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章 元杂剧产生的背景和它所反映的元代社会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写下了时代的黑暗和辛酸,写出了人民的忿怒和呼声,这是必然的事情。

    这样看来,人民的苦难和愿望,需要人来为他们抒写,而一些和人民生活在一起的正直的读书人毅然承担了这份重大责任,发挥出自己的才能:既反映了时代的脉搏,又倾吐出自己的悲愤。因之,这种新兴文艺————元杂剧,一经创作、出现,便风起云涌,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演唱于当时,流传于后世,这也是非常自然的事。

    此外,元杂剧又是在元代都市畸形发展条件下的产物。

    元王朝统治整个中国以后,农业生产上采取的措施,已如上文所述:占大量耕地为牧场,在腹里(中央直辖地区)及各行省选择肥沃田地实行军事屯垦,对贵族赐田、赐户,或者把良田变成草地,或者掠夺人民的土地,高度集中起来,或者把人民掳掠去变成农奴、工奴。这种种办法,无疑对社会生产力起着破坏作用。但另一方面,对各种工匠却相当重视和优待,建立各类作坊,集中人数众多的工匠于大都市里,让他们制造各种手工业产品、军需用品等,以满足统治者生活享乐的需要,军事上的和对外贸易的需求。当时,欧洲的十字军东征不久,西欧、近东各国与中国商业往来密切。而元帝国横跨欧亚两洲,在统治整个中国之后,曾开官道,设驿站,置守兵,使道路畅通无阻,陆路、海路的中外交通都相当发达;中外贸易相当繁荣,东南沿海一带设立了许多市舶司专管其事。据当时西人马可孛罗《行纪》所述的汗八里城(即大都,现在的北京)和杭州等城市的情况,其繁荣程度,都已十分惊人。其中可能有夸大之处,但是可以相信:当时统治者把主要靠武力从东、西各地掠夺来的丰富物资,把工匠们大规模制造出的产品,怎样来消费、享受,怎样来分赐与各个贵族、臣下,怎样来和外国贸易、换取其他物品,而且这种集中和分散,总是在几个大都市里进行的。由于这种原因,促使这些大都市暂时畸形的繁荣,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适应这些大都市里新兴的市民阶层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是当时都市经济发展下必然的产物。环绕统治者消费享乐,和军事、商业目的,在少数几个大都市里,聚集起来人口众多的城市居民当中,一部分是吃饱喝足闲得无聊的统治者:大大小小的贵族、官吏、地主,千千万万的军官,以及中外富商豪贾等,都需要娱乐,满足他们的生活享受。另一方面,广大被统治的各个阶层,他们同样需要文化娱乐,以求得一个抒愁解闷、倾泄自己痛苦、表露自己愿望的场所。所以,大都市和娱乐行业有其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且前者往往刺激后者,为后者提供物质条件,是后者兴盛起来的重要客观因素。只要看现存元代刊行的杂剧脚本,上面不是印着“大都新编”,就是标明“古杭新刊”(杭州是南宋首都,后又成为元代在南方的军事、商业重地);再看元代大戏剧家们,前期聚集在大都,后期集中在杭州:都足以表明二者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了。

    各种客观条件既已具备;源远流长的讲唱文艺本身发展也到了足以向前再迈进一步的程度,成为纯粹、独立的戏剧的主观条件也完全成熟了;又经过像关汉卿、王实甫那样一些天才的剧作家的意匠经营,孕育创造,便开放了这一枝我国文学史上的奇葩————元杂剧。

    二、元杂剧里所反映的元代社会情况

    如上文所述,元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政治黑暗,贪污,冤狱,高利贷,读书人无出路,婚姻无自由和买卖婚,种族歧视和阶级压迫,等等,这些现象,无疑地会在元杂剧里反映出来。这里,只略举数例,以见一斑。例如嘲骂官吏的:

    你子父每(指官吏们)轮流着当朝贵,倒班儿居要津(指权势衙门)。则(只)欺蒙着帝王子孙。猛力如轮,诡计如神。谁识你那一伙害军民聚敛之臣?……都是些肥羊清酒人皮囤,一个个智无四两,肉重半斤。

    ————《王粲登楼》

    这厮每世不闻,倚主欺宾,仗富欺贫,倚势欺人。……岂是人,岂是人!类飞禽,类飞禽!

    ————《苏子瞻风雪贬黄州》

    隋江山扭做唐世界,也则是成败兴亡;怎禁那公人狠劣似豺狼!

    ————《黄粱梦》

    河涯边趱(zǎn)运下些粮,仓廒(áo)中囤塌下些筹。只要肥了你私囊,也不管民间瘦!

    ————《陈州粜米》

    坑人财,陷人物,吃人脑,剥人皮。……这都是剥民脂膏,养的能(那样)豪旺。

    ————《玉壶春》

    百姓每恰似酸馅一般,都一肚皮真包着气。

    ————《东窗事犯》

    反映高利贷剥削和买卖人口的杂剧,数量相当多。例如《窦娥冤》,窦娥的父亲借了二十两银子的债,到期本息要还四十两,还不起,就把窦娥变相地抵押与蔡婆做童养媳。《罗李郎》,苏、孟二人因应试无盘费,将一双儿女质典与罗李郎。《鸳鸯被》中,刘员外自言“广放私债”,因李府尹借他十个银子,刘员外就逼李的女儿李玉英出卖贞操。《看钱奴》,贾员外以一贯钞买了周荣祖的孩儿。其余如《绯(非)衣梦》、《东堂老》、《货郎旦》、《忍字记》、《刘行首》、《合同文字》、《勘头巾》、《来生债》等剧里,都或多或少地透露出了一些高利贷剥削的消息。

    反映饥荒的杂剧也相当多,如:《合同文字》:“如今为六料不收,上司言语,着俺分房减口。兄弟,你守着祖业,俺两口儿到他邦外府赶熟(逃荒)去来。”《陈州粜米》:“今有陈州官员申上文书来,说陈州亢旱三年,六料不收,黎民苦楚,几至相食。”其余如《赵礼让肥》、《霍光鬼谏》、《朱砂担》、《盆儿鬼》、《合汗衫》、《救孝子》等剧里所写的饥荒及强徒们肆无忌惮,杀人越货,正是当时农村破产,生活无着,社会动荡的一些具体写照。

    描写妇女受压迫和婚姻问题的许多剧,则反映了元代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这个问题。例如:《救风尘》中宋引章被打“五十杀威棒”,“朝打暮骂,禁持不过”。《临江驿》里的张翠鸾被丈夫遗弃,诬为“逃婢”,几乎丧命。《窦娥冤》中的窦娥,被高利贷、官吏贪污和泼皮无赖欺压,而最后送掉性命。妇女的这种苦难,不仅存在于人间社会,就连“神仙”世界也不能免,《柳毅传书》中的龙女,就被丈夫遗弃、受苦而不得不改嫁。

    至于男女婚姻,在封建社会,本来绝大多数是父母包办的,男女双方都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在元代,这种情况更加厉害。有压迫就有反抗,因而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自然也不少。元杂剧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是反映这个问题的。例如有名的《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张生煮海》、《金线池》等等,都是反映这类问题的代表作。

    此外,还有许多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杂剧。剧作者要暴露现实生活中的黑暗,发泄胸中的痛苦,而又想避开统治者所撒下的“禁网”和不必要的麻烦,就只好向历史上去寻求足以借题发挥,借喻隐射的题材,由古装人物出现在舞台上替自己说话,而达到“讽今”的目的。所“讽”的范围,非常广泛,上自帝王将相,下至一般官吏,应有尽有。当然,也有作正面歌颂,用古人来对比今人的,实际也是一种较曲折的讽刺手法。另外,还有一些反映其他问题的杂剧,这里不详谈了。总之,元杂剧是算得上反映元代社会现象的一面镜子的,尽管镜子上面还偶有模糊之处。

    ————————————————————————————————————————

    [1] 见《元史·成宗纪》。

    [2] 见《元史·苏天爵传》。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