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②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出自《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

    ③半臂:短袖或无袖上衣。

    【译文】

    肺俞穴在背部。《黄帝内经》说:“百脉会合于肺,肺输送精气到皮肤毛发。”不能违背寒暖变化的规律。现在民间有所谓的背搭,用来保护背部,就是古代的半臂衣,是妇女的服饰,长江淮河之间叫绰子,老年人可用它应付忽寒忽热时的需要。它的款式相同,但制作方法稍有不同,长度到腰部,前后都是整幅,用前面整块做衣襟,仍然扣在右肩下。衬襟要窄一些,仅使肋下可以缀扣子就可以,这样就均匀平整,不会堆积成块,才适应气候寒温变化。

    领衣同半臂①,所以缀领,布为之,则涩而不滑,领无上耸之嫌。钮扣仍在前两肋下,前后幅不用缉合②,以带一头缝着后幅,一头缀钮,即扣合前幅,左右同,外加衣。欲脱时,但解扣,即可自衣内取出。

    【注释】

    ①领衣:清代礼服例无衣领,另于袍上加以硬领,连接于硬领之下的前后两长片,叫领衣。俗称“牛舌头”。

    ②缉:缝衣边。此指缝合。

    【译文】

    领衣的制作和半臂一样,用来连缀衣领,用布做成,这样就滞涩而不会滑落,领子也没有上耸的毛病。纽扣仍然在前两肋下,前后两幅不用缝合,可用带子一头缝到后幅,一头缀上纽扣,就扣合前幅,左右相同,外面加上衣服。想脱掉的时候,只要解开扣子,就可以从衣内取出。

    夏虽极热时,必着葛布短半臂①,以护其胸背。古有两当衫,谓当胸当背,亦此意。须多备数件,有汗即更。晚间亦可着以就寝,习惯不因增此遂热。

    【注释】

    ①葛布:可做夏装的用葛草纤维织成的布,俗称“夏布”,质地细薄。

    【译文】

    夏天虽然是最热的时候,但必须穿用葛布制作的短半袖,用来保护胸背。古代有两当衫,说是可以保护胸部和后背,也是这个意思。一定要多准备几件,一有汗就更换。晚上也可以穿着睡觉,只要习惯了,就不会因为增加这一件衣服而感觉热。

    冬夜入寝,毋脱小袄,恐易着冷。装绵薄则反侧为便,式如紧身,袖小加长而已。《左传》:“衷其衵服,以戏于朝①。”注曰:“衵音日,近身衣。”《说文》曰②:“日日所常服也。”即小袄之类。

    【注释】

    ①衷其衵(rì)服,以戏于朝:见《左传·宣公九年》。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同时和夏姬有私情,三人都贴身穿着夏姬的内衣在朝廷上嬉闹戏谑。衷,贴身穿着。衵,贴身的内衣。

    ②《说文》:即《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到安帝建光元年(121)。本书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收小篆9353个。本书系统阐述了“六书”理论,并讲解了这些汉字的构造和本义。许慎(约58——约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漯河市)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博通经籍,时人誉之“五经无双许叔重”。

    【译文】

    冬天夜里睡觉,不要脱掉小袄,脱掉恐怕容易受凉。穿上薄绵制成的衣服,来回翻身就很方便,样式像紧身衣,只是袖子改小加长而已。《左传》里说:“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都贴身穿着夏姬的内衣在朝廷上嬉闹戏谑。”注:“衵读日音,指贴身内衣。”《说文解字》说:“每天都穿的衣服。”即属于小袄一类。

    衬衣亦曰汗衫,单衣也。制同小袄,着体服之。衫以频浣取洁,必用杵捣。《升庵外集》云①:“直舂曰捣②。”今易作卧杵捣之,取其便也。既捣微浆③,候半干叠作小方,布裹其外,复用杵捣,使浆性和柔,则着体软滑。有生姜取汁浣衫者,疗风、湿、寒嗽诸疾。

    【注释】

    ①《升庵外集》:明杨慎撰。乃焦竑搜集杨氏著作,并加以校对订正编辑而成,共一百卷。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祖籍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明代文学家。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预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世宗嘉靖三年(1524),因“大礼议”,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三十余年,死于戍地。

    ②舂(chōnɡ):捣。

    ③浆:用粉浆或米汤浸纱、布、衣服,使其干后变硬变挺括。

    【译文】

    衬衣也叫汗衫,是单衣。制作方法和小袄一样,贴身穿着。汗衫要经常换洗,保持清洁,洗时一定要用杵捣。《升庵外集》说:“垂直舂叫捣。”现在换用卧杵来捣衣服,取其方便的优点。捣了以后稍微浆一下,等到半干的时候叠成小方块状,用布裹在外面,再用杵捣,使浆性变得柔和,穿在身上就软滑舒适了。有用生姜取汁来洗汗衫的,可以治疗风、湿、寒导致的咳嗽等疾病。

    帽

    【题解】

    本篇介绍老年人帽子的选择要求。

    帽子主要用于头部的保暖,御寒可以戴羊毡帽、夹帽,御风可以戴幅巾。但作者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不能过热,过热会遏制阳气的宣发,入春后尤其不能戴皮帽。老年人可以仿照空顶帽,制作睡帽,空虚头顶以宣达阳气。

    现代医学证明,头部是大脑神经中枢所在,头部皮肤较薄,但血管以及汗腺多而粗,体内热量常从头部大量散发。所以,帽子还有维持人体热平衡的实用功能,在选择帽子保暖的同时,也要注意其透气性。

    《通典》曰①:“上古衣毛冒皮②。”则帽名之始也。阳气至头而极,宁少冷,毋过热。狐貂以制帽,寒甚方宜。若冬月常戴,恐遏抑阳气,未免眩晕为患。入春为阳气宣达之时,尤不可以皮帽暖之。《内经》谓:“春夏养阳。”过暖则遏抑太甚,如遏抑而致汗,又嫌发泄矣,皆非养阳之道。帽顶红纬,时制也,少为宜,多则嫌重。帽带或可省,老年惟取简便而已。

    【注释】

    ①《通典》:唐杜佑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记述唐天宝以前历代经济、政治、礼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志、民族等。杜佑(735——812),字君卿,谥安简。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政治家、史学家。其《通典》二百卷创立史书编纂的新体裁,开创中国史学史的先河。

    ②上古衣毛冒皮:出自《通典·礼十七 沿革十七 嘉礼二·君臣冠冕巾帻等制度》:“上古衣毛帽皮,后代圣人见鸟兽冠角,乃作冠缨。”

    【译文】

    《通典》上说:“上古的时候用毛当衣服穿,用皮做帽子戴。”那么这就是帽子名称的最初来历。阳气到头部最为壮大,宁可使头部稍微感觉冷,也不要过热。用狐皮、貂皮制作的帽子,非常冷的时候才适宜。如果冬天常戴,恐怕会遏制阳气的宣散,免不了得眩晕的毛病。进入春天正是阳气宣达的时候,尤其不可以用皮帽温暖头部。《黄帝内经》说:“春夏要养阳气。”过于温暖对阳气的遏制就非常大,如果遏制阳气导致出汗,又犯了发泄阳气的毛病,这都不是养阳的方法。帽顶上覆盖红色横线,是现在流行的做法,但还是少用为好,多了就会沉重。帽带似乎可以省去,老年人只要简便就可以了。

    脑后为风门穴①,脊梁第三节为肺俞穴,易于受风。办风兜如毡雨帽以遮护之。不必定用毡制,夹层绸制亦可。缀以带二,缚于颔下。或小钮作扣,并得密遮两耳。家常出入,微觉有风,即携以随身,兜于帽外。瞿佑《诗话》云②:“元废宋故宫为寺,西僧皆戴红兜③。”盖亦用以障风者。

    【注释】

    ①脑后:当为风府、风池穴。风府穴位于人体项部,在枕后区,当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风池穴在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平行处。风门穴:人体经穴名。一名热府,在脊柱第二椎下,两旁去脊各一寸五分。主治伤风、头痛、项强、胸背痛等。

    ②瞿佑(1347——1433):字宗吉,号存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末明初文学家。著有传奇小说《剪灯新话》。《诗话》:即《归田诗话》。

    ③元废宋故宫为寺,西僧皆戴红兜:出自瞿佑《归田诗话·宋故宫》:“先叔祖士衡《和杨廉夫宋故宫》诗云:‘歌舞楼台拟汴州,可怜蛮触战蜗牛。临书玉枕雕檐静,行酒青衣罽帐愁。卷土自应从亶父,滔天谁复放兜。台空树老寒鸦集,落日白波江上秋。’廉夫喜其和‘兜’字韵胜。盖廉夫诗用红兜字,元废宋宫为佛寺,西僧皆戴红兜帽也。然结句更遒健。”

    【译文】

    脑后是风府、风池穴,脊柱第三节是肺俞穴,容易受风。制作像毡雨帽的风兜用来遮挡保护这些穴位。不一定要用毡来制作,用夹层的绸子制作也可以。连缀上两条带子,绑在颔下。或者用小的纽扣扣住,还可以把两个耳朵遮得严实。家居出入时,微微感觉有风,就随身携带,兜在帽子外面。瞿佑的《归田诗话》里说:“元朝将宋朝宫殿废弃为寺院,西方僧人都戴着红兜。”大概也是用来挡风的。

    《周礼·天官·掌皮》:“共毳毛为毡①。”《唐书·黠戛斯传》②:“诸下皆帽白毡。”《辽史》③:“臣僚戴毡冠④。”今山左张秋镇所出毡帽,羊毛为之,即本于古。有质甚软者,乍戴亦似与首相习,初寒最宜,渐寒镶以皮边,极寒添以皮里。各制而酌用之。御冬之帽,殆无过此。

    【注释】

    ①毳(cuì)毛:鸟兽所生细密之毛。

    ②《唐书·黠戛斯传》:即《新唐书·回鹘传下》中黠戛斯传,记载唐代西北黠戛斯民族状况。黠戛斯,即今柯尔克孜族的先民。

    ③《辽史》:为元朝脱脱等人所撰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上自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至辽天祚帝耶律延禧的辽代历史(907——1125),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辽历史。是中国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

    ④臣僚戴毡冠:出自《辽史·仪卫志二·国服》:“臣僚戴毡冠,金花为饰,或加珠玉翠毛,额后垂金花,织成夹带,中贮发一总。”

    【译文】

    《周礼·天官·掌皮》里记载:“把鸟兽的细毛聚合起来制成毡。”《唐书·黠戛斯传》里记载:“各位部下都戴白毡制成的帽子。”《辽史》里记载:“大臣幕僚都戴毡帽。”现在山东张秋镇所产的毡帽,用羊毛制作,就是从古代毡帽学来的。有的质地非常软,刚刚戴上去似乎很适合头部,天刚开始冷的时候最适宜,逐渐寒冷后用皮镶边,特别寒冷的时候在里面添加皮里。各种制作方法都可根据情况考虑采用。抵御冬寒的帽子,大概没有超过这几种的。

    幅巾能障风①,亦能御寒。裁制之式,上圆称首,前齐眉贴额,额左右有带,系于脑后,其长覆及其肩背。巾上更戴皮帽亦可。又有截幅巾之半,缀于帽边下,似较简便。唐舆服制有所谓帷帽②,此仿佛似之。《后汉书》云:“时人以幅巾为雅,用全幅皂而向后,不更着冠,但幅巾束首而已。”按:全幅不裁制,今俗妇人用之,古以为雅,今异宜也。

    【注释】

    ①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

    ②唐舆服制有所谓帷帽:《旧唐书·舆服志》:“永徽之后,皆用帷帽。”舆服制,贵族各阶层按等级使用车上的旗帜和穿戴服饰的制度。帷帽,周围垂网的帽子。唐时妇女通用,至宋代,男子远行亦用之。

    【译文】

    幅巾能挡风,也能御寒。裁制的样式,上面圆形和头部相称,前面和眉毛平齐,贴住前额,前额左右有带子,绑在脑后,它的长度可以覆盖到肩背部。幅巾外也可以再戴上皮帽。又有的截去幅巾的一半,连缀在帽边下,似乎比较简便。唐朝舆服制里有所谓帷帽,好像与这个相似。《后汉书》里说:“当时的人认为戴幅巾为儒雅,用全幅的黑色头巾向后遮盖,不再戴帽子,只用头巾包住头部就可以。”按:整个幅巾不用裁制,现在的风俗妇人使用它,古代的人认为儒雅,现在不适合了。

    乍凉时需夹层小帽,亦必有边者。边须软,令随手可折,则或高或下,方能称意。又有无边小帽,按:《蜀志》:“王衍晚年,俗竞为小帽,仅覆其顶,俯首即坠,谓之危脑帽,衍以为不祥,禁之①。”今小帽无边者,盖亦类是。

    【注释】

    ①“王衍晚年”几句:出自《新五代史·前蜀世家》:“蜀人富而喜遨,当王氏晚年,俗竞为小帽,仅覆其顶,俯首即堕,谓之‘危脑帽’。衍以为不祥,禁之。而衍好戴大帽,每微服出游民间,民间以大帽识之,因令国中皆戴大帽。”王衍(256——311),字夷甫。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曾任尚书令等要职,官至太尉。专好玄言,喜谈老庄,崇尚浮华放诞,为当时名士之首。王衍工书法,尤擅行书,《宣和书谱》有其作品《尊夫人帖》。

    【译文】

    突然变冷的时候需要戴夹层小帽,也是必须有边的。边必须柔软,使随手可以折叠,则或高或低可以任意调节,才可以称心如意。又有没有边的小帽,按:《蜀志》里记载:“王衍晚年的时候,世俗竞相制作小帽,仅覆盖住头顶,一低头小帽就坠落,叫危脑帽,王衍认为这样的帽子不吉利,就禁止人们制作。”现在没有边的小帽,大概和它相类似。

    梁有空顶帽,隋有半头帻①。今儿童帽箍,大抵似之。虚其顶以达阳气,式最善。每见老年,仿其式以作睡帽,窃意春秋时家常戴之,美观不足,适意有余。

    【注释】

    ①帻(zé):古代的头巾。

    【译文】

    梁代有空顶帽,隋朝有半头帻。现在儿童的帽箍,大致和这些相似。把头顶部放空用来宣达阳气,这个样式最好。常常见到老人,仿照这个样式制作睡帽,我认为春秋时在家里常戴着它,虽然不太美观,但非常舒适。

    带

    【题解】

    本篇介绍老年人腰带的制作与使用。

    人体腹腔内的脏器时刻都在运动,如果腰带过紧,脏器受挤压,血液循环受到抑制,就会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所以腰带宽窄随意,只要使衣服不散漫、腰部宽松、营卫通行、胸膈舒畅即可。腰带上可以佩戴小囊,平常要用的小东西,如牙签、挖耳勺、擦手巾等都可以放入囊中以备不时之需。

    带之设,所以约束其服,有宽有狭,饰以金银犀玉,不一其制,老年但取服不散漫而已。用径寸大圈,玉与铜俱可,以皂色绸半幅,一头缝住圈上,围于腰;一头穿入圈内,宽紧任意勒之,即将带头压定腰旁,既无结束之劳,又得解脱之便。

    【译文】

    带子的设置,主要用来约束住衣服,有宽有窄,上面用金银、犀角、玉佩装饰,它的形制没有一定之规,老年人只要使衣服不散乱就可以。用直径为一寸大的圆圈形物品,玉和铜都可以,用半幅黑色绸子,一头缝在圈上,围在腰间;一头穿进圈内,宽紧可以随意勒拽,勒好之后把带头压在腰旁,既没有系结的繁琐,解开脱下也很方便。

    有用钩子联络者,不劳结束,似亦甚便,《吴书》所谓钩络带类是①;但腰间宽紧,惟意所适,有时而异。钩子虽可作宽紧两三层,终难恰当,未为适意之用。

    【注释】

    ①《吴书》:属于二十四史之一《三国志》中的一部分。《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西晋陈寿撰。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的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钩络带:出自《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先是,童谣曰:‘诸葛恪,芦苇单衣篾钩落,于何相求成子。’成子者,反语石子冈也。建业南有长陵,名曰石子冈,葬者依焉。钩落者,校饰革带,世谓之钩络带。恪果以苇席裹其身而篾束其腰,投之于此冈。”

    【译文】

    有的带子用钩子左右两边连接起来,就不用系结,好像也很方便,《吴书》所谓的钩络带和这个类似;但腰间的宽紧,只能根据自己的感觉调节,有时候需要不尽相同。钩子虽然可以做成宽紧两三层,但始终难以恰当,使用起来不能十分适意。

    古人轻裘缓带,缓者宽也。若紧紧束缚,未免腰间拘板。少壮整饬仪容,必紧束垂绅①,方为合度。老年家居,宜缓其带,则营卫流行②,胸膈兼能舒畅。《南华经》曰:“忘腰,带之适也③。”又放翁诗云:“宽腰午饷余④。”

    【注释】

    ①垂绅:大带下垂。

    ②营卫:中医学名词。营,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有生化血液、营养周身的作用。卫,指人体抗御病邪侵入的机能。

    ③忘腰,带之适也:出自《庄子·达生》:“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

    ④宽腰午饷余:出自陆游《杂赋》:“栉发晨兴后,宽腰午饷余。讲明穷理学,雠校养生书。倚杖听啼鸟,临池看戏鱼。怡然又终日,底事解愁予?”

    【译文】

    古人穿轻便的皮衣,系松缓的带子,缓是宽的意思。如果紧紧地束缚,未免使腰部拘谨板滞。年轻人装饰自己的仪容,必定紧紧约束,垂下绅带,才符合恭敬有礼的规范。老年人居家时,应该让衣带宽松一点,营卫才能顺利流通,胸膈也能舒畅。《南华经》说:“忘记腰,腰带就会舒适。”还有陆游的诗说:“宽腰午饷余。”

    或制腰束以代带,广约四五寸,作夹层者二,缉其下缝,开其上口,并可代囊。围于服外,密缀钮扣,以约束之。《记·玉藻》曰:“大夫大带四寸。”注:“谓广之度也。”然则古有带广四寸者。腰束如之,似亦可称大带。

    【译文】

    有的制作腰束来代替腰带,宽约四五寸,做两个夹层,把下口缝合,打开上口,这种腰带还可以代替囊袋的作用。围在衣服的外面,密密地缝上纽扣,用来约束腰部。《礼记·玉藻》说:“大夫的大带宽四寸。”注:“这里指宽的尺度。”如此看来,那么古代腰带有四寸宽的。腰束按这个标准做,似乎也可以称为大带了。

    带可结佩。古人佩觿佩砺①,咸资于用。老年无须此,可佩小囊,或要事善忘,书而纳于中,以备省览;再则剔齿签与取耳具,一时欲用,等于急需,亦必囊贮;更擦手有巾,用及用绸、用皮②,随时异宜,俱佩于带。老年一物不周,遂觉不适,故小节亦必加详。

    【注释】

    ①觿(xī):古代一种解结的锥子,用骨、玉等制成。砺:磨刀石。

    ②(chī):细葛布。

    【译文】

    带子上可以装饰一些佩饰。古人佩戴觿和砺,都是为了使用方便。老年人不需要佩戴这些东西,但可以佩戴一个小囊,如果有重要的事情容易忘记,可以写在纸上,放入囊中,以备及时看到;再则牙签和挖耳勺之类的东西,一时间想要使用,跟急需没什么两样,也应该收藏在囊内;更有擦手用的毛巾,用、用绸、用皮制作,随时令的不同更换,这些都装入囊内。老年人一件东西没有备齐,就会感到不适,所以一些小的细节也应该详加注意。

    袜

    【题解】

    本篇介绍袜子的制作。

    作者特别指出,足部四时宜暖,肝、脾、肾三阴经起于足,从足走腹,为了温煦阴经经脉,保护足部健康,即使盛夏也要穿袜子。古语说“人老足先衰”,袜子的选择对于老年人养生有着重要意义。袜子以宽长为佳,袜内可以装入一些药材,用以治疗一些脚部的疾病。比如袜内放入木瓜治转筋,放入肉桂、花椒防冻疮,放入樟脑治脚气等。

    现代老年人应该选择羊毛或纯棉质地的袜子,且袜口要尽量宽松,以使脚踝部的血液循环通畅,防止袜口影响静脉血向心脏回流而增加心脏负担。

    袜以细针密行,则絮坚实,虽平匀观美,适足未也。须绸里布面,夹层制就,翻入或绵或絮,方为和软适足。又乐天诗云:“老遣宽裁袜①。”盖不特脱着取便,宽则倍加温暖耳。其长宜过膝寸许,使膝有盖护,可不另办护膝。护膝亦曰蔽膝。《内经》曰:“膝者筋之府②。”不可着冷,以致筋挛筋转之患。

    【注释】

    ①老遣宽裁袜:意思是老人休闲的时候要穿宽大的袜子。出自白居易《自咏》:“细故随缘尽,衰形具体微。斗闲僧尚闹,较瘦鹤犹肥。老遣宽裁袜,寒教厚絮衣。马从衔草,鸡任啄笼飞。只要天和在,无令物性违。自余君莫问,何是复何非。”

    ②膝者筋之府: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

    【译文】

    袜子用细针缝制,行行紧密,絮就会坚实,虽然外观上匀称美观,但还没有达到让脚舒适的要求。一定要里面用绸子,外面用棉布,制作成双层,翻开在里面放上绵或絮,这样才能柔软舒适。白居易写诗说:“老遣宽裁袜。”因为这样不仅穿、脱方便,袜子宽大还会倍加温暖。它的长度应该超过膝盖一寸左右,使膝盖有遮护,就可以不用再做护膝了。护膝也叫蔽膝。《黄帝内经》说:“膝盖是筋汇聚之处。”膝盖不能受凉,受凉就会导致痉挛筋转的毛病。

    绒袜颇暖,出陕西省者佳。择其质极软滑者,但大小未必恰当,岂能与足帖然?且上口薄,不足护其膝,初冬可着。或购宽大者,缉以皮里,则能增其暖,膝亦可护。

    【译文】

    绒袜比较暖和,陕西出的最好。选择质地非常软滑的,但是大小不一定恰当,又怎么能刚好适合自己的脚呢?而且上口单薄,不足以护住膝盖,初冬时可以穿。或者购买宽大的,缝上皮里,这样就能增加温暖,膝盖也可以保护好。

    有连裤袜,于裤脚下,照袜式裁制,絮薄装之,既着外仍加袜,不特暖胜于常,袜以内亦无裤脚堆折之弊。

    【译文】

    有一种连裤袜,在裤脚下,按照袜子的样式裁制,把薄絮装进袜内,穿上连裤袜外再穿上袜子,不仅比平常袜子温暖,袜子里面也没有裤脚堆折的弊端。

    《内经》曰:“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①。”谓经脉之行,三阴皆起于足②。所以盛夏即穿厚袜,亦非热不可耐,此其验也。故两足四时宜暖。《云笈七签》有“秋宜冻足”之说,不解何义。至夏穿絮袜,自必作热,用麻片捶熟,实之即妥,不必他求也。或天气烦热,单与夹袜,俱可暂穿。按:袜制见商代曰角袜,两幅相承,中心系带。今穿单、夹袜亦需带系乃不下坠。老年只于袜口后,缀一小钮以扣之,可免束缚之痕。

    【注释】

    ①阴脉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厥论》:“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盛则足下热也。”

    ②三阴:此指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译文】

    《黄帝内经》说:“阴经经脉集中于脚下,而聚合在脚心。”说的是经脉的循行,足三阴经都起于足。所以盛夏时穿上厚的袜子,也不会觉得热不可耐,这就是足三阴经起于足的验证。所以一年四季,两脚都应该保持暖和。《云笈七签》里有“秋天应该冻脚”的说法,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到了夏天穿棉絮袜,自然一定会发热,把捶透的麻片放入袜中就可以,不用再想别的办法。如果天气炎热,单袜或双层夹袜都可以短时穿上。按:袜子的制作在商代叫角袜,两块布相连,中间系上带子。现在穿的单、夹袜子也需要系上带子才不会下坠。老年人只要在袜口后面缝上一个小纽扣用来扣住,可以避免束缚太紧造成的痕迹。

    袜内将木瓜曝研①,和絮装入,治腿转筋。再则袜底先铺薄絮,以花椒、肉桂研末渗入,然后缉就,乍寒时即穿之,可预杜冻疮作患。或用樟脑,可治脚气。陶弘景曰②:“腿患转筋时,但呼木瓜名,及书土作‘木瓜’字皆验。”此类乎祝由③,存其说可耳。

    【注释】

    ①木瓜:此指皱皮木瓜。归肝、脾经。平肝舒筋,和胃化湿。用于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曝:晒干。研:研末。

    ②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梁时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

    ③祝由:古代以祝祷符咒治病的方术。

    【译文】

    把木瓜碾成末,混合棉絮一起装入袜子内,治疗腿部肌肉痉挛。还可以在袜底铺上薄的棉絮,再把花椒、肉桂碾成粉末渗入里面,然后缝合,天气突然变冷时马上穿上它,可以预防冻疮发病。或者用樟脑,可以治疗脚气。陶弘景说:“腿部肌肉痉挛的时候,只要呼叫木瓜的名称,以及在地上写‘木瓜’二字,就可以缓解痉挛。”这和祝由术相类似,可以保留这种说法。

    袜外加套,上及于股,所谓套裤。本属马上所用,取其下体紧密。家居办此,亦颇适于体。可单可夹,可绵可皮,随天时之寒暖,作套外之加减。

    【译文】

    袜子外面加上套,上到大腿部位,这是所谓的套裤。本来属于骑马穿用的,取其使下身紧密的优点。居家时置办这种套裤,也较为适合身体。可以做单层,也可以做夹层,可以用绵,也可以用皮,随天气的冷暖变化,在袜外作增减。

    袜以内更衬单袜,其长必与加外袜等,半截者不堪用。冬月有以羊毛捻线编就,铺中现成售者,亦颇称足,而暖如穿皮。里袜则无藉此。

    【译文】

    袜子内再衬上单袜,它的长度必须和加在外面的袜子的长度相等,半截长度的不要使用。冬天有用羊毛捻线编织成的单袜,店铺里现成出售的,也比较合脚,而且暖和得像穿皮袜一样。里袜就不用这种方法制作了。

    鞋

    【题解】

    本篇介绍了老年人选择鞋的要求。

    作者认为老年人的鞋底应该平坦,鞋面可以任意制作,用毡制作的鞋底最好,皮制的鞋底质性坚重,不适合老年人。暑天天气炎热可以暂时穿凉鞋,但鞋底薄而松,湿气容易透入。冬天脚冷,不要用火烘,盘腿端坐是温暖足部的最好方法。

    养生先养脚,双脚是人体的末梢,所需要的血液压强大,而且脚部的皮下脂肪较薄,保温作用差,所以鞋子的保暖就至关重要。老年人冬季最好穿保暖的棉鞋;夏季穿通透性较好的鞋子,而不穿凉鞋等使双脚暴露于外的鞋子。

    鞋即履也,舄也①。《古今注》曰:“以木置履底,干腊不畏泥湿②。”《辍耕录》曰③:“舄本鹊字,舄象取诸鹊,欲人行步知方也④,今通谓之鞋。”鞋之适足,全系乎底,底必平坦,少弯即碍趾。鞋面则任意为之。乐天尝作飞云履,黑绫为质,素纱作云朵,亦创制也。

    【注释】

    ①舄(xì):指鞋。

    ③干腊:干燥不湿。

    ③《辍耕录》:又名《南村辍耕录》,陶宗仪著。是有关元朝历史事件的札记。陶宗仪(1320——?),字九成,号南村。黄岩(今浙江台州)人。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自幼刻苦攻读,广览群书,学识渊博,工诗文,善书画。其著作有《南村诗集》《沧浪棹歌》《书史会要》等。

    ④知方:知道礼法。

    【译文】

    鞋就是履、舄。《古今注》说:“把木头放在鞋底,鞋就干燥不怕湿泥。”《辍耕录》说:“舄本来是鹊字,舄的形状取之于鹊,想让人走路知道礼法,现在都称为鞋。”鞋是否适脚,全在于底,底一定要平坦,有小小的弯曲就会妨碍脚趾。鞋面则可以任意制作。白居易曾经制作过飞云履,用黑色的绫子做底子,白色绉纱制作云朵,这也是一种创造。

    用毡制底最佳,暑月仍可着,热不到脚底也。铺中所售布底及纸底,俱嫌坚实。家制布底亦佳。制法:底之向外一层,薄铺絮,再加布包,然后针缉①,则着地和软,且步不作声,极为称足。

    【注释】

    ①缉(qī):指一种针脚细密相连的缝纫法。

    【译文】

    用毡子做鞋底最好,暑天仍然可以穿,热不会传到脚底。店铺里卖的布底和纸底,都过于坚硬。家里制作的布底也很好。制法:鞋底最下面向外的一层,薄薄地铺一层棉絮,再用布包起来,然后用针密密缝合,这样踩地就柔软了,而且走路不会发出响声,非常适合脚。

    底太薄,易透湿气。然薄犹可取,晴燥时穿之,颇轻软。若太厚,则坚重不堪穿。唐释清珙诗所谓“老年脚力不胜鞋”也①。底之下,有用皮托者,皮质滑,以大枣肉擦之,即涩滞,总不若不用尤妥。

    【注释】

    ①释清珙(1272——1352):字石屋,俗姓温。常熟(今属江苏)人。元代高僧,临济宗第十九世禅师。元顺帝元统时住嘉兴当湖的福源寺,后退居湖州霞雾山。有《石屋山居诗》一卷。本文作者认为释清珙为唐人,或误。

    【译文】

    鞋底太薄,湿气容易透入。然而鞋底薄也有好处,晴天干燥的时候穿,比较轻松柔软。如果鞋底太厚,就坚硬沉重,不适合穿。唐朝释清珙诗里说的“老年脚力不胜鞋”就是这个意思。鞋底下面有的用皮托住,皮的质地光滑,用大枣肉擦,就会变得涩滞,但总不如不用皮更妥当。

    《事物纪原》曰①:“草谓之屦,皮谓之履。”今外洋哈剌八,有底面纯以皮制,内地亦多售者,式颇雅,黄梅时潮湿,即居常可穿,非雨具也。然质性坚重,老年非宜。

    【注释】

    ①《事物纪原》:宋高承编撰。本书专记事物原始之属,共十卷。高承,开封(今属河南)人。生平事迹不详。

    【译文】

    《事物纪原》说:“用草做的鞋叫屦,皮做的鞋叫履。”现在外国的哈剌八,有的鞋底和鞋面都用皮制作,国内销售的地方也很多,样式很美观,黄梅雨季时潮湿,则可以平常在家里穿,不是雨具。然而质地坚硬沉重,老年人不适合穿。

    鞋取宽紧恰当。惟行远道,紧则便而捷。老年家居宜宽,使足与鞋相忘,方能稳适。《南华经》所谓“忘足,履之适”也①。古有履用带者,宽则不妨带系之。按:元舆服制:履有二带。带即所以绾履者②。

    【注释】

    ①忘足,履之适:出自《庄子·达生》:“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

    ②绾(wǎn):长条形的东西盘绕起来打成结。

    【译文】

    鞋子要宽紧恰当。只有走远路时,紧的鞋方便轻捷。老年人居家时穿的鞋应该宽大些,使脚上有鞋却有无鞋的感觉,才能稳当舒适。《南华经》说:“忘了脚,鞋才会舒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古代有系鞋带的鞋,如果宽了不妨用带子系住。按:元舆服制:履有二带。带子就是用来系鞋的。

    冬月足冷,勿火烘,脱鞋趺坐,为暖足第一法。绵鞋亦当办,其式:鞋口上添两耳,可盖足面。又式:如半截靴,皮为里,愈宽大愈暖,鞋面以上不缝联,小钮作扣,则脱着便。

    【译文】

    冬天脚冷,不要烘火,脱掉鞋子,盘腿端坐,这是温暖足部的最好方法。绵鞋也应当置办,它的样式:鞋口上加两个鞋耳,可以覆盖足面。还有一种样式:像半截靴,里子用皮做,越宽大越暖,鞋面以上不缝合,用小纽作为扣子,脱鞋、穿鞋也就方便了。

    陈桥草编凉鞋①,质甚轻,但底薄而松,湿气易透,暑天可暂着。有棕结者,棕性不受湿,梅雨天最宜。黄山谷诗云②:“桐帽棕鞋称老夫③。”又张安国诗云④:“编棕织蒲绳作底,轻凉坚密稳称趾⑤。”俱实录也。

    【注释】

    ①陈桥草编凉鞋:陈桥地区生产的一种蒲草编的鞋,明清很有名。陈桥,在今上海。

    ②黄山谷:即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其诗、书、画号称“三绝”,与苏东坡齐名,人称“苏黄”。又工文章,擅长诗歌,为江西诗派之宗。

    ③桐帽棕鞋称老夫:意思是桐帽棕鞋最称我这个老人的心意。出自黄庭坚《次韵子瞻以红带寄王宣义》:“参军但有四立壁,初无临江千木奴。白头不是折腰具,桐帽棕鞋称老夫。沧江鸥鹭野心性,阴壑虎豹雄牙须。鹔作裘初服在,猩血染带邻翁无。昨来杜鹃劝归去,更待把酒听提壶。当今人材不乏使,天上二老须人扶。儿无饱饭尚勤书,妇无复裈且着襦。社瓮可漉溪可渔,更问黄鸡肥与癯。林间醉着人伐木,犹梦官下闻追呼。万钉围腰莫爱渠,富贵安能润黄垆。”桐帽,以桐木为骨子做成的幞头。幞头,相传始于北周,用软帛垂脚,至隋始以桐木为骨子,使顶高起成形,唐以后沿用之。

    ④张安国:即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张孝祥善诗文,尤工词,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

    ⑤编棕织蒲绳作底,轻凉坚密稳称趾:意思是把棕丝和蒲草编织成绳再做成鞋底,轻快、凉爽、坚固、密闭、平稳,很适合足趾。出自张孝祥《黄升卿送棕鞋》:“编棕织蒲绳作底,轻凉坚密稳称趾。帝庭无复梦丝,上客还同贶珠履。我家江南山水窟,日日行山劳屐齿。感君投赠欲别时,布袜青鞋从此始。亨衢知子方着脚,直上云霄三万里。泰阶历尽却归来,赤舄一双应几几。”

    【译文】

    陈桥草编的凉鞋,质地很轻,但是鞋底薄而松,湿气容易透入,暑天可以暂时穿着。有用棕绳编织成的凉鞋,棕性不容易受湿,梅雨天最适宜。黄庭坚诗说:“桐帽棕鞋称老夫。”另外张安国诗说:“编棕织蒲绳作底,轻凉坚密稳称趾。”这些都是实在的记录。

    制鞋有纯用绵者,绵捻为条,染以色,面底俱以绵编,式似粗俗,然和软而暖,胜于他制,卧室中穿之最宜,趺坐亦稳帖,东坡诗所谓“便于盘坐作跏趺”也①。又《本草》曰:“以糯稻秆藉靴鞋②,暖足,去寒湿气。”

    【注释】

    ①便于盘坐作跏趺:出自苏轼《谢人惠云巾方舄二首》其二:“胡靴短靿格粗疏,古雅无如此样殊。妙手不劳盘作凤,轻身只欲化为凫。魏风褊俭堪羞葛,楚客豪华可笑珠。拟学梁家名解脱,便于禅坐作跏趺。”盘坐,也作“禅作”。

    ②糯稻:米粒富于黏性的稻。藉:垫。

    【译文】

    做鞋有完全用绵的,把绵捻成条状,染上颜色,鞋底鞋面都用绵编,样式好像很粗俗,却柔软而暖和,比其他制作方法更好,在卧室里穿最适合,盘腿端坐时穿上也很妥帖,苏东坡诗里所谓“便于盘坐作跏趺”就是指这种情况。另外《本草》记载:“用糯稻秆垫靴鞋的底,温暖足部,祛除寒湿之气。”

    暑天方出浴,两足尚余湿气,或办拖鞋,其式有两旁无后跟,鞋尖亦留空隙以通气。着少顷,即宜单袜裹足,毋令太凉。

    【译文】

    暑天洗澡刚刚出浴,两只脚还有湿气,有的人制作拖鞋,它的样式有两旁而没有后跟,鞋尖也留有空隙用来通气。穿一会儿,就应该用单层的袜子裹住脚,不要让脚受凉。

    杂器

    【题解】

    本篇介绍了眼镜、太平车、美人拳、搔背爬、唾壶、暖手物、风轮、暖壶、棕拂子等老年人常用的物品。这些常用物品的制作,其中不少现在还能见到,如果有条件也不妨自己动手制作。

    眼镜为老年必需。《蔗庵漫录》曰①:其制前明中叶传自西洋,名叆叇②。中微凸,为老花镜。玻璃损目,须用晶者。光分远近,看书作字,各有其宜,以凸之高下别之。晶亦不一,晴明时取茶晶、墨晶,阴雨及灯下,取水晶、银晶。若壮年即用以养目,目光至老不减。中凹者为近视镜。

    【注释】

    ①《蔗庵漫录》:作者不详。

    ②叆叇(ài dài):眼镜。

    【译文】

    眼镜是老年人的必需品。《蔗庵漫录》说:眼镜的制造方法,是明代中期从西洋传来的,名叫叆叇。镜片中间微微凸起的,是老花镜。玻璃镜片损伤眼睛,要用水晶材料制作才好。镜片的光有远近之分,看书写字,各有所宜,以镜片凸出部位的厚薄来区别。水晶的材料也不一样,晴朗明亮的时候用茶晶、墨晶,阴雨天气和灯光下,用水晶、银晶。如果青壮年使用这种眼镜,就可以保护眼睛,视力到老也不会减退。中间凹陷的是近视眼镜。

    骨节作酸,有按摩之具曰太平车。或玉石,或檀木,琢为珠,大径寸而匾如算盘珠式①,可五可六,钻小孔贯以铁条,折条两头合之,连以短柄,使手可执。酸痛处,令人执柄挼捺②,珠动如车轮,故曰太平车。闻喇嘛治病,有推拿法,此亦其具也。

    【注释】

    ①匾:同“扁”。

    ②挼捺(ruó nà):按揉。

    【译文】

    关节酸疼,有一种按摩的工具叫太平车。或用玉石,或用檀木,雕琢成圆珠的样式,直径一寸而扁圆如算盘珠一样,可以用五颗,也可以用六颗,中间钻个小孔,用铁条贯穿起来,再把两端折回合拢,用短柄连接起来,使手可以拿住短柄。有酸疼的地方,可以让人拿住短柄按揉痛处,珠子像车轮一样滚动,所以叫太平车。听说喇嘛治病,有推拿法,这也是他们用的工具。

    捶背以手,轻重不能调,制小囊,絮实之,如莲房,凡二,缀以柄,微弯,似莲房带柄者,令人执而捶之,轻软称意,名美人拳。或自己手执,反肘可捶,亦便。

    【译文】

    用手捶背,轻重自己不能控制,可以制作小囊,用棉絮填实,像莲房一样,制作两个,安上柄,柄微微弯曲,整个像带柄的莲房一样,让人拿着捶打酸疼处,轻软适合,名叫美人拳。或者自己拿着,反肘也可以捶打,也很方便。

    隐背,俗名搔背爬,唐李泌取松樛枝作隐背是也①。制以象牙或犀角,雕作小兜扇式,边薄如爪,柄长尺余。凡手不能到,持此搔之,最为快意。有以穿山甲制者,可搔癣疥,能解毒。

    【注释】

    ①李泌(722——789):字长源。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中唐名相。为权贵所嫉,常以智免。樛(jiū)枝:向下弯曲的树枝。

    【译文】

    隐背,俗名叫搔背爬,唐朝李泌取弯曲的松枝做的隐背就是这个。用象牙或犀角制作,雕成小兜扇的样式,边缘薄得像指甲,柄一尺多长。凡是手不能触到的地方,拿隐背去搔,非常舒服。有用穿山甲做成的,可以搔癣疥,还能解毒。

    《西京杂记》①:“广川王发魏襄王冢,得玉唾壶。”此唾壶之始也。今家常或瓷或锡,可以多备,随处陈设。至寝时,枕旁尤要。偶尔欲唾,非此不可。有谓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此养生家之说。《黄氏日抄》曰②:“鬼畏唾。”愚谓唾非可畏,盖人之阳气,唾必着力发泄之,阳气所薄,故畏耳。或有此理。养生贵乎不唾,正恐发泄阳气也。

    【注释】

    ①《西京杂记》:据传为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古代笔记小说集,杂记西汉史事,也有许多遗闻轶事。

    ②《黄氏日抄》:又名《东发日抄》。南宋黄震撰。共九十七卷,今本第八十一卷、八十九卷已散佚。是研究经史、诸子的随笔札记,满含睿语哲理,对古书辨伪功力至深。黄震(1213——1280),字东发,学者称於越先生。慈溪(今属浙江)人。南宋思想家。

    【译文】

    《西京杂记》里说:“广川王挖魏襄王坟墓,得到玉唾壶。”这是最早的唾壶。现在家庭里常用的唾壶以瓷或锡制造,可以多准备几个,随处摆设。到了就寝的时候,枕头旁边尤其要放置一个。偶尔想吐痰,非用这个不可。有人说唾得远不如唾得近,唾得近不如不唾,这是养生家的说法。《黄氏日抄》里说:“鬼神畏惧唾液。”我认为并不是唾液可怕,而是吐出唾液,必定要用力发泄阳气,阳气逼迫,所以鬼畏惧了。或许有这种道理吧。养生家主张不唾,正是害怕发泄阳气的缘故。

    冬寒频以炉火烘手,必致十指燥裂。须银制暖手,大如鹅卵,质极薄,开小孔,注水令满,螺旋式为盖,使不渗漏。投滚水内,有顷取出暖手,不离袖则暖可永日。又有玉琢如卵,手握得暖气,即温和不断。

    【译文】

    冬天寒冷,频频用炉火烘手,必然导致十指燥裂。要用银制品暖手,像鹅卵大小,质地非常薄,开一个小孔,把它注满水,用螺旋式的盖子盖上,使它不渗漏。投入滚水中,一会儿取出来暖手,不拿出袖子就可以温暖一整天。又有把玉雕琢成鸡卵大小,用手握住,得到暖气,终日温和不会间断。

    暑天室有热气,非风不驱。办风轮如纺车式,高倍之,中有转轴,四面插木板扇五六片,令人举柄摇动,满室风生,顿除热气,特不可以身当之耳。《三才图会》谓军器中有用此置地窖内扇扬石灰者。

    【译文】

    暑天室内有热气,不用风不能驱除。做个像纺织车样式的风轮,高度是纺织车的两倍,中间有转动轴,四面插入五六片木板扇,让人举着柄摇动,整个屋子都会有风,顿时除去热气,只是不可以让身体对着风轮吹。《三才图会》里说,军队中有用风轮放在地窖里扇扬石灰的。

    冬用暖锅,杂置食物为最便。世俗恒有之,但中间必分四五格,使诸物各得其味。或锡制碗,以铜架架起,下设小碟,盛烧酒燃火暖之。

    【译文】

    冬天用暖锅,杂放食物最方便。民间常有这种暖锅,但中间必须分成四五格,使各种物品都保持自己的味道。有的用锡制成碗,用铜架架起来,下面放个小碟子,盛些烧酒,用火点燃,给碗加热。

    深夜偶索汤饮,猝不能办,预备暖壶,制以锡,外作布囊,厚装絮以囊之,纳诸木桶中,暖可竟夜。《博古图》有温酥壶①,如胆瓶式②,入滚水内化酥者。古用铜,今或用锡。借为暖汤之备,亦顷刻可俟。按:《颐生录》曰③:“凡器铜作盖者,气蒸为滴,食之发疮。”则用铜不如用锡,用锡更不如用瓷。

    【注释】

    ①《博古图》:宋徽宗敕撰,王黼编纂。全称《宣和博古图》,宋代金石学著作。著录当时皇室在宣和殿所藏的自商至唐的铜器839件,集中了宋代所藏青铜器的精华。大观初年开始编纂,成于宣和五年(1123)之后。全书共三十卷。细分为鼎、尊等二十类。每类有总说,每器皆摹绘图像,勾勒铭文,并记录器物的尺寸、容量、重量等,或附有考证。王黼(1079——1126),原名王甫,字将明。开封祥符(今属河南)人。北宋末年宰相。按:据本书《引用书目》,作者所引用为黄长睿《博古图》,但黄长睿只有《博古图说》而无《博古图》。陈振孙《书录解题》曰:“《博古图说》十一卷,秘书郎昭武黄伯思长睿撰,凡诸器五十九品,其数五百二十七,印章十七品,其数四十五。长睿没于政和八年,其后修《博古图》颇采用之,而亦有删改。”据此,《宣和博古图》系以黄长睿《博古图说》为基础增修而成。故本书《引用书目》说《博古图说》,而正文则称《博古图》。

    ②胆瓶:颈长腹大,形如悬胆的花瓶。

    ③《颐生录》:全称《混俗颐生录》,宋刘词撰。全书分述了饮食、饮酒、患劳、患风、户内、禁忌等方面的养生原则与方法。刘词(891——955),字好谦,谥号忠惠。唐末五代时元城(今河北大名)人。

    【译文】

    深夜偶尔想喝热水,一时间不能办到,可以预备一个暖壶,用锡制作,外面制作布囊,布囊内装上厚厚的棉絮,放入暖壶,然后把它放进木桶里,可以保暖一整夜。《博古图》里记载有温酥壶,像胆瓶的样式,把滚水倒入,可以化开酥油。古代用铜制作,现在有的用锡。借来保存暖汤,就可顷刻间得到。按:《颐生录》说:“凡是器皿用铜做盖子的,水气蒸腾为水滴,喝了以后会发疮。”那么用铜不如用锡,用锡更不如用瓷了。

    棕拂子①,以棕榈树叶擘作细丝,下连叶柄,即可手执。夏月把玩,以逐蚊蚋②,兼有清香,转觉雅于麈尾③。少陵有诗云:“不堪代白羽,有足驱苍蝇④。”山野销夏之具,亦不可少此。

    【注释】

    ①拂子:古代用以掸拭尘埃和驱赶蚊蝇的器具。

    ②蚋(ruì):蚊类害虫。

    ③麈(zhǔ)尾:即拂尘。古人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一种工具。麈,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

    ④不堪代白羽,有足驱苍蝇:意思是棕拂子不能代替白羽扇,但足以驱赶苍蝇。出自杜甫《棕拂子》:“棕拂且薄陋,岂知身効能。不堪代白羽,有足除苍蝇。荧荧金错刀,濯濯朱丝绳。非独颜色好,亦由顾盼称。”

    【译文】

    棕拂子,用棕榈树的叶子撕成细丝,下面连接叶柄,就可以用手拿。夏天把玩,用来驱逐蚊子,兼有清香味,反而觉得比麈尾更好。杜甫有诗说:“不堪代白羽,有足驱苍蝇。”在山野里避暑消夏,也少不了这件工具。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