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二 天地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题解】

    《天地篇》并非执着于探究天地乾坤的深奥与玄妙,而是以天地自然之道为发端,以圣贤之教为纽带,将个人的高下贤愚之别与社会的治乱兴衰之变有机地联结在了一起。圣贤之教,上合天道,下顺民心,在人则为立德修身之法,在国则为治世安邦之策。在王通看来,人的德行修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天地篇》中有较多章节是对其门生、权臣、名士,乃至历史人物德行品性的评鉴,意在阐明个人德行修明与否,与时代治乱存在重要联系。这也从根本上回答了汉末以来,世道为何长久陷入离乱动荡。因此,王通上承天地大道,祖述周公之政,谨遵孔子之教,希望借此以重振三纲五常之法、两汉七制之政,而这一切,仍要回到立德修身上来。《天地篇》中的立德修身之法,秉承儒家正道,除潜心研习经典之外,亦注重日常德行的修习与身心的砥砺。细读其文不难发现,凡于政事日用、农桑耕稼、岁时祭祀、婚丧典礼,王通皆秉持仁义之心、贯穿忠恕之道、合乎礼仪之制、明达权变之法。其次,《天地篇》由修身之法延及治国之道。修身当师圣贤之法,治国当遵圣王之道。圣王之道的根本,在于参悟天地自然,践行古圣先王之政,将立德修身与治国安邦相结合,以仁义公恕治天下,更以礼乐教化安天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太平康乐。最后,《天地篇》中还透射出王通富有儒家正统思想的文道观。王通认为,著述当弘扬正道、传承文教、褒善贬恶,而不应流于空疏烦琐的说解、立场暧昧的缀编、华丽文辞的堆砌。因此,王通的《续六经》堪称践行这一理念的典范之作。

    2.1 子曰:“圆者动,方者静,其见天地之心乎①?”

    【注释】

    ①“圆者动”三句:阮逸注云:“天圆动,地方静,人动静之中也。中也者,心可见矣。”天地之心,天地间最为本质的规律,即自然大道。

    【译文】

    文中子说:“圆形的物体运动,方形的物体沉静,这其中体现的是天地自然的大道吧?”

    2.2 子曰:“智者乐,其存物之所为乎?仁者寿,其忘我之所为乎①?”

    【注释】

    ①“智者乐”四句:实模仿《论语·雍也》:“知者乐,仁者寿。”并对此做深入阐释。存物,胸怀万物。物,此指天下万物。

    【译文】

    文中子说:“智慧的人快乐,是因为他胸怀万物吧?仁爱的人长寿,是因为他忘记自我吧?”

    2.3 子曰:“义也清而庄①,靖也惠而断②,威也和而博③,收也旷而肃④,琼也明而毅⑤,淹也诚而厉⑥,玄龄志而密⑦,徵也直而遂⑧,大雅深而弘⑨,叔达简而正⑩。若逢其时,不减卿相?,然礼乐则未备。”

    【注释】

    ①义:姚义,生卒年不详,王通门生。与薛收一起编纂《中说》。阮逸《文中子〈中说〉序》:“《中说》者,子之门人对问之书也。薛收、姚义集而名之。”

    ②靖:李靖(571——649),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善用兵,有谋略。初仕隋朝,拜马邑郡丞。晋阳起兵后,效力唐朝,从李世民平王世充和窦建德,后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战功显赫。历任检校中书令、兵部尚书,拜尚书右仆射,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贞观二十三年(649)病逝,谥号“景武”。《旧唐书》卷六十七有传。

    ③威: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隋朝太傅窦炽之子,太穆皇后从父兄。初仕隋朝,历任秘书郎、蜀王杨秀府记室、内史舍人、考功郎中,后坐事免职。晋阳起兵后,补任大丞相府司录参军,参与制定朝廷典制。唐朝建立后,窦威担任内史令,同年病逝追赠同州刺史、延安郡公,谥号“靖”。《旧唐书》卷六十一有传。

    ④收:即薛收。见1.3条注。

    ⑤琼:即贾琼。见1.13条注。

    ⑥淹:杜淹(?——628),字执礼,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隋朝河内太守杜徵之子,唐初宰相,贞观名相杜如晦之叔父。初仕隋朝,任御史中丞,后效力于王世充,任吏部尚书。降唐后任天策府兵曹参军、文学馆学士。杨文幹事件中受到牵连,被流放巂州。唐太宗继位后,授御史大夫,封安吉郡公。贞观二年(628)病逝,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襄”。《旧唐书·杜如晦传》有载录。

    ⑦玄龄:即房玄龄。见1.23条注。

    ⑧徵:魏徵(580——643),字玄成,先世为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西)人。年少孤贫,为人豁达,胸怀大志。大业十三年(617)参加瓦岗军,为李密所重。武德元年(618)随李密降唐。李建成闻其名,特封为太子洗马,屡劝防范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即位后,不计前嫌,重其才干,升为谏议大夫,推诚相待,后相继任给事中、尚书右丞,封郑国公。魏徵性情刚直,敢于犯颜进谏,屡以隋亡为鉴,常以居安思危、去奢恭俭、轻徭薄赋、选贤任能等直谏,为成就“贞观之治”起到重要作用,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贞观十七年(643)病逝,谥号“文贞”。《旧唐书》卷七十一有传。

    ⑨大雅:温大雅(572——629),字彦宏,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北齐文林馆学士温君悠长子。隋时任东宫学士、长安县尉,以父忧去职,退居乡里。晋阳起兵后,任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专掌文翰。武德元年(618)任黄门侍郎。太宗即位,任礼部尚书,封黎国公,编纂《创业起居注》。贞观三年(629)病逝,谥号“孝”。《旧唐书》卷六十一有传。

    ⑩叔达:陈叔达(?——635),字子聪,陈宣帝第十六子。隋大业中,任内史舍人,出为绛郡通守。李渊义兵至绛郡,陈叔达响应,任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与记室温大雅同掌机密,军书、赦令及禅代文诰多出其手。武德元年(618)任黄门侍郎,贞观年间任礼部尚书,贞观九年(635)病逝,谥号“忠”。《旧唐书》卷六十一有传。

    ?不减:不低于,不亚于。

    【译文】

    文中子说:“姚义,清洁而庄重;李靖,惠物而勇断;窦威,和容而博识;薛收,体旷而志肃;贾琼,通明而果毅;杜淹,诚悫而威厉;房玄龄,志虑而用密;魏徵,直道而遂行;温大雅,量深而宽宏;陈叔达,简静而中正。这些人如果能遇到时机,官职都不会低于卿相,然而在推行礼乐方面却都有所欠缺。”

    2.4 或曰:“董常何人也?”子曰:“其动也权①,其静也至②。其颜氏之流乎③!”

    【注释】

    ①权:阮逸注云:“权变,才也。”此指处事随机应变。

    ②至:阮逸注云:“至极,性也。”此指达到修养身心的最高境界,即守护好自己的本心本性。

    ③颜氏:即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弟子中德行最高者,位列七十二贤之首。孔子对颜回称赞有加,不幸早卒。

    【译文】

    有人问:“董常是什么样的人呢?”文中子说:“他行事时能够随机应变,无事时能够坚守本心。应该是颜回一类的人啊!”

    2.5 叔恬曰:“山涛为吏部①,拔贤进善,时无知者②。身殁之后,天子出其奏于朝,然后知群才皆涛所进。如何?”子曰:“密矣。”曰:“仁乎?”子曰:“吾不知也。”

    【注释】

    ①山涛(205——283):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竹林七贤”之一。早年孤贫,喜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西晋建立后,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职,封新沓伯。他每选用官吏,皆秉承晋武帝之意,并亲做评论,时人称之为“山公启事”。屡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太康三年(282),升为司徒,以老病归家,次年去世,谥号“康”。《晋书》卷四十三有传。

    ②无知:此指无人知晓,没人知道。

    【译文】

    叔恬说:“山涛担任吏部尚书,选贤任能屡进良言,当时没有人知道。离世之后,天子向朝臣出示了他的奏表,然后人们才知道这些人才都是山涛举荐的。这该如何评价呢?”文中子说:“行事缜密。”问:“这就是仁吗?”文中子说:“这我就不知道了。”

    2.6 李密见子而论兵①。子曰:“礼信仁义,则吾论之;孤虚诈力②,吾不与也。”

    【注释】

    ①李密(582——619):字玄邃,小字法主,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西魏名将李弼的曾孙。少好读书,常乘黄牛,以《汉书》挂牛角,读书不辍。大业九年(613),与杨玄感起兵反隋,后因杨玄感不能采纳其建议,兵败被捕,后逃脱。参加瓦岗义军,大破荥阳。大业十三年(617),称“魏公”,因瓦岗军领袖翟让之兄翟宽排挤而杀掉翟让、翟宽兄弟,后为王世充所败归顺李唐,拜光禄卿,封邢国公。不久之后叛唐,为盛彦师斩杀。《隋书》卷七十、《旧唐书》卷五十三有传。

    ②孤虚:此指谋略和诡计。阮逸注云:“兵家之术。”考《太白阴经》卷一《人谋》:“天时为敌国有水旱、灾害、虫蝗、霜雹、荒乱之天时,非孤虚向背之天时也。”及《兵录》卷十四《天时总说》之“论孤虚法”,可知“孤虚”即古代围绕作战的天时、地利等相关因素进行占卜、推演的一种数术之法。

    【译文】

    李密拜见文中子谈论统兵作战之事。文中子说:“礼仪、诚信、仁爱、道义,这些我可以和你谈论;谋略、诡计、欺骗、勇力,这些我就不和你谈论了。”

    2.7 李伯药见子而论诗①,子不答。伯药退,谓薛收曰:“吾上陈应、刘②,下述沈、谢③,分四声八病④,刚柔清浊⑤,各有端序⑥,音若埙篪⑦,而夫子不应我,其未达欤?”薛收曰:“吾尝闻夫子之论诗矣,上明三纲,下达五常,于是征存亡,辩得失。故小人歌之以贡其俗⑧,君子赋之以见其志,圣人采之以观其变⑨。今子营营驰骋乎末流⑩,是夫子之所痛也。不答则有由矣。”

    【注释】

    ①李伯药(564——648):即李百药,字重规,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隋内史令、安平公李德林之子。初仕隋朝,拜太子舍人,辅佐太子杨勇。隋炀帝杨广即位,贬为桂州司马,迁建安郡丞,参加农民起义。武德年间,归顺唐朝,遭人陷害,流放泾州。贞观元年(627),任中书舍人,参与修订《五礼》及律令、编纂《北齐书》。贞观二年(628)迁礼部侍郎,转太子右庶子,辅佐太子李承乾。以修史之功,任散骑常侍、太子右庶子、宗正卿。贞观二十二年(648)卒,谥号“康”。《旧唐书》卷七十二有传。

    ②应、刘:当指同为“建安七子”之应玚、刘桢,阮逸注云:“魏应璩、刘公幹。”当作“魏应玚、刘桢”。应玚(177——217),字德琏,汝南南顿(今河南平舆)人。应劭从子。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刘桢合称“建安七子”。刘桢(179——217),字公幹,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人。东汉名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③沈、谢:沈约和谢朓。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梁开国功臣。学识渊博,精通音律,与周颙等开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诗文中平、上、去、入四声应当相互协调,避免八病。其诗作皆注重声律、对仗,时称“永明体”,是体式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沈约与萧衍、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八人号为“竟陵八友”。《梁书》卷一十三有传。谢朓(tiǎo, 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齐杰出的山水诗人。与沈约等共同开创“永明体”,诗文平仄协调,对仗工整,开唐代律绝之先河。《南齐书》卷四十七有传。沈约、谢朓实为同时代、同体式诗文的开创者,故阮逸注云:“梁沈约、谢灵运。”当为“梁沈约、谢朓”,且下文有“分四声八病,刚柔清浊”,可知当就开创“永明体”之人而言。

    ④四声八病: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者四种声调。沈约根据汉字四声和双声叠韵的特点,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这八种五言诗应该避免的弊病,是为“八病”。

    ⑤刚柔清浊:阮逸注云:“语见为刚,旨婉为柔;飘逸则清,质实则浊。”语见,即诗文直抒胸臆。旨婉,即诗文委婉含蓄。清,指文风清新飘逸。浊,指文风质朴无华。刚、柔、清、浊,皆就诗文创作中的审美旨趣而言。

    ⑥端序:头绪,条理。

    ⑦埙(xūn)篪(chí):阮逸注云:“埙,土音,刚而浊;篪,竹音,柔而清。”埙,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圆形或椭圆形,有六孔。亦称“陶埙”。篪,古代一种用竹管制成像笛子一样的乐器,开孔数不一,通常有八孔。“埙”“篪”二者常常合奏,故多表示声音和谐,此处借“埙”“篪”意在强调自己上文论述“四声八病”和“刚柔清浊”时就好像埙篪合奏般周全与完美。

    ⑧贡:阮逸注云:“告也。”即呈现,展示。

    ⑨采之:采诗官。《汉书·艺文志》:“《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⑩营营:汲汲之貌。驰骋:此指纵论。末流:阮逸注云:“齐、梁文,弊之末也。”即在文中子看来,与《诗经》相比,齐、梁诗文皆为末流。

    【译文】

    李百药拜见文中子并讨论诗文,文中子却不回答。李百药告退,对薛收说:“我上述应玚、刘桢,下谈沈约、谢朓,梳理诗文写作中的四声八病,文章旨趣上的刚柔清浊,皆有条理,论述完美,然而先生却没有回应,是我说得不够明白吗?”薛收说:“我曾听老师谈论诗,指出诗的功用上要明三纲,下要达五常,进而能够成为国家存亡的表征,让人能够明辨是非得失。所以普通百姓唱诗是向为政者展示民风民俗,为政者唱诗是向人昭示个人志向,圣人命官采诗用来观察时代和民风的变化。您现在汲汲于纵论齐、梁这些末流诗文,这正是老师所痛心的。老师不回答是有原因的。”

    2.8 子曰:“学者,博诵云乎哉①?必也贯乎道②。文者,苟作云乎哉③?必也济乎义。”

    【注释】

    ①博诵云乎哉:实模仿《论语·阳货》:“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博诵,博览群书。

    ②必也贯乎道:实模仿《论语·卫灵公》:“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及《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③苟作:见1.14条及注。

    【译文】

    文中子说:“治学,只是博览群书吗?切记一定要贯彻大道。作文,只是堆砌辞藻吗?切记一定要有补于道义。”

    2.9 内史薛公见子于长安①,退谓子收曰:“《河图》《洛书》尽在是矣,汝往事之,无失也。”

    【注释】

    ①内史薛公:王通门生薛收之父薛道衡(540——609),字玄卿,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专精好学,与卢思道、李德林齐名。初仕北齐,再仕北周,任内史舍人。隋朝建立后,拜内史侍郎。隋炀帝即位后,出为番州刺史,迁司隶大夫,因触怒隋炀帝而被害。《隋书》卷五十七有传。文中“内史”,即就内史侍郎而言。

    ②《河图》《洛书》:《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相传伏羲时,有龙马出于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于洛水,背负“洛书”。伏羲据此画成八卦。此指圣人从天地自然中学习的大道。

    【译文】

    内史薛道衡在长安拜见文中子,回来对儿子薛收说:“《河图》《洛书》等天地大道都在先生那里,你去拜他为师,不会有错的。”

    2.10 子曰:“士有靡衣鲜食而乐道者①,吾未之见也。”

    【注释】

    ①靡(mǐ)衣鲜食:又作“靡衣玉食”,指穿华丽的衣服,吃精美的食物。形容生活豪华奢侈。

    【译文】

    文中子说:“士人中有锦衣玉食仍乐于大道的,我还没有见过。”

    2.11 子谓魏徵曰:“汝与凝皆天之直人也①。徵也遂②,凝也挺③,若并行于时,有用舍焉④。”

    【注释】

    ①凝:王凝。见1.10条注。直人:正直之人。

    ②遂:此指通达。

    ③挺:此指直率、耿直。

    ④用舍:又作“用行舍藏”,或得重用为官,或不得重用而归隐。《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译文】

    文中子对魏徵说:“你和王凝都是生性正直之人。你通达,王凝耿直,若你们同时出仕为官,那么其中一人或得重用为官,另一人将不得重用归隐田园。”

    2.12 子谓李靖曰:“凝也若容于时,则王法不挠矣①。”

    【注释】

    ①挠:阮逸注云:“挠曲。”即弯曲、枉曲。此指法律不公正。

    【译文】

    文中子对李靖说:“王凝如果得以重用,那么国家法律就不会不公正。”

    2.13 李靖问任智如何①。子曰:“仁以为己任②。小人任智而背仁为贼③,君子任智而背仁为乱。”

    【注释】

    ①任:此指使用。

    ②仁以为己任:《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任,此指责任,职责。

    ③任:专任。下同。

    【译文】

    李靖问使用机智怎么样。文中子说:“应当以仁德为己任。小人专任机智而背弃仁德就会危害社会,君子专任机智而背弃仁德就会祸乱国家。”

    2.14 薛收问:“仲长子光何人也①?”子曰:“天人也②。”收曰:“何谓天人?”子曰:“眇然小乎!所以属于人;旷哉大乎!独能成其天③。”

    【注释】

    ①仲长子光:阮逸注云:“子光,字不曜,游于河东,人问者,书‘老’‘易’二字为对,王绩有《仲长先生传》。”考《新唐书·隐逸传》“王绩”条相关载录,可知为当时隐士,与王绩交游。另阮逸所云《仲长先生传》,当为王绩《祭处士仲长子光文》。

    ②天人:即洞悉天地大道之人。《庄子·天下》:“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北宋王雱《南华真经新传》释云:“宗者,道之原本也。道之原本出于天,故曰:‘不离于宗,谓之天人。’”

    ③“眇(miǎo)然小乎”四句:实化用《庄子·德充符》:“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眇乎小哉!所以属于人也;謷乎大哉!独成其天。”眇,微小,渺小。此处就人的身躯而言。旷,光明,开朗。此处就光明、伟大的德行与修为而言。

    【译文】

    薛收问:“仲长子光是怎样的人?”文中子说:“是天人。”薛收问:“什么是天人?”文中子说:“他的身躯渺小,所以与常人无异!他的修为广大,唯此方能成就他的光明与伟岸!”

    2.15 贾琼问君子之道。子曰:“必先恕乎!”曰:“敢问恕之说。”子曰:“为人子者,以其父之心为心;为人弟者,以其兄之心为心。推而达于天下,斯可矣。”

    【译文】

    贾琼问什么是君子之道。文中子说:“一定是‘恕’吧!”问:“请问‘恕’是什么?”文中子说:“做儿子的,要站在父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做弟弟的,要站在兄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由此类推以至于全天下,这就可以了。”

    2.16 子曰:“君子之学进于道,小人之学进于利。”

    【译文】

    文中子说:“君子学习是为了钻研大道,小人学习是为了追逐利益。”

    2.17 楚难作①,使使召子,子不往,谓使者曰:“为我谢楚公②,天下崩乱,非至公血诚不能安③。苟非其道,无为祸先。”

    【注释】

    ①楚难:隋大业九年(613),杨玄感于黎阳起兵反隋。

    ②楚公:杨玄感袭爵楚国公,故称“楚公”。杨玄感(?——613),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司徒楚国公杨素长子。以父军功位至柱国,任郢、宋二州刺史,迁鸿胪卿、礼部尚书,袭封楚国公。受到隋炀帝猜忌,大业九年(613),隋炀帝二次出征高句丽时,趁机反叛,屯兵于黎阳,为大将军宇文述所败。《隋书》卷七十有传。

    ③血诚:赤诚。《三国志·魏书·仓慈传》:“及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于戊己校尉及长吏治下发哀,或有以刀画面,以明血诚。”

    【译文】

    杨玄感起兵,派遣使者征召文中子,文中子不去,对使者说:“替我谢谢楚公,天下大乱,只有怀着至公赤诚之心才能使天下安定,如果不遵循这个道理,就不要再为害天下了。”

    2.18 李密问王霸之略。子曰:“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①。”李密出,子谓贾琼曰:“乱天下者必是夫也。幸灾而念祸,爱强而愿胜,神明不与也。”

    【注释】

    ①不以天下易一民之命:阮逸注云:“易,为‘轻易’之‘易’。一民,至细也,不可以天下之大轻小民之命。”即不要因为天下之大就轻视一个百姓的性命。此句意在告诫李密当以天下苍生为念。

    【译文】

    李密问实现王霸之业的方略。文中子说:“不要因为天下之大就轻视一个百姓的性命。”李密走后,文中子对贾琼说:“将来祸乱天下的必是此人。此人幸灾乐祸,争强好胜,神明是不会保佑他的。”

    2.19 子居家,虽孩孺必狎①。其使人也,虽童仆必敛容②。

    【注释】

    ①孩孺:孩童,小孩子。狎:亲近,亲昵。

    ②敛容:端正容貌,表示严肃庄重。《汉书·霍光传》:“光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

    【译文】

    先生日常居家,即便对小孩子也很亲昵。先生差遣人做事,即便对年幼的仆人也很严肃。

    2.20 子曰:“我未见知命者也①。”

    【注释】

    ①知命:《论语·尧曰》:“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西汉孔安国注云:“命,谓穷达之分也。”即知晓人生穷达、祸福之天命。

    【译文】

    文中子说:“我还没有见过知天命之人。”

    2.21 子曰:“不就利①,不违害②,不强交,不苟绝,惟有道者能之。”

    【注释】

    ①就:趋,追求。

    ②违:避,躲避。《尚书·太甲中》:“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西汉孔安国注云:“言天灾可避,自作灾不可逃。”

    【译文】

    文中子说:“不趋利,不避害,不勉强交往,不随便断绝,只有有道之人才能做到。”

    2.22 子躬耕①。或问曰:“不亦劳乎?”子曰:“一夫不耕,或受其饥②,且庶人之职也。亡职者,罪无所逃天地之间③,吾得逃乎?”

    【注释】

    ①躬耕:亲自耕种。《礼记·月令》:“天子亲载耒耜,……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

    ②一夫不耕,或受其饥:实化用西汉贾谊《新书·无蓄》:“古人曰:‘一夫不耕,或为之饥;一妇不织,或为之寒。’”

    ③罪无所逃天地之间:实化用《庄子·人间世》:“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

    【译文】

    文中子亲自耕种。有人问:“这不是很辛苦吗?”文中子说:“一人不耕种,就会有人挨饿,并且这是普通人职责。不履行职责的人,在天地间是无法逃避罪责的,我难道能逃避得了吗?”

    2.23 子艺黍登场①,岁不过数石②,以供祭祀、冠婚、宾客之酒也③,成礼则止。子之室,酒不绝。

    【注释】

    ①艺黍:种植黍稷。《尚书·酒诰》:“小子惟一妹土,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西汉孔安国注云:“其当勤种黍稷,奔走事其父兄。”登场:收割粮食并运到打谷场。

    ②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西汉晁错《论贵粟疏》:“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③冠婚:冠礼和婚礼。冠礼,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之礼,表示成人。《礼记·冠义》:“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

    【译文】

    先生种植庄稼收获粮食,每年收获不过数石,用以酿造供给祭祀、冠礼、婚礼、招待宾客所用之酒,礼仪完成后就不再饮用。所以先生家的酒才不会用尽。

    2.24 薛方士问葬①。子曰:“贫者敛手足②,富者具棺椁③。封域之制无广也,不居良田。古者不以死伤生,不以厚为礼。”

    【注释】

    ①薛方士:其人不详。考本书《关朗篇》:“门人窦威、贾琼、姚义受《礼》,温彦博、杜如晦、陈叔达受《乐》,杜淹、房乔、魏徵受《书》,李靖、薛方士、裴晞、王珪受《诗》。”可知其从文中子受学。

    ②敛手足:又作“敛手足形”,意指遮蔽身体。《礼记·檀弓下》:“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唐孔颖达疏云:“敛手足形者,亲亡但以衣棺敛其头首及足,形体不露,还速葬而无椁材,称其家之财物所有以送终。”《释名·释丧制》:“衣尸棺曰敛。敛者,敛也。敛藏不复见也。”手足,即手足形,指手足身体。

    ③具:齐备,皆备。棺椁:棺材及套在棺材外面的外棺。内曰棺,外曰椁。

    【译文】

    薛方士问葬礼。文中子说:“穷人遮蔽身体,富人棺椁齐备。墓地规模不要太大,不要侵占良田。古人不以死去的人而伤害活着的人,不把厚葬看做是符合礼制的行为。”

    2.25 陈叔达问事鬼神之道。子曰:“敬而远之①。”问祭。子曰:“何独祭也,亦有祀焉,有祭焉,有享焉。三者不同,古先圣人所以接三才之奥也②。达兹三者之说,则无不至矣。”叔达俯其首。

    【注释】

    ①敬而远之:实模仿《论语·雍也》:“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②三才:天、地、人。见1.1条注。

    【译文】

    陈叔达问侍奉鬼神之法。文中子说:“恭敬对待且要远离它。”问祭祀。文中子说:“不只有祭天之礼,还有祀地之礼,有祭天,有享先人宗庙。三者是不同的,这就是古代圣人沟通天、地、人之间的奥秘所在。认识到这三者的真谛,那么一切问题就都明白了。”陈叔达俯首称是。

    2.26 子曰:“王猛有君子之德三焉①:其事上也密,其接下也温,其临事也断。”或问苏绰②。子曰:“俊人也。”曰:“其道何如③?”子曰:“行于战国可以强,行于太平则乱矣。”问牛弘④。子曰:“厚人也。”

    【注释】

    ①王猛(325——375):字景略,北海剧(今山东潍坊)人。出身贫寒,隐居山中,博学而好读兵书,善于谋略和用兵。苻坚即位,任中书侍郎,官至尚书令、太子太傅、司徒、录尚书事,封清河郡侯,为苻坚重要谋臣。综合儒法,选贤任能,抵制氐、羌权贵,整肃吏治,强化中央集权,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建元十一年(375)去世,谥号“武”。临终力劝苻坚勿图晋,苻坚不听,终有淝水惨败。《晋书》卷一百十四《苻坚载记》有载录。

    ②苏绰(498——546):字令绰,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南北朝西魏名臣。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及申韩之学,拜为大行台左丞,参与机密,大力推举改革。曾创制计账、户籍等法,精简冗员,设置屯田、乡官,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累升大行台度支尚书兼司农卿,封美阳伯。大统十二年(546)病逝。《周书》卷二十三、《北史》卷六十三有传。

    ③道:此指施行的政略。

    ④牛弘(545——610):本姓尞,字里仁,安定鹑觚(今甘肃灵台)人。袭封临泾公。少好学,博览群书。北周时,专掌文书,修起居注。隋文帝即位后,任散骑常侍、秘书监,晋爵奇章郡公。开皇三年(583),拜礼部尚书,请修明堂,定礼乐制度。选贤任能,宽仁待下,不善言谈而恪尽职守。大业六年(610)离世。《北史》卷七十二、《隋书》卷四十九有传。

    【译文】

    文中子说:“王猛有三种君子之德:他对待君主细密,对待下属温和,处理事情果断。”有人问苏绰。文中子说:“是有才干之人。”问:“他施行的政略如何?”文中子说:“推行于战国之时可以富国强兵,推行于太平之世则会祸乱天下。”问牛弘。文中子说:“是敦厚之人。”

    2.27 子观田,魏徵、杜淹、董常至。子曰:“各言志乎①?”徵曰:“愿事明王,进思尽忠,退思补过②。”淹曰:“愿执明王之法,使天下无冤人。”常曰:“愿圣人之道行于时,常也无事于出处③。”子曰:“大哉!吾与常也。”

    【注释】

    ①各言志乎:实模仿《论语·公冶长》:“子曰:‘盍各言尔志?’”即文中子模仿孔子,通过让弟子谈论各自志向,来考察他们思想所达到的境界。

    ②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孝经·事君》:“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③出处:出仕和归隐。《周易·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译文】

    文中子察看农事,魏徵、杜淹、董常来了。文中子说:“大家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吧?”魏徵说:“我愿奉侍有道明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