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之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伤寒方论(一)

    李论太阳证,脉浮紧无汗,名伤寒,宜麻黄汤。脉浮缓自汗,名伤风,宜桂枝汤。

    阳明证,不恶风寒,自汗,脉长,宜白虎汤,浮沉按之有力,宜大承气汤。

    少阳证,脉弦,宜柴胡汤。

    太阴证同前脉沉细,宜四逆,浮宜桂枝汤。

    少阴证,脉沉实,宜大承气,脉细沉迟宜四逆汤。身凉脉沉细而虚,宜泻心汤。身热而烦躁,二便自利,脉浮洪无力,按之全无,宜附子泻心汤。吐泻不渴,脉微弱,宜理中汤。渴而脉沉有力而疾,宜五苓散。脉沉发热当汗,宜麻黄细辛附子汤。下利青色口燥,宜下。不渴,温之。

    厥阴证,脉俱微沉实,按之有力,宜下。无力,宜温。

    刘论表证宜麻黄汤发之。内证之外者,麻黄细辛附子汤渍形以为汗,里证根据方加大黄下之。

    肾外证,脉浮,前方加姜附。内证泄利,后方加同。

    肝外证,面青,脉弦,前方加羌活、防风。内证便秘淋溲,沉弦后方加同。

    心外证,面赤,脉浮洪,前方加石膏、黄芩。内证烦心心痛而哕,脉沉,后方加同。

    肺外证,面白,嚏悲,脉浮而涩,前方加桂姜。内证喘咳,脉沉,后方加同。

    脾外证,面黄,善噫,脉浮缓,前方加白术、防己。内证腹满,脉沉,后方加同。

    羌活汤 治一切伤寒及两感。出刘。

    羌活 防风 川芎 甘草 地黄 黄芩(各一两) 白术(二两) 细辛(二钱五分)如身热加石膏四钱,腹满加芍药三钱,寒热加柴胡一两、半夏五钱,心下痞加枳实一钱,里证加大黄三钱,邪尽止之。

    大羌活汤 治同上方。出李。

    防风 羌活 川芎 甘草 黄芩 细辛 独活 苍术 防己 白术 黄连(各一钱) 知母地黄(各三钱) 白芷(阳明加之)双解散 混治。出刘张。

    春夏不服麻黄 秋冬不服桂枝夏不服青龙 冬不服白虎桂枝汤 解肌和卫也,治太阳中风自汗浮桂枝(君也,风淫于内,平以辛) 芍药 甘草(臣也,酸收甘缓) 姜枣(使也,辛散甘缓) 各三钱此方,西北可常行之,惟江淮间冬春可行之。自春末夏至前用,加黄芩,谓之阳旦汤,夏至后,加芩二钱半、知母半两、石膏一两。若病患素虚寒,不必加减。

    加芍药一两,治腹痛下后脉浮。

    加大黄,治大实腹痛。

    加附子一枚,治风湿身疼,又治汗漏不止。

    加干姜治已汗、已下,又寒热往来。

    加栝蒌、葛根,治有汗柔 。

    加麻黄二钱、杏仁十二枚,治寒热往来,名桂麻各半汤。

    加麻黄二分、石膏三钱,治寒热往来,脉微弱,不可汗,名桂枝三越婢一汤。

    加浓朴、杏仁,治喘恶风无汗,表也。

    去芍药,治下后,脉促胸满。

    麻黄汤 治寒邪。

    麻黄(君也,三钱散寒) 桂枝(臣也,二钱解肌) 甘草(佐也,一钱,寒伤荣,荣主肝,肝苦急,以甘缓之) 杏仁(使也,利气,二十个)加知母(一钱五分) 石膏(三钱) 治夏至前后无汗热病。

    加杏仁五十枚、麻黄半两、甘草二钱、石膏八钱半,治喘。

    加麻黄、薏苡二钱、甘草一钱、杏仁十枚,治风湿相搏身疼。

    加麻黄细辛二钱、附子十枚,治少阳证脉沉。

    加芍药、葛根、姜枣,治刚 无汗,名葛根麻黄汤。

    解肌汤 治春温,又治疫。

    葛根(二钱) 麻黄(三钱) 桂枝 甘草(一钱) 芍药 黄芩(二钱) 枣同煎。

    升麻葛根汤 治春冬时行。

    升麻 葛根 甘草 芍药(各等分)又治太阳阳明合病自利 葛根(一两) 黄芩 黄连 甘草(各二钱)汤,治喘汗出里也。又治误下协热利不止。

    阳毒升麻升麻(二钱) 犀角 射干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一钱)大青龙汤 治风寒两伤,寒脉浮紧中风证,风脉浮缓伤寒证是也。

    麻黄(君也,六钱,散寒。) 桂枝(臣也,二钱,祛风。) 甘草(二钱) 杏仁(四十枚,甘苦助之佐麻黄也。) 姜枣(辛甘合之佐桂枝也。) 石膏(使也,使荣卫之气俱和而又专达肌表者也。)上一服止,若再服汗多则亡阳也,若脉微弱汗出恶风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也,大青龙不可误服,误服则厥逆。

    小青龙汤 治风寒两伤,加之心下有水气,乃除表里之邪耳。

    麻黄(君也,发散表之风寒。) 芍药 五味(佐也,寒饮伤肺咳逆而喘以酸收肺逆也。)干姜 细辛 半夏(辛热心下有水,津液不行,则肾气燥,以辛润之,以热散之。)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渴者气燥也,栝蒌根苦寒润燥也,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水入肠间则利下,不可攻表,芫花下水,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噎者水寒与虚,麻黄非宜,附热温气辛散寒,若小便不利、小腹满,去麻黄,加茯苓,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泄逆气。

    大承气汤 治邪结入胃,又治阳明少阳合病自利,治久痢热利腹胀。

    枳实(君也,十枚,苦寒溃坚破结为之主。) 大黄(使) 浓朴(臣也,苦湿泄满除燥。)芒硝(佐以治热。)桃仁承气汤 治蓄血。

    桃仁(五十枚) 桂枝 芒硝 甘草(六钱) 大黄(一两三钱)大柴胡汤 治春温。

    柴胡(君也) 黄芩(臣也) 芍药(佐也,苦酸涌泻为阴) 枳实(佐也,苦寒泄实折热也)大黄(使也) 半夏 姜枣(辛散甘缓)小柴胡汤 治春温热多呕曰胎。

    柴胡(君也) 黄芩(臣也) 人参 甘草(佐也,甘平也。邪气传里,里气则不治,甘以缓之,以扶正气而复之。) 半夏(佐也,以辛散之。)若胃中热而不呕,去半夏、参,加栝蒌根,不呕无逆气,故去半夏;人参恐助热,亦去之;栝蒌根苦寒,以通胸中郁热。若渴者,燥也,去半夏,加人参生津、栝蒌根润也。

    若痛,中痛寒也,去黄芩加芍药。

    若胁下痞硬,去枣,加牡蛎以咸软坚也。

    若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以行水也。

    若不渴,外有微热,表也。去人参,加桂,治表也。

    若咳者,去人参、姜、枣,加五味子、干姜,甘补。逆气,故去参、枣,五味酸收,干姜散寒也。

    若热入血室,谵语,加生地黄。

    四逆散 治少阴四肢厥逆。

    柴胡 芍药 枳实 甘草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嗽加五味子、干姜;悸者加桂。

    栀子豉汤 治心下懊 ,及吐汗下后,胸满虚烦不眠;又治白胎,又治劳复。

    栀子 豆豉若下之后热不去,加干姜。

    下后腹胀,加浓朴、枳实。

    若劳复,加枳壳。

    若发黄外热,加柏皮、甘草。

    若时行大热虚烦,加生地黄、石膏、柴胡、升麻,名栀子升麻汤。

    瓜蒂散 吐胸满鬲实。

    瓜蒂(苦寒) 赤小豆(酸苦涌鬲实) 香豉(苦寒去热)亡血家忌。

    大陷胸汤 治胸中邪气与阳气相结,不得分解,壅于心下,硬痛。

    甘遂(君也,一字,苦寒泄热破结。) 芒硝(臣也,八钱,咸寒泄热软坚。) 大黄(使也。)大陷胸丸大黄(半两) 葶苈 芒硝 杏仁(七钱) 甘遂(丸如弹不下再服) 蜜水下一丸。

    小陷胸汤 治前证按之痛。

    黄连(三钱) 半夏(八钱) 栝蒌仁(二个)枳实理中丸 治无热证结胸。

    本方加枳实、茯苓。

    枳梗汤 治胸满不利。

    桔梗 枳壳 水二钟,煎八分服。

    泻心汤 治虚痞,邪留心下谓之痞,留于胸中谓之结胸。

    大黄(一两) 黄芩 黄连(二钱半)若胸满而软加半夏。

    若胸满恶寒自汗,加附子。

    若胸满下之尤痞,加甘草、干姜、人参。

    以上并去大黄。

    旋复代赭汤 治吐汗下后痞而噫气不除。

    旋复花 甘草(一两) 人参(六钱) 代赭石(三钱) 半夏(八钱) 姜枣浓朴汤 治腹胀满。

    浓朴(四钱) 半夏(二钱) 甘草 人参(各五分)十枣汤 治痞硬引胁。

    芫花 大戟 甘遂(四钱) 枣(十个) 同煎。

    茵陈汤 治热极发黄。

    茵陈(君也,苦酸寒泄热主也。) 栀子(臣也,苦寒入心。) 大黄(使也。)白虎汤 治热甚于外,又中外俱热,内不得泄,外不得散。

    知母(君也,苦寒。) 石膏(臣也,助) 甘草 粳米(使也,以甘缓之。)白虎为大寒之剂,立秋后不可服,服之则哕逆成虚损矣。

    治秋时行,加苍术。

    治风湿自汗,亦加苍术。

    治 中暑、治 治白胎涩者,加人参。

    五苓散 克伐肾邪,治发黄、霍乱,通行津液。

    茯苓(君也) 猪苓(臣也) 白术(佐也,脾恶寒,水饮内蓄,脾气不治,以甘助之。)泽泻(使下也,导溺。) 桂(辛热,水蓄不行则肾气燥,以辛润之,以热散之。)小半夏加茯苓汤 治水结胸。

    茯苓甘草汤 治水饮为悸。

    理中丸 治脾胃。

    人参(君也。) 白术(臣也,脾恶湿,甘胜湿。) 甘草(佐也,甘补) 干姜(使也,辛热,胃恶寒。)若脐下筑动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桂。术甘滞气,桂辛散肾气。

    若吐多,加生姜,去白术,术甘壅,姜散逆气。

    若下多,加术,术胜湿。

    若悸者,饮也。加茯苓。

    渴欲水者,加术生津。

    腹痛加参补之。

    寒多,加干姜。

    腹满,去术,加附。术令人中满,附辛散满。

    四逆汤 治阴寒脉沉。

    甘草(君也六钱) 干姜(臣也半两逐寒) 附(使也一钱温经)水二升,取四合,去滓,分二服。

    吴茱萸汤 治厥阴头痛,干呕涎沫,又治少阴烦躁,吐利四逆。

    茱萸 生姜(半两) 人参(一钱)真武汤 治停饮而咳,水饮内寒相合者。又治振;又治水在心下,外带表。

    茯苓(君也。) 白术(臣也,脾有水则不治。) 芍药 生姜(湿淫所胜,佐以酸辛。) 附子(使也,散湿温经。)若咳者,加五味、干姜、细辛,水寒射肺,酸收辛散。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去芍药,加干姜,酸泄辛散寒也。

    呕者去附子,加生姜。附补气,姜散气也。

    建中汤 治热多寒少;又治血少,尺脉迟涩;治腹痛;又治虚烦;又治悸。

    胶饴(君也,甘温。) 甘草(臣也) 桂(佐也,辛散也。) 芍药(佐也,酸收也,泄也。)姜枣(使也,建脾胃)脾约丸 脾约则小便数大便硬,约,胃强脾弱津液不布也。又曰脾日虚弱,津液约缩而不舒布也。

    杏仁(润燥也) 枳实(散结也) 芍药(酸苦泄也) 浓朴(散脾也) 麻仁 大黄(使也)抵当汤 治蓄血。

    水蛭(君也,咸寒,咸胜血。) 虻虫(臣也,苦寒,苦走血。) 桃仁(佐也,血聚则肝气散。) 大黄(使也。) 水煎一服。

    小续命汤麻黄 人参 黄芩(各一两) 芍药 桂 防己 甘草 川芎 防风 附金沸草汤 治咳嗽喘急。

    前胡 旋复花(各一两) 半夏(五钱) 细辛 甘草(各二钱) 荆芥穗(一两半) 赤茯苓(六钱半)葳蕤汤 治冬热病,咽痛,赤疹。又治风湿自汗。

    葳蕤(一钱) 麻黄 白薇 羌活 杏仁 青木香 甘草(各一钱半) 石膏(二钱半)葛根(五钱) 川芎(一钱半) 作三服。

    甘桔汤 治咽痛。

    桔梗 甘草 水煎服。

    射干半夏桂甘汤 治腹满自利。

    赤石脂禹余粮汤 治利不止,各一两作三服。

    黄芩汤 治太阳少阳合病自利。

    黄芩 芍药 甘草 枣黄连汤 治下寒上热,腹痛呕吐者。

    黄连(二钱) 陈皮 枳实 麻黄 杏仁 浓朴 甘草 葛(各一钱半)黄连阿胶汤 治心烦不得卧。

    黄连(一两三钱) 黄芩(三钱) 芍药(六钱) 阿胶(一两) 鸡子黄(八分三个) 先煎,后入黄柏。

    上和匀作三服。

    猪肤汤 治少阴胸满而烦。

    猪黑皮(五两) 煎至半,加蜜(三) 米粉(二)分三。

    酸枣仁丸 治吐下后虚烦不眠。

    酸枣仁(一升) 甘草(二钱) 知母(五钱) 麦门冬(三钱) 茯苓桃仁汤 治狐惑。

    黄连犀角汤黄连(五钱) 乌梅(七个) 木香(一钱) 犀角(一两,无亦升麻代。)百合知母汤 治汗吐下后,寒不寒,热不热,行不能,坐不安也。

    百合(三个) 知母(半两)百合地黄汤坏证 谓伤寒,又感风寒暑湿火燥,或经汗吐下温针,仍不解,宜知母麻黄汤、鳖甲散。

    知母麻黄汤知母(三钱) 麻黄 甘草 芍药 黄芩 桂枝(半两)鳖甲散鳖甲 升麻 前胡 黄芩 乌梅 犀角 枳实(半两) 地黄(一两) 甘草(一钱)

    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

    〔辛甘发散为阳〕

    桂枝辛热 发散风寒,肥实腠理。

    越婢汤发越脾气;葛根汤用为解肌;大青龙散寒;小青龙发表;甘草汤行阳;附子汤升阴;救逆汤解未尽表邪;牡蛎汤散经中火逆;桃核承气散血;炙甘草汤复脉;半夏散散客寒咽痛;四逆汤救阳气外虚。

    凡三十七方同用。

    麻黄苦温 泄卫气发表,通腠理,疏伤寒头疼,消赤黑斑毒,治温疟瘴疫,开毛孔皮肤。

    大青龙主营卫俱病;小青龙救寒邪在表;附子汤解少阴之寒;石膏汤治汗出而喘;升麻汤发甚热;甘草汤救表寒。

    凡十三方同者。

    葛根甘平 主伤寒中风头痛,开腠理发汗解肌,治太阳项强,疗合病自利。

    半夏汤但呕而不下利;黄连汤表未解而喘急。

    凡四方同用。

    升麻味甘苦平 主瘟疫时行热疾,止头痛寒热瘴疟。葱白为引散太阳风寒,石膏为使止阳明齿痛,升阳气于至阴之下,发浮热表实可已。

    生姜辛温 主伤寒头痛鼻塞,治咳逆痰水,温中安和胃气,游行诸经,仲景诸汤以发散风寒而通神明。

    凡二十三方同用。

    葱白辛温 通上下阳气,散风寒表邪,入太阴阳明,引众药发散。少阴证,面色赤者,宜加白通汤。肾苦燥者可润。

    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

    〔酸苦涌泄为阴〕

    瓜蒂苦寒有毒 吐心胸填塞,咽喉不得息,湿家头中风寒湿,内药鼻中即愈。

    赤小豆甘酸 通气利小便,下水,止消渴。

    瓜蒂散涌吐逆气、虚烦;赤小豆汤,治黄从小便中出。

    栀子苦寒有毒 主少阴虚满,时疾发黄,轻瓢象肺,入太阴经。色赤,象火,彻心中热。

    栀子豉汤吐心中懊 ;浓朴汤吐心烦腹满。

    凡用栀子汤旧微溏者,不可服。

    凡六方同用。

    香豉苦甘 通关节,出汗,吐胸中塞窒。治下后心热。与薤白同煎,治伤寒下利劳复发热。同苦以发之。

    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

    附子辛甘大热有大毒 为阳中之阳,故走而不守,入手太阳浮中沉无所不至,非身表凉四肢厥,不可用。

    四逆汤散阴寒;姜附汤复阳虚;附子汤补胃,加桂枝和表;白通汤温里;真武汤除湿。

    凡十六方同用。

    干姜辛温大热 其性止而不移,属阳,可升可降,补下焦虚寒,温手足厥冷,同附子温里,共甘草复阳。

    桃花汤补不足;理中丸止吐利;人参汤解表;陷胸丸开结。

    凡十七方同用。

    吴茱萸辛温大热有小毒 入太阴厥阴之经,治阴毒下气最速,开腠理散寒通关节和胃,仲景主食谷欲呕,杂证治心腹绞痛。

    细辛辛温 入少阴厥阴之经,主咳逆头痛下气,安五脏,破痰利水。

    小青龙行水润燥;乌梅丸温藏散寒;四逆汤治内有久寒;附子汤温少阴之气。

    凡四方同用。

    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

    大黄苦寒 名号将军,夺壅滞去陈垢荡涤。

    大承气攻短气腹满而喘;小承气微和胃气,勿令大泄;调胃承气治蒸蒸发热;桃核承气下小腹急结;陷胸汤下结热;抵当汤逐瘀血;泻心汤攻痞;麻仁丸润肠。

    凡十四方同用。

    芒硝咸寒 伐伤寒大热,治关节不通,利大小便,除肠胃垢,佐大黄攻实满,同甘草陷结胸。

    枳实苦酸寒 有疏通决泄之功,破结消坚之效,解伤寒痞结,除胸胁痰癖。

    大柴胡扶阴;四逆散散热和胃,汤中麸炒开结,散内生宜。

    凡六方同用。

    浓朴苦温 苦以泻满,温以补胃,主伤寒头痛,散积冷逆气。

    人参汤泄腹满;麻仁丸下燥结;伤寒大满大实,非承气无以攻下,承气有芒硝之峻,非枳朴无以泄气而安胃。

    凡六方同用。

    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

    〔利水道分阴阳〕

    猪苓味甘苦平 入太阴少阴之经,主伤寒温疫大热。

    五苓散分利阴阳;猪苓汤通调水道。

    泽泻甘咸性寒而沉 通小肠遗沥,逐三焦停水,利小便不通,宣膀胱胞垢。

    凡三方同用。

    白术甘平 利水道有分渗之功,强脾胃有进食之效。

    甘草汤利津液;五苓散润虚燥;真武汤益脾;理中丸和胃。

    凡七方同用。

    茯苓甘平 开胃府止渴,伐肾水消痰,止小便多,分小便涩。

    大枣汤伐肾;四逆汤益阴;甘草汤生津;猪苓汤利水;附子汤补阳;附子丸益脾。

    凡九方同用。

    滑石甘寒 主伤寒身热虚烦,通六府九窍津液。同阿胶分渗入大肠滑窍。

    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

    〔涤虚烦止燥渴〕

    人参甘温微寒 主虚烦吐逆,益元气,生津液,补阳温寒退热。

    白虎汤益气;竹叶汤扶羸;四逆汤滋阴;黄连汤益胃;小柴胡汤补表里不足;附子汤补阳弱阴胜;乌梅丸缓脾;理中汤断利。

    凡十八方同用。

    竹叶味苦大寒 主咳逆呕吐,胸中烦热,故石膏汤用以清经中余热。

    石膏辛甘微寒 解肌发汗,彻热除烦,入少阳主三焦皮肤大热。入阳明疗身热,目痛鼻干。

    越婢汤发表;白虎汤除烦;大青龙解荣中寒;升麻汤清肺中热。

    凡五方同用。

    葳蕤甘平 治时疾虚寒客热,润心肺止渴除烦。

    升麻汤用以润肺;白虎汤加之治斑。

    栝蒌根苦寒 主烦渴身热,口燥舌干。

    干姜汤生津液;小柴胡止烦渴。

    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

    〔退寒热交争〕

    柴胡苦平微寒 专入少阴之经,引清气而行阳道,去内外脏腑俱乏。

    小柴胡退寒热;四逆散发表热;大柴胡除里热;加芒硝退潮热,故干姜汤用之复津液而助阳。

    凡六方同用。

    黄芩苦寒 养阴退阳,滋源撤热,中枯而飘,入太阴泄肺中火;细实而坚,入少阴除心中热。佐柴胡除往来寒热,同半夏退表里之邪。

    黄连汤主下利;泻心汤去痞热,以至宣泄五淋,通利关节者用之。

    凡十方同用。

    半夏辛平 生微寒,熟温有毒,润无形有形则燥,同柴胡主表虚恶寒,共黄芩退里实发热,入足阳明止吐,行手太阴除痰,表里之中用此,故有半夏之称。

    小青龙行水气;大柴胡散逆气,以至祛痰止咳,下气消食者用之。

    凡十三方同用。

    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

    〔润心肺咳逆〕

    五味子皮肉甘酸,核中辛苦总有咸 故云五味,强阴涤热,逐冷止嗽。

    小青龙收逆气安肺;真武汤理咳逆散水。

    杏仁甘苦性温有毒 润大肠风闭便难,解肌表时行头痛,利胸中气逆心下烦热。

    麻黄汤散寒;陷胸丸泄满;大青龙发荣卫寒邪;麻仁丸润津液不足。

    凡六方同用。

    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

    〔破除结硬而下血〕

    桃仁苦平 破瘀血血闭,逐瘀血血结。

    桃核承气汤下小腹结硬;抵当汤丸破下焦蓄血。

    水蛭咸苦有毒 苦走血,咸胜血,破蓄血之证,逐恶血,消瘀血,通月经之闭。

    虻虫苦平有毒 专破瘀血。抵当汤治下焦蓄血,其人如狂者用之,或小腹满因小便不利,而利者为有血也,以抵当丸小可药攻之。

    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

    〔收敛神气以镇惊〕

    铅丹辛寒 收敛神气镇惊,除热下气止利。

    龙骨甘平微寒 涩可去脱,固气,安定神志,涩肠。

    牡蛎咸寒 入少阴肾经,主荣卫虚热,消胁下坚痞。伤寒阳气亡脱,非龙骨牡蛎之涩,无以固之。凡四方同用。

    蜀漆苦平微温有小毒 吐胃中结气,咳逆寒热,故伤寒火邪错逆,惊狂亡阳者用之。

    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

    〔陷结胸痞气〕

    甘遂苦甘寒有毒 其功决水,使气直达下十二水。大反甘草,散膀胱留热、胸腹坚满。

    陷胸汤下结胸;十枣汤泄硬满。

    葶苈大寒性沉辛苦 属阳走泄行水,通小肠膀胱留热,抽肺经上气喘急。

    陷胸丸泄满;泽泻散导湿。

    巴豆辛温有大毒 荡涤肠胃,宣通闭塞,破积聚留饮,下十种水气,故三物白散寒实结胸者用之。

    栝蒌实苦寒 主胸痹,悦人面,润心肺,止血痰。

    陷胸汤下结;小柴胡泄热。

    贝母辛苦平 主伤寒烦热,心胸痞满,故曰散下结气,散实。

    文蛤味咸 走肾可以胜水, 坚而能开结,故仲景散表中水寒。

    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

    〔泄水肿阴湿〕

    芫花味辛苦,性温有小毒 主咳逆上气、胸中痰水,故十枣汤散饮逐水。

    大戟味苦甘寒 通十二水,利大小肠,故十枣汤下热而泄水。

    商陆味辛酸平有毒 主水胀腹满。花白者可入药,花赤者见鬼神,故泽泻散利小便而散水。

    海藻咸寒性沉 属阴利水,通闭结,泄水消肿满,同商陆散水而导湿。

    荛花酸苦微寒有小毒 主伤寒温疟水肿坚实,小青龙治利,谓水去利自止也。

    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

    〔断下利不止〕

    赤石脂味甘酸辛大温 涩可去脱以收敛,益神志五脏虚之主腹痛肠 下痢。

    禹余粮汤止痢;桃花汤固肠。

    禹余粮甘寒 仲景治痢,在下焦用重去怯以禁固。

    白头翁苦寒 主赤毒下痢,仲景用散热浓肠。

    秦皮苦寒 主身热风寒湿痹,仲景治热痢下重,故以纯苦之剂坚之。

    粳米味甘 益气止烦,止泄养脾,补胃补中,象西方色白入太阴脾经。

    桃花汤养正气;石膏汤益不足。

    白粉 米粉也,故猪肤汤用以益气断痢。此非定粉化铅所作,止可涂面,不堪入药。

    猪肤甘温 猪,水蓄,其气入肾,少阴客热,下痢咽痛者解之。

    薤白辛苦性温 泄满气,入太阴经,性滑利,行阳明路,除寒热,去水散结气温中。四逆散治泄痢下重,三焦气滞,故以引用。

    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

    〔除客噫无休〕

    代赭石苦甘性寒 重为镇固之剂,其气虚逆而上则噫,故仲景用重以镇虚逆。

    旋复花咸甘 冷利有小毒,开结气行痰水,逐留饮,消痰结。仲景治痞硬则气坚,用咸以 之。

    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

    〔润经益血〕

    生地黄甘苦大寒 手太阴益阴之剂,撤肾经虚热,导心膈虚烦,故炙甘草汤润经而复脉。

    天门冬苦平 利小便泄而不收,通肾气冷而能补,保肺气止嗽、撤虚热、祛痰。故升麻汤润肺而除热。

    麦门冬甘平微寒 阳中有阴之药,消肺中伏火伤金。治口干烦渴,虚劳客热。

    炙甘草汤益阴血;石膏汤补不足。

    麻子仁甘平 足太阴手阳明要药,汗多胃实便难,燥湿而亡津液,故脾约丸通肠润燥。复脉汤益气润经。

    通草辛甘 通阴窍,涩而不行;消水肿,闭而不去,闭涩用之,故名通草。

    故当归四逆以缓阴血。

    当归甘辛性温 属阳,可升可降,在气主气,在血主血,各有所归,故名当归。除客血,补虚劳,滋养诸经。

    四逆汤益血;升麻汤补虚。

    凡四方同用。

    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

    〔撤热除黄〕

    黄连苦寒 手少阴经撤心肺间热,浓肠胃止下利。

    陷胸汤泄胸中实热;泻心汤导心下虚热;人参汤通寒格;白头翁汤坚下利;乌梅丸安蛔;黄连汤降阳。

    凡十一方同用。

    黄柏苦寒 入手少阴经,泄隐伏火,主五脏肠胃热结。

    柏皮汤散热;白头翁汤坚利。

    知母苦寒 主燥闷烦心,泻心火清肺。

    白虎汤清消肺气;升麻汤除热凉心。

    茵陈蒿苦寒 通关节,解肌热,除黄胆,利小便。故仲景治瘀血发黄,小便不利。

    连轺即连翘根,味苦寒 故赤小豆汤,除热而退黄。

    生梓白皮苦寒 主目病,去三虫。仲景治黄,故赤小豆汤降热而散虚。

    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

    〔心烦不得眠〕

    阿胶甘平微温 续气入手太阴经,补血行厥阴路。主阴气不足,泄利无休。

    炙甘草汤润经益心血,猪苓汤滑窍利小便;故阿胶汤阴血不足以补之。

    鸡子黄甘温 除烦热火疟。

    阿胶汤补阴血;苦酒汤缓咽痛。

    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

    〔咽痛不能言〕

    桔梗辛苦微温有小毒 手太阴经分之药,行胸中至高之分,止咽痛除寒热,利咽膈定喘促。桔梗汤散寒,佐甘草除热,甘桔相合,以调寒热咽痛。

    苦酒即醋,味酸温 助诸药行经。

    苦酒汤敛咽疮;猪胆汁汤润便硬。

    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

    〔建中焦之邪〕

    胶饴甘温 补虚止渴,健脾胃补中,故建中汤用以温中散寒而健脾。

    甘草甘平 安和药石解诸药毒,调和脏腑神养脾胃。治五劳七伤,通九窍百脉,发散方解表,厥逆方温里,承气汤调胃,白虎汤清肺,柴胡汤缓中,泻心汤导热。中满相反不用,内外上下中无所不至。

    凡四十九方同用。

    大枣甘温 安中缓脾润经,益胃补养不足,调和百药。

    桂枝汤发表;附子汤除湿;十枣汤益土胜水;小青龙滋荣和卫;柴胡汤调寒热;建中汤缓脾胃;复脉汤补不足;吴茱萸汤止呕逆,治客噫能补胃弱。

    凡二十九方同用。

    芍药味苦酸 专入太阴经,除湿益津液,缓中通五脏,止腹痛,利膀胱,赤者泻,白者补。

    越婢汤益津液;甘草汤益阴血;建中汤收正气;小青龙主气逆;黄芩汤固胃;麻仁丸敛津液;大柴胡挟阴;真武汤除湿。

    下后胸满,当去;传经腹满宜加。

    凡二十一方同用。

    发明五味阴阳寒热伤寒汤丸药性(二)

    〔安蛔虫之厥〕

    乌梅酸缓 主劳热虚烦,收肺气喘急,治下利不止,除口干好唾,故乌梅丸以安蛔厥。

    蜀椒辛温大热 温中利关节,止利消宿食,开腠理发汗,逐寒湿通经,合和于乌梅丸中温藏寒安蛔。

    祖按:伤寒方论一章,是据古方升降补泻以为主治之本,乃定局也。伤寒药性一章,是详品味阴阳良毒,以为佐治加减之用,乃活机也。学人熟读而深省焉,治伤寒无余蕴矣。

    杂病分气血阴阳(三)

    日增夜静,是阳气病,而血不病;夜增日静,是阴血病,而气不病。

    夜静日恶寒,是阴上溢于阳;夜静日热,是阳盛于本部;日静夜恶寒,是阴旺于本部;日夜并恶寒是阴部太盛兼有其阳,当泻其寒,峻补其阳。

    日安夜躁烦是阳气下陷于阴中,当泻其阳,峻补其阴。

    日恶寒,夜躁烦,为阴阳交,饮食不入死。

    阴盛格阳,目赤烦躁不渴,或渴不欲水,脉七八至,按之不鼓,姜附主之。

    又伤寒二三日,身冷额上汗,面赤心烦者亦是。

    阳盛拒阴,表凉身痛,四肢冷,脉沉数而有力,承气汤主之。

    阳厥极深,或时郑声,指甲面色青黑,势困,脉附骨取之有,按之无,乃阳气拂郁不能运于四肢,故身冷。先凉鬲,以待心胸微暖,可承气主之。

    阴证 身重,语无声,气难布息,目睛不了了,口鼻气冷,水浆不入,二便不禁,面刺。

    阳证 身轻动语有声,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利,口鼻气热。

    内伤 见于右手关前气口,躁作寒,已寒作躁,已不相并,但有间,晡时必减,潮作之时神倦。

    外伤 见于左手关前人迎,无问,晡时必剧,潮作之时,精神有余。

    恶寒(四)

    有湿痰抑遏其阳气不得外泄,脉沉缓,治宜江茶香油姜汁同服,吐其痰;以通圣去芒硝大黄麻黄加四物汤。

    伏脉有热甚而血虚,脉沉而涩,宜四物四君子陪地黄黄柏。

    战栗有热

    热烦(附劳五)

    内热曰烦,外热曰热脉浮大而里虚为虚;细小而实为实。暴热病在心肺;积热病在肝肾;虚热不食自汗气短属脾虚;实热能食渴便难属胃实;火郁而热、五心热,乃心火陷于脾;血中伏火,心神烦乱不安,宜镇阴火;阴虚热;酒食肉热。

    肺热 日西而甚,喘咳寒热,轻者泻白散,重者凉鬲、白虎、地骨皮散。

    心热 日中甚,烦心、心痛,掌中热而 ,以黄连泻心汤、导赤散、安神丸。

    肝热 寅卯时甚,脉弦,四肢困,热满、转筋,筋痿不起,以泻青丸、柴胡饮子。

    脾热 夜甚,怠惰嗜卧,以泻黄散、调胃承气治实热,补中治虚热。

    肾热 如火,因热不任起床,以滋肾丸、六味地黄丸木香金铃子散 治暴热心肺上喘。

    大黄(五钱) 金铃子(三钱) 木香(三钱) 轻粉(一钱) 朴硝(一钱) 柳白皮汤下三钱。

    地黄丸 治肾热不能运动。

    熟地(八钱) 茯苓 泽泻 牡丹皮(各三钱) 山茱萸 山药(各四钱) 蜜丸酒下。

    柴胡饮子 治肝热,两胁下肌热,脉浮弦,寅申候者。

    柴胡 人参 黄芩 甘草(一两) 大黄 川归 芍药(半两) 活石(三钱又方三两)三黄丸 治胃实热。

    四物四君子加升柴 治脾虚热。

    补中益气汤人参 白术 黄 陈皮 甘草 川归 升麻(三分) 柴胡(三分) 水煎。

    火郁汤 治四肢热、五心烦热,因热伏土中,抑遏阳气。

    羌活 升麻 葛根 芍药 人参(五钱) 柴胡 甘草(三钱) 防风(三钱)上葱白三寸煎。

    朱砂安神丸 治血中伏火,心神烦乱,蒸蒸不安,兀兀欲吐。

    朱砂(一钱) 黄连(一钱半酒炒) 生地 甘草 川归(半钱) 心下痞除地黄加大黄并丸。

    四物补阴丸 治阴虚。

    四物汤 人参 白术 黄柏 龟板 青黛 栝蒌 姜汁丸治酒肉热。

    凉鬲散 退六经热。

    连翘 栀子 薄荷 大黄 黄芩(半两) 朴硝(二钱半) 甘草(两半)上酒下八钱。咽不利、肿痛并涎嗽,加桔梗、荆芥;咳而呕,加半夏;鼻衄呕血,加归芍;淋闭,加滑石、茯苓;痛秘,加木香、沉香。

    六一加辰砂薄荷丸 治表里热。

    活石(六两水飞) 甘草(一两) 共为末。

    朱砂凉鬲丸 治上焦虚热,肺脘有气如烟上。

    黄连 栀子(一两) 人参 茯苓(五钱) 脑(五钱) 朱砂(三钱) 蜜丸。

    黄连清鬲丸 治心肺间热及经中热。

    麦门冬 黄芩 黄连当归承气汤 治狂热甚。

    四顺饮子 治血热日晡热者。

    桃仁承气汤 治血热夜热者。

    潮热者 芩连甘草汤;平旦发,阳分也,白虎加芩;日晡潮,阴分也,肾主之,用滋肾丸;辰戌时,加羌活;午间加黄连;未时石膏;申时柴胡;酉时升麻;夜间当归;有寒加四君子。平旦热属肺,日晡热肾主之。

    五蒸汤 治蒸劳。

    人参 知母 黄芩(钱) 石膏(二钱) 甘草(五分) 地黄 竹叶 葛根 茯苓(钱半)粳米 以小麦煮水煎,随虚实加减。

    实热加芩连柏大黄;虚热加秦艽、柴胡、乌梅、蛤蚧、青蒿、牡丹皮、鳖甲、小麦。

    肺,鼻干 乌梅 天门冬 麦门冬 柴胡 紫菀。

    大肠,右鼻孔干痛 大黄 芒硝舌白唾血 石膏 桑白皮气身热喘促鼻干 人参 栀子 黄芩 石膏。

    昏昧嗜卧 牡丹皮心,舌干 黄连 地黄小肠,下唇焦 地黄 赤茯苓 木通脉,唾白脉不调 归 生地黄 血发焦 地黄 桂 童便脾,唇焦 芍药 木瓜 苦参胃,舌下痛 石膏 粳米 大黄 芒硝 葛根内食无味而呕烦躁不安 芍药肝,眼黑 川芎 川归 前胡胆,眼白 柴胡 栝蒌筋,甲焦 川芎 当归三焦,乍寒乍热 石膏 竹叶肾,二耳焦 石膏 知母 地黄 寒水石膀胱,左耳焦 泽泻 茯苓 活石脑,头眩热闷 地黄 防风 羌活髓,骨中热 地黄 当归 天门冬骨,齿黑腰痛足逆 当归 地骨皮 牡丹皮 鳌甲 地黄肉,支细趺肿,腑脏俱热 石膏 黄柏胞,小便赤黄 泽泻 茯苓 活石 沉香 生地黄参归散 治骨蒸劳。

    人参 柴胡(同川归炒) 鳖甲(麦芽汤浸七日) 秦艽 川归(同柴胡炒) 川常山(酒浸三日)甘草 前胡(半两) 茯苓(七钱半) 地骨皮 北知母(炒) 乌梅(二个) 煎服牛膝丸 治肾肝损,骨痿筋缓不能收持,亦治腰痛。

    萆 (炒) 苁蓉(酒浸) 菟丝子(酒浸) 牛膝(酒浸治肾) 杜仲(炒) 蒺藜(治肝等分) 桂(一钱半)上以酒煮猪腰子丸,酒下。

    脾胃虚 四君子主之。

    肝乘之胁痛、口苦、寒热而呕,四肢满,淋溲、便鸡、转筋、腹痛 宜用柴胡 防风川芎 独活 羌活 芍药 白术 桂心乘之宜 黄芩 黄连 黄柏 芍药 地黄 石膏 知母肺受病 咳嗽寒热,懒语嗜卧短气,宜补中益气。

    水浸侮 作涎清涕,冷泄,肩甲腰脊痛,宜姜附桂。

    诸病能发热 风寒、水湿、火燥、七情,皆能发热也。

    五心烦热 小肠热、心虚热、日晡热(女疸),胸中烦热、肝中寒、足下热(酒疸)

    疸(六)

    疸 有酒疸、女劳疸、女疸,日晡热、足下热,皆湿热为之。有谷疸、酒疸、黄汗,前治相同,宜五苓散、茵陈汤下。

    疸(六)

    不治证

    女疸其症额黑,日晡热,小腹急,足下热,便黑时溏,此大热交接入水肾虚流湿于脾也,脉寸口无脉,口鼻气冷者死。

    疟(七)

    疟脉弦数者多热,又风痰也。弦迟者多寒。风宜汗之;寒宜温之;痰宜吐之。弦小紧者可下之;紧数者可汗之灸之。浮大者可吐之。

    太阳经谓之风,宜汗。阳明经谓之热,宜下。少阳谓之风热,宜和解之。三阳经谓之温疟,宜从太阴论之不可早截,寒之不久,肾之虚,热之不久,心之虚,截之早,其邪不尽,正气愈胜矣,当先服小柴胡一二帖,扶正散邪,方可截。夜间发者属阴,加升麻、桔梗开提之,至于阳分截。

    补发丹 治久疟痰邪相合者带虚。

    小柴胡 二陈汤 苍术 葛根 常山虚加人参 白术老疟丹 治风水入阴在脏用气血间日发。

    川芎 台芎 白芷 苍术 桃仁 红花 川归 白术 黄柏 甘草 露星月饮常山饮 黎芦散

    中暑(八)

    中暑脉虚身热,头痛恶热,躁热大渴,自汗怠惰嗜卧,四肢不收,精神不足,两脚痿弱,烦躁,状如伤寒。辛苦之人,动而火胜,热伤气也,脉洪而大,白虎加参主之,安佚之人,静而湿胜,头痛恶寒,拘急支节疼,大热无汗,火胜金位,脉沉而实,白虎加苍术主之。

    阴胜阳之极,甚则传肾肝,为痿厥,清暑益气汤主之,虚也。

    黄连香薷饮 治暑身热。

    挟痰加半夏,虚加参 。

    清暑益气汤 治暑伤金虚甚 五苓散

    中暑(八)

    不治证

    四日之外,谵语、口干、潮热、失视、失溲者死。

    厥(九)

    脉沉微而不数,谓之寒厥,乃纵欲于秋冬,阳夺于内,精气下溢,阳衰阴气独行。

    脉沉数,谓之热厥 ,乃醉饱入房,阴气虚,阳气入,肾气衰,阳独胜。

    气虚 四君子主之。

    血虚 四物主之。

    热 用承气下之。

    痰 用白术竹沥。

    痿(十)

    由肾衰水不能制火,火削肺金则生痿 不能用,因色欲之过,宜降火补虚。

    清暑益气汤 治肺被火烁成痿。

    黄 (一钱) 人参(五分) 甘草(三分,以上补气虚) 白术 苍术 泽泻(除湿)升麻 黄芩 葛根(解肌热,风胜湿也) 五味 麦冬(救被金侮) 川归 陈皮 知母(补水)青皮 黄柏建步丸 治湿热成痿。

    羌活 防风 柴胡 活石 甘草 蒌根 泽泻(半两) 防己(一两酒制) 苦参(酒)川乌 桂(一钱) 愈风汤下。

    气虚 四君子加苍术、白术、黄芩、黄柏。

    有痰加竹沥。

    血虚 四物汤加苍术、黄柏,下补阴丸。

    湿痰 二陈汤加四君子下。

    痹(十一)

    风寒湿三气合而成之。寒气胜为痛痹,寒则阴受之,故痛而夜甚。湿气胜者为着痹,着于肌肉不去。风气胜者为行痹,风则阳受之,走经而且甚。脉迟则寒,数则热,浮则风,濡则湿,滑则虚。治法各随其宜。

    附子汤 治风寒痹。

    附子(去皮脐,炮。) 桂枝 芍药 甘草 茯苓 人参(三分) 白术(一两)上,行痹加升麻桂枝汤;痛痹加附子茯苓干姜汤。

    忍冬 膏 治五痹拘挛。

    麻木(十二)

    麻木 风湿热下陷入血分阴中,阳道不行。亦有痰在血分者。

    人参 芍药 甘草 升麻 黄 (助阳道) 苍术 黄柏 白术 柴胡 茯苓(除湿热) 川归(行阴) 痰加二陈汤。

    痛风(十三)

    痛风 血久得热,感寒冒湿不得营运,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亦有血虚痰逐经络上下作痛。

    四物汤 桃仁 牛膝 陈皮 甘草 白芷 黄芩(又本是茯苓) 草龙胆在上属风,加羌活、威灵仙二倍,桂枝一倍。

    在下属湿,加牛膝、防己、木通、黄柏二倍。

    血虚加芎归,佐以桃仁、红花。

    气虚加参术、败龟板。

    有痰加南星。

    破伤风(十四)

    破伤风 风则生热也。

    风袭于疮,传播经络,病如疟状,治同伤寒。

    脉浮无力,表之太阳也,汗之而愈。

    脉长有力,阳明也,下之而愈。

    脉浮而弦,少阳也,和解之愈。

    大便秘,小便赤,汗不止,病在里,可速下之。脉沉在里,承气下之。

    背后搐者,羌活、独活、防风、甘草。

    向前搐者,升麻、白芷、独活、防风、甘草。

    两傍搐者,柴胡、防风、甘草。右搐者加白芷。

    厉风(十五)

    厉风 血热凝结,其气不清,上体先见多者,气受之,下体先见多者,血受之。宜醉仙散、再造散、桦皮散、七圣、七宣辈大下之。

    醉仙散 治在上。

    栝蒌根 苦参 蔓荆子 胡麻子 牛蒡子 防风 枸杞子 白蒺藜。

    右末(一钱半) 轻粉(二钱) 空心临卧茶下,如醉,下恶臭物为度。

    再造散 治在下。

    大黄(钱半) 皂角(一钱) 生者烧灰冷酒下,以虫尽为度。

    大风方 任意加减。

    威灵仙 凌霄花 防风 白芷 荆芥 何首乌 川芎 羌活 皂角 石菖蒲 苦参 川归 乌蛇白花蛇 姜蚕 全蝎 雄黄 大黄 苏木 桃仁 苍耳子 梧桐泪 虻虫 水蛭 红花

    冷丹(十六)

    冷丹 血风也,血热也,痰血相搏也。

    通圣散 消风散 治血风血热。

    蝉蜕 姜蚕 荆芥南星散 治痰血相搏。又用吐法。

    肺风(十七)

    肺风皮燥开折,血出大痛,乃肺热生风也。

    苦参 皂角 蛇肉 荆芥 黄芩 沙参

    中风(十八)

    中风涎壅,口目 斜,语言謇涩。热甚生风,血虚有痰。

    中府者 面加五色有表证着四肢,脉浮,恶风寒,拘急不仁,先以小续命汤加减,发其表,调以通圣散辛凉之剂。

    中藏者 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耳聋而眼盲,鼻不闻香臭,便秘,宜三化汤通其滞,调以十全四物。

    血虚有痰半身不遂,涎潮昏塞,宜以四物四君子随气虚血虚加二陈汤用之,调以凉剂导痰行气也,或权宜吐之。

    中经者 内无便溺之阻,外无留结之患,宜大秦艽调之。

    手足拳挛,筋脉抽掣,中于风冷者也,脉应弦急,治宜缓风之药。

    手足弹曳,四肢痈缓,中于风热者也,脉应浮缓,治宜凉热消风之剂。

    口目 斜,乃风贼阳明胃土者也,有寒则急引颊移,有热则筋缓不收,偏于左则左寒而右热,偏于右则右寒而左热也。

    小续命汤 治表。

    麻黄 桂枝 芍药 甘草 人参 黄芩 防己 川芎 杏仁(一两) 防风(半两) 附子(半两)无汗恶寒加麻黄、杏仁、防风。

    无汗身热加白虎。

    无汗身凉加姜附。

    有汗恶风加桂枝、杏仁、芍药。

    有汗身热加葛根、黄芩、桂。

    有汗无热加桂附。

    三化汤朴硝(浓朴是) 大黄 枳实大秦艽汤 养血荣筋。

    四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