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图经卷第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历代沿革

    上严州新定郡遂安军节度治建德县,《禹贡》:“扬州之南境。”春秋属吴,鲁哀公二十二年,勾践灭吴,因属越。周显王三十六年,越无疆立,楚威王灭之,并有其地。秦破负刍,则以为鄣、会稽两郡之境。汉兴,以隶吴郡及丹阳郡。东汉仍隶两郡,至建安十三年,孙权(底本作武)遣威武中郎将贺齐击定山越,始分丹阳郡之歙县立始新(今淳安县)、新定(今遂安县)、犁阳、休阳(吴孙休更名休阳曰海宁。宋大明八年,省犁阳并入海宁。隋开皇十八年改为休宁)四县,合黟与歙为县六,置新都郡,治始新。晋太康元年平吴,改郡曰新安,而县改新定曰遂安。宋省犁阳,止领县五。梁武帝割吴郡之寿昌来属,复为县六。自孙权始置郡,讫于东晋,皆隶扬州。宋孝建元年,分扬州之五郡为东扬州,新安与其一。永光元年省,复并入扬州。梁以会稽郡为东扬州,郡复隶焉。承圣中复旧。隋开皇九年平陈,废郡为新安县,并入婺州。而置歙州,以黟、歙、海宁三县隶焉(今为徽州)。仁寿三年,割杭州之桐庐,并复立遂安县,即新安故城置睦州,统县三(新安、遂安、桐庐)。大业初,改新安县曰雉山,而睦州为遂安郡,以歙州为新安郡。唐武德四年平汪华,复为睦州,隶歙州总管,而析桐庐为严州,睦州止领县二(雉山、遂安)。七年,废严州,复以桐庐来属,名东睦州。八年,去东字。正(本字犯仁宗嫌名)观元年,分天下为十道,睦州隶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分江南为东、西道,睦州隶东道采访使,治于苏州)。永淳二年,复置建德县,合为县四。文明元年,复改雉山县曰新安。永昌元年复置寿昌县,载初元年省寿昌。如意元年增置武盛县(今分水县)。神功元年,徙州治建德。神龙元年复置寿昌,改武盛为分水,合为县六。开元二十年,改新安县为还淳。天宝元年,改睦州为新定郡,乾元元年复为睦州。宝应二年,又析分水县置昭德,合为县七。大历六年,并昭德于分水。永正(本字犯仁宋嫌名)元年,改还淳曰青溪。中和四年,州为陈晟所据。光化三年,钱缪割桐庐隶杭州。天佑元年,刺史陈询以州附杨行密。三年钱缪将复取其地,更五代暨国初皆为钱氏所有,太平兴国三年纳土,始入版图。诏复以桐庐下属于囗囗囗(缺),分天下为十九路,睦州隶两浙西路。自唐以来为睦州军,国朝建隆元年,太宗以亲王领防御使,大中祥符及治平间,又尝设团练使,而仍为军事州。政和八年,诏升为建德军节度。宣和三年平方腊,改曰遂安军,改州曰严州,而县改青溪曰淳安,中兴因之。

    分野

    《禹贡》:“淮海唯扬州。”舜置十有二牧,此地为扬州牧所治。《周官》:“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春秋·元命包》云:“牵牛流为扬州,分为越国。”《汉书》志以为“斗分野”;唐志据郑康成说,以为“星记之分”。《国史·地理志》:“两浙路当天文南斗,须女之分。”

    风俗

    大中祥符《图经》载旧经云:“山高水深,人性正(本字犯仁宗嫌名)介。”《通典》云:“人性轻扬,尚鬼好祀。”《太平寰宇记》云:“隋置睦州,取其俗阜人和,内外辑睦为义。”以今观之,州境山谷居多,地狭且瘠,民贫而啬,谷食不足,仰给他州。唯蚕桑是务,更烝茶割漆,以要商贾懋迁之利。大抵安于简易之政,扰之则生事。(《国史·地理志》总叙两浙路,以为人性每柔而慧,尚浮屠氏之教,厚于滋味,急于进取,善于图利。)

    州境(道路附)

    东西三百九十里。

    南北三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东至临安府三百一十里。

    西至徽州三百七十里。

    南至婺州一百五十里。

    北至临安府二百七十里。

    东南到婺州一百八十里。

    西南到衢州二百一十里。

    东北到临安府三百一十里。

    西北到徽州三百一十里。

    去两京地里:

    东京,二千五百三十六里。

    西京,三千二十九里。

    陆路:

    东南至新屯岭入婺州界,五十五里。

    西南至鹅笼山入衢州界,一百九十里。

    西至深渡津入徽州界,二百五十七里。

    北至印渚溪入临安府,二百七十里。

    东北至桐岘山入临安府,一百五十里。

    水路:

    东至东梓浦入临安府界,一百三十三里。

    南至三河湍入婺州界,五十里。

    西(底本作北)至深渡津入徽州界,二百五十里。

    城社

    罗城,周回十二里二步(刁衎《大厅记》云:陈晟筑罗城。按旧经,周回十九里,高二十五尺,阔二丈五尺。今城,宣和三年平方腊后,知州周格重筑)。城有八门:东曰望云,南曰定川、曰安流,西曰安泰、曰和平,北曰嘉贶,东北曰百顺,西南曰善利(善利门旧有复城,出溪湖雨间,相传为凤凰觜。既重筑,悉平之,塞为城隅。绍兴八年,知州董弅因父老有请,即城隅辟为门,还榜旧名)。

    子城周回三里,南即遂安军门,东、西门在授官厅之两厢,北门在州宅西偏。

    社坛,在城西北五里(旧在城西南三里,宣和三(底本作二)年平方腊后移置)。

    户口

    自孙权分歙置郡,史书不载户口之数。晋武帝时,户五千五百六十;宋孝武时,户一万二百五十三;隋文帝时,户七千三百四十三。唐高祖时,户一万二千六十四,口五万九千六十八;明皇时,户五万四千九百六十一,口三十八万二千五百一十三;穆宗时,户五万四千七百一十,口三十六万三千三百八十九。国朝《九域志》:主户六万六千九百一十五,客户九千三百三十六。《国史》:天禧中,户四万五千五百八;治平中,户七万五千四百七十二。绍兴己未,户七万二千二百五十六,丁一十一万一千三百九十四。 今户口:户八万八千八百六十七,丁一十七万五千九百卅三。

    学校(科举附)

    至圣文宣王庙,在城东南隅。国朝雍煕二年,知州田锡迁于城西北隅,即庙建学,以教诸生。景祐初(底本作中),知州范仲淹始迁堂、宇、斋、庑。庆历中,知州向俟奉诏增广。嘉祐中,知赵抃营置田租,及以婺州岁入羡米养士。大观中,知州李升奉诏重新庙学。宣和中,颁降御书,殿榜大成。绍兴七年,知州胡寅尽撤旧居,自殿堂、廊庑、斋舍,焕然一新。堂后有三公祠,堂设田公、范公及赵清献公像。盖士子以其名德之重,及尝有功于学校之故。绍兴八年,知州董弅令随春秋,释奠祀之。后增作五贤祠,以严先生为主,复以唐宋广平为配。 学田,旧岁收四百斛,不足以养士。淳煕乙巳岁,知州陈公公亮以三百千添置,复拨没官产以赡之,由是无匮乏之患。

    科举

    旧制,三岁应诏解九人(后增明经额一人,为十人)。煕(底本作崇)宁颁三舍法于学,岁贡六人,三岁并零分通二十人。宣和复科举,三岁解十六人。渡江后,附解流寓二名,绍兴中通为十八名,今为定制。

    贡院,旧在兜率寺之西,屋宇甚隘,岁久滋弊,旧经亦不载。淳煕乙巳冬,知州陈公公亮乃就州学之西,鼎新创建,其规模一遵礼部贡院之制。

    廨舍

    州衙:在子城内正北。(旧制屋宇甚备,经方腊之乱,荡然无遗。宣和三年,知州周格重建。)

    通判廨舍:在遂安军门内街西。

    路分廨舍:旧无定居,今在兜率寺东,以续置新定驿,改充观察支使、节度推官、观察推官、司户参军、司法参军,并在军门内东偏。(政和中,改幕职为司六曹事,曹官为掾。至建炎初复旧,其间有省员空廨,近岁添置通判居之。)

    司理院:在严州门内街东。(司理参军廨在内。)

    州院:在严州门内街西。(知录参军廨舍在内。)

    州学授廨舍:在本学外门内,今移至(底本作在)学之东侧。

    旧制有路钤、路分,本州驻劄及州钤、都监、监押,近岁省併,只路分一员,都监、监押共三员,除路分、都监廨舍外,或居寺院,或僦民居。

    税务监官二员,一员廨舍在税务内,一员僦居。

    馆驿楼(阁亭榭)

    公馆:在子城东东山下,屋颇宏壮,旧为兵马司。绍兴八年,知州董弅重加葺治,榜以今名,以待监司按临,及往来贵客愒寓。今添差通判居。淳煕丙午春,知州陈公公亮新定(下缺)

    驿

    如归馆:在子城东门内南偏,以待寓客。

    定川馆:在定川门外,临歙江,以待往来舣舟者。

    东馆:在东津,旧有东津楼,钱文肃公更其名曰分歙,遭方腊之乱,楼废。后作亭,为检税之所。绍兴八年,知州董弅命增窗户,榜以今名,以待往来舣舟不至城下者。

    西馆:在安泰门外。绍兴八年,因得民居之籍于官者,增葺为之,以待属县官赴州禀事者愒寓焉。馆后有阁跨湖,面西山,榜曰夕晖。今废。

    新定驿:旧在州南门外,今废。近岁,即兜率寺东庑建屋,谓之行衙。绍兴八年,既作公馆,因榜以驿名。今改路分廨舍。

    遂安军门楼:旧睦州门。宣和三年,因升为节度,知州周格建。绍兴甲子岁,因水颓圮。乙丑,知州罗汝楫重建。

    鼓角楼:宣和三年重建,榜曰严州。

    千峯榭:州宅北偏东,跨子城上。自唐有之(见方干诗),久废。景祐初(底本作中),范文正公即旧基重建,经方腊之乱不存。后人重建,易名曰泠风台。绍兴二年,知州潘良贵复旧名。(绍兴八年,知州董弅即千峯榭之南建高风堂。)

    潇洒楼:在州宅正寝之北。宣和三年知州周格建。

    紫翠楼:在州宅北子城下,今废,遗址尚存。(知州吕希纯尝有诗,见《严陵(底本作州)集》。)

    甘棠楼:旧在善利门北城角,俯临西湖,因方腊之乱不存。绍兴八年,知州董弅既辟善利门,即城上跨城隅建楼,榜以旧名。(按钱文肃公皇祐中作诗已云:杜牧之睦州诗多,独无此楼诗。则甘棠之名自唐有之。而郡人相传乃谓范文正公,岂非范公之遗爱,民到于今不能忘乎。)

    竹阁:在能仁寺南偏。范文正公守郡日喜登,尝赋诗,后人更名思范。绍兴九年重葺,复旧名。今废。

    宣诏亭:在严州门前街东。

    班春亭:在严州门前街西。

    秀亭:在子城东东山上。前临阛阓,一览尽得溪山之胜,前贤赋咏多矣!亭废,后人作小屋其上,名曰高胜。绍兴八年,知州董弅命撤去,即故基建亭,榜以旧名。今废。

    湖光亭:在和平门外,南跨西湖。绍兴七年知州胡寅建。

    赏春亭:在州衙后圃,赵请献公建,今废。

    四照亭:在善利门外,今废。

    分歙亭:在定川馆旁,旧为商税务。绍兴八年,知州董弅移务于城中,葺为亭,以待往来舣舟者。以其下为歙江,取孙权分歙之义为之名。今废。

    仓场库务(铸钱监附)

    都仓:在子城东门内街北。

    军资库:在仪门外街东。

    甲仗军:在州衙大厅西庑,楼屋上。

    回易库:在仪门外街西。

    公使库:在州衙大厅东庑内。

    架阁库:在州衙大厅东庑,楼屋上。

    抵当库:在州东。(□(此缺一字)比较务。)

    醋库:在军门内街东。

    合同场:在州西善利门内。

    都酒务:在严州门外街西。

    比较务:在州东下市,今省併。

    赡军务:在和平门外西,陪郭坞口(绍兴六年置)。今省併。

    都商税务:在比较务东(旧在城南市内,经方腊之乱废后,以定川门外一亭为之。绍兴八年,即城市复建)。

    东津税务:在东津(旧以东馆亭为之。绍兴八年,即东馆之西,分监税官廨舍建为务)。

    神泉监:在望云门外(煕宁七年置。旧取婺州永康县铜山场铜以铸钱,今取信州铅山县铜锡为之。监官廨舍在监东。)

    军营(兵籍附)

    禁军

    威果营:在望去门内街南。(元额五百人,绍兴己未中二百三十九人,今见管四百七十七人。)

    雄节营:在望云门内街北。(元额五百人,绍兴已未中三百八十八人,今见管四百九十一人。)

    廂军

    崇节营:在军门内街东。(元额四百人,绍兴己未中三百三十人,今见管三百一十一人。)

    壮城营:在安流门内。(元额二百人,今一百八人。)

    牢城营:在州南。(元额二百人,今见管四十九人。)

    宁节营:附在牢城营。(乾道九年,朝廷优恤揀汰人创置,无定额,今见管三十三人。)

    屯驻两指挥(并寓廂军营)

    寿春府:(元管六十四人,绍兴己未中七人。)今废。

    镇江府:(元管一百二十人,绍兴己未中八人。)今废。

    坊市

    惠政坊(旧名崇仁,在左领军门前东街。今改。)

    善教坊(旧名崇化,在右领军门前西街。今改。)

    亲仁坊(在左廂东巷。)

    安泰坊(旧名郊河,在右廂直安泰门。今改。)

    阜俗坊(旧名易俗,在左廂下市。今改。)

    辑睦坊(旧名黄浦,在右廂市。今改。)

    遗爱坊(旧名棠荫,在左廂定川、安流门两间。今改。)

    甘棠坊(在右廂直甘棠楼。)

    望云坊(旧名景云,在左廂直望云门。今改。)

    建安坊(在左廂建安山下。)

    字民坊(旧名申政,在左廂建德县前。今移。)

    双桂坊(旧名任义,在左廂建德县西。元丰八年,州人倪直侯、直儒兄弟同榜登科,里人为名之。)

    福善坊(在左廂子城东,直嘉贶门。今创名。)

    陵仙坊(在右廂子城北,相传为康希仙飞昇处。今创名。)

    仁里坊(在右廂后历,故谏议大夫江公望所居。江自立名。)

    和平坊(在右廂和平门内。)

    诚孝坊(旧名集贤,在右廂子城西。绍兴九年,民徐明刲胁取肝,疗其母病,愈。改今名。)

    育英坊(旧名秀士,在右廂州学前,今改。)

    兴贤坊(在新贡院之街南,淳煕丙午岁创建。)

    桥梁

    永通桥:在定川门外,浮歙江上。旧曰政平,故谏议大夫江公望名之。绍兴七年,知州胡寅重新,易以今名。(又于江心当桥上作小亭,名曰卧虹,后因水泛溢湮没。)

    伏龙桥:在州南市中。

    石桥:(四一在军门前、一在子城东门外、一在建德县南、一在和平六外。)

    章家桥:在建德县东。

    上路桥:在建德县东。

    佘浦桥:在望云门外。

    风硎桥:在建德县北。

    师子桥:在西溪。

    沟渠

    一在州东。自百顺门外池流入南沟,又东南入佘浦口,达于歙江。

    一在州东。自嘉贶门外,乌龙山东、西源流入南沟,又东南入佘浦口,达于歙。

    一在州西北。自嘉贶门外张考坞流转州北,入西南沟,又东南入佘浦,达于歙。

    一在州西南。自北郭流入安泰斗门沟,又东南入佘浦口,达于歙江。

    物产

    《禹贡》:“扬州篠簜既敷,(孔安国《传》云:篠,竹箭;簜,大竹。《通典》云:敷,谓布地而生。)厥草唯夭,(《通典》云:夭,盛也。)厥木唯乔,(孔安国《传》云:乔,高也。)岛夷卉服,(《通典》云:卉服,絺葛之属。)厥篚织贝。(孔安国《传》云:织,细纻;贝,水物。”)《周官·职方氏》:“扬州:其利,金锡竹箭;其民,二男五女;其畜,宜鸟兽;其谷,宜稻。”(郑康成注云:锡,鑞也;箭,篠也;鸟兽,孔雀、鸾、鵁、鹳之属。)

    今产:

    榖

    秔、稬、粟、麦、稌、麻、豆。

    衣

    绢、䌷、绵、纱、布、苧。

    货(《唐志》:建德、遂安皆有铜,今无。)

    丝、漆、茶、蜜、蜡、纸。

    药(《唐志》:遂安县石英山有白石英。)

    款冬、半夏、菊花、地榆、白术、菖蒲、麦门冬、萆薢、芍药、瓜蒌、天门冬、构杞、何首乌、苦参、地黄。

    果

    梅、李、桃、栗、椑、柿、梨、杏、枣、橘、柚、榧、杨梅、枇杷、石榴。

    木

    槠、枫、椆、栎、楑、桑、杨、柳、松、檀、柏、槻、梓、桐、榉。

    竹

    苦、淡、筋、筀

    畜

    牛、马、羊、猪、犬、鸡、鹅、鸭。

    禽

    鸬鹚、雉、杜鹃、百舌、鸠、鵰、乌、鹊、鸲鸰、鹢、谿式鸟 、鹇、鹳、百劳、莺、鹞。

    兽

    熊、猴、麂、狸、虎、豹、豺、狼、兔、鹿、鼯、猨、犭冘 、豪、猪、野猪、白面狸。

    鱼

    鲫、鲂、鳊、鲤、鲈、鲇、鳜、鲥、鱼宾 、鲌、鳝、龟、鳖。

    土贡

    唐《正本字犯仁宗嫌名元十道录》云:“贡交梭”。 《元和国计图》云:“贡白石英、交梭、竹簟”。《唐志》载:“贡交绫、簟、白石英、银花、细茶”。旧经载:“贡交梭、绢、白苧布、红花、竹簟、鸠、阬茶、麦门冬、煎白蜜”。《九域志》载:“贡白苧十匹、簟十领”。国史志载:“贡母麞皮、交梭、绢、白苧布、白蜜、红花、竹簟、麦门冬(煎)”。

    今贡:

    白苧布十匹。 绢二十匹。折簟

    赋税

    夏税

    绢:旧额五万七千九百一十七匹三丈六尺七寸。 今收四万五千七百五十三匹。 䌷:旧额一万三千五百八十匹二丈七尺八寸。 今收一万四千二百九十三匹。 绵:旧额四千九百八十六屯三两三钱三字。 今收二万六千一百七十六两。

    秋税

    苗米:旧额二万一千四百六十七石一斗一升三合五勺。 今收二万二千八百五十八石一斗五合。 茶租钱:旧额一万二千三百八十贯文。

    今收三万一千三百八十贯文。

    免役钱:旧额三万六千五百四十七费四百九十九文。

    今收五万七千六百六十九贯三百八文。

    和预买: 绢:旧额六万二百八十四匹二丈。

    今收五万七千六百七十二匹。

    䌷:旧额二万二千囗(缺)百六十二匹。

    今收二万二千五百匹。

    丝:旧额二万三千五百两。

    今收二万五千两。

    生䌷线:旧额五千两,无增减

    课利

    酒

    都务租额:三万一千七百三十三贯文。绍兴己未额三万二千五百一贯文,今收三万一知七百三贯六百六十文。

    比较务租额:三万六百六十三贯文。绍兴己未额三万一千三百六十七贯文,今收三万六百六十三贯七百五文。

    赡军务:(绍兴七年置。元降指挥以课利三分充本州用,七分上供。每年趁净利二万贯文。)绍兴己未额二万八十贯一百一十文,今收一万六千五百八十贯八百文。

    税

    商税务租额:三万四千六十六贯文。绍兴己未额三万五千三百一十六贯文,今收三万八行二百七十五贯四百三十四文。

    茶

    递年批发:二百三十五万五千九百二十斤,计引钱三十九万八千三百七十贯文。绍兴己未额二百五十一万八千四百四十斤,计引钱四十二万六千九百五贯文。今批发:二百五十八万三百八十斤,计线钱三十六万七千一百二十六贯文。

    递年住卖:五千八百四十斤,计引钱一千三贯文。绍兴己未额六千一百斤,计引钱一千三十七贯文。今住卖:五千八百斤,计引钱一千二百七十六贯文。

    盐

    递年四百八十八万九千七百斤,计引钱二十二万一千二百二十三贯文。绍兴己未额,五百五万一千七百斤,计引钱二十四万二千一百七十五贯文。今卖五百八十五万六百斤,计引钱四十万九千五百四十二贯文。

    香

    递年一百一十两,计引钱三百一贯五百文。绍兴己未额,一百一十两四钱,计引钱四百□□□□(此处缺数字)。今卖二百二十七两三钱,计引钱二百四十六贯六十八文。

    礬

    递年一千九百斤,计引钱二百六十七贯文。绍兴己未额,二千一百四十斤,计引钱二百八十八贯文。今卖二千七百一十五斤,计引钱二百七十一贯五百文。

    寺观

    天庆观:在子城西,唐景龙中建,名龙兴。国朝大中祥符元年,因天书降,诏天下建天庆观,改今名。四年,圣祖降,又诏即天庆观建殿,以奉圣祖,岁时长吏率官属朝谒,着于令,讫今行之。

    兜率寺:在天庆观西,唐神龙元年建,名中兴。景龙元年改龙兴;开元中,又改开元。国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名。(唐末,有僧道明居此寺,因号陈尊宿道场。寺有灵香阁,元祐宰相苏公颂为之记。又有陈尊宿庵。绍兴五年,寺为火爇,荡然无遗。八年,稍即旧建屋,有僧守越筑室山上,复名尊宿庵。)

    资福院:在子城西北山下,国朝庆历中建,治平二年赐额,藏太宗御书。

    文智寺:在州东。忠懿王钱俶建,名报恩寺。国朝太平兴国三年,避太宗潜邸名,改赐今名。

    能仁院:在智福院北,国朝宝元中建,名承天寺。政和六年,因上地祗徽号有“承天”字,改赐今名,藏太宗御书。

    保丰院:在亲仁坊。绍兴元年,僧居敏请分水县废寺额建,旧亦谓之接待院。

    法善寺:在州东。相传云是清凉大法眼禅师道场,其宗派流入高丽最盛。

    报恩院:在州东。国朝庆历中建。

    十王院:在子城西,国朝皇祐中建。

    祥符尼寺:在州北建安山下,自建德县龙山乡移。初名建安寺,国朝大中祥符年赐今名。

    志贞尼寺:在州西。国朝大中祥符中建。今废。

    祠庙(坛壝附)

    城隍庙:在子城西北。

    五通庙:在子城西。

    五灵庙:在望云门内,国朝皇祐中,知州□□□(此处缺字)因神见梦,祈祷有应,请于朝,封五灵王。

    山神坛:在仁安山之阳。乾道六年,知州张栻筑,为水旱祈祷之所。

    两港龙王祠:在望云门外东山上。旧祠在溪阴,地势卑隘,或溪水泛溢,有所祷祈不可渡,则望移而已。淳煕甲辰春,权州事通判刘似迁于今所。

    古迹

    陵仙角:在子城西。耆旧传云:唐永徽三年,睦州刺史康希仙登昇之处,因以名其地。角,宜作阁。事既不经,又无所考据,姑存之。

    贤牧

    江秉之:字元叔,济阳考城人。为山阴令,人户三万,政事繁扰,阶庭常数百人。秉之御繁以简,常得无事,以在县有能,出补新安太守,以简约见称。所得秩,悉散之亲故,妻子常饥寒。人有劝其营田,秉之正色答曰:食禄之家,岂可与农人竞利。在郡作书架一枚,去官,留以付库。

    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为新安太守,在郡四年,简惠著称。除临川王义庆辅国长史,不就。文帝重以为新安太守,在郡十三年,乐其山水。堂谓子弟曰:人生仕宦至二千石,斯可矣!及是,便怀止足。

    萧几:字德元(本字犯圣祖名),齐宗室。早孤,有弟九人,并幼。几恩爱笃睦,闻于朝廷,清贫自立。位中书侍郎、尚书左丞。为新安太守,郡多山水,特其所好,适性游履,遂为之记。卒于官。

    萧颖胄:字云长,齐宗室。自中书郎除左军将军,知殿内文武事,得入便殿。出为新安太守,吏人怀之。

    伏暅:字元曜,平昌安丘人。为永阳内史,在郡清洁,政务安静。郡人何正秀等一百五十四人,诣州言状,湘州刺史以闻,诏勘有十五事为吏人所怀,梁武帝善之。徙新安太守,在郡清恪如永阳时,人赋税不登者,辄以太守田米助之。郡多麻苧,家人乃至无以为绳,其厉志如此。属县始新、遂安、海宁,并同时生为立祠。

    王实:琅邪人,尚梁武帝女安吉公主,袭爵建城县公。为新安太守,实从兄来郡就求告,实与铜钱五十万,不听于郡及道散用。从兄密于郡市货,还都求利。及去郡数十里,实乃知,使追之,呼从兄上岸盤头,令卒与杖搏颊,乞原劣得免。

    任昉:字彥升,乐安博昌人。梁天监中,自秘书监出为新安太守。在郡不事边幅,率然曵杖,徒行邑郭,人通辞讼者,就路决焉。为政清省,吏人使之。 刘幽求:冀州武彊人。开元二年,自尚书左丞相罢贬睦州刺史。

    宋璟:邢州南和人。开元三年三月十一日,自御史大夫坐小累,为睦州刺史。

    李揆:字端卿,系出陇西。自宰相罢为秘书监,流落十六年,始拜睦州刺史。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会昌中,自池和刺史改睦州刺史。

    田锡:字表圣,嘉州人。太平兴国八年,以右补阙知睦州。即宣圣祠建学,表请入纸国子学,印经籍给诸生讲授,诏特赐之,还其纸。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景祐初(底本作中),以右司谏秘书阁校理知睦州。大兴学校,建严子陵祠于钓台,复其为后者四家。

    赵抃:字阅道,衢州人。嘉祐中为殿中侍御史,求郡得睦。睦岁为杭市羊,为移文却之。民籍有茶税而无茶地,奏蠲之。民至今称焉。

    题名

    唐刺史李道古撰《大厅记》,具录唐代刺史名衔、除授年月,自永徽讫元和七年,凡一百六十三年,自张后嗣(本字犯太祖庙讳)而下至道古,五十一人。国朝雍煕二年,知桐庐县事刁衎撰《大厅记》,以道古所撰,绵历既久,残缺为多。复自唐显庆二年至太平兴国三年,盖元和之后,又一百六十三年,而道古已下,至韦诸、陈晟才三十一人。唐史载,中和三年,董昌据杭州,柳超自常熟入睦州,刺史韦诸杀之。四年,余杭镇使陈晟攻诸,诸以州授,晟据睦州十八年,死,弟询代立,自称刺史。天祐元年,叛附于杨行密。其间七十二年,盖衎记所谓钱氏割据,非王命略而不书者。而李继敏则钱氏纳土后,国朝首命知州也。其后萧璀继之,璀之后,田锡继之,衎记所谓田公是已。今据衎记,列其姓氏于左方。

    张后嗣(显庆二年正月□(缺)日,自府司马加国子祭酒拜。)

    高择言(乾封元年七月二十九日,自台州刺史拜。)

    尤知钦(□□□□(缺)年二月十九日,自隋州刺史拜。)

    高真行(永隆元年九月十四日,自右卫将军拜。)

    张大安(永淳二年五月十九日,自普州刺史拜。)

    长孙谊(□□□□(缺)年□(缺)月□(缺)日,自江州□□□□(缺))

    李上善(天授元年九月九日,自唐州刺史拜。)

    娄蕰(天授二年八月十日,自澧州刺史拜。)

    谢禧(如意元年□(缺)月□(缺)日,自吉州□□□□(缺)。)

    元延寿(通天二年正月十五日,自徐州刺史拜。)

    杨元亨(久视元年八月十一日,自太府少卿拜。)

    孙诠(神龙二年□(缺)月□(缺)日,自右骑□□□□(缺)。)

    冯昭泰(景龙元年十月十九日,自邢州刺史拜。)

    张昭命(景龙二年十月十三日,自杨州司马拜。)

    魏驹(□□□□□□□□(缺))

    刘幽求(开元二年三月二日,自太子少保拜。)

    宋璟(开元三年五月十一日,自御史大夫拜。)

    薛莹(开元七年四月十六日,自邢州刺史拜。)

    韦利器(开元八年六月□(缺)日,自博州别驾拜。)

    李仲宣(开元十三年九月十三日,自德州刺史拜。)

    杨承令(开元十五年五月□(缺)日,自睦州别驾拜。)

    柳齐开(元十□(缺)年□(缺)月□(缺)日,自莱州□□□□(缺)。)

    崔景开(元十九年三月十日,自眉州刺史拜。)

    李谅开(元二十二年十月九日,自领军卫将军拜。)

    王审礼(开元二十六年八月□(缺)日,自温州刺史拜。)

    卢同宰(天宝元年六月二十八日,自台州刺史拜。)

    张愿(天宝三载九月十八日,自台州刺史拜。)

    韦南金(天宝五载九月□(缺)日,自台州刺史拜。)

    李寀(天宝九载九月二十六日,自江州刺史拜。)

    张渐(天宝九载十月□(缺)日,自饶州刺史拜。)

    张朏(天宝十载三月十日,自抚州刺史拜。)

    郑济(天宝十一载七月十一日,自徐州刺史拜。)

    冯临(天宝十二载十月十七日,自上司御副率拜。)

    卢涣(天宝十□(缺)载□(缺)月□(缺)日,自歙州刺史拜。)

    李伯承(天宝十五载正月十八日,自吉州刺史拜。)

    阎钦爱(至德二载十一月十日,自苏州别驾拜。)

    张崇晖(上元元年□(缺)月□(缺)日,自泗州刺史拜。)

    贺若滔(永泰元年八月十四日,自义王傅拜。)

    贾琛(大历三年十月二十五日,自庐州刺史拜。)

    陶铣(大历四年□(缺)月□(缺)日,自江州刺史拜。)

    李揆(大历十三年四月十三日,自秘书监拜。)

    王缜建(中元年三月二十四日,自吉州刺史拜。)

    杜亚建(中元年八月中尹晋绛州。)

    韦赞(正元四年正月十六日,自驾部郎中拜。)

    张汇征(正元七年二月十一日,自刑部郎中拜。)

    李正臣(正元七年□(缺)月□(缺)日,自虔州刺史拜。)

    李敷(正元十年十月二十七日,自濠州刺史拜。)

    韦士勋(正元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一日,自金州刺史拜。)

    李幼清(元和□□□□(缺)。)

    郑膺甫(元和四年三月二十五日,自度支郎中拜。)

    李道古(元和六年六月三日,自唐州刺史拜。)

    崔元芳(□□□□(缺)。)

    羊士谔(元和十二年三月五日,自祥州刺史拜。)

    独孤迈(元和十四年五月九日,自户部员外郎拜。)

    孟简(元和十□(缺)年□(缺)月□(缺)日,自吉州刺史拜。)

    韦文恪(长庆三年二月七日,自司门郎中拜。)

    韩泰(长庆四年六月二十五日,自郴州刺史拜。)

    张聿(宝历□(缺)年□(缺)月□(缺)日,自屯田郎中拜。)

    张公儒(太和六年十月五日,自职方郎中拜。)

    王琮太(和九年四月七日,自洛阳县令拜。)

    李善白(太和九年十月□(缺)日,自□□□□(缺)。)

    郑仁弼(开成二年八月七日,自卫尉少卿拜。)

    吕述(开成二年七月二十三日,自盐铁推官、祠部郎中拜。)

    薛蕴(□□□□(缺)年□(缺)月□(缺)日,自明州刺史拜。)

    苏滌(会昌三年九月十四日,自给事中拜。)

    韦有翼(会昌五年三月二十四日,自安州刺史拜。)

    杜牧(会昌六年十月□(缺)日,自池州刺史拜。)

    郑承休(大中三年十月七日,自果州剌史拜。)

    李文举(大中六年四月十三日,自宗正卿拜。)

    厉元(大中六年九月十□(缺)日,自□□□□(缺)使大理拜。)

    崔彖(大中六年十一月十一日,自户部郎中拜。)

    韩瞻(大中十二年四月七日,自雁州刺史兼本州镇遏使拜。)

    牛丛(大中十二年十一月□(缺)日,自司勋员外郎拜。)

    金仁规(咸通三年十一月二日,自太府少卿拜。)

    陆墉(咸通五年十二月五日,自盐铁江淮知后、金部郎中拜。)

    侯温(咸通□(缺)年□(缺)月□(缺)日,自□□(缺)郎中拜。)

    冯岩(咸通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自太府少卿拜。)

    张极(咸通十四年十二月五日,自长安县令拜。)

    许珂(乾符三年,自陈州刺史拜。)

    柳超(乾符五年十月十四日,自盐铁浙东院、膳部郎中拜。)

    韦诸(文明元年八月二十二日,自衡州刺史拜。)

    陈晟(中和元年二月二十日,清平镇□□□□(缺)拜。筑罗城。)

    李继敏(太平兴国二年六月十九日,殿中丞权知。)

    萧璀(太平兴国四年□(缺)月□(缺)日,自□□□□(缺))

    自太平兴国八年,田锡以右补阙知州,至雍煕二年去郡,后四十九年,当景祐元年,范仲淹以右司谏、礼秘阁校理知州;皇祐元年,陆轸以吏部郎中、直昭文馆知州,未几请老,以分司西京归;嘉祐三年,赵抃以殿中侍御使知州;绍圣元年,吕希纯自中书舍人知州;大观三年,蔡肇自吏部员外郎知州。由雍煕而至宣和,总百三十有五年间,知州亡虑数十人,独此六公,名德岿然。其他或姓名可见,又岁月不可考,今不复记。

    宣和三年平方腊后,知州名氏,有潛山朱翌所作题名记,列之左方。

    李邈(宣和三年四月五日,以武功大夫、荣州防御使知,四年四月十七日罢。)

    周格(宣和四年四月十八日,以奉直大夫、直龙图阁知,七年正月十四日罢。)

    凌唐佐(宣和七年三月三日,以朝请大夫权知,靖康元年九月二十六日罢。)

    李裁(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以朝请大夫权知,建炎二年十二月十八日秩满。)

    王永年(建炎二年十二月十八日,以中奉大夫知,建炎三年七月十一日罢。)

    赵子砥(建炎三年七月二十日,以朝散郎权知,十二月四日罢。)

    柳约(建炎三年十二月四日,以朝奉大夫、充集英殿修撰知,绍兴元年八月十七召。)

    范世延(绍兴元年九月三日,以朝请大夫权知,当月二十一日罢。)

    李擢绍(兴元年九月二十一日,以左朝散郎、充显谟阁待制知,二年三月十日罢。)

    潘良贵(绍兴二年三月二十四日,以左朝散郎、直龙图阁权发遣,六月十五日罢。)

    颜为(绍兴二年七月三日,以左奉议郎权发遣,三年六月三日罢。)

    朱縡(绍兴三年六月四日,以左朝奉大夫权知,是月十一日罢。)

    颜为(绍兴三年六月十一日再任,四年七月二十日秩满。)

    石端中(绍兴四年七月二十日,以左朝请大夫权知,六年八月二十七日秩满。)

    胡寅(绍兴六年八月二十七日,以左奉议郎、充徽猷阁待制知,七年闰十月十九日移永州。)

    董弅(绍兴七年十一月初三日,以左朝奉大夫充徽猷阁待制知,绍兴九年八月初五日罢任。)

    冯轸(绍兴九年八月二十八日,以左朝请大夫知,绍兴十年六月十二日罢任。)

    郑滋(绍兴十年六月十五日,以显谟阁直学士、左大中大夫知,绍兴十二年三月二十一日除宫观。)

    苏简(绍兴十二年三月二十四日,以右朝散大夫权发遣,绍兴十四年三月二十六日满。)

    孙荩(绍兴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以左朝奉大夫权知,当年九月二十七日得替。)

    罗汝楫(绍兴十四年九月二十七日,以龙图阁学士、左朝请郎知,绍兴十七年八月二十一日除宫观。)

    苏简(绍兴十七年九月一日,以右朝请大夫权知,绍兴十九年十月二十九日满。)

    周林(绍兴十九年十月二十九日,以左朝请郎知,绍兴二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满。)

    曹琏(绍兴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以朝议大夫知,绍兴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九日改替。)

    宋暧(绍兴二十三年十月初二日,以右朝散大夫权知,绍兴二十六年三月十二日罢。)

    金安节(绍兴二十六年三月十二日,以左朝散郎权发遣,绍兴二十七年二月十六日,除浙西提刑。)

    朱翌(绍兴二十七年十一日,以左朝散郎、秘书阁修撰知,绍兴二十八年十一月初十日,改知宣州。)

    郑资之(绍兴二十九年二月初六日,以右朝请大夫知,)

    樊光远(绍兴三十年四月二十三日,以左朝奉郎权发遣,明年三月十一日,除浙东提刑。)

    郑知刚(绍兴三十一年四月初二日,以右朝奉大夫权知,绍兴三十二年三月十九日除宫观。)

    吴概(绍兴三十二年四月初四日,以左中奉大夫知,绍兴三十四年(隆兴二年)四月十七日任满。)

    朱正纯(隆兴二年四月十七日,以右奉直大夫知,乾道二年正月十三日罢任。)

    柳大节(乾道二年三月十二日,以右朝奉大夫知,乾道三年五月十五日,除浙东提刑。)

    柳楹(乾道三年闰七月十五日,以右朝奉郎权知,乾道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满。)

    张栻(乾道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右承务郎、直秘阁权发遣,乾道六年闰五月十七日赴台。)

    王师愈(乾道六年六月十八日,以左奉议郎权发遣,乾道七年五月二十八日改信州。)

    林机自信州移知,乾道七年七月三日,以左朝请郎知,当月二十九日赴台。)

    詹元宗(乾道七年八月二十三日,以左朝奉郎权发遣,乾道九年七月二十五日赴台。)

    曹耜(乾道九年八月十五日,以朝散郎权发遣,淳煕元年九月二十七日丁父忧。)

    魏楫(淳煕元年十月二十八日,以奉议郎权发遣,淳煕三年八月十八日,除都大提点坑冶。)

    潘景珪(淳煕五年二月二十九日,以宣义郎、直敷阁权发遣,当年八月二十日丁母忧。)

    萧燧(淳煕五年十月二十三日,以朝散大夫知,七年十月十二日,除敷文阁待制,差知婺州。)

    韦璞(淳煕七年十一月十七日,以朝请郎、直显谟阁权知,八年九月初二日宫观。)...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