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念佛金言录》编译序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此《念佛金言录》是编译自日本净土门的另一位祖师一遍上人(一二三九~一二八九)的撰着,一遍上人自己不遗留作品,此《金言录》乃是上人之及门弟子们所留所记而编集的。分为四部分:第一至第三部分原名为《一遍上人语录》,第四部分系汉文体,原名为《播州问答》,与第三部分的内容大同小异,前者纯是一条条的法语,未有体系;而后者是以问答的方式,将其内容组织而成体系化。以上两篇均收录于《大日本佛教全书》第六十六册。

    一遍上人时人称为游行上人,且认为是大势至菩萨的应化,明治天皇敕封为圆照大师。七岁时就学于天台宗继教寺之缘教法师,十岁丧母,痛感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乃乞请出家,于缘教法师之下剃度,法号随缘。生性聪慧,好学不倦,日夜勤笃,不浪费寸阴。可谓玄心独悟,俊气高朗,深明天台六十卷。然而细细思惟,圆顿行门,系缘法界时,不可分别善恶邪正;而我执之心未忘,憎爱嫉妒之念难息,简邪好正,是故或因他人诽谤而生憎,或得大家赞美而庆喜。如此则虽口宣善恶不二、邪正一如之理,而心常背之。深悲凡夫心之卑贱,于是想进一步再以圣教为明镜,以便断除顽劣习性,乃重窥《摩诃止观》,此中所明四种三昧之中,第一「常坐三昧」之下释言:「诸教所赞,多在弥陀,故以西方,而为一准。」第二「常行三昧」之下释言:「若称弥陀,即是称十方佛功德正等,但专以弥陀为法门主;举要言之,步步声声念念,唯在阿弥陀佛。」第三「半行半坐三昧」之下释言:「生安乐国,十地究竟。」第四「非行非坐三昧」之下所释,引用《观音经》「可念弥陀之由」。因此乃舍弃天台之学,而寄心于念佛一行,致信于弥陀一佛。此时法然上人之上足证空上人之高弟圣达和尚正住钖于弘西寺专弘净土之教,劝导往生一行。心中大喜,乃前往拜谒,师事圣达上人,听闻念佛法门,心地豁悟,信知弥陀本愿、释尊付嘱、诸佛证诚,唯在念佛一行;立即舍自力之难行,归他力之易行,因而改法号为「智真」。于圣达上人之门下研究净土教理,先后十二年。三十三岁时安置「二河白道图」,隐居念佛,经三年,有更深的体悟,而写了一首偈颂(十一不二颂):

    十劫正觉众生界一念往生弥陀国

    十一不二证无生国界平等坐大会

    有此领悟之后,便不住一处,出而游行全国,以劝人念佛、一心愿生为其使命。于三十六岁(一说三十七)拜谒熊野之证诚殿(在当时咸谓此是弥陀权化之处,为与众生结广大之缘,乃和光同尘,垂迹于此地。)于此念佛百日,蒙弥陀示现,授予一偈(六十万人颂):

    六字名号一遍法十界依正一遍体

    万行离念一遍证人中上上妙莲华

    并为其开示济度众生的方法而言:

    汝誓愿不可思议,哀愍一切众生故,专劝融通念佛,此是最上善根,慈悲至极。然而或论信不信,或简机非机,此义违佛本愿。当来经道灭尽之众生,如何论信?如何论机?尔时唯有多少任凭口称名号,随声灭除罪障。佛法流布之今时,已是信者少不信者多,广大众生,大多未闻佛法,无善知识随身,孤独卑贱恶癞病人等族有之,何况经道灭尽之时乎?望汝自今以后,智慧门任他,慈悲门自领。不论净秽,不论善恶,不论信疑;总之,不可论心之是非,凡夫之心,善恶共迷,不可作为出离之要道,唯称南无阿弥陀佛,即得往生也。

    经此弥陀开示之后,乃真正彻入本愿的堂奥,领受他力的正旨,而改名为「一遍」。回头重新再阅读善导大师的《观经疏》,觉得一文一句无非都是南无阿弥陀佛的功能,始自〈玄义分〉的「先劝大众发愿归三宝」是南无阿弥陀佛;迄至最后,文文句句皆是名号。

    从此劝人一心凭弥陀,一向称名号,舍掉心中所有观念,所谓舍善恶净秽的顾虑,舍信疑迷悟的执着,舍缁素智愚的分别,心中一切观念皆舍,唯独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欢喜、感恩时是南无阿弥陀佛,悲伤于自己无欢喜无感恩时亦是南无阿弥陀佛;惭愧,忏悔时是南无阿弥陀佛,深耻于自己无惭愧无忏悔时亦是南无阿弥陀佛;心静时是南无阿弥陀佛,心乱时亦是南无阿弥陀佛。

    不论善恶、罪福,不论智愚、迷悟,不论净秽、信疑,不论时处、诸缘,不论十方、三世,轻松自在,天真烂熳,以称名号。

    诚然,愿生彼国者,应知名号即信心,信心即称名,称名即往生。名号中一切具足,凡夫虚妄,一切不具,故善导大师云:「纵发清心,犹如画水。」因此唯有念佛,道绰禅师对念佛有「现当二世、始终两益」的开示,善导大师亦有「念佛三缘」(亲缘、近缘、增上缘)之说,亦有「念佛四德」(赞佛、忏悔、发愿回向,庄严净土)之论,并有「念佛五誉」(好人、妙好人、上上人、希有人、最胜人)之赞,及显明「念佛五增上缘」(灭罪、护念、见佛、摄生、证生)之益。故《观经疏》的结论,废定废散,舍机舍法,独举「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旗帜,朗然地显示信心在于名号本身,若知「但能一向,必得往生」,信心自然在于其中。若论弥陀之恩,固然粉身碎骨亦丝毫未足酬报,何况凡夫亦无真正粉身碎骨报佛恩之心;那将如何?曰:「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感恩报德时,赞美欢唱时,悲时喜时,清净时妄想时,三思百想,千言万语,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何况既已机法一体,说信心说报恩,即是义子,古人云:「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然作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此,着不得一丝感激之念;如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是路人,便是市道矣!」故善导大师所言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之「一向专称」,实含有深义。一遍上人最初写一首和歌表达自己的体悟:

    称念者无佛亦无我

    南无阿弥陀佛之声而已

    觉得不足以显明本愿深义,乃重写为:

    称念者无佛亦无我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方始满意。

    善导大师之《观经疏》有二眼目: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前者为开宗明义,后者为指归、结论;首尾呼应,始终一贯。亦即一切善恶凡夫之得生极乐世界,都必需乘托弥陀大愿业力之救度;然而一切善恶凡夫之中,有智愚、迷悟、信疑等千差万别之芸芸众生,如何乘?如何平等往生?此善导大师之结论很简洁扼要而鲜明的解释说:「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但能「一向专称」即是「乘」,信心、报恩,自在其中,必得往生。善导大师以此「一向专称」之文总结《观经》。

    法然上人开示「上来虽说...」之文,而言:「一切善恶凡夫,依口称念佛,往生无漏报土,是弥陀化身之善导和尚所解释也。」

    又,弥三郎赖纲问往生之道于法然上人,上人阐述本愿救度之后,将「上来...」之文诵两遍,然后说:「往生与否,在汝之心;一向念佛者,往生无疑。」

    此「一向」是指「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之意。

    故《往生礼赞》云:「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而《观经疏》之〈二乘门〉亦云:「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又云:「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又《往生礼赞》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又于《观念法门》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此之「称我名字」与「乘我愿力」,意义相同:「称我名字」即是「乘我愿力」,欲「乘我愿力」者,但一向「称我名字」也。

    法然上人常向大众所说的一句话便是《观经》〈流通分〉之文:「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并说:「闻名不信如未闻,信而不称如不信,唯应常称弥陀名。」此即是传承自善导大师所言「一向专称」之文意。

    法然上人对念佛有「胜」、「易」二义的开示:

    胜:体外无名,名外无体。

    万善妙体,即名号六字;恒沙功德,备口称一行。

    大愿业力所构出,令万德让与行者;

    他力难思巧方便,使一称超过众善。

    知识广赞,猛火为清凉;善友教称,金莲如杲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