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叙事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一节 叙事文的意义

    记述人和物的动作、变化,或事实的推移的现象的文字,称为叙事文。例如:

    宝钗与黛玉回至园中。宝钗因约黛玉往藕香榭去,黛玉因说还要洗澡,便各自散了。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人的动作)

    汽笛曼声的叫了。汽船画圆周,缓缓的靠近埠头去。

    ————《省会》

    (物的变化)

    叙事文原和记事文一样,同是记述事物的文字;不过记事文以记述事物的状态、性质、效用为主;而叙事文以记述事物的动作、变化为主。所以记事文是静的,空间的;叙事文是动的,时间的。例如:

    (一)牵牛花有红的,紫的,颜色虽很美观,但少实用。

    这是述说牵牛花的形状和性质的,是记事文。

    (二)院里的牵牛花,红的,紫的,都很鲜艳地开了。

    这是述说牵牛花的变化的,是叙事文。

    第二节 记事文和叙事文的混合

    文体的分类原只是为说明便利和作者自身态度不同,实际上并没有纯粹属于某种体裁的文字,记事文和叙事文虽因所记述的对象不同而有区别,在一篇关于事物的记述的文字中,总是互相混杂的。例如:“今天开了三朵牵牛花(叙事),一朵是红的,两朵是蓝的(记事)。”如果改成“今天一朵红的和两朵蓝的牵牛花开了”,便是纯粹的叙事文(甲);又若改为“今天开的三朵牵牛花,一朵是红的,两朵是蓝的”,就是纯粹的记事文了(乙)。因为(甲)的目的在使读者知道牵牛花的变化,而(乙)的目的在使读者知道牵牛花的状态。

    总之叙事文和记事文,只是作者依旨趣和记述的对象不同,试将下例玩味其记叙混合的样子,就可更明白了。

    翌晨,玛尔可负了衣包,身体前屈着,跛着脚,行入杜克曼布(叙)。这市在阿根廷共和国的新辟地中算是繁盛的都会(记),玛尔可看去,仍像是回到了可特准、洛赛留、培诺斯爱列斯一样(叙)。依旧都是长而且直的街道,低而白色的家屋。奇异高大的植物,芳香的空气,奇观的光线,澄碧的天空,随处所见,都是意大利所没有的景物(记)。进了街市,那在培诺斯爱列斯曾经验过狂也似的感想,重行袭来。每过一家,总要向门口张望,以为或可以见到母亲。逢到女人,也总要仰视一会,以为或者就是母亲。要想询问别人,可是没有勇气大着胆子叫唤。在门口立着的人们都惊异地向着这衣装褴褛满身尘垢的少年注视。少年想在其中找寻一个亲切的人,发他从胸中轰着的问话。正行走时,忽然见有一旅店(叙),招牌上写有意大利人的姓名。里面有个戴眼镜的男子和两个女人(记)。玛尔可徐徐地走近门口,振起了全勇气问:“美贵耐治先生的家在什么地方?”(叙)

    ————《爱的教育·六千里寻母》

    〔练习〕试将下文的叙事和记事的部份分析出来:

    伊的避暑庄边有一个小小的丘样的土堆,汽船在这前面经过。每逢好天气,伊便走到那里,白装束,披着长的卷螺发,头上戴一顶优美的夏帽子。伊躺在丘上面,用肘弯支拄起来,将衣服安排好许多的襞积,卷螺发的小团子在肩膀周围发着光,而且那一只手,那支着脸的,是耀眼的白。在自己前面伊摊着一本翻开的书;但眼光并不在这里,却狂热的射在水面上。伊这样的等着伊的豪富的高贵的新郎,伊的幻想的目的。只要他在船上,他便应该看出伊在山上的了。他们看见而且感动而且赶到伊这里来,那只是一眨眼间的事。

    ————《疯姑娘》

    第三节 叙事文的要素

    照物理学的说法,一切的现象都含有四个要素:物质、能力、时间、空间。譬如“今天上午八点四十分火车从江湾开出”这一个现象,“火车”是物质,“开出”是能力的作用,“今天上午八点四十分”是时间,“江湾”是地方。叙事文既是记述现象的,所以也有四个要素:(一)现象的主体,(二)现象的演变,(三)现象发生的时间,(四)现象发生的场所。例如:

    那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那边桃花底下一块石头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看。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树上桃花吹下一大斗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花片。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踏践了;只得兜了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花瓣。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这一段叙事文虽然很短,所有的要素都完全了;分列如下:

    (一)主体 宝玉。

    (二)事实 看《会真记》,收拾落花。

    (三)时间 三月中浣某日早饭后。

    (四)场所 沁芳闸桥。

    第四节 叙事文的主想

    叙事文和记事文一样,对于材料须有所选择。选择的标准,除记事文所说的“适切题目”和“注意特色”以外,还因文的目的而定。这个目的在叙事文中就是主想,大体有三类:

    (一)以授与教训为主 例如传记等。

    (二)以授与知识为主 例如历史等。

    (三)以授与趣味为主 例如小说等。

    因了主想的不同,材料选择取舍的标准也就不一样。即如要叙述岳飞的事迹,作第一类的叙事文,应当对于他的家教、性行、轶事、格言等详加叙述,而于他的生卒年月、生的地方、官职、战功等却用不着详说。作第二类的叙事文却恰好相反,生卒年月等应当详尽,家教、轶事等只得省略。至于作第三类的叙事文,不但材料的选择不同,并且叙述的方法也就相异。《少年丛书》中的岳飞是第一类叙法,《宋史》中的岳飞是第二类叙法,《说岳传》中的岳飞是第三类叙法。总括一句,第一类以善为主,第二类以真为主,第三类以美为主。

    自然,这种分类不过是就概括的旨趣说,同一文字有兼两种色彩,或竟兼三种色彩的,不过多少总有所偏重;这偏重的地方,便是一篇文字重要的目的,也就是主想。

    作叙事文的时候,材料搜集好了,就要确定主想。主想一定,然后将材料依主想来选择,与主想有关系的便取,无关系的就舍。但有一点须注意,就是同一材料应当取舍,不是材料本身的重要与否的问题,而是与主想的关系重要与否的问题。

    例如以《夏日游海边记》为题,而主想是“这日很热,到了海边真凉快”,假定全体材料中有下列各项:

    (一)同行某君,他的父亲是个文学家。

    (二)我坐了人力车到火车站。

    (三)在车站买了车票,然后上车。

    (四)火车逢站都停。

    就一般的情形说,这种材料本身实不很重要,而于本文的主想的关系也不深,但如果还有别的材料相关联,因而发生重要关系的时候,却就都有用了。如文章像下面的时候,这种材料就用得着:

    因为太热,并且我是病后,所以坐了人力车到车站(二)。好像我的车慢了,到车站的时候,车已要开,我就急忙买了车票,飞跑上车(三)。这部是慢车,每站都停,车中又热,烦躁极了(四)。同行某君是某文学家的儿子,很有文学趣味,一路和他谈论文学上的事,免了不少的寂寞(一)。

    这样的叙述,所有好像不必要的材料都因了别的材料引到与主想关系重要的地位,就成为有用的了。反之如海边的人口若干,海边的故事、古迹等等,如无别的关联,就不是重要的材料。

    〔练习〕就下列各题作文:

    (1)游西湖记

    (2)诸葛亮(参考《少年丛书》、《平民小丛书》等)

    第五节 叙事文的观察点

    叙事文所叙述的材料,不但是从作者自己经验得来,还有从别人的传说或书籍的记载得来的。材料的来处既然不一,或从甲面说,或从乙面说,当然不能一致。将许多材料连缀成文的时候如果也这样混乱,文章就有头绪不清、不易了解的毛病。即以《三国志》一书而论,关于诸葛亮伐魏的事,有时说“丞相出师”,有时说“诸葛亮入寇”,就各段分开来看,固然没有什么不合的地方。但就作者陈寿一个人的笔下而论,一个是以蜀为主体,一个是以魏为主体,居然有两样的观察点,就未免不当了。叙事文的观察点,就是作者所站的地位,可分为三种。

    (一)居于发动者一边 例如说“丞相出师”,就是以发动者的蜀为观察点的。

    (二)居于受动者一边 例如说“诸葛亮入寇”,就是以受动者的魏为观察点的。

    (三)居于旁观者一边 例如说“诸葛亮出师略魏”,就是以旁观者的地位为观察点的。

    作叙事文须确定一种的观察点,全篇统一,不应摇动。通常的叙事文,以居于旁观者的地位的居多。但在旁观者的地位,作者对于各方面也要保持观察点的一致,不可随意变更。

    (例一)

    杨幺乘舟湖中,兵在楼上发矢石(1),官军仰面攻之,见舟而不见人,因而失败。岳飞下令伐君山的树为巨筏,塞满港汊,又用腐木乱草由上流放下,布置稳当,才和杨幺开战(2)。杨幺船遇了草木,轮不能鼓动,贼奔走港中,又被木筏所拒,因被牛皋捉着,诸贼皆降(3),果然八日就打平了(4)。

    ————《平民小丛书·岳飞》

    这段本是以旁观的地位来记述的,却是观察点变了几次,(1)从杨幺方面,(2)从岳飞方面,(3)再从杨幺方面,(4)又从岳飞方面,逐条错乱,文字使人觉得繁杂不堪。若以杨幺方面为主改成下面的(一),或以岳飞方面为主改成下面的(二),那么文气就一致了。

    (一)杨幺乘舟湖中,兵在楼上发矢石,使官军仰面来攻,见舟不见人,因而致胜。后来又和岳飞打仗,战船遇了岳飞从上流放下来的腐木乱草,轮不能鼓动;奔走港中,又被岳飞伐君山的树所作的巨筏所拒,就被牛皋捉着,部下皆降。

    (二)官军因杨幺乘舟湖中,兵在楼上发矢石,仰面攻之,见舟而不见人,乃失败。岳飞下令伐君山的树为巨筏,塞满港汊,又用腐木乱草由上流放下,布置妥当,才和杨幺开战。草木既遇杨幺的船,使轮不能鼓动,逼之奔港中。而木筏又拒不令进。牛皋就将杨幺捉着,并招降诸贼。果然八日就打平了。

    (例二)

    紫鹃在屋里,不见宝玉言语,知他素有痴病,恐怕一时实在抢白了他,勾起他的旧病,倒也不好了;因站起来,细听了一听,又问道:“是走了还是傻站着呢?有什么又不说?尽着在这里怄人!已经怄死了一个,难道还要怄死一个么!这是何苦呢?”说着,也从宝玉舐破之处往外一张。见宝玉在那里呆听,紫鹃不便再说,回身剪了剪烛花。忽听宝玉叹了一声道:“紫鹃姐姐!你从来不是这样铁心石肠,怎么近来连一句好好儿的话都不和我说了?我固然是个浊物,不配你们理我;但只我有什么不是,只望姐姐说明了,哪怕姐姐一辈子不理我,我死了倒做个明白鬼呀!”紫鹃听了,冷笑道:“二爷就是这个话呀!还有什么?若就是这个话呢,我们姑娘在时,我也跟着听俗了;若是我们有什么不好处呢?我是太太派来的,二爷倒是回太太去。左右我们丫头们,更算不得什么了!”说到这里,那声儿便哽咽起来,说着,又醒鼻涕。宝玉在外知他伤心哭了,便急的跺脚道:“这是怎么说?我的事情。你在这里几个月,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就是别人不肯替我告诉你,难道你还不叫我说,教我憋死了不成!”说着,也呜咽起来了。

    ————《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

    这文中,除末了“宝玉在外,知他伤心哭了,便急的跺脚道:‘这是怎么说?……’说着,也呜咽起来了”一段外,都是从紫鹃方面说的。如果把这段改为:“只听得宝玉在外,好像知他伤心哭了,急的跺脚道:‘这是怎么说……’说着,也呜咽起来了。”那就全体都是从紫鹃方面叙述了。

    (例三)

    从前阿拉伯地方,有一个养骆驼人家的儿子,名叫亚利,因为有要事要和他在斯哀治的父亲接头,骑了骆驼,带了水瓶,附队商出发。一路上队商彼此谈谈说说,亚利却只有自己的骆驼和他做朋友。他恨不得就看见他的父亲。

    热带的太阳,火一样地照着沙漠。遇着难得的有树木和泉水的地方,大家就在此休息,解渴,再把水装满了水瓶,然后出发。夜了就在帐篷中住宿。

    这样到了第四日,正午忽然起了大风,把砂吹得满天,走不来路,大家只得中止进行。后来风息了,砂也不飞了,却是出了一桩极大的困难,原来以前是依着骆驼的足迹走的,经过大风以后,骆驼的足迹如数消灭,方向也认不清楚,大家走来走去,总是找不出路来。这时候水瓶中的水已经完了,没法再得水,大家都弄得没有方法了(以上是从亚利一面说的)。

    天夜了,队商中一人说:“如果明日还不能寻得有水的地方,那么只有把骆驼来杀掉一匹,吃它肚里的水了。”别一个见亚利奔波以后倦睡了,便说:“与其杀别个的骆驼,还是杀那小儿亚利的吧。”这样二人在那里商量(观察点转到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