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释名卷第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永远不会消失。

    19.30 画①,挂也②,以五色挂物上也③。

    【注释】

    ①画:描绘图形的艺术品。

    ②挂:上色,涂抹。

    ③五色: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也泛指各种颜色。

    【译文】

    画,得名于“挂”,把各种颜色涂抹到物件上。

    19.31 书称“刺”①,书以笔刺纸简之上也②;又曰“写”,倒写此文也③。书姓字于奏上曰“书刺”④,作“再拜”“起居”字⑤,皆达其体⑥,使书尽边⑦,徐引笔书之⑧,如画者也。下官刺曰“长刺”⑨,长书中央一行而下也;又曰“爵里刺”⑩,书其官爵及郡县乡里也?。

    【注释】

    ①书:写。刺:名帖。

    ②刺:戳,扎。纸简:犹“简纸”。纸和竹简。

    ③倒写(xiè):同“倒泻”。倾泻,疏泄。文:文辞,词句。

    ④姓字:姓氏和名字,即姓名。奏:简牍。书刺:写名刺。名刺即名片。

    ⑤再拜:敬辞。旧时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起居:问安,问好。

    ⑥达:具备。体:体统,准则,法式。

    ⑦书:字,文字。尽:竭尽,完。边:物体的四侧,边缘。

    ⑧徐:缓慢。引笔:运笔,挥笔。

    ⑨下官:下僚,下属官吏。长刺:中间一行写得特长的名刺。

    ⑩爵里刺:书有官爵和乡里的名片。

    ?官爵:官职和爵位。郡县:郡和县的并称。乡里:家乡,故里。

    【译文】

    书写姓名叫作“刺”,书写时是用笔刺扎在纸张和竹简上;又叫作“写”,倾泻这些文辞。把自己的姓名写在简牍上叫作“书刺”,写上“再拜”“问安”的字样,都具备了它的法式准则,使文字穷尽简牍的边缘,慢慢地运笔书写,就像画画那样。下属官吏的名刺叫作“长刺”,因为中间一行向下写得特别长;又叫作“爵里刺”,因为写上了他的官职爵位以及郡县和家乡故里。

    19.32 书称“题”①。题,谛也②,审谛其名号也③。亦言“第”④,因其第次也⑤。

    【注释】

    ①题:标题,题目。

    ②谛(dì):注意,细察。

    ③审谛:仔细考察或观察。省,详究,细察。也指明白,清楚。名号:名称,名目。

    ④第:等级,次第。又指品第,评定。

    ⑤因:顺,顺应。第次:等级,次第。

    【译文】

    书写标题又叫作“题”。题,得名于“谛”,仔细考察清楚它的名目。也说的是“第”,顺着它的等级次第。

    19.33 书文、书检曰“署”②。署,予也③,题所予者官号也④。

    【注释】

    ①文:文章。

    ②检:书函、书签。署:签名,署名,签署。

    ③予:给予。

    ④题:书写,题署。官号:官职的名称。

    【译文】

    在文章、书签上写字叫作“署”。署,得名于“予”,题写所给予的人的官职名称。

    19.34 上敕下曰“告”①。告,觉也②,使觉悟知己意也③。

    【注释】

    ①敕(chì):敕,训诫,告诫。自上告下之词。汉时凡尊长告诫后辈或下属皆称敕。告:谕告,告示。后作“诰”。

    ②觉:启发,使人觉悟。

    ③觉悟:领悟,知晓。觉,领悟,明白。悟,理解,领会。

    【译文】

    上级告诫下级叫作“告”。告,得名于“觉”,使人领悟知晓自己的意图。

    19.35 下言上曰“表”①,思之于内,表施于外也②。又曰“上”③,示之于上也④。又曰“言”,言其意也。

    【注释】

    ①表:上奏给皇帝的奏章。

    ②表施:表白,显扬。表,表明,表述。施,显扬,表白。

    ③上:上报,呈报。

    ④示:告诉,告知。

    【译文】

    下级报告上级叫作“表”,在内心思考,表达在外部。又叫作“上”,把事情报告给上级。又叫作“言”,告知自己的意图。

    19.36 约①,约束之也。

    【注释】

    ①约:以语言或文字订立应共同遵守的条件。

    【译文】

    约,制约管束对方。

    19.37 敕①,饰也②,使自警饰③,不敢废慢也④。

    【注释】

    ①敕(chì):自上告下之辞。

    ②饰(chì):同“饬”。戒,令。

    ③警饰:犹“警饬”。警戒。

    ④废慢:废弛轻忽。废,旷废,懈怠。慢,轻忽,怠慢。

    【译文】

    敕,来源于“饰”,使自己警惕戒备,不敢废弛怠慢。

    19.38 谓犹“喟”也①,犹得敕不自安②,喟喟然也③。

    【注释】

    ①谓:使令,命令。喟(kuì):原作“谓”,据吴志忠本校改,下同。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曰:“吴校‘谓犹谓也’作‘谓犹喟喟’。”喟,叹息。一说“谓”通“畏”。畏惧。

    ②自安:自安其心,自以为安定。

    ③喟喟:叹息声。一说“谓谓”犹“畏威”,谓畏惧。

    【译文】

    谓犹如“喟”,好像得到训诫之后不能自安其心,长吁短叹的样子。

    释典艺第二十

    【题解】

    典艺,指文献典籍。本篇解释了三坟、五典、九丘、八索、《诗经》《尚书》等古老文献的得名之由,还论及了诏、赞、铭、诔等不同文体的名源。

    20.1 三坟①:坟,分也,论三才之分②,天、地、人之治③,其体有三也。

    【注释】

    ①三坟:传说中的上古时代书籍。坟,划分。也用作三坟的简称。

    ②三才:天、地、人。

    ③治:通“始”。开始。

    ④体:分,区分。

    【译文】

    三坟:坟,得名于“分”,讨论三才的划分,天、地、人的开始,它有三种区分。

    20.2 五典①:典,镇也②,制法所以镇定上下③,其等有五也④。

    【注释】

    ①五典:传说中的上古五部典籍。《尚书序》:“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典,简册。指可以作为典范的重要书籍。

    ②镇:安抚,安定。

    ③制法:制定法度。所以:用以,用来。镇定:安定,稳定。上下:指位分的高低,犹言君臣、尊卑、长幼。

    ④等:类,类别。

    【译文】

    五典:典,得名于“镇”,制定法度用来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它有五个类别。

    20.3 八索①:索,素也②,著素王之法③,若孔子者④,圣而不王⑤,制此法者有八也。

    【注释】

    ①八索:相传为古代书名。后代多以指称古代典籍或八卦。索,法度。

    ②素:空,谓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

    ③著:明示。素王:具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帝王之位者。

    ④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⑤圣:聪明睿智。王(wàng):统治,称王。

    【译文】

    八索:索,得名于“素”,明示有帝王之德却未居帝王之位者的法度,就像孔子那样,聪明睿智却不称王,制定了这样的法度的人有八位。

    20.4 九丘①:丘,区也②,区别九州土气③,教化所宜施者也④。此皆三王以前、上古羲皇时书也⑤。今皆亡⑥,惟《尧典》存也⑦。

    【注释】

    ①九丘:传说中的古书名。丘,古代区划田地、政区的单位名。

    ②区:区别,划分。

    ③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州,《尚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以泛指天下,全中国。土气:当地的习俗。

    ④教化:政教风化。宜:合适,适当,适宜。施:施行,施展。

    ⑤三王:夏、商、周三代开国君王。上古:远古时代。羲皇:即伏羲氏。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相传其始画八卦,又教民渔猎,取牺牲以供庖厨,因称庖牺氏。

    ⑥亡:丢失,丧失。

    ⑦《尧典》:《尚书》篇名。记唐尧时的言论与人事。

    【译文】

    九丘:丘,得名于“区”,区分九州不同的习俗风气,以及适宜施行的政教风化。这些都是夏、商、周三代开国君王以前、远古伏羲氏时期的书籍。现在都消亡了,只有《尧典》存世。

    20.5 经①,俓也②,如俓路无所不通③,可常用也。

    【注释】

    ①经:本指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引申指常道,亦指被尊为典范的著作。

    ②俓(jìng):同“径”。步道,小路。

    ③俓路:同“径路”。小路。

    【译文】

    经,得名于“俓”,就像小路没有不通达的地方,可以长久地使用。

    20.6 纬①,围也,反覆围绕②,以成经也③。

    【注释】

    ①纬:本指织物的横线,与“经”相对。引申指纬书,即汉代依托儒家经义宣扬符箓(lù)瑞应占验之书。相对于经书,故称。《易》《书》《诗》《礼》《乐》《春秋》及《孝经》这些经书均有纬书,称“七纬”。

    ②反覆:来回,往返。围绕:围拢,环绕。

    ③成:固定。

    【译文】

    纬,得名于“围”,反反复复地围拢环绕,用来固定经书。

    20.7 图①,度也②,尽其品度也③。

    【注释】

    ①图:料想,推测。也指河图。儒家关于《周易》卦形来源的传说。图与下条的谶(chèn)合称“图谶”,为古代方士或儒生编造的关于帝王受命征验一类的书,多为隐语、预言。始于秦,盛于东汉。

    ②度:法度,规范。

    ③尽:努力完成。品度:标准,法度。

    【译文】

    图,得名于“度”,尽力完成标准法度。

    20.8 谶①,纤也②,其义纤微也③。

    【注释】

    ①谶(chèn):预言吉凶的文字、图箓。

    ②纤(xiān):细小,微细。

    ③纤微:精细微妙。

    【译文】

    谶,得名于“纤”,它的意义精细微妙。

    20.9 《易》①,易也②,言变易也③。

    【注释】

    ①《易》:书名。古代卜筮之书。《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今仅存《周易》,简称《易》。

    ②易:替代,改变。此指阴阳变化消长的现象。

    ③变易:变换,变化。

    【译文】

    《易》,得名于“易”,说的是变化更改的意思。

    20.10 《礼》①,体也②,得其事体也③。

    【注释】

    ①《礼》:《周礼》《仪礼》《礼记》皆古言礼之书,合称“三礼”。

    ②体:体统,体制。

    ③得:知晓,明白。其:这,这些。事体:事理,大体(重要的义理,有关大局的道理)。

    【译文】

    《礼》,得名于“体”,知晓这些事情的大体。

    20.11 仪①,宜也②,得事宜也③。

    【注释】

    ①仪:礼制,法规。

    ②宜:正当的道理,适宜的事情或办法,适当的地位。

    ③事宜:事情的道理。

    【译文】

    仪,得名于“宜”,懂得事情的道理。

    20.12 传①,传也②,以传示后人也③。

    【注释】

    ①传(zhuàn):书传,著作。

    ②传(chuán):传播,流传。

    ③传示:传播示知,传达告知。后人:后世的人。

    【译文】

    传,得名于“传”,用来传播示知后世的人。

    20.13 记①,纪也②,纪识之也③。

    【注释】

    ①记:指典籍,著作。

    ②纪:通“记”。记载,记录。

    ③记识(zhì):记下,记住,记得。

    【译文】

    记,得名于“纪”,纪录当时的事情。

    20.14 《诗》①,之也②,志之所之也③。兴物而作谓之“兴”④,敷布其义谓之“赋”⑤,事类相似谓之“比”⑥,言王政事谓之“雅”⑦,称颂成功谓之“颂”⑧,随作者之志而别名之也⑨。

    【注释】

    ①《诗》:书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东周两代,从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三百多篇诗歌。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诗经》。

    ②之:生出,滋长。

    ③志:意志,感情。

    ④兴(xìng)物:以物起兴。作:创作,撰写。兴:《诗经》六义之一,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一种写作手法。

    ⑤敷布:铺叙,铺陈,陈述。赋:《诗经》六义之一,是一种直陈其事的表现手法。

    ⑥事类:事物的道理。类,事理。比:《诗经》六义之一,即譬喻。

    ⑦政事:政务。雅:《诗经》六义之一,于天子诸侯朝会宴飨时歌诵,有《大雅》《小雅》之分。

    ⑧称颂:称赞颂扬。成功:成就的功业,既成之功。颂:《诗经》六义之一,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均为庙堂祭祀时用的舞曲歌辞。

    ⑨随:依据,按照。别名:区别命名。别,区分,辨别。

    【译文】

    《诗》,得名于“之”,是人的感情意志所滋生出来的东西。用事物起兴而创作叫作“兴”,陈述意义叫作“赋”,类比相似的事理叫作“比”,言说君王的政务叫作“雅”,称赞颂扬成就的功业叫作“颂”,根据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区别命名它们。

    20.15 《尚书》①,尚,上也,以尧为上②,始而书其时事也③。

    【注释】

    ①《尚书》:书名。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②尧:传说中的古帝陶唐氏之号。上:远,久远。指上古。

    ③书:书写,记录,记载。时事:当时史实,当时情况。

    【译文】

    《尚书》,尚,得名于“上”,把唐尧时作为上古时代,开始记载当时的情况。

    20.16 春秋①,春、秋、冬、夏终而成岁②。《春秋》书人事③,卒岁而究备④。春、秋温凉中⑤,象政和也⑥,故举以为名也⑦。

    【注释】

    ①春秋:泛指四时。

    ②终:竟,尽,结束,完毕。成岁:成为一年。

    ③《春秋》:编年体史书名。相传为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所记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人事:人之所为。

    ④卒岁:终年,整年,一年到头。究备:穷尽,完备。

    ⑤温凉:暖和冷。多指气候。中:合适,适中。

    ⑥象:象征。政和:政治清明,政通人和。

    ⑦举:推荐,选用。

    【译文】

    春秋,说的是春、秋、冬、夏完毕而成为一年。《春秋》记载人们所做的事,终年而完备。春、秋气候适中,象征政通人和,所以选取它们用作书名。

    20.17 《国语》①,记诸国君臣相与言语、谋议之得失也②。又曰《外传》③,《春秋》以鲁为内④,以诸国为外,外国所传之事也⑤。

    【注释】

    ①《国语》:书名。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下至智伯被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②相与:互相,交相。言语:说话,说。谋议:谋划,计议。得失:得与失。即成败。

    ③《外传(zhuàn)》:古代经学家称广引事语、推演本义的书为“外传”,与专主解释经义的“内传”相对。如《春秋左传》为内传,《国语》为外传;《诗经》有《韩诗外传》,《春秋》又有《穀梁外传》《公羊外传》等。

    ④鲁:周代诸侯国名。故地在今山东兖州东南至江苏沛县、安徽泗县一带。

    ⑤外国:古代指中央政府以外的政权。后指本国以外的国家。

    【译文】

    《国语》,记载各国君王与大臣互相交谈、谋划计议的成败得失。又叫作《外传》,《春秋》把鲁国看作内,把其他各国看作外,是外国传说的事情。

    20.18 《尔雅》①:尔②,昵也③,昵,近也;雅④,义也⑤,义,正也。五方之言不同⑥,皆以近正为主也⑦。

    【注释】

    ①《尔雅》:书名。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由秦汉间学者缀辑周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为考证词义和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亦为儒家十三经之一。

    ②尔:通“迩”。近。

    ③昵(nì):亲近,亲昵。

    ④雅:正,合乎规范、标准的。

    ⑤义:谓符合正义或道德规范。

    ⑥五方:东、南、西、北和中央,也泛指各方。

    ⑦近正:接近正确,接近标准。主:主首,主体。

    【译文】

    《尔雅》:尔,得名于“昵”,昵,指的是“近”;雅,得名于“义”,义,指的是“正”。各地方的语言不一样,都把接近雅正作为主要标准。

    20.19 《论语》①,纪孔子与诸弟子所语之言也②。

    【注释】

    ①《论(lún)语》:书名。由孔门后学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成的书。约成书在战国初年,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②弟子:学生。语:谈话,谈论。

    【译文】

    《论语》,记录孔子和学生们所谈论的话语。

    20.20 法①,逼也②,莫不欲从其志③,逼正使有所限也④。

    【注释】

    ①法:刑法,也泛指法律。

    ②逼:逼迫,强迫。一说“逼”当作“弼”,弼正。

    ③莫:没有谁。从(zòng):同“纵”。放纵。

    ④逼正:逼迫制止。正,止,制止。限:限制,限定。

    【译文】

    法,得名于“逼”,没有谁不想放纵自己的感情意志,逼迫制止使他们有所限制。

    20.21 律①,累也②,累人心③,使不得放肆也④。

    【注释】

    ①律:法纪,法令,规则。

    ②累(léi):捆缚,拘禁。

    ③人心:指人们的意愿、感情等。

    ④不得:不能,不可。

    【译文】

    律,得名于“累”,捆绑人们的心志,使人不能放肆。

    20.22 令①,领也②,理领之③,使不得相犯也④。

    【注释】

    ①令:命令,法令。

    ②领:统率,管领,治理。

    ③理领:犹“领理”。治理,管理。

    ④犯:违犯。

    【译文】

    令,得名于“领”,统率管理人们,使他们不能互相侵犯。

    20.23 科①,课也②,课其不如法者③,罪责之也④。

    【注释】

    ①科:法规,刑律。

    ②课:考核,考查,评判。

    ③如法:遵从法律。如,随顺,依照。

    ④罪责:惩罚,处罚。罪,惩罚,治罪。责,惩处,处罚。

    【译文】

    科,得名于“课”,考查评判那些不能按法律或规定办事的人,处罚他们。

    20.24 诏书①,诏②,昭也③,人暗不见事宜④,则有所犯⑤,以此示之⑥,使昭然知所由也⑦。

    【注释】

    ①诏书:皇帝颁发的命令。

    ②诏:皇帝下达命令。

    ③昭:光明,明亮。引申指清楚,明白。

    ④暗:光线不足,不明亮。引申指昏乱,愚昧,不明白。见:知道。

    ⑤犯:违背,违反。

    ⑥示:告诉,告知。

    ⑦昭然:明白的样子。由:奉行,遵从。

    【译文】

    诏书,诏,来源于“昭”,人们愚昧不知道事情的道理,就会有所违反,用诏书告知他们,使他们明明白白地知道所要遵从的命令。

    20.25 论①,伦也②,有伦理也③。

    【注释】

    ①论:文体的一种。即议论文。

    ②伦:条理,顺序。

    ③伦理:事物的条理。

    【译文】

    论,得名于“伦”,有它的条理。

    20.26 称人之美曰“赞”①。赞,纂也②,纂集其美而叙之也③。

    【注释】

    ①美:指好的品德或表现,即美德善行。赞:文体名。以颂扬人物为主旨。

    ②纂(zuǎn):汇集,编辑,编撰。

    ③纂集:编撰汇集。叙:陈述,记述。

    【译文】

    称颂人的美德善行叫作“赞”。赞,得名于“纂”,编纂汇集人的美德善行再加以叙述。

    20.27 叙①,抒也②,抒泄其实③,宣见之也④。

    【注释】

    ①叙:文体名。序,序言。

    ②抒:原作“杼”,“抒”之形讹,据篆字疏证本、吴志忠、汪道谦校改。抒,表达,发泄。

    ③抒泄:同“舒泄”。抒发,发泄。实:实际,事实。

    ④宣见(xiàn):宣泄,显现。宣,宣泄,抒发。见,同“现”。显示,表示。

    【译文】

    叙,得名于“抒”,抒发实际情况,宣泄显现它。

    20.28 铭①,名也②,述其功美③,使可称名也④。

    【注释】

    ①铭:文体名。古代常刻于碑版或器物上,用以称功德或自警。

    ②名:名声,名誉。

    ③述:记述,叙述。功美:功劳美德。

    ④称:称道,称扬。

    【译文】

    铭,得名于“名”,记述他的功劳美德,使人们可以称道他的美名。

    20.29 诔①,累也②,累列其事而称之也③。

    【注释】

    ①诔(lěi):文体名。悼念死者的文章。列述死者德行,表示哀悼并以之定谥(多用于上对下)。

    ②累(lěi):堆集,重叠。

    ③累列:罗列。事:事业,功业。

    【译文】

    诔,得名于“累”,罗列他的功业而称扬他。

    20.30 谥①,申也②,物在后为申,言名之于人亦然也③。

    【注释】

    ①谥(shì):古代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据其生前业迹评定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②申:原作“曳”,据《原本玉篇残卷》及王仁俊等校改。王仁俊《释名集斠》:“《众经音义·十三·佛大僧大经》引:‘谥,申也,物在后为申,言名之于人也。’窃谓‘曳’乃‘申’之讹文。申,依《说文》当作‘电’,故形近而讹‘曳’。”申,伸展,延长。

    ③名:谥号。

    【译文】

    谥,得名于“申”,事物在后面就是延伸,谥号对于人来说也是这样。

    20.31 谱①,布也②,布列见其事也③。

    【注释】

    ①谱: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书籍。

    ②布:铺开,分布。

    ③布列:分布陈列,遍布。见(xiàn):同“现”。显现,显露。

    【译文】

    谱,得名于“布”,分布排列而显现那些事情。

    20.32 统①,绪也②,主绪人世类③,相继如统绪也④。

    【注释】

    ①统:本指丝的头绪。引申指事物之间一脉相承的连续关系,系统。

    ②绪:本指丝头。引申指统系,世系。

    ③主:主宰,主持,掌管。绪:寻绎,序次。世类:家世品类,犹言出身。

    ④继:延续,承接。统绪:头绪,系统。

    【译文】

    统,得名于“绪”,掌管序次人们的家世出身,相互延续就像丝的头绪。

    20.33 碑①,被也②。此本葬时所设也③,施其辘轳④,以绳被其上,以引棺也⑤。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⑥,以书其上。后人因焉⑦,无故建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⑧,名其文⑨,就谓之“碑”也⑩。

    【注释】

    ①碑:文体名。碑文。也指书刻图案或文字,记死者生平功德以作为纪念物或标记的石头。秦称刻石,汉以后称碑。

    ②被:加上。

    ③葬:原作“王莽”,据卢文弨、疏证本等校改。篆字疏证本曰:“案:‘公室视丰碑’见于《礼记·檀弓》,‘用绋去碑’见于《丧大记》,岂始于王莽时乎?盖‘葬’字讹为‘莽’,后人因而加‘王’字尔。据《广韵》《太平御览》《类篇》《集韵》引删改。”

    ④施:设置,安放。辘轳: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起重装置,绞盘。

    ⑤引:牵引,拉。

    ⑥追述:述说过去的事情。追,回溯,追念。

    ⑦因:沿袭,承袭。

    ⑧无故:没有原因或理由。此指不知原因。建:树立。道陌:道路。头:边,畔。

    ⑨名:同“铭”。记载,镂刻。

    ⑩就:凭借,趁着。

    【译文】

    碑,得名于“被”。这本来是下葬的时候设置的,安装上辘轳,把绳子加在辘轳上,牵引棺椁使它降至墓穴。大臣、儿子追溯记叙君主、父亲的功劳美德,把文辞写到碑上。后来的人们沿袭了这一做法,不知何故又树立在道路旁边、可以明显看到的地方,铭刻纪念的文章,凭借碑的载体而把这种文章也称之为“碑”。

    20.34 词①,嗣也②,令撰善言③,相续嗣也④。

    【注释】

    ①词:文体名。古代乐府诗体的一种。

    ②嗣(sì):继承,接续。

    ③撰:编定,编纂。善:美好。言:言辞。

    ④续嗣:犹“嗣续”。延续。

    【译文】

    词,得名于“嗣”,让人编纂汇集美好的言辞,把它们互相接续起来。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