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五章 军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1917年7月张勋发动丁巳复辟到今天,政权日益松散在中国已成定局,无论事件本身还是个人对整个历史进程的影响都相对较小。中国各方势力分崩离析,难以团结一致,没有谁会有力量和机会赢得统一整个国家的地位。

    革命后,被废黜的皇室获得了相对优厚的待遇,享有在紫禁城北部生活的权利并获得补贴,补贴由中华民国财政部不定期发放。

    袁世凯建立帝制的悲剧尝试和张勋复辟的短暂努力,都没有对清朝皇室起到任何重大作用。

    所谓朝廷,地界也没超过宣统小皇帝在紫禁城的住所。在紫禁城的北后门,人们还能一窥皇室盛宴的昔日余晖。一片凌乱中,清朝王公贵族以及革命前的其他老臣驾着老式的北京马车和汽车前来对宣统帝宣誓效忠。透过车窗可以看到几张早已具有退化迹象的精致面孔和肥胖且憔悴的太监相。清朝的帽子顶部有纽扣,背面是孔雀羽毛,老式的传统服装很漂亮,但在民国时期,这种装扮完全不合时宜。

    宣统在辛亥革命爆发时只有五岁,在一位中国先生和他的英国师傅庄士敦的指导下长大,庄士敦受过良好的教育,对文学和文化兴趣浓厚。

    1922年12月,宣统迎娶了皇后和皇妃。宣统的追随者对这一切的后果不甚了解,还在婚礼上大行古法之礼。婚礼甚至邀请了外国使节参加。

    据说,满族贵族和附从的圈子还心怀狼子野心,与民国政治思想格格不入。

    简而言之,1924年10月底冯玉祥发动政变后,一个与苏联有联系的极端左翼政党控制了北京,新统治者们决定把这个破败无能还有风险的朝廷铲除以绝后患。

    一天,宣统帝和他的小朝廷被毫不客气地赶出了紫禁城,宣统帝名号被取缔,从那天起,他成了平民溥仪。很多剩下的奇珍异宝,包括家具和艺术品,尽遭没收,没收过程背后的很多故事也值得玩味。

    溥仪的童年时期,起初住在北京家中,但冯玉祥对他的态度极具威胁性,于是他先是在日本使馆避难,然后逃到了天津,生活环境非常恶劣。

    一度骄傲强大的清朝皇权从此陷入沉寂,但谁也没想到的是,1924年废黜皇帝的残酷政变同时还摧毁了腐败不堪的议会制政府。

    自辛亥革命以来,北京各议会几乎从未有建设性的重组,党派争端却搞得起劲。议会的腐败在1923年达到高潮,曹锟获得国会多数支持当选总统,但大家都知道,背后的权钱交易发挥了很大作用。

    1924年10月,冯玉祥软禁曹锟,逼他辞职,选举他的国会被蔑为“猪仔国会”,将“皇帝”无情赶下“皇位”的冯玉祥同时也摧垮了飘摇的国会。

    毫无疑问,在民国成立的前12年中,议会制带来的不过是一连串希望的破灭。但凡掌握中国命运的人稍微有点光明前途,中国必然会焕然一新、更加纯洁,爱国主义者会用一片赤诚将这个国家拉回正轨。

    如果把视角从历史不光彩的国会挪开,看向民国最高领导————总统,感受只会更糟。举国上下的杰出人才兴致勃勃地想要参选总统,却发现这个位子可真不好坐。竞选者凭着早期职业生涯中赢得的尊敬和荣誉、带着众人给予的厚望当选,但很快就发现自己无能为力,最终都结局悲惨地被军阀赶下台。

    袁世凯在许多方面都属于个案。帝制覆灭后,他以自己的高贵身份担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那时空气中充满了春天的梦想,人们怀着幼稚的乐观和希望,期冀着新时代很快就会来临。袁世凯当时拥有全国土地的控制权,在中华帝国时代,各省都向北京缴税,他本人还坐拥2500万英镑的外国“重组贷款”。起初,第一届国会坚决反对袁世凯大举借债,袁世凯软硬兼施,摆脱了国会控制,随后成为整个帝国的独裁者。

    若不是他听信谗言,认为自己不该做总统而是做皇帝,那很多人应该都会同意给他个皇室头衔。但事实是,袁世凯和他的下属在推动复辟的过程中遭到了各方强烈反对,最终死于1916年,用最简单的方式结束了这场闹剧。

    黎元洪彼时还是晚清名臣张之洞手下一位年轻的军官,后来赴日学习军事科学。辛亥革命爆发时他在武昌位高权重,被革命党人推举为湖北都督,作为革命军领袖。革命胜利后,清朝覆灭,他又被选为共和国副总统。袁世凯任总统期间,黎元洪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与袁世凯复辟的野心背道而驰。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自动就任总统。众人认为他是真正致力于建立共和政府的人物,对他寄予厚望。然而很快人们就发现,即使他的宏图大志再众望所归,他的政治才能也远远无法实现他的计划。多次失误后,他被张勋以可耻的方式赶下台,此中详情我在《重归龙旗下的北京》一章做了描述。

    黎元洪,革命的大元帅,是一位具有同情心的人,但作为总统两次都彻底失败了

    徐世昌,“老徐”享有很高的声望,当他接受了总统的职位后,面对吴佩孚的命令,他不得不予以退让

    黎元洪首任政府的副总统是冯国璋元帅,曾在江苏南京担任江苏都督,在长江流域的省份担任关键角色,一度在中国内政中占有重要地位。

    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于1917年8月1日接任总统,但不久之后发觉无力胜任。他一年后去世时,他的儿子们对他的财产进行了争夺。这位风云人物才去世一年便已被人遗忘。

    徐世昌成为了总统。他就任时可以被称作中国的“政界老手”。在帝制中国的最后几十年,他相继担任了几乎所有高职:包括内务总长、交通总长、协理大臣(副总理)、军机处大臣和“皇帝”的监护人。革命后,他担任特别职务,保护退位的皇帝和清朝贵族。在某些情况下,徐世昌通过跟当权政府说好话给一直处于经济困难的前朝廷带来了一些好处。

    徐世昌总统的任期为1918年9月4日至1922年6月1日。时值中央政府财政困难日益严重,各省无税可收,还不得不将稀少的资源给当时京城影响最大且有争议的军阀。两次,大炮的声音传到了徐世昌的宫殿里:1920年,曹锟,更确切地说是他的将军吴佩孚,与张作霖联合,镇压了在北京甚有权势的安福系。还有一次在1922年,吴佩孚在京城附近以压倒性优势击败了张作霖。据称,在关键时期,“老徐”耍了两面派,因此,吴佩孚给了徐世昌指示,要么乖乖消失,要么被逼下台。

    作为军官的曹锟获得了受人尊重的声誉,但他却是通过贿赂而赢得议会多数票而成为总统,后来被他的学生冯玉祥推翻

    段祺瑞,他是一位受到各方尊重的将军,在动荡之秋他作为“最高行政长官”而不得不让位于其他更有权势的军阀

    徐世昌明白了吴佩孚的意思,6月1日辞职,第二天就去了天津。

    黎元洪被召回,但此次他的下台也很不光彩。基督将军冯玉祥携手张作霖和吴佩孚将自己的军事地位大幅提升,他的部队驻扎在北京附近,把牢了京城的政治命脉。1923年春季和夏季,人们普遍希望曹锟出任总统,黎元洪出面阻挠。他因此成了众矢之的,如果没有冯玉祥的默默纵容,他根本扛不住。最后,黎元洪家中水电全无,电话线被掐,无奈只得离京赴津。

    曹锟赢得了军官的尊敬,一些军阀将领,例如吴佩孚和冯玉祥,都毕业于他创办的军校。曹锟曾任第三师师长,这支部队后来在吴佩孚领导下声名显赫。在1917——1923年间,他曾是中国直隶省的督军,在那个时期的后半段是直隶、山东和河南等省的巡阅使。

    曹锟曾被誉为善良、正派之人,但他的四弟曹锐(他是一位邪恶天才)对他的影响愈加明显。曹锐和许多无良的政治家开始支持曹锟竞选总统,1922年10月5日,他们通过贿赂确保了国会多数议员支持曹锟当选。

    曹锟的高升并不长久,他倒台的方式比前几任总统更富戏剧性。1924年10月22日,冯玉祥进军北京并发起著名的军事政变,他首先袭击了曹锟,将其软禁后威胁要调查曹锟贿选问题并将他本人绳之以法。

    曹锟倒台后,军阀张作霖和冯玉祥召来段祺瑞担任的“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段祺瑞是一位老将军,曾在帝制中国的最后阶段和袁世凯领导时期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敬。但他在军阀之间的拉锯战中却无能应对。最近,他又被迫放弃“中华民国临时执政”一职。

    在上文所述的时期里,总统在许多情况下对事件的进程影响很小,而且至少在表面上,很大一部分行政权力都由内阁掌握,内阁的类型和组成相差很大。政府更迭不断,很多能人志士都希望挽救中国于水火。外交事务发展尤其不错,颜惠庆、顾维钧和王正廷等外交官可以尽自己所能,在外交水平上和西方平起平坐。

    财政部长的职位一直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没了各省的支持,几个军阀还总是要钱,现任财政部长李思浩面临着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摆脱军阀困扰,他经常不得不在朋友中间躲来躲去。

    军阀经常和政府对着干,堪比总理。这些军阀即使本人很有才华,但除非得到北京以外的一些大军阀青睐,否则很少有适合他的职位。还有一件可悲的事,尤其是在最近几年,政府往往是在各方的妥协下组成的,一些军阀通常会派代表作为眼线安插在各部门,代替了一些有真才实干的人。

    细心的读者现在肯定已经明白中国在袁世凯死后如此发展的原因。任何时候想要在中国进行建设性改革,最大的障碍就在于中国已经分裂成了松散多变的“小国”,每个“小国”都由一个领袖领导,要么反抗北京中央,要么裹挟总统和内阁,在极端情况下,各“小国”政府之间还可能针锋相对。

    在讲这些地方霸主之前,我要先介绍一位尽管一度被认为是广东粤军总指挥、但并非以军人为职业的重要人物。我想说的就是孙文或曰孙中山先生,这也是他在欧洲报纸上最常用的两个称呼。孙中山在英国教会的医生指导下学医,并于1892年在香港获得博士学位。他曾在澳门和广州实习过一段时间,但很快成为一名积极的革命者。1896年到达英国时,他被当作危险人物,遭到强行拘留,被带到清政府的使馆,等待机会遣返中国。但是,孙中山成功地将一封信扔出窗外,这引起了伦敦当局的注意,结果,经过几天的讨论,他被释放了。

    武昌革命爆发时,孙中山在英国,但立即返回家乡,被选为新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然而,他被迫屈服于狡猾的袁世凯。在反击袁世凯失败后,孙中山在日本生活了几年。1921年4月,在广州的非常国会选举他为海陆军大元帅,但他的社会主义或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