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蘇州城,周敬王六年,吳闔閭使伍員所築。周四十五里,長五千六百五丈,高二丈八尺,厚一丈八尺,樓六座,垛三千五十一個。

    六門題字,太史顧嗣立書。閶曰:氣通閶闔。胥曰:姑胥擁翠。(尚在。)盤曰:龍蟠水陸。婁曰:江海揚華。齊曰:臣心拱北。葑曰:溪流清映。

    三關,婁閶葑門皆有之,在城門洞下,古石黃潤,高二尺許,形如象鼻,惟婁門尚在。天心橋在塔兒巷東口,城之正中。

    鄉厲壇,吳縣五百十所,長元兩縣七百四十一所,以祀境內孤魂。(俗稱孤魂壇。)明洪武元年,知縣宋敏文、蔣玉奉命建,向例與郡厲壇同日各裏設祭。

    申明亭共五百十一座,城中四隅各一。諸鄉村每裏設一所,聽老人奉縣檄坐勘公事,明初建立。

    郡城內三橫四直河道,明弘治六年通判應能所浚。嘉靖元年僉事蔡乾。三十四年巡撫周孔教、把總王之義,萬曆四十五年巡撫王應麟再浚,支河悉疏。

    周逸民朱張墓在長邑蘇台鄉。(樂圃志。)

    朱長巷即朱張巷,周逸民所居,元萬戶朱瑄尚居之。又乘漁橋有四夫人府,瑄妻楊氏居第也。

    天庫在專諸巷中,門前有花石者最古,斷門檻者香火特盛。地庫在北寺中院,今有九處,惟大觀音殿旁最前,門外有琵琶街,形已失。陰雨時輒有聲,皆唐周真人隱遙為民禳災處。

    石家堂在北寺山門左,四層,深鑿神像,元沈萬三所置。長腳家堂在白坊,村民吳姓世用之,形如竹櫥,祀穢跡金剛。

    元沈萬三宅在周莊,甚小,弟萬四宅在黃墟。萬三名富,字仲榮,富甲江南。萬四名貴,工詩,先隱終南。富婿萬戶侯宋通,崇祀於鄉。貴曾孫玠,官戶部員外郎,有德望著。

    七十二井在廖家巷底,張士誠屯軍所浚。

    孤老院即吳縣舊倉址。乾隆二十五年,知縣介玉濤移建,中有土地,祀明嚴嵩,尤奇。

    楓橋而東至婁關,明初河面甚闊,夾岸植芙蓉,故名芙蓉塘。行船最險,必禱於天後,故有娘娘浜。

    白馬磵,越王養馬處,今尚有青石大馬槽一具。又有晉支遁養馬處,馬跡石存焉。映月草出寒山嶺上,專治血症。

    吳市在樂橋幹將坊,即東市門。又東有盡市橋。(今名興市。)西市坊,即西市門,又西則市曹。橋,又有穀市橋,北小市橋。迮家園在保吉利橋南,古名笮裏,吳大夫笮融所居。

    天宮寺在綠葭巷,唐光祿大夫許台捨宅建。初名武平院,門前直街名初春巷,南口有天宮坊,寺前橋底有古井。(覆以古石,俗呼魚王石,下有魚穴,歲有群魚朝寺之異,然浚河時亦未見。)山門有脫沙聖帝,裸裎周將軍,騎牛金剛。寺內有紫砂夾石,甚高;(此即名刹插旗,以集禪徒。)竹葉寶塔、拜墊石、卸甲韋馱,皆宋時物。大殿鐵藥師佛,明正統間,僧宏演墾土所得。傍列十二藥叉大將,頗偉異。萬曆十四年,僧通泉所塑,右首第二尊,康熙初忽自跳躍於地。活善財,宋初仙手所成,萬壽寺故物,亦是年通泉移供於寺。寺後橋,昔名九蠻涇,風波最險。明寺僧聽源、月江、印宗、水知、慧川、萬峰、元若嚴持戒律,兼善詩文,歸繼登有《七高僧傳》。

    鉤玉灣金閶十字路口,明初刑人之所。晉隋以來,刑人於市曹仁德坊,因建周康王廟,以成康措刑之意。宋元刑人於樂橋,故有蕭王廟。明中更於閶門市中,滋索不已,乃移至香花橋。嘉靖二十六年,誅湖匪葉永春等,始至北寺後教場。

    下津橋毛家牌坊,明中丞毛理宅,東有毛家棧、毛家園。(十五條皆顧公燮記。)

    宋高俅墓在橫塘。明萬曆中,上人趙應奎葬親黃山山北,掘地得古碣,雲其宅即今高師巷。(徐鳴時《橫溪錄》。)

    北寺塔,梁僧正慧建,十三成。宋建炎四年兵毀,紹興未,金大圓重建九成,為浮圖之冠。

    瑞光塔,赤烏十年,吳主孫權建,唐天福二年放光。凡善姓燃燈之夕,太湖漁人網捕無所獲。

    雙塔,宋雍熙中判司王文罕建,並捨田五百八十畝。今祀文罕為伽藍神,兄弟三人並有像。其墓在寺內東隅,塚甚高,人不敢近,其地本名王判司巷。

    虎邱塔,隋仁壽元年建。

    靈岩塔,梁天監二年建,寺後並建塔。明萬曆二十八年雷火所灼,盡毀九成之木,今中空,惟存壘甓。海藏塔在甪直鎮,乾隆初魏斌募建。寒山塔在楓橋寒山寺中,宋孫承祐建,元末毀。

    上方塔,隋大業四年九月,郡守李顯建,魏瑗書碑,下有雙冷泉。彭山塔在彭山頂,圮址存。

    太湖兩塔,一在西山白塔堰內,有基突出水中;一在西華三洋洲,明初湮於湖。

    稚兒石塔在虎邱半塘壽聖寺內,晉義熙十一年詔建,宋紹興七年,魏憲重修。

    石塔有三,一在下專諸巷石塔廟,久廢為民家,另建石塔庵於傍;一在石湖南莫舍漊司馬庵中;一在寶帶橋北堍。

    瓦塔在宋仙洲巷吉祥庵。宋景定間建,即大猛將堂。神姓劉名銳,端平三年,知文州,死元兵難,亦作劉武穆錡,馮班作劉信叔,又作劉鞈,又作南唐劉仁瞻。有吉祥上義中天王之封,旁列八蠟神像。左廡有神姓顧,稱管燭司。歲臘日及正月十三日,大府率屬致祭。一在江村橋西;一在六直西美橋北;一在盤門營內;一在橫塘;一在洞庭山楊灣;一在石匠巷北;一在盧師橋南;一在三條橋堍;其在穹窿塢者,尤顯應。村民舁像如飛,傾跌為敬,名曰迎猛將。此外士民屍祝,閭巷咸塑像祀之。夏秋之交,村民賽祀,名曰青苗會。其封神敕命碑,在靈岩山前豐盈莊,宋景定四年二月正書。

    采蓮涇在府治南,今有南北東西四采蓮巷,中有河堰裹。錦帆涇,吳王掛錦以遊,今憩橋北至香花橋西,址多淤塞。洞庭西山有兔無雉,聖姑遺跡;東山有雉無兔。

    閶門聚龍橋口無白鳥(即蚊蚋。)虎邱山塘無蠆。

    北寺外木牌坊、寶林寺外木牌坊、陳湖磧砂寺藏經坊,鳥雀不敢宿,亦不暫止,或云鳳凰曾集之故。

    封同知丁幻堂墓在跨塘橋南岸,直對福山口子峽,江令鉉祔。道光九年,後裔錦濤重修,題柱聯曰:「烏目靈山光映遠,源頭活水派流長。」

    小獅林在白塔子巷褚氏宅內,為宋鄭虎臣舊宅。多美石,曾鑿池得古硯,因名天硯堂。諸生元圭孝友能文,以六王著名。慕少師天顏墓在穹窿塢內,有萬民留葬坊,甚高。

    石鼓在道義街路側,唐時物,明永樂二年自鳴數日。(顧全記。)天池山石鼓每歲必一鳴,震驚山下。靈岩山石鼓二在鳥道旁,即石射棚,鳴則有兵。

    城中七塔,第一在臨頓路白塔子橋東堍,名白塔。第二在孟子堂東,相傳月夜塔頂上巨蛛係絲於宮巷口塔上,人可共見。第三在朱長巷東口塔街,名虹塔。昔旁有古枸杞一株,或云下有玉狗。乾隆二年冬,將傾之前,自搖動數日而圮。(顧曰松記。)第四在司獄司署內,塔中有宋熙寧己酉葛蕃記碑。昔是尼庵,尼有淫行,致淫夫王賣肉死,改為署。(沈瓚叢殘。)第五在宮巷南口,名雄塔。宋嘉祐五年九月,沈文罕同男宥從建,勾當人周延祐、陳遇、街宗詠等同修,信女虞傅氏、妙喜隆興二年九月重修,有石銘一,磚銘二。(文載《圓妙觀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