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禅道渊源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释说,真正在动的,既不是风,也不是经幡,而是他们的心。[27]百丈怀海曾与弟子行走在林中,忽见一只野兔仓皇而逃。“为何它要逃走?”百丈问弟子。“因为它惊惧。”弟子说。“错,”大师说道,“是因为你好杀。”[28]这段对话让人想到庄子的另一个故事。一日庄子携友沿河而行,庄子看到河中游鱼说:“鱼在水中游得多么畅快啊。”朋友反驳道:“你不是鱼,怎知鱼的畅快?”“你不是我,怎知我不知道鱼的畅快呢?”庄子如是回答。[29]

    正如道家对儒家思想的反叛一样,禅宗常常挑战正统佛门清规。禅宗思想具有深刻的洞察,故而言语成了思维的障碍;后人的不同解读,使佛教经典的旨意含糊不定。禅宗的追随者,意在与事物的内在本质进行直接的对话,而所有外在附着之物,都是彻底了悟真理的阻碍。传统佛教如同精工细作的工笔彩绘,而禅宗对抽象奥秘之爱,使得它如同一幅纯粹的黑白水墨。一些禅师甚至竭力从自性中挖掘佛性,不尊佛像,不重仪轨,成为了宗教叛逆的先锋。曾有一个寒冷的冬日,丹霞禅师把庙里的木佛劈了,用来烧火取暖。 在旁看热闹的人吓坏了,说道:“你怎可如此亵渎神明!”“我想要从木佛里烧出舍利子来呀。”路人生气地反驳道:“木佛里怎能烧出舍利子啊!”丹霞则回答说:“既然烧不出来,那它就不是佛。既然不是佛,我又怎么亵渎了神明呢?”说着,他顾自烤起火来。[30]

    禅宗提倡中道,认同俗世与精神具有相同的重要性,这是它对东方思想的特殊贡献。禅宗认为,从事物的绝对属性看,万物无大小之别,一沙即一世界。一个孜求圆满的人,必能在自己的俗世生活中看到他灵魂之光的印迹。从这一点来说,禅寺的组织管理便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除住持外,所有僧众都被分配了照看寺院的特定工作。而奇怪的是,小沙弥们的工作一般比较清闲;而资历最高、最受敬重的和尚,却干着最卑微最繁重的活。这些事务形成了丛林清规的一部分,无论工作多么琐碎微细,都必须完美无缺地完成。这样,许多深刻的禅辩,就在园中除草、厨房择菜与沏茶奉茶的过程中发生了。茶道的全部理想,实为禅宗从微小之处见伟大这一观念的缩影。道家奠定了茶道美学理想的基础,而禅宗,则将这一理想付诸了实践。

    * * *

    【注释】

    [1] 此关尹为以官代名。关是指老子出函谷关的关,守关的人叫作关令尹,名字叫作喜,所以称为关令尹喜,后人尊称为关尹子。相传老子看透了当时的形势,知道周天子王治不久,所以西出函谷关。函谷关守令尹喜久仰老子大名,所以盛情款留,希求指教。老子为其留下《道德经》五千言,骑牛西去。

    [2] 该处所引应出自北宋僧人赞宁所撰《宋高僧传》卷第三《译经篇》:“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作者所述明代文人有误。

    [3] 语出《老子》第四十一章。意思是,根器愚钝之人听闻道,则嘲笑之;若不嘲笑,便不是真正的道了。

    [4] 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意思是,有一个东西是浑然一体的,在天地之前就已经出生。寂然无声,虚寥无形,独自确立而不可改变,周期运行而不会停止,可以成为天下的源头。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道”,再勉强取名为“大”。广大而流逝,流逝而遥远,遥远而回返本原。

    [5] 老子姓李名耳,字或谥伯阳,或曰老聃,盖“李”与“老”古音同, “耳”与“聃”字义相应。关于老子名字的考据,学术界尚未有定论。

    [6] 周朝建于公元前11世纪,而非公元前16世纪。此处乃作者误。

    [7] 语出《渔父》。意思是,圣人不固守客观时事,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而变化。实际上这是渔夫劝屈原随波逐流的话。而屈原则坚持“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8] 此处不得作者意,似将名家关于“白马非马”与“离坚白”的两个著名命题混淆而谈。读者可参考《公孙龙子·白马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以及《公孙龙子·离坚白》:“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

    [9] 六朝指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这六个朝代,它承汉启唐,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六朝文明”。清谈是六朝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针对一些玄学问题析理问难、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

    [10] 出自《诗经·秦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11] 传说列子贵虚尚玄,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庄子《逍遥游》中描述列子乘风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飘然飞行,逍遥自在,其轻松自得,令人羡慕。

    [12] 河上公亦称“河上丈人”,齐地琅琊一带方士,黄老哲学的集大成 者,黄老道的开山祖师。他是历史上真正的隐士,其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成书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文中河上公浮于天地之间的故事出自葛洪《神仙传·河上公》:“即拊掌坐跃,冉冉在空虚之中,去地百余尺,而止于虚空,良久,俯而答曰:‘余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之有焉?君宜能令余富贵贫贱乎?’”

    [13] 该故事形象地描述了儒、释、道的世界观与哲学基调,常见于画作《三酸图》。本杰明·霍夫(Benjamin Hoff)在其著作《小熊维尼的道》(The Tao of Pooh)中曾作引用,于是开始在西方社会流传。

    [14] 柔术(Jiu-jitsu)为柔道的前身。

    [15] 语出《老子》第十五章。原文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16] 语出《老子》第六十七章。原文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17] “六度”为佛教术语,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法门。“度”梵语是“Pāramitā”,汉译经典中亦常作“波罗蜜多”,意思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渡到觉悟的彼岸。六度就是六个到觉悟彼岸的方法。

    [18] 迦叶,即摩诃迦叶,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有“头陀第一”“上行第一”等称号。根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拈花微笑”公案并不见于禅宗创立之前佛教典籍经文,因此有人认为是后人杜撰的。

    [19] 阿难,又称阿难陀,王舍城人,佛陀的堂弟,也是他的侍者。他是佛陀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一位,被称为“多闻第一”。他在佛陀涅槃后证阿罗汉果,并参与佛教的第一次集结。据说他继摩诃迦叶之后,成为僧团的领导者。

    [20] 菩提达摩(?——528或536),南天竺人,中国禅宗的始祖。相传达摩于中国南朝梁武帝时期航海到广州,至南朝都城建业会梁武帝,面谈不契,遂一苇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阳,后卓锡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衣钵于慧可,后出禹门游化终身。

    [21] 龙树(Nāgārjuna,约2——3世纪),古印度佛教哲学家,大乘佛教中观派的开山祖师。龙树是大乘佛教史上的第一位伟大论师,著有大量的大乘论典,其中最主要的有《中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等。他的学说由鸠摩罗什翻译并介绍到中国,大乘空宗的思想因而得以弘扬、光大,影响深远。中国大乘八宗,都一致尊奉龙树为共同的祖师。文中所述“印度式否定论”,概指《中论》的核心思想,即第一品第一颂中的“八不偈”:“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22] 商羯罗(Shankara, 约788——820),印度中世纪吠檀多哲学的集大成者、不二论哲学家、实践智慧解脱的瑜伽士。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他云游印度,致力于复兴传统的婆罗门教,驳斥当时在印度流行的佛教之“无我”学说,重新肯定关于个体灵魂的吠陀思想。

    [23] 慧能(637——713),亦作惠能。佛教禅宗南宗的开创者,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六祖坛经》记载了慧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

    [24] 马祖道一(709——788),唐代僧人。本姓马,名道一,后世也称马祖或马祖道一。汉州什邡县(今属四川)人,师事怀让。曾在佛迹岭(在今福建建阳)、龚公山(在今江西南康)等处传授禅法。主张“自心是佛”“凡所见色,即是见心”之理。

    [25] 百丈禅师(719——814),即百丈怀海,唐代僧人,为马祖道一的法嗣。他是佛教改革家,确立了《丛林清规》,即《百丈清规》,形成了具有汉民族特色的寺院制度。

    [26] 此句典出《五灯会元》卷十五。僧问:“什么是佛法大意?”云门禅师答:“面南看北斗。”日本著名禅师铃木大拙据此作偈语“东望西山见,面南观北斗”。

    [27] 典出《瘗发塔记》。当印宗法师在法性寺讲《涅槃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为其落发,二月初八受具足戒。该公案也见于《坛经·行由品第一》。

    [28] 此公案在《五灯会元》卷四及《景德传灯录》卷十均有记载,但主人公并非百丈怀海,而是赵州从谂,故事也略有出入。《景德传灯录》卷十《赵州从谂》:“有人与师游园,见兔子惊走。问云:‘和尚是大善知识。为什么兔子见惊?’师云:‘为老僧好杀。’”

    [29] 参见《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30] 丹霞和尚(139——724),名天然,南禅宗清源派第三代传人。事见《祖堂集》卷四:丹霞和尚“于惠林寺,遇天寒,焚木佛以御次。主人或讥,师曰:‘吾荼毗,觅舍利。’主人曰:‘木头有何也?’师曰:‘若然者,何责我乎?’”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