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上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於左右寸關尺。輒名之曰此心脈。此脾脈。此肝脈。此腎脈。非也。手三部皆肺藏。而分其部位。以候他藏之氣焉耳。其說見於素問脈要精微論。而其所以然之故。則秦越人八十一難之首章發明至矣。是何也。脈者血之流派。氣使然也。肺居五藏之上。氣所出入之門戶也。脈行始肺終肝。而復會於肺。故其經穴。名曰氣口。而為脈之大會。一身之氣。必於是占焉。(吳文定公集贈邵志可序)

    何夢瑤曰。脈之形體。長而圓。如以水貫蔥葉中。有長有短。有大有小。有虛有實。有緩有急。脈之行動。如以氣鼓蔥葉中之水。使之流動也。有浮有沉。有遲有數。有澀有滑。

    柳貫曰。古以動數候脈。是吃緊語。須候五十動。乃知五藏缺失。今人指到腕骨。即云見了。夫五十動。豈彈指間事耶。故學者當診脈問證。聽聲觀色。斯備四診而無失。(道傳集。瀕湖脈學引)

    汪石山曰。脈經云。浮為風。為虛。為氣。為嘔。為厥。為痞。為脹。為滿不食。為熱。為內結等類。所主不一。數十餘病。假使診得浮脈。彼將斷其為何病耶。苟不兼之以望聞問。而欲的知其為何病。吾謂戛戛乎其難矣。古人以切。居望聞問之後。則是望聞問之間。已得其病情。不過再診其脈。看病應與不應也。若病與脈應。則吉而易醫。脈與病反。則凶而難治。以脈參病。意蓋如此。曷嘗以診脈知病為貴哉。夫脈經一書。拳拳示人以診法。而開卷入首。便言觀形察色。彼此參伍。以決死生。可見望聞問切。醫之不可缺一也。豈得而偏廢乎。

    張景岳曰。脈者血氣之神。邪正之鑑也。有諸中。必形諸外。故血氣盛者。脈必盛。血氣衰者。脈必衰。無病者。脈必正。有病者。脈必乖。矧人之疾病。無過表裡寒熱虛實。只此六字。業已盡之。然六者之中。又惟虛實二字為最要。蓋凡以表證里證。寒證熱證。無不皆有虛實。既能知表裡寒熱。而復能以虛實二字決之。則千病萬病。可以一貫矣。且治病之法。無逾攻補。用攻用補。無逾虛實。欲察虛實。無逾脈息。雖脈有二十四名。主病各異。然一脈能兼諸病。一病亦能兼諸脈。其中隱微。大有玄秘。正以諸脈中。亦皆虛實之變耳。言脈至此。有神存矣。倘不知要。而泛焉求跡。則毫釐千里。必多迷誤。故予特表此義。有如洪濤巨浪中。則在乎牢執柁干。而病值危難處。則在乎專辨虛實。虛實得真。則標本陰陽。萬無一失。其或脈有疑似。又必兼證兼理。以察其孰客孰主。孰緩孰急。能知本末先後。是即神之至也矣。(脈神草)

    又曰。據脈法所言。凡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多熱。遲為多寒。弦強為實。微細為虛。是固然矣。然疑似中。尤有真辨。此其關係非小。不可不察也。如浮雖屬表。而凡陰虛血少。中氣虧損者。必浮而無力。是浮不可以概言表。沉雖屬裡。而凡表邪初感之深者。寒束皮毛。脈不能達。亦必沉緊。是沉不可以概言里。數為熱。而真熱者未必數。凡虛損之證。陰陽俱困。氣血張皇。虛甚者。數必甚。是數不可以概言熱。遲雖為寒。凡傷寒初退。餘熱未清。脈多遲滑。是遲不可以概言寒。弦強類實。而真陰胃氣大虧。及陰陽關格等證。脈必豁大而弦健。是強不可以概言實。微細類虛。而凡痛極氣閉。營衛壅滯不通者。脈必伏匿。是伏不可以概言虛。由此推之。則不止是也。凡諸脈中皆有疑似。皆有真辨。診能及此。其必得鳶魚之學者乎。不易言也。

    又曰。治病之法。有當舍證從脈者。有當舍脈從證者。何也。蓋證有真假。脈亦有真假。凡見脈證有不相合者。則必有一真一假。隱乎其中矣。故有以陽證見陰脈者。有以陰證見陽脈者。有以虛證見實脈者。有以實證見虛脈者。此陰彼陽。此虛彼實。將何從乎。病而遇此。最難下手。最易差錯。不有真見。必致殺人。矧今人只知見在。不識隱微。凡遇證之實。而脈之虛者。必直攻其證。而忘其脈之真虛也。或遇脈之弦大。而證之虛者。亦必直攻其脈。而忘其證之無實也。此其故正以似虛似實。疑本難明。當舍當從。孰知其要。醫有迷途。莫此為甚。余嘗熟察之矣。大都證實脈虛者。必其證為假實也。脈實證虛者。必其脈為假實也。何以見之。如外雖煩熱。而脈見微弱者。必火虛也。腹雖脹滿。而脈見微弱者。必胃虛也。虛火虛脹。其堪攻乎。此宜從脈之虛。不從證之實也。其有本無煩熱。而脈見洪數者。非火邪也。本無脹滯。而脈見弦強者。非內實也。無熱無脹。其堪瀉乎。此宜從證之虛。不從脈之實也。凡此之類。但言假實。不言假虛。果何意也。蓋實有假實。虛無假虛。假實者病多變幻。此其所以有假也。假虛者。虧損既露。所以無假也。大凡脈證不合者。中必有奸。必先察其虛。以求根本。庶乎無誤。此誠不易之要法也。

    又曰。真實假虛之候。非曰必無。如寒邪內傷。或食停氣滯。而心腹急痛。以致脈道沉伏。或促或結一證。此以邪閉經絡而然。脈雖若虛。而必有痛脹等證可據者。是誠假虛之脈。本非虛也。又若四肢厥逆。或惡風怯寒。而脈見滑數一證。此由熱極生寒。外雖若虛。而內有煩熱便結等證可據者。是誠假虛之病。本非虛也。大抵假虛之證。只此二條。若有是實脈。而無是實證。即假實脈也。有是實證。而無是實脈。即假實證也。知假知真。即知所從舍矣。

    又曰。又有從脈從證之法。乃以病有輕重為言也。如病本輕淺。別無危候者。因見在以治其標。自無不可。此從證也。若病關藏氣。稍見疑難。則必須詳辨虛實。憑脈下藥。方為切當。所以輕者從證。十惟一二。重者從脈。十當八九。此脈之關係非淺也。雖曰脈有真假。而實由人見之不真耳。脈亦何從假哉。

    陳士鐸曰。脈有陰陽之不同。王叔和分七表八里。似乎切脈分明。不知無一脈無陰陽。非淨為陽而沉為陰。遲為陰而數為陽也。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於中消息。全在臨症時察之。心可意會。非筆墨能繪畫耳。

    董西園曰。浮為表證。法當表汗。此其常也。然亦有宜下者。仲景云。若脈浮大。心下硬有熱。屬藏者攻之。不令發汗者是也。脈沉屬裡。治宜從下。而亦有宜汗者。如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而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微汗之是也。脈促為陽盛。當用葛根芩連清之矣。若促而厥冷者。為虛脫。非灸非溫不可。此又非促為陽盛之脈也。脈遲為寒。當用姜附溫之矣。若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體濈濈汗出。則用大承氣湯。此又非遲為陰寒之脈矣。四者皆從症。不從脈也。至若從脈舍症之治。如表證宜汗。此常法也。仲景曰。病發熱頭痛而脈反沉。身體疼痛者。當先救里。用四逆湯。此從脈沉為治也。(此條若無頭疼。乃可竟從里治。否則尚宜斟酌。)裡實用下。此常法也。如日晡發熱者。屬陽明。若脈浮虛者。宜法汗。用桂枝湯。此從脈浮為治也。結胸證具。自當以大小陷胸治之矣。若脈浮大者不可陷。陷之則死。是宜從脈證。而酌解之也。身疼痛者。當以桂枝發之。若尺中遲者。不可汗。以營血不足故也。是宜從脈而調其營矣。此四者。從脈不從證也。

    朱丹溪曰。凡看脈。如得惡脈。當覆手取。如與正取同。乃元氣絕。必難治矣。如與正取不同。乃陰陽錯綜。未必死。(丹溪纂要)

    高武曰。人或有寸關尺三部脈不見。自列缺至陽谿脈見者。俗謂之反關脈。此經脈虛。而絡脈滿。千金翼。謂腸脈逆。反大於寸口三倍。叔和尚未之及。而況高陽生哉。(針灸聚英。案所引千金翼。今無考。)虞天民曰。此地天交泰。生成無病之脈耳。學者可不曉歟。(醫學正傳)張路玉曰。脈之反關者。皆由脈道阻礙。故易位而見。自不能條暢如平常之脈也。有一手反關者。有兩手反關者。有從關斜走至寸。而反關者。有反於內側。近大陵而上者。有六部原如絲。而陽谿列缺。別有一脈。大於正位者。亦有諸部皆細小不振。中有一粒如珠者。此經脈阻結於其處之狀也。(診宗三昧)

    案至真要論云。諸不應者。反其診則見矣。王啟玄注曰。不應者。皆為脈沉。脈沉下者。仰手而沉。覆其手則沉為浮。細為大也。陶節庵云。病人若平素原無正取脈。須用覆手取之。脈必見也。此屬反關脈。診法與正取法同。若平素正取有脈。後因病診之。無脈者。亦當覆手取之。取之而脈出者。陰陽錯亂也。宜和合陰陽。如覆取正取。俱無脈者必死矣。此為良法。王陶所說。今驗之。極如其言。脈伏甚者。亦當以此法診得焉。

    醫學綱目。載開寶寺僧。衣缽甚厚。常施惠於人。孫兆重之與往還。一日謂孫曰。某有一事。於翁約賞罰為戲。可否。孫曰。如何為賞罰。儈曰。若診吾脈。若知某病。賞三十千為一筵。若不中。罰十千歸小僧。孫曰。諾。與之診。左手無脈。右手有脈。遂尋左手之脈。乃轉左臂上。動搖如常。孫曰。此異脈也。醫書不載。脈行常道。豈有移易之理。往昔少年為驚撲。震動心神。脈脫舊道。乍移臂外。復遇驚撲。不能再歸。年歲長大。氣血已定。不能復移。目下無病爾。僧曰。某襁褓而撲背幾死。固宜脈失所。某亦平生無病。亦不曾診脈。聞公神醫試驗之。果神醫也。。按此疑因驚撲為反關之脈者。世亦間有焉。姑附於斯。

    董西園曰。老者氣血已衰。脈宜衰弱。過旺則病。若脈盛而不躁。健飯如常。此稟之厚。壽之徵也。若強而躁疾。則為孤陽。少壯者脈宜充實。弱則多病。謂其氣血日盈之年。而得此。不足故也。若脈體小而和緩。三部相等。此稟之靜。養之定也。惟細而勁急者。則為不吉。故執脈審症者。一成之矩也。隨人變通者。圓機之義也。肥盛之人。氣盛於外。而肌肉豐厚。其脈多洪而沉。瘦小之人。氣急於中。肌肉淺薄。其脈多數而浮。酒後之脈必數。食後之脈常洪。遠行之脈必疾。久飢之脈必空。孩提襁褓。脈數為常也。

    葉文齡曰。脈經云。性急人脈躁。性緩人脈靜。夫脈乃氣血之運。而行於呼吸者也。血稟偏勝。必多緩。陰之靜也。氣稟偏勝。必多急。陽之躁也。以此只可論人之氣血。孰為不足。不可以性情。而謂躁靜者也。(醫學統旨)

    陳無擇曰。經云。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乃可診有過之脈。或有作為。當停寧食頃。俟定乃診。師亦如之。釋曰。停寧俟定。即不拘於平旦。況倉卒病生。豈待平且。學者知之。(三因方)

    徐春甫曰。無脈之候。所因不一。久病無脈。氣絕者死。暴病無脈。氣鬱可治。傷寒頭風。痰積經閉。憂驚折傷。關格吐利。氣運不應。斯皆勿忌。

    沈朗仲曰。久病服藥後。六脈俱和。偶一日診。或數或細。或虛弱。或變怪異常。即當細問起居之故。或因一夜不睡而變者。或因勞役惱怒。或因感冒風寒。各隨其所感而治之。(病機彙編)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