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千金翼方卷第十九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杂病中

    消渴第一方二十二首

    葵根汤

    主一年渴,饮一石以上,小便利,若饮酒渴,伤寒渴,皆悉主之方。

    霜下葵根皮一握,长四寸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取瘥止。

    又方 栝楼根 甘草炙,各二两 黄连一升

    上三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茯苓汤

    主胃反吐而渴方。

    茯苓八两 泽泻四两 生姜切 桂心 白术各三两 甘草一两,炙

    上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小麦三升,减三升,去麦,纳诸药煮取二升五合,服八合,日再。

    消渴,师所不能治之方

    生栝楼九斤,去皮,细切捣,绞汁令尽 上好黄连九两,捣,绢罗为末

    上二味,以上件汁溲〔1〕黄连如硬面,细擘,日曝令干,捣之绢筛,更溲如前,日曝捣,一依前法,往反汁尽,曝干捣筛,炼蜜和,饮服如梧子十丸,日三,加至三十丸,病愈止。百日慎生冷醋滑酒五辛肉面油腻,永瘥。无生者,干者九斤切,以水二斗煎取一斗,和之如生者法。

    〔1〕溲 拌和。《云笈七签》卷七十四:“日中曝之,取令极燥,以药溲干饭讫,又以清酒合溲饭令浥浥耳,然后纳囊中。”

    桑根汤

    主日饮一石水方。

    桑根白皮切,五升,入地三尺者良,炙令黄黑

    上一味,以水与根亦不限多少,煮以味浓为度,适寒温饮之,任性多少。切慎盐。

    猪肚丸

    治消渴方。

    猪肚一枚,治如食法 黄连五两 栝楼四两 麦门冬四两,去心 知母四两,无以茯神代

    上五味为散,纳猪肚中线〔1〕缝,安置甑中蒸之极烂熟,接热木臼中捣可丸,若硬加少蜜和,丸如梧子。饮服三十丸,日再,渐加至四十五十丸,渴即服之。

    〔1〕线 原作“缐”,今改。《说文解字•糸部》:“线,缕。缐,古文线。”《周礼•天官•缝人》:“缝人掌王宫之缝缐之事。”郑玄注引郑司农曰:“缐,缕也。”

    葛根丸

    主消渴方。

    葛根 栝楼各三两 铅丹二两 附子一两,去皮

    上四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饮服十丸,日三服。治日饮一石水者,春夏减附子。

    大黄丸

    主消渴,小便多,大便秘方。

    大黄一斤 栝楼 土瓜根各八两 杏仁五合,去皮尖双仁,熬

    上四味,破大黄如棋子,冷水渍一宿,蒸曝干,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以饮服五丸,日三,以知为度。

    酥蜜煎

    主消渴方。

    酥一升 白蜜三升 芒消二两

    上三味合煎,欲渴即啜之,日六七,益气力,神效。

    羊髓煎

    主消渴,口干濡咽方。

    羊髓二合,无即以酥代之 白蜜二合 甘草一两,炙,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甘草,取一升,去滓纳蜜髓,煎令如饴,含之,尽复含。

    酥蜜煎

    主诸渴方。

    酥一升 蜜一升

    上二味合煎令调和,一服二升,当令下利药出,明日更服一升,后日更服一升,即瘥。慎酒及诸咸等。

    茯苓煎

    主诸消渴方。

    茯苓二斤 白蜜四升

    上二味于铜器中重釜煎,以两茎薤白为候,黄即煎熟,先食服如鸡子大,日三。

    防己散

    主消渴肌肤羸瘦,或乃转筋不能自止,小便不禁,悉主之方。

    木防己一两 栝楼 铅丹 黄连各二两

    上四味捣筛为散,先食以苦酒一升,以水二升合为浆,服方寸匕,日三,服讫当强饮,极令盈溢,一日再服则憎水,当不欲饮也。

    大渴,百方疗之不瘥方

    铅丹 胡粉各半两 栝楼 甘草炙,各二两半 泽泻 石膏 赤石脂 白石脂各五分

    上八味捣筛为散,水服方寸匕,日三,壮人一匕半。一年病一日愈,二年病二日愈,渴甚者夜两服,腹痛者减之,丸服亦佳,一服十丸,伤多则腹痛也。

    治口干燥方

    酸枣一升半,去核 酸石榴子五合,末 乌梅五十枚,去核 麦门冬四两,去心 茯苓三两半 覆盆子 葛根各三两 石蜜四两 桂心一两六铢 栝楼三两

    上一十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酸枣大。含之不限时节,以口有津液为度,忌如药治。

    三黄丸

    主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方。巴郡太守奏。

    春三月 黄芩四两 大黄三两 黄连四两

    夏三月 黄芩六两 大黄一两 黄连七两

    秋三月 黄芩六两 大黄二两 黄连三两

    冬三月 黄芩三两 大黄五两 黄连二两

    上三味随时合捣为末,炼蜜和,丸如大豆〔1〕。饮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增至七丸,服一月病愈,久服行及奔马,尝试有验。

    〔1〕丸如大豆 “丸”字原脱,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消渴补。

    铅丹散

    主消渴方。

    铅丹二两 栝楼八两 茯苓 甘草炙,各一两半 麦门冬八两,去心

    上五味捣筛为散,旦以浆服方寸匕,日二。

    膀胱冷,小便数多,每至夜偏甚方

    鸡肠五具,治如食法 羊肾一具,去脂,并干为末 赤石脂六两 龙骨三两 苁蓉四两 黄连五两 桂心二两

    上七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半日再服,五日中可作羊汤炙一剂,十日外可作羊肉臛,香味如常,食饱与之。

    尿煮牡蛎,主纳消,小便数方

    牡蛎五两,熬

    上一味以患人尿三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治渴利方

    豆一升,醋拌蒸,曝干,三拌三曝,三蒸熬 黄连一斤,如金色者

    上二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饮服三十丸,日二,稍加至四十丸,神验。

    大病后虚羸不足,成渴方 取七岁以上五岁以下黄牛新者乳一升,以水四升煎取一升,适寒温,稍稍饮之,不得过多,十日服之不住佳。一云渴即饮,不限多少。

    又方 取自死鸡大者一枚,以三升半白汤捉脚倒〔1〕细细淋之三七遍,拔毛置于汤中,毛尽,去毛取汁,澄清汤,即任性饮之,饮尽即愈。其鸡故杀作药,不过七日其病倍发,以后百药不可瘥,慎之慎之。

    〔1〕倒 原作“到”,今改。按“到”,同“倒”。《墨子•经下》:“临鉴而立,景到。”孙诒让间诂:“毕云:即今影倒字。”

    栝楼散

    主消渴,延年益寿方。

    栝楼 枸杞根 赤石脂 茯苓各一两半 天门冬二两半,去心 牛膝 干地黄各三两 桂心 菊花 麦门冬去心 菖蒲 云母粉 泽泻 卷柏 山茱萸 远志去心 五加皮 杜仲炙 瞿麦 续断 石斛 黄连 柏仁 石韦去毛 忍冬各一两 菟丝 车前子 蛇床子 巴戟天 钟乳研 署预 甘草炙,各五分

    上三十二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丸,服十丸,日三。

    淋病第二方二十首

    治血淋热淋方 以韭七茎烧令热,以手熟捼,热掩尿处,冷即易之,可六七度,瘥。

    治热淋方

    白茆根〔1〕四斤

    〔1〕白茆根 即白茅根。

    上一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每服一升,日三夜二。

    治石淋方 车前子二升绢袋贮,以水八升煮取三升,顿服之,须臾当下石子,宿勿食服之良。

    又方 常煮冬葵根作饮服之,石出。

    关格不通方

    芒消五两 芍药四两 杏仁四两,去皮尖双仁 麻子仁三两 枳实一两,炙 大黄半斤 干地黄二两

    上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用乌梅榆白皮各五两,无枳实地黄。

    治淋方

    车前子一把 榆白皮一握 乱发如鸡子大,烧之取灰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再服。

    又方 黄芩四两

    上一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亦主下血。

    治淋方

    榆白皮切,一升 车前子切,五升 葵子一升 滑石八两 通草八两 赤蜜一升

    上六味咀,以水三斗煮取七升,去滓下蜜,更煎取三升,分三服。

    治尿白稠方 露蜂房烧灰,服方寸匕,煮汁服亦佳。

    治小便不通方

    滑石二两 葵子一两 榆白皮一两

    上三味为散,浓煮麻子汁一升半,取一升,以二方寸匕和服,两服即通。

    治小便不通方 纳姜黄末如豆许大小便孔中,即通。

    又方 通草 猪苓去皮 桑白皮各二两〔1〕

    〔1〕各二两 “二”字原缺,据《外台秘要》卷二十七•小便不通方补。

    上三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治丈夫女人胞转,不得小便八九日方

    滑石一斤 寒水石一两,碎 葵子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尽服即利。

    久房散

    主小便多或不禁方。

    菟丝子二两 蒲黄三两 黄连三两 消石一两 肉苁蓉二两

    上五味并鸡肶胵中黄皮三两为散,服方寸匕,日三,行三四里又服。一方用五味子三两。

    治小便不利,膀胱胀,水气流肿方 水上浮萍干末,服方寸匕,日三。

    治小便不禁多,日便一二斗,或如血方

    麦门冬八两,去心 蒺藜子二两 甘草一两,炙 干姜四两 桂心二两 干地黄八两 续断二两

    上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又方 鹿茸长三寸,炙 踯躅一升 桂心一尺 韭子一升 附子三枚,炮,去皮 泽泻三两

    上六味为散,服五分匕,日三,稍加至一寸匕,浆水服之,瘥。

    治大小便不通

    当归三斤 大戟一斤 牛膝三斤

    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以大豆五升煎令汁尽,豆干,初服三枚,以通为度。

    濡脏汤

    主大小便不通六七日,腹中有燥屎,寒热,烦迫短气,汗出腹满方。

    生葛根二斤 猪膏二升 大黄一两

    上三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五升,去滓纳膏,煎取三升,澄,强人顿服,羸人再服。

    霹雳煎方

    好浓酒一盏 盐一大钱

    上二味和于铛纳,文火煎,搅勿住手,可丸得,就铛丸如小茧大,纳肛肠中,不过三必通,如不通者数尽也,神效。酒当作蜜。

    水肿第三方二十六首 并五不治证

    凡水肿有五不治:一,面肿苍黑,是肝败不治;二,掌肿无纹理,是心败不治;三,腹肿无纹理,是肺败不治;四,阴肿不起,是肾败不治;五脐满肿反者,是脾败不治。

    猪苓散

    主虚满,通身肿,利三焦,通水道方。

    猪苓去皮 茯苓 葶苈熬 人参 五味子 防风 泽泻 狼毒 玄参 干姜 白术 桂心 椒目 大戟 远志去心 甘草炙,各半两 女麴三合,熬 小豆二合 苁蓉二分半

    上一十九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老小服一钱匕,日三,以小便利为度。

    治百病,诸荒邪狂走,气痞冷病,历年黄黑,大腹水肿,小儿丁奚〔1〕,疟疾经年,霍乱中恶,蜚尸及暴疾,皆悉主之方

    〔1〕丁奚 病证名。因小儿哺食过量,而脾胃尚弱,不能消化而致,症见肌肉消瘦,腹大颈小,面色萎黄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大腹丁奚候。

    芫青 巴豆去心皮,熬 斑猫各三十枚,去翅足,熬 天雄炮,去皮 干姜各半两 乌头炮,去皮 细辛 蜀椒汗,去目闭口者 附子炮,去皮 踯躅 黄芩 桂心各一两

    上一十二味细切,以绢袋中盛,酒一斗渍十日,去滓,服半合,日三,以知为度。曝滓作散,酒服半钱匕,日三,强人一钱,伤寒中温湿冷,头痛拘急,寒热疟发,头风,皆须服一钱匕,厚覆取汗,初服当吐清汁三四升许,又主心疝〔2〕,妇人无子。服之烦闷不堪者,饮冷水一升即解。

    〔2〕心疝 病证名。因阴寒之气内聚,上冲于心而致,症见心痛如刀锥所刺,或阴阴而痛,伴四肢逆冷,口唇色青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心疝候。

    蒲黄酒

    主通身肿,此风虚水气,亦主暴肿方。

    蒲黄 小豆 大豆各一升

    上三味以酒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商陆酒

    主风水肿方。取商陆切一升,以酒二升渍三宿,服一升,当下,下者减之,从半升起,日三,尽更合服。

    又方 取大豆一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上酒一升,合煎取一升,随能杯饮之,日三服,常令有酒势。

    茯苓丸

    主水胀大,甄主簿〔3〕与康公处得效方。

    〔3〕主簿 官名。汉以后中央各机构及地方郡县官府皆置主簿,负责文书簿籍,掌管印鉴,为掾吏之首。

    茯苓 白术 椒目各一两 葶苈子一两半,熬 桂心三分 芒消 泽泻 木防己各五分 甘遂三分 赤小豆 前胡 荛花各半两,熬,《千金》作芫花

    上一十二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蜜汤服五丸,日一,稍加,以知为度。

    汉防己煮散

    主水肿上气方。楮澄秘之。

    汉防己 泽漆叶 石韦去毛 桑白皮 泽泻 丹参 茯苓 橘皮 白术各三两 生姜十两,切 郁李仁五两 通草一两

    上一十二味捣筛为散,以水一升七合纳四方寸匕,煮取八合,顿服,日二,小便利为度。

    第一之水先从面目肿,遍一身,名曰青水,其根在肝,大戟主之。

    第二之水先从心肿,名曰赤水,其根在心,葶苈主之。

    第三之水先从腹肿,各曰黄水,其根在脾,甘遂主之。

    第四之水先从脚肿,上气而咳,名曰白水,其根在肺,藁本主之。

    第五之水先从足趺肿,名曰赤水,其根在肾,连翘主之。

    第六之水先从面至足肿,名曰玄水,其根在胆,芫花主之。

    第七之水先从四肢起,腹满大,身尽肿,名曰风水,其根在胃,泽漆主之。

    第八之水先四肢小,其腹肿独大,名曰石水,其根在膀胱,桑根白皮主之。

    第九之水先从小肠满,名曰裹水〔1〕,其根在小肠,巴豆主之。

    〔1〕裹水 “裹”原作“果”,今改。按“果”,通“裹”。《尔雅•释鱼》:“(龟)前弇诸果。”陆德明释文:“果,众家作裹,唯郭作此字。”

    第十之水乍盛乍虚,乍来乍去,名曰气水,其根在大肠,赤小豆主之。

    上十病,皆药等分,与病状同者则倍之,白蜜和,先食服一丸如小豆,日三,欲下病者服三丸,弱者当以意节之。

    治宿食流饮〔2〕,寒热温病,水肿

    〔2〕流饮 病证名。因水饮留滞肠胃之间,血气不畅,经络不行,水饮溢于膀胱而致,症见肠间漉漉有声,短气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流饮候。

    郁李仁十枚,熟研 粳米三合,研令中断

    上二味以水四升合煮取二升,顿服,此粥日三度作服之,人强用十五枚,羸者五六枚,不知者稍加之,以知为度。

    炙鲤鱼主肿满方 取鲤鱼长一尺五寸,以尿渍令没一宿〔1〕,平旦以木从口贯之至尾,炙令黄熟,去皮,宿勿食,顿服之,不能者再服令尽,神方。

    〔1〕一宿 “一”字原脱,据《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水肿、《外台秘要》卷二十•水病杂疗方补。

    男女新久肿,得恶暴风入腹,妇人新产上溷〔2〕,清风〔3〕入脏,腹中如马鞭者,嘘吸短气,咳嗽,一味大豆煎方

    〔2〕上溷(hùn 浑) 谓去厕所。按“溷”,同“圂”。厕所,粪坑。《释名•释宫室》:“厕,或曰溷,言溷浊也。”毕沅疏证:“《一切经音义》引作圂。”

    〔3〕清风 冷风。按“清”,冷。《素问•五脏生成》:“腰痛,足清,头痛。”王冰柱:“清,亦冷也。”

    大豆一斗,择令净

    上以水五斗煮之,得一斗三升,澄清,去下浊者,纳釜中,以一斗半美酒纳汁中,煎取九升,宿勿食,旦服三升,温覆取汗两食顷,当下去风气,肿减,慎风冷,十日平复如故,除日服之,若急不可待除日,逐急令服。合时于清净无人处,令童子一人视之,不用六畜妇人见之。自度身中肿未尽,更服三升,瘥了了〔4〕者勿服也。神验,千金不传。

    〔4〕瘥了了 谓清楚已愈。按“了了”,清楚。李白《秋浦歌》:“桃波一席地,了了语声闻。”

    又方 楮皮叶一大束

    上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服之,不过三四日〔5〕,面肿乃减,虽得瘥常可服之。《千金》楮枝皮叶一大束切,煮取汁,随多少酿酒,旦服,醉为佳,后同。

    〔5〕四日 原脱,据王本补。

    莨菪丸

    治水气肿,鼓胀,小便不利,山连治韦司业〔6〕得瘥,司业侄云表所送,云数用神验。

    〔6〕司业 官名。古时掌音乐,或兼教国子。隋炀帝大业三年置国子监司业,助祭酒以教授生徒,至唐以后设置,皆为学官。

    莨菪子一升 羖羊肺〔1〕一具,青羊亦佳

    〔1〕羖羊肺 《外台秘要》卷二十•水气肿鼓胀方作“羚羊肺”。

    上二味汤微炸,肺即薄切之,曝干捣末,以三年大醋浸莨菪子,一伏时〔2〕出之,熬令变色,熟捣如泥,和肺末蜜和捣作丸,食后一食久服如梧子四丸,麦门冬饮服之,以喉中干口粘浪语为候,数日小便大利,即瘥。

    〔2〕一伏时 一周时,即一昼夜。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山东二•盐法志》:“自子至亥,谓之一伏火。”

    麦门冬饮法

    麦门冬二十五枚,去心 粳米二十五粒

    上二味以大合三合半水煮之,米大熟去滓,以下丸药,每服常作。

    有人虚肌积年,气上似水病,眼似肿而脚不肿方

    榖楮叶八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米煮粥,亦以当水,煮羹等皆用之,秋时多收,以拟经冬用,其水多少浓淡,任人勿拘。此方慎蒜面猪鸡鱼油腻,重者三年服之永瘥,轻者一年瘥。

    治水肿方

    葶苈子六两,生用 桂心二两

    上二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饮服十丸,日二。慎如前法,忌口味。

    麻豆煎

    主大腹水肿方。

    大麻一石,未入窖〔3〕不郁悒者 赤小豆一石,不得一粒杂

    上二味取新精者,仍净拣择,以水淘,曝令干,蒸麻子使熟,曝令干,贮净器中,欲服取五升麻子,熬之令黄香,惟须缓火,勿令焦,细捣取末,以水五升研,取汁令尽,净器密贮之,明旦欲服,今夜以小豆一升净淘渍之,至晓干漉去水,以新水煮,未及好熟即漉出令干,纳麻子汁中煮,令大烂熟为佳,空腹恣意食,日三。其陈郁麻子,益增其病,慎勿用之。一切水肿皆忌饱食,常须少饥。后有灸三里绝骨,作鱼羹法见《千金》中。

    〔3〕窖 原作“”,据《外台秘要》卷二十•水通身肿方改。

    苦瓠丸

    主大水,头面遍身大肿满方。

    苦瓠白穰实捻如大豆粒

    上一味以面裹,煮一沸,空腹吞七枚,午后出水一升,三四日水自出不止,大瘦即瘥。三年慎口味,苦瓠须好无靥翳〔1〕者,不尔有毒不堪用。

    〔1〕靥翳 黑色斑膜。按“靥”,黑痣。《类篇•面部》:“靥,面上黑子。”此谓黑斑。“翳”,眼中翳膜。《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甚则黄黑昏翳,流行气交。”此谓斑膜。

    槟榔丸

    主水肿方。

    槟榔 桂心 栝楼 麻黄去节 杏仁去皮尖双仁,熬 茯苓 椒目 白术各三两 附子炮,去皮 吴茱萸五合 厚朴炙 干姜 黄芪 海藻一本无 木防己 葶苈熬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一十七味捣筛为末,炼白蜜和,丸如梧子。饮服二丸,日三,加至四丸,不知又加二丸,可至十二丸。此主老小水肿虚肿,大病客肿作喘者,用之佳。一云忌海藻,必恐无此一味。

    风水通身肿欲裂,利小便方

    防风 猪苓去皮 泽泻去节 茯苓各四两 黄芪三两 泽漆 白术各五两 杏仁去皮尖双仁 大戟各一升 独活八两 酒一斗 大豆二升,以水七升煮一升

    上一十三味咀,以豆汁及酒合煮取七升,分六七服,一日一夜令尽,当小便极利为度。

    泽漆根汤

    主水通身洪肿〔2〕,四肢无堪〔3〕,或从消渴,或从黄疸,支饮,纳虚不足,荣卫不通,血气不化,气实皮肤中,喘息不安,腹中响响胀满,眼不得视方。

    〔2〕洪肿 大肿,谓水肿较甚。按“洪”,大。《尔雅•释诂上》:“洪,大也。”

    〔3〕四肢无堪 谓四肢不能胜力,手不能提举,足不能行步。按“堪”,胜任。《玉篇•土部》:“堪,任也。”《说文解字注•土部》:“堪言地高处无不胜任也……引申之,凡胜任皆曰堪。”

    泽漆根十两 赤小豆二升 茯苓三两 鲤鱼一枚,重五斤者,净去肠胃 生姜八两,切 人参 麦门冬去心 甘草炙,各二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七升煮鲤鱼豆,减七升去之,纳药煮取四升五合,去滓,一服三合,日三,弱人二合,日再服,气下喘止可至四合,晬时小便利,肿气减,或小溏下,若小便大利,还从一合始,大利止。若无鲤鱼,鲖鱼亦可。若水甚不得卧,卧不得转侧,加泽漆一斤;渴,加栝楼二两;咳,加紫菀二两、细辛一两、款冬一两、桂心三两,增鱼汁二升。

    大豆汤

    主风水通身大肿,眼不得开,短气欲绝,或咳嗽方。

    大豆一斗 乌头炮,去皮 黄芪 泽泻各三两 杏仁一升,去皮尖双仁 半夏六两,洗 茯苓 白术各五两 生姜七两,切 麻黄去节 猪苓去皮 防风 木防己各四两 甘遂 甘草炙,各二两 酒一升

    上一十六味,以水四斗先煮豆,取一斗,去豆,纳药及酒合煮取七升,日四夜三,得快利小便为度,肿减便住,不必尽剂。若不得利小便者,加生大戟一升、葶苈二两半,无不快也,万不失一。

    麻黄汤

    主风湿水疾,身体面目肿,不仁而重方。

    麻黄四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重覆日移二丈,汗出,不出更合服之,慎护风寒,皮水用之良。

    治水肿方 以苦瓠穰一枚,以水一石煮一炊久,去滓,煎令可丸,服如大豆,小便利后,作小豆羹,乃饮食之。

    又方 葶苈五两,熬 牵牛子 泽泻 昆布洗 海藻洗 猪苓去皮,各三两

    上六味末之,炼蜜和,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五丸,日三。

    石胆丸

    主足胫肿,小便黄,胸痛烦,车骨筋解开痛方。

    石胆研 吴茱萸 天雄炮,去皮 芫花熬 柏仁各一分 防风 荛花熬 杜仲炙,各三分 菖蒲 葶苈熬,各一两 菟丝子三合

    上一十一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为丸如蜱豆。以饮服三丸,日二。

    痰饮第四方一十四首

    治痰饮头痛,往来寒热方

    常山一两 云母粉二两

    上二味捣筛为散,热汤服一方寸匕,吐之止,吐不尽更服。

    杜蘅汤

    主吐百病方。

    杜蘅 松萝各三两 瓜蒂二七枚

    上三味切,以水酒各一升二合渍二宿,去滓,分再服,若服已即吐者止,不吐者更服之,每服相去如人行十里,欲令药力尽,饮一升稀粥便定,老小用之亦佳。《千金》云:酒一升二合渍二宿。

    蜜煎

    主寒热方。

    赤蜜五合 常山四两 甘草半两,炙,一法二两

    上三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滓纳蜜,温服七合,吐则止,不吐更服七合。勿饮冷水。

    又方 蜜二合 醋八合

    上二味调和,旦顿服,须臾猥猥然欲吐,擿之〔1〕,若意中不尽,明旦更服,无毒,不大呕吐〔2〕,其药安稳。

    〔1〕擿(tī 梯)之 “擿”原作“摘”,据《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痰饮改。按“擿”,探。《法言•修身》:“擿填索塗,冥行而已矣。”李轨注:“……盲人以杖擿地而求道。”“擿之”,此谓探而吐之。

    〔2〕无毒,不大呕吐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八•痰饮作“无不大呕”四字。

    葱白汤

    主冷热膈痰,发时头痛闷乱,欲吐不得方。

    葱白二七茎,切 桃叶一把 乌头炮,去皮 真珠 常山 甘草炙,各半两

    上六味咀,以酒四升、水四升合煮取三升,去滓,纳真珠,服一升,得吐止。

    松萝汤

    主胸中痰积热,皆除之方。

    松萝二两 乌梅二七枚 常山三两 栀子二七枚,擘 甘草五两,炙,一云一两

    上五味咀,以酒三升渍一宿,旦以水三升合煮取二升五合,分再服,得快吐便止,不要顿尽,二服也。

    又方 松萝一两 乌梅三七枚 常山 甘草各二两,炙

    上四味咀,以酒三升渍一宿,煮取二升,服一升,取吐止。

    大五饮丸

    主五种饮:一曰留饮〔1〕,停水在心下;二曰澼饮,水澼在两胁下;三曰痰饮,水在胃中;四曰溢饮,水溢在膈上五脏间;五曰流饮,水在肠间,动摇有声。夫五饮者,皆由饮后伤寒,饮冷水过多所致方。

    〔1〕留饮 病证名。因饮酒后饮水过多,水气停留于胸膈之间而致,症见胁下作痛,短气而渴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留饮候。

    远志去心 苦参 藜芦 白术 乌贼骨 甘遂 大黄 石膏 半夏洗 紫菀 桔梗 前胡 芒消 栝楼 五味子 苁蓉 贝母 桂心 芫花熬 当归 人参 茯苓 芍药 大戟 葶苈熬 黄芩各一两 附子炮,去皮 常山 厚朴炙 细辛 署预 甘草炙,各三分 巴豆三十枚,去心皮,熬

    上三十三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服三丸,日三,稍加之。

    前胡汤

    主胸中久寒,澼实宿痰,隔塞胸痛,气不通利,三焦冷热不调,食饮减少无味,或寒热体重,卧不欲起方。

    前胡 人参 大黄 当归 甘草炙,各二两 黄芩 防风 麦门冬去心 吴茱萸各一两 半夏三两,洗 生姜四两,切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两仁

    上一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白术茯苓汤

    主胸中结,痰饮澼结,脐下弦满,呕逆不得食,亦主风水方。

    白术 茯苓 橘皮 当归各三两 附子炮,去皮,二两 半夏洗 生姜切 桂心各四两

    上八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日三,服三剂佳。《深师方》有细辛一味,一作人参。

    姜椒汤

    主胸中积聚,痰饮,饮食减少,胃气不足,咳逆呕吐方。

    生姜汁七合 蜀椒三合,汗,去目闭口者 半夏三两,洗 橘皮二两 茯苓 桔梗 桂心 附子炮,去皮 甘草炙,各一两

    上九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纳姜汁煎取二升,分三服,服两剂佳。

    若欲服大散诸五石丸,必先服此方,乃进黄芪丸辈,必佳。

    半夏汤

    主痰饮澼气,吞酸方。

    半夏三两,洗 生姜六两,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 吴茱萸三两,熬

    上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分三服,日三,老小服半合。

    姜附汤

    主痰澼气方。

    生姜八两,切 附子四两,生去皮,四破

    上二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四服,日二。亦主卒风,大良。

    论曰:凡痰饮盛,吐水无时节,其源为冷饮过度,遂令痼冷,脾胃气羸,不能消于食饮,食饮入胃,皆变成冷水,反吐不停者。

    赤石脂散主之方

    赤石脂三斤

    上一味捣筛为散,服方寸匕,日三,酒饮并可下之,稍稍渐加至三匕,服尽三斤,则终身不吐水,又不下利,补五脏,令肥健。有人痰饮,服诸药不瘥,惟服此一斤,即愈。

    癖积第五方一十四首

    大五明狼毒丸

    主坚癖,或在人胸,或在心腹方。

    狼毒 干地黄熬,各四两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双仁 巴豆二十枚,去皮心,熬 干姜 桂心各一两半 旋复花 芫花熬 莽草各半两 细辛 五味子 蜀椒汗,去目闭口者 漆头茹〔1〕各一两 人参 附子炮,去皮 大黄 厚朴炙 木防己 苁蓉 当归 半夏洗,各二两

    〔1〕漆头茹 即黑头茹。按《证类本草》卷十一•草部下品之下引陶隐居云:“今第一出高丽,色黄,初断时汁出凝黑如漆,故云漆头。”

    上二十一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以饮服二丸,日二夜一,以知为度。

    小狼毒丸

    主病与前方同。

    狼毒三两 附子炮,去皮 半夏洗 白附子各一两 漆头茹 旋复花各二两

    上六味捣为末,炼蜜和,更杵五千杵,丸如梧子。饮服三丸,日二,稍加至十丸。

    礜石丸

    主积聚癥坚,不能食方。

    礜石五两,炼 雄黄研 人参各一两 杜蘅 桂心各一两半 前胡 藜芦各三分 大黄二两 干姜二两 皂荚半两,炙,去皮子 丹参各二两 半夏洗 附子炮,去皮 巴豆去皮 乌头炮,去皮,各六铢

    上一十五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小豆。服二丸,日二,可至四丸。

    治癥癖乃至鼓胀方 取乌牛尿一升,微火煎如稠糖,空腹服大枣许一枚,当鸣转病出,隔日更服,忌口味。

    又方 人尿三升煎取一升,空腹服如牛尿法。

    芒消汤

    主暴癥坚结方。

    木防己 白术 鬼臼各一两半 芒消 芍药 当归各二两 大黄三两 蜈蚣炙 蜥蜴炙,各二枚 甘草一两,炙

    上一十一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芒消,分为三服,日三。

    治卒暴癥方

    蒜十片,去皮,五月五日户上者 桂心一尺二寸 伏龙肝鸭卵大,一枚

    上三味合捣,以淳苦酒和之如泥,涂著布上,掩病处,三日消。《千金》云:凡蒜或无蒜亦得用也。

    又方 取商陆根捣蒸之,以新布藉腹上,以药铺布上,以衣覆上,冷即易,取瘥止,数日之中晨夕勿息为之,妙。

    三棱草煎

    主癥癖方。

    三棱草切,取一石

    上一味以水五石煮取一石,去滓,更煎取三斗,于铜器中重釜煎如稠糖,出纳密器中,旦以酒一盏服一匕,日二服,每服常令酒气相续。

    疗十年痃癖〔1〕方

    〔1〕痃癖 病名。脐旁积气成块的病证。《玉篇•疒部》:“痃,痃癖也。”《篇海类编•人事类•疒部》:“痃,痃癖,小腹下病也。”

    桃仁去皮尖双仁,熬 豉干曝,去皮熬,捣筛,各六升 蜀椒去目闭口者,生捣筛 干姜捣筛,各三两

    上四味,先捣桃仁如膏,合捣千杵,如干可入少蜜和捣,令可丸如酸枣大。空腹酒服三丸,日三,仍用熨法。取新盆一口受一斗者,钻底上作三十余孔,孔上布椒三合,椒上布盐,盐上安纸两重,上布冷灰一升,冷灰上安热灰一升,热灰上安熟炭火如鸡子大,常令盆大口热,底安薄毡,其口以板盖上,以手捉勿令落,仰卧,安盆于腹上,逐病上及痛处自捉遣移熨之,冷气及癥结皆从下部中作气出,七日一易椒盐,满三七日百病皆瘥,乃止。

    江宁衍法师破癖方

    白术 枳实炙 柴胡各三两

    上三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可至三十剂,永瘥。

    陷胸汤

    主胸中心下结坚,食饮不消方。

    大黄一两 栝楼二两 甘草二两 甘遂一两 黄连六两

    上五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三台丸

    主五脏寒热积聚,胪胀肠鸣而噫,食不作肌肤,甚者呕逆,若伤寒〔1〕寒疟已愈,令不复发,食后服五丸,饮多者吞十丸,长服令人大小便调和,长肌肉方。

    〔1〕伤寒 “寒”字原脱,据《外台秘要》卷十二•积聚宿食寒热方补。

    大黄二两,熬 熟消石 葶苈各一升,熬 茯苓半两 厚朴炙 前胡 附子炮,去皮 半夏洗 细辛各一两 杏仁一升,去皮尖双仁,熬

    上一十味捣筛为末,别捣杏仁如脂,次纳药末,炼蜜相和令得所〔2〕,更捣五千杵,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稍加,以知为度。

    〔2〕得所 谓得其适宜。按“所”,适宜。《周易•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大桂汤

    主虚羸,胸膈满方。

    桂心一斤 半夏一升,洗 黄芪四两 生姜一两,切

    上四味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五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寒冷第六方九首

    鹿骨汤

    主虚劳风冷,补诸不足,乏惙 〔3〕少气方。

    〔3〕乏惙 谓虚乏疲惫。按“惙”,疲乏。《玉篇•心部》:“惙,疲也。”

    鹿骨一具,剉 苁蓉一两 防风 橘皮 芍药 人参 当归 龙骨 黄芪各二两 桂心 厚朴炙 干姜 独活 甘草炙,各三两

    上一十四味咀,以水三斗先煮骨,取一斗,澄取清,纳药煮取三升五合,分四服,日再。

    大桂皮汤

    主气逆叉胸,寒热往来,吸吸短气,恶闻人声,诸烦酸疼,咳逆,不能饮食,饮食不生肌肉,溺黄,里急绞痛,气上冲发咳,胃脘有热,雷鸣相逐,寒冷厥逆,伤损五脏,语言难,喜直视,大便难方。

    桂心六两 当归 细辛 黄芩各二两 人参五两 厚朴炙 枳实炙 芍药 芎各三两 黄芪四两 麦门冬去心 吴茱萸 半夏洗,各一升 蜜五合 附子一枚,炮,去皮 生姜二斤 五味子 饴各半斤 甘草六两,炙

    上一十九味咀,捣生姜取汁三升,以水二斗煮药,取六升,去滓,微火上煎,纳姜汁蜜饴搅相得,煮取六升,一服一升,日二。

    大半夏汤

    主胸中虚冷满塞,下气方。

    半夏一升,洗 生姜八两,切 桂心五两 蜀椒三百粒,去目闭口,汗 茯苓 枳实炙,各二两 大枣二十枚,擘 附子炮,去皮,破 当归 人参 厚朴炙 甘草炙,各一两

    上一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茱萸汤

    主风冷气,腹中虚冷急痛,饮食不消,心满,少腹里急引痛,手足逆冷,胃中响响〔1〕,干噫欲吐,吐逆短气方。

    〔1〕胃中响响 “响响”原作“向向”,今改。按“向”,通“响”。声响。《周易•系辞上》:“其受命也如向。”陆德明释文:“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