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39章 王在法下之帝崩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父皇英明。”

    ……

    ……

    同样的,因为成为了参议,各个参议员也开始要接受社会和舆论的监督,在行使权力之外,亦担起了相当的责任。

    在改革士绅,改革宗室之后,隆武帝这一把改革的大刀,竟然是挥向了自己一。

    更不用说,王在法下,确定君权边界,自削皇权,克己恕人,更是古往今来,从来都没有的事。

    如此,朝堂终于是安静了。再没有人敢上疏提及立储。

    而拥立四皇子,屡次上疏的几个官员,也被贬斥回乡。

    因为连续征伐新疆西藏,军事开支巨大,财政出现亏空,现在两地平定,朝臣上疏,请求修生养民。

    ……

    隆武四十一年,律法完成,上下两院的架构也都支撑了起来,隆武帝下诏,进翼平郡王、六皇子朱和坤为翼王。

    对应上院,都察院简称下院。

    ……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

    但仅仅六个月后,投降的准格尔蒙古军就发动叛乱,周遇吉领兵平叛。

    伊犁初定。

    但上疏的人始终不绝。

    重大事务和重大法律,在都察院之外,上院亦要通过,否则也是不能作数的。

    隆武四十三年,堵胤锡致仕,张煌言进为首辅。

    罗刹国乞和,双方约定新的条约。

    临前轻语:“一切皆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小年夜之前。

    乾清宫中。

    “你能做好吗?”隆武帝道。

    三十五年末。

    消息传出,景阳钟三十六响,天下缟素,万民齐哀,哭声遍于九州。

    同一日,隆武帝朱慈烺宣布退位,为太上皇。

    已经七十有二的黄宗羲,感慨无比,向北而拜。

    首辅的重大决策案,都需要交到上下两院进行表决,取得两院的支援,如预算和法律的修改,乃至国家的大策,如果上下两院都不支持,首辅要不撤案,要不就下台。

    以后每一个继任皇帝,都得如此。

    ……

    ……

    ……

    同时,加大宣传,令下层军官乃至每一个普通士兵都明白军人不得干政的严厉律法和重要性,因为五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此时的士兵都更有主见,更不会轻易被军官蛊惑。

    安西将军李来亨越过班加湖,兵至德里,击破敌联军二十万,斩首无数,恒河河水为之堵塞。

    谥号“神武”。

    朱和坤摇头。

    隆武四十八年,已经六十八岁的隆武帝召集群臣,拿出高藏于“敬天法祖”之后的遗诏,当众宣读。

    只要李定国安守本心,辽王无兵无权,宗室更都是空架子,或能图谋,但却无法不轨。

    六皇子朱和坤讲武堂毕业,回到宫中,第一次面见陛下。

    那“敬天法祖”之后,写的究竟是四皇子呢,还是辽王?

    ……

    果然,不久之后,锦衣卫再密报,抚远大将军李定国不应,辽王沮丧落寞,已经是泯然矣。

    其时,福临已经去世,多尔衮也已经是失去了进取,每日研读佛经,俨然已经是成了一代高僧。

    简单一句话,王在法下,等于是为皇帝画了圈圈,限制了君主擅权,纵其所欲或依其好恶侵剥臣民的权利。

    三十七年六月,大明军抵达喀什,又一次平定了准格尔残余的叛乱,西藏也经历了第一次活佛转世,自此,西藏和天山南路完全平定,大明朝完全控制后世的西藏和新疆地区。

    翼王继承大统,为大明第十八任皇帝。

    上院首任院长为永王朱慈炤。

    如果首辅干涉司法,法院判决,首辅立刻下台,接受调查,而不必等都察院的表决。

    原来,隆武三十三年的时候,隆武帝在遗诏里就清楚写下传位于六皇子朱和坤。

    ……

    过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是一句空话和美好的愿望,但现在却有可能要变成事实了。

    年末。

    是夜,电闪雷鸣,磅礴大雨,大明湖中的乌龟,成群上岸。

    ……

    翼王继位,年号熙宁。

    ——王在法下、虚君实相、君主立宪,此乃国家政体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未来所向,凡朱氏子孙,都得顺应潮流,严守法律,不得动用军权阻挠,更不得开历史的倒车,如有违,天噬之!

    同年,制定《皇位继承法》。

    “你大哥不但保守,而且执拗,他如果继位,一定会推翻朕的改革,开历史的倒车,回到圣人之学治国的从前,将我大明改革的成果,毁于一旦,所以,朕不得不废了他。”说着,轻轻一叹:“朕治了标,但大明朝的病根却依然存在,你知道是什么吗?”

    王在法下一出,立刻又轰动了全天下。

    “王子犯法,于庶民同罪。王亦有法。圣人几千年的理想,想不到竟然实现于当代!”

    隆武帝欣慰点头:“那就去做吧。”

    熙宁帝急至。

    新任黑龙江将军佟定方,率领边军出击,跨越北海,击溃罗刹军,将疆土再次扩大。

    隆武三十五年,准格尔蒙古首领逃往哈萨克,后又逃入罗刹国,再然后染天花病死,准噶尔汗国自此告终。

    几天之后,工部郎中夏维新因为不顾朝廷禁令,勾结朋党,妄议立储,被朝廷革职,永不录用。

    ……

    八月,老将军佟翰邦丧。

    娜仁皇太贵妃和李皇太淑妃围在隆武帝榻边,泪如雨下。

    隆武帝悲痛。

    ……

    听到此,朱和坤明白了,立刻跪倒:“儿臣请命,愿担此责任。”

    虽致仕,但隆武帝赏赐宅邸,准堵胤锡在京师居住。

    熙宁三年。

    隆武帝虽然重视,但并未立刻处置,不唯内外都在控制中,更因为他相信李定国不会作乱,也相信经过这么多年,军人不得干政的铁律,已经在军中渐渐形成,各项都有钳制,李定国麾下将领的家属,更都在京师之中。即便李定国本人糊涂了,以他巨大的威望,想要带兵作乱,帮助辽王夺嫡,但他麾下的众将,也是不会跟随的。

    说到最后,朱和坤眼中见了泪,拜伏在地:“儿臣自知不该,请父皇责罚!”

    待朱和埕起身,擦干眼泪之后,隆武帝问道:“当年,朕废你大哥,你可知道其中原因?”

    大明军几乎完全控制准噶尔蒙古的游牧区。

    参议非考试,非世袭,其中三分之二的名额皇亲、勋贵公推,三年一任,任满再推,最多连任三届。

    不同于过往,隆武帝交给他的,是一个完全崭新、蒸蒸日上的庞大帝国。

    隆武帝望着他,忽然问道:“那一年,愍太子朱和埕作乱,威逼于朕,朕贬他出海,并严令我朝任何官员不得和他有往来,但却有一个皇子胆大包天,置朕的命令于不顾,悄悄在天津港送他,这件事,你知道吗?”

    “朕已经有旨意,不再设立太子,以免太子迷失自我,患得患失,同时也是避免奸佞之人借拥立之功,紊乱朝政,更避免皇子相互争夺,兄弟失和,因此置密诏于乾清宫,朕百年之后,照诏行事即可,太子立不立,又有什么关系呢?再有人妄言立储之事,一律革职!”

    熙宁四年,台湾水师总督,太子太傅郑森在马六甲病逝。

    隆武帝在乾清宫赐宴,召多尔衮以及在京的蒙古亲贵一同赏乐。

    “陛下,古往今来第一圣天子是也!”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