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41章 反攻大幕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不久暴疾而亡。

    当然了,这不是济尔哈朗的命令,而是济尔哈朗提议,多尔衮准许的。

    因为守卫辽南之功,从高斗枢阎应元到下面的有功士卒,都得到了朝廷的奖赏,海开之后,水师船舰源源不断的运送,将人员和各种物资,送过渤海,运到旅顺港。

    隆武帝在文华殿设宴,亲自为李邦华送行,感谢他为朝廷,为国家的贡献。

    这个冬天过后,建虏再无主动发起大战的国力和能力。

    具体事宜,皆由孙传庭谋划和执行。

    但在军机处看来,建虏已经是有了放弃复州之意。

    如此,辽南就安稳了。

    史可法两袖清风,刚直不阿,民政没有问题,但军政却是差了一点,为了磨砺他,以便将来大用,隆武帝调他入军机处,希望他耳濡目染,能够增长军事长才。

    但建虏又不甘心放弃复州,于是仍然派兵驻守,只不过复州守军的任务不再是坚守复州城,而是作为盖州城的前哨——和复州相比,盖州更重要,也更容易防守,只要建虏坚守盖州,就可以保障海州、辽阳的安全,也就不担心大明攻取盖州,海州后,将建虏的国土一分为二,将锦州和沈阳分割开来。

    西安。

    ……

    传旨的乃是司礼监新任行走太监石公公,他笑道:“恭喜军辅。”

    并赐隆武银元一千两,

    至于继任三边总督的人选,经过廷议,最后内阁拟出河南巡抚高名衡接任。

    ——去年南直隶清查军田,勋贵鼓动作乱,无辜者死伤百人,史可法深为自责,上疏请辞,但被隆武帝驳回。

    内阁次辅、兵部尚书、已经七十有余的李邦华致仕。

    正月十五,元宵节。

    就历史来说,李邦华不但是一个干臣,而且脑子始终清楚,在九江时,还曾经平息左良玉的兵乱,论才能,绝对是明末诸臣的第一梯队,只可惜,崇祯帝在危难之时,没有能重用他。

    现在三边已经稳固,九原北胜等地的城池,也基本构筑完成,最重要的是,经过财税改革和几年的休养生息,大明国力渐渐恢复,而建虏却已经是露出了疲态,京师通往宁远、大宁卫、开封通往京师等几处重要官道的扩宽加固工程,觉华岛码头扩增,均已经是完成,大明对辽东的反攻,已经可以开始了。

    而这一次,隆武帝也终于准他致仕。

    大明彻底掌握了战略的主动权。

    而谁来补这两个职位,隆武帝和内阁早有共识,那就是现在的领兵部尚书,三边总督孙传庭。

    ……

    前来传旨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秦方,将圣旨郑重无比的交给他:“阁老,责任重大啊。”

    ……

    经过金州旅顺之战,建虏六万大军,拼劲全力,耗费粮草无数,损兵折将,也不能拿下旅顺之后,从济尔哈朗到多尔衮都明白,几年之内,他们是没有能力攻打金州旅顺了,他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防守,不使大明的版图在辽南继续扩大。

    “先清理完了南直隶军田的烂摊子,再和朕提请辞的事情吧!”隆武帝在史可法的奏疏上,用朱笔明确批示。

    为了泄愤,建虏拆了北城墙和北城门,并在城中燃起大火,将所有的屋舍都付之一炬,还填埋水井,破坏港口码头,将金州城变成了一座残砖碎瓦、无法存住的废墟所在。

    千里之外。

    ……

    一直到崇祯十二年,蹉跎了十年时间的李邦华才重获起用,在南京担任闲职,十五年入京师,为左都御史。

    因为今日终于是从辽南传来了好消息。

    南京。

    看透了建虏的意图,大明对于下一步自然也就有了更多的把握。

    这一天,朱慈烺开心极了。

    军机处虽然不比兵部尚书,但谁都知道,自陛下继位,建立军机处以来,对军机处越发倚仗,军机处的重要性几乎已经是等同于是内阁,甚至在某些时候,陛下见军机诸臣的时间比内阁要多很多,史可法从南京兵部尚书调任军机处,看起来好像是从实权变成了虚职,但史可法还年轻,在军机处日日都能见到圣颜,论升迁和未来的前途,军机处其实比南京兵部更为远大。

    ……

    “臣,领旨谢恩!”

    隆武帝朱慈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急切的盼望春天的到来。

    不然说不得会有其他变数。

    三边总督府。

    金州已经收复,招募流民,往辽南开垦之国策,依然继续。

    ……

    除了感激李邦华的功绩之外,朱慈烺也知道李邦华家中并不富裕,这样为朝廷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老臣,绝不能让他老年无依,为衣食所愁。

    宴席结束,隆武帝牵着李邦华的手,亲自送他出皇宫。

    隆武帝宴请群臣,晚间登上大明门,抱着太子观看烟花,与民同乐。

    但济尔哈朗的愤恨太多,也无法改变他必须退兵的现实。

    当然了,也可能是因为年纪,毕竟十七年的时候,李邦华已经七十,随时都可能致仕。

    这一次,隆武帝准他辞去南京兵部尚书的职位,但却调到他京师,入军机处。

    朝鲜之事也基本尘埃落定。

    隆武帝曾经对群臣说过的话,也在京师有所传唱。

    甲申之变时,李邦华投缳而绝,从容殉国。

    为什么这么重?

    过往,内阁或者是六部重臣致仕,皇帝的赏赐大约都是五十或者是一百两,这一次隆武帝一出手就是一千两,可谓是开了新朝的新例。

    李邦华致仕,内阁和兵部尚书同时出现空缺。

    在陕西八年,孙传庭不但练出了一支精锐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