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 旧社会构造在今日崩溃的由来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中国社会构造历久不变,中国文化已盘旋而不得进,从上面所说的已可看出。欲于此处认识清楚,更须参看《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版二○二页)、《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中华版九四页)两书。流俗以为中国人进步慢,所以赶不上西洋之错误见解自可打破;而知道假使没有外力进门,环境大变,他会要长此终古的。同时也就知道:

    一、中国今日实为历史之变局;而此变全由外来。近百年史正显示此演变的历程,最值得注意研究的。

    二、中国今日之乱不同从前;从前是社会构造一时失其效用,不久仍可规复。今则社会构造根本崩溃,有如堕甑之不可复完,须要创造一新的社会。

    所谓新社会的创造,也就是这历史大转变的结局。————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我们要创造新社会,还须看明这转变的结局将在那里。欲知这转变的结局在那里,还须看清楚这变化由何引发,发动之后如何演变,以至于今日。然后据以推断未来,料度一切,庶乎于创造新社会 不难有个分数。

    下面我们便来看一看此变化所由引发————那也就是中国社会构造所以致崩溃之由。

    甲 旧社会构造崩溃之由————中国文化的失败

    近百年来以世界交通使中国与西洋对面只见他引起我们的变化,诱发我们的崩溃,而不见我们影响到他有何等变化发生,这无疑地是中国文化的失败。从来以文化致胜,以文化称尊者,为什么这次失败了?究竟失败在什么地方?————若加思考,这可有总括的、特指的、浅的、深的,几种回答。

    总括的说,中国之失败,就在其社会散漫、消极、和平、无力。这里要说,有无穷的话可说;但若将上面已说过的领会在心,则中国社会是多么散漫、消极、和平、无力,早已看出,不必再说。所以我只要求读者闭目回想我已说的那些,而于旧时的社会人生体会一番,更同近代西洋来比较。在比较中,更可形见他是多么散漫、消极、和平、无力。因西洋的社会人生,偏是集团的、积极的、斗争的、强有力的,正好两相反。

    若特指其失败之处,那要不外两点:一是缺乏科学技术;二是缺乏团体组织;更无其他。而近代西洋正是以科学技术和团体组织这两点见长,也更无其他。我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上,曾指出近代西洋的长处有三点:一是社会和政治上的德谟克拉西精神;二是思想学术上的科学方法;三是征服自然的物质文明。现在我的说法又有点变换,因我悟得德谟克拉西精神是团体生活的一种进步,不宜只提这一种进步,而忽置其根本团体生活;所以改用“团体组织”一句话来统括他。至于科学方法和对于自然的征服,可以分开来说,亦可合为一事;所以改用“科学技术”一句话来统括他。因此,三点就变换成两点。

    上面所说的两点自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洋相遇,处处失败,接二连三地失败的原由。此殆为人人共见的事实;然仍属一种浅的说法。若深求之,则知尚不在这些地方不济事,而在自己人生理想的不健全。换句话说,尚不在中国与西洋相遇,我们应付不了他;而在根本人生上我们有缺欠。此缺欠经西洋风气的启发而见出来,使得我们对于固有文化不满意,固有人生理想不满意,甚至于厌弃反抗。这厌弃与反抗,是中国社会崩溃的真因。引起这厌弃反抗的自身缺欠,是中国文化的真失败点。

    乙 中国对西洋之一种比较————团体组织

    我们先从浅的来说,然后引到深的。浅的说法,就是指出的那两点:一、科学技术问题,二、团体组织问题。在科学技术上,西洋是怎样的优长我们是怎样的缺乏,人都看到的。自初与西洋相遇,便从这点上先有优胜劣败的自觉,几十年前言之已多;并且至今仍为大家所注意,可无须再费许多话。现在要谈的是团体组织问题。

    西洋人从来是团体生活,自宗教开端,以至于经济、政治,处处皆然。而中国人从来缺乏团体生活,处处像是化整为零的样子。此在前面多已讲过,试加体会,便极分明。零散则无力,组成团体则力量极大。因此,在我们这民族社会其势既散,而人家都是团结的,其失败亦勿庸讲。现在只是要点明下列几点意思:

    一、西洋之有团体从有宗教来;中国之缺乏团体,从缺乏宗教来。这团体与宗教相联之义,在甘肃等地方回、汉间情形不同的对照,即易看出。虽然今后人类不一定靠宗教才有团体生活,但从前则是这样。

    二、团体又与斗争相联。有团体容易引起斗争,从斗争也容易使人有团体。好像至今体育家还是藉着竞争来锻炼人的团体习惯。反之散漫与和平相联。愈散漫愈和平,愈和平愈散漫。西洋人就是过的团体斗争生活,中国人就是过的散漫和平生活。

    三、团体心理具有很大机械性,盲目、冲动、不易反省;而散开来的个人心理,则易于平静清明,回转自如。中国人本是从理性到散漫的,但也从散漫而容易有理性。所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固为尚理性的人的信念,也是散漫社会的产物;在集团势力分列而对峙的世界中,便不会有的。

    四、阶级意识、国家意识,在西洋人很强的,在中国很缺乏;因他根本就缺乏这事实。在中国总是身家念重,因他并没有一超乎身家之上的范围为他生活之所依;而事实上亲切的原只有身家也。虽身家念重,不得谓之自私,更非所谓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集团生活发达的社会所产生的一种有价值的理念;不像传入中国被世俗滥用误用的那样。自私是不顾公益,悖乎道德的行为;而这是顺着社会构造,自然而有的反应。

    五、中国人好讲是非,而西洋人尚谈利害。此唯讲是非乃有公道,顾着公益,成其社会生活;(若专从其一身一家利害为出发,则社会生活不可能。)彼虽谈利害,而公私一体,正亦不落于自私。

    六、公私一体,为公即为私;此西洋人所以被训练成功团体生活良好习惯的由来。反之,中国人所以缺乏公德,其理亦明。

    七、但急公好义者在中国并不缺乏。急公好义(牺牲自己一点以为公)与公德各为一事。后者是一般人在团体中的良好习惯;前者则是个人超凡的豪情侠举————这正是散漫的社会中所需要的,亦是常常见的,并且极为其社会所奖励的。

    八、中国人极有“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精神。梁任公著《先秦政治思想史》,叙中国人从来抱世界主义甚详。尤其是中国读书人开口天下,闭口天下,一说便说大话。盖在中国人切己的便是身家。远大的便是天下了。小起来甚小,大起来甚大————然真所谓大而无当。因这样无边际的东西,抓也抓不着,靠也靠不得也。西洋人不然,他们小不至身家,大不至天下,得乎其中,有一适当的范围,正好培养团体生 活。但因此西洋人每此疆彼界,度量狭隘,不能一视同仁。因自护其团体而不讲公理者恒有之,反不如中国人养得一片公平心理。盖在团体一面为有所合,则一面必有所分;一面有所爱,则一面必有所不爱。中国人无所合,因亦无所分,其好说天下自是当然的了。故知西洋人之公,只是大范围的自私,不是真公,真公还是中国人。

    九、中国人和西洋人在上列种种比较,可以下图表示之如次:(见下页)

    丙 短处正从长处来

    近些年来一般人都骂中国人自私,甚至举以与贫、愚、弱共列为四大病,俨然自私是中国人的定评;其实完全误会了。难道中国人从血里便带来自私吗?断不会有某一民族先天性地格外自私的事!不过中国社会构造恰与西洋不同,从而养得的习惯也两样,试从上面种种的比较去看,不难明白的。中国人这种与西洋人相异的生活习惯,从来也不曾被人唤作自私;而逢到国际竞争剧烈的今日,顶需要国家意识、团体运动,而他(中国人)偏偏不会,于是大家就骂他自私了。自私可说是“反社会的”;一个民族果真有这严重的病症怕早已不能在天地间存在。何以我们民族生命的扩大竟成了世界少有的一个广土众民的国家?何以我们民族生命的延续竟维持了四千年不断的历史?为此言者何其不加思索耶?

    照我说:中国今日的失败,正从他过去的成功而来;中国人的短处,正从他的长处而来;天地间的事原来是祸福相倚,长短互见,飞的愈高,跌的愈重。中国人若不是有他根于人类理性而发育成的优越文化,便不得过着几千年散漫、放任、和平、幸福的日子,而免去许多教派之争、阶级之争、国族之争的惨祸;便不得同化融合许多外邦异族,而扩大其民族生命并延续其民族生命到现在。而也正唯其一向优游自得惯了,所以今日遭遇狠辣斗争不会应付,只有干受磨难;正唯其民族 历史太长,背景深厚,受过去限制太大,所以适应新环境就格外难;又唯其民族体积过大,所以感觉迟钝,运转不灵,失败了翻身格外不易。(同样道理,这有高度文明的老大民族一旦维新成功,其所创造贡献于人类的决非等闲可比;他一旦从失败中翻过身来,其前途光荣伟大而恒久,亦不可限量。)

    中国人最显著的短处,一是短于集团生活而散漫无力;一是短于对自然界的分析认识,不能控制自然,转而有时受制于自然。但这背面皆隐伏着一种优越的精神在内。散漫的背后隐伏着一个人、一个人理性的申张,智慧的睿发(在美术、文艺、音乐、绘画、建筑、陶瓷等一切, 所以有超卓绝世的创造都由于此),虽在老农、老圃、工匠、末技,也有其精思艺巧,决非西洋中世的农、工可比。受制于自然的背后,隐伏着人与自然融合的精神,而不落于分离对抗(多少西洋东洋的文学家、哲学家都曾特别指点来说过);同时隐伏着非功利的精神,而不至于逐物失己。对于外界的分析认识虽不足,而对自身生命的体会认识则较多。(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有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要人的智慧不单向外用,而回返到自家生命上来,使生命成了智慧的,而非智慧为役于生命。(《中国民族自救之最后觉悟》一六八页。)大凡一种缺短的形成,并保留延续到很久很久不改,都是为其有正面积极的理由在(正为其趋向那边去了,所以漏了这边;那边走得很通顺没有问题,所以将这边的缺漏持续延留。);否则,是不会的。生命不是一成不变的死物,其为物至神而为力至强;苟有问题无不觉察,有所觉察也无不能矫正补救以求适应。然罔觉,久而不改,此中大有文章;无奈今人方在痛感缺漏,便不晓得欣赏文章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