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 相见欢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表姐。”

    “嗳,表姐。”

    两人同年,相差的月份又少,所以客气,互相称表姐。

    女儿回娘家,也上前叫声“表姑。”

    荀太太忙笑应道:“嗳,苑梅。”荀太太到上海来了发胖了,织锦缎丝棉袍穿在身上一匝一匝的,像盘着条彩鳞大蟒蛇;两手交握着,走路略向两边一歪一歪,换了别人就是鹅行鸭步,是她,就是个鸳鸯。她梳髻,漆黑的头发生得稍低,浓重的长眉,双眼皮,鹅蛋脸红红的,像咸鸭蛋壳里透出蛋黄的红影子。

    问了好,伍太太又道:“绍甫好?祖志祖怡有信来?”

    他们有一儿一女在北京,只带了个小儿子到上海来。

    荀太太也问苑梅的弟妹可有信来,都在美国留学。他们父亲也不在上海。战后香港畸形繁荣,因为闹共产党,敏感的商人都往香港发展,伍先生的企业公司也搬了去了。政治地缘的分居,对于旧式婚姻夫妇不睦的是一种便利,正如战时重庆与沦陷区。他带了别的女人去的————是他的女秘书,跟了他了,儿子都有了————荀太太就没提起他。

    新近他们女婿也出国深造了,所以苑梅回来多住些时,陪陪母亲。丈夫弟妹全都走了,她不免有落寞之感。这些年轻人本来就不爱说话————五○年代“沉默的一代”的先驱。所以荀太太除了笑问一声“子范好?”也不去找话跟她说。

    表姊妹俩一坐下来就来不及的唧唧哝哝,吃吃笑着,因为小时候惯常这样,出了嫁更不得不小声说话,搬是非的人多。直到现在伍太太一个人住着偌大房子,也还是像惟恐隔墙有耳。

    “表姐新烫了头发。”荀太太的一口京片子还是那么清脆,更增加了少女时代的幻觉。

    “看这些白头发。”伍太太有点不好意思似的噗嗤一笑,别过头去抚着脑后的短鬈发。

    “我也有呵,表姐!”

    “不看见嚜!”伍太太戴眼镜,凑近前来细看。

    “我也不看见嚜!”

    两人互相检验,像在头上捉虱子,偶尔有一两次发现一根半根,轻轻的一声尖叫:“别动!”然后嗤笑着仔细拨开拔去。荀太太慢吞吞的,她习惯了做什么都特别慢,出于自卫。如果很快的把你名下的家务做完了,就又有别的派下来,再不然就给人看见你闲坐着。

    伍太太笑道:“看我这头发稀了,从前嫌太多,打根大辫子那么粗,蠢相。想剪掉一股子,说不能剪,剪了头发要生气的,会掉光了。”

    伍太太从前是个丑小鸭,遗传的近视眼————苑梅就不肯戴眼镜。现在的人戴不戴还没关系,眼镜与前刘海势不两立,从前兴来兴去都是人字式两撇刘海,一字式盖过眉毛的刘海,歪桃刘海,横云度岭式的横刘海。“丰容盛鬋,”架上副小圆眼镜就傻头傻脑的。

    荀太太笑道:“那阵子兴松辫子,前头不知怎么挑散了卷着披着,三舅奶奶家有个走梳头的会梳,那天我去刚巧赶上了,给梳辫子,第二天到田家吃喜酒。回来只好趴在桌上睡了一晚上,没上床,不然头发乱了,白梳了。”

    也是西方的影响,不过当时剪发烫发是不可想像的事,要把直头发梳成鬈发堆在额上,确实不容易。辫根也不扎紧了,盖住一部份颈项与耳朵。其实在民初有些女学生女教师之间已经流行了,青楼中人也有模仿的。她们是家里守旧,只在香烟画片上看见过。

    “在田家吃喜酒,你说老想打呵欠,憋得眼泪都出来了。笑死了!”伍太太说。

    苑梅在一旁微笑听着,像听讲古一样。

    伍太太又道:“我也想把头发留长了梳头。”

    荀太太笑道:“梳头要有个老妈子会梳就好了。自己梳,胳膊老这么举着往后别着,疼!我这肩膀,本来就筋骨疼,在他们家抬箱子抬的,扭了肩膀。”说着声音一低,凑近前来,就像还有被人偷听了去的危险。

    “嗳,‘大少奶奶帮着抬,’”伍太太皱着眉笑,学着荀老太太轻描淡写若无其事的口吻。

    “可不是。看这肩膀————都塌了!”把一只肩膀送上去给她看。原是“美人肩”————削肩,不过做惯粗活,肌肉发达,倒像当时正流行的坡斜的肩垫,位置特低。内伤是看不出来,发得厉害的时候就去找推拿的。

    “也只有他们家————!”伍太太龇牙咧嘴做了个鬼脸。

    “他们荀家就是这样。”荀太太眼睁睁望着她微笑,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就仿佛是第一次告诉她这秘密。

    “做饭也是大少奶奶,‘大少奶奶做的菜好嚜!’”

    “谁会?说‘看看就会了。’”又像是第一次含笑低声吐露:“做得不对,骂!”

    “你没来是谁做?”

    荀太太收了笑容,声音重浊起来。“还不就是老李。”是个女佣,没有厨子————贫穷的征象。

    两人都沉默了一会。

    女佣泡了茶来。

    “表姐抽烟。”

    伍太太自己不吸。荀太太曾经解释过,是“坐马子薰得慌,”才抽上的。当然那是嫁到北京以后,没有抽水马桶。

    荀太太点上烟,下颏一扬道:“我就恨他们家客厅那红木家具,都是些爪子————”开始是撒娇抱怨的口吻,腻声拖得老长,“爪子还非得擦亮它,蹲在地下擦皮鞋似的,一个得擦半天。”显然有一次来了客不及走避,蹲着或是爬在地下被人看见了。说到这里声音里有极深的羞窘与一种污秽的感觉。

    “嗳,北京都兴有那么一套家具,摆的都是古董。”

    “他们家那些臭规矩!”

    “你们老太太,对我大概算是了不得了,我去了总是在你屋里,叫你陪着我。开饭也在你屋里,你一个人陪着吃。有时候绍甫进来一会子又出去了,倔倔的。”

    她们俩都笑了。那时候伍太太还没出嫁,跟着哥哥嫂子到北京去玩,到荀家去看她。绍甫是已经见过的,新娘子回门的时候一同到上海去过,黑黑的小胖子,长得楞头楞脑,还很自负,脾气挺大。伍太太实在替她不平。这么些亲戚故旧,偏把她给了荀家。直到现在,苑梅有一次背后说她的脸还是漂亮,伍太太还气愤愤的说:“你没看见她从前眼睛多么亮,还有种调皮的神气。一嫁过去眼睛都呆了。整个一个人呆了。”说着眼圈一红,嗓子都硬了。

    荀太太探身去弹烟灰,若有所思,侧过一只脚,注视着脚上的杏黄皮鞋,男式系鞋带,鞋面上有几条细白痕子。“猫抓的,”她微笑着解释,一半自言自语。“搁在床底下,房东太太的猫进来了。”

    吸了口烟,因又笑道:“我们老太爷死的时候,叫我们给他穿衣裳。”她只加深了嘴角的笑意,代表扮鬼脸。“她怕,”她轻声说。当然还是指她婆婆。

    老伴一断气就碰都不敢碰。他们家规矩这么大,公公媳妇赤身露体的,这倒又不忌讳了?伍太太带笑攒眉咕哝了一声:“那还要替他抹身?”

    “杠房的人给抹身,我们就光给穿衬里衣裳。寿衣还没做,打绍甫,怪他不早提着点。”又悄悄的笑道:“我不知道,我跟二少奶奶到瑞蚨祥去买衣料做寿衣,回来绍甫也没告诉我。”

    “绍甫就是这样。”伍太太微笑着,说了之后沉默片刻,又笑道:“绍甫现在好多了。”

    荀太太先没接口,顿了顿方笑道:“绍甫我就恨他那时候日本人来————”他在南京故宫博物院做事,打起仗来跟着撤退,她正带着孩子们回娘家,在上海。“他把他们的古董都装箱子带走了,把我的东西全丢了。我的相片全丢了,还有衣裳,皮子,都没了。”

    “嗳,从前的相片就是这样,丢了就没了。”伍太太虽然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漂亮过,也能了解美人迟暮的心情。

    “可不是,丢了就没了。”

    她带着三个孩子回北京去。重庆生活程度高,小公务员无法接家眷,抗战八年,胜利后等船又等了一年。那时候他不知怎么又闹意见赌气不干了,幸而有个朋友替他在上海一个大学图书馆找了个事,他回北京去接了她出来。

    她跟伍太太也是久别重逢。伍太太现在又是一个人,十分清闲,常找她来,其实还可以找得勤些,住得又近。但是打电话去,荀太太在电话上总有点模糊,说什么都含笑答应着,使人不大确定她听明白了没有。派人送信,又要她给钱。她不愿让底下人看不起她穷亲戚,总是给得太多。寄信去吧,又有点不甘心,好容易又都住上海了,还要写信。这次收到回信,信封上多贴了一张邮票。伍太太有啼笑皆非之感。她连邮局也要给双倍。

    先在虹口租了间房,有老鼠,把祖铭的手指头都咬破了。米面口袋都得悬空吊着,不然给咬了个窟窿,全漏光了。

    “现在搬的这地方好,”荀太太常说。

    上次苑梅到同学家去,伍太太叫她顺便弯到荀家去送个信,也是免得让荀太太又给酒钱。是个阴暗的老洋房,他们住在二楼近楼梯口,四方的房间,不大,一只两屉桌,一只五斗橱,隔开一张双人木床与小铁床。锅镬砧板摆了一桌子,小煤球炉子在房门外。荀太太笑嘻嘻迎接着,态度非常大方自然,也没张罗茶水,就像这是学生宿舍。

    就她一个人在家。祖铭进中学,十四岁了,比他爸爸还要高,爱打篮球。荀太太常说他去看球赛了。

    “他们有了两个孩子之后不想要了,祖铭是个漏网之鱼。有天不知怎么没用药————是一种牙膏似的挤出来,”伍太太有一次笑着轻声告诉苑梅。

    漏网之鱼倒已经这么大了。怎么能跟父母住一间房,多么不便。苑梅这一想,马上觉得不应该,虽说久别胜新婚,人家年纪不轻了,怎么想到这上头去。子范刚走,难道倒已经心理不正常起来了?现代心理学的皮毛她很知道一些。就是不用功。所以她父亲就气她不肯念书————就喜欢她一个人,这样使他失望,中学毕业就跟一个同学的哥哥结婚了,家里非常反对。她从小家里有钱,所以不重视钱,现在可受别了。要跟子范一块去是免开尊口,他去已经是个意外的机会。

    她是感染了战后美国的风气,流行早婚。女孩子背上一只背袋驼着婴儿,天下去得。连男孩都自动放弃大学学位,不慕荣利,追求平实的生活。

    子范本来已经放弃了,找了个事,还不够养家,婚后还是跟他父母住。美国也是小夫妇起初还是住在老家里,不过他们不限男家女家。

    想不到这时候又倒蹦出这么个机会来。难道还要他放弃一次?仿佛说不过去。

    他走了,丢下她一个人吊儿郎当,就连在娘家都不大合适,当她是个大人吧,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想出去找个事做,免得成天没事干,中学毕业生能做的事,婆家通不过,他们面子上下不来。

    最气人的是如果没有结婚,正好跟他一块去————她父亲求之不得,供给她出国进大学。这时候只好眼看着弟弟妹妹一个个出去,也不能眼红。

    她不是不放心他。但是远在万里外,如果要完全放心,那除非是不爱他,以为他没人要,没有神话里一样美丽的公主会爱上他。

    她母亲当初就是跟父亲一块出去的,她还是在外国出世的,两三岁才托便人带她回来,什么都不记得,多冤!听上去她母亲在外国也不快乐。多冤!

    其实伍太太几乎从来不提在国外那几年。只有一次,回国后初次见到荀太太,讲起在外面的伙食问题,“还不是自己做,”伍太太咕哝了一声,却又猝然道:“说是红烧肉要先炸一下。”

    荀太太怔了一怔,抗议地一声娇叫:“不用啊!”

    “说要先炸嚜,”伍太太淡然重复了一句。

    荀太太也换了不确定的口气,只喃喃的半自言自语:“用不着炸!”

    “嗳,说是要先炸。”像是声明她不负责任,反正是有这话。

    她虽然没像荀太太“三日入厨下,”也没多享几天福,出阁不久就出国了。不会做菜,红烧肉总会做的,但是做出来总是亮汪汪的一锅油,里面浮着几小块黑不溜啾的瘦肉。伍先生气得说:

    “上中学时候偷着拿两个脸盆倒扣着炖的还比这好。”

    后来有一次开中国学生会,遇见两个女生————她们虽然平日不开伙食,常常男朋女友大家合伙打牙祭————听她们说红烧肉要先炸过,将信将疑。她们又不是华侨,不然还以为是广东菜福建菜的做法,如果广东人福建人也吃红烧肉的话。回去如法炮制,仿佛好些,不过要炸得恰正半生不熟也难,油不是多了就是少了,不是炸僵了就是炸得太透,再一煨,肉就老了。

    回国几年后,有一次她拿着一只猪皮白手袋给荀太太看,笑道:“怪不得他们的肉没皮,都去做鞋做皮包去了!”

    荀太太拖长了声音“哦”了一声,半晌方恍然道:“所以他们红烧肉要炸————没皮!不然肥肉都化了。”

    “嗳,是说要炸嘛,”伍太太夷然回答,就像是没听懂。她为它烦恼了那么久的事,原来有个简单的解释,倒仿佛是她笨,苦都是白苦了,苦得冤枉。

    一个红烧肉,梳一个头,就够她受的。本来也不是非梳头不可,穿中式裙袄,总不能剪发。当时旗袍还没有闻名国际,在国外都穿洋服,只带一两套亮片子绣花裙袄或是梯形旗袍,在化装跳舞会上穿。就她一个人怕羞不肯改装,依旧一件仿古小折枝织花“摹本缎”短袄,大圆角下摆;不长不短的黑绸绉裥裙,距下缘半尺密密层层镶着几道松花彩蛋花边,也足有半尺阔,倒像前清袄袖上的三镶三滚,大镶大滚,反而引人注目。她也不是不知道。也是因为他至少看惯了她这样子,骤然换个样子就怕更觉得丑八怪似的。好在她又不上学,就触目点也没关系。

    他倒也没说什么。一直听见外国人夸赞中国女人的服装美丽,外国女太太们更是“哦”呀“啊”的没口子称道,漆黑的长发又更视为一个美点;他没想到东方美人也有胖胖的戴眼镜的。

    他们定亲的时候就听见说她是个学贯中西的女学士,亲戚间出名的。但是因为害羞,外国人总以为她不懂英文。她那一身异国风味的装束也是一道屏障。拖着个不善家务又不会应酬的丑太太到东到西,他不免怨声载道。

    她就最怕每逢寒暑假,他总要纠合男女友人到欧洲各地旅行观光。一到了言语不通的地方,就像掉到浆糊缸里,还要定旅馆,换钱,看地图,看菜单,看帐单,坐地铁,赶火车,赶导游公车。是他组织的旅行团,他太太天然是他的副手,出了乱子饱受褒贬。女留学生物以稀为贵,一出国门身价十倍,但是也指不定内中真会出个把要人太太。伍先生对她们小心翼翼,道地绅士作风,止于培植关系,一味嗔怪自己太太照顾不周。

    她闷声不响的,笑起来倒还是笑得很甜,有一种深藏不露的,不可撼的自满。他至少没有不忠于她。样样不如人,她对自己腴白的肉体还有几分自信。

    家里也就是为了不放心他,要她跟了去。他一来功课繁重,而且深知读名学府就是读个“老同学网”。外国公子王孙结交不上,国内名流的子弟只有更得力。新来乍到,他可以陪着到东到西寸步不离。起先不认识什么人,但是带家眷留学的人总是有钱,热心的名声一出,自然交游广阔起来。他在学生会又活动,也并不想出风头,不过捧个场,交个朋友。

    应酬虽多,他对本国女性固然没有野心,外国女人也不去招惹。他生就一副东亚病夫相,瘦长身材,凹胸脯,一张灰白的大圆脸,像只磨得黯淡模糊的旧银元,上面架副玳瑁眼镜,对西方女人没有吸引力。

    花街柳巷没门路,不知底细的也怕传染上性病。一回国,进了银行界,很快的飞黄腾达起来,就不对了。

    沉默片刻后,荀太太把声音一低,悄悄的笑道:“那天绍甫拿了薪水,沈秉如来借钱。”他们夫妇背后都连名带姓叫他这妹夫沈秉如。妹妹却是“婉小姐”,从小身体不好,十分娇惯。

    苑梅见她顿了一顿才说,显然是不决定当着苑梅能不能说这话。但是她当然知道他们家跟她小姑完全没有来往,不怕泄漏出去。

    苑梅想着她应当走开————不马上站起来,再过一会。但是她还是坐着不动。走开让她们说话,似乎有点显得冷淡,在这情形下。她知道荀太太知道她母亲为了她结婚的事夹在中间受了多少气,自然怪她,虽然不形之于色。同时荀太太又觉得她看不起她。子女往往看不得家里经常赒济的亲戚,尤其是母亲还跟她这么好。苑梅想道:“其实我就是看不起声名地位,才弄得这样。她哪懂?”反正尽可能的对她表示亲热点。

    荀太太轻言悄语笑嘻嘻的,又道:“洪二爷也来借钱。幸亏刚寄了钱到北京去。”

    伍太太不便说什么,二人相视而笑。

    荀太太又笑道:“绍甫一说‘我们混着也就混过去了,’我听着就有气。我心想:我那些首饰不都卖了?还有表姐借给我们的钱。我那脖链儿,我那八仙儿,那翡翠别针,还有两副耳坠子,红宝戒指,还有那些散珠子,还有一对手镯。”

    伍太太知道这话是说给她听的,还不是绍甫有一天当着她说:“我们混着也就混过去了,”他太太怕她多心,因为她屡次接济过他们。

    “他现在不是很好吗?”她笑着说。

    “祖志现在有女朋友没有?”她换了个话题。

    荀太太悄悄的笑道:“不知道。信上没提。”

    “祖怡呢?有没男朋友?”

    “没有吧?”

    兄妹俩一个已经在教书了,都住在宿舍里。

    荀太太随又轻声笑道:“祖志放假回去看他奶奶。对他哭。说想绍甫。想我。”

    “哦?现在想想还是你好?”伍太太不禁失笑。

    荀太太对付她婆婆也有一手,尽管从来不还嘴。他们二少奶奶三少奶奶就不管,受不了就公然顶撞起来。其实她们也比她年轻不了多少,不过时代不同了。相形之下,老太太还是情愿她。她也不见得高兴,只有觉得勾心斗角都是白费心机。

    “嗳,想我。”她微笑咬牙低声说。默然片刻,又笑道:“我在想着,要是绍甫死了,我也不回去。我也不跟祖志他们住。”

    她不用加解释,伍太太自然知道她是说:儿子迟早总要结婚的。前车之鉴,她不愿意跟他们住。但是这样平静的讲到绍甫之死,而且不止一次了,伍太太未免有点寒心。一时也想不出别的宽慰的话,只笑着喃喃说了声“他们姊妹几个都好。”

    荀太太只加重语气笑道:“我是不跟他们住!”然后又咕哝着:“我想着,我不管什么地方,反正自己找个地方去,不管什么都行。自己顾自己,我想总可以。”说到末了,比较大声,但是声调很不自然,粗嗄起来。她避免说找事,找事总像是办公室的事。她就会做菜。出去给人家做饭,总像是帮佣,给儿子女儿丢脸。开小馆子没本钱,借钱又蚀不起,不能拿人家的钱去碰运气。哪怕给饭馆当二把刀呢!差不多的面食她都会做,连酒席都能对付,不过手脚慢些。

    伍太太微笑不语。其实尽可以说一声“你来跟我住。”但是她不愿意承认她男人不会回来了。

    “哦,你衣裳做来了,可要穿着试试?苑梅去叫老陈拿来。”

    荀太太叫伍太太的裁缝做了件旗袍,送到伍家来了。荀太太到隔壁饭厅去换上,回来一路低着头看自己身上,两只手使劲把那紫红色毡子似的硬呢子往下抹,再也抹不平,一面问道:“表姐看怎么样?”

    伍太太笑道:“你别弯着腰,弯着腰我怎么看得见?好像差不多。后身不太大?————太紧也不好。”心里不禁想着,其实她也还可以穿得好点。当然她是北派,丈夫在世的人要穿得“鲜和”些,不然不吉利。她买衣料又总是急急忙忙的,就在街口的一爿小绸缎庄。家用什物也是一样,一有钱多下来就赶紧去买,乘绍甫还没借给亲戚朋友。她贤慧,从来不说什么。她只尽快把钱花掉。这是他们夫妇间的一个沉默的挣扎,他可是完全不觉得。反正东西买到手总比没有好,但是伍太太看她买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