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补遗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转向自然哲学。然而那恰恰是康德————但如今已经站在费希特的基础上了。补充:世界灵魂。

    费希特————批判[第十七节,第1小节]

    必须从“设置”开始吗?从作为绝对设置者的自我开始?[15]

    的确要从此在开始!的确要从“存在”开始!但却不是从康德先验统觉的那种彻底剥离的做法开始,通过这种剥离恰恰会失去有限性。的确,那种特殊的有限性,那种对立之物,如今成了某种绝对者(eines Absoluten)的产物;它成了无限的、绝对的功绩(Leistung)。与此相反,绝对之物(das Schlechthinnige)恰恰在有限性这里碰了壁。

    但是:这种有限性是作为什么,又是如何被置放下来的?更准确地说,鉴于存在问题,它是作为什么,又是如何被置放下来的?

    谢林[第十七节]

    在内容上:自然————艺术。

    激化了体系的理念;在事情本身的问题(Problem der Sache selbst)上更原初了。

    辩证法:确定性

    同一性

    绝对者

    关于谢林:不是一些生平方面的材料(不是作为对他的哲学的叙述的补充),而仅仅是指明事情的发生(das Geschehen),事情的这种发生在一切哲学运思中都是第一位的和本质性的,而且在这里史无前例地————除了在柏拉图那里之外————显明了:生存的入场(Einsatz der Existenz)乃是关键,即便在无法领会到关于生存的任何东西的地方,而且恰恰是在这种地方,也是如此;但这个关键必定总是这样一种事物,在它那里,只有在一些本质性的地方,才被允许进行某种指明。我们来到了一个这样的本质性的地方,而且上面的话应当表明了,德国观念论的体系格局(Systematik)并不是通过将存在着的事物以可能的最完备的方式关联到哲学之中去而被堆砌[?]起来的,而是从那个时代的此在之历史(Geschichte des Daseins)之中产生出来的。

    对于我们而言,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以笨拙模仿的方式强行将这个体系格局拼凑出来,而不是将被托付给我们的种种力量化解开,更准确地说,遵从那些划定了我们真正的、但又现实的可能性的界限,那么我们对我们自己和德国观念论的理解就更糟糕了。

    [谢林与费希特哲学的比较][第十七和第十八节;见第186和第193页]

    此处有两个词无法辨认。————编者注

    《我的体系之叙述》[第十七节]

    1.“自然与自我”的共同根据。

    2.对这种根据的把握和规定。

    3.它与自然和自我的关系。

    这就是说,从知识学出发被看待:同一性本身(自我-非我,主体-客体)成了一个难题。————处于其绝对性之中的同一性:绝对的同一性体系(Identitätssystem)。

    参见上文:绝对自我。绝对者概念:“自我性的”,如今:自然————艺术作品,先于两者。

    同一性:不仅仅是框架和空间,而是实在性本身的总体;与无限自我及其无限反思的相互关系(这件事本身只是被附带着)。

    绝对意义上的理性:绝对者本身在进行绝对意义上的生产(Produktion)。同一性:不是同调性,而是绝对的一(“逻各斯”:并非与自然相区别的“自我”)与存在的共属结构。————康德;黑格尔;《形而上学》卷12,第七章[同一性];还有从方法上来看的费希特:主体与客体绝对的漠无差别;但在认识着自身:ν?ησις νο?σεως(对思本身之思):νο?ς(奴斯)。

    一切有限性都被回避了;一切都在其自身被观察,而这样来看的一切事物都在无限的、绝对的意义上存在。————“自然”:如今还走得更远,只是被绝对地看待了:上帝在本质的意义上是自然,在绝对的意义上是ψ?σις(自然,物性)。————“在其自身的存在”:永恒的。————量上的规定:一切有限性的根据。一切个别事物都是绝对同一性之存在的一种特定的形式,既包括自我性事物,也包括自然。

    规划(带着谢林的哲学运思方式的全部粗糙性):绝对观念论,亦即关于随着费希特那里的发端和他对康德采取的立场而已经被预先规定下来了的事物的那种观念论。

    谢林————批判[第十七节]

    1.相应的,就像费希特一样:从某个区域出发扩展到整体。自然。

    2.这个区域并非以原初的方式在其自身就被看作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格局在整体中得到根本性的发展,而是:

    3.从一个形式意义上的费希特自我概念出发,扩展到超越性的补充上。

    4.这样一来,缺少的就是从形而上学的总问题(Gesamtproblems)的根据(超越性)出发,对这个总问题进行展示。

    5.而且尤其是在关联到自然和艺术的时候。而这恰恰是问题之所在:是否自然本身并非已经主要是从此在出发的,而且当然————出自此在的超越性。并非作为客体的自然————准确来说是被推到底下去的基础。

    “形式的”绝对者概念[第十七节]

    特别而又必然地符合费希特那里的发端的继续推进。与此相应的是下面这些对子之间根本性的、粗糙的等同:

    主体-客体=自我

    主体-客体=自然。

    自我————自然

    自由————规律性

    无限性————有限性

    撇开名号不管————不要想象太多。值得注意的是,照理念来看,一切何去何从!整体!但一切都只是鉴于这个整体的全体性、整体性的组织结构。

    而要留意的是这个组织结构!费希特————谢林、康德、笛卡尔:自我(ego)————存在者(ens)。

    但同时要留意的是他的哲学运思的实质:神学、信仰、虔敬派(Pietismus)。

    审美生产(aesthetischen Produktion)的演绎[第十七节]

    存在、实在性:活动(Tätigkeit)不等于行动(Handeln),而是创造(Schöpfung)。生产性的机能:想象力。

    在这个广义上的存在者、被创造者:产物(Produkt)。无意识的————有意识的活动。更高的产物,这种产物在自身中将双方统一起来了。

    假定了一种直观,这种直观将分离实存着的东西结合到一起了[16]:(a)在对自由的体验中,(b)在对自然产物的直观中。它的产物必定与这双方毗邻。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个产物,那么在进行生产的那种直观就可以被推导出来了。产物是自由地通过(a)被赢获、通过意识被产生出来的。而通过(b)被赢获的则是无意识地被产生之物。

    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活动应当在产物中为一,正如一个有机的产物那样;但与有机产物不同的是:为了自我本身。

    整个先验哲学:自我直观(Selbstanschauung)以不断往前进展的方式上升(Potenzieren)[17],直到达到审美的直观为止;各个层面就在这之中![18]

    [第十七节]

    体系理念作为哲学的实质问题(Sachproblem)。事情(Die Sache)本身。

    与此相反,人们通常说的是:体系的叙述;作为规划、秩序、构造。以文学的方式叙述哲学的能力。换句话说:当人们承认这一点,而且暗中还怀着“它是多余的”这一信念时————那就成了与事情本身相对立的装饰品了。

    但在哲学中,只有当人们掌握了事情时,一种叙述才是可能的,而非相反。而这是对德国观念论的一种本质性认识,这种认识始于康德,然而在他那里的情形很糟糕。

    今天则相反:或者是在没有根本的问题格局的情况下进行仿制[?],或者是在蔑视体系————并非只是在不真诚的意义上,而恰恰是在真诚的意义上————的情况下模仿科学研究。现象学[?]

    体系————已经是最早的体系了————并非在必要的情况下————整体叙述;这种叙述的确在任何一个激进的哲学问题中都表现出来了。

    非我作为自然

    自然作为补充

    自然作为具有同等地位者

    自然作为具有更高地位者:整体。

    最高的综合的问题

    艺术————艺术作品

    哲学的一般工具

    这是在进行探索,吸纳了种种倡议,是跳跃性的,然而也从未失去自身————但这里缺乏的是生长之物具有的原初性和确定性,相应的也缺乏实际的彻底钻研,那样的彻底钻研本来是必须立即探讨种种内在的困难之处的。

    然而仅仅从这里来看待他,似乎有些片面了。

    体系理念————事情本身。

    反思的立场————此在的形而上学[第十九节]

    对康德采取的批判态度;尽管遵从观念论的原理————甚至恰恰因为这种原理————然而还是采取了反思的立场。

    知识:意识直接对对象采取的态度,

    回指这种意识本身,

    这种意识处在与……的关联中,

    关于意识的绝对科学(absolute Wissenschaft)。

    费希特(胡塞尔)。

    反思必须被克服,它最独特的规律必须被认清。

    这种意识:毁灭这种绝对科学。

    将意识和自我意识扬弃到理性中。

    但由此一来,有限性就被克服了:无-限的、绝对的认识得到了保障。

    请注意:是否一切采取有限性立场的做法都必定为反思的立场,准确地说,绝对观念论必定是对这种立场的克服?完全不是如此!只有在笛卡尔的[?]那种传统问题的基础上,才会如此。

    不仅不会如此,而且还表明了下面这一点,那种将康德主义[?]和任何立场作为反思立场加以批判的做法,根本没有触及问题的关键,因而也就无以克服了。

    对这种存在者的存在方式(Seinsart)的追问。存在问题对于意识的优先性。但这样一来,就对此在采取了某种根本不同的态度(。事实性的态度————生存论环节的、生存的————超越性的发生。)

    因为这样一来就必须追问:对反思的克服是否根本只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反思,这种形式让一切照旧,它首先只有通过成为绝对体系,亦即成为不可反驳的,才居于优势地位吗?

    [第十九节]

    黑格尔作出了这样的努力,即克服思(Denkens)的命题特征、它的有限性,以无限的方式思考。

    绝对者的显现在过去和现在都是持续存在的一种矛盾:

    A=A

    A=B

    突然间就不可能了。由此才有了“变易”(Werden)。但这恰恰是:对有限性的证实。

    而且这就是黑格尔哲学运思的最大的和隐藏着的秘密。他真正认识、承认和要求了否定之物具有的肯定的、原初的功能,但是————仅仅为了扬弃它,并以此将它接纳到绝对者的内在生命中去。

    [第十九节]

    为了与黑格尔进行根本性的争辩。

    针对的恰恰是作为在自身内旋转着的(永恒的、当前的)无限性的理性。

    完全的超越性作为此在的有限性,作为时间性、被投开状态。[19]

    [第十九节]

    如果说康德第一个提出了形而上学的问题,而且还将形而上学的问题逼入某些特定的考察方式中去了,而没有穷尽它的整个范围,那么我们就必须在每一次与康德发生关系,在理解这种关系的时候确定一下,德国观念论的后批判形而上学(nachkritische Metaphysik)和如今在这个问题格局之根源方面的种种努力走得有多远。

    而当黑格尔以最激进的方式为观念论的问题格局奠基,并规定这种问题格局(绝对观念论)时,他在对康德采取某种态度的同时,也就与我们的态度发生了最尖锐的对立。

    但这种对立态度并不是一个“康德观”(Kantauffassung)的问题,而是实质问题本身。而且只有如此,下面这一点才是可能的,即共同的基础显得更清楚了:康德那里某种核心的因素以同样的方式得到了把握,而且那正是分道扬镳的地方。

    令人惊讶的是,这种因素从未起作用,尽管它就在那里。但要注意的是,它在多大的程度上就在那里,我们把多少东西忽略未读,忽略了我们先前并未亲身把握的那一切(布克哈特[Jakob Burckhardt])。

    黑格尔:想象力(1)[第十九节,第2小节]

    对核心问题的根本性解释,如今在某些主要问题上变得更具体了。

    对康德的态度。比较《逻辑学》,论一般概念(《黑格尔全集》卷五)。

    积极看待康德。观念论的原理:自我,它伴随着一切表象,————并非作为思维之物(res cogitans),而是原初的综合统觉,亦即作为被动性与自发性之综合、非等同之物(反题)之综合的原初统一。

    对于黑格尔而言很关键的是:不停留在对立之处[20]。回到更高的综合。并非理性就是如其本然的想象力[21]及其本质,而是在想象力中,理性露面了:综合、同一性。————从……出发来看更清楚。

    消极看待康德。[22]很清楚:理性————自我————想象力,鉴于作为关于绝对者的知识的绝对知识。(1)恰恰不是为了寻求一种此在的原初形而上学[23];(2)而且不是被配备[?]为意识的现象学(Phänomenologie des Bewußtseins)或哲学人类学(毋宁说远离了这些,而且具有了独立的问题格局),而是作为形而上学问题————存在问题————恰恰要求的那种问题格局。

    德国观念论:在以特定的方式吸纳了知识学意义上的先验哲学的前提下,在将笛卡尔的立场极端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形而上学。随着这种趋势一道,有一种原则性的疏忽越来越强了,这种疏忽存在于笛卡尔的沉思中,而且是无法消除的,既不能通过生命哲学,也不能通过更新前康德的(vorkantischer)“古代”存在论,甚至不能通过对康德进行的某种更新,而是:产生于其原初根据之中的那种问题格局。存在论————可能性————时间性————基础的[?]-存在论。

    黑格尔:想象力(2)[第十九节,第2小节]

    总结来说:这些主题性的区分是如何有条件地完成的,而且不是作为本质因素,而是仅仅为某种形式的导向(Orientierung)服务。

    黑格尔看到了、也很赞赏先验想象力,是因为绝对者显现为同一性。综合,无限性。

    我们看到了,也很赞赏想象力,是因为这里存在着可以显明有限性的端倪。

    黑格尔:在想象力中,在形式的意义上,被动性和主动性这一对反题在其自身之中就产生出合题。“辩证的三一体”。参见《黑格尔全集》,卷1,第309页。三重性。(绝对者————理性)

    我们认为:在想象力中具备双重特征,这双重特征可以回溯到一种原初的三一体,那个三一体是在使得此在之有限性成为可能这个意义上的、时间性的原初统一。

    黑格尔瞥见了康德[……][24]的那种想象力。

    我们是从作为基础存在论问题区域的时间性之问题格局出发瞥见想象力的。

    在那里,种种基本的可能性在西方形而上学的那条被安排的轨道上完成了。

    在这里,尝试基于基本的问题格局本身之极端的发展,对这个进程进行某种[……][25]重复(Wiederholung)。

    绝非“扬弃”(Aufhebung)黑格尔;那种扬弃只有以黑格尔的方式来进行,才是可能的。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历史性(Geschichtlichkeit)————(但当然[?]————与先前的种种开端[?]形成对立的一种绝对的开端,只不过论证了种种所谓的模糊性)。具体的凭证:对康德的解释以及对他采取的立场。

    [第十九节,第3小节]

    实在性————观念性,实体性————主体性。

    祁克果在哲学上、方法上从未跨出这种对立之外,而是以基督教的人观(Auffassung vom Menschen)代替了主体。他与关键问题的距离,要比德国观念论还远,因为它没有把握住本己的激情(die eigentliche Leidenschaft),而是错误地解释了它。更粗糙的误解。[……][26]

    [第二十节]

    “我们谈论的仅仅是欺骗精神的那种人类理性。”[27]“了解”界限,就已经意味着越出了。(依据黑格尔,有限性乃是“知性的最顽固的范畴”[28]。)

    但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必须被以极端的方式提出,不管这样提出是不是一种越出的存在(Hinaussein)。

    的确“越出”(Hinaus)了,但那是一种存在(Sein)吗?亦即以我们作为此在而存在的那种方式:“生存”(Existenz)(亦即从某处-越出,出-)。这种知识是否不仅仅是对下面这一点的指引(Index),即我们尽管有这种知识,却没有越出去存在。甚至不仅仅是对下面这一点的指引,即只要我们如此这般谈论,我们就还没有把握住我们的存在,并将其作为问题。

    那么这种经常被人重提,而又无根据的论证从何而来呢?有一种意见认为:“知识”规定了自身的此在(das Dasein des Selbst),意识是自身之存在的基本特征。我们看到了根源:笛卡尔和康德!体系和绝对者的整个问题格局都出自于这同一个根源!

    这种“知识”恰恰指引出我们的存在的无力(Ohnmacht):并非越出的存在(hinaussein),而是这种越出的-知识(Hinauswissen),昭示出我们从来都不过存在于有限性之中而已。

    [第二十节]

    永恒性(Aeternitas):一种对无尽生命的完全的、同时也是完美的拥有(interminabilis vitae tota simul et perfecta possessio);是并且拥有着完全的自身属性(totum esse suum simul habens)。[29]

    永恒性(aeternitas):是持续之尺度(mensura esse permanentis)。

    无尽的拥有(interminabilis possessio)————持久(Dauer)————自身享有完整的、尤其是完满的生命。

    永恒(Ewigkeit)恰恰很明显地联系到了“生命”————此在————生存!

    论绝对者概念[第二十节][30]

    思考这个概念是很难的;可是要决定的是:(1)这个一般计划[31]在其本身是否可能,(2)黑格尔是如何执行的。

    最终之物(Das Letzte)必须首先被足够原初地、在绝对观念论的问题格局的整体关联(形而上学)之下被把握。

    当我们谈论“绝对者”时就像手枪发射那般不假思索,那样得到的就是最不确定和最混乱的东西;而紧接下来的努力,便是尽可能多地设想它的内容,并将一切沉思召来协助。

    与此相反,关键之处恰恰在于:在这个概念这里不要思考太多,但对于被思考到的东西,则要现实地思考之。

    思考绝对者:不要太多!值得注意的指示,那里还有整体。但这里的关键之处恰恰是,我们思考和理解了:(1)整体之整体性(Ganzheit)的内在组织,(2)从它的基础出发理解它。

    近20年以来(从狄尔泰的《黑格尔青年史》[die Jugendgeschichte Hegels]以来)流行起来的一种看法是,黑格尔对于基督教神学、信仰、一般宗教的态度应被赋予一种更特殊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在精神史方面弄到的东西越多,那么无论狄尔泰还是其他人,对于内在地理解问题能给出的东西就越少。最终剩下的只有:基督教的上帝概念、精神、人格。

    黑格尔同样不能作为辩证的结果(dialektisches Resultat)从费希特和青年谢林那里被推导出来,而是:在他那里,一般的西方形而上学的那种没有得到化解的问题格局以一种原初而具体的方式在此汇集起来了:ens(存在者)————ego(自我)(两者都以系统的方式)。

    绝对者概念,或者更准确地说,整体之整体性,在其结构方面都受到这个问题在康德(费希特————康德)那里发生或汇集之后所采取的那种形式的规定。(实体————绝对确定性的理念。)

    将这些表达式相提并论不是偶然的。这表现出,某种完全确定的事物成了问题;在绝对同一性概念中表现出来的东西(对关于绝对者的确定性来了一个彻底翻转)。

    在绝对者之中、并通过绝对者而来的同一性。作为绝对者的同一性。

    同一性(在形式上):成为同一个,与其自身的相同性(比较亚里士多德的?ν[一],《形而上学》第10卷第十一章)。

    但要把同一性讲得更清楚一些:……的共属性。讲得再清楚一些:……的共属性的根据;使共属之物的共属性成为可能,使共属之物本身成为可能;使某事物成为可能,但恰恰只是在从事使某物成为可能的活动时(ermöglichend),而且在这种活动中,才获得其真正的现实性。(在让某事物生成的活动中有了这种生成。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黑格尔!但不是从外部来看。

    “开端”[第二十节]

    在有限性之问题格局中,那个问题采取了什么形态?(参见关于“开端”之形式概念的四重含义的论述。)

    采取“开端是任意的”这种形态吗?是什么在要求这种问题格局?揭示超越性及其奠基。

    此在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的发端与真理。恰恰因为是有限的:历史意义上的开端。

    每一种哲学都有它的时代。

    历史性(Geschichtlichkeit)的更原初得多的努力(Anstrengung)。

    黑格尔[第二十节]

    [第二十节][32]

    1.“方法”(“程序”)

    绝对者————并非并列

    ————在相对者中实现自身

    2.自我————真理(超越性)

    “宗教之物”————“俯仰”————“概念性把握”

    * * *

    [1]用于1929年5月16日的第8次讲座。————编者注

    [2]取自于1929年5月16日的第8次讲座(笔记)。————编者注

    [3]本己的哲学[?]。

    [4]总结和历史回忆:νο?ς(奴斯),ψυχ?[灵魂], λ?γος(逻各斯)————拒绝的根据,重复的必要性。

    [5]在1929年5月31日第10次讲座的开篇被用作导引性文字。————编者注

    [6]译名参照了梁志学先生译文,见费希特:《费希特著作选集》,卷1,梁志学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该文名称直译为《评〈埃奈西德穆,或论莱茵荷尔德教授先生在耶拿提出的基本哲学的基础〉》(1792)。————译者注

    [7]费希特:《费希特全集》,卷1,第13页。

    [8]被用于1929年6月28日第26次讲座的开篇。————编者注

    [9]参照上面第141页起。

    [10](Ent-gegen),去掉连字符时一般译作“对立”。————译者注

    [11]这里有一个词无法辨认。————编者注

    [12]此处原文为“Dialekt[...]”,编者在方括号后加了一个注释说明:“这个词的余下部分无法辨认。”如果单独看“Dialekt”,是“方言”的意思,但这里编者既然说“这个词”,就表明无法辨认的部分与“Dialekt”构成了一整个词,而不是“Dialekt”单独成为一个词,故此我们译作“辩证法”————尽管“Dialekt”与“Dialektik”(辩证法)也有一定的词源关系。————译者注

    [13]比较《黑格尔全集》,卷1,第115页:预先就知道,我们不可能迷失方向。

    [14]这里有一个词无法辨认。————编者注

    [15]嵌入物、发端和此在的-先行居有(Daseins-vorhabe)。

    [16]“整个哲学从一个原理出发,而且必须从一个原理出发,这个原理作为绝对的原理,同时也作为绝对意义上的同一者而存在。一个绝对简单之物(Einfaches)、同一之物,不是通过描述,一般而言不是通过诸种概念而被理解或被传达的。它只能被直观。这样一种直观是一切哲学的工具。————但这种直观不是某种感性直观,而是某种理智直观;其对象不是客观之物或主观之物,而是绝对同一之物(后者在其自身既非主观之物,亦非客观之物)。这种直观本身仅仅是一种内心中的直观,它为了其自身,不能再变成客观的了:只有通过第二种直观,它才能变成客观的。这第二种直观是一种审美的直观。”(《谢林全集》,卷2,第625页)

    [17]直译为“乘方”。————译者注

    [18]“接下来的各个幂(Potenzen)贯通了哲学的对象,以便产生自我意识的整个大厦。————在自我意识的行为中,那绝对同一之物才分离开,自我意识的这种行为正是一般自我直观的某种行为。……在第一种行为中,那绝对同一之物才同时成为主体和客体……第二种直观是这样一种直观,由于它,自我才直观到了在它的活动的客观方面被设置下来的那种规定性,这客观方面发生于感受(Empfindung)之中。在这种直观中,自我成了对于其自身而言的客体,因为在先行的客体与主体中,它仅仅对于哲学家而言才存在。————在第三种自我直观中,自我也作为感受者而成为自身的客体,这就是说,此前的主观之物在自我中也被放到客观之物的行列了;因而自我中的一切如今都成了客观的,或者说,自我完全是客观的了,而且作为客观的,同时成为主体和客体。”(《谢林全集》,卷2,第631页)

    [19]比较第十九节,第2小节。

    [20]此外还是某种发端?

    [21]作为统一之原理,而且是同一性。

    [22]参见《黑格尔全集》,卷1,第34页起。

    [23]由此才有《黑格尔全集》,卷1,第19页起的那些话。(《黑格尔全集》,卷1,第295页)————认识论。

    [24]这里有三个词无法辨认。————编者注

    [25]这里有一个词无法辨认。————编者注

    [26]这里有一个命题无法辨认。————编者注

    [27]《黑格尔全集》,卷3,第143页。

    [28]《黑格尔全集》,卷4,第148页。

    [29]参见1926-1927年冬季学期关于托马斯的论述。

    [30]参见第十八节,第1小节。

    [31]“Vorhaben”(计划)或译“先有”“先行居有”。————译者注

    [32]关于在接下来的两列笔记中是否在进行某种概念上的对照,从手稿中无法判断。在两列笔记中间有一道垂直的分隔线。————编者注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