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第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汉 张仲景述

    晋 王叔和撰次

    宋 林 亿校正

    明 赵开美校刻

    沈 琳同校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合六十六法,方三十九首。并见太阳阳明合病法。

    【提要】

    本篇主要论述了太阳伤寒表实无汗之麻黄汤证,及其加减证和禁忌证。兼述了太阳阳明合病之葛根汤证,补述了桂枝汤治疗杂病之荣卫不和的自汗出证。在论太阳经邪之后,又简述了蓄水于下之五苓散证;火郁于上之栀子豉汤证;少阳气郁兼三焦不畅之小柴胡汤证;热与血结之桃核承气汤证和抵当汤、丸证。更以太阳病误治后之变证,以五脏病为例论述了心阳虚心悸之桂枝甘草汤证、脾虚水气上冲之苓桂术甘汤证、邪热壅肺作喘之麻杏甘石汤证、肾阳虚水泛之真武汤证等。

    统观全篇,所赅甚广:外则论荣卫之不和,内则论气血之失畅、上则论火郁胸膈,下则论水蓄膀胱,兼及五脏杂病证治。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第一。七味。

    太阳阳明合病,必自利,葛根汤主之。第二。用第一方。一云,用后第四方。

    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第三。八味。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不止,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第四。四味。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第五。四味。

    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第六。用前第五方。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设胸满痛,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第七。用前第五方。小柴胡汤,七味。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第八。七味。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大青龙汤发之。第九。用前第八方。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第十。八味,加减法附。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小青龙汤主之。第十一。用前第十方。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第十二。五味。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第十三。七味。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解外宜桂枝汤。第十四。用前第十二方。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复下之,脉浮者,当解外,宜桂枝汤。第十五。用前第十二方。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在,发汗已,发烦,必衄,麻黄汤主之。第十六。用前第五方、下有太阳病,并二阳并病四证。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第十七。用前第五方。一法用桂枝汤。

    脉浮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第十八。用前第五方。

    病常自汗出,荣卫不和也,发汗则愈,宜桂枝汤。第十九。用前第十二方。

    病人藏无他病,时自汗出,卫气不和也,宜桂枝汤。第二十。用前第十二方。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衄,麻黄汤主之。第二十一。用前

    第五方。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与承气汤。小便清者,知不在里,当发汗,宜桂枝汤。第二十二。用前第十二方。

    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热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第二十三。用前第十二方。下别有三病证。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者,干姜附子汤主之。第二十四。二味。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第二十五。六味。

    发汗后,不可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第二十六。四味。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第二十七。二味。

    发汗后,脐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第二十八。四味。下有作甘烂水法。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第二十九。五味。

    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脉沉紧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第三十。四味。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第三十一。三味。

    发汗若下之,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第三十二。五味。

    发汗后恶寒,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与调胃承气汤。第三十三。三味。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躁,不能眠,欲饮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第三十四。五味,即猪苓散是。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第三十五。用前第三十四方。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第三十六。四味。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第三十七。用前第三十四方。下别有三病证。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第三十八。栀子豉汤二味。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并三味。

    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第三十九。用上初方。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栀子豉汤主之。第四十。用上初方。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第四十一。三味。

    伤寒,医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第四十二。二味。下有不可与栀子汤一证。

    太阳病,发汗不解,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真武汤主之。第四十三。五味。下有不可汗五证。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禹余粮丸主之。第四十四。方本阙。下有吐蚘、先汗下二证。

    伤寒,医下之,清谷不止,身疼痛,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第四十五。桂枝汤用前第十二方。四逆汤三味。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阴脉微者,下之解,宜调胃承气汤。第四十六。用前第三十三方。一云,用大柴胡汤。前有太阳病一证。

    太阳病,发热汗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宜桂枝汤。第四十七。用前第十二方。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满,不欲食,心烦喜呕者,小柴胡汤主之。第四十八。再见柴胡汤,加减法附。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第四十九。用前方。渴者属阳明证附,下有柴胡不中与一证。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第五十。用前方。

    伤寒阳脉,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第五十一。用前方。小建中汤六味。下有呕家不可用建中汤,并服小柴胡汤一证。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第五十二。用前第五十一方。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微烦者,大柴胡汤主之。第五十三。加大黄,八味。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发潮热,柴胡加芒硝汤主之。第五十四。八味。

    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调胃承气汤主之。第五十五。用前第三十二方。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宜桃核承气汤。第五十六。五味。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身重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第五十七。十二味。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第五十八。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第五十九。下有太阳病二证。

    伤寒脉浮,医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第六十。七味。下有不可火五证。

    烧针被寒,针处核起,必发奔豚气,桂枝加桂汤主之。第六十一。五味。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第六十二。四味。下有太阳四证。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温温欲吐,胸中痛,大便微溏,与调胃承气汤。第六十三。用前第三十三方。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在,脉微沉,不结胸,其人发狂,以热在下焦,少腹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抵当汤主之。第六十四。四味。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第六十五。用前方。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有血也,当下之,宜抵当丸。第六十六。四味。下有太阳病一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方一。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语译】

    太阳病,项部和背部拘紧不灵活,无汗怕风,应当用葛根汤治疗。

    太阳与阳明合病[1]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方二。用前第一方。一云,用后第四方。

    注[1]合病:二阳或三阳同时受邪而发病。本论用“合病”,计有太阳阳明合病三条,太阳少阳合病一条,三阳合病两条。

    【语译】

    太阳和阳明两经同时发病,大便必定会自下利,应当用葛根汤治疗。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方三。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语译】

    太阳和阳明两经同时发病,不下利,只是呕吐的,应当用葛根加半夏汤治疗。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方四。促,一作纵。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语译】

    太阳病,是桂枝汤证,医生反而用攻下法,于是就下利不止。脉急促的,是表证未解。喘而出汗的,应当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治疗。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方五。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语译】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疼痛和腰痛,骨节疼痛,怕风无汗而喘的,应当用麻黄汤治疗。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六。用前第五方。

    【语译】

    太阳和阳明同时发病,气喘而胸中满闷的,不可攻下,宜用麻黄汤。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1]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七。用前第五方。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2]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1]嗜卧:喜欢卧床。

    [2]煎:将液汁加热浓缩。

    【语译】

    太阳病,十日已过,脉浮细而喜欢静卧的,是表证已经解除。假设胸满胁痛的,可给小柴胡汤。脉只见浮象的,可给麻黄汤。

    太阳中风[1],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2],筋惕肉[3],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八。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4]粉之[5]。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注[1]太阳中风:指太阳经感受风寒邪气,非指太阳中风证。

    [2]厥逆:四肢冰凉。

    [3]筋惕肉:筋肉跳动。“惕”,音替。“”,音顺。两字义近,皆指抽动。

    [4]温粉:炒温的米粉。

    [5]粉之:敷之,扑之。“粉”用如动词。

    【语译】

    太阳经感受了风寒,出现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因不及时发汗而使病人烦躁不安的,应当用大青龙汤治疗。如果脉微弱,汗出怕风的,就不可服用大青龙汤,服后就要发生四肢厥冷,筋肉抽掣跳动,这是误治造成的逆证。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1]有轻时,无少阴证[2]者,大青龙汤发之。九。用前第八方。

    注[1]乍:忽然。

    [2]无少阴证:无少阴阳虚阴盛的证候。

    【语译】

    伤寒脉浮缓,身体不疼痛而只是感到沉重,偶尔也有减轻的时候,又无少阴病的寒证,要用大青龙汤发越邪气。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1],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方十。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去皮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2]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斤,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若水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注[1]心下有水气:胃脘部有水饮之邪。

    [2]熬:炒、烘、焙。

    【语译】

    伤寒表证未能解除,心下停有水饮,以致出现干呕,发热而咳嗽,或有口渴,或有大便下利,或见咽部噎塞,或有小便不利,少腹胀满,或气喘的,应当用小青龙汤治疗。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十一。用前第十方。

    【语译】

    伤寒心下停有水饮寒气,以致咳嗽微喘,发热而口不渴,应当用小青龙汤治疗。服用小青龙汤以后见到口渴的,这是寒饮已消而病将要痊愈的现象。

    太阳病,外证[1]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方十二。

    桂枝去皮 芍药 生姜各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助药力,取微汗。

    注[1]外证:表证。

    【语译】

    太阳病,表证尚未解除,脉浮弱的,应当用汗法解表,宜用桂枝汤治疗。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方十三。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语译】

    太阳病,攻下以后出现轻微的气喘,是表邪未解除的缘故,应当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十四。用前第十二方。

    【语译】

    太阳病,表证未解,不可攻下,此时攻下是错误的,要解除表证,宜用桂枝汤治疗。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十五。用前第十二方。

    【语译】

    太阳病,先发汗表证未解,又改用下法治疗,如果脉仍见浮象是表证未愈。因为脉浮是病在表,反而用攻下法,所以病不会愈。现在脉仍浮,所以知道病还在表,应当还用解表法病就会好,宜用桂枝汤。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1],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2]故也。麻黄汤主之。十六。用前第五方。

    注[1]目瞑(mínɡ明):本谓闭目。此引申为视物不清。

    [2]阳气重:阳邪郁遏太重。

    【语译】

    太阳病,脉浮紧,不出汗,发热,身体疼痛,八九日不见好转,表证仍然存在,这就要发汗,应当用麻黄汤治疗。服麻黄汤以后证情稍有减轻,但病人却出现了发烦和两眼视物不清的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衄血,衄血病就会好。所以如此,是因为阳热邪气郁遏太重的缘故。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语译】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体没有汗,如果见到鼻出血的,病就会自愈。

    二阳并病[1],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2]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3]者,阳气怫郁[4]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5]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注[1]并病:一经病未解,他经又病,二经病证有先后次第之分的,叫并病。

    [2]转属:病邪全部转入他经,又叫传经。

    [3]缘缘正赤:满面通红的样子。

    [4]怫(fú佛)郁:忧郁,郁闷。此引申为阳气被外邪所抑郁。

    [5]但坐:只是由于。但,只是。坐,因为,由于。

    【语译】

    太阳和阳明并病,太阳病初得的时候,用发汗法治疗,但汗出的不透彻,因而病邪由太阳转属阳明,继而微微自汗,不恶寒。如果太阳病证还未停止的,是不可以攻下的,攻下是错误,此时可以稍稍发一点小汗。如果病人满面通红,是邪热壅遏在肌表,应当用发汗药或熏法治疗。如果发汗不透彻也就不起什么作用,表邪仍会遏郁而不能透出,这种应当出汗而又不出汗的,可使病人产生躁烦不安,不知痛在何处,忽然在腹部,忽然又窜到四肢,用手按摸也找不到具体的部位,病人感到气息短促,这都是因为发汗不透彻的缘故,需要再次发汗就会好。怎么知道是汗出得不透彻呢?因为脉来涩滞而不流利,所以才知道的。

    脉浮数者,法[1]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2]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3]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4]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注[1]法:按道理。

    [2]悸:心跳不安。

    [3]乃:此作“而”讲。

    [4]须:等待。

    【语译】

    脉浮数的,按道理应当发汗病就会好。如果误攻下,出现身体沉重和心跳不安的,就不可再发汗,应当自汗出而病可愈。所以这样,是因为尺脉微,属于里虚。须待表里正气恢复,津液调和,就会自然汗出而病愈。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语译】

    脉浮紧的,按道理应当身体疼痛,宜用发汗法解除表邪。假使尺脉见迟,就不能发汗。怎么知道不能发汗呢?因为病人荣气不足,津血虚少的缘故。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十七。用前第五方,法用桂枝汤。

    【语译】

    脉浮的,是病在表,可以发汗,宜用麻黄汤。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十八。用前第五方。

    【语译】

    脉浮而数的,可以发汗,宜用麻黄汤。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1],荣气和者,外不谐[2],以卫气不共[3]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十九。用前笫十二方。

    注[1]荣气和:营气平和。荣气,即营气。和,平和。

    [2]谐:协调。

    [3]共:“同”的意思。

    【语译】

    病人常常自汗出的,这是荣气调和,在里的荣气虽然调和,但在外的卫气不协调,这是卫气不与荣气互相协调的缘故。因为荣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需要再发汗,使荣气和卫气协调病就会痊愈。宜用桂枝汤。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二十。用前第十二方。

    【语译】

    病人内脏没有其他疾病,可是有时候就发热,自汗出,而且一直不愈,这是卫气不调和。应当在发热自汗出之前先发汗,病就会痊愈,宜用桂枝汤。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二十一。用前第五方。

    【语译】

    伤寒脉浮紧,由于不及时发汗,以致发生鼻衄的,应当用麻黄汤治疗。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一云大便青。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二十二。用前第十二方。

    【语译】

    伤寒不大便已六七天,头痛发热的,可给承气汤治疗。如果病人小便色清的,知道病不在里,仍然在表,应当发汗,宜用桂枝汤。如果见有头痛的,可能会鼻出血。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二十三。用前第十二方。

    【语译】

    伤寒发汗后病已解除,过半日左右又感到心烦,脉浮数的,可以再次发汗,宜用桂枝汤。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语译】

    一切疾病或是发汗、或是涌吐、或是攻下,于是损伤了阴血,伤耗了津液的,只要体内阴阳之气能趋于调和,病就可自愈。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语译】

    用药大攻下以后,又用发汗药,以致小便不通利的,是因为耗伤了津液的缘故。不要去治疗小便不利,等待津液恢复,小便自然通利时,一定会痊愈。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1],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注[1]振寒:畏寒怕冷而身体颤抖,即寒战。

    【语译】

    攻下以后,又发汗,必然会出现寒战,脉见微细。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表里阳气俱虚的缘故。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方二十四。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语译】

    攻下以后,又发汗,出现白天烦躁而不能安眠,夜间比较安静,不呕吐,不口渴,没有表证,脉象沉微,身体发热不严重,应当用干姜附子汤治疗。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方二十五。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语译】

    发汗以后,身体疼痛,脉沉迟的,应当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疗。

    发汗后,不可更行[1]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二十六。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杯[2]。

    注[1]更行:再用。

    [2]黄耳杯:“耳杯”是古代饮器,亦称“羽觞”,椭圆形,多为铜制,故得此名,实容量为一升。

    【语译】

    发汗以后,不可再用桂枝汤,如果见汗出而喘,发热不大的,可给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1],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方二十七。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注[1]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重叠地按在自己的胸前。

    【语译】

    发汗过多,病人双手交叉地放在心窝部,因心下悸动,喜欢用手按压才舒适的,应当用桂枝甘草汤治疗。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1],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方二十八。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澜水[2]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注[1]奔豚:病证名。患者自觉有气由小腹冲向心胸,有如小猪奔跑之状,故称奔豚。

    [2]甘澜水:又名“涝水”。将水扬数遍,意在去其水寒之性而不助水邪。

    【语译】

    发汗以后,病人感到脐下跳动,这是将要发生奔豚病的先兆,应当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方二十九。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语译】

    发汗以后,腹部胀满的,应当用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治疗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1],脉沉紧,发汗则动经[2],身为振振[3]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方三十。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各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注[1]眩:目眩,即目视如悬物摇动不定。

    [2]动经:伤动经脉,失其所养。

    [3]振振:动摇不定的样子。

    【语译】

    伤寒或用催吐、或用攻下以后,感到胸脘部气逆胀满,好像有气向胸膈上冲,起立就头目眩晕,脉象沉紧,再发汗就损伤了经脉之气,使身体战栗动摇不稳,应当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疗。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方三十一。

    芍药 甘草各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语译】

    发汗,病没有好,反而怕冷了,是虚的缘故,应当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治疗。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方三十二。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语译】

    发汗,或者攻下,病仍不好转,又增加了烦躁的,应当用茯苓四逆汤治疗。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方三十三。《玉函》云,与小承气汤。

    芒硝半升 甘草二两,炙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煮两沸,顿服。

    【语译】

    发汗后出现恶寒,这是阳气虚的缘故。如果不恶寒,只发热,这是里有实邪的表现。应该调和胃气,给用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1]者,五苓散主之。方三十四。即猪苓散是。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2]和服方寸匕[3],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注[1]消渴:指口渴喜饮水而不解的证候。非指多饮、多食、多尿的消渴病。

    [2]白饮:白米饮,即白米汤。

    [3]方寸匕:古代量药的器具,如用今时的药匙。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古代度量衡图》考:秦汉一寸约为今之二点三厘米,由此可知“方寸匕”即边长约为二点三厘米的方形药匙。

    【语译】

    太阳病,发汗以后,大汗出,使胃中干燥,以致烦躁不得安眠,如果想饮水,可少量给一点水喝,使胃气调和病就好了。如果脉浮,小便不利,微有发热,口渴饮水不止的,应当用五苓散治疗。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1]者,五苓散主之。三十五。用前第三十四方。

    注[1]烦渴:渴得厉害。烦,甚。

    【语译】

    已经发过汗,脉象仍浮数,又见烦渴的,应当用五苓散治疗。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