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萧涤非讲魏晋南北朝古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诗人以罗家喻迫害者,以雀喻受害者,塑造了一个解救受难者的侠义少年的形象,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反抗情绪。曹丕即位就积极剪除曹植的羽翼,杀死了他的好友丁仪、丁廙等,可见这样的诗是有现实背景的。

    曹植前期的诗歌主要是表现他的壮志,很少反映社会现实,只有《送应氏》第一首因送友人而连带写到友人所居的洛阳的残破。后期由于自己生活的不幸,逐渐能体会到一些下层人民的痛苦,才写出了个别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如《泰山梁甫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当时边海人民贫困生活的画面: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杂诗》第二首则表现了对从戎的“客子”的同情。

    曹植还写了不少情诗,如《七哀》《美女篇》等。这些诗与表现壮志的诗风格明显不同,感情哀婉缠绵,与汉末古诗中的抒情诗极相近。《七哀》一首情调尤肖《古诗十九首》。这些诗中有一些可能寄托了诗人君臣不偶和怀才不遇的感情。

    《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很能概括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曹植一生热衷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后,壮志不衰,转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这就形成了“骨气奇高”的一面。

    在建安诗人中,曹植要算是最讲究艺术表现的。他的诗歌虽然也脱胎于汉乐府,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并努力在艺术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建安诗歌从乐府出来逐渐文人化,到了曹植手里就具有明显的文人诗的面目了。如《美女篇》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描写的细致和辞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曹植的这种努力造成了他的“词采华茂”的一面。他的诗善用比喻,不只多而贴切,并且常常以全篇为比,如以少年救雀喻解救受难者,以转蓬飘荡喻流徙生活,以女无所归喻怀才不遇等。他的诗又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他有些诗句已暗合律诗的平仄,富于音乐性。此外曹植的诗还工于起调,善为警句,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它们或在篇首,或在篇中,都使全诗增色。曹植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雕琢辞藻的风气。

    曹植的辞赋也都是抒情小赋。《洛神赋》是他赋中的名作。这篇赋接受了《神女赋》的影响。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赋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写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装束,然后写到诗人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通过这些动作的描绘把洛神多情的性格也刻画得十分突出。最后写到由于“人神之道殊”,洛神含恨赠珰而去,和诗人失意追恋的心情,有浓厚的悲剧气氛。这篇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和神话色彩很浓,艺术的魅力很大。

    在曹植的文章中,《与吴季重书》和《与杨德祖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书札。后一篇直抒怀抱,讥弹时人,文笔锋利简洁,也很能表现他自视甚高的性格。另外,他的《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是两篇骈俪成分极重的文章。但它们都有一定的内容,而在形式上,对偶排比句也往往是三、四、五、六言相间,并且不排斥散句,所以错落有致,工整而不萎弱,与后来许多形式主义的骈文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前一篇,诗人的急切用世之心,洋溢在字里行间。

    建安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个时期的文学能形成一种传统而被接受下来是不多的。钟嵘在反对晋以后的形式主义诗风时,曾慨叹“建安风力尽矣”!初唐诗人陈子昂在进行诗歌革新时,也高举“汉魏风骨”的旗帜,这说明“建安风骨”的传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

    阮籍、嵇康

    继建安文学之后的正始文学,在文学史上也有它的贡献,代表作家是阮籍、嵇康。

    正始时期,代表世族大地主利益的司马氏,在逐渐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之后,与曹魏统治者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政权的斗争,政治异常黑暗。阮籍、嵇康都有较进步的政治思想,不满现实的腐朽。他们看到司马氏假“名教”以达到自私的目的,便以老庄的“自然”与之对抗。他们的创作虽然贯穿着老庄思想,与建安文学有明显的不同,但仍然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在基本精神上还是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的。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他早年“好书诗”,有“济世志”,但处于魏晋易代之际,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残酷斗争中,不仅抱负无由施展,自身的安全也没有保障。于是转而崇尚老庄思想,对黑暗的现实采取了一种消极反抗的态度。他终日“饮酒昏酣,遗落世事”,做官只是“禄仕”而已,言谈交际更是“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阮籍尽管在行动上佯狂放诞,内心却十分痛苦。史载他“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他把这种寓藏在内心的、无由发泄的痛苦与愤懑都在诗歌中用隐约曲折的形式倾泻出来,这就是著名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咏怀诗》不是一时之作,它们真实地表现了诗人一生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如“夜中不能寐”一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这诗表现了生活在黑暗现实里的诗人内心苦闷,末两句更充分表现出他那看不见任何希望和出路的忧思。“独坐空堂上”一首则典型地表现了诗人孤独索寞的感情。

    在魏晋易代之际,最刺激诗人心灵的是政治的恐怖。“嘉树下成蹊”一首写道: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由繁华而零落憔悴的过程,形象地揭示出曹魏政权的由盛而衰,表现了自己生命难保的忧惧心情。“一日复一夕”一诗更表现了诗人处于这种险恶环境中“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的战战兢兢的心理。

    阮籍尽管有惧祸的思想,但对暴虐的现实政治仍表现了一种守正不阿的品格:

    徘徊蓬池上,还顾望大梁。

    绿水扬洪波,旷野莽茫茫。

    走兽交横驰,飞鸟相随翔。

    是时鹑火中,日月正相望。

    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

    羁旅无俦匹,俛仰怀哀伤。

    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

    岂惜终憔悴,咏言著斯章。

    诗人用“朔风”“微霜”比司马氏的肆暴,用“走兽”“飞鸟”比小人的逢迎驰骛,用羁旅比自己的寡俦,清楚地表现出时局的状况和诗人的处境(何焯据诗中“是时鹑火中,日月正相望”所指的时序,推定此诗是“指司马师废齐王事”,是可信的)。但诗人却坚定地表示不学计功的小人,而要做守常的君子。此外,他在一些诗中歌颂“气节故有常”的壮士,揭露“闲游子”“工言子”“夸毗子”“佞邪子”等小人,以及“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的虚伪的礼法之士,也正是这一主题的发挥。

    阮籍不仅不满司马氏黑暗残暴的统治,从进步的政治思想出发,他对曹魏统治者的日趋荒淫腐朽也进行了揭露。如“驾言发魏都”: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

    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

    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

    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

    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

    这首诗借古以寓今,揭露了魏国后期政治的腐败和统治者的荒淫。结尾大胆地指出这必将导致灭亡的命运。“湛湛长江水”一首表现了同样的主题。

    《咏怀诗》是一个复杂的总体。除了上述这些积极内容之外,也有不少作品表现了诗人意志消沉、畏祸避世的消极思想。

    阮籍处于政治高压之下,虽然满腹愤懑不平却不能直接说出来,因此,尽管他是“使气以命诗”(《文心雕龙·才略》),在表现上却多用比兴手法:或用自然事物象征,或用神话游仙暗示,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隐约曲折地表现思想内容,正如《诗品》说的:“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咏怀诗》继承了《小雅》和《古诗十九首》,但比兴手法的大量使用,则又显然是受了楚辞的影响。所以阮籍不仅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作五言诗的人,而且能吸收多方面的影响,创造独特的风格,在五言诗的发展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阮籍这种以咏怀为题的抒情诗对后世作家有很大影响。陶渊明的《饮酒》、庾信的《拟咏怀》、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这些成组的咏怀之作,显然都是继承阮籍《咏怀诗》这一传统而来的。

    阮籍的《大人先生传》是一篇有价值的散文。传中所塑造的超世独往、与道合一的大人先生形象虽然是虚幻的,并有某种引导人们脱离现实的倾向,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揭露却是深刻尖锐的。传中说:“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礼法,束缚下民。”一语便揭穿了封建统治的本质。作者指出这样的统治是无法巩固的,必有一天会遭遇“亡国戮君溃散之祸”,到了这时,那些依附封建统治的寄生虫也必然同归于尽:

    且汝独不见夫虱之处于裩[8]中乎?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裩裆,自以为得绳墨也。饥则啮人,自以为无穷食也。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死于裩中而不能出,汝君子之处区内,亦何异夫虱之处裩中乎?

    在客观上散布了对封建社会的悲观思想。这篇散文显然受了《庄子》寓言、楚辞神游、汉赋铺张的影响。全篇使气骋辞,奇偶相生,韵文与散文间杂,有它的独特风格。

    嵇康(223——263),字叔夜,谯国铚(今安徽宿县[9]西)人。他的性格明显地表现为两面:一面崇尚老庄,恬静寡欲,好服食,求长生;一面却尚奇任侠,刚肠嫉恶,在现实生活中锋芒毕露,因此为司马氏所不容,而遭杀身之祸。嵇康的反对司马氏,固然与他为魏室姻亲有关,但根本的原因却在于他不满意司马氏的黑暗、残暴的统治。他在《太师箴》中揭露“季世”的情况说:“骄盈肆志,阻兵擅权,矜威纵虐,祸崇丘山。刑本惩暴,今以胁贤。昔为天下,今为一身。”这实际是对司马氏统治的痛斥。

    嵇康在反抗现实的表现上比阮籍激烈,诗歌成就却不如阮籍。他的诗歌着重表现一种清逸脱俗的境界。如《酒会诗》之一:

    淡淡流水,沦胥而逝;

    汎汎柏舟,载浮载滞。

    微啸清风,鼓檝容裔。

    放櫂投竿,优游卒岁。

    不过他也有一些诗,如《答二郭》等明显地表现了愤世嫉俗的感情,特别是因吕安事牵连入狱后所写的《幽愤诗》,叙述了他托好老庄不附流俗的志趣和耿直的性格,虽然也责备自己“惟此褊心,显明臧否”,以致“谤议沸腾”,但他并不肯改变素志,最后表示要“采薇山阿,散发岩 ”,仍然是以俊逸之辞表现他的硬骨头。诗风的“峻切”,于此可见。他的四言诗艺术成就高于五言。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一篇有浓厚的文学意味和大胆的反抗思想的散文。文中说:“人伦有礼,朝廷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他的“必不堪者七”,是表示蔑视虚伪礼教,“甚不可者二”更是公然对抗朝廷法制,所谓“每非汤武而薄周孔”,正是公开揭穿司马氏争夺政权的阴谋。也正因为这篇书信,司马氏终于杀害了他。这篇散文自始至终贯穿着对司马氏腐朽统治的决绝态度。他把山涛荐他做官比作是“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极尽辛辣讽刺之能事。并表示如果司马氏要强迫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麋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全文嬉笑怒骂,锋利洒脱,很能表现他峻急刚烈的性格。

    谢朓和新体诗

    自魏晋以来,中国声韵学由于受印度梵音学的影响,有了新的发展。齐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的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始著《四声切韵》(今佚),同时的著名诗人沈约(441——513)等人,又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八种声病必须避免,力求做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这样自觉地运用声律来写诗,的确是诗歌史上的空前创举。在这以前,陆机虽然也谈过“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但只是初步地意识到诗歌音韵的必须调协,并未提出具体的调协音韵的办法。沈约自称“自灵均以来,虽文体稍精,而此秘未睹。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虽多少有点夸张,但基本是符合事实的。沈约等所发现的诗歌音律,和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的形式互相结合,就形成了“永明体”的新体诗。这种新体诗是我国格律诗产生的开端。它的出现,反映了诗歌从比较自由发展到讲究格律的必然趋势。声律说的产生,是我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它除对诗歌的形式有直接影响外,对于辞赋、骈文,以及后来的词、曲等文学形式,都有很大的影响。

    唐封演《见闻记》说自沈约倡导诗歌声病说以后,“王融、刘绘、范云之徒,慕而扇之。由是远近文学,转相祖述,而声韵之道大行”。可惜沈约等永明作家的诗歌,虽然在运用声律、辞藻上有新的成就,但思想内容多半平庸乏味,甚至还有不少空洞无物的形式主义作品。只有谢朓,是这个时代比较优秀的诗人。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出身贵族。最初做南齐诸王幕下的参军、功曹、文学等官职,曾得随王萧子隆、竟陵王萧子良的赏识,后来为明帝掌中书诏诰。公元495年出任宣城太守,后回朝任吏部郎,因事牵连,下狱而死。

    谢朓的出身经历,和谢灵运有些类似,他的诗受谢灵运影响较大,现存的优秀的诗篇大部分是山水诗。有的作品颇有模仿谢灵运的痕迹。但总的说来,诗风清新流丽,较少繁芜词句和玄言成分,和谢灵运的富艳精工、典丽厚重颇有不同。例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诗中刻画春江日暮景色,词语颇为精警工丽。“余霞散成绮”两句,由于李白的赞美,向来为人们所传诵。

    谢朓现存的诗歌,有将近四分之一的作品是在做宣城太守的两年中写成的。他的名作《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就写于赴任途中: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鹜。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这首诗中“天际识归舟”两句,写天边疏淡的归帆远树,表现了诗人平静和谐的心境。“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等句,在表现喜得外任的心情中,又流露了士族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政治态度。

    宣城是当时江南大郡,经济发达,又有敬亭、双溪等名胜。因此,他在宣城所写的山水诗,脍炙人口的佳句也特别多。例如:“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宣城郡内登望》);“苍翠望寒山,峥嵘瞰平陆”(《冬日晚郡事隙》);“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日出众鸟散,山暝孤猿吟”(《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高斋视事》)。这些诗句,很像一幅幅萧疏淡远的水墨画,平淡而又富有思致。不仅和谢灵运的富艳精工的诗迥然不同,就是和他自己以前在建业、荆州写的诗篇相比,也颇有变化,藻绘流丽的色彩冲淡了,清新自然的成分增加了。这里可以看出陶诗对他的一定影响。

    谢朓的山水诗,也和谢灵运一样,存在“有句无篇”的缺点。上面所举的他在宣城所写的佳句,多半就是从玉石杂陈的篇章中挑拣出来的。此外,他的《观朝雨》《答王世子》等篇,还明显地存在着钟嵘所说的“善自发端,而末篇多踬”“意锐而才弱”的缺点。

    王闿运《八代诗选》选录谢朓集中的新体诗共二十八首,说明他集中属于永明体的篇章并不多。其中名篇如《入朝曲》: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

    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

    纳献云台表,功名良可收。

    这是他的《隋王鼓吹曲》[10]十首之一,内容是歌颂建业京都的富丽气象。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新体诗的特点是:力求平仄调协,音韵铿锵,词采华丽,对仗工整。但是,他在声律上还没有完全避免沈约的“八病”,如开头两句,就犯了“平头”的声病,正像沈约自己的诗也存在声病一样。他的新体诗中更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模仿南朝乐府民歌的小诗: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玉阶怨》

    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

    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王孙游》

    这些诗虽然写的是贵族生活,和民歌内容有别,但语言精练,情味隽永,艺术上比乐府民歌有所提高。谢朓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是有影响的。严沧浪说:“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也主要是就他的新体诗说的。

    唐代一些著名诗人很重视谢朓的诗,李白更在诗中屡次称引他的佳句。

    注释

    [1]亳县,经行政区划变更,今为安徽亳州市。————编者注

    [2]“前诗”指《薤露行》。————编者注

    [3]遘,通“构”,构成、造成。————编者注

    [4]姑嫜,古代称丈夫的母亲和父亲。————编者注

    [5],虾虎鱼的统称,一种小型鱼类。————编者注

    [6]《古诗纪》中又作:“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编者注

    [7]轳辘体,今作辘轳体,一种杂体诗,包括五言或七言律诗五首,五首诗的音节像辘轳一样旋转而下,所以叫作辘轳体。————编者注

    [8]裩,今字写作“裈”,指满裆裤。————编者注

    [9]宿县,经多次行政区划变更,今大约位于安徽宿州市埇桥区。————编者注

    [10]又作《齐随王鼓吹曲》。————编者注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