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三十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者曰胡良河,自紫荊關外鐵鎖崖入者曰拒馬河,晉劉琨守此以拒石勒處也。

    嘉靖十一年五月,差太僕寺卿何棟相勘畿輔水患,言涿州有胡良河,自拒馬河分流至涿州東入渾河,良鄉有琉璃河,發源磁家務,潛入地中,至良鄉東入渾河,皆其故道。近以渾河沙壅,阻塞二河下流,遂致平地湮沒,瀰漫至數千餘頃,勘得下流壅塞之沙僅四五里,用力頗易,計費不多,所當急為疏濬。)

    龍泉河源自房山縣大安山下西南流,與琉璃河合。挾河在房山縣東南,源出中院谷,流至涿州,與胡良河合。

    霸河距霸州城南三里,為白溝河之下流。誌云:瓦河水在城西南三百步,與城南之沙塘二河合。即寰宇記之五渠也。

    (州北達京師二百餘里,川原平衍,厥壤卑下。西北諸山水合胡良河至州界苑家口,洪波瀰漫,一望無際,皆彙於此。既彙而盈,後乃東流,出於丁字沽,注白河以入於海,入海處呼為飛魚口。舊河堤起涿州東境,接固安至州境之趙村務臨津水口,經州南關,有古城址,相傳趙武靈王所築也。堤長三百餘里,廣尋有二尺,址倍之,崇丈有八尺,旁植榆柳以為固。其間為水口一百六十有七,至文安縣之蘇家橋大城之辛張口而上。)

    新河在漷縣西,一名漷河,自盧溝水分流至縣界,析而為三。其一經東入白河,其一為新莊河,南流武清縣界,其一為黃漚河,東注馬家莊飛放泊。

    玉帶河在保定縣北,東流入會通河。黃叉河在大城縣東北八十里,源自交河分流至縣境,入三角澱。

    磁河源自安州,聚九河之水至雄縣為瓦濟河,至保定縣為磁河,入直沽。

    (霸州鄉官兵部尚書王遴保定縣展河議:自保定縣東北路疃村起,自西徂東,由周家莊、戴家莊、西營村直抵唐頭村,築大堤一道,務極高厚,計約四十里,計用工二千名,做工兩月,每月每夫一名給工食銀一兩五錢,計銀六千兩。此二州七縣之利,義當共舉。俟堤既成,即將路疃村迤北至口頭卜家莊、善來營、苑家口、蘇家橋沿河一帶南岸之堤盡為決去,即以所築之堤為南岸,則水豈能復壅?所謂不與水爭利,此策之上也。目前之計,但當於苑家口栲栳圈二河之中,內有民田京營地約四五十頃,亦因水患,皆曲為之防,一遇水發,最為雍塞。若將民田京營地蠲其賦稅一半,餘者各州縣代補,春間無水尚堪種麥,其中曲防盡為決去,則秋水亦不致大壅,此又策之次也。)

    扳罾河口在香河縣西,源自孤山流經縣入白河。嘉靖十四年十一月,香河縣郭家莊自開新河一道,長一百七十丈,闊五十一丈有奇,較舊河近十餘里。有司以聞,命祭告河神。

    潮河在寶坻縣東二十里,一名白龍港,源自梨河、泃河、鮑丘河至縣界三叉口,合流為糧運河,入於海。又有柳沽河自玉田縣來,渠河自香河縣來,俱經縣東南注白龍港,故邑有渠陽之稱。

    泃河自平谷縣界經三河縣北至寶坻境,漢臨泃縣以北,水名鮑丘河。水經:源自禦夷北塞南流,逕九莊嶺百餘里,逕密雲戍,又南左合道人溪水,至通州米莊村合沽水,經三河縣界入泃水。

    洳河源自密雲縣石蛾山,經三河縣東南平谷故城入泃河。七渡河一名黃頒水,源自順義縣黃頒峪,流經三河縣界入白河。

    沽河在薊州城南五里,自陽河以西泃水以東諸水皆入焉。其下流逕新開河至直沽入於海,漕運溯而上,直城南。唐杜甫詩:漁陽豪俠地,擊鼓吹笙竿。雲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

    金泉河在薊州城北,地泉湧出,流為馬甲河。

    龍池河在薊州城南,一名漁水,源自盧兒嶺口流合黎河,經玉田縣入白龍港。

    五里河在遵化縣北五里,源自沙坡峪流經縣西南,合枯河入白龍港。梨河在遵化縣西南,水出灤陽界,入縣境,與湯池河合。

    韓城鎮河在豐潤縣南五十里,源自鎮北西流十餘里入漫泊。周村河在平谷縣西,與馬莊河、獨樂河、小碾河、鄉奉河會入於泃河。

    ◎漕渠

    秦始皇時起黃腄琅琊負海之粟轉輸北河。

    漢末烏桓入寇,曹操將討之,乃於遼西鑿二渠以通運,一自滹沱入泒水,謂之平鹵渠,一自泃口入潞河,謂之泉州渠,以通海運。明於慎行曰:按二水當時通漕以制遼左,所謂平鹵渠者,在今都城之南,疑即滹沱入運處。若因其遺跡通之,以饋平盧遼西,亦一便也。按武清縣誌:泃水入潞河東南一帶,古謂之泉州渠。今縣東南四十里有泉州故城。

    唐神龍中,於漁陽開平鹵渠,傍海穿漕以避海難。今渠尚在。

    明開薊州運河,初用遮洋船,從直沽出海轉餉薊州,時有漂沒。天順二年,開直沽河,或曰此即唐跡。新開昌平運河起鞏華城外安濟橋抵通州渡口止,袤百四十五里,運昌平諸陵軍餉。

    新開密雲運河本白河上流,自牛欄山而下,與潮河川交會,水勢深廣。嘉靖三十四年,總督薊遼保定都御史楊博請捍塞就通利合以濟密雲軍餉。四十三年,總督劉燾發卒濬治,而潮河川直達通州,凡密雲鎮歲餉十萬悉用小舟轉粟,省車挽入河費。上嘉燾,賜賚之。

    西河在玉泉山下,泉水瀦而為湖。環湖十餘里,荷蒲菱芡與夫沙禽水鳥出沒隱映於天光雲影中,實稱佳境。

    太湖在府西南四十五里,廣袤十數畝,旁有二泉湧出,經冬不凍,東流為洗馬溝。水經注:薊水西注太湖,湖有二源,水俱出縣西北,平地道泉,流結西湖。湖東西二里,南北三里,蓋燕之舊池也。綠水澄澹,川亭望遠,亦為遊矚之勝所。湖水東流為洗馬溝,側城南門東注。昔銚期奮戟處也。其水又東入漯水。

    沽水一名西潞水,一名東潞水。水經:源自塞外丹花嶺,合九泉水南逕安樂故城西南,與螺山之水合為西潞河,又南逕狐奴故城西,與鮑丘水合為東潞河。

    芹城水源自昌平縣界芹城下,西南流至藺溝入榆河。

    高梁水,水經注曰:水出薊城西北平地泉東注,逕燕山陵北,又東經薊城北,又東南流。魏氏土地記曰:薊東一十里有高梁之水者,其水又東南入濕水。

    鹽溝水在良鄉縣南,源自龍門口東南流與廣陽水合。

    廣陽水出房山縣北公村,經良鄉東廣陽故城下南流,與鹽溝水合入桑乾河。

    要水亦名清水河,源自關外三川,經密雲東北入潮河,後魏密雲郡領要陽縣,蓋以此名。廣刑水在密雲縣東北,源自刑山下南經縣界東流入潮河。

    廣水在平谷縣東南三十里,源出徐無山。涿水源自上谷涿鹿山,流至涿州北入挾河。范水在涿州城西南,魏置范陽郡,取此。霸水在霸州城南三里,源自白溝流經州境合拒馬水。

    浭水在豐潤縣,一名還鄉河,源自崖兒口,經縣西南過玉田縣雅鴻橋入梁河,至寶坻縣草頭湖入於海。

    藍水在玉田縣西北二十里,出三樂台山石間,澄渟可愛,其色如藍,南流入白龍港。沙谷水出徐無山,與黑牛谷水俱東流合唐水。

    漁水在薊州城南,即龍池河也。源自盧兒嶺口流合梨河入龍港,近年盤山水發,始合砂河、窯河及五里河入沽水。

    泃水一名廣漢川,在薊州城北四十里,發源黃崖口。一支西南流,逕盤山之陰,入平谷為泃河。一支東南流,逕盤山之陽,經三岔口入白龍江。

    白龍江在薊城南七十里,繞桃花山下。魏誌:漁陽有桃花山,山頂有泉流繞山麓入泃河,泉上有桃花寺。自此十里,沽河草橋諸水皆彙焉。昔有龍騰於此,因名白龍江,又名潮河,以通潮汐故也。

    百泉溪在府西南一十里麗澤關,平地有泉十餘穴彙而成溪,東西流入柳村河。道人溪在密雲縣東北石盤峪,源發龍門,流經縣界入潮河。

    龍潭在盧師山,潭廣丈許,上有巨石覆之,其下深不可測。有大青小青二龍潛於此,二龍出則雲氣隨之,歲旱禱雨輒應,歷代相傳俱有封號,立廟於潭上,歲時祭祀。

    洗馬潭在涿州城西漢張桓侯飛故居,嚐於此洗馬,旁有三義廟。趙襄子澱在涿州東南五十里古工垡村,見唐金仙長公主塔記。金盞兒澱在通州境,廣袤三頃,水中有花開似金盞故名。

    延芳澱在漷縣西,廣數百畝,中多菱芡芰荷驚騖雁鴇之類,遼主每季春弋獵於此。

    三角澱在武清縣南。武清漢雍奴縣。水經注云:雍奴藪澤之名,四面有水曰雍,水不流曰奴。水經云:沽水又東至雍奴縣西入笥溝。誌云:縣南八十里有三角澱,周回二百餘里,即古雍奴水也,笥溝其別名耳。笥溝水自范甕口王家陀河及劉道口魚兒裏諸水彙於大沽港。水經注謂笥溝水彙聚川而東注混同一瀆云。余於天啟元年同詞客三人往天津看海,至東安葛漁城下船,由范甕口至王家陀,陀有三河頭,一河頭相去十里。余有詩云:一潮通海腳,十里見河頭。眾稱善,以為詩史。

    高橋澱在霸州城東七十里,周回三十里,乃栲栳圈眾流所聚,北入柳叉河,東會堂二澱。

    火燒澱在文安縣東二十五里,廣四十餘畝,聚石溝柳河急河三水流入衛河達直沽。

    (直沽在武清縣東南八十里,衛河白河丁字沽合流於此,又西南合清沽港水流四十里名海口,每日潮至楊村云。)

    (正德十六年,薊州糧運河淤塞,工部言直沽東北岸有二道,一曰新開,一曰水套,北接梁河,徑四十里,可以疏濬,改由北道,無涉海之慮,謂之新河。)

    駱駝港在香河縣北八里,自三河縣兔兒山經縣界入白河。清沽港在武清縣南八十里,西接安沽港,東合丁字沽入於海。七里泊在碾莊,源自昌平縣東南流至宛平縣界,合高粱河。

    燕家泊在府西北二十五里,廣袤五十餘畝,東南流入丁家潭。飛放泊在府東南北城店,廣三十餘頃,又西有黃埃莊飛放泊。金井在府南魏村社,永樂間嚐駐蹕於此,飲而甘之,遂命甃焉。

    義井在府西南二十五里。龍泉井在平谷縣東南一十里,永樂間嚐駐蹕於此,因鑿是井。

    玉泉在玉山東北,泉出石罅間,因鑿石為螭頭,泉從螭口噴出,鳴若雜佩,色若素練,味極甘美。

    瀦而為池,廣三丈許,池東跨小石橋。水經橋下東流入西湖,為京師八景之一,名曰玉泉垂虹。往時翰林學士黃諫品泉水,自郊畿論之,以玉泉為第一,自城內論之,以文華殿東大庖廚井為第一,作京師水記。

    龍泉自金山西山下湧出,彙而為池,甃石為暗渠,引水伏流,約五里許,南經功德寺前入西湖。

    丹砂泉在香山下,相傳為葛稚川丹井。井二,一泉水上湧,一泉水橫流,味極甘冽。卓錫泉在甕山之陽,泉旁有寺曰碧雲,其泉湧出,繞寺而出。一畝泉在昌平西南新屯,廣一畝許,流入清河以資糧運。

    百泉在州西南四里,平地湧出不計其數,中有三大泉,闊徑大餘,一曰源泉,一曰黃泉,一早曰響泉是也。又有龍泉,出州東南五里之龍泉山,溫泉出州西北二十五里之湯峪。

    杖引泉在房山縣西南六十里,泉水湧出,彙而成溪,流經涿州東南入胡良河。又縣西十五里大房山下有聖水泉,西南有伏龍穴,名龍城峪,峪出湯泉。縣南五十里兩崖之間,鑿石為磴,攀絙而上,絕頂有泉如斗,汩汩不窮,名曰斗泉,寺曰斗泉寺,竹柏蒼翠,嚴冬不凋。

    光沙泉在玉田縣南溪澗中,泉湧沙而出,碎若飛雪,今攻金玉家取沙以磨器皿,能發光輝。

    湯泉在遵化縣西北四十里福泉山下,寬平約半畝許,泉水沸出,溫可燖雞,旁引為池,方平如鑒,又引入便房,裸浴頗適。明武宗曾臨幸,宮人王氏從駕,留詩刻石云:絕塞窮冬凍異常,小池何事暖如湯?可憐一脈溶溶水,不為人間洗冷腸。

    (翰林王衡紀曰:取道薊州過石門,石門兩山截嶪,正鎖驛道,道旁祠漢張將軍純,以有捍禦功也。又二十里為湯泉,泉在山坡下,初漫羨四溢,戚將軍繼光始甃石為池,池正壓九新堂,深二丈許,廣幾倍之。水勢壯甚,然適如石而止。未至數十步,聲湯湯然,氣滃々然,若不可向邇。即而俯之,靜若玄鑒,可捧而盥,其氣香,其味衝。泡起於下,大小[B19H]々若轉念珠,投以錢,作蛺蝶舞,與泡影相頡頏,良久乃下。池之南穴而下,水支委於牆外,種荷花一渠,綠淨可挹,又溝其北,石唇承之,穿堂而出,中堂為簷除,甓為小方塘以上受雨而下引泉,客至則設版焉。其東則銅龍,張舌噴泉甚怒。迤行入浴池,池之陰有竇焉,蓄寒水,浴者時其溫涼之候而啟閉之。九新堂後有池如偃月,寒水所自出,色正凝碧。余愕問主者,具言泉本寒沁,有石根可一畝,類焦釜,覆之,水受石性故沸,所不及則不。蓋數武之內而水火共鼎,亦一奇也。已乃循行壁間,讀武宗宮人王氏詩,末有可憐一脈溶溶水,不為人間洗冷腸之句。顧見塞外諸山,層復如青蓮瓣,長城為帶,金湯屹然,相與歎山河兩戒之不偶。時有老卒,問以塞上事,對娓娓,而流涕為言戚將軍。將軍賞罰嚴,得士死力,其所規造,無論戎堞樓櫓,即小小台館皆有意,要於不可易。常因材於山,因力於士,無侈費。而其大指則恐士卒驕惰難用,故欲練磨之於斧薪畚鍤之間。蓋彼時雖外嚴斥堠,內通苞苴,而將帥猶得以其意為官,故其財力與精神俱間,可以鼛鼓寓軍興,可以遊觀寓蒐閱。今一切絞急迫促,文武吏局促自守,此佳泉怪石僅以供吾輩幽閑好事之賞,而聞且有以為禁者。嗟乎!款堅而罔密者,數十年於茲矣。蓋昔之弊竇無一焉,而邊事竟如之何也!)

    九龍池在皇陵翠屏山下,出泉九穴,鑿石為龍,水從吻出,瀦而為池。

    (程學士敏政紀云:成化戊戌,有事於西陵。自昌平尋九龍池,迤西山而南,絕小澗,澗水騰沸石齒間,馬為之前卻,逾澗望前峰,趨之失道,徑茂淤,入灌莽中,遇樵者指示,乃並高阜東南行,不五里,忽聞雞犬聲出谷中,相顧異之。俯瞰得委巷草舍,隱然成村,詢之乃陵卒所居,池適在其南。未至池,石瀨濺濺,北流入溝塍,稍寬處輒有蒲芷叢翳,鵝鶩泳遊其下。自朱門入池,方廣逾十丈,重垣護之,覆以黃甓,石琢九龍首,嵌西垣下,呀然張頰,噴泉沫入池有聲,泠然相應。池上石壁千仞,巉削如斧鑿痕,泉脈出其中,山腳為小石方井識泉源。檜竹桃柳,夾池東西,一峰蒼然峙其南,池中影沉沉紺寒,門稍東為月關泄水,水淙出關,東為小渠,過石梁乃縈回西入山下田,即前所見者。予命從者下石磴,以碗承龍口泉,飲一勺,味甘爽,毛骨森然。聽陵卒道文廟駐蹕泉上事,久之乃去。)

    魚藻池在宣武門外西南,金時在燕京城內,章宗所鑿。池上舊有瑤池殿,其地在天壇之北,遍地皆泉,人鑿以養金魚。明末亭榭極盛。余亦有一居在此,治地得古磚,有碎石刻鮮于太常字,蓋伯機故園也。池之東為李戚畹十景園,又東為李方伯本緯園,中有三三徑、曲曲房,極為幽雅。

    月池在涿州城西南一十五里,廣三頃餘,其形如月。

    洗馬潭在府西南四十五里,流出薊南太湖,世傳光武北徇於薊,嚐洗馬於此。

    南涉溝、北涉溝俱在良鄉縣東,一曰洹水,水出良鄉東,經涿州北,東流入桃水。岐溝在涿州城西南四十里,宋設關備金即此。

    白浮堰在昌平縣東南一十五里,起白浮村至青龍橋,延袤五十餘里,乃元郭守敬所築,以障雙塔神山諸水使東南流入潞河,以便天下漕運。車箱渠在薊州城西北,自遵化抵昌平。

    督亢陂在涿州東南,其地沃美,秦求之燕,燕太子丹使荊軻齎督亢地圖以進,即此。又為督亢亭。

    張家灣在通州城南,即白河下流。相傳元時有萬戶張姓者居此,因名。

    百家灣在香河縣北,其水無源,四時不竭。相傳昔有居人百餘家,俱淪沒於此,至今風雨昏晦嚐聞雞犬之聲。

    龍灣在香河縣南四十里,俗呼為大龍灣,又南為小龍灣,二水夏秋始合流,經寶坻界入七里海。相傳遼時海運故道。

    ○西海子

    西海子舊名積水潭,元時在皇城外東南隅,西北諸泉自西水門入城而彙於此,汪徉如海。復東折而南,出南水門,會運河南艘皆泊潭內,至治三年三月,大都河道提舉司言:海子南岸東西道路當兩城要衝,金水河漫潤於其上,海子風浪衝於其下,且道狹不時潰陷泥濘,車馬艱於往來,請以石砌之。於泰定元年四月興工,八月工畢。至明改建皇城,潭在西北隅,名曰西苑海子。

    南海子在京城南二十里,舊為下馬飛放泊。永樂十二年增廣其地,周回凡一萬八千六百六十丈,中有水泉大小七十有二,積為海子凡三,汪洋四時不竭,從東牆水門流出,經弘仁橋東行注新河,同入運。

    ○水利

    督亢陂在涿州東南十五里。劉向別錄:督亢燕膏腴地也,即燕丹使荊軻齎地圖以獻秦者,其地沃美,故秦始皇使人求之。舊有亭址高丈餘,周七十步。魏書:刺史盧文偉修為陂以資灌溉,民享其利。故道猶存。北齊平州刺史稽曄建議開幽州督亢舊陂,長城左右營屯,歲收谷栗十萬石,比境得以周贍。

    順義縣東北三十里有沽水,漁陽太守張堪於縣開稻田,教民種植,百姓殷富。童謠歌曰:桑無附枝,麥秀兩岐。張君為政,樂不可支。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