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洛陽伽藍記鉤沈卷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原序

    魏撫軍府司馬楊衒之譔

    三墳五典之說,九流百代之言,並理在寰區,而義兼天外。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備詳,東土靡記。自頂日感夢,滿月流光,陽門飾豪眉之像,夜臺圖紺髮之形,邇來奔競,其風遂廣。至晉永嘉,惟有寺四十二所。迨皇魏受圖,光宅嵩、雒,篤行彌繁,法教逾盛。王侯貴臣,棄象馬如脫屣;士庶豪家,捨資財若遺跡。於是招提櫛比,寶塔駢羅,爭寫天上之姿,競摹山中之影。金剎與靈臺比高,宮殿共阿房等壯,豈直木衣綈繡,土被朱紫而已哉!暨永熙多難,皇輿遷鄴,諸寺僧尼,亦與時徙。至武定五年,歲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覽洛陽。城郭崩毁,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邱墟,牆被蒿艾,巷羅荊棘。野獸穴於荒階,山鳥巢於庭樹。遊兒牧豎,躑躅於九逵;農夫耕稼,蓺黍於雙闕。麥秀之感,非獨殷墟;黍離之悲,信哉周室。京城表裏,凡有一千餘寺,今日寥廓,鐘聲罕聞。恐後世無傳,故撰斯記。然寺數最多,不可徧寫,今之所錄,止大伽藍。其中小者,取其詳世諦事,因而出之。先以城內為始,次及城外,表列門名,以遠近為五篇。余才非箸述,多有遺漏,後之君子,詳其闕焉。

    〔魏書〕孝武帝紀:永熙三年冬十月,高歡推清河王亶子善見為主,徙都鄴,是為東

    〔又〕東魏孝靜帝第三改元曰武定,凡八年。武定五年正月,高歡死。

    〔按〕法苑珠林楊衒之官銜作期城郡守,而廣宏明集則作祕書監,右北平人。

    太和十七年,後魏高祖遷都洛陽,詔司空公穆亮營造宮室。洛陽城門,依魏、晉舊名。東面有三門:北頭第一曰建春門;

    漢曰上東門,阮籍詩曰步出上東門是也。魏、晉曰建春門,高祖因而不改。

    〔魏書〕太和十七年冬十月朔,世祖如金墉城,徵穆亮,使與尚書李沖、將作大匠董爵經營洛邑。

    次南曰東陽門。

    漢曰東中門,魏、晉曰東陽門,高祖因而不改。

    次南曰青陽門。

    漢曰望京門,魏、晉曰青明門,高祖改為青陽門。

    南面有三門,東頭第一門曰開陽門。

    初,漢光武遷都雒陽,作此門始成,而未有名,忽夜中有柱自來在樓上。後瑯琊郡開陽縣言南門一柱飛去,使來視之,則是也,遂以開陽為名。自魏及晉,因而不改,高祖亦然。

    次西曰平昌門。

    漢曰平門,魏、晉曰平昌門,高祖因而不改。

    次西曰宣陽門。

    漢曰津陽門,魏、晉曰宣陽門,高祖因而不改。

    〔按水經注〕:穀水又南,東屈逕津陽門南,又東逕宣陽門南,又東逕平昌門南,又東逕開陽門南。是魏時洛陽南面有四門。而考之晉書。地理志,亦云有四門,但西頭作建陽門,疑為津字之誤。然為四門,則無異詞。此云三門,當存疑。

    西面有四門,南頭第一門曰西明門。

    漢曰廣陽門,魏、晉因而不改,高祖改為西明門。

    次北曰西陽門。

    漢曰雍門,魏、晉曰西明門,高祖改為西陽門。

    次北曰閶闔門。

    漢曰上西門,上有銅旋璣玉衡,以齊七政。魏、晉曰閶闔門,高祖因而不改。

    次北曰承明門。

    承明者,高祖所立,當金墉城前東西大道。遷京之始,宮闕未就,高祖住在金墉城。城西有王南寺,高祖數詣沙門論義,故通此門而未有名,世人謂之新門。時王公卿士迎駕於新門,高祖謂御史中尉李彪曰:曹植詩云謁帝承明廬,此門宜以承明為稱。遂名之。

    〔魏書孝文帝本紀〕太和十九年八月,金墉宮成,引羣臣宴殿堂。

    北面有二門,西頭曰大夏門。

    漢曰夏門,魏、晉曰大夏門。魏明帝造三層樓,去地十丈。高祖、世宗造三層樓,去地二十丈。洛陽城門樓皆兩重,去地百尺,惟大夏門甍棟干雲。

    東頭曰廣莫門。

    漢曰穀門,魏、晉曰廣莫門,高祖因而不改。自廣莫門以西,至於大夏門,宮觀相連,被諸城上也。

    一門有三道,所謂九逵。

    城內

    永甯寺。

    熙平元年,靈太后胡氏所立也,在宮前閶闔門南一里御道西。

    其寺東有太尉府,西對永康里,南界昭玄曹,北鄰御史臺。

    〔魏書〕宣武帝靈皇后胡氏,司徒國珍女也。

    〔又按〕魏書釋老志:先是立監福曹,太和二十一年改昭元曹,備具官屬,以斷僧務。世宗即位,詔僧犯殺人以上罪者,仍依俗斷,餘付昭元斷之。

    閶闔門御道東有左衞府,府南有司徒府,司徒府南有國子學堂。

    內有孔丘像。顏淵問仁,子路問政,在側。

    〔魏書本紀〕高祖太和十九年八月,立國子、太學、四門小學於洛陽。

    〔又〕肅宗正光二年春正月,車駕幸國子學,講孝經,祠孔子,以顏淵配。

    國子南有宗正寺,寺南有太廟,廟南有護軍府,府南有衣冠里。御道西有(右衛府府南,太尉府府南。)有將作曹,曹南有九級府,府南有太社,社南有凌陰里。

    即四朝時藏氷處也。

    中有九層浮圖一所,架木為之,舉高九十丈,有剎復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師百里,已遙見之。

    初掘基至黃泉下,得金像三十軀,太后以為信法之徵,是以營建過度也。剎上有寶瓶,容二十五石。寶瓶下有承露金盤三十重,周匝皆垂金鐸。復有鐵鎖四道,引剎向浮圖四角。鎖上亦有金鐸,鐸大小如一石罋子。浮圖有九級,角角皆懸金鐸,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鐸。浮圖有四面,面有三戶六窗,戶皆朱漆。扉上有五行金釘,合五千四百枚。復有金環鋪首。殫土木之功,窮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思議。繡柱金鋪,駭人心目。至於高風永夜,寶鐸和鳴,鏗鏘之音,聞及十餘里。

    〔魏書釋老志〕肅宗於太社西起永甯寺,靈太后親率百僚表立剎,浮圖九層,高四十餘丈,費用不可勝計。

    浮圖北有佛殿一所。

    形如太極殿,中有丈八金像一軀,人中長金像十軀,繡珠像三軀,織成五軀,作功奇巧,冠於當世。僧房樓觀,一千餘間,雕梁粉壁,青瑣綺疏,難得而言。括椿松柏,扶疏拂簷,翠竹香草,布護階墀。是以常景碑云:須彌寶殿,兜率淨宮。莫尚於斯也。

    外國所獻金像,皆在此寺。

    〔魏書釋老志〕大安初,有師子國沙門難提等五人,奉佛像三到京。又沙門赴京師,致佛鉢並畫像。

    寺院牆皆施短椽,以瓦覆之,若今宮牆也。四面各開一門,南門樓三重,通三道,去地二十丈,形制似今端門。

    圖以雲氣,畫彩仙靈,綺錢青瑣,□赫麗華。拱門有四力士、四師子,飾以金銀,加之珠玉,裝嚴煥炳,世所未聞。

    東西兩門,皆亦如之。所可異者,唯樓二重。北門一道,不施屋,似鳥頭門。

    四門外樹以青槐,亘以綠水,京邑行人,多庇其下。路斷飛塵,不由奔雲之潤;清風送涼,豈籍合歡之發。

    〔按水經注云〕:永甯寺是曹爽宅,經始之日,於寺院西南隅得爽窟室,下入土可丈許,地壁悉壘方石砌之,石作細密,都無所毁。自非曹爽庸匠,亦難復制此。

    詔中書舍人常景為寺碑文。

    景字永昌,河內人也。敏學博通,知名海內。太和十九年,為高祖所器,拔為律學博士,刑法疑獄,多訪於景。正始初,詔刊律令,永作通式,敕景共治書侍御史高僧裕、羽林監王元規、尚書郎祖瑩、員外散騎侍郎李琰之等譔集其事。又詔太師、彭城王勰,青州刺史劉芳入預其議。景討正科條,商搉古今,甚有倫敘,見行於世,今律二十篇是也。又其芳造洛陽宮殿門閣之名,經涂邑里之號。出除長安令,時人比之潘岳。其後厯位中書舍人、黃門侍郎、秘書監、幽州刺史、儀同三司,學徒以為榮焉。景入參近侍,出為侯牧,居室貧儉,事等農家,惟有經史,盈車滿架。景所著文集數百餘篇,給事封暐伯作序,行於世。

    〔魏書〕高綽字僧裕,渤海蓨人,允之孫也。厯尚書右丞,豫、并二州刺史,諡文簡。

    〔又〕祖瑩字元珍,范陽遒人也。官至車騎大將軍,封文安縣子,以文學知名。

    〔又〕劉芳字伯文,彭城叢亭里人。官太子左庶子、員外散騎常侍。

    〔又〕彭城王勰字彥和,獻文第六子。太和九年,封始平王,改彭城王。

    〔又〕常景字永昌,河內温人,爽子。

    〔又〕李琰之字景珍,小字默蠡,隴西狄道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贈司徒,諡文簡。

    裝飾畢功,明帝與太后共登之,視宮內如掌中,臨京師若家庭,以其目見宮中,禁人不聽升。

    衒之嘗與河南尹胡世孝共登之,下臨雲雨,信哉不虛。時有西域沙門菩薩達摩者,波斯國胡人也。起自荒裔,來遊中土。見金盤炫日,光照雲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歌詠贊歎,實是神功。自云年一百五十嵗,厯涉諸國,靡不周徧。而此寺精麗,徧閻浮所無也。極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無,或合掌連日。

    至孝昌二年中,大風發屋拔樹,剎上寶瓶,隨風而落,入地丈餘。復命工匠,更著新瓶。

    建義元年,太原王爾朱榮總士馬於此寺。

    榮字天寶,北地秀容人也。世為第一,領氐酋長、博陵郡公。部落八千餘家,馬有數萬匹,富等天府。泰武元年二月中,帝崩,無子,立臨洮王世子釗以紹大業。年三嵗,太后貪秉朝政,故以立之。榮謂并州刺史元天穆曰:皇帝晏駕,春秋十九,海內士庶,猶曰幼君。今奉未言之兒以臨天下,而望昇平,其可得乎?吾世荷國恩,不能坐看成敗,今欲以鐵騎三千赴哀山陵,兼問侍臣帝崩之由,君竟謂如何?穆曰:明公世跨并土,雄才傑出,部落之民,控弦一萬,若能行廢立之事,伊、霍復見於今日。榮即日共穆結異姓兄弟。穆年大,榮兄事之。榮為盟主,穆亦拜榮。於是密議:長君諸王之中,不知誰應當璧?遂於晉陽,人各鑄像,不成,惟長樂王子攸象,光相具足,端嚴特妙。是以榮意在長樂,遣蒼頭王豐入洛,約以為主。長樂即許之,共刻期契。榮三軍皓素,揚旌南出。太后聞榮舉兵,召王公議之。時胡氏專寵,王宗怨望,入議者莫肯致言,唯黃門侍郎徐紇曰:爾朱馬邑小胡,人才凡鄙,不度德量力,長戟指闕,所謂窮轍拒輪,積薪候燎。今宿衞文武足得一戰,但守河橋,觀其意趣。榮懸軍千里,兵老師敝,以逸待勞,破之必矣。后然紇言,即遣都督李神軌、鄭季明等領眾五千鎮河橋。四月十一日,榮過河內,至高頭驛,長樂王從雷陂北渡,赴榮軍所。神軌等見長樂王往,遂開門降。十二日,榮軍於邙山之北,河陰之野。十三日,召百官赴駕,至者盡誅之,王公卿士及諸朝臣死者二千餘人。十四日,車駕入城,大赦天下,改號為建義元年,是為莊帝。於是新經大兵,人物殲盡,流迸之徒,驚駭未出。莊帝肇升太極,解綱垂仁,唯散騎常侍山偉一人拜恩南闕。加榮使持節、中外諸軍事、大將軍、開府、北道大行臺、都督十州諸軍事、領左右、太原王。其天穆為侍中、太尉公,世襲并州刺史、上黨王。起家為公卿牧守者,不可勝數。二十日,洛中草草,猶自不安,死生相怨,人懷異慮。貴室豪家,弃宅競竄;貧夫賤士,襁負爭逃。於是出詔,濫死者普加褒贈,三品以上贈三公,五品以上贈令僕,七品以上贈州牧,白民贈鎮郡。於是稍安。帝納榮女為皇后,進榮為柱國大將軍、錄尚書事,進天穆為將軍,餘如故。

    〔魏書〕爾朱榮字天寶,北秀容人也。略與此同。

    〔又〕元天穆,高涼王孤之裔,長生之子也。

    〔又〕徐紇,博昌人。官給事黃門。諂附清河王懌,又附元乂。爾朱入洛,奔梁。

    〔又〕李神軌,小名青肫,頓邱人,榮之子也。襲陳留侯、征東將軍,死於河陰。

    〔又〕山偉字仲才,洛陽人。官至衞大將軍,封東阿伯。

    〔按〕雷陂魏書作高渚。

    永安二年五月,北海王元顥復入洛,在此寺聚兵。

    顥,莊帝從兄也。孝昌末,鎮汲郡,聞爾朱榮入洛陽,遂南奔蕭衍。是年入洛,莊帝北巡,顥登皇帝位,改元曰建武元年。顥與莊帝書曰:大道既隱,天下匪公,禍福不追,與能義絕。朕猶庶幾五帝,無取六軍。正以糠粃萬乘,錙銖大寶,非貪皇帝之尊,豈圖六合之富。直以爾朱榮往嵗入洛,順而勤王,終為魏賊,逆刃加於君親,鋒鏑肆於卿宰。元氏少長,殆欲無遺,已有陳恆盜齊之心,非無六卿分晉之計。但以四海橫流,欲簒未可,暫樹君親,假相拜置。害卿兄弟,獨夫介立,遵養待時,臣節詎久。朕睹此寒心,遠投江表,泣請梁朝,誓在復恥。風行建業,電復三川,正欲問罪於爾朱,出卿於桎梏,恤深怨於骨肉,解蒼生於倒懸。謂卿明眸擊節,躬來見我,共敘哀辛,同討凶羯。不意駕入成皋,便爾北渡。雖迫於凶手,勢不自由,或訢生素懷,棄劒猜吾。聞之永歎,撫衿而失。何者?朕之於卿,兄弟非遠,連枝分葉,興滅相依。假有內鬩,外猶禦侮,況吾與卿,睦厚偏篤。其於急難,凡今莫如,棄親即讐,義將焉據也。且爾朱榮不臣之跡,暴於旁午,謀危社稷,愚智同見。卿乃明白,疑於必然,託命豺狼,委身虎口,棄親助賊,兄弟尋戈。假獲民地,本是榮物,若克城邑,絕非卿有。徒危宗國,以廣寇仇,快賊莽之心,假卞莊之利。有識之士,咸為慚之。今國家隆替,在卿與吾。若天道助順,誓兹義舉,則皇魏宗社,與運無窮。脫天不厭亂,胡羯未殄,鴟鳴狼噬,薦食河北。在榮為福,於卿為禍,豈伊異人,尺書道意。卿宜三復,義利是圖,富貴可保,徇人非慮。終不食言,自相魚肉,善擇元吉,勿貽後悔。此黃門侍郎祖瑩之詞也。時帝在長子城,太原王、上黨王來赴急難。六月,帝圍河內,太守元桃湯、車騎將軍宗正珍孫等為顥守,攻之弗克。時暑炎赫,將士疲勞,太原王欲使帝幸晉陽,至秋更舉大義。未決,召劉助筮之,助曰:必克。於是至明盡力攻之,如其言,桃湯、珍孫並斬首以徇三軍。顥聞河內不守,親率百僚出鎮河橋,特遷侍中、安豐王延明往守硤石。七月,帝至河陽,與顥隔河相望。太原王命車騎將軍爾朱兆潛師渡河,破延明於硤石。顥聞延明敗,亦散走,所將江淮子弟五千人,莫不解甲相泣,握手成別。顥與數十騎欲奔蕭衍,至長社,為村民斬其首,傳送京師。二十日,帝還洛陽,進太原王天柱大將軍,餘官如故;進上黨王太宰,餘官亦如故。

    〔魏書〕北海王顥,詳之子也。

    〔又〕安豐王延明,猛之子也。與中山王熙及臨淮王彧等,以才學令望,並有名於時。元顥敗,奔梁。

    〔又〕劉靈助,燕郡人,賣卜於市。爾朱榮信卜筮,靈助所占屢中,被親信。官至尚書僕射。後起兵,為高歡所誅。

    永安三年,逆賊爾朱兆囚莊帝於寺。

    時太原王位極心驕,功高意侈,予奪臧否肆意。帝怒,謂左右曰:朕甯作高貴鄉公死,不作漢獻帝生。九月二十五日,詐言産太子,榮、穆並入朝。莊帝手刃榮於光明殿,穆為伏兵魯暹所殺,榮世子部落大人亦死焉。榮部下車騎將軍爾朱陽都等二十人隨入東華門,亦為伏兵所殺。唯右僕射爾朱世隆素在家,聞榮死,總榮部曲,燒西陽門,奔河橋。至十月一日,世隆與榮妻北鄉郡長公主至芒山馮王寺,為榮追福薦齋,即遣爾朱侯討伐。爾朱那律歸等領胡騎一千,皆白服,來至郭下,索太原王尸喪。帝升大夏門望之,遣主書牛法尚謂歸等曰:太原立功不終,陰圖釁逆,王法無親,已依正刑。罪止榮身,餘皆不問。卿等何為不降,官爵如故?歸曰:臣從太原王來朝陛下,何忽今日枉致無理?臣欲還晉陽,不忍空去,願得太原王尸喪,生死無恨。發言雨淚,哀不自勝。羣胡慟哭,聲震京師。帝聞之,亦為傷懷,遣侍中朱元龍齎鐵券與世隆,待之不死,官位如故。世隆謂元龍曰:太原王功格天地,造濟生民,赤心奉國,神明所知。長樂不顧信誓,枉害忠良。今日兩行鐵字,何足可信?吾為太原王報仇,終不歸降。元龍見世隆呼帝為長樂,知其不欵,具以言帝。帝即出庫物置城西門外,募敢死之士以討世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