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自然与人生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法天,人应返本。他应指导他的生活使与大自然的节奏或法则谐合。人不应妄自尊大,只知自私。他应该忘掉自我,与自然共鸣,竭力虚怀领取自然的教训。德国诗人歌德有一首诗咏“渔人”,他描写一个渔人,坐在大海边出神,觉得海中气象万千,自身非常渺小。正在这个时候,海里好像出来一位女神,劝他下去,说海里怎样美好,渔人最后敌不住大海的诱惑,跳入海中,沉没而死。这一首诗,表现人生天然有一种皈依自然,仰慕自然,归返自然的情绪或驱迫力,虽系一个极端变态的例子,但却说明了人类依倚自然的正常的心理。

    自然是人生的本源,还有一个意义,就是说自然是一个无尽藏。苏东坡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英国诗人丁尼生咏小河诗,用小河自语的口气道:“人可以来,人可以去,但是我永远前进。”足见自然可以说是永恒不息的无尽藏,这是自然较有限的人生为更根本的地方。自然在物质方面固然是一个无尽藏,可以让工人、农民、矿夫,永远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但是在精神方面,自然的确可以说是一个无尽藏。自然是诗人获得灵感,永不枯竭的泉源,科学家、哲学家探讨真理,永远探讨不完的对象。自然是一本有无限丰富内容的书,人类对于自然这册“无字天书”,可以有无穷的读法:诗人有诗人的读法,哲学家有哲学家的读法,科学家有科学家的读法,小孩子有小孩子的读法,各人的性格、智识、修养、环境、感觉不同,读法也千变万化。因为自然的意义是深邃广大,人类玩味自然这本书册可以得无穷的教训的。

    自然是人生的本源,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就是自然代表人生的本然或本性。人之所以为人,是从他的本性发展出来的,然而发展本性在另一意义下,也可以叫做回复本性,或保全本性。一般人在社会中间熙来攘往,利欲熏心,每易丧失了他的本性或本然,也就丧失了他所托命的泉源,如果从学问修养方面去努力,恢复本然,实现本性,以免失掉本性,斫丧本性,这就表示了“回到自然”最深邃的义蕴。

    一个人的言行达到本然或符合本性的程度,也就是他理得心安的时候。当他矫揉造作言行失掉本然违反本性的时候,也就是他脱离根本,戕贼本性,彷徨无依,痛苦万状的时候。简言之,人生之外有自然,人生之内也有自然。人生之外的自然,就是具体美化的大自然。人生之内的自然,就粗浅方面说,就是指人类的情感、欲望、本能等等。就根本意义来说,就是指人类的本性或本质。《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率性就是“率自然”。斯多噶学派以遵循自然为生活的指针。所谓遵循自然亦即是“遵循自性之本然”。这一种对自然的看法,似乎比较有深远的哲学意义,可以增加我们对于宇宙的识度,使我们归真返朴,胸怀洒脱开朗,一方面不致执着小我,一方面又能实现真我。

    (三)

    最后,自然与人生的第四种看法,即是以自然为人生的对象,人生为自然的主体。在这种意义之下,人类是自然的主人。中国通常有一句话:“山水花木,无常主人,得闲的便是主人。”换言之,山水花木本身并不是主人或主体,只为某种得闲的人、诗人和思想家,所欣赏看玩的对象。前面讲的三种自然与人生的关系,都没有说到两者不同的地方。自然与人生根本不同之点就在自然是无我的,没有思虑的,只是人类思想和观赏的对象。人是有我的,有思虑的,是认识自然、观赏自然的主体。

    人生与自然既然是主体与对象的关系,则就逻辑的意义来说,离开人生,自然就没有主体,离开自然,人生就没有对象。主客关系的逻辑发展,大约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里,主客混一。在此阶段里自然与人生是混沌不分的,可以说是没有自然,也没有人生;也可以说是即是自然,即是人生。在原始民族中间,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自然,也不知道什么叫做人生。自然界的事物,同人生的现象漫无区别。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也不能够支配自然、观赏自然。人类的个性均埋没在外界的自然中,没有自我意识的存在。譬如在小孩的心目中,人生与自然的界限,便是异常模糊的。在这种情形之下,主不成主,客不成客,主客混一,不识不知。

    在第二个阶段里,主客是分离的。自然和人生,彼此是隔膜的,二者根本不相干,根本是两回事。自然是外在的,人生是内在的,自然是冥顽的,物质的,人生是灵明的、精神的,人生不需要自然,不能从自然里求得教训,自然也无补于人生,不受人生的陶铸与规范。自然与人生这种隔绝孤立的状态,使人生与自然两俱虚妄不实,两俱毫无意义。这是代表中古黑暗时期的观点。由不相干的局面渐渐发展成为敌对的局面。自然与人生,互争主奴,自然是人生的敌对,不是人生征服自然,就是自然征服人生。

    在某种意义之下,人生与自然对立,是人类文明发展上一个大进步。在人类与自然的激烈斗争中间,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人类。因为人是有思想有意志的主体,自然是无思想无意志的对象。人生是主动的,自然是被动的。实际上人生与自然的对立,本来可以说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人要替自己创造出一个努力征服的对象,以求自身的发展。由自己创造对立,自己征服对立的历程里以求自性的实现,就是人之所以是一个精神的主体的特点。这是由草昧时期进而为物质文明的阶段,人类对于自然应有的看法。

    到了第三个阶段,就成为主客合一。合一与混一不同。混一是漫无分别埋没自我,合一是分中之合,自我由解除自然与人生的对立中得到了发展,自然成为精神化的自然。人生成为自然化的人生。自然建筑在人生上,人生包蕴在自然里。人成为最能了解自然的知己,人成为最能发挥自然义蕴的代言人。近代精神所谓回到自然,就是要回到精神化、人文化的自然,并不是要埋没自我,消灭人生,沉没于盲目的外界。乃是将自然内在化,使自然在灵魂内放光明。如像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南山,武陵渔父所追寻的桃源,以及一切诗和画里面所描写的自然景象,都可以算得在灵魂里放光明的自然。这就代表自然与人生合一的关系,既不是自然与人生混一不分,也不是自然与人生对立而无法调解。这种的合一,可以说是人类对于自然的精神征服,以别于物质的征服,也可以说是人类的精神将自然提高升华后所达到的境界。

    认自然为神圣,为美,为仰慕追求的对象,这代表近代浪漫主义的精神;认回复自然,即所以充实人生,仰慕追求无限的自然,并非埋没自我,丧失主体,正所以发展自我,提高主体,这代表近代理想主义的看法。足见理想主义也是富于诗意,包含有浪漫主义的精蕴。同时理想主义,亦已把握着外界自然的本质。并不偏于主观的冥想。

    在中国,道家可以说是代表“到山林去”的人生路向。但是理想主义者所提出的“回到自然”,根本精神却与道家不同。中国道家所谓到山林去,乃是少数隐君子消极厌世、想脱离政治社会的行径。理想主义者之回自然去,是为多数人,整个时代,或整个社会,指出一种积极的路向。接近自然的目的,乃在从自然中间,发现人生的真理,增强生命的力量。道家之到山林去,是个人遁世的高雅生活,理想主义者之回自然去,却是一种有社会性的集体的活动(指类似青年集体登高山、望远水、浴海滨等生活而言)。道家是要离开人生而相忘于自然,一往而不知返。理想主义者是要达到对于自然的精神的征服,借自然来充实人生。

    所以比较来说,本文所讲的回到自然,同儒家思想近,隔道家思想远。所以我们所讲的回到自然与其说是道家思想的承袭,不如说是儒家思想的扩充。也可以说是孔子“吾与点也”的态度之重新提出。“吾与点也”的态度也就是超脱尘世的襟怀,回到自然的风度。盖曾点的浴沂风雩的气象,朱子称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亦即其志趣在于求与大自然为一体,而与子路、冉求、公西华等志趣皆在“往朝廷去”从事政治工作者殊科。然而孔子尽管深许曾点,他却并不逃避人生,轻蔑政治,他对子路、冉求、公西华诸人的志趣,亦表示相当赞许与鼓励。安知他不是认为如曾点之回到自然的态度,正足以充实人生,提高人生,而为做学做人与从政所不可少的学养和精神境界?

    (1941年7月20日刊登于《思想与时代》第5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