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火攻第十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炸弹的轮船,被荷兰的警察扣留。又企图炸毁德军之输送列车,而身带炸弹的间谍也不少。这种事情,不限于德国方面,即在协约国方面的工厂、仓库、谷仓的火灾频发,其原因亦多不明。尤其在协约国方面,收到从外国寄来的邮件包裹,竟发现有装置着自然发火的可燃性药物,这非时常小心注意不可了。

    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

    但有一个要特别注意的问题:火起于敌营,其中将卒安静,没有混乱的情况,则应暂待形势推移,不可贸然进攻,以免堕入敌军诡计中。

    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

    至见火势炽烈时,须察其火力对于敌人产生怎样的影响,倘若认为可乘,立刻开始攻击行动;否则,止之,不可轻举妄动。

    【极其火力】是说火的燃烧达于极点。

    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

    对于敌营,倘若认为从外部放火便利,如风向、风力合宜,及敌营的旁边为荒草丛林等可燃性物质,这样,就用不着期待内应者,即可选择适当时机,从外部放火。

    火发上风,无攻下风。

    火发自上风时,切不可从下风进攻敌人,因火烟弥漫,既看不清敌人,反自遭火患。

    风与伞兵

    风————风向、风速这些问题,不但为古代火攻者应研究的问题,即现代飞机的航行,伞兵的降落,化学部队的施毒,亦为必须研究的问题。关于伞兵降落,我可于马歇尔《致美国陆军部二年报告书》中得到一些材料,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时进攻意大利,伞兵所受风的影响的情形,他说:“照预定之计划,我们拟以空运部队由杰拉往内地着陆,乃亦受风之阻折。此等伞兵散开之地面甚广,且被风吹出预定之航程,致我们自己被炮火击中而死伤甚众。然当着陆成功时,固未尝不发生决定之结果。”

    昼风久,夜风止。

    大凡昼间所刮的大风,是较久的,夜间所刮的大风,多不久而易止,这是火攻者应注意之点。兵靠火力以助攻击,火须风力以发挥暴威,这三者结合,方能达到火攻的目的。

    本节欲详加研究,有待于气象学家。风力的强弱及方向等,因地方与季节而异。此为火攻者应随时随地注意的问题。老子说:“飘风不终朝。”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卢汝弼

    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总之,一切军队必须知道上述五种火攻,伴随发生各种状况的变化,又必须推知易于起火的时日的气象,而严加防备,盖我可以用火攻人,人亦可用火攻我。

    【军】亦有解为用兵。【数】亦有解为术策,临机应变的术策,但照编者的研究,是度数、气象意,即指前述的天燥、四宿等。

    燃烧战术

    火攻战术即今之所谓“燃烧战术”,美军过去对日进攻,看穿了日本的房屋为木与纸所造成,故采取燃烧战术以摧毁之,而其工具为M74型百磅汽油弹及M69型十磅炸弹,其中均装有胶状汽油,火焰极强。又,M74型是一种薄壳炸弹,它能在40米距离间分散大量火焰;M69型装有定时引信,当大批掷下在空中爆发时,便向目标落下一阵火雨。此外还有一种约227千克的摧垒燃烧弹及岩浆炸弹(“岩浆”是用汽油、黄磷及其他成分构成的,从弹中爆发出来,可射达20米远,着物不去,立刻燃烧),用以毁灭日本。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用火为攻击的补助手段,其利明显,若益以水为攻击的手段,则更增一层强力。水适于遮断敌的联络,使各部队孤立及淹死敌人。但却没有像大火一炬,顿使万物化为灰烬的可怕的破坏力。

    对本节前两句解读,议论纷纷,有解为以火佐攻敌人时焚烧的炬威,显而明;以水佐攻敌人,浩荡之势,强而无敌。亦有解为:凡行火攻,对于风向风力在气象上的变化与敌的动静等,须有迅速辨别的明敏和机智;凡行水攻,其水引导自水源地,除决堤或作堰等工作外,尚须分兵防守之,故无强大兵力不为功。

    水、火、空气

    孔孟和老子谈水不谈火,孙子则合水火而谈之。田单与诸葛亮善用火,韩信与丰臣秀吉善用水。现代科学部队对于人与空气的利用研究,虽已相当进步,但关于水的利用还未有多大发明。依于气压的空气利用,水压的水之利用以补助攻击力的方法,应成为各国国防科学研究机关的课题。

    水攻之法,在古代,对于低洼城塞的水攻,或试图断绝敌人行军联络的水攻,常被视为最猛烈而有效的方法。荷兰有“水线”的设立,我国的黄河亦每被利用为水攻的工具。近年西班牙的内战中,共和军于一九三六年十月间对国民军的攻击,亦使用之,请看报纸上关于此的披露:

    西班牙军,昨在南部阵线中,开启阿尔韦切河之水闸,放出水量达1000万立方米,以遏止国民军沿太格斯流域推进。首都知道官军用水攻策略成功后,均极欢忭。当国民军正沿该河已涸之河身前进时,不意洪水冲至,势如万马奔腾,不及逃避,溺毙者甚众。国民军中,雅吉上校所率向托莱多前进之一纵队,已遭洪水截断归路。同时闻官军阵线,已前移10千米。又闻官军今后仍将源源放水,必俟国民军完全溃逃而后已。

    至一九三七年三月末又“表演”了一次,据报载:“共和军在阿根达南面泄放河水,以淹敌军阵地,结果被淹区域达数平方千米,敌军被迫,退守高地,目前不能进攻,故马德里与瓦伦西亚之大路,在阿根达一带,现已无战事。”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

    虽是战必胜,攻必取,但不能迅收实际的功效,那是最忌的,因叫“费留”,即长期破费金钱与人力而作无益的久战。所以贤明的元首必须经过深思远虑之后方用兵,而受命的良将也必须致力于速战速决,以收全胜之功。

    【费留】费为浪费意,留为久意,即谓长期浪费金钱与人力。

    《墨子》:“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若此甚众,然而何为为之?曰:我贪伐胜之名,及得之利,故为之。子墨子言曰: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然也。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今万乘之国,虚数于千,不胜而入;广衍数于万,不胜而辟。然则土地者,所有余也;王民者,所不足也。今尽王民之死,严下上之患,以争虚城,则是弃所不足,而重所有余也。为政若此,非国之务者也。”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依于上述,明君、良将认为不利于国的,决不动兵;认为不能取胜的,决不用兵;认为国家及军队没有危殆之虞,也决不出于交战。这种基本理念,实为元首与主将所必须确立。

    人性与战争

    据英国社会学者麦独孤的统计研究:“人在幼年时代已有取得某种目的物为其所有的癖性,这叫作获得本能。其初不过是简单的所有欲,但无节制的发达,就会成为社会的罪恶与盗癖。”不论在集团或国家中,都有个人习癖的存在。有利则动,常变为国家的侵略政策。所谓乱世的枭雄,生于有秩序的治世,没有发挥其凶智的机会,只得蛰伏,不甘蛰伏,一遇有机可乘,便制造战争。因为用赤手以攫取大名大利的机会,没有再比作乱为愈。为迎合诸侯的欲念,而游说以领土获得战,然为满足这种野心,则须运用兵法,所以孙子便以“非危不战”的四字节尾。

    ————北村佳逸《孙子解说》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一国元首不可因一朝之怒而轻于兴师,一军之将亦不可因心中的怨恨,而遽出交战。其兴师,其交战,必须以利益为前提,即认为有利益(利国利军)就干,否则,止而不干。怒愠属于感情范围,感情乃一种变化不定的东西,好比今朝愤怒,明朝可以复喜起来;此时怨恨,彼时亦可以复悦起来。但是战败————国亡了不能再存,人死了也不能再活了。

    好战者应三味斯言

    这是何等名文!日本近世史大家赖山阳极爱诵此书,其评:“与其说是兵法的书,不如说是文学的书。”德帝威廉二世于没落后的侨居中,读着《孙子兵法》,曾发出这样的洪叹:“在二十年前,如果读到此书则……”日皇裕仁今日如再读是书,不知将作何感想;至囚于“巢鸭”及“纽伦堡”的战犯们应是追悔莫及吧!

    老子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又说:“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所以古之明主、良将对于用兵之事,是很慎重的,很警惕的,决不出于轻举妄动。这实是置国家于泰山之安,保全军队的上策。

    发人深省

    这篇虽名“火攻”,后半却述及火攻以外的事。火攻的残忍战术,似乎太厌细屑,乃一转而述其得意的战争原理。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

    国虽大,好战必亡。————《司马法》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