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风俗志之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宋人很重视装饰家居,李师师的卧室里,就到处挂着山水画,而有些人家,更是挂肖像画,如果说黄庭坚家里挂着他老师苏轼的画像,还只是体现了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那据记载,有些人家挂着自己妹妹的肖像画在书房里,就应当和习俗有关了。

    但这种程度的装饰,只不过是很普遍的行为。相比起杭州人对家居装饰的狂热,真是不足挂齿。翻开《宋朝事实类苑》,我们就会看到如此记载——杭州人如果家里有一百贯财产,一定会用超过五十贯以上来装饰门窗。这可绝对不是孤证,因为欧阳修也用诗句记录下来了这个风俗——“越俗僭宫室,倾赀事雕墙”。

    在《新宋》的时代,汴京也许可以作为全国性的代表,但绝不能作为全国性的典型。而且,我们必须接受一个现实:不仅汴京不能,而且也没有任何一个城市,任何一个县,任何一个州,任何一个府,任何一个路,可以作为全国性的典型。

    这就好比今天一个老外来到中国后,如果他只看到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都会,便将此视为中国的印象,那无疑他得出来的中国,将是一个非常片面的中国,他会觉得中国已经是一个相当发达的国家;但若是他只去了那些偏远的山区,就以为他认识了中国,那也并非是一个真实的中国。

    所以,当我们用眼睛去看北宋的风俗时,第一眼看去,看到的一定是——“南北有别”。

    而在饮的这方面,宋代的三大饮料,依次是酒、茶、汤。在《新宋》中,我们也经常见到点汤送客的习俗。北宋的汤,和我们今天的汤其实是有所差别的,当时的汤,大多数都是药汤,其中会配有甘草等药材。除去这三大饮料外,牛奶与果汁,也能跻身前五位。北方人常常喝牛奶、马奶、驴奶、羊奶,南方人当然就没有这么好的天然条件,但据说两浙路的民众,对于牛奶也很喜好。

    先说法律,如果你发现,你的宋朝朋友熟悉法律,遇到纠纷,就一纸诉状告进衙门,即使不识字,也喜欢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那么,恭喜你,八成机率,你的朋友是南方人。如果他的文化程度并不算很高,仅仅只是识字,又没当过政府公务员,却热爱一切收费免费的法律讲座,对法律精通的程度,让坐在衙门里上头的那位也流汗的话,那么,请进一步缩小你的范围,没错,你的这位朋友,来自欧阳修、王安石的故乡——江西!

    南方与北方,因为气候、地理的差异,在衣食住行上的差别,直到今日这个气候紊乱的世界,都还顽固地存在着。在一千年前,人类还生活在一个正常的地球上时,南北有别,自然不足为奇。况且,以宋代而言,南北方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差别,其实并不算特别的大。

    其实过去的历史学者,在观察中国历史时,便常常会犯这样的“老外式错误”。

    好吧,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了,偏见害人啊!的确,这个事情不能一概而论,但是,请注意,这个偏见几乎成为了一种公论。翻开《宋史·地理志》吧,看看里面对各路人民的简单评价吧,里面忠实地反应了这种偏见。好的,我知道,看史书是一件很烦人的事,那么我就举一个例子吧,我们已经很熟悉的韩琦,我们来看看宋人对他有什么样的评价!

    哪里是南方?哪里又算是北方?

    礼制这个东西,我们现代人有点不太熟悉,那么我们说点具体的事例好了。

    请仔细观察贵友,倘若贵友对礼制非常的尊重,一举一动,都合乎礼制的要求,那么,请相信我,既使他不是土生土长的北方人,也一定在北方度过了他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反之,若他做的事情,总有点那么不合礼制的要求,那么,南人榜下,又可以添上一颗星星了。

    其实无论是“南方”、“北方”也好,“东方”、“西方”也好,倘若认真追究起来,都并不简单,因为它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价值观。所谓的方位与人们心中的“中心观”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今天我们开口谈“远东”,闭口说“中东”,这就是一种欧洲中心观,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霸权。因为如果用一种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地区,所谓的“中东”,实际并不东,它应当是人类文明中较为中心的区域,若按中国人的文化习惯,那里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而所谓的“远东”,也并不远。而即使换到19世纪以前的中国,也绝难想象会有中国人会接受欧人所说的“中东”、“远东”这种称呼,断不可能像今天的中国人一样,对此居之不疑。因为,按当时中国人的中心观,所谓的“远东”,倒是天下的中心,而“中东”,却分明在西边。

    不过,哪怕是车跑来跑去,会得肺结核,也是好的。在《新宋》所描绘的时代过去几十年后,历史上的北宋末年,轿子兴起了——这是个被王安石、司马光们深恶痛绝的东西,但随着风气变得更加奢侈、更加孱弱,轿子终于盛行,同时亦预示了北宋的即将灭亡。

    宋人所说的“西北”,指的是陕西、河东、河北三路,所以,有时也称为“西北三路”;“东北”,指的是京东路,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地区;“西北”与“东北”,又合称为“两北”。而“西北”这个词,有时候更被用来泛指北方,不仅包括两北地区,连汴京、京西路,都包括在内。换句话说,两北地区与汴京、京西等地区,构成了宋代的北方。

    所以,我们必须知道!宋人心里的“南方”与“北方”,究竟是指哪些地区。

    “东南”指的是淮南、两浙、江东、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路,但严格意义上的“东南”,则只指所谓的江、湖、淮、浙“东南六路”;“西南”则包括成都府、利州、梓州、夔州、广东、广西(偶尔我们也会发现,人们也将广南东西路视为“东南”的一部分)等路。这“东南”与“西南”,便构成了宋代的南方。

    但是,当我们的眼睛通过《东京梦华录》与《清明上河图》来看宋朝时,我们需要知道,那仅仅只是大宋朝的东京开封府——我们当然也可以通过纽约来看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类文明,通过北京、上海来看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这并不算错误——只要我们心里面明白,那里仅仅只是一个时代中最繁华的所在,便可以了。所以,若有人误会,汴京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就是当时大宋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那么请让我们列队欢迎火星人吧!

    这里也要特别提出来一点,也有学者相信女子在外面工作,是南方的一种风俗,但这一点阿越是不能苟同的,因为开封街头巷尾工作的女性,可不是少数。

    而第三个区分南人与北人的方法,亦是最有效的方法,则是留心观察他们的礼法意识。

    当然,这些与我们的主题无关,我们现在只是在用种种办法来区分你的宋朝朋友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而已。

    当然,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谁知道是不是因为徐某人受了宋太祖的刺|激,对北方产生的强烈逆反心理所致?

    这绝非是阿越夸大其词,在宋代,就发生有南方人因为对北人穿毛褐衣服深恶痛绝,宁肯冻死也要穿绢绸衣服的事情!而他最后果然因为受冻而病死了。此君大名鼎鼎,姓徐名铉,宋太祖的那句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就是对他说的。

    在接下来的篇幅里,阿越会尝试着,用这样的精神,向大家介绍《新宋》所处时代的风俗人情。

    这绝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南北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一个湖南人,有时候会自然而然的以长江划界,长江以北,便算是北方,长江以南,就是南方。但若在信阳人的心中,这个标准却是不成立的,因为他们也许会觉得,黄河以北才是北方,而信阳应当是南方;可在广州人心中,那么过了韶关,都算是北人了。

    第二个能对南人与北人进行较有效区分的办法,是观察你的宋朝朋友,究竟是比较勤劳节俭,还是比较享乐主义。当然,必须说明,这个办法不适用于多数有钱人。有钱人过过奢侈生活,那是一种生活的本分;而有钱人过节俭生活,那是一种生活的习惯。不管怎么样移风易俗,叫多数有钱人节俭过日子,那只能是天真的行为。面对现实的办法就是征很高很高的奢侈税。同样,此法亦不能用于很穷很穷的人,一个人穷到一定的程度,就算再有享乐主义的觉悟,也没什么实现的办法。

    从口味上面来说,宋人南北口味的差别,与今日是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因为,有可靠记载表明,在宋代,南方人的口味以咸为主,而北方人却以甜、酸为主。这个特点,令我非常的怀疑,今日江浙一带的口味,可能是宋人南渡带来的结果。

    必须承认,宋朝的人民,是非常有内涵的人民。因此,宋朝南北方之间的差异,并非主要表现在衣食住行这些外在的东西方面,而是深刻反映于人情礼法之间。如果我们能如石越一样幸运或不幸,去到北宋,从衣着、饮食、住房、出行的习惯上,我们可能未必准确地分辨出此人是南人还是北人,但只要能够和对方一起生活上几天,哪怕他们说的都是一口标准的开封官话,我们也能很快分辨出来他的家乡在南方还是北方。

    第一印象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的这位宋朝朋友看起来忠厚老实、质朴直爽,那么非常好,给他在北人的牌牌下,加一颗星星。反之,如果你的朋友看起来比较聪慧狡黠,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但处事却比较轻浮,甚至很有点心机,那么,请给他在南人的牌牌下,加一颗星星。

    而除了用忠直与慧黠来得出你的第一印象以外,我们也还可以用一些辅助的方法,比如北方人比较勇敢剽悍,南方人相对柔弱怯懦。不过,这个标准就相当的不可靠。的确,通常来说,北方人身体强壮一点,因为宋朝边防的原因,对战争也相对熟悉一些,但是河北禁军是窝里横,连河东禁军也有不堪战之名,这些也是历史事实。反而,南方却出了不少著名的儒将。不过宋朝的军事重心南北不平衡得非常厉害,倒也是客观事实,所以南人当兵的要少于北人,也是一时的历史现象。

    什么是礼法?礼是礼制,法就是法律。

    衢州饭则是一种快食饭,实际上就是焖饭,在当时,“尊贵人”是不吃的,对于不挑拣的普通民众来说,工作之后,找一家衢州饭店,填饱肚子继续干活,就是他们最常见的生活方式。

    因为,在《新宋》的时代,所谓的“南方”与“北方”之间,有着巨大、显而易见的差别。这种巨大的区别,甚至不止于风俗的不同,还体现在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各个方面……

    我们的《风俗志》第一篇,南北有别,走马观花之后,暂时就到此小结。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宋朝南北不同的朋友,可以去读读程民生先生的《宋代地域文化》一书,那是一本很好看的学术著作,阿越在这篇《南北有别》中,也有大量参考此书的结论,所以在此特别提出来,一则不敢掠人之美,二则表示谢意。

    而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北人忠直的最极端的代表,就是河东路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因为河东路在宋朝全国的GDP排名中,绝对是比较靠后的,大约也就是比贵州、广西这两个最不发达地区强点。但是,河东人的忠义观念非常强,不仅饿死不做贼,到了国难关头,河东人深明大义舍身报国的也特别多——在历史上,神宗末年,王安石父子一手搞出来的保甲法,彻底走向它本意的反面,许多地方都有保甲暴乱,只有河东路平安无事——接下来我们还会谈到的北人的民风与法律意识,若联系到这两点,我们就可以知道河东人民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坦白说,阿越认为很难用南方雨水多道路容易泥泞来解释这一切,南方地方政府敢于在公共支出上做如此奢侈的事情,与宋代南方的富足应当是分不开的。

    而即使人们不再走路,骑马也不是北人的第一选择。准确的说,坐车才是北人的第一选择。车的种类很多,舒适条件也大不相同。但对于在路边目送车经过的人们来说,车只有两种,一种是男人坐的,掀起滚滚黄尘,必须赶紧侧过身去,伸出袖子捂住口鼻的车;另一种则是美女坐的车,这种车经过时,据说“香云如烟,数里不绝,尘土皆香。”——阿门!

    不过,话虽如此,如果你固执一点,有时候却也足以致命。

    只要我们提到《新宋》所描绘的那个时代的风俗,即使对北宋历史不太熟悉的人,也会张口说出《东京梦华录》与《清明上河图》来,这一书一图,一起描绘了北宋汴京的绝代风华。

    这个,便是宋人心中的南方与北方,实际上,便是一种以开封为天下中心的价值观。

    衣食以外,于民众生活来说,最重要的便是住了。一般来说,宋代普通的百姓,条件较好的可以住上瓦房,条件较差的,则还是只能住草房。除了南方一些地区有住竹楼或者以船为家外,这一点南北并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