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廿八 关于文学史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为主,对于文学作品若还不曾认识,徒然知道一些“作家”哩,“派别”哩,“源流”哩,“演变”哩,便完全是隔靴搔痒的事情。而现在一般人似乎正在干这等隔靴搔痒的事情。只看学校里的考试题目便可知道其中的消息了。“何谓唐宋八大家?”“何谓公安体、竟陵体?”“五言诗起于何时?”“词源于何体?”这些题目都是常见的。其实,一个学生回答得出这些题目,不过有了一点关于文学的常识罢了,这并不足以证明他真个懂得了文学。而这些常识又是工具书上所备载的;一个学生如果回答不出这些题目,他只须翻开《辞源》来一查便知道了。那么,回答得出无异于证明他曾经查过《辞源》罢了。比较起“人体常温为摄氏三十七度”“居室须常开窗以通空气”那些常识来,这些文学常识便见得毫无实用的价值。倘若破费了好多的工夫,专为求得这样毫无实用价值的常识,可说全无是处。

    你平日能够切实修习,未必爱做这等空泛的工夫。我不知道你为什么想读起文学史来。希望告知,然后再和你商论。

    仰之手复

    第三天的晚上,王先生在室内预备明天讲授的功课,校工又把乐华的信送进来了。展开来看,是铅笔写的字,笔势颇潦草。末尾写着“学生周乐华书于清晨号钟未鸣时”,他的信如下:

    仰之我师:

    昨晚读到赐复,蒙先生详细指导,感极快极。

    我想读一点文学史,一层呢,就为要从文学史中间接触历代的代表作品。这不只是扩充知识的问题,以我想来,接触文学代表作品对于精神的修养尤其有关系。而自己去选择代表作品,现在还苦于没有这样的眼力。我看见有几家的书目提要里说,他们的文学史是采辑作品的。如果从这些中间选择一本来读,不就把这一层困难解决了吗?

    第二层呢,就是先生复信中所提及的,我要知道一点我国文学的源流和演变。各时代怎么会有各时代的特产呢?每一代的大作家,他们从前代承受了些什么,他们自己又创造了些什么呢?关于这等问题,都想知道一个大概,因此,我就预备去叩文学史的门。

    先生,我每当夜间课罢,就杂乱地想这样想那样;有时把想到的写在日记簿上,有时想了也就算了。上面说的便是近来想到的,先生看这些意思怎样?

    王先生把明天讲授的功课预备好了,又提起笔来写复信如下:

    乐华:

    你以为文学史里所采辑的必然是代表作品,其实不尽然。我看过几本文学史,只觉编辑者惟贪抄录的便利,就手头的书本随意引几篇罢了。如果认为被引的便是代表作品,你就至少会上一半的当。还有些编辑者对于作品的评论,不是说这一篇多么优秀,便是说那一篇多么雄健,这殊不足取,“优秀”和“雄健”都是不着边际的形容词,主观地用来评论作品,叫人家何从捉摸?所以,你要读历代的代表作品,你要体会作品的“真味”,与其去求教文学史,还不如去求教比较好的选本。例如,要读诗,就读沈归愚的《古诗源》、曾国藩的《十八家诗钞》;要读词,就读张惠言的《词选》;要读明清小品文,就读近人沈启无的《近代散文抄》。这类选本不像文学史那样对于每家只选一两篇,然而比较起全集、总集来,却已做了一番删繁就简、取精去粗的工夫:这样,正好使你认得那些作家,亲自辨识他们的代表作品。

    再说文学的源流和演变,那是不能离开了作品空讲的。这层意思前信已经说过。那些不举作品单作叙论的文学史,原来假定读者对于作品已经有相当的认识了。如果你并没有相当的认识,那么读文学史只能得到一些概念,未免是空泛的工夫。但是你们中等程度的学生确也应该知道一点文学的源流和演变;不过照我的意思,其着手的路径并不是取一本文学史来读,却是依文学史的线索去选读历代的名作。从去年下半年起,我对于这里的三年级就试用这个方法。作品是主脑,同以前一样;我的讲说是辅佐,所讲的就是简略的文学史。这样试了半年多,我觉一班同学读得颇有兴味,而理解上也比较切实。油印的选文尚有多余的,现在检点一份另封寄给你。至于我的讲说,大文他们都有笔记,希望你向他们借来看。看了之后,你或者觉得可以满足你的欲望了,或者还是有点吃东西吃不饱的感觉,都盼你写信来告诉我。

    仰之手复

    王先生写罢封讫,便站起来,走到书架子前,检取油印的选文。

    从学生的自习室里,传来几个人合唱的歌声。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