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译本序:一座真正的艺术丰碑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曼佐尼的长篇历史小说《约婚夫妇》,是意大利古典文学的瑰宝。在意大利,这部文学名著如同但丁《神曲》一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民大众极为珍视和喜爱它。每一个受过初等教育的人,都曾在学校里琅琅吟诵过它的精彩篇章。

    一位权威的文艺批评家曾指出:《约婚夫妇》“不只是一部卓越的艺术作品,而且是一座真正的丰碑,它在艺术上占有的地位,堪同《神曲》、《疯狂的罗兰》媲美。”

    但丁和曼佐尼,都是伟大时代的产儿。但丁的时代,是从封建的中世纪向近代世界过渡的重大历史转折点。伟大的历史变革造就了这位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者,使他写出了时代的《神曲》。而曼佐尼生活的岁月,正是意大利进入历史上另一个重大转折点的时期,民族复兴运动以磅礴的气势席卷全国。在这场伟大革命运动的推进下,意大利文学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以后的另一次空前的繁荣,涌现了一群星汉灿烂的文学大师。曼佐尼就是他们最重要的代表。

    亚历山德罗·曼佐尼(Alessandro Manzoni),一七八五年三月七日出生在米兰。父亲是伯爵,外祖父是当时著名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律师。曼佐尼自幼受到母亲一家的思想熏陶,继承了启蒙主义的传统。他喜欢阅读意大利启蒙主义作家蒙蒂、帕里尼、阿尔菲耶里的作品。十五岁那年,他受到雅各宾派精神的鼓舞,挥笔写下了第一首诗歌《自由的胜利》。年少气盛的诗人满腔热忱讴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鞭笞封建君主专制。这篇诗作中洋溢的民主主义精神,泛彩流光,像红线一样贯串曼佐尼日后的全部创作。

    曼佐尼成年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因感情不和而离异。他毅然拒绝继承父亲的伯爵封号,于一八〇五年奔赴巴黎,和母亲一起生活。在巴黎,他同政治界、思想界和文艺界人士广泛交游,呼吸到法国革命后的新鲜空气,又从欧洲进步哲学思潮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汲取宝贵的思想养料。在五光十色的思潮汇流的巴黎,他又曾被一些宗教思想家的说教所吸引。这一切都在他的创作中留下了鲜明的印痕。

    在巴黎逗留期间,曼佐尼同法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福里埃尔结识,情谊甚笃。回国后,仍同他书信交往,探讨文学、语言问题。在福里埃尔的引发下,曼佐尼萌生了对历史事件进行精细研究的兴趣,注重从既往的事实中撷取艺术创作的素材。这对曼佐尼文学观的形成和《约婚夫妇》的创作都产生了影响。

    一八〇八年,曼佐尼和日内瓦一位银行家的女儿、虔诚的教徒布隆代尔结婚,夫妻十分恩爱。结婚两年以后,曼佐尼便接受洗礼,皈依宗教。从此,他把启蒙思想同宗教教义合二而一,他追求资产阶级革命的理想,但又幻想在宗教精神的指引下建立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

    一八一〇年,曼佐尼返回意大利,定居米兰。嗣后,他只是间或到外地或巴黎作短暂的旅行。一八一二年到一八二七年,是曼佐尼创作的鼎盛时期。继《自由的胜利》之后,他口吟笔耕,写下了许多诗篇。诗人的笔触横贯数百年,纵括了意大利这一历史时期的各个重大事件。《里米尼宣言》(1815)大声疾呼,一切爱国者团结起来,为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战。“团结就是自由”的诗句,喊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一八二一年,烧炭党人在伦巴第地区发动反对奥地利占领者的武装起义,惨遭镇压。曼佐尼闻讯,立即写出了颂诗《一八二一年三月》,讴歌在斗争中英勇献身的战士。但这首激荡着革命豪情的诗篇,当时未能发表,直到一八四八年著名的米兰起义爆发时才得以问世,在起义者中间广泛流传,成为鼓舞他们斗争的战歌。曼佐尼的诗歌创作也交织着矛盾。他的五首《圣歌》是一组纪念宗教节日的诗歌,宣扬宗教能够赋予人类正义、平等和高尚的情感。抒情诗《五月五日》对叱咤历史舞台的拿破仑的逝世表示哀悼,并用天命论的观点解释历史的进程。

    曼佐尼又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家。他遵循浪漫主义理论写了两部历史剧,把民族复兴运动的崇高理想,注进了历史事件。悲剧《卡马尼奥拉伯爵》(1816—1820)的素材采撷自十五世纪发生的一起真实的历史事件。主人公卡马尼奥拉出身农民,因英勇无畏,屡建战功,被擢升为军事统帅,但最后屈死在他效忠的封建统治者的屠刀下。卡马尼奥拉的悲剧不能不令人心魂震栗,迫使人们痛切感到,君主专制和封建内讧,是意大利民族灾难的渊薮。曼佐尼在剧本的序言里,猛烈抨击古典主义戏剧理论,批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出身的陈腐观念。这部悲剧打破了时间、地点一致的戒律,并在每幕之间安排了“合唱”,淋漓尽致地抒发作者的感受和思想倾向。

    另一部抒情悲剧《阿德尔齐》(1822)取材于八世纪法兰克王查理大帝对伦巴第王国的征服,融合进了作者在民族复兴运动初期争取独立、解放的武装起义多次失败以后痛苦的体验,指出被奴役民族不能期待侵略者恩赐自由。

    长篇历史小说《约婚夫妇》是曼佐尼最优秀的作品。作者宵衣旰食,呕心沥血,花费了整整二十年的时光,才最终完成了这部小说。它的写作始于一八二一年,脱稿于一八二三年,起初取名《菲尔莫与露琪亚》。但作者并未立即付梓印行。他不断对小说进行修改、加工、改写,于一八二七年更名《约婚夫妇》初次出版。嗣后,曼佐尼又精益求精,继续修改,至一八四〇年刊印了第二版。这就是留传后世,今天广泛流行的版本。

    小说的情节异常曲折、动人。伦巴第地区一个山清水秀的乡村。纺织工人伦佐和露琪亚互相爱慕,订了终身,即将举行婚礼。当地恶霸堂罗德里戈早已觊觎美貌的露琪亚,他恫吓神甫堂安保迪奥,不许他为这一对恋人主持婚礼,随后又派遣强徒,向伦佐暗下毒手。伦佐被迫亡命异乡,露琪亚也躲进一家修道院避难。堂罗德里戈买通一个惯于杀人越货的大寨主,把露琪亚劫到山寨。大寨主正经历着精神危机,对过去的罪恶生活深感厌倦和悔恨。露琪亚的纯洁触动了他,在红衣主教的启迪下,寨主幡然悔悟,改邪归正。露琪亚染上瘟疫,但幸运地康复,被护送至米兰。伦佐历经饥民暴动、大瘋疫和其他种种磨难,和露琪亚团圆,有情人终成眷属。

    《约婚夫妇》跳出了一般的言情小说的俗套。曼佐尼的着眼点不是落在一对青年恋人的生离死别、悲欢离合上,而是把主人公的身世际遇放在十七世纪上半叶意大利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广阔的社会环境中,予以真切感人的描绘。随着主人公漂泊流荡的足迹,读者眼前展示出在西班牙侵略者铁蹄践踏下,意大利内讧四起、民生凋敝、瘟疫肆虐、灾荒遍地、盗贼丛生的凄苦情景。历史犹如一面镜子。伦佐和露琪亚坎坷曲折的遭际,形象地映照出处于内忧外患的整个意大利人民伤心惨目的境况。十七世纪西班牙统治下的意大利,又是十九世纪奥地利奴役下意大利的缩影。小说借古喻今,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外来侵略者及其卵翼下的封建贵族势力,果敢地触及了争取民族独立、统一和自由这一最尖锐的时代矛盾,使这部历史小说充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具有异乎寻常的现实意义。

    曼佐尼在这部小说的“引言”中,把历史比喻为抗衡时间的一场蔚为壮观的战争,在他看来,在这场战争中纵横驰骋的史学家们,只热衷于“用笔墨描绘帝王将相和权贵显要的丰功伟绩,用才华横溢的细针和金缕丝线,绣出一幅幅展示其不朽功勋的艺术品,使之流芳百世”;曼佐尼坦率地表示,他“无力表现这样的题材”,“也不敢直面政治阴谋的迷宫和战斗号角的鼓噪”。他关注的只是那些“地位卑微的手艺人”以及他们的“平淡无奇的小事”,他的旨趣只是“用纯真、朴实的文字写成故事,留传给后人”。

    确实,在《约婚夫妇》中,主人公不是声名显赫的大人物,而是伦佐、露琪亚和其他地位卑微的手艺人、农民、仆人、车夫、船夫;在故事的小小舞台上,读者将目睹这些普通人“一出出惨苦凄怆的悲剧”。

    但曼佐尼的追求并不止于此。他努力(至少是抱着这样的愿望)从平民的角度来观察和评判他描写的人物和事件。那些热可炙手的权贵的华丽衣饰被剥落了,高贵的尊严被打掉了,他们凶暴冷酷、巧取豪夺、荒淫逸乐的丑恶面貌,呈现于读者的面前。曼佐尼把被损害者、被凌辱者和他们进行鲜明的对照,展示“天使般的善行、超凡入圣的举动同魔鬼般丧尽天良的行径之间的搏斗”。地位卑微的小人物,上升为鸿篇巨制的文学作品的主人公,这在意大利小说史上还是破天荒头一次。因此,有的评论把《约婚夫妇》称作“第三等级的史诗”。这一非同小可的革新,对意大利文学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约婚夫妇》融合了曼佐尼的审美主张,艺术上独具风韵。

    在“引言”中,曼佐尼假托这部小说是他偶然地发现的一位十七世纪佚名作者的一部完整的书稿,经他加以整理而发表。他特意在书名下面冠以这样一行字:“亚历山德罗·曼佐尼发现和整理的十七世纪米兰历史”。

    在这里,曼佐尼首先提请读者注意,他的小说并非随心所欲杜撰的故事,而是真实可信的“历史”。他认为,历史是生活的记载,因而是艺术作品的源泉。同时,历史小说作家又并非以描绘编年史式的历史为己任,而是努力“展示这样一种历史,它比通常的历史著作所提供的历史更加丰富、更加多姿、更加完美”。所以,历史不但不排斥“诗歌”,而且为诗歌开辟道路。

    曼佐尼为此悉心钻研著名史学家里帕蒙蒂、穆拉托里、乔亚、维里的历史著作和大量有关米兰大公国的史料。但是,如果说他以史书和文件为依据,能够写出一部以一位军事统帅的传奇生涯为题材的悲剧《卡马尼奥拉伯爵》,那么,文字材料对于构思和创作像《约婚夫妇》这样一部小说就远远不够了,因为他立志要为之树碑立传的劳动者,被凌辱的小人物,恰恰是从来都被排斥于史学家们的视野之外,名不见经传的。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曼佐尼在致福里埃尔的一封信中谈及《约婚夫妇》的创作情况时,写道:“我正竭尽全力去深切地体验时代的精神,力图和那个时代生活在一起……至于谈到事件的发展、情节纠葛,我以为,这儿最好不过的法子莫过于去做别人不曾去做的事情:认真地研究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不难看出,同前期的诗歌、历史剧比较,《约婚夫妇》显然体现出了曼佐尼艺术手法上的新特点。不错,曼佐尼依然采用浪漫主义作家偏爱的历史小说这一文学样式,从历史上采撷素材,以抒发个人的强烈情感和美好理想,表达民族复兴运动的要求。但是,他更加追求作品的历史真实性,力求在对现实的社会关系、对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使他笔下的人物、事件显得真切可信,即符合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生活的面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在这里交融了。

    透过历史的真实性,揭示时代的精神,这是《约婚夫妇》的一个重要特色。

    打开这部小说,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意大利北方伦巴第乡村和莱科镇的景色。曼佐尼用委婉舒徐的笔触,描绘秀丽迷人的自然风光;在这里,作者不动声色地糅入一小节文字,把驻扎于市镇的一队西班牙士兵的情况,略作勾画。寥寥数笔,饱含辛辣的讥诮,把西班牙侵占意大利,侵略者作恶多端、横行无忌的时代氛围,异常生动、简括地点染了出来。

    当莱科镇的全景从画面上渐渐淡化,镜头慢慢摇向堂安保迪奥神甫时,作者又很自然、巧妙地把故事发生的时间,一六二八年十一月七日,作了精确的交代。及至主人公伦佐登场亮相,作家倒叙他的身世,顺势把当时经济衰微、民不聊生、百姓离乡背井另谋生路的社会经济关系披露了出来,使故事展开的历史背景显现得更加完整、清晰,又为以后描写的疮痍满目、路有饿殍、米兰饥民暴动等情节作了铺垫。

    在小说的开头,我们读到了为数不少的官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