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旅英杂谈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拿剧本当作一部书读,根本就大错特错。

    读莎氏剧本而不能领略其美的人,

    大半都误在专从文字着眼,而没有注意到言外之意。

    1

    记得美国人斯蒂芬教授在他的《英伦印象记》里仿佛说过,英国大学生的学问不是从教室,而是从烟雾沉沉的吃烟室里得来的,因为教授们在安安泰泰地衔着烟斗躺在沙发椅子上的时候,才打开话匣子,让他们的思想自然流露出来。这番话固然不是毫无根据,但是对于大多数大学校中之大多数学生,这还仅是一种理想。私课制(tuition system)固然是英国大学的一个优点,不过采行这种制度而名副其实的只有牛津剑桥一两处;就是这一两处也只有少数贵族学生能私聘教员,在课外特别指导。其余一般大学授课多只为一种有限制的公开演讲。每班学生数目常自数十人以至数百人,教员如何能把他们个个都引在吸烟室里从容讨论?好在英国几个第一流的大学所请的教授大半很有实学,平时担任钟点很少,他们的讲义确是自己研究的结果,不像一般大学教授的讲义只是一件东抄西袭的百衲衫。每科尝有所谓荣誉班(honour course),只有在普通班卒业而成绩最优的才得进去,所以学生人数少,和教员接洽的机会较多,荣誉班正式上课时也不似寻常班之听而弗问,往往取谈话的方式。荣誉班卒业并不背起什么博士头衔。所谓博士,其必要的条件只是在得过寻常班学位以后再住校两年,择一问题自己研究,然后做一篇勉强过得去的论文,缴若干考试费,就行了。固然也有些人真是“博”才得到这种头衔,可是不“博”而求这种头衔,似乎也并不要费什么九牛二虎之力。

    2

    近年来国内学生入党问题,颇惹起教育界注意。我对此也曾略费思索,来英后所以特别注意他们学生和政党的关系。在中小学校,我还没有听见学生加入政党。可是在各大学里,各政党都有支部,多数学生都各有各的政党,各政党支部的名誉总理大半都是本党领袖。他们常定期举行辩论,或请本党名人演讲。有时工党与守旧党学生互举代表作联席辩论,仿佛和国会议事一般模样。英国本是一个党治的国家,党的教育所以较为重要。他们所谓党的教育不外含有两种任务:一,明了本党党纲与政策;二,练习辩论和充领袖的能力。实际政治有他们的目前的首领去管,不用他们去参与。学校对于学生党的教育————对于一切信仰习惯————都不很干涉,因为有已成的风气在那里阴驱潜率,各政党支部都可以明张旗鼓,惟共产党还要严守秘密————英国大学校也有共产党的踪迹了。近来牛津大学有两个共产党学生暗地鼓动印度学生作独立运动,被学校知道了,校长就限他们自认以后在校内不再宣传共产,否则便请他们出校。学生会工党学生们会议请校长收回成命,只有一百几十人赞成,占少数,没有通过。那两个学生只好去向校长声明:“我们以后三缄其口罢!”

    3

    初来此时,遇见东方人总觉亲热一点。有一天上文学班,去得很早,到的人还寥寥,跨进门一看,就看见坐在最前排的是两个东方人。有一位是女子,向我略颔首致敬————因为知道我也是从东方来的。我就坐在她旁边那位男子的旁边。他戴了一副墨镜,仿佛在那儿有所思索,没有注意到我的样子。我就攀问道:“先生,你是从日本来的,还是从中国来的?”他说是从日本来的。以后我们就常相往来,他们有时邀我去尝日本式的很简朴的茶点,从谈话中我才知道这两位朋友经过许多悲壮的历史。

    那位戴墨镜的原来是一个盲者,而跟着他的女子就是他的妇人。她在英国是一个哑子————不能说英文。岩桥武夫君————这是他的姓名————从日本大阪跨过印度洋地中海,穿过巴黎伦敦,进了爱丁堡大学,每天由课堂跑回寓所,由寓所再跑到课堂,都是赖着他的不能说英文的妇人领着。

    他生来本不盲。到了二十岁左右时患了一种热病。病虽好而眼睛瞎了。从前他在学校里是以天才著名的,文学是他的夙好。失明以后,他就悲观厌世,有一年除夕,他在厨房里摸得一把刀子,就设法去自杀。他的母亲看见了————他是他慈母唯一的爱儿————用种种的话来劝慰他。由来世间母亲的恩爱与力量是不可抵御的,于是岩桥武夫君立刻转过念头,决计从那天起重新努力做人。他进了盲哑学校,毕业后在母校里服务过,现在来英国研究文学。

    他很有些著作,最近而且最精心结构的叫做《行动的坟墓》。这个名称是用密尔敦诗中moving grave的典故。这书仿佛是他的自传。我不能读日本文,不知道它的价值。

    岩桥武夫君和爱罗先珂是很好的朋友。爱罗先珂到日本,就寓在他的家里。他们都是盲目的天才,而且都抱有一种世界同仁的理想,同声相应,所以吸引到一块。日本政府怕爱罗先珂是“危险思想”的宣传者,把他驱出日本,岩桥武夫君曾抗议过,但是无效。

    他的妇人原来是一个神道教信徒。前半生都费在慈善事业方面。她嫁给岩桥武夫君帮助他求学著书,纯是出于弱者的同情。岩桥武夫做文章,都是由她执笔。她对于日本文学很有研究的。

    岩桥武夫是一个寒士。卖尽家产做川资,学费是由大阪每日新闻社和朋友资助的。他的老母现在还在日本开一个小纸笔店过生活。

    4

    一般人想象里的英国大半是一个家给人足的乐土。实际上他们能够过舒服日子的恐怕不到五分之一。能够在矿坑里捉一把锄头,在工厂里掌一个纺织机,或者在旅馆商店里充一个使役,还是叨天之庥的。许多失业的人,其生活之苦,或较中国穷人更甚。因为中国最穷的有几个铜子,便可勉强敷衍一天的肚皮。在欧洲生活程度高,几个铜子是买水就不能买火,买火就不能买水的。向来中国人自己承认对于衣食住三件,最不讲究的是住。西洋房屋建筑比中国的确实强得几倍。但是以有限资本盖房子,要好就不能多。有一天我听一位工党议员演说,攻击守旧党政府对于住室问题漠不关心。他说只就苏格兰说,二十人住一间房子的达数千家,十人住一间房子的达数万家。我初听了颇骇异。后来到穷人居的部分去看看,才晓得那位工党议员不是言之过甚。我自然不能走进他们房子里去调查。不过在很冷的冬天,他们女子们小孩子们千百成群地靠着街墙或者没精打采地流荡,大概总是因为房子里太挤的缘故。西洋人以洁净著名,可是那般穷人也是脏得不堪。

    英国的乞丐比较来得雅致。有些乞丐坐在行人拥挤的街口,旁边放一块纸板,上面大半写着“退伍军士,无工可做,要养活妻子儿女,求仁人帮助!”一类的话。有些奄奄垂毙的老妇,沿街拉破烂的手琴,或者很年轻的少年手里托着帽子拖着破喉嗓子唱洋莲花落。还有一种乞丐坐在街头用五彩粉笔,在街道上画些山水人物,供行人观赏。这些人不叫乞丐,叫做“街头美术家”(pavement artists)。他们有些画得很好,我每每看见他们,就立刻联想到在上海看过的美术展览会。

    5

    要知道英国人情风俗,旁听法庭审判,可以得其大半。中国人所想得到的奸盗邪淫,他们也应有尽有。有时候法官于审问中插入几句诙谐话,很觉得逸趣横生。罪过原来是供人开玩笑的,何况文明的英国人是很欢喜开玩笑的呢?近来有一个人为着向他已离婚的妇人索还订婚戒指,打起官司来了,律师引经据典地辩论,说伊丽莎白后朝某一年有一个先例,法庭判定订婚戒指只是一种有条件的赠品。那一个法官就接着说,“那一年莎士比亚已经有十岁了。”后来那个妇人说她已经把戒指当去了。法官含笑问道:“当去了吗?好一篇浪漫史,让你糟蹋了!”英国向例,凡替罪犯向法庭取保的人应有一百镑的财产。去冬轰动一时的十二共产党审讯,其中有一个替人取保的就是鼎鼎大名的萧伯纳,法庭书记问萧氏道:“你值得一百镑么?”萧氏含笑答道:“我想我值得那么多哩。”两三个月以前,伦敦海德公园发现一件风流案,他们也喧扰了许久。有一天海德公园的巡警猛然地向园角绿树阴里用低微郑重的声调叫道:“你们犯了法律,到警厅去!”随着他就拘起两个人带到法庭去审问。那两个有一位是五十来岁光景的男子,他的名字叫Sir Basil Thomson,他是一个有封爵的,一个著作者,还是伦敦警察总监!别的那一位是每天晚上在海德公园闲逛的女子中之一。汤姆逊爵士说,他近来正著一本关于犯罪的书,那一晚不过是到哈德公园去搜材料,自己并没有犯罪。那位女子承认得了那位老人五个先令,法官转向汤姆逊爵士说:“你五个先令可以敷衍她,法庭可是非要五镑不可!”汤姆逊请了最著名的律师上诉,但是他终于出了五镑钱。

    6

    英国报纸不载中国事则已,载中国事则尽是些明讥暗讽,遇战争发生,即声声说中国已不能自己理会自己了,非得列强伸手帮助不行;遇群众运动,即指为苏俄共产党所唆使。提到冯玉祥,总暗敲几句,因为他反对外人侵略。提到香港罢工,总责备广东政府不顺他们的手。伦敦《每日电闻》驻北京的通讯员兰敦(Perceval Landon)尤其欢喜说中国坏话。英国一般民众的意见,都是在报纸上得来,所以他们头脑里的中国只是一锅糟。英国政府对待中国的政策,是外面讨好,骨子里援助军阀以延长内乱,抵制苏俄。他们现在不敢用高压手段激动中国民气,因为他们受罢工抵制的损失很不小。专就香港说,去年秋季入口货的价值由11,674,720镑减到5,844,743镑;出口货价值由8,816,357镑减到4,705,176镑。总计要比向来减少一大半。听说香港政府现在已经很难支持,专赖英国政府借款以苟延残喘。如果广东人能够照现在的毅力维持到三年,香港恐怕会还到它五十年前的面目罢!

    《泰晤士报》有一天载惠灵敦在北京和各界讨论庚子赔款用途,中国人士都赞成用在建筑铁路方面,不很有人主张用于教育的。听来真有些奇怪!这是北京军阀官僚作祟,还是英国人的新闻鼓惑?总而言之,中国自己在外国没有通讯社,中国的新闻全靠外国人传到外国去,外交永远难得顺手的。

    7

    欧战结束后,各国都把战争的罪过摆在德国人肩上,凡尔赛会议,列强居然以德国负战争之责,形诸条约明文。近来欧洲舆论逐渐变过方向。他们渐渐觉悟欧战的祸首,不能完全说是德国,而造成战前紧张空气的各国都要分担若干责任,战前欧洲形势好比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德国纵不开衅,战争也是必然的结局。去冬英国著名学者像罗素、萧伯纳、韦尔斯、麦克唐纳数十人公同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就是说德国不应该独负开衅的责任,而《凡尔赛条约》不公平。同时法国学者也有类似的举动。至于欧洲政治家有没有这种觉悟,我们却不敢断定。不过德国现在逐渐恢复起来了,她不受国际联盟限制军备的约束,英法各国总有些不放心,所以去冬德法英比意各国订了《洛卡罗条约》(Locaruo Protocol)主旨就在法撤鲁尔住兵,德承认《凡尔赛条约》所划界线,以后大家互相保障不打仗,都受国际联盟的仲裁。要实行这个条约,德国自然不能不加入国际联盟,她也是一个大国,加入国际联盟,当然要和英法日意占同等位置,要在委员会里占一永久席。

    可是这里狡猾的外交手段就来了。斡旋《洛卡罗条约》的人是英国外交总理张伯伦。《洛卡罗条约》成功,英国人自以为这一次在欧洲外交上做了领袖,欢喜得了不得,于是张伯伦君一跃而为张伯伦爵士。哪一家报纸不拍张伯伦爵士(Sir Chamberlain)的马屁!

    谁知道张伯伦爵士落到法国白利安(Birand)的灵滑的手腕里去了!法国很欢喜德国承认《凡尔赛条约》割地,可是不欢喜德国在国际联盟委员会里占重要位置,所以暗地设法拉波兰、西班牙要求和德国同时得委员会永久席。白利安于是把张伯伦君————那时还是张伯伦君————请到巴黎去,七吹八弄地把张伯伦迷倒了,叫他立约援助波兰、西班牙的要求。双方都严守秘密。到了国际联盟开特别会,筹备盛典,欢迎德国加入的时候,于是波兰的要求提出来了,法国报纸众口一词的赞成波兰的要求。大家都晓得英国外交向来是取联甲抵乙的手段。波兰西班牙以法国援助而得永久席当然以后要处处和法国一鼻孔出气,英国势力当然要减弱。况且德国看法国拉小国来抵制她,也宁愿不加入国际联盟,不愿做人家的傀儡。英国民众报纸家家都说“让德国进来以后,再商议波兰的要求罢!”可是张伯伦已经私同白利安约好了,哑子吃黄连,如何能叫苦?他们无处发气,只在报纸上埋怨白利安是滑头,张伯伦是笨伯。于是张伯伦爵士又一变而为张伯伦先生(Mousieur Chamberlain,依法国人的称呼称他)。

    英姿飒爽的张伯伦爵士哪里能受人这样泼冷水?他于是告奋勇去戴罪立功,到日内瓦再出一回风头。这一次日内瓦的把戏真玩足了。英德利用瑞典叫它反对波兰加入。法国嗾波兰、西班牙要求与德国同时得永久席。意大利嗾布鲁塞尔作同样要求,大家都不肯放松一点。于是德国被选为永久委员的提议就搁起到今年九月再议。最后开会,各国代表都说些维持和平,促进文化,国际亲善的话。法国白利安说得尤其漂亮,————他是最会说漂亮话的————说法国人对德国人多么真心,德国多么伟大,将来谋国际和平,少不得德国鼎力帮助的,如此如彼的说了一大套。德国总理斯特来斯曼于是站起来感谢白利安说,“法国总理向来没有对德国说得这样好呀!”

    8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