武功縣

    漢武功縣在渭水南,今盩厔縣西界也。〈《史記·田叔列傳》「武功扶風西界小邑也《正義》引。〉

    故周城一名美陽城,在雍州武功縣西北二十五里,卽太王城也。〈《[[史記]]》、《周本紀「周後稷名棄」正《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周都》引,又《詩地理考》巻一召南引,又《通鑑·巻一·周顯王紀周紀》一注引無「卽太工城也」句。〉

    故斄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武功縣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國,後稷所封也,有後稷及薑螈祠。〈《史記·周本紀》「封於邰」《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周都》引。《史記·曹相國世家》「攻下辯道雍蔗」《正義》引作「故熒城一名武功縣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國,蓋有脱誤。〉

    壤鄕,今在雍州武功縣東南二十餘里髙壤坊是。〈《史記·曹相國世家》「取壤鄕」《正義》引。〉

    好畤縣

    好畤城在雍州好畤縣東南十三里。〈《史記·曹相國世家》「撃章平軍於好時南」《正義》引。〉

    梁山在雍州好畤縣西北十八里。〈《史記·周本紀》「踰梁山」《正義》引。〉

    梁山宮俗名望宮山,在雍州好時縣西十二里,北去梁山九里。《秦始皇紀》「從山上見丞相車騎衆,弗善」,卽此山也。《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帝幸梁山宮」《正義》引,又《通鑑·巻七·秦始皇紀》「幸梁山宮」注引無「秦始皇起」以下十九字。

    華州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