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释氏稽古略卷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乌程职里宝相比丘释 觉岸 宝洲(编集再治)

    宋

    赵姓。以土德王。都汴。今汴梁路。  ·太祖

    ·太宗

    ·真宗

    ·仁宗

    ·英宗

    ·神宗

    ·哲宗

    ·徽宗

    ·钦宗

    ·高宗(南渡)

    ·孝宗

    ·光宗

    ·宁宗

    ·理宗

    ·度宗

    ·幼主

    太祖

    讳玄朗。初名光胤。曰匡胤。西京洛阳人。赵姓。仕周至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简。受周禅。年三十四岁。即皇帝位。以二月十六日为长春节。在位十六年。寿终五十岁。帝屡造佛寺。每岁度僧八千人(系年录)。系年录者(上天竺寺讲经首座慧鉴之所编也) 建隆(三)乾德(五)开宝(八)。

    庚申建隆元年 大辽应历十年迁郑王(周帝也)居西京(洛阳也)。开宝六年正月殂于房州。谥曰恭帝。

    赵  北汉刘钧天会四年    凤翔  吴越

    荆南高氏保勖立  唐    蜀 广政  汉鋹 天宝三年

    九月帝征李重进于淮南。十二月诏于广陵(今扬州)战地造寺。额曰建隆。赐田四顷。拔荐战亡军士。命沙门道晖主之(系年录)。

    辛酉建隆三年 大辽应历十一年。

    赵  北汉承钧    凤翔  吴越

    荆南高氏  唐炬立    蜀  南汉 天宝四年

    春二月十六日圣诞。罢三教论讲。始自开宝已后。乃召三学僧入殿庭试义。凡自京师普天之下岁遇圣诞节。则命僧升座说法祝圣。递代传流之实本于试义也(宋僧史略容斋三笔)。

    壬戌建隆三年 大辽应历十二年。

    赵  北汉    凤翔  吴越

    荆南高氏兄子继冲立  唐    蜀  南汉 天宝五年

    诏僧门童行。每岁经本州考试入京师。执政重监试。所业其妙法莲华经七卷。通者奏名下祠部给牒披剃。若特诏疏恩。如建隆太平兴国普度僧尼。不限此例也(系年录)。

    癸亥乾德元年 大辽应历十三年。荆南高继冲奉表纳土归宋。合五十七年国除。

    赵  北汉刘氏承钧    凤翔  吴越

    荆南国除  唐    蜀孟昶  南汉鋹 天宝六年

    甲子乾德二年 大辽应历十四年。

    赵  北汉      吴越

    唐    蜀  南汉 天宝七年

    乙丑乾德三年 大辽应历十五年。

    赵  北汉      吴越

    唐    蜀灭  南汉 天宝八年

    丙寅乾德四年 大辽应历十六年。

    北汉      吴越

    唐      南汉 天宝九年

    诏。秦凉既通。遣僧百人往西域。求佛经法(宋僧史略)。

    丁卯乾德五年 大辽穆宗应历十七年。

    北汉承钧      吴越

    唐      南汉 天宝十年

    戊辰十一月改开宝元年 大辽穆宗被弑。景宗立保宁元年。

    北汉继元立 广运元年  吴越  唐  南汉十一年

    九月二十七日诏成都府造金银字佛经各一藏。敕兵部侍郎刘熙古监视。冬十一月郊祀毕。肆赦改元。

    北汉

    秋七月。承钧寝疾。召平章事郭无为。执继恩手付以后事。继恩嗣位。谧承钧曰孝和皇帝。经六十余日。九月侯霸荣郭无为弑继恩迎继元而立之。改元广运。初汉主刘旻婿曰薛钊。甚贤生子曰继恩。而钊卒。其妇再适何氏生子曰继元。何氏夫妇卒。定王承钧无子。旻以二子命承钧养之。至是弑继恩而立继元(纪载)。

    大辽

    穆宗末年残忌猜忍。人人屏息虞祸。会醉索食不得。欲斩庖人。掌膳者恐祸及。因捧食以进。挟刃弑帝于黑山下。九月也。谥曰天顺皇帝。庙号穆宗。景宗立。讳明记。更名贤。世宗元欲子也。初世宗被弑之时。帝年九岁。御厨尚食刘解里以毡束之藏于积薪中得免。至是即位。婴风疾多不视朝。壬午乾亨九年十二月崩。谥孝成皇帝。庙号景宗。

    己巳开宝二年 辽景宗保宁二年。

    北汉继元 广运二年  吴越  唐  南汉

    春二月十六日。帝长春节。诏许四海僧上表入殿庭比试三学。下开封府功德使差僧证经律论义十条。全通者赐紫衣。号手表僧。至太宗大平兴国四年。功德使奏。天下一家不须手表。自此皇帝诞日宰辅亲王监司刺史各荐所知三学僧。惟两街僧录所荐者。是日入内授门下牒。谓之帘前师号。仍给紫衣。谓之帘前紫衣。分赐讫便同赐斋。自余王侯荐者。间日方出。节制廉问。牧守则又转降而赐焉(僧史略)。

    庚午开宝三年 辽保宁三年。

    北汉 广运三年  吴越  唐  南汉 鋹降

    南汉 岭南广也。刘鋹举国降宋。鋹鋹恩赦侯合六十七年国除。是岁敕修京师旧封禅寺为开宝寺。前临官街。北镇五丈河。屋数千间。连数坊之地极于钜丽(李焘长编皇朝事实)。

    辛未开宝四年 辽保宁四年。

    北汉 广运四年  吴越  唐

    六月十一日敕成都再造金字佛经一藏(宋僧史略并系年录)。

    壬申开宝五年 辽保宁五年。

    北汉 广运五年  吴越  唐

    帝自用兵平列国。前后凡造金银字佛经数藏。今年敕雕佛经印一藏。计一十三万版(北山录外信篇)。

    癸酉开宝六年 正月周辽恭帝殂 保宁六年。

    北汉继元 广运六年  吴越  南唐李氏

    甲戌开宝七年 辽乾亨元年。

    北汉 广运七年  吴越  唐

    帝命曹彬与潘美曹翰征江南(南唐也)。十一月济师。彬尝面奉帝旨毋杀人。明年冬攻之垂克。彬称疾不视师。潘美帅诸将省之。彬曰。予病非药石能治。须诸公共誓。城破不杀人则自愈矣。诸将诺。共焚香为誓。是日拔金陵(建康也)。李氏降。城中按堵。彬位至使相。父子配食清庙。贵盛累世。实不杀之报应也(李焘长编东都曹彬本传)。

    乙亥开宝八年 辽乾亨二年 三月往聘宋。宋乃初通使于辽。

    北汉 广运八年  吴越  南唐李煜降宋封违命侯合三十九年而国除

    丙子年夏四月。上幸西京。有事于南郊。是岁十二月二十二日。改为太平兴国元年(容斋续笔)。

    太宗

    讳炅。太祖母弟。封晋王。开宝九年太祖崩。帝即位。年三十八。偃武修文。改讲武殿为崇政殿。选用贤良谨择刺史。谓刺史最为亲民。苟非其人民受其祸。求言纳谏。风俗醇厚。在位二十一年。寿五十九岁。崩以十月十七日。为乾明节 太平兴国(八)雍熙(四)端拱(二)渟化(五)至道(三)。

    丙子十二月改太平兴国元年 辽乾亨三年。

    北汉 广运九年  吴越

    丁丑太平兴国二年 辽乾亨四年。

    北汉 广运十年  吴越

    京师旧龙兴寺。周世宗废之为龙兴仓。至是主僧击登闻鼓诉复寺。帝感叹诏复之。赐名太平兴国寺仍为营葺。极宏壮之制(皇明事苑)。

    戊寅太平兴国三年 辽乾亨五年。

    北汉 广运十一年  吴越奉表入朝纳土

    三月。吴越忠懿王钱俶上表归宋入朝。尽献十三州之地。

    四月。陈洪进奉表献漳泉两郡。秋八月十三日翰林学士知制诰李昉(妃两反)中书舍人扈蒙直史馆李穆宋白郑邻几徐铉奉敕表进太平广记。帙成五百卷。录佛法者列三十卷。

    沙门赞宁随吴越王入朝。帝赐号通慧大师。敕住左街天寿寺。命修僧史。明年诏宁乘驿。进明州阿育王山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入禁中供养。得舍利一颗。因之以开宝寺西北阙地造浮图十一级。下作天宫以葬之(皇朝事苑)。太平兴国七年十月。敕宁编修大宋高僧传。听归浙东秉笔。初梁武帝天监十八年。嘉祥寺沙门慧皎作高僧传。始后汉明帝永平十年至天监成十四卷。唐太宗贞观十九年。终南山西明寺道宣律师作续高僧传。始天监之来迄贞观成三十卷。宁作始自唐贞观二十年至此端拱元年成三十卷。用梁唐义例开十科。一译经科。二慧解科。三禅定科。四戒律科。五护法科。大感通科。七遗身科。八读诵科。九兴福科。十杂科声德。正传者五百三十三人。附见者一百三十人。端拱元年冬十月。遣弟子显忠智轮诣阙上表以进。玺书赐帛奖谕。敕入大藏流通。十一月诏宁赴阙。淳化元年奉旨著鹫岭圣贤录一百卷。淳化二年。诏宁充史馆编修(帝王年运诠要)。至道二年。诏除宁掌洛京教门事(宋僧传后序)。戊戌真宗咸平元年。诏擢宁汴京右街僧录。主管教门公事。次年进左街。己亥咸平二年春二月。东京左街僧录史馆编修主管教门公事通慧大师赞宁归寂。寿八十二。三月葬全身于天寿寺。己巳仁宗天圣七年。宁曾孙宗盛启塔荼毗之。收遗骸舍利。归葬钱塘故里。宁生杭州临安县。后唐明宗天成中出家杭州祥符寺。潞王清泰初入天台具探律部。博通三藏。吴越忠懿王补宁两街僧统。号明义宗文大师。所作僧史僧传并行于世(钱塘塔记)。

    己卯太平兴国四年 辽乾亨六年。

    北汉五月太原刘继元降宋封彭城公合二十九年国除

    庚辰太平兴国五年 辽乾亨六年。

    译经 河中府传显密教沙门法进。请西域法天三藏译经于蒲津。诏入京师。初兴译事。诏童子五十人习梵学(译经总录)。

    辛巳太平兴国六年 辽乾亨八年。

    诏立右街副僧录。诏致祭建康钟山宝志大士。赐号道林真觉菩萨(大士碑记)。

    壬午太平兴国七年 辽乾亨九年。十二月帝崩。治十五年。谥孝成皇帝庙号景宗。

    诏立译经传法院于东京太平兴国寺之西。如唐故事。以宰辅为译经润文使。设官分职。西天中印度惹兰陀罗国密林寺天息灾三藏。与法天施护等译大乘庄严宝王经帝制大宋新译三藏圣教序。诏普度天下童行为僧。不限有司常例。自太平兴国元年至八年度僧一十七万余人(僧史略)。

    大辽

    圣宗立。讳隆绪。景宗长子。年十二即位。改元统和。尊母萧氏为承天太后。临朝种制凡二十七年。乃归政于帝。癸丑改元开泰。复国号大契(音乞)丹。太平十年六月三日崩于上京。谥曰天辅皇帝。治四十九年。

    癸未太平兴国八年 辽圣宗立。统和元年。

    御赞舍利 初太祖迎洛阳。唐高宗显庆年间。大沙门宣律师天王太子所献佛牙舍利。于东京相国寺灌顶院安奉。至是帝亲以烈火煅试。晶明坚固光彩五色照人。帝制赞曰。功成积劫印文端。不是南山(宣律师本传)得恐难。眼睹数重金色润。手擎一片玉光寒。炼时百火精神透。藏处千年莹彩完。定果熏修真秘密。正心莫作等闲看。改灌顶院为法华院。建重阁。以智照大师慧温主香火(南山舍利碑)。

    甲申雍熙元年 辽统和二年。

    春三月日本国僧奝然入朝。因言其国传世八十。历年三千二百矣。帝谓辅臣曰。中国自唐末五代分裂。不但其君朝成夕败。臣亦诛死相寻。朕兢兢求治。冀上穹鉴祐为子孙长久计。卿等亦保世禄(出十三朝圣政录)。诏修泗州僧伽塔。加谥大圣二字。寺曰照普(本传)。

    十月诏隐士陈抟入见。赐号希夷先生。寻请归华山。

    乙酉雍熙二年 辽统和三年。

    丙戌雍熙三年 辽统和四年。

    秋八月二十五日。秀水高僧晤恩端坐面西而逝。初天台宗。元自唐德宗建中三年荆溪尊者灭后五传而至清竦。竦有二弟子。曰羲寂。曰志因。寂以教观正脉传义通。通传知礼(四明尊者)遵式(下竺忏主)。源源授受。志因传晤恩。恩名著僧史。恩传洪敏源清。清传智圆(孤山法师)庆昭。昭传继齐咸润。境观解行各师其说。四明知礼辞而辟之。衡岳家世斥之为山外宗(天台教部)。

    丁亥雍熙四年 辽统和五年。

    十月。天台教荆溪尊者下六世螺溪传教定慧院净光法师羲寂入寂。义通嗣之(本传)。

    四川西路益州(成都路也)香林院禅师名澄远。二月入灭。师生西川汉州绵竹上官氏。嗣云门偃禅师(传灯)。

    戊子端拱元年 辽统和六年。

    义通法师 传天台教。是年十月十八日入寂于明州宝云院。通本高丽王种。初出家传华严起信有声。石晋天福中渡海来谒螺溪羲寂。顿悟开显十法界圆融之旨。嗣法流通。逾二纪得知礼遵式高弟。益大其传(塔记)。

    己丑端拱帝建开二年宝寺成 辽统和七年庚寅淳化元年 辽统和八年。

    诏参知政事苏易简。撰三教圣贤事迹。易简奏。天寿寺通慧大师赞宁。大乙官道士韩德纯分领其事。通慧赞宁著鹫岭圣贤录一百卷。

    辛卯淳化二年 辽统和九年。

    壬辰淳化三年 辽统和十年。

    癸巳淳化四年 辽统和十一年。

    首山 汝州首山禅师。名省念。莱州狄氏子。受业本郡南禅寺。才具戒遍游丛席。常密诵法华经。众目之曰念法华。受风穴沼禅师记莂。开法首山为第一世。次住汝州叶县广教及宝应。于昨淳化三年十二月四日午时上堂说偈曰。今年六十七老。病随缘且遣日。今年却记来年事。来年记著今朝日。至今年十二月四日辞众上堂。仍说偈曰。白银世界金色身。情与非情共一真。明暗尽时俱不照。日轮午后示全身。言讫泊然而逝。荼毗收舍利建塔。师嗣风穴延沼。沼嗣南院慧颙。颙嗣兴化存奖。奖嗣临济义玄禅师。其嗣师之法道者。汾阳善昭叶县归省神鼎洪諲谷隐蕴聪广慧元琏丞相王随公等凡一十二人。省传浮山法远。远传净因道臻等。法道昌盛于后(僧传)。

    甲午淳化五年 辽统和十二年。

    乙未至道元年 辽统和十三年。

    御制 秘藏诠二十卷。缘识五卷。逍遥咏十卷。命两街僧笺注。入释氏大藏颁行(大藏目录)。

    丙申至道二年 辽统和十四年。

    丁酉至道三年三月帝崩 辽统和十五年。

    真宗

    太宗第三子。讳恒。二十九岁即位。务从简易。作文武七条以赐臣僚。转运知州并带劝农事。东封泰山。西祀汾阴。以文理太平治二十五年。寿五十四岁。以十二月二日为承天节 咸平(六)景德(四)大中祥符(九)天禧(五)乾兴(一)。

    戊戌咸平元年 辽统和十六年。

    己亥咸平二年 辽统和十七年。

    庚子咸平三年 辽统和十八年。

    夏大旱。浙东天台讲宗知礼(四明尊者)遵式(下竺忏主)同修护国金光明三昧忏三日乃雨。明州太守苏为以碑颂其德(忏主行业记。四明教行录)。浙西自春涉夏亦不雨。给事中知杭州张去华率僚属具幡盖鼓吹。迎天竺圆通大士祷于梵天寺。继时雨霔四境沛足。此观世音菩萨出应民望慈悲灵感之始也(上竺纪实灵感传)。

    辛丑咸平四年 辽统和十九年。

    天竺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法贤进新译经帝制序(大藏经驱字函)。

    壬寅咸平五年 辽统和二十年。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施护译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请帝制继圣教序(天竺教藏荐字函)。

    癸卯咸平六年 辽统和二十一年。

    帝敕右街僧录。备仪仗音乐华幡。迎大相国寺佛牙舍利。供养于开宝寺塔。下帝制赞曰。西方有圣释迦文。接物垂慈世所尊。常愿进修增胜果。庶期饶益富黎元(三朝御赞舍利序)。

    甲辰景德元年 辽统和二十二年。

    传灯录 吴僧道原集释迦世尊初祖迦叶以至东土禅宗传嗣诸祖机缘。为景德传灯录三十卷进呈。帝览之嘉赏。敕翰林学士杨亿等刊正。撰序颁入大藏。天下流行(经目)。

    日本国僧寂照。赍本国禅师源信所陈经论义目二十七条。问疑于四明法师知礼。受教归国(教行录)。

    四明大法师知礼著十不二门指要二卷。开明南岳天台所证一心三观之妙(教行录)。

    乙巳景德二年 辽统和二十三年。

    丙午景德三年 辽统和二十四年。

    丁未景德四年 辽统和二十五年。

    戊申大中祥符元年 辽统和二十六年。

    冬十月帝东封泰山祀上帝。十一月朔幸曲阜祭孔子。加谥曰玄圣文宣王。追谥齐太公曰昭烈武成王。周文王曰文宪王。各立庙。寻以圣祖讳改玄圣为至圣。己酉年二月诏许曲阜先圣庙立学(帝纪)。

    己酉大中祥符二年 辽统和二十七年。

    禅师名遇贤。姑苏长洲林氏子。七岁出家依嘉兴永安可依大德。年三十剃落圆具。往参龙华球禅师。发明心印。回居明觉院。唯事饮酒。醉则成歌警世道俗。号之酒仙。歌曰。扬子江头浪最深。行人到此尽沈。吟。他时若到无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曰。金斝又闻泛。王山还报颓。莫教更漏捉。趁取月明回。曰。一六二六其事已定。一九二九我要吃酒。长伸两脚眠一寤(音忽)。起来天地还依旧。曰。门前绿树无啼鸟。庭下苍苔有落花。聊与东风论个事。十分春色属谁家。曰。秋至山寒水冷。春来柳绿花红。一点动随万变。江村烟雨蒙蒙。有不有空不空。箍篱捞取西北风。曰。生在阎浮世界。人情几多爱恶。秖要吃些酒子。所以倒街卧路。死后却产娑婆。不愿超生净土。何以故。西方净土且无酒酤。至是祥符二年上元日。师凌晨索浴罢就室。握拳以右举左张其口而化(平江域东禅院)。师嗣龙华彦球。球嗣长庆棱。棱嗣雪峰存禅师。存嗣德山鉴禅师(五灯录)。诏诸州路置天庆观(帝纪)。

    申国长公主。太宗第七女。生不茹荤。至是恳求为僧。进封吴国。赐名清裕。号报慈正觉大师。都城西为建崇真资圣禅院。嫔御三十人。诏两禁送之入寺。赐斋申国。俗寿三十八。尼夏十六而入灭(皇朝事苑)。

    庚戌大中祥符三年 辽统和二十八年。

    冬十月。有旨改明州保恩院为延庆院。敕改华亭陆机别业大明寺额曰普照。敕改义兴函亭乡禅林院。额曰圣感禅寺。传十方住持。奉祠山祀典神祇(寺记碑文)。

    辛亥大中祥符四年 辽统和二十九年。

    诏译经润文使参知政事赵安仁翰林学士杨亿撰大藏目录(皇朝类苑)。

    壬子大中祥符五年 辽统和三十年。

    天竺酤兰古国刹帝利种沙门觉称至京师馆于译院。年始四十许通四十余本。经论润文使丁晋公(名谓)嘉其敏慧。遣译者导之见。杨翰林亿(名也)设茗果与之语。觉称曰。愿至五台山拜文殊即还本土。入此国见屠杀猪羊市肆悬肉。痛不忍观。西竺举国不食肉。他日晋公问。数万里远来更何所为。曰并欲礼宣律师塔耳(皇朝类苑若杨文公谈苑)。

    癸丑大中祥符六年 大契丹开泰元年。

    春三月帝赐御制法音集。付传法院笺注(藏经目录)。

    帝赐译经院修心偈曰。初祖安心在少林。不传经教但传心。从人若悟真如性。密印由来妙理深(明教正宗记第十二卷)。

    大辽复号大契丹。以幽州为析津府。改元曰开泰。至丙午咸雍二年。复称大辽。

    甲寅大中祥符七年 大契丹开泰二年。

    天竺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教大师法天译金刚大教宝王经。冬十一月。京师建王清昭应宫成。起自大中祥符二年四月。至是年十一月毕工。总二千六百一十区。丁晋公(名谓)为修宫使。土木金石丹漆之用搜材选胜于天下。沈存中笔谈曰。温州雁宕山诺矩罗尊者所居。前世人所不见。因昭应采木。此境始露(洪迈容斋三笔)。

    乙卯大中祥符八年 大契丹开泰三年。

    大法师遵式。讲于天台东掖山十有二年矣。至是始西渡居杭州古灵山寺(今下天竺)。初西晋天竺慧理法师居焉。隋高僧真观讲法华之地。唐道标继成之。至僖宗时为寇所毁。西岩有桧枯株。存于焚败之余。法师以水洒而祝之。枝叶重荣。力行四种三昧。建金光明忏堂。一椽一甃。必诵大悲咒七遍。殿宇全备。奏蒙朝廷赐天竺灵山寺额传天台教观(忏主衍业记)。

    丙辰大中祥符九年 大契丹开泰四年。

    丁巳天禧元年 大契丹开泰五年。

    诏天下立放生池。明州大法师知礼。自丙辰春偕十僧。誓修法华三昧。三年满。如药王故事烧身供养妙法莲华经以生净土。翰林学士杨亿闻知。邮置长书坚请住世。仍委郡守李夷庚保护。天禧四年宰相寇。准翰林杨亿以知礼行业及遗身事奏闻。帝曰。但传朕意请留住世。特赐师号法智大师(教行录)。

    秋七月太尉文正公王且薨。公在政府十八年。病革。嘱翰林学士杨亿曰。吾深厌烦恼。愿未来世为苾刍林间宴坐。观心为乐。至易箦时。君为我剃须发。著坏色三衣。用火葬礼。营骨塔于先茔之侧。亿曰。公三公也。敛赠公衮岂可加于僧体乎。与诸孤议。但以三衣置柩中。不藏宝玉而已(文莹湘山录)。

    戊午天禧二年 大契丹开泰六年。

    己未天禧三年 大契丹开泰七年。

    庚申天禧四年 大契丹开泰八年。

    辛酉天禧五年 大契丹开泰九年。

    诏殿头俞源清。往明州延庆院为国修忏三昼夜。法智大师知礼著修忏要旨一卷(教行录)。壬戌乾兴元年。二月帝崩 大契丹太平元年。

    帝特赐杭州天竺寺法师遵式号慈云大师。章献明肃皇后刘氏遗使至天竺为国修忏。法师著护国金光明三昧仪一卷上进(忏记)。

    春二月。杭州西湖孤山法慧法师智圆号中庸子。十七日自作祭文挽诗。十九日入灭。圆撰通经十疏。处士林逋和靖为邻。天竺法师遵式为友。寿四十七岁。腊三十九。葬以陶器(缶也)。仁宗景祐三年。因积雨山颓启其封。全体如生爪发俱长。唇红微开齿如珂雪。为袭新衣散众名香瘗之。高宗绍兴中。孤山建四圣观。迁师塔于北山玛瑙坡(孤山闲居编忏主行业记)。

    仁宗

    祯。真宗第六子。年十三即帝位。帝务仁厚。裁抑侥幸。委任贤良。专置谏官六员。纳谏不倦。置学校创广惠院以处穷民。自奉甚薄利泽施民。号为极治。以四月十四日为乾元节行崇天历。在位四十一年。寿五十五岁天圣(九)明道(二)景祐(四)宝元(二)康定(一)庆历(八)皇祐(五)至和(二)嘉祐(八)。

    癸亥天圣元年。行崇天历 大契丹太平二年。

    甲子天圣二年 大契丹太平三年。

    临济下五世汾阳太子院禅师。名善昭。太原俞氏子。剃发受具。杖策游方。所至少留随机叩发。历参知识七十一员。后见首山念禅师。契悟玄旨。游衡湘及襄沔间。每为郡守以名刹致师。凡历八请。师皆不赴。洎首山没。西河道俗遣僧契聪迎请住持。师闭关高卧。聪排闼而入。让之曰。佛法大事靖退小节。先师弃世今何时而欲安眠哉。师曰。非公不闻此语乃赴其请。至是天圣二年。龙德府尹李侯致师住承天。价三返不起。价再至辟函。师曰。老病业已不出山。借往当先后之。价曰。唯师所择。师令具馔且趣装曰。吾先行矣。停箸而化。阇维收舍利建塔。师嗣首山念禅师。有曰十智同真者。师之语也(本传)。

    乙丑天圣三年 大契丹太平四年。

    丙寅天圣四年 大契丹太平五年。

    诏天台教部入大藏流行。初天竺寺僧思悟求教藏流行。自乙丑春祷于大悲观音。至是行愿克遂。乃焚身于日观庵前。用报佛恩(天竺别集)。

    丁卯天圣五年 大契丹太平六年。

    九月光禄大夫太子少傅文元公晁迥撰法藏碎金十卷。皆理性自得之学也。

    戊辰天圣六年 大契丹太平七年。

    春正月五日明州法智尊者知礼趺坐集众而言曰。吾建延庆道场。誓在流通法华三昧。尔等莫作最后断佛种人。生必有死犹旦暮然。精修无间世世生生相逢有在。语毕骤称阿弥陀佛而寂。露龛二七日。爪发俱长。仪容如生。阇维(火北也)舌根不坏。舍利五色莫知数。资政殿大学士兼太子少保清献公赵抃著法师行业碑(教行录)。

    己巳天圣七年 大契丹太平八年。

    禅宗广灯录 附马都尉李遵勖撰三十卷。帝制序赐之。都尉薨附见慈明圆禅师章下。

    庚午天圣八年 大契丹太平九年。

    楞严经疏 嘉兴(秀州也)长水法师。名子璇。秀州人。初依本州洪敏法师学楞严经。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有省。闻滁州琅玡山觉禅师道望。趋往参见。及门值其升座。遂问曰。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觉厉声曰。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璇当下豁然大悟。拟禀嗣之。觉禅师谓之曰。汝宗不振久矣。宜励志扶持以报佛恩。璇如教。后住长水。众几一千。以贤首宗教疏楞严经十卷。御史中丞王随序之行于世(长水疏记)。琅玡山广照禅师。名慧觉。嗣汾阳昭禅师。

    辛未天圣九年 大契丹太平十年 六月三日帝崩。谥曰天辅皇帝。庙号圣宗。在位四十九年。

    夏四月。诏迎韶州曹溪南华禅寺六祖大鉴禅师衣钵。入禁中清净堂供养。八月十五日。遣使送还赐南华长老普遂号智度大师(续灯录)。大契丹兴宗即帝位。讳宗真。番名木不孤。顺圣元妃所生。圣宗第八子也。在位二十五年崩。

    壬申明道元年 天契丹兴宗景福元年。

    章献明肃太后刘。氏修京师景德寺成(通鉴长编)。西夏赵元昊封西平王。

    冬十月八日。杭州天竺灵山寺慈云灵应尊者遵式入寂。遗命卧全身于还遐榻。葬寺东月桂峰下。嗣法明智大师祖韶。韶有二弟子。曰慧辩即海月禅师也。曰元净。即辩才法师也。海月华亭人。受业普照寺元净。字无象。生杭州於潜徐氏。赐紫衣。号辩才。元丰六年入寂(本传碑记)。

    癸酉明道二年 大契丹重熙元年。

    甲戌景祐元年 大契丹重熙二年。

    敕试经通者度为僧。宋宣献公绶夏英公。竦在政府。同试童行。有行者诵法华经不通。问其习学几年。曰十年。二公笑且悯之。各取法华经七轴诵之。宋公十日。夏公七日。不遗一字。人性相远也如此(欧阳修归田录)。

    乙亥景祐二年 大契丹重熙三年。

    丙子景祐三年 大契丹重熙四年。

    丁丑景祐四年 大契丹重熙五年。

    戊寅 宝元元年  大契丹 重熙六年  西夏僭帝号 大庆元年

    西夏

    初唐太宗贞观三年冬闰十二月乙丑。党项酋长细封步赖并别部拓拔氏等来降。僖宗中和元年夏四月。拓跋思恭以兵赴国难。战黄巢有功。帝命思恭权知夏绥节度使。八月升思恭为夏绥节度使。赐姓李氏。昭宗乾宁二年八月癸巳。思恭弟保大节度使李思孝攻王行瑜梨园寨有功。癸卯以保大节度使李思孝为北面招讨使。定难节度使李思谏为东面招讨使。至是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壬午岁十月。李继捧来朝。献州四夏银绥宥县八。其西夏自天福(石晋年号)以来未尝入觐。继捧来。太宗嘉之。继捧且自陈语兄弟多相怨怼。愿留京师。诏授彰德军节度。留京师奉朝请。赐姓赵氏名保忠。锡夏绥银宥密五州使。淳化元年(庚寅岁)夏四月。李继迁寇边。命将出师败继迁于夏州。淳化二年秋七月继迁降。赐姓赵氏名保吉。授银州观察使。保忠阴与保吉为唇齿。虽外示归顺。而潜结羌戎侵寇不止。先是赵保忠奏继迁诱蕃戎入寇乞师。帝命翟守义帅师屯夏州。继迁恐乃奉表归顺。淳化五年(甲午岁)春正月。李继捧与李继迁叛。帝遣李继隆率兵讨之。进攻夏州。李继捧狼狈出降就擒。继捧以归。帝诘责数四。诏释之留京师。继迁终反覆不臣卒为国衅。至道元年(己未岁)九月。李继迁犯边寇灵州。至道二年(丙申岁)九月。帝复命李继隆。分五路讨李继迁。丁酉年二月。继迁遁去。十二月继迁遣使修贡。求备边任。时真宗初登位。方在谅阴。姑从其请。加继迁定难节度。封以夏绥银宥静五州。咸平四年(辛丑岁)九月。继迁陷清远军。诏讨之。壬寅年三月。李继迁陷灵州。咸平六年十二月。李继迁陷西凉府。潘罗支邀击之。继迁中流矢死。子德明袭位。天禧元年(丁巳)赵德明以民饥上表乞粮数百万。诏许之。丁卯仁宗天圣五年也。五月赵德明寇边。明道元年封赵元昊(德明子也)西平王。至是宝元元年十二月。赵元昊僭号。先是元昊欲南侵。恐唃厮罗制其后。复举兵攻兰州诸羌至马衘山。遂筑瓦川会城。元昊既悉有夏银绥静宥灵盐会胜甘凉瓜沙肃之地。仍居兴州。阻河依贺兰山为固。始大补伪官。创十六司以统众务。又置十八监军司委酋豪。分统其众为镇守。总十五万人。又选豪族善弓马三千。迭直号六班直。元昊制番书。改元大庆。卒用其党杨守素之谋。筑坛受册。号始文英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国称大夏。改大庆二年曰天授。遣使来告僭号。纳旌节敕告上表。略曰。臣父德明嗣奉世封。勉从朝命三十年。边情善守五千里。职贡常输。臣偶因端闲辄生狂裴。制小番之文字。改大汉之衣冠。不期历运在兹军民同请。伏望皇帝陛下许以西郊之礼。册为南面之君。敢竭愚庸常敦欢好。朝廷议讨之。元昊从此猖獗寇陷军州或顺或逆。至理宗宝庆三年国灭。

    己卯 宝元二年  大契丹 重熙七年  西夏 大庆二年改曰天授

    庚辰 康定元年  大契丹 重熙八年  西夏 寇宋

    慈明 潭州石霜山慈明禅师。名楚圆。全州李氏子。少为书生。年二十依湘山隐静寺出家。其母有贤行使之游方。谒汾阳昭禅师。昭默器之。经十年未许入室。每见必诟骂。或毁诋诸方。及有所训皆流俗鄙事。一夕欣之曰。至法席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尘劳。岁月飘流已事不明失出家之利。语未竟。昭骂曰。是恶知识敢禆贩我。怒举杖逐之。师拟伸救。昭遽掩其口。师乃大悟曰。是知临济道出常情。遂服役七年辞去。依唐明嵩禅师。嵩谓师曰。杨大年内翰知见高入道稳实。子不可不见。师乃往见大年。大年问曰。对面不相识。千里却同风。师曰。近奉山门请。大年曰。真个脱空。师曰。前月离唐明。大年曰。适来悔相问。师曰。作家。大年便喝。师曰。恰是。大年复喝。师以手划一划。大年吐舌曰。真是龙象。师曰。是何言欤。大年顾令别点茶曰。元来是家里人。师曰。也不消得。良久又曰。如何是圆上座为人句。师曰切。大年曰。作家作家。师曰放内翰二十柱杖。大年抚膝曰。这里是甚么处所。师拍手曰。不得放过。大年大笑。又问记得唐明悟得因缘否。师曰。唐明闻僧问首山佛法大意。首山曰。楚王城畔水东流。大年曰。只如此语意如何。师曰。水上挂灯毬。大年曰。与么则辜负古人去。师曰。内翰疑则别参。大年曰。三脚虾蟆跳上天。师曰。一任[跳-兆+孛]跳。大年乃又笑馆干斋中。日夕质疑智证。因闻前言往行恨见之晚。大年(讳亿)入朝。见附马都尉李公(遵勖)曰。近得一道人。真西河狮子。李公曰。我以拘文不能就谒奈何。大年默然归语师曰。李公佛法中人。闻道风远至有愿见之心。政以法不得与侍从过从。师黎明谒李公。李公阅刺使童子问之曰。道得即与上座相见。师曰。今日特来相著。又令童子曰。碑文刊白字。当道种青松师曰。不因今日节。余日定难逢。童子又出曰。都尉言与么则与上座相见去也。师曰。脚头脚底。李公乃出。坐定问曰。我闻西河有金毛狮子是否。师曰。甚么处得此消息。李公便喝。师曰野犴鸣。李公又喝。师曰恰是。李公大笑。既辞去问临行一句。师曰。好将息。李公曰。何异诸方。师曰。都尉又作么生。曰放上座二十柱杖。师曰。专为流通。李公又喝。师曰瞎。李公曰好去。师曰诺诺。自是往来杨李之门。以法为友。久之辞还河东。大年曰。有一语寄唐明。师明月照见夜行人。大年曰。却不相当。师曰。更深犹自可。午后更愁人。大年曰。开宝寺前金刚。近日因什么汗出。师曰知。大年曰。上座临行岂无为人句。师曰。重叠关山路。大年曰。与么则随上座去也。师作嘘声。大年曰。真狮子儿。师还唐明(唐明即太原路承天院三交智嵩禅师也。嗣首山念)。李公遣两僧讯师。师于书尾画双足写求僧名以寄之。李公作偈曰。黑尾千里余。全椁示双趺。人天浑莫测。珍重赤须胡。师时以母老南归至瑞州(今江西也)。首众于洞山聪禅师会中。依止三年。先是汾阳曰。我遍参雪门儿孙。特以未见聪为恨。师故依止焉游仰山。袁州太守黄宗且请住南源山广利寺。迁潭州道吾。移住石霜山崇胜寺。迁南岳庄严寺移潭州兴化寺。宝元元年附马都尉李公遵勖遣使邀师曰。海内法友惟师与杨大年耳。大年弃我而先仆年来衰落忍死以一见。师乃东下至京师。见李公月余。公画一圆相书偈遗师曰。世界无依。山河匪碍。大海微尘。须弥纳芥。拈起幞头。解下腰带。若觅死生。问取皮袋。师曰。如何是本来佛性。公曰。今日热如昨日随声便问师临行一句作么生。师曰。本来无挂碍。随处任方圆。公曰。晚来困倦更不答话。师曰。无佛处作佛。公于是泊然而逝。仁宗皇帝闻都尉之化与师问答。嘉叹久之。师临圹而别。有旨赐师官舟南归。至是康定元年正月五日师人寂。世寿五十四岁僧腊三十二夏。铭行实于兴化寺。塔全身于石霜山。师嗣汾阳昭。临济六世也。嗣师者分宗。曰黄龙南杨岐会(续登录僧宝传)。

    琅玡 滁州琅玡山(今淮东道)广照禅师。名慧觉。西洛人也。弱冠扶父衡阳太守柩归洛。过澧州药山古寺。宛若宿契。缘此出家。既得度游方参学。得法汾阳。应缘滁水。与明州雪窦显禅师(云门宗派)同时唱道。四方谓之二甘露门。逮今淮南遗化如在。师嗣汾阳昭禅师(续灯录)。

    辛巳 庆历元年  大契丹 重熙九年  西夏

    湖州净觉法师仁岳撰楞严经集解十卷说题一卷熏闻记五卷。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胡宿序之曰。室中千灯。多光互入。堂下六乐。正声相宣。鼓吹妙经。藻火圆教。法施岂方法哉。师英宗治平元年三月二十四日入寂。葬全身何山(本传)。

    壬午 庆历二年  大契丹 重熙十年  西夏

    癸未 庆历三年  大契丹 重熙十一年  西夏来宋请和

    西夏赵元昊。夏四月遣使来宋称臣请和。又复遣使称男不称臣。但称臣于契丹(宋鉴)。

    译经院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光梵大师惟净见执政裁省译经之务。预自奏疏乞罢。帝曰。三圣崇奉朕而敢罢。且琛贡所籍名件皆异域文字。非鸿胪谁识不允。未几御史中丞孔道辅等果乞罢译馆。帝出净疏示之。道辅之论遂止(湘山录)。

    御赞佛牙 夏旱损稼。六月诏迎相国寺佛牙祷于禁中。随时大雨。其佛牙舍利。祖宗御封。帝手启之。灌以海上蔷薇水。得舍利一颗。五色光发。帝贮以琉璃瓶。制赞曰三皇掩质皆归土。五帝潜形已化尘。夫子域中称至圣。老君世上亦言真埋躯。只见空遗冢。

    何处将身示后人。惟有吾师金骨在。曾经百炼(太宗试以烈火)色长新。以七宝庄严金盠贮之。藉以白[疊*毛]。覆以璎珞龙凤之衣。供养逾月。造金殿四门以象天宫而归之。详见翰林知制诰王圭三朝御赞佛牙舍利序(寺记)。

    甲申 庆历四年  大契丹 重熙十二年  西夏 宋册赵元昊为国主

    十二月宋册元昊为夏国主岁赐银绢二十三万元昊更名囊霄(宋鉴)。

    乙酉 庆历五年  大契丹 重熙十三年  西夏

    欧阳公修自谏院除河北都转运使。左迁滁州。游庐山东林圆通寺。遇祖印禅师居讷。谈论大教。折中儒佛。与韩文公见大颠相类(欧阳外传)。

    丙戌 庆历六年  大契丹 重熙十四年  西夏

    杨歧 袁州杨歧山禅师。名方会。郡之宜春冷氏子。弱冠至瑞州九峰。恍若旧游。遂投师剃落。每阅经心融神会。参慈明圆禅师。圆自南源迁道吾赴石霜。师皆佐之总院务。依之虽久然未有省发。每咨参圆曰。库司事繁且去。他日又参。圆曰。监寺异时儿孙遍天下在。何用忙为。圆适出雨忽作。师侦之小径搊住曰。这老汉今日须与我说不说我便打。圆曰。监寺知是般事便休。语未卒师大悟。即拜于泥途。来日具威仪诣方丈礼谢。圆呵曰。未在师自是契会。辞归九峰。道俗迎居杨岐。至是迁云盖示寂焉。皇祐元年建塔于本山。嗣慈明(五灯会元)。

    丁亥 庆历七年  大契丹 重熙十五年  西夏

    贝州王则反。则元隶宣殷军小校。以妖术惑众。据贝州僭号东平王。国曰安阳。改年号曰德胜。寻灭之(长编)。

    戊子 庆历八年  大契丹 重熙十六年  西夏

    己丑 皇祐元年  大契丹 重熙十七年  西夏

    汴京自周朝毁寺。太祖建隆间复兴。两街止是南山律部慈恩贤首疏钞义学而已。士大夫聪明超轶者。皆厌闻名相因果。而天台止观达磨禅宗未行也。淳化(太宗年号)以来。四明尊者知礼。天竺忏主遵式。行道东南。而观心宗眼照耿天下。翰林杨亿晁迥首发明之。至是内侍李允宁奏施汴宅一区创兴禅席。帝赐额曰十方净因禅院。帝留意空宗。下三省定议。召有道者住持。欧阳公修陈公师孟奏请庐山圆通寺居讷允宁。亲自驰诏下江州。讷称目疾不起。常益敬重听举自代。讷乃以怀琏应诏(僧宝传)。

    江西湖东道江州路庐山圆通禅寺禅师。名居讷。梓州东川蹇氏子。生而英伟。读书过目成诵。年十一出家。十七试法华经。得度成业讲肆。会禅者南回勉其参请。于是遍历荆楚间迄无所得。至襄州荣禅师处。密契心要。留止十年游庐山。道望日重。南康守程师孟请住归宗迁圆通。至是净因诏之不起。举怀琏以自代。天下贤讷为知人。既老休居宝积岩。神宗熙宁四年二月八日无疾端坐而逝。寿六十二。腊四十五。塔于岩坞。师禅坐。初叉手自如。至中夜渐升至膺。侍僧每侯之以待晓色。师嗣襄州子荣禅师。荣嗣智门祚。祚嗣香林远远嗣云门偃禅师(僧宝传)。

    庚寅 皇祐二年  大契丹 重熙十八年  西夏

    大觉琏 禅师。名怀琏。福建道漳州龙溪陈氏子。龆龀出家。丱角圆顶。笃志学道即慕参寻。造泐潭法席投机承印可。事之十余年。游庐山掌讷禅师记室于圆通院。皇祐元年诏圆通居讷禅师住持左街十方净因禅院。讷举师代己。至是庚寅二月十九日。召对化城殿。问佛法大意。奏对称旨。赐号大觉禅师。斋毕传宣。效南方禅林仪范开堂演法。又宣左街副僧录慈云大师清满。启白偈曰。帝苑春回。皇家会启。万乘既临于舜殿。两街获奉于尧眉。爰当和煦之辰。正是阐扬之日。宣谈祖道。上副宸衷。问答罢乃曰。古佛堂中曾无异说。流通句内诚有多谈。得之者妙用无亏。失之者触途成滞。所以溪山云月处处同风。水鸟树林头头显道。若向迦叶门下。直得尧风浩荡舜日高明。野老讴歌渔人鼓舞。当此之时纯乐无为之化。焉知有恁么事。皇情大悦。后遣中使问曰。才去竖拂。人立难当。师即以颂回进曰。有节非于竹。三星绕月宫。一人居日下。弗与众人同。帝览大悦。诏入对便殿赐罗扇。御题元寂颂于上。帝与师问答诗颂书以赐之凡十有七篇。至和二年三月。师乞老山居。进颂曰。六载都唱祖机。两曾金殿奉天威。青山隐去欣何得。满箧唯将御颂归。御和颂曰。佛祖明明了上机。机前荐得始全威。青山般若如如体。御颂收将甚处归。仍遣使宣谕曰。山即如如体也。将安归乎。且住京国作兴佛法。师再进颂谢曰。中使传宣出禁围。再令臣住此禅扉。青山未许藏千拙。白发将何补万机。霄露恩辉方湛湛。林泉情味苦依依。尧仁况是如天阔。应任孤云自在飞。帝初阅投子山禅师语录。僧问如何是露地白牛投云叱叱。由此有契。乃制释与颂十四首。今以一赐师曰。若问主人公。真寂合太空。三头并六臂。腊月正春风。师进和曰。若问主人公。澄澄类碧空。云雷时鼓动。天地尽和风。帝览之宣赐龙脑钵盂。师谢恩罢。乃曰。佛法以坏色衣。以瓦铁器。此钵非法。遂焚之。中使回奏。帝叹讶久之。修撰孙觉莘老以书问宗教。师答之。其略曰。妙道之意。圣人尝寓之易。至周衰先王之法坏礼义亡。然后奇言异术间出而乱俗。迨我释迦入中土。醇以第一义示人。而始末说为慈悲以化众生。亦所以趣时也自生民以来。淳朴未散。则三皇之教简而素春也。及情窦日凿。则五帝之教详而文夏也。时与世异。情随日迁。故三王之教密而严秋也。昔商周之诰誓。后世学者有所难晓。彼当时人民听之而不违。则俗与今如何也。及其弊而为秦汉也。则无所不至而天下有不忍愿闻者。于是我佛如来一推之以性命之理。教之以慈悲之行冬也。天有四时循环以生成万物。而圣人之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亦犹是而已矣。至其极也皆不能无弊。弊迹也道则一耳。要当有圣贤者世起而救之也。自秦汉至今千有余岁。风俗靡靡愈薄。圣人之教裂而鼎立。互相诋訾不知所从。大道寥寥而莫知返。良可叹也。师以禅寂自任持律严甚。于都城之西构精舍。舜老夫禅师。名晓舜。住庐山栖贤。为郡吏临以事民其衣。依师而住。师馆之于正寝而自处偏室。执弟子礼甚恭。王公贵人来候者怪之。师具以实对曰。吾少尝问道于舜。今其不幸其可以像服二吾心哉。帝知之赐舜再落发。仍住栖贤寺。舜瑞州人。住南康云居。嗣洞山晓聪禅师。聪嗣文殊应真。真嗣德山缘密。密嗣云门偃禅师。舜于琏昆季也。英宗治平二年。师上疏丐归。帝附以札子曰。大觉禅师怀琏受先帝圣眷。累锡宸章。屡贡款诚。乞归林下。今从所请。俾遂闲心。凡经过小可庵院随他住持。或十方禅林不得逼抑坚请。师携之东归。鲜有知者。既渡江少留金山西湖。四明郡守以阿育王山广利禅寺虚席迎之。九峰韶公作疏劝请。师乃赴之(九峰鉴韶嗣泐潭澄)。四明之人相与出力建大阁。藏所赐御制诗颂。榜之曰宸奎。翰林学士兼侍读端明殿学士苏轼为记。轼以书问之曰。承意作宸奎阁碑。谨已撰成。衰朽废学不知堪上石否。见参寥说。禅师出京日。英庙赐手诏。其略云。任性任持。不知果有否。如有切请录示全文。欲添入此一节。师终藏而不出。逮委顺后获于箧笥。江西莹仲温罗湖录称之曰。大觉之不暴耀。足以羞挟权恃宠者之颜。若夫仁庙万机之暇与琏唱酬。发挥宗乘以资至治。所以宸奎阁所谓得佛心法。古今一人而已。诚哉斯言也。大觉年八十二岁。哲宗元祐五年无疾而化。师嗣泐潭澄。澄嗣五祖戒。戒嗣双泉宽。宽嗣云门偃禅师(五灯会元)。

    浮山九带 禅师讳法远。郑州王氏子。年十九游并州(太原今冀宁路)。投三交嵩公出家。为沙弥侍嵩有省。进具后谒汾阳昭叶县省。皆蒙印可。尝与达观颖薛大头七八辈游蜀。几遭横逆。师以智脱之。众以师晓吏事故号远录公。住舒州(今淮西安庆路)浮山。号圆鉴禅师。欧阳公修闻师奇逸。造其室未有以异之。与客棋。师坐其旁。文忠遽收局请因棋说法。师即令挝鼓升座曰。若论此事。如两家著棋相似何谓也。敌手知音当机不让。若是缀五饶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闭门作活不能夺角冲关。硬节与虎口齐彰。局破后徒劳绰斡。所以道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粘。心粗而时时头撞。休夸国手谩说神仙。赢局输筹即不问。且道黑白未分时。一著落在甚么处。良久曰。从来十九路。迷悟几多人。文忠嘉叹久之。从容谓同僚曰。修初疑禅语为虚诞。今见此老机缘所得所造。非悟明于心地。安能有此妙旨哉。范文正公请师开山。住持平江路苏州天平寺。暮年归休会圣岩。叙佛祖奥义作九带。年七十余而归寂。自称柴石野人。师嗣汝州叶县广教院禅师归省。省嗣首山念。念嗣风穴沼。沼嗣南院颙。颙嗣兴化奖。奖嗣临济玄禅师(九带全文见僧宝传塔碑)。

    夏五月十八日。台州东掖山神照法师本如入寂。师从法智悟经王。而继慈云东掖三十年。嗣子揸庵有严白莲处咸神悟处谦(教行录金圈集)。

    心经 李觏字泰伯。盱江人。时称大儒。至是皇祐二年。范文正公以表荐之。就门除一官。复差充太学说书。未几而卒。泰伯初尝著潜书。又广潜书。力于排佛。明教大师嵩公携所著辅教编谒之辩明。泰伯方留意读佛经。乃怅然曰。吾辈议论尚未及一卷般若心经。佛道岂易知耶。其门下士黄汉杰者。以书诘其然。泰伯答之。略曰。民之欲善盖其天性。古之儒者用于世。必有以教导之。民之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有所主。其异端何暇及哉。后之儒者用于世。则无以教导之。民之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无所主。舍浮图何适哉(中温文事)。心经凡三译皆行于世。今泰伯所称者乃唐太宗诏三藏法师玄奘所译之本。五十四句二百六十七字。

    辛卯 皇祐三年 佛示寂二千年  大契丹 重熙十九年  西夏

    壬辰 皇祐四年  大契丹 重熙二十年  西夏

    侬智高陷雍州。即州建大南国。僭号仁惠皇帝。改元启历。据南诏。南诏去蜀二千余里(宋鉴)。

    雪窦 明州雪窦山禅师。名重显。字隐之。太平兴国五年四月八日生遂宁府李氏。幼依益州普安院仁铣上人出家。受具出蜀浮沉。荆渚间。尝典宾大阳北游至复州。北塔祚禅师爱师精锐。留止五年尽得其道。将造钱塘。值曾学士于淮南。曾以书荐师于灵隐珊禅师。师至陆沈已三年。曾公奉使浙西访师于灵隐。堂僧千余人无识之者。检床历物色得之。曾问向所附书。师袖而纳之。曾大笑。珊益以奇之。师出世苏州翠峰。迁明州雪窦。宗风大振。至是皇祐四年六月十日(一作七月七日)沐浴。出杖屦衣盂散及徒众。摄衣北首而逝。寿七十三。夏五十。全身塔于寺之西坞。赐号明觉大师。得法上首。天衣怀禅师等。师暮年悲学者寻流失源。作为道日损偈曰。三分光阴二早过。灵台一点不揩磨。贪生逐日区区去。唤不回头争奈何。其敷扬宗旨妙语偈颂。遍播丛林。师嗣智门祚。祚嗣香林远。远嗣云门偃禅师(传灯)。

    癸巳 皇祐五年  大契丹 重熙二十一年  西夏

    知制诰吕溱出知杭州。首请法智下第一世实相法师梵臻。以天台教观主天竺看经院(上竺纪胜)。

    甲午 至和元年  大契丹 重熙二十二年  宋封孔愿曰衍圣公

    乙未 二年  大契丹二十三年八月改元清宁  西夏

    八月。契丹主崩。在位二十五年。寿四十一岁。谥曰文成皇帝。庙号兴宗。子洪基立。改重熙二十三年为清宁元年。

    丙申 嘉祐元年  大契丹 清宁二年  西夏

    丁酉 嘉祐二年  大契丹 清宁三年  西夏

    戊戌 嘉祐三年  大契丹 清宁四年  西夏

    定祖图 明教大师契嵩。明道年间从龙兴西山欧阳氏昉(妃两反)。借其家所藏之书。读于奉圣院。遂以佛五戒十善通儒之五常。著为原教。是时欧阳文忠公修慕韩文公昌黎排佛。盱江李泰伯亦其流。师乃携所业谒泰伯。以论儒释吻合。且抗其说。泰伯爱其文之高。服其理之胜。因致书誉师于文忠公。既而师居杭州灵隐。撰正宗记定祖图。至是嘉祐三年。赍往京师。经开封府。投状府尹王公素仲仪。以札子进之曰。臣今有杭州灵隐寺僧契嵩。经臣陈状称。禅门传法祖宗未甚分明。教门浅学各执传记。古今多有争竞。故讨论大藏经。备得禅门祖宗所出本末。因删繁撮要。撰成传法正宗记一十二卷并画祖图一面。以正传记谬误。兼注辅教编四十篇。印本一部三卷。上陛下书一封。并不干求恩泽。乞臣缴进。臣于释教粗曾留心。观其笔削注述。故非臆论颇亦精致。陛下万机之暇深得法乐。愿赐圣览。如有可采乞降中书看详。特与编入大藏目录取进止。帝览其书可其奏。乃送中书。丞相韩魏公琦参政欧阳文忠公修相与观叹。欧阳公曰。不意僧中有此郎。探经考证既无讹谬。于是朝廷旌以明教大师号。赐书入藏中。书札子曰。权知开封府王素奏。杭州灵隐寺僧契嵩撰成传法正宗记并辅教编三卷。宜令传法院于藏经内收附。札付传法院准此(出莹仲温罗湖文集。初见周昭王四年佛正宗记下)。仲温莹公赞之曰。嵩之高丈至论。足以寄宣大化。既经进献获收附于大藏。则维持法门之功。日月不能老矣。嗟夫吾徒有终身不过目者。岂知潜利阴益所自耶。

    己亥 嘉祐四年二月弛茶禁  大契丹 清宁五年  西夏

    欧阳公修宋公祁修唐书成。修又撰五代史七十四卷。洪迈容斋三笔曰。旧唐书五代史二书。关佛氏处。新书史删尽矣。

    四月帝以周恭帝子崇义公给田千顷令奉周祀(帝纪)。

    庚子 嘉祐五年  大契丹 清宁六年  西夏

    达观禅师。名昙颖。杭州钱塘丘氏子。年十三依龙兴寺为大僧。二十游京师。师为人奇逸。智识敏妙。书史无不观。词章尤雅丽。夏文庄公竦王文康公曙欧阳文忠公修节度使李端悫端愿咸扣玄关。敬以师礼。殊相乐也。时录其语。目之曰登门集。师初谒大阳明安禅师。次谒石门聪公。侍之日久。尽契玄奥。东游初住舒州(今安庆路)香炉峰。迁润州(今镇江路)因圣太平之隐静明州雪窦。再迁润之金山。至是嘉祐四年除夕。遣侍者持书别扬州刁景纯学士曰。明旦当行不暇相见厚自爱。刁惊曰当奈何。乃复书诀别。驰书吏至岸。师遽命击鼓升座。叙出世本末勉众勿怠。又曰吾化当以贤监寺补次(金山怀贤禅师)。下座读景纯书毕归方丈。大众拥随之。跏趺良久乃化。寿七十二。夏五十三。师嗣襄州谷隐山慈照禅师蕴聪。聪嗣首山念。念嗣风穴沼。临济派也(续灯)。达观尝作性辩。其文曰。今古圣贤言性者只得情也。脱能穷理不能尽性何也。不知三才万物皆性也。天性上。地性下。金利水湿木直火热土厚。此五行性也。统而论之。精而察之。万物之性皎然可见矣。就中最灵者人也。阴阳交遘而生。变化而动者情也。约人情纯粹者也。其所以可上可下为贤为愚受性上者君子也。外情不能惑性。虽混于小人犹金玉之土石耳。至于尧舜禹汤垂名万古。乃当时保高位守常道。而察人情随性立法也。桀纣幽厉惑富贵失大宝。纵自性被情迁也。天地虽无情。风云四时易其候。山川万物乱其形。唯人居中。度天时随地利而不失其节。所以人为天地心也。情意识皆本乎性也。随物所显故外有多名耳。余不可备叙也。情者心也牵于用。意者志也记于事。识者知也辩于物。爱恶喜怒皆情也。夫为大圣人者性决定也。不被外惑不为情牵。性制于情也。所以我教谓之正觉者也。易唯知穷理尽性之说。而未见乎出古入今之道者也(僧宝传)。

    越州天衣禅师名义怀。温州乐清陈氏子。长游京师。依景德寺为童行。天圣年间试经得度。师七坐道场。晚年以疾居池阳杉山庵。门弟子杭州临平山佛日禅师智才迎归侍奉。至是嘉祐五年。才往苏州。师速其归。才至。师说偈曰。红日照扶桑。寒云封华岳。三更过铁围拶折骊龙角。才曰。卵塔既成如何是毕竟事。师举拳示之。遂就寝推枕而寂。塔全身寺东之原。师嗣雪窦显禅师。徽宗崇宁中谥振宗禅师。

    辛丑 嘉祐六年  大契丹 清宁七年  西夏

    文潞公彦博。以使相镇魏府(曰北京今大名路也)。文慧禅师。名重元。居天钵寺。一日言别。公曰师老矣。复何往。师曰入灭去。公语其子友甫曰。元公道韵深稳。言笑有味。非常僧也。往候之。果已坐脱。方盛暑香风袭人。火化烟色白莹舍利无数。公执上所赐白琉璃瓶祝曰。舍利可得乎。烟即入瓶中。舍利填满。公愈信重。留心内典。师生青州千乘孙氏。年十七出家。冠岁圆具。游方至天衣法席。顿悟玄旨。天衣曰。此吾家千里驹也。师四易名蓝。在处缁白仰慕。嗣天衣怀禅师(传灯录)。

    会正记 堪律师所作。师名允堪。钱塘人。幼从天台崇教大师慧思祝发。学无不通。专精律部。庆历皇祐以来。依律建戒坛于杭之大昭.庆苏之开元.秀之精严。岁岁度僧祝延圣寿。师著会正记等文十二部。讲续南山宣律师之律藏。自其后有灵芝律师元照。继嗣其宗焉。师是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入寂于昭庆。移塔西湖菩提。号真悟智圆大律师(塔铭)。

    壬寅 嘉祐七年  大契丹 清宁八年  西夏

    云峰禅师。名文悦。生隆兴徐氏。七岁剃发于龙兴寺。粹美有精识。年十九遍参江淮。意诣荆州金銮瑞州大愚。先至大愚见芝禅师。屋老僧残荒凉如传舍。芝自提笠。日走市井。暮归闭关高枕欲去之。芝适上堂曰。大家相聚吃茎齑。唤作一茎齑。入地狱如箭射。下座师骇焉。夜造丈室。芝曰。来何所求。曰求佛心法。芝曰。我忍饥不暇。何暇为汝说法。汝可为众乞饭去。师即请行。未几芝迁西山翠岩。师从之诣丈室。芝曰。又欲求佛心法耶。汝不念乍住。屋壁疏漏且寒雪。我忍寒不能。何能为汝说法。佛法未到烂却。可为众营炭。师奉命及还。维那阙职。师造丈室。芝曰。佛法不怕烂却。堂司一职今以烦汝。师有难色欲弃去。自念勤劳日久何得中止。然抑有恨于芝适后架。架上桶箍爆桶堕地。乃大悟顿。见芝从前用处。亟著伽黎走至寝堂。芝迎笑曰。维那且喜大事了毕。师再拜汗下。服勤八年而芝殁。师东游三吴。所至丛林改观。雪窦显禅师尤敬畏之。每集众茶。必横设特榻示礼异之。南昌移文请住翠峰。又迁云峰。上堂曰。语不离窠臼。焉能出盖缠。片云横谷口。迷却几人源。所以道言无展事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汝等诸人到这里凭何话。会良久曰。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上堂。有情之本依智海以为源。含识之流总法身而为体。只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达本情忘知心体合。诸禅德会么。古佛与露柱相承。佛殿与灯笼斗额。若也不会单重交折。至是嘉祐七年七月八日。升座辞众说偈曰。住世六十六年。为僧五十九夏。禅流若问旨归。鼻孔大头向下。遂泊然而逝。阇维五色舍利塔于禹溪北。师嗣大愚禅师守芝。芝嗣汾阳善昭。昭嗣首山念禅师(僧宝传)。

    癸卯 嘉祐八年三月帝崩  大契丹 清宁九年  西夏

    英宗

    讳曙。濮王子。太宗孙也。即位年三十三。在位四年。寿三十七岁 治平(四)。

    甲辰 治平元年  大契丹 清宁十年  西夏 寇宋边

    乙巳 治平二年三月行明大历  大契丹 咸雍元年  西夏

    秋八月三日。都城大雨水泛涨水。诏求直言(归田录)。宰相曾公亮。尝因敷陈知杭州沈文通奏。天竺看经院(上竺寺也)观世音菩萨。始自石晋至今治平。福天下泽生民。前后灵迹甚著。蒙旨赐曰天竺灵感观音院。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蔡襄继守是邦。一新院宇用揭新额(上竺纪胜)。

    丙午 治平三年  大辽咸雍二年 契丹复号曰辽  西夏 寇宋边

    丁未 治平四年正月帝崩  咸雍三年  西夏

    正月。诏民间私造寺院屋宇及三十间者悉存之。普赐额曰寿圣(朱绘年通诠要)。

    神宗

    讳顼。英宗子。年二十即位。锐意求治卒于凋弊。在位十八年。寿三十八岁。熙宁(十)元丰(八)大教东被一千年矣。

    戊申 熙宁元年  大辽 咸雍四年  西夏

    己酉 熙宁二年  大辽 咸雍五年  西夏 宋册秉常为夏国主

    隆兴府黄龙禅师。名慧南。信州章氏子。依泐潭澄禅师分别座接物。名振诸方。偶同云峰悟禅师游西山。夜话云门法道。峰曰。澄公虽是云门之后法道异矣。师诘其所以异。峰曰。云门如九转丹砂点铁成金。澄公药永银徒可玩入煆则流去。师怒以枕投之。明日峰谢过。又曰。云门气宇如王甘死语下乎。有法授人者死语也。死语能活人乎。师曰。若如是则谁可汝意。峰曰。石霜圆手段出诸方。子宜见之。师即造焉。中途闻慈明不事事忽丛林。遂登衡岳谒福严贤。命师掌书记。俄贤卒。郡守以慈明补席。入院贬剥诸方件件数为邪解。师为之气索遂造其室。明曰。书记领徒游方。借使有疑可坐而商略。师哀恳愈切。明曰。公学云门禅必善其旨。如云放洞山三十棒。是有吃棒分。是无吃棒分。师曰。有吃棒分。明色庄曰。从朝至暮鹊噪鸦鸣皆合吃棒。师遽炷香作礼。明端坐受之。复问之曰。赵州道台山婆子。我为汝勘破了也。且那里是他勘破婆子处。师汗下不能加答。次日又诣。明诟骂不已。师曰。骂岂是慈悲法施耶。明曰。尔作骂会那。师于言下大悟。作颂曰。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有来由。而今四海清如镜。行人莫与路为仇。呈慈明。明颔之。后开法同安。初受请日。泐潭来僧审提唱之语有曰。智海无性因觉妄而成凡。觉妄元虚即凡心而见佛。便尔休去将谓同安无折合。随汝颠倒所欲南斗七北斗八。僧举似澄澄不怿。师住黄龙。室中设三转语。人人有个生缘。举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垂足曰。我脚何以驴脚。丛林目曰黄龙三关。迁黄檗。师嗣慈明圆禅师。至是熙宁二年三月十七日午刻馔客罢。起至寝室前。大众肃侍跏趺端坐而逝。阇维火化舍利五色。塔于前山。谥普觉禅师。传嗣弟子真净克文东林常总晦堂祖心等(普灯录)。

    佛印禅师。名了元。字觉老。饶州浮梁林氏子。世业儒。幼岁出家宝积寺。礼沙门日用为师。试法华经。受具游庐山。谒开先暹禅师。暹称赏之。年十七谒圆通讷禅师。讷以书记怀琏应诏虚其职。以师补之。年二十八住江州承天。为开先之嗣。自承天迁淮之斗方.庐山之开先.归宗.润之金山.焦山.江西袁州之大仰。住云居四十年间。德洽缁素。苏翰林轼谪黄州。师住庐山。归宗与黄州对岸。相兴酬酢章句。哲宗元符元年正月四日。谈话别众。一笑而化。世寿六十七岁。僧夏五十有二。师嗣开先善暹。暹嗣德山远。远嗣双泉郁。郁嗣云门偃禅师(续灯)。

    庚戌 熙宁三年  大辽 咸雍六年  西夏

    富郑公弼。以使相镇亳州。迎至颖州华严禅院证悟禅师修颙。咨决心法。及致仕居洛阳。以颂寄苏州圆照本禅师曰。曾见颙师悟入深。因缘传得老师心。东南谩说江山远。目对灵光与妙音。仍有书曰。弼留心祖道为日已久。常恨不遇明眼人开发蒙陋。虽久闻盛德而无由瞻谒。昨幸出守亳社。与颖州接境。因里人张比部景山请得颙师。下访相聚几一月。以慈悲方便之力令有悟处。会结夏逼日。四月初遽且归颖。其于揩磨淘汰则殊未有功。衰病相仍昏钝难入。昔古灵师所谓不期。临老得闻极则事。见之于弼今日矣。天幸天幸。弼虽得法于颙师。然本源由老和尚而来。宗派甚的必须亦欲成持。更望垂慈摄受。远赐接引未至令至。则为南岳下庞蕴百丈下裴休也(云卧纪谈)。

    赵清献公抃平居以北京(今大名路)天钵重元禅师(嗣天衣怀)为方外友。而咨决心法。暨牧青州日。闻雷有省。即说偈曰。退食公堂自凭几。不动不摇心似水。霹雳一声透顶门。惊起从前自家底。举头苍苍喜复喜。刹刹尘尘无不是。中下之人不得闻。妙用神通而已矣。已而答富郑公书。略曰。近者旋附节本传灯三卷。当已通呈。今承制宋威去余七轴上纳。抃伏思西方圣人教外别传之法。不为中下根机之所设也。上智则顿悟而入。一得永得。愚者则迷而不复千差万别。唯佛与祖以心传心。其利生接物而不得已者。遂有棒喝拳指扬眉瞬目拈椎竖拂语言文字种种方便。去圣逾远。诸方学徒忘本逐末。弃源随波滔滔皆是。斯所谓可怜悯者矣。抃不佞去年秋初在青州。因有所感既已稍知本性无欠无余。古人为安乐法门。信不诬也。比蒙太傅侍中俾求禅录。抃素出恩纪。闻之喜快不觉手舞而足蹈之也。伏惟执事富贵如是之极。道德如是之盛。福寿康宁如是之备。退休闲逸如是之高。其所未甚留意者。如来一大事因缘而已。今兹又复于真性有所悟入。抃敢为贺于门下也。清献公至是元丰二年以太子少保致政归衢州。与里民不间位貌。筑居曰高斋。有偈见意曰。腰佩黄金已退藏。个中消思也寻常。时人要识高斋老。只是柯村赵四郎。又志其寿莹曰。吾政已致。寿七十二。百岁之后。归此山地。彼真法身。不即不离。充药大千。普现悲智。不可得藏。不可得置。寿茔之说。如是如是。公元丰七年秋八月薨(罗湖集录)。

    辛亥 熙宁四年  大辽 咸雍七年  西夏 十一月夏请和于宋

    夏六月。欧阳公修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居颖州。公以文章道德为儒者宗。心虽一贯言必排佛氏。仁宗嘉祐五年为枢密副使。六年闰八月参知政事兼译经润文使。既登二府。多病。尝梦至一所。十人冠冕环坐。一人曰。参政安得至此。宜速反舍。公出门数步。复往问之。君等岂非释氏所谓十王者乎。曰然。因问世人饭僧造经果有益乎。曰安得无。既寤病良已。自是深信佛法。丹阳葛胜仲得此说于简斋陈与义。与义得于公之孙恕昭然也(吴充作欧公行状。又韵语阳秋)。

    壬子 熙宁五年  大辽 咸雍八年  西夏

    实相法师梵臻。是岁居杭州南屏兴教寺。通守苏轼敬之(教苑遗事)。

    舒州(今安庆也)白云禅师。名守端衡阳葛氏子。幼事翰墨冠依茶陵郁禅师披剃。往参杨歧。歧一日忽问。受业师为谁。师曰茶陵郁和尚。歧曰。吾闻伊过桥遭蹎有省作偈能记否。师诵曰。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歧笑而。趋起。师愕然通夜不寐。黎明咨询之。适岁暮。歧曰。汝见昨日打驱傩者么。曰见。歧曰。汝一筹不及渠。师复骇曰。意旨如何。歧曰。渠爱人笑汝怕人笑。师大悟。巾侍久之辞游庐山。圆通讷禅师举师住承天。声名籍甚。又逊居圆通。次徙法华龙门兴化海会。所至众如云集。至是熙宁五年入寂寿四十八岁。嗣杨岐会。会嗣慈明圆禅师(僧宝录)。

    癸丑 熙宁六年  大辽 咸雍九年  西夏 三月夏寇秦州

    秋七月十七日。天竺灵山寺海月大师慧辩。晨起盥洁谢众趺坐而寂。杭州通守苏轼吊以三诗。序而赞之。辩之后慧净大师思义。义有四弟子。德贤仲元永湛慧日。皆相踵主法。元之弟子曰慈明大师慧观。又继日师住持。观收慈云忏主诗文。为灵苑金园天竺三集(天竺事迹)。

    甲寅 熙宁七年  大辽 咸雍十年  西夏

    乙卯 熙宁八年○行奉元历  大辽 咸雍十一年  西夏

    丙辰 熙宁九年  大辽 咸雍十二年  西夏

    丁巳 熙宁十年  大辽 咸雍十三年  西夏

    荆国公王安石。临川人。至是熙宁三年冬十二月拜相。七年夏四月不雨。安石罢相。八年二月再相(帝纪)。九年本用月安石罢政归建康。十年奏施建康旧第为禅寺。请克文住持。帝赐额曰报宁。赐文号真净禅师。文隆兴宝峰云庵禅师也。名克文。生陕府郑氏。参黄龙南禅师。深得玄奥。嗣南禅师。至徽宗崇宁元年十月十五日。出道具散诸徒。中夜沐浴更衣趺坐而逝。烟焰五色所至皆舍利。分骨葬渤潭新丰焉(碑记本传)。荆公谓蒋山(建康)佛慧泉禅师曰。世尊拈花。迦叶微笑。顷在翰苑。偶见大梵王问佛决疑经三卷有云。梵王在灵山会上。以金色波罗华献佛。请佛说法。世尊登座拈华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分付迦业(梅溪集)。

    佛慧禅师。名法泉。生随州时氏(随州隶峡州路荆湖北道)。幼岁出家。群书博览过目成诵。雅号泉万卷。遍参知识。玄机颖悟。应世住持。屡迁太刹。住蒋山日(江东建康)因雪上堂。召大众曰。还有过得此色者么。良久曰。文殊笑普贤嗔。眼里无筋一世贫。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上堂。快人一言。快马一鞭。若更眼睛。定动未免。纸里麻缠。脚下是地。头上是天。不信但看。八九月纷纷黄叶满山川。晚年诏住京城大相国智海禅寺。上堂问众曰。赴智海留蒋山如何即是众莫知对。便归方丈索笔书偈曰。非佛非心徒拟议。得皮得髓谩商量。临行珍重诸禅侣。门外青山正夕阳。掷笔跏趺而逝。使回奏。帝讶之。敕谥佛慧禅师。师嗣云居晓舜禅师(舜号尧夫)。舜嗣洞山聪。聪嗣文殊真。真嗣德山密。密嗣云门偃禅师(联灯录)。师尝作北邙行(洛阳山名)。其文曰。前山后山高峨峨。丧车辚辚日日过。哀歌幽怨满岩谷。闻者潜悲薤露歌。哀歌一声千载别。孝子顺孙徒泣血。世间何物得坚牢。大海须弥竟磨灭。人生还如露易晞。从来有会终别离。苦乐哀感不暂辍。况复百年惊梦驰。去人悠悠不复至。今人不会古人意。栽松起石驻墓门。欲为死者长年计。魂魄悠扬形化土。五趣(天人鬼狱畜生)茫茫井轮度。今人还葬古人坟。今坟古坟无定主。洛阳城里千万人。终为北邙山下尘。沉迷不记归时路。为君孤坐长悲辛。昔日送人哭长道。今为孤坟卧芳草。妖妖穿穴藏子孙。耕夫拨骨寻珠宝。老木萧萧生野风。东西壤冢连晴空。寒食已过谁享祀。冢畔余花寂寞红。日月相催若流矢。贫富贤愚尽如此。安得同游常乐乡。纵经劫火无生死(仲温云卧纪谈)。夏京辅大旱。帝斋祷甚力。夜梦。一僧驰马空中口吐云雾。既而沛然雨足。帝大悦使以像求之。得于京城相国寺山门阁五百罗汉中第十三尊者也。宰相王圭贺以诗曰。良弼为霖承空望。神僧作雾应精求。参政元绛曰。仙骥乘云穿仗下。佛花吹雨匝天流。人争诵之(东车笔录)。

    戊午 元丰元年  大辽 咸雍十四年  西夏

    杭州南山法师。慧才解行。入四明法智尊者之室。每持大悲咒。必百八遍而后止。尝梦观世音菩萨脱袈裟以衣之。至是春三月为灵芝元照及道俗千人授菩萨大戒于雷峰。方羯磨。观音像放光明。初贯宝焰渐散。讲堂灯炬月光皆为映夺。净慈法真禅师守一作证戒光记。米芾书。龙井辨才法师元净立石(灵芝塔铭)。

    己未 元丰二年  大辽 咸雍十五年  西夏

    冬十月二十日。慈圣光献太皇大后曹氏崩。宣净因禅师道臻。入庆寿宫升座说法。僧问。慈圣仙游定归何处。师曰。水流元在海。月落不离天。宫庭无不加敬襧之曰善。帝悦赐与甚厚。及神宗上仙。哲宗诏师福宁殿登高座说法。诏曰。禅师道臻素有德行。可赐号净照禅师。

    禅师名道臻。字伯祥。生福州古田戴氏。幼不茹荤。十四岁出家上生院。又六年为大僧。阅大小经论置之曰。此方便说耳。即持一钵走江淮。遍参知识。得旨于净山远禅师。游京师谒大觉琏禅师于净因。琏使首众僧于座下。琏公归吴。众请师继住净因。开堂日。英宗遣中使降香赐紫方袍徽号。京师四方称庆。至哲宗元祐八年八月十七日。沐浴更衣。说偈已跏趺而化。寿八十岁。僧腊六十一。师嗣浮山法远禅师。远嗣叶县省。省嗣首山念。念嗣风穴沼。沼嗣南院颙。颙嗣兴化奖。奖嗣临济玄禅师(东都事略并僧宝传)。

    庚申 元丰三年  大辽 咸雍十六年  西夏

    译经官制。自唐以来至是元丰。译经僧官皆授试光禄卿少卿试鸿胪卿少卿。今改赐试卿曰三藏大法师。试少卿曰三藏法师(容斋三笔)。

    文同。字与可。东州梓潼人。尝守洋州浙西湖州历馆职。文行高洁。画竹精妙。至是一夕沐浴冠带正坐而逝。馆职崔公度闻之惊曰。昨别与可于州南。意翛翛然曰。明日复来乎与公画。公度携宾往候观其画也。与可不答。明日独往。与可曰。与公话遂左右顾恐有听者。与可徐曰。吾闻人不妄语者舌可过鼻。即吐舌引至眉间。三叠如饼状。今言其死与可信异人也(东都事略本传)。

    辛酉 元丰四年  大辽 咸雍十七年  西夏

    苏州(平江路也)瑞光寺禅师宗本。移住杭州净慈。奔走天下禅子道场甚盛。灵芝照律师送布三衣(僧伽黎衣九条七条五条)瓦钵。致书于师曰。佛制是物上中下根悉令遵奉。事因时举。道藉人弘。勉其受持为后学劝。师受之终身。食用瓦钵。升座说法。服此大布之衣(照律师行业记)。

    丞相张无尽居士(讳商英)平居与庐山南林照觉总禅师为方外侣。当是辛酉秋。以序送羽士蹇。拱辰。字翊之。往参问于总曰。成都道士蹇翊之来言于余曰。吾乡羽衣之族。世相与为婚姻。娶妻生子。与俗流无异。拱辰因观道藏神仙传记。翻然觉悟。当吾血气刚强视听聪明。喔咿哇鸣顺吾耳。青黄赤白炫吾目。甘脆膏腴爽吾口。馨香馥烈适吾鼻。滑泽纤柔佚吾体。欢欣动荡感吾意。此六冠者乘吾瞀乱。昼夜与吾相亲而未尝相释也。一旦吾之形耗而羸。气耗而衰。精耗而萎。神耗而疲。八风寒暑之所薄。百邪鬼祟之所欺。阴魄欲沈。阳魂欲飞。则六冠者曾莫吾代。而天下之至苦。吾独当之。房闼之恋莫如妇。血肉之恩莫如女。拱辰于是悉囊中之所有。与之而谢去。给以他事。出游百里。遂泛涪江下濮水。历缙重出涂山。访岑公之洞府。瞻神女之祠睹。而达于渚宫也。将泛九江入庐山。结茅于锦绣之谷。长啸乎香炉之顶。抚陶石以遥想。挹远溪以濯足。盖吾之术以炷为基。以命为衣。始乎有作终乎无为。窃闻先生究离微之旨。穷心迹之归。奏无弦之由。驾铁牛之机。故不远而来见先生也。当试为余言之。余曰。壮哉子之志乎难行能行。难弃能弃。吾弗及子矣。余适有口疾不能答子。吾有方外之侣。曰常总居于东林。必能决子之疑。请持吾之说而往问焉(见莹伸温云卧纪谈)。

    壬戌 元丰五年  大辽 咸雍十八年  西夏 五月冠鄜延

    诏中使梁从政。辟汴京相国寺六十四院。为二禅八律。起自元丰庚申成是壬戌之秋。以东西序为慧林智海二巨禅刹。驿诏杭州净慈禅师宗本住慧林。江州庐山东林禅师常总住智海。总辞之固。诏容之就赐号广慧禅师(僧宝传)。

    冬十月八日。温州法师继忠沐浴更衣结印坐脱。红光亘空而西去。忠得法于广智尚贤。述广智传法智十类之义成十卷扶宗记一卷。嗣法二子。曰从义。有天台三大部补注一十四卷。曰处元。有义例随释六卷辅赞记三卷。元传之道渊。渊传道琛。即圆辩法师是也(释僧传)。

    东京慧林圆照禅师。名宗本(世称大本)。生常州(浙西道)无锡管氏。年十九依苏州(平江也)承天永安道升禅师出家。巾侍十年剃度受具。又三年礼辞。游方至池阳。谒天衣怀禅师悟旨。漕使李公复圭请师开法平江瑞光。法席日盛。杭州守陈公襄以承天兴教二刹命师择居。苏人拥道遮留。又以净慈为请移文谕道俗曰。借师三年。为此邦植福。不敢久占。至是元丰五年。诏辟相国慧林禅刹召师为第一祖。既至开法。翌日召对延和殿问道赐坐。师即跏趺。帝悦赐茶。师举盏长吸。荡而撼之辞退。帝目送之。谓左右曰。真福慧僧也。元丰七年驾幸相国慧林寺。诏长老宗本禅众无烦出迎。帝升遐。召师说法福宁殿赐号圆照禅师。乞老林下。得旨任便。云游州郡不得抑令住持。乃辞众曰。本是无家客。那堪任意游。顺风加橹桌。船子下扬州。晚居平江灵岩。其嗣法传道者不可胜纪。哲宗元符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甲子将入灭。沐浴而卧。门弟子环拥请曰。和尚道遍天下。今日不可无偈。师熟视之曰。痴子我寻常尚懒作偈。今日特地图作甚么。寻常要卧便卧。不可特地今日坐也。乃索笔大书曰。后事付守荣。掷笔憨卧若熟睡众撼之已去矣。门人塔全身于灵岩山。阅世八十五岁。坐五十二夏。师嗣天衣怀禅师。嗣师之法道者。曰修颙省聪崇信守一等。再传如颙之有富郑公弼。聪之有苏黄门辙。信之有慈受禅师怀深(五灯会元碑志)。

    江州东林禅师。名常总。生剑州尤溪施氏。年十一依宝云寺文兆法师出家。又八年落发诣建州大中寺契思律师受具。初至吉州禾山。闻南禅师之道。往归宗依之经二十年。尽得玄奥。洪州太守荣公修撰请住泐潭。或谓马祖再来。元丰三年。诏革江州东林律居为禅刹。观文殿学士王公韶出守南昌。欲延宝觉心禅师主东林。心举师自代。师闻之宵遁去千余里。王公檄诸郡必得之。得于新滏殊山穷谷中。遂乃应命。学士苏轼初游庐山与师契会。乃师之名达京师。天子有诏住相国智海禅院。州郡敦请急于星火。师固辞。诏容之。就赐紫衣徽号广慧禅师。哲宗元祐三年徐王奏号照觉禅师。座下衲众常盈七百。元祐六年九月示疾。二十五日沐浴安坐而逝。十月八日葬全身雁门塔(远公葬所)之东。世寿六十七岁。坐四十九夏。嗣黄龙南禅师(续灯录)。

    癸亥 元丰六年  大辽 咸雍十九年  西夏 正月夏众数十万奄至兰州

    宋九月。夏人纳款。仍乞还侵地撤边戍长为蕃臣。乃赐秉常。诏略曰。其地界已令鄜延经略司旨挥保安军牒宥州施行候疆界了日岁赐依旧(宋录)。宋封孟轲曰邹国公。

    甲子 元丰七年  大辽 咸雍二十年  西夏 二月夏人又寇延州十一月上表来贡

    冬十月。越国大长公主集庆军节度观察留后附马都尉张敦礼建法云禅刹于国城之南既成。诏法秀开山。赐号圆通禅师(续灯传)。

    汴京法云寺圆通禅师。名法秀。生秦州陇城辛氏。随应干寺鲁和尚学经。乃称鲁氏。年十九为大僧。讲大经。章分句析机锋不可触。京洛著闻。怪圭峰学禅。唯敬北京天钵元禅师。元雅号元华严。恨元不讲曰。教尽佛意如元公者不应远教。禅非佛意如圭峰者不应学禅。世尊教外以法私大迦叶者吾不信也。谓同列曰。我将南游穷其窟穴。楼取其种类抹杀之。以报佛恩乃已耳。初至随州护国读净果禅师碑。僧问报慈。如何是佛性。慈曰谁无。又问净果。果曰谁有。其僧因有悟。秀大笑曰。岂佛性敢有无之。矧又因以有悟哉。去至无为军铁佛。谒怀禅师。怀貌寒危坐涕垂沾衣。秀易之。怀问曰。座主讲何经。秀曰华严。怀曰。华严以何为宗。秀曰法界为宗。怀曰。法界以何为宗。秀曰以心为宗。怀曰心以何为宗。秀莫知为答。怀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秀退而自失。悚然敬服。愿留左右日夕受法。久之乃获证悟。怀禅师迁住池阳柤林。移吴及广教景德。秀皆从之。秀初住淮西四面山。至栖贤蒋山长芦。常有千众。至是元丰七年。诏住京城法云寺为第一祖。开堂日帝遣中使降香。赐磨衲僧衣。传圣旨表朕亲至。皇弟荆王致敬座下。至哲宗元祐五年八月示疾。诏以医诊。师挥去之。乃更衣说偈曰。来时无物去时空。南北东西事一同。六处住持无所补。乃良久监寺慧当进曰。和尚何不道末后句。师曰珍重珍重。言讫而逝。寿六十四岁。坐四十五夏。师嗣天衣义怀禅师。怀嗣雪窦显。显嗣智门祚。祚嗣香林远。远嗣云门偃禅师(续灯录)。元丰间枢密蒋公颖叔与师为方外友。公平日虽究心宗。亦泥于教乘。因撰华严经解三十篇。颇负其知见。漕淮上至长芦访秀。而题方丈壁曰。余凡三日遂成华严解。我于佛法有大因缘。异日当以此地比觉城东际。唯具佛眼者当知之。秀于时辩之曰。公何言之易耶。夫华严者圆顿上乘乃现量所证。今言比觉城东际则是比量。非圆顿宗。又云异日。且一真法界无有古今。故云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若言异日。今日岂可非是乎。又云。具佛眼者方知。然经云。平等真法界无佛无众生。凡圣情尽。彼我皆忘。岂有愚智之异。若待佛眼则天眼人眼岂可不知哉。公于是悔谢。及秀之示寂也。公祭之侑以文曰。方外之友唯余与师。念昔相见一语投机。师来长芦我漕淮沂。亦复交臂笑言熙怡。我论华严师为品题。陷虎机缘脱略径畦。曷为舍我先其往而。蔬奠致诚庶其歆之(罗湖录)。

    十一月司马温国公光居洛十五年矣。上表进所编书赐名资治通鉴。帝制序赐之。

    乙丑 元丰八年 二月帝崩  大辽 咸雍二十一年  西夏

    春三月。哲宗即帝位。四月诏法云秀禅师诣先帝神御说法。赐号圆通禅师。冬十月葬神宗永裕陵。诏净因道臻慧林宗本。入福宁殿说法。赐臻号净照禅师本号圆照禅师(僧宝传)。

    五月司马光除门下侍郎。

    义天僧统 高丽国君文宗仁孝王第四子。出家名义天。是冬航海至明州。上表乙游中国询礼。诏以朝奉郎杨杰(杰字次公)馆伴。所至二浙淮南京东诸郡。迎饯如行人礼。遍访三学宗工。初抵鄞师事明智。中立而友法邻。请跋教乘(草庵教苑遗事)。入天台山拜智者塔。渡浙造杭州上竺。以弟子礼事慈辩从谏。受天台教观(祠山观经疏注)。次灵芝拜大智元照禀律藏(灵芝行业碑)。历慧因(今高丽寺)。从晋水净源问贤首宗乘(华严阁记)。过润州金山以禅规大展拜佛印禅师了元。元据座受礼。馆伴杨杰以为疑。佛印曰。众姓出家同名释子。义天抑僧耳。不如是何以示华夏师法乎。朝廷闻之以元为知大体(佛印本传)。义天朝京师。礼部郎中苏轼接伴。谒拜慧林圆照禅师宗本。有司馆遇甚厚(圆照禅师本传)。

    衣蒲童子 是时太尉吕惠卿。字吉甫。学通内外。尝注华严法界观。及出新意解庄子。因戍边。暇日游五台山至中台。忽云雾四合暴风雷雨声振林壑。从者惊竦潜伏。斯须有物。状若苍虬。半出云雾间。太尉骇甚移时稍霁。外望见一童子体黑而披发。以蒲自足缠至肩。袒右膊手执梵夹。问太尉曰。官人何见而震骇如此。太尉曰。夙有障缘遇兹恶境。童子曰。今皆灭矣。官人何求而来。太尉曰。愿见大士。童子曰。欲见菩萨何为。曰尝览华严大教旨深意广。欲望大士发启解心。庶几笺释流行世间。使幽夜顿获光明。大心者即得开悟。童子曰。诸佛妙意善顺事理简易明白。先德注意可解。如十地一品。释文不过数纸。今时枝蔓注近百卷。而圣意逾远。真所谓破碎大道也。太尉曰。童子貌若此。而敢呵前辈乎。童子笑曰。官人谬矣。此间一草一木无非文殊境界。在汝日用触事不迷。此真文殊耳。曷以凡情乱于思虑。太尉悔前言之谬即顿首下拜。才起之间。童子现大士形。夸狮于隐隐云中不见。太尉自尔惋恨心神恍惚。家人问故。太尉曰。吾欲竭诚悔过期再见衣蒲童子。即严具香火。晨夕以之。志于必见。而后已久之忽见童子于香几上。呵曰。胡为住相贪著之甚耶。太尉曰。正欲世人咸见大士示化之真容耳。即命画工图之。顷刻不见(华严感应录。并紫芝佛运编年)。

    哲宗

    煦。神宗第六子。十岁即位。宣仁太后高氏临朝听政。相司马光吕公著。元祐之治盛焉。绍圣之后政不逮矣。在位十五年寿二十五 元祐(八)绍圣(四)元符(三)。

    丙寅 元祐元年  大辽 咸雍二十二年  西夏

    春二月。司马光拜左相。三月程颐为崇政殿说书。一日言闻陛下宫中盥而避蚁有是乎。帝曰然深恐伤之耳。颐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圣政录)。夏四月。吕公著拜右相。文彦博太师平章军国重事(帝纪)。秋九月。温国文政公司马光薨于相位(帝纪)。

    冬十月敕改衍圣公。为奉圣公。仍置教授一员。教孔氏子弟(宋鉴)。

    台州白莲寺法真大师处咸。七月二十三日与众言别。跏趺而逝。嗣法二弟子。曰智涌了然。曰真教智仙。仙传圆智。上竺证悟大师也(释统)。

    净土 汴京有曦法师者。定中游净土。见大莲华光明黄色。题名其上曰宋比丘宗本之座。既而定起。往述其事。是时圆照请老归苏州灵岩。曦问曰。禅师何故位归净土。圆照曰。宗本修禅时心在极乐世界。无二相也(人天宝鉴)。

    丁卯 元祐二年  大辽 咸雍二十三年  西夏 春正月宋册李干顺为夏国主

    秀州崇德界有车溪。僧因唐世青镇古塔建寿圣院。请法师择卿开山住持。卿慈辩之子。南屏之孙。法智下第三世也。入寂于徽宗大观间。塔葬院南芙蓉浦上。有嗣子。曰可观有朋齐璧如湛善荣。灯灯相续学侣皆龙象。岁建法华三昧期忏。高宗居德寿宫。改寿圣为广福院。吴越讲宗多车溪之派系(寺记)。

    戊辰 元祐三年  大辽 咸雍二十四年  西夏 四月寇塞门寨

    杭州南山慧因寺法师。名净源。生晋江杨氏。先世泉之晋水人故。学者以晋水称师。受具参方。受华严于五台承迁。学合论于横海明覃。南还听楞严圆觉起信于长水法师子璇。四方宿学推为义龙。因省亲于泉。泉主请住清凉。复游吴住报恩观音。杭守沈文通置贤首院于祥符寺以延之。迁秀州青镇密印宝阁。移华亭普照之善住。左丞蒲宗孟抚杭。愍其苦志于宗。奏慧因寺以居师。高丽义天僧统之来也。申弟子礼以见师。初华严一宗疏钞久矣散坠。因义天持来咨决逸而复得。义天之还国也。以金书华严三译本一百八十卷自高丽遣使遗师。建大阁安奉之。故俗呼慧因为高丽寺。至是元祐三年十一月己酉师乃入灭。世寿七十八岁。塔舍利于寺西北隅。其宗称为中兴教主。太尉吕惠卿。字吉甫。为建行业碑。仍作华严阁记。蒋之奇立石(本传)。华严经(晋译六十卷。唐译八十卷。唐又译后分四十卷)。

    己巳 元祐四年  大辽 咸雍二十五年  西夏

    灵芝律师元照。普劝道俗归命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时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苏轼。乃以舍其母蜀郡太君程氏遗留簪珥采画净土佛像。以荐父母。仍作颂赞之(东坡文集) 冬十月真州长芦院禅师宗颐。与当时名胜盛结莲华净土念佛社(苇江集)。

    冬十一月三日。高丽国义天僧统遣其徒寿介至杭。祭晋水于坟塔(行业碑)。

    庚午 元祐五年  大辽 咸雍二十六年  西夏

    西湖 唐白侍郎居易刺杭州。浚理为胜概。至是龙图阁学士苏轼守杭州。奏杭有西湖犹人之有眉目。而葑生已翳。乃浚湖之旧。环三十里际山为岸。积其葑于湖旁。直通南北为长道。杨柳木芙蓉间值其上。杭人名曰苏公堤(坡集奏议)。

    辛未 元祐六年  大辽 咸雍二十七年  西夏

    太史黄公讳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至是丁家艰馆黄龙山。从晦堂禅师祖心游。与死心新草堂清尤笃方外契。晦堂因语次举。孔子谓弟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请公诠释而至于再。晦堂不然其说。公怒形于色。沉默久之。时当暑退凉生秋香满院。晦堂曰。闻木犀香乎。公曰闻。晦堂曰。吾无隐乎尔。公欣然领解。及在黔南致书死心新曰。往日尝蒙苦口提撕。常如醉梦。依俙在光影中。盖疑情不尽命根不断。故望崖而退耳。谪官在黔州道中昼卧。觉来忽然廓尔寻思。平生被天下老和尚懑了多少。惟有死心道人不肯。乃是第一相为也(感山莹仲温罗湖录)。

    秋八月。汴京法云寺禅师法秀入寂。诏杭州净慈寺禅师善本继席住持。赐号大通禅师。师名善本。姓董氏。汉仲舒之裔也。大父琪父温皆官于隶。遂为隶人。甫及长博极群书。无仕宦意。仁宗嘉祐八年。与弟善思往京师地藏院试经得度。习毗尼。东游至苏州(今平江路)。礼圆照本禅师于瑞光。发明悟真。执侍五年。圆照令师依圆通秀公。又尽其要。神宗元丰七年渡淮留太守岩。久之出住双林。迁净慈。至是诏住法云。赐大通号。师凡所住见佛菩萨像之行立者。终不敢坐。斋食以鱼胾名者不食。其真诚敬事防心离过类如此。元祐七年秋。师丐老归杭州西湖。制可。至徽宗大观三年十二月甲子。屈三指谓左右曰。止有三日已。而果殁。塔全身于上方。世寿七十五岁。僧腊四十五夏。师嗣圆照本禅师。世谓大小本焉。圆照嗣怀禅师(续灯)。

    九月二十日。杭州龙井山辩才法师入寂。师名元净。自仁宗嘉祐末历治平熙宁三朝。住上天竺一十七年。道满朝野。元丰间辞而复住又三年。晚居龙井。饮食起居之际。眉间流光。皆舍利。谓参寥子道潜曰。吾净业已成。越七日无疾右胁而逝。门下侍郎苏辙铭其塔。龙图阁学士知隶州苏轼祭之。文曰。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相攻。我见大海有南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维大法师自戒定通。律无持破垢净皆空。讲无辩讷事理皆融。如不动山。如常撞钟。如一月水。如万窍风。八十一年生虽有终。遇物而应。施则无穷。我初适吴尚见五公。讲有辩(海月也)臻(南屏也)禅有琏(大觉也)嵩(明教也)。后二十年独余此翁。此又去矣。后生谁宗(东坡文集龙并碑记)。

    江西隆兴府(今降兴路)兜率寺禅师。名从悦。生赣州熊氏。初首众于道吾。谒云盖智和尚。智指之见洞山文禅师。深领奥旨。出世鹿苑。至是元祐六年冬十一月辛卯。师澡浴集众说偈曰。四十有八。圣凡尽杀。不是英雄。龙安路滑。奄然而化。领法要悟心者。无尽居士商英张公。公遣使持祭且曰。老师于祖宗门下有大道力。不可使来者无所起敬。俾塔于龙安之乳峰。后为奏谥师号。嗣真净文禅师。与法云杲同禀。

    无尽张公。蚤负禅学。犹欲寻诸宗师与之决择。因朱给事世英语。及兜率悦禅师禅学高妙聪敏出于流类。至此元祐六年。公漕江西按部分宁。五禅住持逆于旅亭。顾问至兜率。公曰。闻师聪敏之名久矣。悦遽对曰。从悦临济儿孙。若以聪敏说文章。定似都运谈禅。公虽壮其言而意不平。遂作偈命五禅举扬曰。五老机缘共一方。神锋各向袖中藏。明朝老将登坛者。便请横矛战一场。悦当其末提纲之语尽贯前者。公因喜之。乃游兜率相与夜谈。及宗门事。公曰。比看传灯录。一千七百尊宿机缘。唯疑德山托钵话。悦曰。若疑托钵话。其余则是心思意解。何曾至大安乐境界。公愤然就榻。屡寝屡起。夜将五鼓。不觉趯翻溺器。忽大省发。甚喜。即扣悦丈室门。谓悦曰。已捉得贼了也。悦曰。赃物在甚么处。公拟议。悦曰都运且寝。翌旦公有颂曰。鼓寂钟沈托钵回。岩头一拶语如雷。果然只得三年活。莫是遭他受记来。别去未几。悦遂归寂。公登右揆之明年。当徽宗宣和辛卯岁二月奏请悦谥号。遣使持文祭于塔祠曰。昔者仰山谓临济曰。子之道他日盛行于吴越间。但遇风则止。后四世而有风穴延沼。沼以谶常不怿。晚得省念而喜曰。正法眼藏今在汝躬。死无遗恨矣。念既出世首山。荒村破寺衲子才三十余辈。然其道大振天下。师于念公为六世孙。于云庵为嫡嗣。住山规范足以追媲首山。机锋敏妙初不减风穴。余顷岁奉使江西按部西安。相识于龙安山中。抵掌夜语。尽得其末后大事正宗显决。方以见晚为叹。而师遽亦化去。惜其福不逮慧。故缘不胜。喜其德不可掩。故终必有后。有若疏山了常兜率慧照慈云明鉴清溪志言者。皆说法一方。有闻于时。有若罗汉慧宜杨岐子圆广慧守真赣川智宣者。皆遁迹幽居。痛自韬晦。风穴得一省念。遂能续列祖寿命。今龙安诸子乃尔。其盛岂先师灵骨真灰烬无余耶。盖其道行实为丛林所宗向。有光佛祖。有助化风。思有以发挥之。为特请于朝蒙恩追谥真寂大师。呜呼余惟与师神交道契。故不敢忘外护之志。虽其死生契阔之异。而蒙被天子之殊恩则幸亦共之。仰惟觉灵只此荣福(莹仲温罗湖录)。仲温赞曰。夫蔚为儒宗而崇佛道未有如公者。然非敏手安能激发。苟非上根未易承当。至于岳立廊庙展大法施。既不忘悦之道义。而特与追荣。矢心以词。勤勤若此。盖所以昭示尊师重法欤(仲温文集)。托钵因缘。雪峰义存在德山作饭头。一日德山托钵赴堂。雪峰曰。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甚么处去。德山便归方丈。雪峰举似岩头全奯。全奯曰。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在。德山闻知令侍者唤奯来前曰。汝不肯老僧那。奯密启其意。山乃休。明日升堂。果与寻常不同。奯至僧堂前拊掌大笑曰。且喜堂头老汉会末后句。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虽然也秖得三年活。德山后三年示寂(传灯录)。

    壬申 元祐七年  大辽 咸雍二十八年  西夏

    灵源禅师惟清。参承晦堂心禅师于黄龙。清侍者之名著闻丛林。至是元祐七年。无尽居士张公漕江西钦慕之。檄分宁邑官。同诸山劝请出世于隆兴观音。其命严甚。时清寓兴化。不得已遂亲出投偈辞免曰。无地无锥彻骨贫。利生深愧乏余珍。廛中大施门难启。乞与青山养病身。黄太史鲁直忧居里闾。有手帖与兴化海老曰。承观音虚席。上司甚有意于清兄。清兄确欲不行亦甚好。蟠桃三千年一熟。莫做退花杏子摘却。此事黄龙兴化。亦当作助道之缘共出一臂。莫送人上树拔却梯也(林间录)。莹仲温罗湖录赞曰。江西法道盛于元祐间。盖弹压丛林者眼高耳。况遴选之礼优异如此。灵源以偈力辞。而太史以简美之得非有所激而云。

    癸酉 元祐八年 九月大后高氏崩  大辽 咸雍二十九年  西夏

    甲戌 绍圣元年  大辽 咸雍三十年  西夏

    乙亥 绍圣二年  大辽 寿昌元年 帝加尊号改元  西夏

    辽道宗洪基。加号圣文神武全功大略聪仁孝惠天祐皇帝。寿昌二年。大国舅帐萧解里四郎君善骑射。豪杰不羁。常养亡命数十人。从行往来游猎于辽。至东西郡间。其饮食用度。强取办于富民。一日获罪。辽国捕之甚峻。即啸聚为盗。未旬日有众二千余人。攻陷干显等数州。诸道发兵捕讨。潜率众奔生女真界(女真之种有生熟之分。居混同江之南者谓之熟女真。阿骨打所居。乃江之北谓之生女真。亦臣于辽国)。就结杨割大师谋叛。诸军追袭至境上不敢进。乃具以闻北枢密院。寻降宣札子付杨割一面图之。杨割迁延数月。独斩解里首级。遣长子阿骨打献辽。余悉不遣绐云已诛绝矣。辽不得有二进杨割父子官爵。自是杨割父子内恃有功于辽。阴怀异志。吞并旁近部族以金珠良马。时常赂遗权贵以通情好(契丹国志)。

    六月九日。韶州南华寺禅师重辩。请龙图阁学士苏轼。书柳宗元所撰六祖大鉴禅师碑。轼又题其后曰。释迦以文设教。其译于中国。必托于儒之能言者。故大乘诸经至楞严则委曲精尽胜妙独出者。以房融笔受故也。柳宗元南迁始究佛法。作曹溪南岳诸碑。妙绝古今。自唐以来颂述祖师者多矣。未有通亮简正如宗元者。盖推本其言与孟轲氏合。其可不使学者昼见而夜诵之。

    三塔 是年南康云居山真如院祐禅师始创之。以葬寺之物故僧侣童行骨殖之所。诸方自尔遵有之。祐生信州上饶王氏。嗣黄龙南。南嗣慈明圆禅师(续灯录)。

    丙子 绍圣三年  大辽 寿昌二年  西夏 冬十月大举寇宋至延州见有备乃拔去

    丁丑 绍圣四年  大辽 寿昌三年  西夏

    苏轼谪儋州。惠州太守方子容奉敕书谓子瞻曰。室人奉淮泗大圣僧伽甚谨。前夕来别于梦中曰。送苏子瞻过海南。今果此行数分已定。夫复何忧(宋僧史)。元符三年庚辰岁六月。轼归自海外居常州。遨游宜兴。初黄州谪所筑室东坡。因号东坡居士。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王局观苏轼卒于常州。

    戊寅 元符元年 六月改元  大辽 寿昌四年  西夏 永安元年

    己卯 元符二年  大辽 寿昌五年  西夏

    钱塘高僧名道潜。以诗见知于苏文忠公轼。公号其为参寥子。凡诗词迭唱更和。形于翰墨。必曰参寥。及吕丞相公著为奏妙总师名之。后与简牍。则曰妙总老师。江浙石刻具存者多矣。今略记。公离钱塘。以长短句别之曰。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仲温莹禅师赞曰。噫今世之小生。于有道宗师必名呼而示其忽慢。亦安知文忠于一诗僧尚尔敬重。况道德崇重者耶。莹嗣大慧杲禅师(普灯)。

    台州赤城崇善寺法师。名有严。退庵于栌木之下。号曰樝庵。怀安养故乡。有诗四首。凄婉感人。其一章曰。西方真净本吾家。今忆归程十万赊。客路竛竮都已困。风尘孤苦最堪嗟。七重树耸千般乐。八德池开四色华。莫怪近来归梦切。奈何荣辱事无涯。时争传诵。严生平笃于净业。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夏四月将终。见宝池大莲华天乐四列而归寂。师著大部备检四卷笺难四卷助览四卷或对四卷流通(释统)。

    庚辰 元符三年 正月帝崩  大辽 寿昌六年  西夏

    辽帝秋七月大渐。戒孙延禧曰。南朝通好岁久。汝性刚切勿生事。又戒大臣曰。嗣君若妄动。卿等当力谏止之。帝崩在位四十六年。庙号道宗。谥天福皇帝(辽志)。

    宋冬治泰陵知。登封县楼并请因余力治嵩山少林道场。达磨初祖之居也。自监司郡县百执事下逮士庶工贾不挽而同。一朝而具名曰面壁庵。林出芝十二本。华各异色。甘露雨于池。夜有光四起属天合为大陈。东西数十里。后山居士陈师道记曰。子孔氏之门颜闵冉皆无传。仲弓之后有荀卿。曾舆之后有孟轲。端本赐之后有庄休。而荀孟庄之后无闻焉。李氏之传关尹。尹之传复无闻焉。释自能仁二十八世而为达磨。又六世而为曹溪。至于今又十有五世矣。而儒老子之徒欲校其源委误矣(后山文集)。

    隆兴黄龙山晦堂宝觉禅师。名祖心。冬十一月十六日入寂。师生南雄邬氏。嗣黄龙南禅师。得宝觉法道者。曰草堂惟清死心悟新太史黄山谷吴中立等(普灯)。

    徽宗

    讳佶。神宗第十子。初封端王。年十九即帝位。在位二十五年。六月十日为天宁节。时当承平日久。苏杭置造作局。朱勉父子致花石纲。营良岳万岁山。民间一花一石。亦以供御为名。而胁之受赂满所欲方免。蔡京为太师。内侍童贯领枢密。受辽国燕人李嗣良而同归。言辽可取。适女真来聘。约夹攻辽。金既灭辽复侵宋。帝乃禅位太子。尊帝曰太上皇。为金师拥之北去。降封天水郡王。终于五国城(续宋通鉴) 建中靖国(一)崇宁(五)大观(四)政和(七)重和(一)宣和(七)。

    辛巳 建中靖国元年  大辽乾统元年 天祚立  西夏

    辽天祚立。讳延禧。道宗之孙。秦主元吉之子。自称天祚皇帝。氵?纵失道。卒至于亡国(辽志)。

    女真

    杨割太师是岁死子阿骨打嗣。

    续灯录 秋八月十五日汴京法云寺佛国禅师。名惟白。集禅派宗师机缘。为续灯录三十卷进呈。帝亲为制序以赐之。其文曰。昔释迦如来之出世也受然灯佛记。生净梵王家。分手指乎天地。而其机也已露。游门观于老死。而幻缘也顿寂。及乎唱道鸡园腾芳鹫岭。无边刹境遂现于一毫之端。大千经卷毕出于微尘之表。西被竺土。东流震旦。编叶而书。则一时圣教。虽传于庆喜。拈花而笑。则正法眼藏。独付于饮光。自达磨西来实为初祖。其传四七二三而至于曹溪。于是双林之道逾光。一滴之流愈广。自南岳青原而下分为五宗。各擅门风。应机酬对虽建立不同。而会归则一莫不箭锋相拄鞭影齐施。接物利生启悟多矣。源派广迤。枝叶扶疏。而临济云门二宗遂独盛于天下。朕膺天宝命。绍国大统。恭惟艺祖辟度门于绵寓。太宗阐秘义于敷天。章圣传灯于景德。永昭广灯于天圣。皆宏畅真风协助神化。以成无为之治者也。于皇神考尤向空宗。元丰三年。诏于大相国寺创二大禅刹。辟慧林于东序。建智海于西庑。壬戌之岁。以越国大长公主及集庆军节度观察留后附马都尉张敦礼之请复建法云禅寺于国之南。于是祖席光辉。丛林鼎盛。天下袭方袍慕禅悦者云集于上都矣。今敦礼。以其寺住持僧佛国禅师惟白探最上乘了第一义。屡入中禁三登高座。宣扬妙旨良惬至怀。昔能仁说法华经。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而弥勒发问。文殊决疑。以谓日月灯明佛本光瑞如此。持是经者妙光法师。得其证者普明如来。今续灯之名。盖灯灯相续光光相入义有在于是矣。噫圆证觉海本含裹于十方。生灭空沤遂沉沦于三有。因明立所由尘发智。识妄相仍转入诸趣。良可悲也。若回光内照发真归元则是录也。直指性宗。单传心印。可得于眉睫。可荐于言前。举手而擎妙喜世界。弹指而现庄严楼阁神。通妙用真不可思议者也。嘉于有众。缔此胜缘。俱离迷津。偕之觉路。斯朕之志也。

    汴京法云禅寺佛国禅师。名惟白。生静江府冉氏。嗣圆通秀禅师。秀嗣天衣怀。怀嗣雪窦显禅师(普灯)。

    壬午 崇宁元年  大辽天祚皇帝乾统二年  女真 阿骨打初年  西夏

    宋赦书一件应天下。旧来有名德僧为众师法未曾谥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