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非古复古与科学精神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也凌云无碍。

    这首诗如果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它是作者感情底自然流露。作者对于物质文明所给我们的享受之神往,以及他坐飞机时得意忘形的快乐,都闪耀于字里行间。唯其如此,我们可以安心把它看做作者衷心的自白:“我今不修不炼,也凌云无碍。”不修不炼?胡先生似乎忘记了意大利十六世纪有一个凌迈千古的艺术家达•文奇(Da Vinci)曾经为了飞行的梦想牺牲了毕生的金钱和精力,牺牲了多少可能的图画和雕刻底杰作以至于几乎危害及他当代第一画家底地位,并且,有一次,几乎送掉他底生命!而在达•文奇之后,又经过多少创造的天才重覆他那百折不回的经验,直到现代美国底莱特(Wright)243我们才得享受其果!

    第三,缺乏理想,也就是缺乏鸟瞰的目光,广博的兴趣,以致把学术看作许多不相联属的断片,而养成一种狭隘,褊窄,互相歧视互相排挤的风气。本来现代学术发达到一个这样的程度,一个人势难全揽。为了研究的方便,分科以期达到专精是必需的。但这只是为要获得一个更大的综合的效果,是一种手段。并非说学术应该是支离破碎,甚或要互相轻蔑的。虽然学术底繁复现状已经使历史上那些全面发展的大哲如孔、庄、墨、柏拉图、阿里士多德以及达•文奇、笛卡儿、牛顿、哥德等(他们底精神和思想都是后代数百年甚或数千年底食粮的)仿佛不可能,————可是现代的一个普恩迦赫,一个爱因斯坦,一个梵乐希,他们底贡献,或者最低限度他们底修养,都不限于他们底专长。梵氏是现代欧洲最大的诗人,但普氏那被数学界公认为“数学论证法底真正灵魂”(参看德国怀勒著:《数学和自然科学底哲学》(H. Weyle: Philosophie der Mathematik und Naturwissenschaft, P. 270)的“循环论法”(Raisonnement par récurrence)却得自他底暗示;反之,当我读普氏底科学论文的时候,除了不断地惊异他对于文艺底理解外,有些句子几乎使我疑心是梵氏底诗底前身。至于爱因斯坦,许多人都知道他同时很懂得音乐,而不知道,“他对于诗的认识,”梵乐希对我说,“比现代许多诗人还要深刻。”这种情形并不限于一些超越的天才。我在欧洲留学的时候,使我在文学尤其是图画音乐底欣赏上收切磋之效的,并不限于一些文学院的同学;反之,提起我对于科学理论的兴趣的也不一定是理学院的学生。这和我国底情形刚好成一个对照。大体说来,我国底文科学生不独对于科学表示厌恶,就是对于音乐图画雕刻一类的姊妹艺术也很少感兴趣;在另一方面呢,一个自命为心理学家或生物学家的可以毫不愧赧地质问外国文学系底“欧洲名著选读”一类的课程有什么用处,一个自命为经济学家的把研究文学的人看作废物,而————尤可笑的————一个靠几篇投机的政论文章升官的公开对学生骂文学误国(我国近年来的教育政策如考送留学生等似乎也有这种倾向,而忘了百年树人的大计):重此轻彼,入主出奴,成了学术界一种普遍的风气。所以你试和我国一些专家谈话,除了他们底本行而外,你有时疑心他们是些未发育得完全的中学生。这有什么奇怪?他们其他各方面的智识,从离开中学后恐怕就没有受过培植和发展。不过恕我不恭,就是他们底专门学识,我也要疑心不会精到什么了不得的程度。因为,哥德说得好,“一个人不通外国语,他对于本国文字只能懂得一半”;同样,一个研究学术的人,我也敢断定,如果视野不超出自己的门槛,他底造就也决不会优越,为的是缺乏比较,切磋,而尤其是,缺乏整个心灵底陶养,忽略了学术底连贯性和完整性,譬如治病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忘记了它底基本脉理,作全盘的筹算和调整之故。

    学术上的超然性和理想的头脑底关系既如上述,它和实验精神底关系又如何呢?

    虽然真正的实验科学到了十六世纪的伽利略手上才奠基,虽然实验方法底理论也到了同世纪的法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244才发挥得尽致,那十三世纪的怪和尚罗觉•培根(Roger Bacon)245已经可以说彻底了解科学实验底性质及其重要。他说:“只有两条路可以达到认识:实验和推论。单是推论可以令人同意;但它不能令人悦服,它不一定能够常常排除怀疑。”既然科学精神是对于宇宙现象的超利害的好奇心,就是说,对于事物真相或关系的寻根究底,那么,除非我们底心灵从观察现在所构成的法则或假设经过缜密忠实的试验底证明,我们底好奇心决不会满足是很显然的。

    不过为要澈底了解这种关系,我们不妨进一步分析实验精神必具的条件。我以为:

    第一,要有真科学实验的可能,我们须有心灵上的自由。我所谓心灵上的自由,就是无论对于任何问题,任何原理,都要不囿于成见,不惑于权威,不盲从,不迷信,而一以躬自耐心精细检讨得来的认识为依皈。这品质虽似很普遍,其实并不如我们所想像的那么容易碰见。因为大概由于一种天生的惰性,大多数人对于实验,即使是轻而易举的,也雅不愿为,伽利略在比沙斜塔246所做的坠物实验便是最典型的例。他底《对话录》(Dialogues)里更有许多可以启迪我们的例,譬如这段:

    司蒲里素士(Simplicius,《对话录》中一个人物)说,“一个从桅杆顶掷下来的球直落在桅脚,如果船是停着的;落在桅后,如果船是行着的。”

    ————“你曾经试验过么?”沙尔韦亚提(Salviati即伽利略)说。

    ————“我并没试验过,但我相信那些传述它的作者。”

    ————“你自己就是这些作家并没有试验过而只述说他们底传闻的证据;无论如何,他们只倚赖他们底前辈是无疑的,因为谁只要试验便会发见其结果刚相反。”

    在另一段《对话录》里他又说:

    我不得不奇怪为什么沙尔提(Sarti,《对话录》里另一个人物)坚持要引经据典来对我证明我立刻可以由实验证明的东西。

    “引经据典来证明我们可以立刻由实验证明的东西”,可谓一语道破人类一般的通病,而这通病在我们中国人身上却因我上文所说的由过度的功利主义产生出来的倚赖性而加强。所以再没有比对于我们这民族,经典更有力量的;也没有比我们这民族更厌恶实验的。在从前,孔孟之道是天经地义;现在呢,孔家店打倒了,其实只是换了招牌,因为许多不容人怀疑不容人讨论的“放诸四海而准”的神道又代之而兴:马克思,实用主义,或干脆只是红须绿眼底一切(全盘西化)……看你所奉的是什么神明。

    第二,须有坚定的信仰。这似乎和前条相矛盾。其实不然。心灵上的自由底反面是迷信而非信仰。迷信是基于愚昧的盲目的崇奉与服从,信仰却是经过清明的理智滤过的自觉的操守;前者是对于已成的偶像的死抱,后者却是对于崇高的有时遥远的理想不顾一切的追求。一九三〇(或三一)年,爱因斯坦在巴黎大学演说他那时新发见的原理,末了说,因为目前实验的工具还未够完备,恐怕须二百年后始能证实。散会后他对梵乐希说,“这原理底目的实在不亚于要恢复宇宙底影像;是一种信仰的行为”(Ce n’est rien moins qu’une restitution de l’image de l’univers; C’est un acte de foi.)。就是这信仰支持那些“不顾利害的疯子”,像普恩迦赫所说的,“他们死于贫乏,他们从不想到实用,可是他们底向导决非他们底怪脾气”。就是这信仰使一个达•文奇,以及他底继起人,不惜牺牲毕生的金钱,天才,甚至性命去实现他们底飞行的理想。也就是这信仰使一个意大利数学家竭毕生的精力去穷圆周率底究竟。我们呢,正如我们不知有学术上的超然性和无私性,我们也很难得有真正的信仰。我们不流于浅薄的怀疑主义,便流于盲目的迷信————“有如大海上的漂橹,没有丝毫的维系,却什么都可以牵动。”一般人所以能够同时信一个以上的宗教,便是因为他们底动机完全是功利的,希望同时得到各种神底祝福,避免任何神祇底谴责,把狡兔三窟的兽智应用到宗教上:正是缺乏信仰的明证。也就是为了这缘故,同是一样的试飞,人家在一个达•文奇后还有无数的达•文奇继起以抵于成,我们则继承墨子的只有一个王莽,以后便寂然无闻了。

    第三,必须有对于事实的尊敬或知识上的谦逊,这也是蕴涵在学术上的客观性里的。所谓知识上的谦逊,就是只求真理————或真理底可能————之所在,不问出处:不排斥古因为它是古,不崇拜新因为它是新;不因为局部的谬误而遽要全部推翻,也不因为一时的失败而妄断它将永被毁弃;不因为友而全是,也不因为仇而全非。至于造成学阀,排除异己,那更不在话下了。面对着一件事实,一个观念,或一种学说,如果我们不同意而又不发生兴趣,不妨暂时存疑;如果兴趣浓厚呢,就搁下自己的意见去研究它底究竟。因为真理底探讨比射击还要精微;必须有自由的心灵和平静的胸襟才能瞄准。若口说整理,而心存“捉鬼”(胡适之先生自己解释整理国故的动机),根本上已失掉心灵底均衡,怎么会获得准确的积极的结果?即以巴黎大学赠刘君理科博士一事而论,我们亦正可以看出人家底智识上的虚心:巴黎大学那些科学界底权威并不因为他底论文底根据是东方一个老大弱国几千年前的八卦而拒绝它。我相信,如果刘君真能运用现代的术语和数学的公式去说明他底推算,言之有故,持之成理,我相信那些科学家们必定用极大的好奇心去倾听这从辽远的东方底辽远过去带来的新行星底消息。我觉得单是这点就已经值得我们反省和效法,即使刘君底推算终被实验证明是错误的,————这在科学界是常有的事。有煊赫一时而终归寂灭的:康德在他底《纯理性批判》底序里歌颂为十八世纪最大发明之一的“火质”说(Phlogiston)固早已奄然熄灭,曾经弥漫科学界底空间的“以太”在新物理学中亦已复归乌有。有本身错误而引起准确甚或超卓的结果的,譬如旧物理学的“绝对速度”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Michelson)247及莫莱(Morley)248都曾施行实验,以期加以证实,但结果总是消极的。可是这“绝对速度不可认识”的消极论却给爱因斯坦底相对论一个基本原则。有原则本身准确而所根据的假设误错的,如法国卡尔诺(Carnot)249那根据“热底性质”说而立的有名的热力学定律。当人们发觉热并非不灭,不过可以变为功(Work)的时候,大家完全抛弃它。可是德国底克劳素士(Clausius)250来了,删除它那错误的枝节而确定了它所含的基本真理,结果便是现在热力学第二定律,亦称为卡氏定律或卡克二氏定律。也有从准确的实验作错误的解释的,如意大利底伽尔凡尼(Galvani)251看见新宰的蛙肌肉收缩而想到受电关系。施行许多次实验之后,他把解释建立在“动物电”底假设上。到了伏打(Volta)252,才把它修正而成立了“金属接触电”底假说。又如马尔萨斯人口论,现在大家都知道大部分是错误的,但达尔文底天择说却从它那里得了不少的启示。这都是可以令我们深思的。

    以上三项,原是一事底不同的角度,不过为要得到比较澈底的认识,所以勉强分析出来。它们之间的互相重叠和错综是不可免的。譬如梵乐希是无神论者,甚或是反宗教者;但在上文所引的“没有宗教,科学也许不会存在……”一句断想里,他却明白承认宗教底重要。这不独可以证明他心灵上极大的自由,不囿于一己的信仰;也可以证明他底知识上的虚心,在他自己认为真理的事实面前低头。相反的例子,便是我们底胡适之先生那经过北平协和医院屡割而不断根的痔疮虽然被中医治好,却依然大声疾呼去诋毁中医推崇西医。推崇西医,这并不错,因为无论如何,我们总得承认西医在整体上是比较进步的,已经成为一种近代的科学。但是为什么否认一件他自己刚才身受的好处,他亲自体验和证明的事实呢?为什么一件这么雄辩的事实竟不能引起他底好奇心呢?

    普恩迦赫论科学方法,以为在于事实底选择:在原则未确定之前,应该选择那合规律的;“但一到那条定律已经澈底证实,再无疑义的时候,那些完全符合这定律的事实便立刻变为无味的,因为它再不能教我们什么新的东西。那时候例外便变为重要了。”这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科学家对于新事实新现象之重视;我们可以想像,当一个新现象出现于他底视野的时候,他要怎样地凝神注视,倾耳谛听,希望它第二次出现,像罗塞蒂(D. G. Rossetti)253《商籁》里的母亲一样:

    母亲将不转身,当她以为听见

    她底婴儿第一次发音清晰,

    只带着欣悦斜睨的眼睛,屏息

    默坐,张大耳朵和嘴唇,切盼

    他再唤她一声……

    胡适之先生却傲岸地抹煞一个在他自己身上证实的经验;不独抹煞,并且引以为荣。他这种态度,我们除了不胜赞叹他那殉道者————不,他还没有那么澈底,————传道者底热忱外,不得不承认他比那些否认伽利略在斜塔所施行的坠物实验的人更顽固,因为他们只目睹,他却身受。他这种态度,对西医是迷信,对中医是傲慢,一句话说罢,完全是反科学的,反实验精神的。

    欧洲近代史告诉我们,一切学术底进展,全在于理想和经验之互相推进,有如心脏底张翕运动(Diastole and systole):或理想先导,或经验在前。理想利用经验为根据树立进一步的理论,实验又把这理论实现出来成为具体的经验,以待理论作进一步的推算。没有理论领导,经验将永远停留在粗野鄙陋的状况里;没有经验扶持,理论又容易流于枯瘠和贫乏,不会有蓬勃的发展和丰盛的收获,————所以科学底应用,只要不当作目的而当作一种大规模试验,不独有利也是必需的。————古希腊视数学为纯理智的观照底对象,竟把那后来证实为科学中最丰饶的部分变成荒田。反之,自从笛卡尔、牛顿把数学应用到物理学上,尤其是自从数学物理和实验物理分道扬镳以求更密切的合作之后,科学遂获得空前飞跃的进步。我上面所说的迈克尔逊、莫莱根据旧物理学底假设作实验,由那实验遂产生那使宇宙又一度改观的相对论,便是最显赫的例。

    可怜我们中国,急功近利的倾向(因为只求满足目前的需要和应付燃眉之急)所产生的惰性和缺乏分析的头脑既不能给我们一个严密的思想法则:数学和逻辑;士大夫底骄傲又阻止他们去和任何运用四肢的技术————实际经验————接触,以致我们底学和术始终没有联成一气,而只有模糊笼统的纸上谈兵的学,和墨守成法的莫名其妙的术。唯独医药一门,因为关系于一个更迫切的现实,理论和实习还或断或续地相辅而行。虽然限于一般学术水准,始终没有发展成科学;这几千年来所积蓄的经验,那些慢慢地在摸索中淘汰掉错误所剩下来的经验(因为,我们不能否认,旧医对病理的解释尽管不合理,治病却往往有惊人的效验)却不失为一个科学原料底无尽藏的富源,有待于我们那些受过新训练的医学专家之抉择,整理,吸收或发扬。————那发明牛痘的剑纳(Jenner)254,我们知道,亦不过把英国乡间流行的旧方加以整理和宣扬而已。————如果我们想对世界科学有特殊的贡献,医药学恐怕要占首席。

    不幸我们研习西医已不下数十年,除了少数在世界医学上有特殊的贡献,值得我们特别致敬而外,只造成一批一批的职业医师和配药师,只取得其术而忽略了人家底治学方法和精神————更毋论把这方法和精神应用到那些已往的富于前途的经验了。对于我们原有的成绩,我们底西医们大多数不是仇视,就是轻蔑,或者最低限度也持淡漠的态度。于是像我们底艺术珍品多数流到外国一样,那整理,发扬,或吸收我们原有医学的荣誉,我们不得不坐视落于我们东邻甚或西洋人之手。————譬如前几年我们一本针灸学译成法文,便引起法国医学界热烈的讨论。而东洋人对世界医药学的贡献,我相信至少一半是盗取我国底成方而加以研究和整理的。————直到最近,我们有不少的药品经过外国人底研究和提炼,功效卓著于全世界,我们才有少数人开首在这方面试探。“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但愿那些可尊敬的工作者带给他们底工作以极端的忍耐,精细,和虚心(因为要发见一种新元素也是极困难的事),我们底医药界将会放出灿烂的光华,是可以预期的。

    二十世纪科学底大转变,虽决定于两个至今还未能融洽无间的基本原理————相对论和量子论,————一部分却滥觞于普恩迦赫底科学的理论和榜样。他把科学底研究对象,从那一无装点的,完全在我们心外的世界引到那外在世界在我们心灵里所产生的感觉,或者,较准确点,引到我们底心灵和外界接触所产生的关系上。他说:

    人类底智慧自以为在大自然里所发见的和谐是否离开这智慧而存在呢?决不。一个完全离开那构想它,看见它或感到它的心灵而独立的实体是不可能的事。一个那么外在的世界,即使存在,对于我们也是无从接触的。我们之所谓“客观的实体”,严格地说,只是那对于几个思维的人是共通的,并且或许对一般人也是共通的;这共通的部分,我们就会知道,只能是那由数学法则表现的和谐。

    换句话说,科学世界底客观的实体不在外面的世界也不在我们底心内,而在两者底联系中。科学家对于他自己的心灵————那量度和调整的工具和条件————认识得愈清楚,他对于自然的认识也愈客观。现代法国数理哲学家白洪树微克(L. Brunschvicg)255曾经打过一个妙喻:有一群小孩,如果你要其中一个数在座的人数,他常常会忘了把自己数进去,差不多每次你都得提醒他,为的是那时候他是那数数目的心灵,而忘了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十九世纪以前的科学就等于那忘了数自己的小孩,而现代的科学却是那被提醒了他自己的存在的。所以在爱因斯坦底宇宙底和谐里,绝对的唯心论和绝对的唯物论都被超过了,因为在那里面“物”和“心”不但互相和解了,并且团结了。

    不独相对论底宇宙是这样,就是在量子论底对象————那无限小的宇宙————里也有类似的情形。在那里,实验底技术进步到一个这样的程度,以致空间这概念再不能和平常一样简单,我们再不能不把观察这件事实所引进那被观察者的东西计算在内了。那始创波动力学的法国物理学家德•布洛义(De Broglie)256底《现代物理学里的决定论和因果论》(Déterminisme et causalité dans la physique contem poraine)有一段话很可以帮助我们明白这点:

    把一种确定的能量加给微粒是唯一可以应用“能量不灭律”的方法;把一种位置加给它们是唯一可以清清楚楚地拟想它们的方法。不幸这两个“相成”(Complémentaires)的观点在大规模里可以相容,一到原子底规模便不行了……我们还要注意一点。当我们与发生关系的不是一个独自在一定的力场里移动的微粒而是一群互相排挤的微粒时,波浪底象征性更加明显了,因为我们再不能把波浪当作在普通的空间传播了;那传播应该被想像为在一个性质抽象的“空间形势”(Configuration)里施行。这波浪象征地代表那从观察所供给的原始状态出发的概然性底进化。

    从这段文章看来,观察的心灵所占的地位以及波浪————量子论对于电子最新的解说————底抽象性和不决定性是很显著的。无怪乎拼命抓住十九世纪科学底破片来支持他们观念上的唯物论者大喊“科学的反动与迷误”,“现代的科学家已不能把握其本身底发展”……了。在纯粹观念的范围里,也许还有人以为有讨论的余地,真正的科学家却绝对不理会这个,因为他们有实验做他们底确切不移的瞄准器;只要实验证明他们底原则或假设比以前的学说准确,而且暂时没有比它更准确的原则,他们便可以暂时安心停留在这原则或假设上。而事实是,最难得也最主要的是,正如相对论应用到天文底测验比牛顿旧说更准确一样,波浪应用到力学(所谓波浪力学)也比旧力学获得更准确的效果。

    相信认识底终极性(finality),以为世界上确有亘古不移的绝对真理的人自然要摇头叹息,但科学家以及那些目光远大的哲学家却早已放弃这奢望了。他们毫不含糊地承认我们“感觉底门槛”,超过这门槛我们底认识是去不了的。即使我们获得那最谨严的真理,————谨严到不容有否定底存在的,————也没有什么可以保证它们完全符合事物底本性和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必然性。它只说明我们所不能超过的界限而已。我们所历的经验会另有一番解释,而且会比较更准确,如果我们赋有,譬如说,鹰底视力,狗底嗅觉,蚂蚁底感觉,以及和这些感官底敏锐成正比例的智力。而这在目前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或者就是为什么许多大哲,在他们知识底尽头,总多少达到我上面所说的深刻的怀疑主义。集当时学术底大成,思想和行为都树立人伦最高的模范的孔子毫无掩饰地承认“未知生,焉知死”;从书本和自己的心里看透了人性的大思想家蒙田只得到“我懂得什么?”底结论;自然科学底创立者伽利略末了还不得不承认他站在“不可知”底门外;就是那对科学有多方面卓越的贡献的牛顿也承认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只等于在大自然沙滩上拾到一个贝壳。大约十几年前,爱因斯坦在纽约,报界记者问他相对论是不是最后的真理,答道:“不知道。但有一事我可以确定的,如果二百年后相对论还被人接受,德国人将抢着把我当德国人看,要是否认呢,他们就会说,‘这不过是一个犹太人而已’。”这话虽分明是对那日耳曼人底狂妄之揶揄,却也隐含着几分那深刻的,我也可以称之为澈悟的怀疑主义。而最富于意义的,最能使我们发深省的,就是十九世纪底科学家,《天演论》底作者赫胥黎,当英国底科学杂志《自然》求他为创刊号写一篇文章作发刊词,他只把哥德那篇散文诗《自然》(Die Natur)译出来,并加以按语,大意说:“这篇《自然》是哥德年青的作品,写了若干年了。可是我觉得不独哥德本人在自然科学这方面的探讨赶不上它,就是未来自然科学底造诣也不能超出它底藩篱。所以我以为再没有比这篇短文更适于做一个题名《自然》的科学杂志底发刊词了。”而这篇散文诗,我们知道,从头到尾都是歌颂自然底不可思议的(参看拙译西洋诗集《一切的峰顶》一六至二一页257,商务版)。

    然而人类底光荣,人类灵魂底特征,就是明知其不可思议而偏要思议,所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不可思议”就是我们认识底理想界限,向着这界限我们要用无限的忍耐与弘毅,不断的努力与创造,从各方面————文艺在想像方面,科学和哲学在理智方面,政治经济在人事方面————去展拓我们认识底领域,增加我们意识底清明的。

    民国三十年三月四日于嘉陵江畔。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